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片皮式割早期癌瘤 免切腸胃
,091
|
|
飲食習慣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上消化道癌症關係密切,專家指,常吃熱食、熱飲如功夫茶等可增加食道癌風險,嗜吃高鹽及醃製食物則易患胃癌,傳統治療要切除部份甚至整個器官保命。中文大學引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帶刀的內窺鏡進入器官,以「片皮」方式除去早期腫瘤,毋須切除患者的器官,治療效果理想。
本港的上消化道癌症以胃癌為主,中大外科學系教授趙偉仁表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於2004年由日本引入香港,醫管局其後成立工作組將手術擴展至威爾斯親王醫院以外,現時全港有10間公立醫院的醫生可掌握此技術。趙指,手術適合早期癌症患者,方法是將內視鏡連同手術刀經口部插入胃、腸等,再將生長在黏膜層的癌細胞切除,毋須切除器官,能保留器官原有功能,對病人生活影響減低;若腫瘤細於2厘米,則可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處理。
本港的上消化道癌症以胃癌為主,中大外科學系教授趙偉仁表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於2004年由日本引入香港,醫管局其後成立工作組將手術擴展至威爾斯親王醫院以外,現時全港有10間公立醫院的醫生可掌握此技術。趙指,手術適合早期癌症患者,方法是將內視鏡連同手術刀經口部插入胃、腸等,再將生長在黏膜層的癌細胞切除,毋須切除器官,能保留器官原有功能,對病人生活影響減低;若腫瘤細於2厘米,則可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處理。
78%能根治
工作組分析2010至2013年間,各醫院進行了153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及34宗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個案,涉及168名患者,病人平均年齡61.9歲,病灶(器官受致病因子作用而引起病變的部位)平均大小為2.6厘米,78%能達至根治性切除,9%有局部復發,15%因殘留癌細胞而復發。趙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主要在胃部進行,其餘包括食道及十二指腸,4.3%病人手術中有穿孔,3.2%人有出血,大部份能即時處理,但有一個案因流血不止要轉做開腹手術。
趙指,與其他國家比較,本港病人術後狀況理想,兩年存活期達90.6%,無病人因為本身的癌症死亡。不過,手術只適用於早期癌症患者,即腫瘤長於黏膜層,因為黏膜下層腫瘤有15%機率轉移淋巴腺,即術後化驗發現已擴散,病人要再接受傳統開腹手術將器官切除。
本港近年引入窄頻內視胃鏡,配合放大內視鏡的使用,能更準確發現早期病變患者。但趙提醒,上消化道癌症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人發現時已屆晚期,建議高危人士如有家族史要特別留意,40歲以上人士應進行胃鏡檢查。另經常飲滾燙功夫茶、又煙又酒人士均為食道癌高危因素,長期進食高鹽、醃製食物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高危因素,市民要留意。
趙指,與其他國家比較,本港病人術後狀況理想,兩年存活期達90.6%,無病人因為本身的癌症死亡。不過,手術只適用於早期癌症患者,即腫瘤長於黏膜層,因為黏膜下層腫瘤有15%機率轉移淋巴腺,即術後化驗發現已擴散,病人要再接受傳統開腹手術將器官切除。
