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一直幸福快乐的窍诀:方法恰当、精进修行和共同前行

一直幸福快乐的窍诀:方法恰当、精进修行和共同前行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上师:
这一段时间,也就是大概一周多了吧,尤其是常年或者是短期居住在身边的很多弟子们都在想,我的时间已经到了,暂时还没有求成法,可能心目当中也会有一些急躁。但这一段时间咱们没有讲解更多的法,一方面和我当前的身体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还是和很多修行者也有关系。我们今天先从这个角度来稍微讲解一些,我觉得还是蛮有利益的。
怎么说呢?要把当前的修行做到最圆满,要从两个方面去完成。第一,方式方法要到位;第二,要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由于我们长期一直都在讲解有关的一些教义,但是必定理论归理论,现实当中很多都觉得,是需要这么做,我也知道,但就是做不了,这该怎么办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着重讲解的地方。因为通常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仅仅告诫每个人要这么去做、那样去做,当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们不懂,但有些地方真懂的,但是懂不一定都能做得了,这就是当前最大的困惑。就是说我知道需要这么去做,甚至曾经我也阅读过很多本书,也在不同的导师身边听闻过,也知道这样做下去的意义,但就是做不了。那么今天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解该怎么去做。




01


方式方法要恰当
比如第一,方式方法要恰当。就是说当前我们所修的法要修得如理如法。当然,说到如理如法,它的前提、必不可缺少的是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得到一切教言,要懂得该怎么去修行。可能有些会说,我平常阅读几本书,就遵照几本书的要义去修学,这样也可以吗?从某些角度来说,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说这样不可以,但必定书本是一种诠释,里面所传递的一切只是讲解一些接下来修行的方向,但具体操作方式仅凭借书本还是没法给我们赐予很多。因此,无论是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还是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没有一例是依止一本书或者是几本书而成办解脱的。这就充分地为我们后一代弟子诠释了什么呢?在成办解脱的路上,依止导师是必不可缺少的。
当然,自从我们进入佛门起也懂得这个道理,今天也追循这个规则、这个教义,我们现前也依止着导师。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在一位导师身边,要知道接下来我要修行的法该如何去修持。我们平常大部分都在修成熟口诀法,当然也有少部分人由于刚开始与藏传佛教接触,或者是曾经与藏传佛教接触过,但是与亚青寺的传承接触也仅仅是这一段时间,因此当前还没有接到这样的传承。但无论怎么说,你眼前所修行的法一定要做到如理如法,就是要懂得该怎么去修行。那么前面导师为你宣讲该如何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有些会想,我们刚开始进入成熟口诀法的时候,第一步,导师一再告诫我们去阅读一本书,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宣讲呢?曾经我第一次到亚青寺,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身边求学成熟口诀第一法的时候,因为当时对很多很多方面并不了解,所以即便当时在导师身边已经求了第一步,但很多方面真不了解,一回到家,所修的法是漏洞百出的。但幸亏旁边有很多很多金刚道友,所以当时上师也一再告诫我:“虽然我今天把窍诀法第一步赐予给你了,但是不一定你全都明白,所以身边的这些道友们,无论怎么说,比你依止时间更长,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修行比你可能理解得更多一些,为了便于以下的修行,平常可以多去问一些道友。”所以自从那天开始,我不停在不同的道友身边去提问,慢慢慢慢就把自己当前的修行做到圆满。
后期在为他人宣讲的时候,我也在想,某些地方我们可能有很多道友直接可以去咨询,但在有些地方有些人的条件不见得有这样的环境,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所以后期为了便于刚开始步入修行的人更好地修行,我们把第一步成熟口诀法整体修法立成文字,也就是当前大家所阅读的《上师瑜伽导修文》,它是成熟口诀法的第一步。

总的角度来说,它分为前行和正行两个部分来宣讲。前行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观皈依境、祈祷上师、接受四种灌顶、发愿回向,大概那么多个步骤。在进入正行的时候,从观察修和安住修两个部分讲解一个次第道。所以要把整个过程背诵下来。背诵下来以后,接下来就要试着修一阵时间。当修一阵时间以后,好,再到导师身边,根据自己当前的修行,看看是否接下来再求更高的法,还是在当前所修行的法当中继续修行。我们平常基本上修行的程序是这样的。
那么像很多人虽然追循导师的教言,把很多该需要背诵的已经背诵完,并且也遵照所背诵下来的法如理如法在修行,但第一次修学过程当中,对于这么一个整体修法,由于我们曾经没有这方面的修行过程,因此它对你来说可能还是束手束脚的,就是说很多方面不得力。那么这个时候需要一个熟练、顺手的过程,在修行当中越来越觉得方便的一个过程,那么前期就需要有一段时间去修行。
当然我们平常也一再讲解,即便前面已经背诵完《上师瑜伽导修文》,当后期在修学过程当中,还要对照前面所背诵的法,看看你接下来修学过程当中能否圆满或者是如理如法在修,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光是在座上修学过程当中所运用的一切,因为刚刚说过,在进入正行过程当中,不光是观察修和安住修两个部分,还要根据昏沉和掉举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称之为善巧运用。所以这一系列,当然不光是在《上师瑜伽导修文》当中了解,还需要多去阅读相关的一些教言,比如说《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或者是《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等等,要懂得四精要法。若拥有了四精要法,接下来修学过程当中,基本上下面的修行你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就是说我修不下去,或者是我修不了,或者是当我在修学过程当中不如意等等,这一系列在你的面前基本上不会呈现,原因是你已经拥有了四精要法。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首先把信心立在第一位——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把信心立在前面的原因是,你要是对这个传承、对导师,乃至对这个法有信心的话,那接下来的修行,由于拥有了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的原因,因此很多即便做不了,你也会带着一个很平静、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它,所以对你来说即便暂时修不下去也不会成为问题的。但是为什么平常我们很多人在修学过程当中,比如说观察不清晰、观着观着皈依境容易丢失,或者是前面即便观得清楚,接下来又会迷惑,反而成为他最大的一种烦恼,主要是什么呢?还是对于善巧方便的认知不够。若要是对善巧方便认知够的话,那么这些都不成问题的。
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平常可以心急一些,急到什么程度?我想今天就要成佛。世间不是有一句话就叫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那么我们今天作为修行者,不想当下成佛的修行者,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也可以这么去认为。但是又要知道的是,虽然你有这样的追求心,但是修行本身不能太极端,因为你还是要带着一个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在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事业,以及面对当前的修行时,因为按照以前的习惯,总想快速把这件事情做完。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一种上进心——我真正想要达到这样的结果,但有时候一味这么去追求,过度极端的话,对我们整个修行决定是没有利益的。尤其这一点,不仅仅我们今天在探讨这样的事情不足的地方,甚至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为后一代弟子宣讲过极端的做法对成办解脱是没有利益的。佛陀六年苦行的过程当中,恐怕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到,但最终佛陀的结局也是倒在恒河边的河滩上。后期一个放牛的女孩就把他救起来,佛陀依靠世间很多食物,慢慢慢慢修行而快速成办菩提。所以后期佛陀告诫后一代弟子,极端是不能成办菩提的,所以需要懂得方式方法。那么今天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心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要快速成办解脱,那么解脱以后干嘛?曾经也有很多人问过我,若要是我解脱以后干嘛呢?我们平常的人只是认为解脱以后可能万事大吉,我想干嘛就干嘛。真正你解脱的时候,你也不会想干嘛就干嘛,即便想干嘛就干嘛,这个“干嘛”永远在度化众生的事业当中。它不会像我们今天所讲的:“修行这么艰难,我这一段时间即便有多么艰难,当成就以后我就不需要这么艰难去进行。”当真正已经解脱以后,艰难和解脱已达成一如,艰难已经不是艰难了!艰难就是一种很必然的行为。
所以,即便我们现前修行也是为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哪怕成佛以后你还要继续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因为我们初次的发心是“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能成办解脱”,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没有得以解脱之前,你的事业永远不会停止。那你今天会修,明天会修,这一个月会修,这一年会修,甚至直至临终之前你会修,直至未来一直都在修行当中,原因是你的这个使命还没有结束。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还没有都成办解脱,所以你的使命是不会结束的。
地藏王菩萨曰:“地狱不空,永不成佛。”很多人都说,由于他立过这个誓的原因,他是成办不了解脱的。当然不是,指的是他的事业不会停止的意思。虽然我们现前并没有用这样的词,但是它里面的含义是一如的。所以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没有得以解脱之前,我们的事业永远不会停止,你的使命也不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因为它就叫做无缘慈悲,那时候不需要依靠某一个众生、对某个众生生起慈悲心等等,而是所有一切众生。
这样一来,接下来我们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修行不能太极端。极端是一种心态,尤其这个心态,我们平常说紧张、松缓和平等,那么这个极端基本偏向于哪个方向呢?当然是紧张状态。尤其当在修学过程当中身心过度紧张的话,反而会带来什么?像我们通常很多人在打坐期间,说“我胸闷、腰酸背痛”,或者是一直感觉到有个什么东西压在心上、肩上,或者是当自己修完法以后,还需要一段时间先去疏通疏通经络,才感觉到身心完全能放松下来,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座上过度紧张的原因所致,就是刚刚所说的极端的原因。
因为我们当前的极端还没有达到很极端的地步,只是说偏向于紧张的时候就会产生类似这样的显现,若要是过度紧张的话,还会失控。有人说,修行才会失控,不,世间是一样的,当你对某件事情执著特别特别大的时候,你会失去控制力,这就是失控。所以当然不能这样。那么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有这样的心愿——“我要精进修法去成办这个见解”,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带着一个平等的心态。
那么这时候当然离不开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要懂得该怎么去对治昏沉和掉举。所以也不要一味去想着,昏沉和掉举这么重,这就意味着我的修行不好,当然也不是这样的。什么都需要一个过程。就像在座的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像年龄已经偏上的,可能你身边曾经有过儿女,当小孩子生下来一段时间里,他能做事情吗?这个小孩子叫人吗?当然叫人。但是他平常像大人一般能做事情吗?别说做事情,一切都是父母往上面付出。但你也不会由于当时觉得这真不像一个人,因此我把他丢掉。若要是丢掉,那今天就没有你身边的这些能给你做事的儿女。
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要起先只要有一点点感觉到不符合于自己心的时候,就觉得我的修行继续不下去,都得有一个过程的。那么今天不行,那我明天一定得行,明天不行,后天我一定要把它做成行。总之带着这么一个心力,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方式方法当然不能忘失,比如在观察修的过程当中慢慢慢慢去观察,尤其观察也不仅仅是座上这么短短的时间里作观察,只要长时间不离皈依境,慢慢慢慢皈依境对你来说已经越来越熟悉。
有些会说:“现实当中好像也不是这样,我虽然也观过皈依境,但是直至今天还是观得并不清晰。”先举个例子,你平常在看抖音的时候,里面有一处令你很执著的地方,我想只要放下手机,你的眼前全是这个场面,但这个不需要长期去观,为什么一瞬间就会那么清晰呢?因为特别执著。那么皈依境我们现前还没有达到这么执著的地步,所以有时候觉得陌生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但总的角度来说,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安住修也不例外,要让自己的心完全静下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都需要慢慢慢慢修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才能达到想要的见解。但是也并不是刚一开始当自己心静不下来,也就是通常很多人所说的“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当中”,暂时把它当做是平静状态,这样的状态还是很少的。这也很正常,因为刚开始修学,比如说尤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心,要以另一种方式让它清净下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平常在面对很多事物前,可以靠自己身体和心的力量,靠一种压制方式去做这些事情,好像都能做成一般,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心,无论我用多大的力气也无法压住它。但这个时候若方式方法恰当的话,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清净下来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方式方法要做对。
尤其一开始我们也不是一再提倡安住不了也要继续安住,而是当时安住不下,主要以观察修来调伏。因为曾经也说过,当前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解脱并不在某个据点,也不在某个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清净心的特点就是便智双运,有时候叫做二清净地,即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本体清净为智慧,自性清净为方便。有时候也说本体清净为空,自性清净为明,也叫明空双运。无论怎么讲解,心的本性叫便智双运也好,明空双运也好,或者是本体和自性双运也好,这就是真正的解脱。那么解脱当中的方便与智慧是平等的,没有说方便高于智慧,或者是智慧高于方便,是平等的。
那么今天我把方便和智慧拿到行道当中去运用。什么叫果法呢?就是把果实所具有的特点尽可能运用到方便当中——行道当中,越用得多、相似,那么成办果实的时间就会更短。所以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完全是按照果法的特点在进行的,所以说方便和智慧都不能缺少。那么当在运用过程当中,一定不能像往昔一般,智慧大于方便的概念是不能有的。要是这样的话,解脱应该是单纯的智慧,没有方便的智慧。但不是的,真正的解脱是便智双运,方便和智慧达到平等的时候就叫解脱。今天对方便和智慧一定要带着平等的心,一定不能偏向于哪个方向。
比如我平常打坐期间,不知不觉当中还是在树立禅定,像观察修一面也在有意识、无意识当中搁置一旁,那么这时候,你的解脱已经缺乏了什么呢?单有智慧没有方便的这么一个修法,那当然不是解脱。那现前我们怎么做呢?在究竟果实当中,方便和智慧,或者按照我们当前所修的过程当中用观察修和安住修来立名,那么这时候一味按照某一面去修学,即便看似好像修得不错,甚至也有些符合你的条件,越来越顺手,越来越习惯,修行越来越方便,但你已经越来越远离解脱本身。所以这时候一定要带着平等的心去面对当前的修行——方便和智慧。
至于修学过程当中的方便和智慧,在修行、运用过程当中,可能有时候偏重于方便,有时候偏重于智慧,这是能力的问题。但是从你的心识状态当中,一定站在平等的角度当中去面对方便和智慧,不能偏向于一面。那么在修的过程当中,由于你的能力,今天昏沉掉举过于太多,我们不得不多用一些观察修——方便;今天当心相对平静一些的时候,偏重于智慧。这是能力,但是你的心态一定要站在平等的角度当中,不能完全偏向于一面,这样一来就会与解脱越来越遥远,一定要铭记这一点!上述的一切都在讲解该怎样如理如法去修行。
可能很多都在说,我已经修了比导师规定的时间还超过很长时间了。时间可能已经超过很长了,但你的见解真如同时间一般修出来了吗?还不见得。就拿有相定来说,把心专注在一个皈依境之上,因为这样修学的目的在于什么呢?像我们的心曾经如同一匹野马,已经野惯了,它想干嘛就干嘛,想什么就想什么,做什么就做什么,基本没有去约束它,也没有去调伏它,所以它想干嘛就干嘛。但今天把这一匹野马抓住,要完全听从这个主人的吩咐,这个野马不见得那么听话。也就是我们野惯了的这一个心,今天完全要听从我们的吩咐,方便的时候方便,智慧的时候智慧,恐怕它不会那么听话的。
但这一点也是很现实的,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不需要我来讲解,你们都已经感受得了。我今天想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不过几秒钟的时间,诶,昏沉和掉举又开始起现,它完全不听从你的吩咐。那么这时候方式方法一定要运用恰当,第一时间是很难调伏的。这时候方式方法一旦没有做到恰当,昏沉和掉举永远不会有止息的时候,没有心完全融入法的时候。



所以说,像刚刚说到的,第一,方式方法一定要恰当。像刚刚所说的,我们第一次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因为心一再散乱的原因,当第一次要让心静下来,没有一个所缘的点,心是静不下来的。可能有些会想,我平常能做到这一点,不需要所缘的一个点也能让心清净下来。但这个只是在你心态平和的时候,今天没有外缘让你产生烦恼,自己内心也相对平静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是这样的。但当心遇到一些不恰当的缘,比如说身心不太健康,或者是今天昏沉掉举过度炽盛的时候,这时候你才知道心没有一个所缘的点是完全静不下来的。所以我们第一次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它一定是有道理的。
如果这时候一味按照个人的想法,认为我今天心情平和,感觉到什么都不想也能让心静下来一些,这就相当于我们晚上睡眠之前,哪怕什么都不想,开始进入睡眠,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也慢慢慢慢可以入睡,不需要想太多的事,这就说明今天可能没有太多的外力让你的心那么散乱,所以这时候相对平静一些。但今天要是在外面遇到一个不好的缘,晚上睡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件事情,你让它放下,它还是放不下,那时候你才知道有相定对你有多么重要。因此,我们现前一味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原因就在此上。
心情平和是短期时间的感觉,长期当中心还是处于散乱之中的,这个时候若没有很好的有相定的基础,那么接下来一切都根据个人的情绪而飘动,那基本上你的心永远定不下来。所以别把有相定看成是多粗大的一个见解。刚刚说过,你这两天感觉到有相定可能不需要太专注某一个相、境,能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一定是这两天你没遇到什么烦恼,心情相对很平和。但是这种事情很少,当遇到一个外缘,包括身体不舒服,哪个地方痛,哪个地方这样那样的时候,没有一个所缘的点你一定是静不下来的。所以要懂得这些道理。
现前知道把心缘到某一个相之上,这倒我懂了。但是光懂不行,我们还得有禅定,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在这个禅定当中如如不动地进入到一个很深的禅定当中,这个很深是完全已经脱落,就是说完全已经超出我们现前意识能感受的成分。如果这个心还能感觉到我把心专注在某个相之上,这不是有相定,而是还在欲界的范围当中。
三界当中的心态是不同的,所以无论他的寿命,无论他的很多很多方面都不同,原因是什么?就是由于定力不同。那么现前即便在修学一些更高的禅定,基本还是在当前的这个范围当中——我的心能感受得了,还在这个时空,这个时间和空间当中。那么这个禅定,只是说你在“修”这样的禅定,但还是没有“达到”这样的禅定。“修”和“达到”完全是两个概念,“修”是拿着这样的方式方法去做,“达到”是进入这么一个境界里。
那么问一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几次能达到一种脱落和爆炸,就是当修着这个禅定,突然进入到无法用这个心去领会、超越这个时空的一个境界,说这时候开悟了,当然不是开悟!这还是在世间禅定的范围当中。你们几次达到过?甚至一次都没有达到过,都是什么——哦!今天这么修基本上还是心在感受,也在这个时空的范围,我以前能感觉到就是这样的!墙就是墙,玻璃就是玻璃,时间也就是一分钟就是一分钟,甚至有时候好像一瞬间——咦,两分钟好像一分钟的感觉都没有,但这也是时间很短暂的,长期达到这样的时候非常非常稀少。所以还需要在上面多下一些功夫。接下来像无相定乃至更高的禅定就更不用谈了,所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修炼。

所以第一,前面方式方法一定要恰当。那么这个时候可能有些会想,我现前正在修禅定,那为什么一味讲解观察修?观察修还需要起心动念。但有时候起心动念也是成办解脱的一种方便,就是刚刚所说的,叫自性清净。那么是凭借意念造作而达到自性圆满清净的地步吗?当然不是的,但是它有这个成分,也有这样的功能,迅速可以达到一个清净的状态。所以这时候观察修在修行中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人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在理论上有所了解以后,就把现实很多东西都搁置一旁,甚至开始诽谤等等,这是要不得的。比如你真正有见解的时候,诽谤永远不会在你的身边,也就是说在你的词典当中永远没有“诽谤”这两个字。曾经莲花生大师说:“无论你的见解有多么广大,但是对因果的取舍细致到如同面粉一般。”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不会由于对于空性认识广大,所以就直接开始诽谤所有的一切有为法,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接下来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铭记这一点,方式方法一定要恰当,不要一味去按照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前面第一个,方式方法要恰当。




02


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积累
第二,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很多都在说,我也想用更多的时间去积累,但就是做不到,该怎么办呢?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四厌离法永远不要从你身边消失。四厌离法永远陪在你的身边,那么精进就变成必然的,不会像我们平常一般,偶然地发现——哦,今天很精进、又不精进等等,不会这样的。它就会变成长期性的,这就是拥有四厌离法的原因。
往昔历代高僧大德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修行,当时他的见解并不圆满,但为什么能做到在修行方面那么精进呢?凭借什么?凭借四厌离法。那今天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继承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当然是必不可缺少的。所以平常座间的时候还是要多看看《前行引导文》。我们这两天也说过,不是我们这个传承只会讲《前行引导文》,而是对于初次进入佛门的人来说,《前行引导文》太重要了!
在我们的感觉当中,即便有时候了解有这么一个道理,但还是会找一千个借口、一万个理由,说得更白一些,还是四厌离法没有融于心。若要是四厌离法融入于心,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不会找太多的借口,往昔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榜样。因此,我们只是从文字上了解或者是看见过有四厌离法这样的词,但是这样的教义还没有纳入到心相续之中,所以要反复去修。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甚至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昏沉和掉举是我们当前修行最大的怨敌,但是曾经喇嘛仁波切的一位上师说,当早上昏沉过度重的时候,只要一想到三善道的痛苦,昏沉如同鸟飞过以后连痕迹都没有留下般,再去寻找昏沉,完全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一般,再也找不到昏沉了。这仅仅想的是三善道的痛苦,还不是三恶趣的痛苦。但为什么历代传承祖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观照的过程当中可不仅仅是像讲个故事、听个故事一般,而是把这个教义完全纳入到心相续之中去感受,把自己当成是主角去感受,这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通常也在学习这些精神,但是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听故事者、讲故事者,永远没把里面的内容纳入心相续之中,所以还是没感觉。所以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在座间的时候,有时间多去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或者是《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多去阅读一些。甚至现前我们身边也有更多的弟子都从加行开始做起,所以前两天我也给你们说过,过一阵时间,当我身体稍微好一点,《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我好像记得几十年前可能讲过一遍,但是那时候,第一,汉语表达能力也不强,第二,当时可能也就这么草草率率地讲了一遍。但现前应该细致讲一遍,这样对无论是观四厌离法还是修五加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很必要,所以接下来也会讲解。但是我们不是仅仅等待着这一天,平常这些相关的内容时时要去阅读,还要纳入心相续之中去观想。
若要是具备这个条件的话,接下来修行就显得越来越自然了,每当进入修行的时候一定会生起一种乐趣。为什么我们平常都觉得一修行好像就有种闷闷不乐的感觉,这还是对共同四厌离法乃至对整体修法的认知不够。所以这个时候要多去阅读四厌离法,那么这样一来,接下来修学过程当中你一定时时都处于乐趣之中。
若具有这个条件,即便在家居士,你平常工作有多么忙碌,但平常现有的时间不会像往昔一般那么放逸,会把所有时间都运用到修行当中。因为修行如同曾经你去逛街一般,或者是今天和几个朋友去吃一顿美食,会当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那么以后你在修学过程当中,可能比逛一千次街,或者是去尝试一千遍美味感觉还更好,因为你已经知道这件事情对你有多么重要。所以要让自己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修行,那当然,四厌离法是必不可缺少的。
所以刚刚说到的就是这些,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至于这两方面是否如同刚刚说的一样都做得很圆满,我相信天知、地知,你自己知道。若要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你还要在这两方面多去加把劲,把这两方面尽可能做成圆满,这样一来才会对自己见解增长起到切实之利益。