本港近年引入窄頻內視胃鏡,配合放大內視鏡的使用,能更準確發現早期病變患者。但趙提醒,上消化道癌症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人發現時已屆晚期,建議高危人士如有家族史要特別留意,40歲以上人士應進行胃鏡檢查。另經常飲滾燙功夫茶、又煙又酒人士均為食道癌高危因素,長期進食高鹽、醃製食物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高危因素,市民要留意。
請假陪女兒溫書被拒 港媽想辭職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學童要面對考試壓力,不少家長也一同備戰!有網民引述港媽朋友指,打算請假陪讀小三的女兒溫書,準備考試,但被老闆拒絕,港媽因此考慮辭職。社工建議,家長可在重要考試前才請假陪讀,若慣性陪讀,或影響孩子獨立。
學童要面對考試壓力,不少家長也一同備戰!有網民引述港媽朋友指,打算請假陪讀小三的女兒溫書,準備考試,但被老闆拒絕,港媽因此考慮辭職。社工建議,家長可在重要考試前才請假陪讀,若慣性陪讀,或影響孩子獨立。
早前有網民指,朋友的女兒讀小三,因考試在即,朋友想請假五天陪孩子溫書,但遭僱主拒絕,該港媽因此考慮「劈炮」。有網民稱,「而家個個家長都幫手溫書,如果冇,成績一定比下去」;亦有人鼓勵該港媽若無經濟壓力,不妨轉做全職媽媽。但亦有人表示不解,認為溫書是子女的責任,若要父母請假陪讀,孩子的自學能力會減低。
母親:家人督促有成效
任職公關的王太指,女兒讀小學時每次英文考試前,她都會請假一天陪女兒溫習,其他科目則由外婆幫忙陪伴溫習;若公事太忙,則由丈夫請假陪讀。她認為家人的督促也有成效,女兒在小學階段,成績一直在全級名列前茅:「我請假陪她溫書能培養到女兒溫書方法及習慣,自她升上中學,已學會自己溫習。」
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陳鳳雯指,家長請假陪子女溫習,亦能給予精神鼓勵,及方便照顧他們在考試期間的起居飲食。但她坦言,這樣或會變成「一人考試、全家考試」,或令小朋友難學會獨立,若家長因此辭職或被辭退,更可能帶來經濟問題。
社工:慣性陪讀非好事
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社工梁翠雲認為,在呈分試等較重要的考試前,或子女低年班時請假陪讀可理解,但每次都陪讀就不理想,「這樣很難培養子女的自學能力,亦可能令他們覺得溫習是媽媽的責任,考得不好亦會歸咎媽媽溫得不好;若家長太緊張,壓力也會轉移到子女身上。」
她建議,家長應預早為子女制定溫習時間表,不要在考試前才衝刺,亦可讓子女嘗試自己制定溫習計劃。在職爸媽可將子女平時經常做錯的題目收錄成工作紙,讓他們在家重做。若擔心父母不在家子女便不溫書,甚至打機,可在電腦設密碼,與子女協定使用電腦的時間。
人力資源:僱主應考慮家庭友善
ExcelNet卓越人力資源管理顧問行政總裁梁美儀指,現時競爭大,難免出現在職家長請假陪讀的情況。「辦公室工作彈性大,較易安排人手,但零售等前綫工作則難請假。員工應體諒公司需要一定人手維持運作;僱主亦應盡可能作出家庭友善措施。」
她建議,僱主應有預見能力,及早與員工協調放假安排,若公司有多個在職家長需在子女考試期間請假,僱主可以先到先得形式安排,或讓同事互相協調,例如輪流放一兩日假。她又提醒,在職媽媽要處理好辦公室政治,例如若平日常遲到早退,請假時可能會有閒言,另外,應及早與同事溝通好請假期間的工作安排。
- 更多晴報內容,請登入網站www.skypost.hk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無千三萬,退唔到休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這是一個很典型眾生凡夫對生命「恐懼」一種伸延!我們下個小時會不會仍有呼吸也不知,這叫做「無常」,「無常當然是苦」,伸延恐懼更是無限苦,即自困在地獄之中!放下恐𢣷,尋找「佛法」,認識「佛法」才是解脫之道,而不是併命買「退休保險」!