因为平常我也在想,我们说进入佛门的目的,一味说有个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因果不虚,是有的。像我们的前世,若当时在除了人间之外的某一个地方,说有一个人道,可能如同今生一般,会不会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有可能性,但是必定今生我们已经现前感受着这一切,所以因果是不虚的。但是要想成办解脱,恐怕仅凭借这样的等待还有所不够。所以我平常也在想,等两天我们都要面对死亡,这是特定的,谁都逃脱不了。我们说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凭借前面所讲解的这一系列,在面对生活当中一定不会让你有太多的烦恼,什么事情你都会想得更开一些。平常也有世间自己的规律,但世间的规律也就是一味去减轻自己的烦恼,但有些时候凭借世间的规律,可能没有减轻自己的烦恼,反而增加了很多烦恼。那么我们今天依靠佛教的方式也是为了不仅仅减轻,甚至断除一切烦恼。但要是真正运用起来,这个利益更大一些。
甚至我平常也告诫很多修行者,不要一味说我是一个修行者。所修行的法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你今天的性格有多少改善?因为它决定你在生活当中能获得多少快乐、幸福。若要是性格没有改善,因为我们曾经的性格是被贪嗔痴烦恼所驱使的,在这样的驱使之下的性格,那一定处处是烦恼的。那现前行善的目的是为了对治贪嗔痴,那你的性格一定有所改善。那么由于改善自己性格的原因,在现实生活当中是越来越好的。
所以就像刚刚说到的一样,现前你的性格有多少改善?今生对我们来说当然也很重要,从小直至现在,从现前到死亡,不停忙碌于世间的琐事,不就是为了追求现世当中的幸福吗?所以当然重要。但是与未来更长的时间相比,现世也重要,也不重要。往昔历代传承祖师为什么丢弃所谓的现世幸福而追求更长时间的幸福呢?莲花生大师曾经曰:“与未来的时间相比,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是很长的。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进入佛门修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上。”所以从这个教言当中越来越了解到,当然未来的时间更重要。
那么我们现世生活当中也不是说什么都不需要,当然需要过得好。但是所谓的过得好,不要让更多人遭受痛苦,而让自己一人获得幸福,这样的行为不符合佛教的宗旨。所以总的角度来说,我相信平常也在阅读四厌离法,尤其是因果不虚,也稍稍要了解一些。
但是我们今天着重讲解的是,今生虽然需要幸福,但是临终更需要自在。我们今天虽然都活在这个世上,但接下来还有多长时间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谁都不知道。可能是今天,可能是明天,可能是这个月,可能是今年,若要是时间说得更长一些,再过50年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在世上。哪怕平常你对这个世间有多么执著,甚至你多么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到50年,你早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到50年之后,若有人去寻找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只有到坟墓去寻找他的骨灰之外,实实在在、健在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上,这是特定的。
50年,说长好像很长,说短很短!我们都是经历过几十年的人,想想,几十年对你来说有多长的感觉?尤其随着年龄增上,到达一定的时候,真的,时间就不是一秒一秒地往前走,而完全是跳着走啊!一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一天一天地往上跳着走一样的感觉。时间走得这么快,就意味着我们离终点站越来越近。到达终点站,无论当时你自己临时感觉到有多么强大,在无常面前我们都是很虚弱的、很胆小的、无力的,所以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痛苦。因此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这个。
所以平常就在想,当我在面对无常的这一天,我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我当时会想一些什么?我在做一些什么?但有一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这么一个场景,是特定的!可能有些会想,为什么活得好好的还去想这些事情,添加一些烦恼,有什么意义?因为没办法,不这么去想,若要是一直欺骗着自己,真正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就要受百倍、千倍、万倍的痛苦,不值得啊!现前提前去想这些事情,提前做好准备。
你家中所有的一切,不就是提前想好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而提前做的准备吗?所以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你都不会因缺乏这些东西而遭受痛苦,这都是提前做好准备的功德。前期在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一件烦恼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还没有做成,在做的过程当中可能还是要经历一定的功夫,但是必定已经做好了,接下来你就没有烦恼了。今天我们同样一个道理,当在想无常、临终那一时刻的情景,乃至临终这一时刻的感觉,越来越形成一种恐惧感,就说明你对这件事情恐惧是特定的,那现前开始准备怎么去解决这个痛苦,不要让自己有痛苦。
当今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环境当中,有佛教的圣地,并且又遇到那么多讲经说法的导师,自己的身心也投入到里面,我们有解决的方法,不去解决,那么就变成完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当今这个时期,人人都在讲解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连人是怎么得到的都还没有完全理解透,那接下来怎么活着更不知道了。所以为什么有些人说,反正活着就这么吃好、穿好、玩好,认为这就是活着的真正意义。因为这一系列来自于什么?他完全没有理解到这个人身是怎么得到的,认为这完全不需要靠什么因果,凭借个人的力量,或者是一个运气,诶,我就获得一个人身。没那么简单!汉地有一句话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我们把一个石子埋在地下,希望上面长一个西瓜出来,不可能的。所以说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它都是有因果关系的,那么接下来要如是修学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上。
刚刚已经说到,什么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解脱是什么,我们现前就往这方面去发展。这样一来,曾经藏传佛教一位高僧大德说过:“我现前无论在何处,都在西方极乐世界里。”这可不是观照出来的,认为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而是真正已经获得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也不是心里想想,凭借逻辑推理和探索出来的,而是真正已经获得这样的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真不需要像我们曾经所想到的一样,死了以后才能去,活着的时候与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无缘。不是这样的。
这样一来,哦,就在于你的手心之中,今生能否实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你的手心里。若要是真正能实现或者是证到这个见解,西方极乐世界用不着到哪里去寻找,当然,西方极乐世界也不需要谁去打造,也不需要谁去规划,因为它是清净心的显相。认为“我可能不会堕入到三恶趣之中”,三恶趣也不需要谁去规划、打造,因为它是不清净心——贪嗔痴烦恼沉重的表现,因为都叫做自现。就像昨天晚上的梦境一般,当内心很平静的时候,眼前呈现的一切都是好的景象,这些景象是谁去规划、谁去打造的?没有一个人去规划,也没有人去打造,它就是自现。那么当你心情很糟糕、烦恼很沉重的时候,晚上做个恶梦,外面所呈现的一切不好的梦境,是谁规划、打造的?也没有人去规划、打造,它是不清净心的显相。所以未来的世界,乃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这样的,当心清净的这一时刻,没有一个不清净的地方,这也就是佛教的观点和佛教的宗旨。
平常能从这个方面多去观照一些,对我们接下来修行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帮助。大概就是这样。这样一来,刚刚已经说过,方式方法要恰当,修行方法要恰当;第二,要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要精进去修法。至于怎么去做,刚刚已经把为什么做不了、要做到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都已经讲得很细致,那么接下来就往这方面多去发展一些。要记住,多去想想四厌离法,就会越来越觉得我今天所创造的这个完全值得,不仅仅值得,还是必须要做的。那么接下来在修学过程当中,我相信你一直都处于幸福之中,处于一种非常快乐的感觉之中,这也是我们当前修行必不可缺少的一种感觉。
有时候感觉说不重要,也是挺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都是随着这个感觉在飘。因为心情很平静的时候,哪怕看见什么都没有什么烦恼,心情很糟糕的时候,看见什么都是烦恼,所以这时候即使想改变也恐怕改变不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有时候感觉也是蛮重要的。大概就是这样的。
今天我就想从这两个方面稍稍讲解一些。因为今天是星期六,依前一段时间的惯例,在这个时间就大概聊聊天。但是近两天我的身体不太好,所以一方面我们讲不成法的原因是我身体很不好,另一方面,即便身体不太好,但是曾经在身边求学法的弟子们多多少少都给他赐予法了,哪怕时间稍微长一点,不要紧的。因为你们要记住,当前给你们赐予的法,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达到很高的地步,真不现实。这个用不着我来说,我相信你自己也已经感受得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关于有相定和无相定,所以平常能从这方面多去下一些功夫,哪怕这两天没有讲成什么法,能在这上面多下一些功夫,接下来再讲什么法就容易多了。
法永久没有特定的。比如接下来我们在针对不同弟子讲法的时候,有些我可能讲的法多,有些讲得少,但这个是针对什么呢?针对你的见解来定夺。比如当你修不好的时候,哪怕某一个法,对你可能要讲几十甚至上百遍,看似好像每天都在求新的法,实际上就在讲解某一个道理。但有些可能只修一个法甚至几个法就已经超越这个境界,进入到更高的禅定之中,这也是修出来的,不是凭借你能说出来一些什么。因为有时候我也听到像曾经阅读过很多很多教言的人,拿着这些教言在回答,但必定自己修出来的和背诵出来的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还需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從我的iPhone傳送

真想不到:一個中國導居然把「執著」及「理想」說透了!(中國電影導演寧浩第一部電影「香火」)

https://youtu.be/3d4nttT3D0A(自己入去聞思)

(註:說來自己「大鄉里」,寧浩這個導演名字我是第一次聽到,但電影「瘋狂的石頭」早已久聞已久,是同一導演。「香火」這套電影,據說只花了四萬元人民幣製作,但導演已道盡了「佛教世界」內的「黑」與「白」,什至能夠接觸到佛法的核心:「破除執著」,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創作自由」?問題只是視乎「誰有心去創作」,「誰有深厚的宗教人生內涵」。

佛法從古以來,就是教眾生「破除執著」,但佛弟子活在「人世間」,愚痴貪是必然的,但「內心世界卻想著解脫」,目睹人間滿是「苦難」,想解脫也是正常的,電影中的僧人,為了重塑佛像,令自己生活好過一些,長期徘徊在「世俗理想」與「清高道德」之中,這種「人間的感覺」,就是電影中願意表達的話題,但相信認同者或有體會者不多,但導演寪寫出「香火」這個故事,證明是「有感而發」的,也可以說是進入「真修行」前期一種「嚴肅思索」,起碼他對待人生是以「嚴肅的態度」。對「執著」的反思,也是對「自己的批判」。好電影!大家可關注一下!)