百物騰貴,需周詳計劃才可安享晚年。調查發現,本港中產認為需逾1,300萬元才能安享退休生活,較兩年前高21%;48%指醫療開支為最大憂慮。有學者估計,退休應預留最少500萬元資產,並應及早購買醫保,減少日後開支。
今年50歲的Amy,育有16歲和20歲兒子,現時無物業,估計需一間樓房加1,000萬元資金才足夠退休;又指醫療開支是她最大憂慮,因擔心開支日增,更需負擔父母醫療費。
Amy指原打算55歲時退休,但憂慮通脹等因素,或要延遲。
港中產人士 月均只儲九千五
友邦保險今年二至三月,調查2,500名內地、本港、南韓和台灣中產人士。港人佔500人,年齡25至50歲或以上,當中165人是25至34歲。調查發現,港人認為需172萬美元(約1,333萬港元)才可安享退休生活,較兩年前調查約1,100萬港元高21%。但他們表示,每月平均只儲蓄9,553港元。
中產最憂慮的生活成本為醫療開支,佔48%,其次為房屋及退休儲蓄,分別佔41%和37%。
供養父母子女開支 多過中台韓
本港中產開支多,供養父母或配偶父母,每月平均6,119元,高於區內平均463美元(約3,590港元);而子女教育平均花費4,173港元,亦高於區內平均451美元(約3,496港元),兩項開支均為四地之冠,更有55%家長,早於子女一歲前便儲蓄教育開支。
此外,52%中產無退休計劃,49%憂慮儲蓄不足支持退休生活;而八、九十後中產之中,更有62%憂慮儲蓄難以支持退休。
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認為,倘1,000萬元資產,以投資回報5%計算,每年逾50萬回報,應足以安享退休生活;倘資金不足,可用安老按揭或二按,再利用資金投資;若沒有物業,應難達1,000萬目標。他估計最少應預留500萬資產作退休金,並趁年輕購醫療保險,以應付因人口老化而遞增的醫療開支。
百物騰貴,需周詳計劃才可安享晚年。調查發現,本港中產認為需逾1,300萬元才能安享退休生活,較兩年前高21%;48%指醫療開支為最大憂慮。有學者估計,退休應預留最少500萬元資產,並應及早購買醫保,減少日後開支。
年年做天灸日日身體健
天氣越來越熱,好快就到「夏至」,夏天的真正來臨意味著我們要忍受高溫酷熱的煎熬,但同時,大自然亦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來做身體保健,那就是:天灸。
天灸是天灸療法的簡稱,它是一種傳統中醫外治療法,該療法通過精選對皮膚有較強刺激作用的中藥打粉調膏,敷貼於穴位或患處,使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藉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以達到激發經絡、調整氣血的作用,既可以醫病,更可以通過溫補陽氣來強身健體。天灸療法常用的藥物包括白芥子、細辛、延胡、生薑等,而天灸根據治療時間又可分為夏天最熱時節做的三伏天灸和冬天最冷時節做的三九天灸。
鼻敏感,即過敏性鼻炎,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頸肩腰腿等關節疼痛、胃腸不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等都是常見病,寒邪,往往就是導致這些疾病的重要病因。所謂「寒者熱之」,對付這些寒邪就要用到辛溫的方法來驅散寒邪,天灸採用辛、溫、熱性的中藥粉末調膏,敷貼於穴位或患處,藉助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作用,利用皮膚對於中藥成分的滲透吸收,達到益肺、健脾、補腎,驅散寒邪、養生健體的作用。
除了治療作用,天灸療法還具有保健作用。生活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有時好無奈,節奏快、壓力大、凍飲多、運動少、夜晚不能早睡》朝早不願早起、屋外時時汗流浹背、室內處處冷氣逼人,所有這些極易損傷身體內非常寶貴的陽氣,令到我們經常處於無精打采、疲倦無力、茶飯不香、手腳冰涼、情緒低落、夜不能寐等亞健康狀態,天灸可以藉助中藥的溫熱作用,調補陽氣,益肺補腎,重新振奮體內陽氣,達至健康狀態。
天灸療法的起效速度因人而異,部分人敷貼後很快就有效果,有些人卻要天灸一兩年後才開始慢慢見到成效,多數研究結果顯示,以三年為一療程進行天灸治療效果會比較理想。天灸療法雖好,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發燒患者、孕婦、惡性腫瘤患者、肺結核活動期患者、肝、腎及造血系統等疾病患者、皮膚對藥物或膠布特別敏感者,天灸療法並不適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楊君軍博士
人物 — 鄧景輝X鄭敬基X曾航生X鄭啟泰 四個港佬「齋嗡」那些年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四位香港土生土長的60後包括鄭敬基、曾航生、鄧景輝及鄭啟泰聚首一堂,合演舞台劇《齋嗡冇秘笈‧我們的集體回憶‧香港組曲2015》。男人幫不談風花雪月,卻齋嗡那些年集體回憶,從母親的豉油雞到夜總會的所見所聞,將成長故事透過舞台詮釋,寄語年輕人要肯搏肯捱,延續香港人的大時代!