观心达到“心如明镜”时,会怎样?

观心达到“心如明镜”时,会怎样?

南怀瑾先生 

观心的目的,最初步的工夫,就是要消除心念的业力,而这股力量却很难切得断。如果对每一个念头都能够切断,学禅算是有了初步的基础。由此证明,会谈禅的道理不是禅,会写禅的文章也不是禅,必须返回来,在心地上做一番“天人交战”的工夫,才算是在学禅学佛了。
观心者,就是如何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有时候一个念头要经过好几年的磨练,才能够消得掉,真是一件苦事。因此,我经常劝一些年轻人,学禅如果不是切实地从心理行为修正起,干脆不要学,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做无效的事。观心,要观到如六祖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善恶都不起了,心境一片平静,固然还不是禅,但却是禅的起步,也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了。
观心达到了“心如明镜”,在待人处事之间,一举一动都能够了了然然,这个时候只觉得一切都是为别人着想,这样慈悲心才能发起。如果是一天到晚昏头昏脑,一片无明的境界,还说自己在学禅学佛,鬼才相信呢!真做了观心的人,脾气急躁的,一定会变得柔和;意志衰弱的,也会转为刚毅。因此,是否真的学禅学佛,是骗不了行家的。心理行为改变了,生理自然会较为健康。其中有一个哲学原理,就是一切唯心,佛与禅之所以高明的地方,即在此处。


從我的iPhone傳送

旧案反思录(26)——胃癌与小青龙汤

旧案反思录(26)——胃癌与小青龙汤

原创 刘毅 一三生

            小青龙汤治疗胃癌一例
     (一三生的博客 2010-10-07 18:27:29)
     某老妇B超显示胃小弯大面积溃疡,确诊为肺癌。本人坚决不开刀不化疗,要吃中药。
    来诊时主要症状是心下胀满(癌瘤堵在那里,还能不胀?)、呕吐粘沫1~2次/日(炎性分泌物)。
    小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的证象之一就是呕吐涎沫,所以这个病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而不管这个涎沫是从气管或肺里咳出来的还是从胃里呕出来的。
   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一周后,病人呕吐粘沫明显减轻,病人感觉也好了很多。后来又加一些降气化痰散结的药,治疗一个月后,胃胀和呕吐粘沫的症状就完全消失了。




         论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
          (一三生的博客 2010-10-09 21:20:16)
       伤寒论关于小青龙汤一共有两条:“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两条都提到了“心下有水气”,那么所提“心下”指哪里?“水气”又指什么?
       小青龙汤一般用于治疗咳嗽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辨的证为“外寒内饮”或“水寒射肺”,主要表现为咳嗽或哮喘并咳吐泡沫样稀痰。这些吐出的吐泡沫样稀痰,是气管或肺里的分泌物。
       还有一种咳嗽或哮喘,并没有从气管或肺里咳出稀痰,而是从胃里呕吐出一些粘液或涎沫(可以是在服药前也可以是在服用小青龙汤以后)。这种情况也可以视为心下有水气,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例子可见前文:小孩咳嗽吃中药后为什么反而吐涎沫 。
       还有一种情况,病人既不咳也不喘,也没有见到表证,仅仅是经常从胃里呕吐出一些稀薄的粘液或者水饮,这也是“心下有水气”,用小青龙汤治疗同样有效,可见前文:小青龙汤治疗胃癌一例 。
      可见,小青龙汤所谓是“心下”,可以是肺也可以是胃。



         小孩咳嗽吃中药后为什么反而吐涎沫
        (一三生的博客  2010-10-05 21:44:57)
      近来先后有三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咳嗽吃了我开的中药后呕吐涎沫,担心是不是药不对路?
       期中一个最小的才两个月大,因肺炎住院十天不愈,出院一天后又发烧咳嗽,吃中药一副后烧就退了,但是吃中药1~2小时后就呕吐出许多涎沫。还有两个小孩四、五岁大,来治咳嗽,服药后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其实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种排病反应。
       这三个孩子都是寒咳,我用的药都是小青龙汤加味,药性很热。病人服用后,如果胃里有寒痰水饮就会呕吐出来,表现为呕吐涎沫并加有未消化食物。吐出以后,病人不但不难受,反而觉得轻松。这些寒痰水饮吐出来后,病才会好。
      那个两月大小婴儿在服药后吐了一周,但吐的量渐少,咳嗽和肺里的水泡音渐轻(肺炎肺中有炎性渗出,所以能听到水泡音),又服药一周咳嗽和肺炎就全好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普遍胜利》画册之“宿世悲心,乘愿再来”——普巴扎西仁波切专辑

《普遍胜利》画册之“宿世悲心,乘愿再来”——普巴扎西仁波切专辑

囊加花海 

《普遍胜利》画册之
“宿世悲心,乘愿再来”

——普巴扎西仁波切专辑


桑昂丹增仁波切(中间为阿松活佛)
年幼时跟随父辈参拜西藏圣地

桑昂丹增仁波切(阿松活佛)于亚青寺


桑昂丹增仁波切(阿松活佛)


阿松活佛出生于四川省甘孜新龙县,父亲名为尼玛,母亲名为纽乐,活佛在众多祥瑞中来到人间,取名才旺江称。在活佛七岁那年,父亲尼玛病了,于是父亲和叔叔带着活佛去朝拜拉萨。在大昭寺,有位喇嘛看着年方七岁、捧着哈达的活佛,对其父亲和叔叔说:“这孩子是一位大活佛。”他们在拉萨住了一年,第二年又去朝拜宁玛祖庭桑耶寺及密勒日巴尊者的道场,最后来到距拉萨130公里卡共县的卡共寺,该寺是莲师二十五大弟子南卡娘波尊者的寺庙。父子朝拜了寺院,当来到寺旁一个闭关的山洞前时,活佛忽对父亲和叔叔说:“我在这个山洞里住过。”父亲和叔叔均感到很惊讶。此时闭关洞里住着一位八十七岁高龄、名叫宗阿钦毗的老喇嘛。老喇嘛一看到他们即说:“三天前我已知道你们要来,特意为你们念经加持,希望能顺利到达。我等你们已经三天了,现在终于来了。”老喇嘛说要给他们灌一个长寿顶,当他拿出灌顶用的金刚杵和一些伏藏品时,小活佛看到这些圣物自然脱口而出道:“这个金刚杵和伏藏品是我的。”老喇嘛和颜反驳说:“这可不是你的法器,这是南卡娘波尊者的珍藏品。”活佛一下把金刚杵和伏藏品从老喇嘛手里夺了过来,并抱在怀里,口中不断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还激动地哭了起来。父亲和叔叔愣在一旁,眼前发生的事情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老喇嘛于是又拿出一些法器摆在桌上,让小活佛一一过目,上师不假思索地就把他前世南卡娘波尊者用过的法器从中挑了出来。
老喇嘛神色庄重地对活佛的父亲和叔叔说:“我在定中观察到南卡娘波尊者的转世将回到这里,三天前我已做好准备要给小活佛灌顶,现在我已证实小活佛确实是南卡娘波尊者真实的转世化身,他的名字就叫桑昂丹增吧!”言毕将南卡娘波尊者用过的法器恭敬地交还给活佛,并对父亲和叔叔说:“你们此行要保密,就让小活佛在寺院里住下来吧。”父亲和叔叔商量:“此前并没有大活佛认证孩子就是南卡娘波尊者的转世,还是把孩子带到白玉昌台大成就者昌根阿瑞仁波切那里印证。因为阿瑞仁波切是远近闻名的大德,他的授记极具权威性,这样对小活佛未来的事业会形成极佳的增上缘。”经过如此一番深思熟虑,父亲对老喇嘛说:“我们要先回白玉拜见阿瑞仁波切,一旦得到印证,我再把孩子送回你这里。法器和伏藏品也一起带回。只要这孩子真是圣者的转世,那在何处行利生事业都是一样的。”


回到家乡后,父子先后谒见了色拉阳智尊者和法王如意宝,两位尊者一致印证小活佛就是南卡娘波尊者的化身。法王并说:“阿瑞仁波切如果认证的话就是事实,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父子来到阿瑞仁波切闭关处,父亲非常恳切地说:“我是老老实实的人,对仁波切您具有极大的信心,如果这孩子是真正的活佛,对众生能作大利益,就请您真实地告诉我。虽然这孩子在拉萨得到了印证,但我并没有让他在拉萨住下,因为我相信您的印证和安排。如果他不是活佛也请仁波切告诉我,我可以接受,我的心很平静。”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阿瑞仁波切出乎意料地回答道:“你们认为来昌台是来拜见我吗?我要告诉你,我认为我是在朝拜南卡娘波尊者,我和尊者的转世很有因缘,明年这个时候你和活佛再来这里,到时我会告诉你活佛日后的安排和事业。”阿瑞仁波切并给小活佛赐名:土登桑丹绒波。
次年,小活佛的父亲不幸去世,遵照阿瑞仁波切的嘱咐,小活佛和叔叔再次来到昌台谒见仁波切,仁波切对活佛的未来授记说:“以后这里要建一座寺庙,由你来当住持。”并预言以后会有众多藏汉弟子来此求法闭关修行等。喇嘛妙音蒋阳龙多加参尊者也作授记:“未来将引导七万所化众生,趋向解脱利生事业。”






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左)
与殊胜心子桑昂丹增仁波切(阿松活佛)




桑昂丹增仁波切(阿松活佛)进入经堂讲法前,
先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法相




桑昂丹增仁波切(阿松活佛)至诚祈祷
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




桑昂丹增仁波切(阿松活佛)


后记:



这是一个关于活佛的话题。因为活佛往往是众多修行人的导师,因此对于密宗弟子来说,再也没有比讨论这个话题更有意义的事了。无论藏传佛教印证活佛的方式有多少种,也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印证,最终必然落实到最关键的一点之上——这位活佛是否具备与之名声相应的真实功德。如果仅以名声大小,或对方自称为某某大德所印证、或是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是极不可靠的。妙音蒋阳龙多加参尊者在《救度一切众生痛苦之大事业教言》中说:“某些人自称:‘我是活佛,乃某某传承之传人。’若彼不具上述之一切功德,且未知诸法之自性,岂能称为化身(活佛)?是故,尔等所求依怙供奉者,则其必具圣者之外内密功德及三无漏学、成就征相等。”
对于一个渴望脱离六趣痛苦、希冀获得永恒快乐的修行人来说,选择自己的导师,决定应比世间人寻求终身伴侣还要慎重再慎重,因为他不仅决定了今生的幸福,甚至关系到长远未来的幸福。妙音蒋阳龙多加参法王说:“若于不净之境生起信奉,不仅有罪堕之过,且无善果可得。所以,对不熟识之导师不应生起任何信心或邪见。若此导师不具法相功德,弟子虽生信心,然因对境不净,难得真实善果,故无利益;信众虽作种种财物供养,然因所供之境不净,故均成无利益之供养……是故,于陌生导师勿起任何信心与邪见,当淡然处之。”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中医张胜兵:肝血管瘤病案分享

中医张胜兵:肝血管瘤病案分享

原创 张胜兵中医 张胜兵中医




肝血管瘤,作为成年人肝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患病率约为1.5%,尤其偏爱女性群体,在40至60岁的年龄段内更为高发,该年龄段患者占比高达约58%。

西医认为这一肿瘤通常源自胚胎发育时期血管的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进而形成的血管畸形,可形象地理解为肝脏内一团异常增生的血管丛。
肝血管瘤往往以单一形态出现,其恶性转化的风险极低,且自发破裂的情况也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的显著性与肿瘤的直径及所在位置紧密相关,多数患者初期并无明显不适感。
然而,当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时,可能会因压迫邻近组织或脏器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肝区隐痛、食欲下降、餐后饱胀、嗳气、恶心及消化不良等,其中腹痛和右上腹的不适感或满胀感最为常见。
尽管肝血管瘤本质上属于良性病变,但其手术治疗却并非易事。由于血管瘤本身质地脆弱且内部血运极为丰富,因此在受到外力影响时极易发生破裂,导致大量出血,这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风险与难度。
我曾在职业生涯初期,即23岁时,遇到了一位肝血管瘤患者。当时虽然她的肿瘤还不到5厘米,却已深受其苦,疼痛难忍。在经过西医治疗后情况也并未改善。正是在这关键时刻,患者选择了我,给予了我信任。
我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我为她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经过多轮细致的诊断与精心的药物调配,患者的肝血管瘤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缩小,最终竟奇迹般地消失了。


患者:尹某,女,47岁,2008年初诊。

主诉:胁肋部疼痛难忍2周余。

现病史:患者因胁痛不适去医院检查,没想到诊断出来她得的竟然是多发性肝血管瘤,最大的一个肿瘤已经超过了4公分。在某三家医院治疗后,症状并无改善,后经朋友介绍来到我处治疗。

症见:胁肋部疼痛难忍,口苦咽干,心情急躁,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开方如下:
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青皮10克,炮山甲6克,木鳖子10克,蝎子10克,蜈蚣10克,半枝莲20克,半边莲20克,山慈菇15克,蛇舌草20克,炒王不留行15克,甘草10克。
我让尹女士服用30剂后去做B超复查,可是没想到复查结果出来,尹女士服药之后症状不仅没有好转,瘤子还蔓延到整个肝区,最大的那个已经接近5公分!
尽管我清楚在治疗过程中病情随时会发生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我应该做的是改进治疗方案,对症下药,让尹女士的情况不再恶化,并且好转。但当时初出茅庐的我还是不免有点慌。
反倒是尹女士,非但没有责怪我,还忍着病痛宽慰我:“小张大夫,我来看中医之前就查过了,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不会怪你的,你只管开药就好。”
她甚至还有心情开玩笑:“反正西医那边也没办法,你就当我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不要太有心理负担啦。”
当时我就鼻子一酸,忍得很辛苦才没有在患者面前哭出来。她信任像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剂,什么慌乱,什么害怕,全都被我抛诸脑后,那时候我心里就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治好尹女士!
于是我连夜翻看典籍,大学教材、各种医书、一切我能找到的与肝病和肿瘤以及血管瘤相关的资料我都看了,就这么废寝忘食地看了两天三夜,终于被我找到了答案——肝体阴用阳。
肝体阴用阳,就这么五个字,却是治疗肝病的要害所在,也成为了我治疗尹女士的核心。

肝体阴用阳,是说肝实体属阴,功用为阳,最是刚柔相济,因此在病机分析和治疗上都要阴阳兼顾。
肝体阴而用阳,实际上揭示了肝的脏器与肝的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是对肝的生理病理特性的概括。
体阴与用阳之间存在着既对立相反、性质不同,又互根互用、密切联系的关系。
肝脏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柔”。这个特点与肝脏的功能有关。
肝藏血,同时血液养肝,肝脏“柔”的特性需要得到阴性的、柔和的血液滋养,才能发挥出它排泄气血、调节气机的阳性特点。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如果肝脏排泄气血正常,血液循环也会顺畅,这样肝脏就能够发挥养护肌肉、滋养眼睛、滋养脏腑的阴性特点。
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肝脏的特点都是以柔性为主。
如果肝脏得到充足的阴性血液滋养,肝脏的功能就正常,排泄也会顺畅。
但是,肝为刚脏,其相火极易妄动。如果肝脏得不到足够的柔性血液滋养,就会导致肝脏的阳性特点过度发挥,有因体阴不足而致相火亢者,凡相火过极必炎上而致眩晕、头痛、双目胀痛、耳鸣等。
因此,在临床治疗肝病时,需要时刻关注肝脏的阴性血液滋养。
肝这里长了肿瘤,肝本来就很火爆,如果你用强行的抗肿瘤攻伐的药,例如三棱、莪术一些猛药去攻的话,很有可能让它越来越火爆,肿瘤越长越大,鱼死网破。
但是如果你用芍药、当归、川芎、丹参这些比较温柔一点药,养血活血、行气化瘀,来顺从它,来温柔它,那么就可以达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我们叫柔肝,柔肝止痛,因为肝它喜欢温柔,它是刚脏,只有顺着它的脾气来,它才能安安分分。
于是我重新拟方:
生黄芪20克,生牡蛎30克,浙贝母15克,生内金15克,生山楂15克,炙鳖甲15克,法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水红花子10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泽兰15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
我将这个方子命名为“体阴用阳肝瘤汤”。
我所创的体阴用阳肝瘤汤,没有很刚烈的药,都是比较温柔的,情意绵绵的用药法,没想到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各位男人,如果你们家的女人,她的性格很火爆的话,千万不要跟她硬刚,要温柔一点,顺从一点,问题很有可能就解决了。等她开心了,你想怎么样都可以,她可能就都答应你了,都同意你了。这是一种做人的哲学,在医学上也是一种看病的技巧。
那么肝的血从哪里来?从脾胃来。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是受纳食物的,所以它就有点像男人一样在挣钱。挣的钱,就濡养全身,给家里的女人。
肝藏血,且肝需要血的滋养,但是肝又不生血,只有脾胃才是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加法夏,陈皮,茯苓健脾的药物,帮助脾胃生血。
关于肿瘤的治法,最早的记载是在《黄帝内经》,有坚者消之,结者散之。
肿瘤的杀手锏之一就是聚成结节、肿块。因此软坚散结是从古至今流传的,一种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
常见的肿瘤发病通常是成团、成块的,通过软坚散结,可以使肿块软化、消散。
所以此时可以加入生牡蛎、浙贝母、生内金、生山楂、炙鳖甲具有软坚散结的药物。

尹女士服用这个方子一个月后,再次复查,这次传来了好消息——B超显示她的瘤区迅速缩小,最大的那个原本快接近5公分的瘤子,已经缩小为2公分不到。
继续服用一个月后,尹女士的血管瘤基本消失,这时候再用原来的方子水泛为丸作为最后的收尾,没过多久,尹女士彻底痊愈了!
尹女士痊愈之后还给我送来了一面锦旗。
这面锦旗我至今还被我挂在办公室里,它不仅代表着患者对我的鼓励和感谢,还让我反思自省,中医博大精深,我之所见不过冰山一角,要戒骄戒躁,且行且思,活到老学到老,如此而已。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宗萨钦哲仁波切 :加持是如何运作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加持是如何运作的?

养性读书会


加持是如何运作的?真的有人能给予加持,有人能接受加持吗?在相对层面上有,但是真实的加持就是:你已经是佛了。

我经常这么说,这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因素,我想很多宗教都有某种程度上的二元,例如有上帝和凡人,上帝是神,是完美的,凡人是不完美的。那么你如何交流呢?纯净的和不纯净的之间如何交流?我猜很多宗教的答案是某种半神半人,或者神和人之间的宽带网(众笑)。什么是大乘的宽带网?佛性。

你的佛性就是宽带网。你有这个,你不用去买,不用去下载。你可以生生世世都在轮回的泥巴里打滚,在这个不清净的世界里,你的佛性不会减少一丁点儿。你也可以待在一个清净的寺庙或尼庵里成千上万年,你的佛性也不会增加,不会变好,(因为它)已经是完美的了。……

我要回来谈加持。这是很重要的,加持如何工作?你在受煎熬,你在痛苦,你想要一台法拉利,然后你就向佛祈请。

当你向外在的佛祈请的时候,例如一尊佛像,在佛龛上。在佛教徒心目中,佛是完美的人,那个从王宫出离的王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色的身躯,会放光,有光环。所有这些都是佛的配件。你觉得佛是神圣的。所有这些都是你的投射,是你的心创造的。

什么心?又回来了:如来藏。实际上有点像当你看着镜子,里面出现了你的脸。所以佛教徒所说的佛,实际上是你内在佛性的一种反射。

顺便说,小偷,乞丐,坏蛋也同样是你的心的投影。但是由于业缘的关系,当小偷来到你家的时候,你没有礼赞他的心量,你没有说:“啊,佛来了”。由于业缘的关系,你会想:“啊,这是小偷。”明白吗?这是你的另一个反射。

对于佛陀的追随者,外在的佛是内在真实本性的反射。如果你祈祷,基本上你是在对你自己的反射祈祷,然后慢慢揭示你内在的佛性,从而证悟真实的佛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加持。

节选自宗萨钦哲仁波切 《法华经》开示,2018年3月18日新德里


從我的iPhone傳送

领会“缘起性空”

领会“缘起性空”

原创 逄格亮 超级4P

深刻的“佛学话”
最近突然领会到:我们耳熟能详的每一个佛学概念,都值得被深刻思考。五蕴皆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缘起性空、应无所住、因缘和合...
让佛学说中国话,过去我曾认为并没有那么复杂,就如同翻译一样,对应翻译即可。
直到自己工作,自己做营销,做推广,这些让营销信号传递,信号接受,信号深入人心的工作之后,才发现要让一个概念、一个名称能够深入人心所多么难。更何况是把一门学说深入人心,可谓难上加难。
而构成佛学中国话的这些概念,更是精华中的精华,经过持续多次的概念迭代,甚至概念重构,使得通过一个简单的字词,蕴含极大的能量内涵。
之前思考的《领会“五蕴皆空”》算一个。今天的“缘起性空”也算一个。缘起性空,这个概念我们喊的熟,但深刻下钻一下,就会发现这四个字太妙有了,值得细品。
缘起性空,应该说是两个概念构成的:缘起+性空。