輝:鄧景輝 生:曾航生 基:鄭敬基 泰:鄭啟泰
你們覺得甚麼是集體回憶?
輝:我成長的年代,所有父母為了養大小朋友都要打幾份工,這就是香港人的拼搏精神。自己最懷念是以前回家吃飯母親煮的豉油雞,滿滿溫情的味道。雖然現今的小朋友倚賴外傭,待他們長大後,一手湊大自己的外傭也是珍貴的回憶片段,但,其實,每個人也有自己心目中的豉油雞。
基:我的回憶就是七、八十年代,當年會用錄音帶錄製電台播出的新歌,之後拿回學校賣給同學幫補使費,歌曲的組合更是獨一無二,如果買家是老友就會用貴價錄音帶,由十元到數十元不等。當時錄歌會計盡錄音帶全長是60分鐘還是90分鐘,現在回想都幾有趣,亦影響我之後任職唱片騎師,計算時間好精準。
舊思維非老套
近年不少年輕人被嘲是少爺兵,可有秘笈令他們改變心態?
生:我們那一代的年輕人甚麼都要靠自己,雖然貧乏但過得開心,聽聽收音機、睇卡通或玩公仔紙已經好滿足。現在年輕人物質太豐富,人心疏離,身邊有富裕朋友與兒子平日多以短訊聯繫,小朋友欠缺溝通有少少自閉,我希望今次用音樂令下一代明白舊有思維也非老套,有一幕和鄭敬基就是用歌曲帶出現今年輕人的問題,從舊式電話到今日的智能手機,讓觀眾反思社會進步是好是壞?
基:我會唱貓王、溫拿、太極等歌手及組合的歌曲,負責串連整個音樂劇,曾航生就唱羅文、伍衛國等人經典劇集主題曲,我們除了唱歌,也會跳舞,讓觀眾懷緬過去及重拾回憶,亦希望年輕人有自己的思維,每場有500位觀眾,今次演六場就影響到3,000人。
夜總會當年情
你們做過甚麼職業最過癮、最有香港情懷?
泰:劇中有一Part我扮演夜總會客人,其實我在80年代中在中國城、新杜老誌等夜總會任職兩年燈光控制員,每月有$2,000收入,當時已算好好。第一日就見到徐小鳳登台,亦見過不少達官貴人。之後夜總會流行KTV,公司安排我負責收票揀碟播歌,除了睇到時代的轉變,亦認識不少夾Band的年輕人,助我日後參加歌唱比賽。
撰文:Steven
攝影:梁細權
編輯:黃寶恩
設計:Alex
場地:六國酒店
- 更多晴報內容,請登入網站www.skypost.hk
如果懷疑親友患上精神病,但他拒絕睇醫生,怎麼辦?
1. 如果懷疑親友患上精神病,但他拒絕睇醫生,怎麼辦?
家人可先接觸區內的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由他們通過社區協助計劃,直接聯絡精神科醫生或精神科外展隊伍,登門造訪作出評估,有需要時,可將患者送院治理。如果這位懷疑有精神問題人士,本身有自殺或暴力傾向,家人應立即報警,直接送入急症室,由醫生診斷,必要時,轉介到精神病院。
如果患者情況好轉,或已有病悉感,就可接受社區治療,定期回到所屬的醫院或診所覆診。家人亦可向熟悉的家庭醫生求助。現時,不少社區內的家庭醫生,都曾接受過相關的訓練。家人應保持冷靜,也不必與患者有正面衝突,以免刺激其病情。
如果患者情況好轉,或已有病悉感,就可接受社區治療,定期回到所屬的醫院或診所覆診。家人亦可向熟悉的家庭醫生求助。現時,不少社區內的家庭醫生,都曾接受過相關的訓練。家人應保持冷靜,也不必與患者有正面衝突,以免刺激其病情。
2. 如果親友患有精神病,但拒絕覆診,怎麼辦?
家人可直接致電主診醫生商討,必要時,主診醫生可要求精神科社康護士,或精神科外展隊伍,直接接觸患者,登門造訪,作出評估。
3. 甚麼情況下,精神病人才需要入院?
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出現嚴重徵狀,例如自殺傾向、暴力傾向、病情嚴重得家人不能照顧患者、又或病人拒絕進食或飲水,有機會危及性命,患者必須入院進行治療。
精神科醫生盡量希望病人在社區內接受治療,改善病情,令患者康復後,較容易融入社會。
4. 精神病人的平均壽命,跟普通人一樣嗎?
有研究顯示,精神病人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短10至25年,致死原因主要是自殺、冠心病、代謝綜合症、或糖尿病。許多患者因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進食肥膩食物,缺少運動,縮短壽命。另外,亦有研究顯示,定時食藥的精神病患者,比沒有食藥的壽命較長。
上述資料只作參考之用,一切均以醫生臨床診斷為準。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drwklee2@gmail.com
頁碼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慢性病管理大作戰:愛吃的背後
不少人花一生的精力在減肥上,像是一個沒完沒了的玩兒,有的是為健康,有的是為身形,但有時候是為了填補背後的缺失。記得兩年前,一位想減肥的人士希望透過催眠治療幫助減磅,他曾成功過減去30磅,但最終又回復磅數。
與他傾談有關飲食的習慣,於認知層面上,他確實知道甚麼該吃,甚麼不該吃,應做多少運動。食多少,做多少,他能心算出來。但問題在於當第一次忍不住口及忍不住手,食多了或懶惰了,他便會放棄,同時會加倍地食及不去運動。
他用追着吃去形容自己,吃東西的時候,好像充塞了心上,但當塞滿了,心內又另一份強烈的內疚感覺出現。於是在他多次的減肥過程中,這些感受不斷地出現。在輔導環節中,與他傾談這份感覺,他發現「翳住」的感受以往已出現,特別是當他失意、不快樂、空虛、失望時,這份感受就不期然走出來,他就會不斷食,為的是充塞這份感受,可惜塞滿後,又內疚自己吃得太多。
過程中,發現過份的感覺與他的經歷有關,他從小就胖,從其他人口中只有批評他外形的說話,更沒有人願與他作伴,加上母親於中學時因病離世,這個孤單的心一直需要填補,而食就好像是一種填補方法,使他有一刻的滿足。過程中,透過催眠讓他明白心中真正的需要,並將以往經歷裏埋藏的失望放走,他感受到「翳住」的感覺輕了,終可以控制一包薯片分幾次食。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社工暨催眠治療師黎詠雅
網頁:http://www.hkwellness.org
與他傾談有關飲食的習慣,於認知層面上,他確實知道甚麼該吃,甚麼不該吃,應做多少運動。食多少,做多少,他能心算出來。但問題在於當第一次忍不住口及忍不住手,食多了或懶惰了,他便會放棄,同時會加倍地食及不去運動。
他用追着吃去形容自己,吃東西的時候,好像充塞了心上,但當塞滿了,心內又另一份強烈的內疚感覺出現。於是在他多次的減肥過程中,這些感受不斷地出現。在輔導環節中,與他傾談這份感覺,他發現「翳住」的感受以往已出現,特別是當他失意、不快樂、空虛、失望時,這份感受就不期然走出來,他就會不斷食,為的是充塞這份感受,可惜塞滿後,又內疚自己吃得太多。
過程中,發現過份的感覺與他的經歷有關,他從小就胖,從其他人口中只有批評他外形的說話,更沒有人願與他作伴,加上母親於中學時因病離世,這個孤單的心一直需要填補,而食就好像是一種填補方法,使他有一刻的滿足。過程中,透過催眠讓他明白心中真正的需要,並將以往經歷裏埋藏的失望放走,他感受到「翳住」的感覺輕了,終可以控制一包薯片分幾次食。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社工暨催眠治療師黎詠雅
網頁:http://www.hkwellness.org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經濟差失自信 日「處男學校」興起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日本愈來愈多中年男子保持處男之身,甚至有人到了四十多歲仍未有性經驗。有鑑於這個社會趨勢,非牟利組織竟然開設「處男學校」,以裸女寫生等課程協助學員了解女人。