何为缘起
谈到缘起,我们首先想到“缘分”这个概念,“缘分”,从情感价值上讲是一份运气,从理性逻辑上讲,是在不确定性中完成的确定相遇。“缘起”,是对缘分的进一步注脚,也是认识事物因果的逻辑方法。
缘起,通常翻译为“因缘生起”或“因果缘起”。它是用来解释万物的产生、存在、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理。具体来说,缘起的意思是: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于多种因缘(条件)的和合,依靠各种因缘的相互作用而起。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
我们今天所有感知到的一切,获得的一切,失去的一切,面对一切,都不是临时起意的,都是由过去无限条件因缘和合的当下结果。
我们之所以看到一颗苹果,是因为我们先有了看苹果的那个念头,我们之所以有了苹果这个概念,是因为之前有过体验苹果的感受,并变成了自己认识能力的一部分。而之所以买了苹果不是桃子,是因为之前妈妈去菜市场发现苹果更新鲜还在搞活动,之所以有活动...
这样的条件拆分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缘分,一切都是条件和合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认为不确定性的是缘分,是因为我们并不能掌控构成事物的所有条件。
我们总说计划跟不上变化,也是这个意思。在计划里,我们只关注自己能掌控的条件。而那跟不上的变化,就是自己掌控不了的条件,我们无法觉察到的条件。
佛学里说:畏因不畏果,正是基于事物是源于条件和合这个前提提出的。
既然那“果”是由无限多的条件构成,既然我们并不能掌控这么多条件,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接纳条件的不确定基础上,把当下我们能做的条件做好,这就是畏因,因有了,才会有更多缘分助力你的因,并有机会机缘巧合的成就某个果。
一个小朋友,他决定不了自己考第几,决定不了自己未来能做什么,他能决定的就是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养成自己阅读的习惯,养成运动的习惯,养成学习和求问的习惯,而对于是否考出好成绩,则不过度执着,毕竟构成好成绩,好工作的条件自己无法掌控的。
自己只要自己的因做好了,自然掌控的条件也就更多了,成为果的概率自然就更大了,等到缘分到了,条件成熟,自然就能获得好成绩,获得好工作机会。
这对我们面对今天的生存环境,很有启发性。
我们都在说躺平、都在说焦虑,这些其实都不是畏因,而是在畏果。
我们过于执着陷入“现在的忙碌就是为了那确定性结果服务”,当我们现状离目标过于遥远,就使得我们陷入无助,陷入躺平和焦虑的应对态度。
然而,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我们说这个世界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自己的看法。
我们需要用“诸行无常”的视角重新审视,要回到当下,回到附近,回到那自己能做的事情里,畏因不畏果的把自己能做的做好,我们就已经双赢了:
一方面获得积极体验:是让自己在当下获得了积极的投入体验,把事情作为了自己的作品,让自己绽放出好风水的状态;
一方面为结果助缘:因为自己做好当下的这个条件,为接下来的获得因缘和合的正能量运气提供了更大的概率。

何为性空
爱因斯坦说:宇宙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居然可以被人理解。
人类这独有的思考能力,凡事都喜欢琢磨个本质,搞出个规律来更简洁的理解世界。
然而,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过往几千年,并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规律存在。世界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星系说,物理学也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今天的量子力学,一直持续变化着。
变才是永恒的主题,于是就有了“性空”。
性,即本质,性空的核心思想是“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事物和现象在本质上是“空”的,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或“本质”。
事物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因缘和合的结果,一旦这些因缘条件发生变化,事物的存在状态也会随之变化,甚至消失。因此,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这便是“无常”的由来:
无论是构成空间的微观粒子,还是时间长河里流淌的规律,都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质。
这同时意味着根本就不存在“我”,即:“无我”。
既然都在变化着,哪有那个所谓确定性“我”的存在。把我们身体进行微观细分,到最后也不过是一堆波函数舞动的能量波而已,并且能量波也一直扰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
我们的细胞在不断分裂,我们的经验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更迭,哪有一个确定性的我,没有这个确定性的我,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确定性的欲望和结果。
这一切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那么多执念,不要执着于某个确定性答案,某个确定性的欲望执念,更不要期待等到有啥了,自己就变好了。快乐和痛苦是情绪的一体两面,是能量的波动规律,波峰波谷轮回,不存在确定性状态。
而那:别人眼中的我,也不过是通过评价、分别心虚染出来的某个念头而已。
我过去曾经因为过度思考,陷入了无意义漩涡。
自己躺在那个因果逻辑里逃离不出来,既然人类总归要死,人类物种总会被新物种替代,地球宇宙终有一天会死寂,我们忙活着干啥呢,又有啥意义呢?
自己就是用这种片面的逻辑视角把自己执着的拽入了思维的黑洞。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过程和目的并不是世界的永恒法则,并没有意识到这不过是人类自己的思维游戏。
幸好自己没有停下阅读,去阅读哲学、阅读佛学,扩展更多感知信息,评价信息的新看法,也正是这个时候:
自己发现了缘起性空,把我从那执着的目的论中解救出来,让自己得以回到附近,回到当下,畏因不畏果的过好当下。

领会:缘起性空
从缘起到性空,如果说缘起是对“诸行无常”的注脚,那么性空就是对“诸法无我”的诠释。
于是就有了“空性”:
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什么是实在的,唯一的,不变的。流变、多元才是能量波动的基本盘。
我们当下的情绪,状态,不是当下决定,更是过往自己行为和环境一起作用的结果,而你现在开心,会一直开心吗?伤心会一直伤心吗?你今天的成功,只是今天厉害吗?不会。
水不会一直是水,冰不会一直是冰,我们的精神状态也不会一直是这个精神状态,身体状态。
一切都是诸条件集合的结果,我们应作如是观。每一个条件也会继续变化下去,并跟其他条件纠缠成为其他的结果。
面对我们生命的状态波动,事情中执着的情绪起伏,尤其是对于进入负能量、悲观、焦虑的时候,我们不妨告诫自己:
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不是确定的,不必过度纠结那执着的念头,不必凡事都要评价和分别,让自己回到当下,回到那些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中,去心怀善意,去畏因不畏果的去投入,去深刻体验,就是应对无常最好的生命姿势。


從我的iPhone傳送

确吉恭波仁波切~世尊亲口说:修取舍法一定能治好所有的病苦

确吉恭波仁波切~世尊亲口说:修取舍法一定能治好所有的病苦

确吉恭波 奥明宫学馆



当修空性大悲遇到三境时,例如当遇到不喜欢对境时,内心自然会生起嗔恚心,因为妄念的缘故这是难免的,但是修菩提心的行者应该立刻认识到嗔恚心,在心里说“愿一切有情的嗔恚心此时同时生在我内心,由此因缘愿一切有情的内心时时刻刻都不要生起嗔恚心,愿所有嗔恚心的一切果报,成熟在我身上不要成熟在众生身上”,这点是很重要的。当内心生起嗔恚心时以如此方式来修心。在《修心七义》中提到“威仪尽颂持”,意思就是说在口中如此念,内心也如此观想的话,内心所生起的嗔恚心,自然会转为善。
 
三境、三毒以及三善根,三境是指喜欢的对象、不喜欢的对象以及陌生人,三毒指贪嗔痴。依三境生起贪嗔痴,依如此之三境所生起的三毒,如果可以修此法要三毒可以转变为三善根。所以在《修心七义中》提到:“境毒善各三,威仪尽颂持,嗔心为道用,愚痴为道用,贪心为道用”,诸菩萨很重视用种种方式培养大悲心以及转烦恼为道用的修行。当我们生病时,也要观想愿一切有情众生的所有疾病集聚在我身上,愿我生这个病可以代替一切众生的疾病,愿一切众生不要生病。

譬如帕摩竹巴大师,以前生过麻风病,后来大师修取舍法,就断除了麻风病,而且大师授记说:从此时起持此传承所有行者都再也不会得麻风病。通常诸菩萨是如何交换别人的病苦呢?以前在藏地的一座寺院里很多出家人得了水痘,传染给了很多人,然后此寺院的主持为了这件事祈求度母时,度母授记说:“为了断此病要修度母除障法”,然后此寺院的住持按照度母授记在寺院办了三天度母除障法,由此因缘在寺院内所有度母佛像上出现了水泡,从此就断了水痘。事实上对诸佛菩萨没有任何异熟果报,但是为了度众生示现如此之行为。

世尊亲口说:修取舍法一定能治好所有的病苦,也能去除所有的苦难
如果有人生病时我们如何来利益他们呢?当自己生病,例如得了癌症,不要绝望,要观想:愿现在我所生的这个病能够代替一切有情众生的病,愿一切众生不要生病、不要得癌。如果不敢观想一切有情的病成熟在我身上,也可以观想愿现在我所生的病痛能够取代一切有情的病。原本修取舍法要观想一切有情众生的病成熟在我身上,愿一切有情众生不要得癌,愿一切有情不要成熟这种痛苦,以如此方式数数边念边观修的话,即使是得绝症都可以治好,也能够培养慈悲心。

为了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要修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尤其要修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虽然是主要行菩萨广大行,修六波罗蜜多的修行,但是没有先修好愿菩提心(四无量心),就无法修行菩提心(修行六波罗蜜多),因此先修好愿菩提心。如此修愿、行二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为了要证得正等正觉佛果,要证得正等正觉佛果的主因,就是胜义菩提心。
 
寂天菩萨也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自乐与他苦,不能互换行,非但不成佛,生死亦无乐。”意思是说,未经过修取舍法乃至修自他交换无法成佛,此法未修成之前在生死轮回当中也无法得乐。为何呢?因为不修取舍法,就不能修成菩提心,另外如果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很强烈,所做都只是为自己,如此不仅不能得到安乐,还会引起无穷之苦。
 
因此为了生起菩提心要闻思《入菩萨行论》及诸修行法要,同样修“大手印”时也要修“大手印五支具”。在一座、十五分钟、一小时等都可以修”大手印五支具”,也分开可以修:先修菩提心,然后观想本尊、上师瑜伽、修大手印以及回向,对大手印五支具的每一段法要分为十天的期间,可以用此方式来修。总而言之,菩提心是诸正法的根本,因此有些行者在修菩提心的取舍法时,因为一些障碍未得悲心的进展,反而觉得身体变得更糟糕,其实是由于这些只不过是一些障碍未得悲心的进展及一些妄念所造成的感受而已,事实上世尊亲口说:修取舍法一定会治好所有的病苦,也能去除所有的苦难。除此法要之外也没有能治病苦的更殊胜之法了。
 
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提到:“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依止大悲心及无二智慧的情况下,绝不会证得正等正觉佛果。阿底峡尊者说:“依止唯一安乐因”,意思就是说:常常内心发起欢喜之心,内心保持喜无量心,以如此方式修悲心的话,喜悦可以遍及于自己的身语意。


從我的iPhone傳送

倪海厦医师诊疗精华:若服中藥血壓降至正常,你仍要服藥嗎?

倪海厦医师诊疗精华:若服中藥血壓降至正常,你仍要服藥嗎?

宏五学堂



位住在洛杉矶的女病人,此人初诊时我没有见到,是遥控治疗的,她因为经营餐饮业,所以一直站立著,经年累月后全身水肿,小便量少,连上下楼梯都很困难,经过她友人推荐来找我,自述大便秘,小便少,频尿,不出汗,喜甜食,手脚冰冷,时常睡到无法爬起来,而去挂急诊,连吃西药利尿剂都 无法排水,我说明这案例的原因是这就是西药厂因为不明阴阳的关系,所以药物失效,中医认为阳气不行则身肿,这种病如果给北方伤寒派的中医来治,必然是药到病除的,因为我们都是使用阳药,但是给南方温病派的中医治就不见得了,因为他们看到麻黄桂枝生附子炮附子时,就如同碰到蛇蝎一般的害怕,他们只会使用一些滋阴的药,此案例我使用硫磺每付药三钱,其馀的药味保留给人纪班学员做实际临床用,据此女陈述,她自服药后,全身体内真气四窜,热气盎然,大汗出,小便一日达20馀次,体重每天在下降中,短短二週中体重下降20磅,体力 迅速恢复,她说从来不知中药如此之好又快,现在她是到处宣传中医之好,读者请记住,有同样上述问题发生时,一定要尽快找中医治,台湾与大陆的优质中医师必须是经方派的高手才行,请对中医有信心.
汉唐医案
湯先生
40歲 體形中等
初診日期:97/06/04
來診原因:血壓高已服西藥,覺服西藥身體不舒服、頭暈暈的。
(見到高血壓馬上想到倪師交代,要靈台清明、忘記病名;此人是老病患,之前並無高血壓,問其為何不服中藥?
答:二星期前來診時剛好碰上你出國進修,因嚴重頭痛只好找西醫,一量血壓160/130不得了!血壓,要我趕快服降壓藥,服用時頭痛減輕,但仍覺身體不舒服,只好另外找中醫治療,雖有服中藥但仍覺頭暈。)
問診:
半夜時易醒能再入睡、但凌晨5點多見亮光即醒、醒時不能再入睡,大便一日一次、大便不太順暢、大便稍硬,外痔發作疼痛,頻尿、小便白,胃口尚好,口渴欲冷飲、喝很多水,易流汗,體力差,自覺身體熱
〈觸診:手熱額熱〉。
〈幫其量血壓130/85,問:還有服用西藥嗎?答:西醫說若不服用藥物,血壓控制不好則以後可能會中風,所以雖覺服藥後不舒服仍有服用;我告訴他停服西藥只服中藥即可,他馬上一臉惶恐的表情回答:可是西醫說若不持續服藥以後會中風?此時雖然心中暗罵:西醫的不正確知識如此深植人心,可是病患是無辜的,只好耐心解說:若服中藥血壓降至正常,你仍要服西藥嗎?答:
當然不要了!告訴他:既然如此停服西藥吧!若真的血壓又飆高頭痛時再服不遲,不然西藥吃久了會影響男人的房事能力,馬上回答:好吧!﹝啊!這招真有效,正中要害﹞〉
脈診:右脈洪大、按時無力、左脈細
舌診:厚黃乾苔
望診:一臉驚嚇擔憂的樣子、面部紅。
眼診:腎區動也不動
〈哇!被嚇傻了!〉、肝區有破洞、肺區有紅血絲。
診斷:陽明經熱、肝有毒素、腎陽虛。中藥處方:柴葛解肌湯、白虎湯、柴胡黃芩、鬱金、龍膽草、補骨脂、滑石、當歸、赤小豆,麥門冬4x6 p.c & h.s
飯後睡前服用。〈科學中藥粉〉
囑其不得吃辛辣、油炸、冰冷食品及花生、開心果、熬夜晚睡。
湯先生
40歲 體形中等
二診日期:97/06/11
來診原因:血壓高
問診:
半夜時易醒能再入睡、但凌晨5點多見亮光即醒、醒時不能再入睡,大便一日一次、大便軟、外痔疼痛減,口渴欲室溫、易流汗,自覺身體熱減、
今日因吃粽子胃痛、胃脹不舒
〈觸診:手溫額溫〉
〈問:血壓如何?一臉擔憂的樣子回答:血壓仍135!
問:用何種血壓計量,
答:電子血壓計,
告訴病患:
電子血壓計會受濕度及溫度影響,量起來較不準,應用水銀血壓計量,問:還有服用西藥嗎?答:沒有了!量其血壓120/85,告訴他放心血壓已正常,交代他若仍不安心,可每日請太太量血壓,因她之前為醫院護士。〉
脈診:右脈緩、按時無力、左脈細
舌診:淡黃苔
望診:面部紅減
眼診:腎區反應較好、肝區有破洞、肺區紅血絲較淡。
診斷:病人進步中
中藥處方:半夏瀉心湯、平胃散、柴胡、黃芩、鬱金、龍膽草、補骨脂、滑石、當歸、赤小豆、白芨、川七3x6a.c飯前服用。〈科學中藥粉〉
後記
1‧湯先生於97/07/09又來診,離上次就診已過一個多月,此次來診原因是凌晨5點多見窗戶所透陽光即醒、醒時不能再入睡,問其二診服藥後血壓如何?
答:正常!
所以沒有再拿藥,量他血壓125/85。
2‧此患者初診觀看眼診時腎區動也不動,真的如書上所言腎主恐、可見腎陽已傷,如果沒有被西醫的中風之語驚嚇到,說不定97/07/09根本不用再來就診,所以中醫所謂的內傷七情、真有見地,而西醫嚇人的功夫、也是一流。
3‧高血壓西醫言不明原因者百分之九十五,約百分之五知道病因可以處理,既然大部分不知病因,當然沒法治療好只能控制,而所謂的控制反而使身體再受一次傷害而不自知;至於中醫認為高血壓如倪師所言是身體的一種警訊,告訴我們身體有某部份機能運作不良,不能把它當成一種病,而是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否則像西醫只能要求患者終其一生用藥控制血壓,先不論吃一輩子藥多累人!光服藥的副作用就令人望而生畏!
4‧血壓藥的副作用計有咳嗽、引起痛風發作、影響血糖血脂肪代謝、男性性功能問題和腳水腫等但並不是每種降壓劑皆會引起咳嗽,因為臨床上我對此很有經驗,若遇到久咳一定會問其有沒有服用降血壓藥?其中有一種Inhibitor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簡寫ACEinhibitor〉才會引起咳嗽ACEinhibitor因為藥廠作實驗研究出可有意義的降低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百分十九,所以一般醫師喜歡用它,因為西醫研究顯示高血壓久了心臟必定不好;而angiotensin是在腎臟產生,若依照中醫辨症推測此藥引起之咳嗽應為腎不納氣,代表血壓雖降但已傷腎臟,聰明人是不會服用的!至於常見的降血壓藥副作用:男性性功能問題,此為腎陽虛也是傷腎,因為臨床不曾深入探討每味降壓藥的副作用,所以也不知何種降壓藥物,會傷體內何處較重,只能以表現症狀推理,但各位想想、血壓高是如扁桃腺疼痛般,告訴我們體內有異常狀況,如今用西藥壓抑它、使身體不反應,猶如國家邊境有敵來犯,而奸臣仍報喜不報憂、專挑好聽的講,等兵臨城下之日、亦是亡國之時,所以服降壓藥仍然會中風,既然如此請問大家,服西藥有任何意義嗎?
5‧在中國醫藥學院畢業後,有一天碰到熟識的中醫老師,問我西醫執照考上了嗎?
答:考上了!
那你最好去西醫做到主治醫師以後,再回來走中醫如此中西醫方能結合的很好
﹝我有學長及同學真如此做﹞,若專攻中醫你以後一定會後悔!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幸好我沒如此做,不然也沒法拜在師父門下,因為中醫和西醫的思考方式相差太大,若西醫的思考邏輯太根深蒂固,則根本思想和中醫格格不入,要轉回中醫反而需花更長時間,倒不如拜對老師、一門直入、來得簡捷快速。
〈此點專門寫給有中、西醫資格的學弟、妹作參考,千萬不要走錯路,因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直接以倪師為師就對了!會讓你少走許多冤枉路的,我就是在中醫走了許多岔路之人,請你們以我為借鏡〉。


從我的iPhone傳送

索堪~世间男女发愿生生世世不分离,结局会如何?

索堪~世间男女发愿生生世世不分离,结局会如何?

奥明宫学馆


一瞬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顷刻间又会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嗔恨心,如此凡夫愚者实在难以取悦。
世间凡愚没有什么智慧,行事也没有可靠的标准,经常随自己的心情反复无常。如果和他们交往,在很短时间内,也不需什么理由,成为密友非常容易。
比如在同一个场合中听法,法师在上面讲,下面的人没兴趣听时,就开始窃窃私语,假如两人相谈甚欢,感觉不错,就相约下课后去一起吃饭。通过这么简单的交流,马上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还有些人本来素不相识,但在火车上或路上打个招呼、微笑一下,就很快认识了,然后好得不得了,在一段时间内难分难舍。
就像藏族的俗话说:“这两人关系特别好,似乎肠子都连在一起。”意思是说,他们到哪里都形影不离,吃饭、睡觉、做事,连上厕所也一块去,好像肠子连在了一起。
凡夫的确有这种习气毛病,但这并不是智者的做法。那么,他们会不会永远好下去呢?也不一定。
凡夫的性格反复无常,没有什么定准,可能因为说话不注意,行为上发生一些争执,马上就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
很多人的关系破裂非常简单,要么是说了你家的过失,要么是说了你的过失,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大家的关系就不像以前了。
甚至在路上见面也不愿理,本来你沿着这条路走,一看到关系不太好的人站在那边,马上就返身回去了。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宝髻国王时,也曾感慨地叹到:“因增上贪欲的缘故,最亲密的朋友瞬间就变为仇敌。”
现在有些世间男女,最初发下山盟海誓,要生生世世都不分离。然而没过几天,两人就开始闹翻了,口不择言地刺伤对方,彼此都极为痛苦。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写道:“啊,变化无常的世事,刚才还是誓同生死的朋友。
两个人的腔子里好像只有一个心,睡眠饮食、工作和游戏都是彼此相共,亲爱得分不开来,一转瞬之间,为了些微的争执,就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藏族人也有句俗话说:“亲友无常夏日之彩虹,仇敌无常秋季之鲜花。”夏日的彩虹转瞬即逝,秋季的鲜花寿命短促。
亲友和仇敌也是如此变化无常,今天还是如胶似漆,过一段时间就势同水火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亲怨无有任何实质。
而且,凡愚也不辨利害善恶,有些事情如上供下施、行持善法、闻思修行,对自他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本来应该欢喜奉行,可他们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恨心。
所以,接触他们、取悦他们有很大的困难。当然作为大乘修行人,也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
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否则,自己的道心很容易退失。
其实,凡夫之间的交往,理应值得观察。不说我们佛教,世间格言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我经常认为,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印度的婆罗门仙人之道,在暂时的做人、行善方面,确实有可取之处,但在抉择来世和大乘精神方面,他们的教言没有任何意义。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做人不能太狠了,也不能太亲了,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个教言,我觉得有很甚深的意义,无论是金刚道友也好,居士之间也好,都不要太亲密了。
如果吃饭走路都在一起,别人看了也不是特别顺眼,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关系也不会太长久。所以对任何人有嗔恨心或者特别密切,都不是非常如法。
其实,我们人有一个坏毛病,关系好的时候,觉得别人好得不得了;关系不好的时候,认为他坏得不得了。
《论语》中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你喜欢他、爱他,就但愿他永远活着,不要离开你;讨厌他、恨他,又希望他马上死掉,既要他死又想他活,这都是烦恼所导致的。
你本来是一个人,对境也是一个人,但他对你好的时候,希望他永远都不要死,长久活在这个世间。
一瞬间关系闹翻了后,觉得他讨厌死了,巴不得他赶快死掉,这种反复易变的情绪,完全是来源于烦恼。
古人所谓的烦恼,与大乘教义里的烦恼不一定相同,但他们也认为这是一种迷惑的现象,这种心态不太如法。
对此,在家人可能有深深的感受:两个人关系非常好时,经常祈祷对方“长久住世”,而关系不好时,用刀刺他的心脏也一点问题都没有。可见,世人的关系没有固定性,取悦他们非常困难。
当然,凡愚的本性即是如此,也没有必要怪他们,就像火的本性是热的一样,凡愚本来就有很多毛病,有这样的行为也情有可原。
因此,大家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平和有度,不要过分亲密,也不要有严重矛盾。尤其是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在我们的眼中,所有众生都是父母,不应该有舍弃之感。
但也要值得注意,倘若自己行为不如法,连世间人都不如,那修学大乘佛法更不要提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警惕“自我”!