日本愈來愈多中年男子保持處男之身,甚至有人到了四十多歲仍未有性經驗。有鑑於這個社會趨勢,非牟利組織竟然開設「處男學校」,以裸女寫生等課程協助學員了解女人。
四十一歲的酒井隆擁有一份好工作和迷人微笑,同時也是一名健康的異性戀者,但他從未有過性經驗。他甚至從未與任何女性發展過感情關係,透露自己對於交女朋友毫無頭緒。他說:「我從沒交過女朋友。從來沒有過。我並非對此不感興趣,我喜愛女性,但我始終找不到正確方向。」
這或許聽起來像是荷里活喜劇題材,但完全不同於男星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二○○五年主演的電影《男人四十戇居居》(The 40-Year-Old Virgin)當中描繪的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主角。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二○一○年的調查發現,日本約四分之一未婚男子到了三十多歲仍是處男。這跟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脗合,一名婚介專家指出,經濟不振對日本男子的打擊很大,令更多男子致力找一份安穩的全職工作。她說:「許多男子似乎在失去經濟能力後失去信心。」調查顯示十八至十九歲的日本人當中,有六成八說自己無性經驗。
成立非牟利組織「White Hands」協助嚴重殘障人士解決性需要問題的坂爪真吾表示,日本到處都可見到性感宣傳品,包括電視、漫畫及街頭,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卻絕少認真談論性問題,而且無處可學習性知識及如何與異性建立浪漫關係。他成立了「處男學校」,輔導正常男子如何找尋伴侶及如何建立關係。
酒井隆參加了「處男學校」,課程包括在裸女寫生班描繪裸女,協助學員了解女人的身體結構。他說:「我去年秋季首次描繪裸女,驚為天人,我認識到女人有不同的乳房和陰部外形。」
酒井隆表示他在「處男學校」學到的東西有用,但不知可否脫離王老五行列找到另一半。不過,他認為毋須悲觀,畢竟繼續做處男亦無傷.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爭拗供樓開支 未來姑嫂心不和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一個安樂窩可令人歡喜亦可令人愁,有網民訴說因供樓引發家庭爭拗。事主指兄長一向負責供樓,估計父母日後會將物業歸兄長,她作為妹妹則負責畀家用,但準大嫂卻要求她攤分供樓開支,令她不滿。社工指家庭開支難勻分,家人應互讓互諒。
一個安樂窩可令人歡喜亦可令人愁,有網民訴說因供樓引發家庭爭拗。事主指兄長一向負責供樓,估計父母日後會將物業歸兄長,她作為妹妹則負責畀家用,但準大嫂卻要求她攤分供樓開支,令她不滿。社工指家庭開支難勻分,家人應互讓互諒。
有網民指,父親生前留下一間未供完的物業,其父過身後一直由哥哥供樓,她給母親家用的金額,約為哥哥供樓的四分一。但近日哥哥女友提出,二人需儲錢結婚及另外置業,要求她承擔一半供樓責任。事主直言因此「唔鐘鍾意未來阿嫂」。她認為母親為人傳統,物業應會留給哥哥,若要她出一半錢供樓,應在物業加名,哥哥也要分擔一半家用。
家庭新成員加入 易生爭拗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社工黃超文表示,當兄弟姊妹談婚論嫁、有新家庭成員參與原生家庭事務時,就有機會引發類似爭拗。
他認為,妹妹應考慮支付的家用,是否足夠其生活開支及供養母親的責任,哥哥亦應考慮妹妹的收入能否承擔一半供樓開支。「家人之間很難用純經濟角度分配家庭開支,否則可能會引發沒完沒了的爭拗,建議要多站在對方立場思考。」
家人生糾紛 或源於關係欠佳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岑綺晴說,兄弟姊妹間出現錢銀糾紛,很可能源於他們的關係不佳,「除了供樓,父母退休後由誰照顧、免稅額如何分配等,都可能引發糾紛。」
岑指,一家人間在家庭開支上應坦白:「例如若哥哥剛剛生小朋友,父母讓他交少點家用,但卻故意對妹妹隱瞞;若妹妹發現,更會覺得父母偏心。」
她建議,一家人可開家庭會議商討如何分配開支,尤其是在家庭成員經歷較大的人生轉變時,例如結婚生子、父母退休、家人患病等,可將各自的困難、能力及對其他家庭成員的期望,坦白說出來,有助協調家庭開支分配,亦能令家人間更了解及肯定對方的角色。