警惕“自我”!

宗萨钦哲仁波切 

自我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就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地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
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当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就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拭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成功或失败,完全决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佛陀所谈的“成佛”,对自我来说,可以说是完全地失败。因此,我们宣称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從我的iPhone傳送

浅论"补中益气汤"的从肝和温阳论治!(干货)

浅论"补中益气汤"的从肝和温阳论治!(干货)

艾御享堂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种系统疾病的治疗当中。尤其近代以来,有关补中益气汤的研究更是种类繁多,但纵观诸多研究,多是以脾胃为立足点,重视其补益脾胃的功效,而立足于肝的研究及论著却是寥寥,岂知补中益气汤有补肝气血而益肝之体、促肝疏泄而助肝之用的功效,即补中益气汤可以通过补肝气以健脾气,通过疏解肝郁以升脾阳。从《内外伤辨惑论》的成书背景来看,当时由于中原连年战争,加之瘟疫盛行,导致百姓民不聊生,可以推断出李东垣所诊治患者大多有脾胃亏虚、情志郁结的基本病机,故其著书立方时刻重视肝脾之气的调达和升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补中益气汤补肝气以健脾气
肝的重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但是多数医生只重视肝之疏泄太过,忽视因肝虚而导致的疏泄不及,并且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肝血而忽略补益肝气。近代著名医家秦伯未就指出:“在肝虚证上,只重视血虚而忽略气虚,显然是不全面的。”肝气虚一证,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如《灵枢·本神》云:“肝虚则……腹满不欲食,悒悒情不乐……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痛……爪甲干枯……是肝气虚之候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则对肝气虚亦有记载:“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张锡纯对于肝气虚症的治疗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这样认为:“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调达,用一切补肝之法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并列举案例佐证。王旭高在其所论述治肝之法中,亦注重肝虚证治,将肝虚分阴、阳、血、气四个层面分而补之,提出若是因肝虚导致的脾胃运化无力,病症虽在脾胃,但其治却在肝,且培土先需疏肝,疏肝亦需培土,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并提出了补肝需采取柔肝、敛肝以及补母之法,认为补肝法在使用时须加以疏肝解郁之品,防止其滋腻而阻碍脾胃运化。其他如近代刘渡舟等医家在其著作当中均有关于肝气虚的证治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肝气虚一证虽然自《黄帝内经》就有所论述,但受“肝无虚症”理论的影响,肝气虚证并未被广大医家所重视。

既然肝气虚的临床以神疲乏力、悒悒不乐、胸胁隐痛或胀闷、视物不清、爪甲不荣、肢冷或麻、舌淡、脉弱等症状为主,与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当中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么究竟如何区别二者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进一步地探究肝气虚与脾气虚的关系及区别是十分有必要的。唐荣川在《血证论》中所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由此可见,肝、脾二脏之气虚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日久、起居失宜等原因会伤肝耗气而致肝气虚弱,肝气虚则疏泄不及,脾之运化功能受其所累,精微不能输布而见精神萎靡、食少体倦、舌淡、脉弱等症;另一方面,脾属土而化生万物,肝木亦有赖于脾土精微之气、肾水滋润之精以生长,脾气亏虚则土壤贫瘠,肝木亦无所长,故见悒悒不乐、胸胁隐痛或胀闷、视物不清、爪甲不荣、肢冷或麻等症。二者临床见症如此相似,如何区别?

陈家旭认为对于肝气虚证的诊断,除了具有气虚、肝虚外,还需要有肝脏定位的特有症状以及情绪异常的表现,如胸胁隐痛或胀闷,双目干涩,善太息,情志抑郁或烦躁等。曾白玉从《伤寒论》中太阴及厥阴的提纲加以区别:“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认为若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则有腹部胀满而吃不下饭,但食欲尚可;而肝气亏虚、疏泄失度,患者腹部并无胀满的感觉,但食欲不佳。这提示我们可以以腹胀与否、食欲若何等为依据来区别气虚究竟是在肝还是在脾。对于肝气虚的治疗,则“当以重用黄芪而补肝,少佐理气或温通之品”。王晓燕教授[8]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当中十分重视对于肝气虚的治疗,认为肝为罢极之本,肝气亏虚、升发无力,则不耐疲劳,周身倦怠、精神萎靡;肝气虚弱则无力通调血液,血行不畅,筋脉无力充养,则会疲乏无力,对此多用升陷汤以治之,与补中益气汤有异曲同工之妙。观补中益气汤,恰是重用黄芪为君,并佐以升麻、柴胡、陈皮等理气、温通之品来补益肝气,故补中益气汤不仅仅补益脾胃,在另一层面也起到了补肝以实脾的作用。所以,补中益气汤亦是肝与脾胃同补的代表方剂,通过补益肝气而达到健脾的作用。

2、补中益气汤疏肝郁以升脾阳
肝脾二脏的关系最为密切,王师在临床中多以调和肝脾为立足点加以施治而屡获良效。补中益气汤不但具有健脾升阳的作用,还有着调理肝气的作用。据《时方歌括》所载,柯韵伯对补中益气汤有这样的理解:“是方也,用于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可见补中益气汤不仅可以补脾升阳,还可以补肝、疏肝。《黄帝内经》云:“土得木而达”、“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说明了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条畅、疏泄得度,而脾气的健旺有益于肝气的条达。不仅如此,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云:“脾主中央湿土……其性镇静,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指出脾属阴,性静而易郁滞,若出现脾郁而阳气不升的情况,就需要借助肝木之气以升清阳;反之,肝病最常见气机的郁滞,也需要借助清阳以散郁滞,而脾气健旺是清阳得升的根本保障。所以,脾阳的升发与肝气的调达二者亦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中,健脾升阳与疏肝解郁亦多相互兼顾而用。

为何补中益气汤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明确指出了风药有着升发脾之阳气的作用;又因风药与肝在五行同属木,木性升发而喜调达,故风药不仅有着升发脾阳的作用,还有着调达肝气的作用,如补中益气汤方中的柴胡、升麻,既同时有着升阳健脾与疏肝解郁、条畅肝气的双重作用。此外,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进一步说明了黄芪不但可以补肝气,还可以疏肝郁。所以,在补中益气汤中,黄芪、柴胡、升麻等升发之品均有条畅肝气的作用,进而促进了脾阳的健旺,起到了疏肝以升脾阳的作用。

3、从肝论治解读补中益气汤组成
黄芪味甘,一方面不但补益肺脾之气,更是补肝气之要药,并能促进肝脾二脏之气相互化生;另一方面,黄芪性温,升发阳气而疏肝郁,一药二用,故重用为君。当归补血养肝以助肝气,有阴中求阳之意,人参补肝脾元气、甘草补气以助生血,三药相合同补肝脾之气血。佐以温燥之白术,使湿土得以健运。又佐柴胡、升麻,升发“肝胆春生之气”而升阳健脾、疏肝解郁,正如《四圣心源》所述,有“土气不升,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之意。肝脾气虚,推动无力,则气机易滞,故佐陈皮以行气散滞,又能助君药升散阳气。

需要特殊注意的有三点:第一,重用黄芪为君,王师在临床中多以30g起步,针对不同程度的肝、脾气虚,逐步加量至90g,甚至更大量,但因黄芪性温,当逐步加量,不可贸然大量投之;第二,当归性味辛温偏燥,李东垣在大队的补气、调气之品里为何加以少量当归,盖其作用有三,首先因为补血之品大多滋腻,阻碍脾胃运化,当归辛温而无此弊端,且既补又行,无瘀滞之弊,其次方中配以少量当归补肝血,达到气血同补、阴中求阳的目的,最后因当归“主治咳逆上气”,药性趋下,对于方中诸多升发之品加以佐制,使气机升降得所,防止升散太过,故一药三用;第三,升麻味辛而主散,具有升阳发表,透疹解毒的功效而无直接疏肝解郁的作用,方中以其与柴胡相配伍,旨在加强全方升散脾阳、并促进柴胡疏肝解郁的作用,起到的是间接的疏理肝气的作用;其次以升麻升散之性,佐黄芪以补益肝气。此三点容易被忽视,故在此重点提出。

类方附注
附方1. 升阳益胃汤
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白术、泽泻、柴胡、黄连、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附方2.升陷汤
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

附方3.举元煎
组成: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
功用:益气升提。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证。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以上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即重用补脾益气药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王全年对补中益气汤之“深意”的探析
生命奇数演化律,决定了无极“元气”,以三才模型而小化,以五行模型而大化,以更大的奇数项无穷之化。首先,元气以“三才”模型化出三种气:阴气、中气(太极)、阳气。中气,太极之位也,左右逢源,左可化阳,右可化阴。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均是大补中气之意。中气,与元气,一个是太极,一个是无极。无极,三气之母;阴气、中气、阳气,元气之子。中医所谓大补脾“土”,何意?大补中气也,大补太极也。奇数演化论述如下:

(1)无极“元气”三才模型演化出三气:阴气、中气(太极)、阳气。
(2)无极“元气”五行模型演化出五气:金气、木气、土气(太极)、水气、火气。

所以,无论三才模型,也无论五行模型,补“土”补“中”均一样,都是补了太极之气。中医强调“土生万物”,无非强调,太极,在后演子系统中的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补中益气,就是大补“太极”之气-无极所生的孩子中,处于中流砥柱的那个孩子,就是太极。因为,我用众多证据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太极,与其母无极,非常相似,所以,补“中”气,补脾“土”,就是补了太极位之“中气”,也是补了元气。故中医补元气与补中气的药,是相同的。而太极之中位之气,左可化阳,右可化阴,所以,补中气,也一样可补阴气和阳气。故阳虚或阴虚病人,一定要大补中气或元气。

结论
1 补“中”、补“土”意义一样,就是补了“太极”位之气。

2.先天无极之元气,与后天太极之中气(土气),脾气非常相同,所以补中气,等于补元气。无极与太极,母子关系。补子等于补母,补母也等于补子。

3.无论阴虚阳虚,也无论气虚(中庸的元气虚或中气虚),均需通常补气药,如参芪类,四君子类。异病同治也。

4.各类气虚证:阳虚畏寒;阴虚五心烦热;气虚,只是无力,无寒热之证;元气虚,生长或发育迟也。补元气与补气,用药可一致。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