社工:勿讓問題持續發酵
不少人仍有「家醜不外傳」的傳統思想,黃超文指,隨着兄弟姊妹各自成家,家人之間或各有各的生活,即使出現爭拗,亦未必會積極解決,最終可能會影響關係,造成遺憾。
岑綺晴指,不應因為覺得爭拗是小事便忽略,「例如有些家庭因母親節聚餐如何夾錢而起爭拗,他們可能覺得『忍得就忍』,但母親節年年都有,若任由這種情況持續發酵,可能遇到較大金額的問題時爆發,令家庭關係惡化。」她建議,如爭拗持續、令彼此覺得不開心,甚至出現暴力情況,應及早尋求家事調解,或向社工求助。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提防「四十肘」
四十歲左右,是風華正茂的年齡,也是人們為家庭事業奔波的大好年齡,但如果不注意勞逸結合,或者運動不合理,會損傷或過度透支自己的身體,往往會出現一些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疾病。「四十肘」就是其中之一。
「四十肘」是通常所說的網球肘,中醫稱之為「肘勞」。好發於30歲到50歲這個年齡段,多見於從事旋轉前臂、屈伸肘關節和肘部長期受震盪的人員,如網球運動員、打字員、木工、鉗工等,長期織毛衣、切菜、抱小孩、搓麻將、用肘關節長時間挎袋行走,或者肘關節受風寒潮濕侵襲等均可引起。中醫認為勞損傷及筋脈,致瘀血內停,或者勞累汗出、營衛不固、寒濕侵襲肘部經絡,氣血阻滯不暢均可引起網球肘。
網球肘臨床表現為肘關節外側疼痛,用力握拳及做前臂旋轉動作時疼痛加劇,嚴重時疼痛可向肩部或前臂、手腕放射,握物無力,甚則不能提物、寫字。肘關節局部紅腫不明顯,雖疼痛但能正常活動,肘關節外側壓痛,在腕關節背伸時用手背加壓可引起疼痛加重。
網球肘為常見病,治療方法很多。臨床上,常用針刺運動療法治療本病,具體做法就是先根據患者的情況採用病因辨證和經絡辨證相結合進行取穴,常用陽明經為主,具體穴位為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三間、中渚、後溪、阿是穴等,在針刺的同時或之後在病人的上肢甚至肩胛部,採用揉法、滾法等手法進一步疏通經絡,並囑病人自行做肘部適當運動相配合。也可以用中藥內服或外敷進行治療,外敷藥物多選用羌活、獨活、透骨草、威靈仙、伸筋草、路路通、桃仁、紅花、當歸等,用水浸泡後再用微波爐加熱,在溫熱狀態下敷在肘部,溫度降低後可以用微波爐反覆加熱使用,每天兩次,每次20分鐘,期間要注意溫度,避免燙傷,如果皮膚出現紅腫奇癢等立即停用。
引起網球肘的原因很多,根據具體的原因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對網球肘的治療和避免復發也很重要,並且針對患者其它疾病也要同時治療,如頸椎病、肩周的疾病對網球肘也有很大的影響。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
一、前言
註:本文轉載自信堅園地,作者是一有深度及實踐泒修行人,高級知識份子,曽修畢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台南大學講師。認真的求道者。此法門很殊勝,有心人可參照,即可斷煩惱,了生死!「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業就可消除,法輪就可常𨍭,妄旨就可歸源。
今日,因 Brian 師兄來函,邀請信堅書寫一篇,關於 “如何依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修行的文章,尤其是解說,如何能修到 “入流亡所” 境界。Brian 師兄所問,即所謂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這修定開慧法門,源自於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六品。
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就觀音。用耳根來修,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就觀音。用耳根來修,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由聞思修,入三摩地。文句簡潔,雖然字義易懂,卻隱含甚深義理。近代講此經的法師相當多,也都講解得很好。但如果要解說其一乘真實義及其修證方法,則須更上一層樓。因此信堅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佛經是真修實証之學。多聞無益,行者貴在,聞教信解,依教奉行,真修實証。諸法實相,唯証乃知。此章所說法門,是破楞嚴經所說的五十陰魔 (色受想行識五陰),而入三摩地,即得首楞嚴大定,明心見性,入不可思議,一真法界。這跟前文所說的 “心經般若修証法門” 的目的相同,只是修証法門稍有不同。
二、楞嚴經觀音圓通章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 導論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耳根靈明不受塵,圓通本妙全體現。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修行的法門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告訴我們可以用耳根、眼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來 修,乃至於依風大、地大、水大、火大起修。觀世音菩薩用耳根起修,因為六根中耳根最好修。因為耳根,無論是明、暗、動、靜、遠、近、前、後、牆外、牆內,只要我們一靜下來都能聽得見。因此耳根有一千二百個功德。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不管行住坐臥之間,一心不亂,自然親證觀音菩薩「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到達入流亡所的境界。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
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參加法會的人很多,有聲聞弟子、菩薩弟子,還有人天。當釋迦牟尼佛正說法時,觀世音菩薩也在場,因此聽到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希望大眾將所證的圓通境界說出來,法布施與大眾分享;二方面做為參考;三方面,使大眾對修行有信心,相信自己根據這個法門用功學習,也可以成道、證果。所以觀世音菩薩從法座上起身,欲陳述自己修證的圓通境界。
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參加法會的人很多,有聲聞弟子、菩薩弟子,還有人天。當釋迦牟尼佛正說法時,觀世音菩薩也在場,因此聽到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希望大眾將所證的圓通境界說出來,法布施與大眾分享;二方面做為參考;三方面,使大眾對修行有信心,相信自己根據這個法門用功學習,也可以成道、證果。所以觀世音菩薩從法座上起身,欲陳述自己修證的圓通境界。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是最隆重的禮節,是五體投地的接足禮。以我們的頭部、兩隻手、兩個膝蓋著地,然後將手掌翻過來,希望佛祖慈悲,將他的兩隻腳踩在我們的手上。 一方面以最恭敬的心禮佛,希望佛祖慈光加被;二方面藉頂禮來破除我慢。因為以我們最尊貴的頂部,頂禮佛陀最下面的腳印,如此頂禮無形中就能夠破除自己的我執、我慢。
這是最隆重的禮節,是五體投地的接足禮。以我們的頭部、兩隻手、兩個膝蓋著地,然後將手掌翻過來,希望佛祖慈悲,將他的兩隻腳踩在我們的手上。 一方面以最恭敬的心禮佛,希望佛祖慈光加被;二方面藉頂禮來破除我慢。因為以我們最尊貴的頂部,頂禮佛陀最下面的腳印,如此頂禮無形中就能夠破除自己的我執、我慢。
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回憶過去生中非常遙遠之前的那一個時節,所以說是經過無數恆河沙劫。印度恆河裡的沙,非常細、非常多。恆河沙劫是譬喻,形容時間像印度恆河沙那麼長的劫數,這個時間實在是非常遙遠,很難計量。在這麼長遠的那一個時間,有一尊佛出現於世,那一尊佛的名字稱為觀世音佛。佛的名號是修德,是通號,凡是在以觀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証道者,都叫觀世音。我就在佛前發起求證自性正覺的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回憶過去生中非常遙遠之前的那一個時節,所以說是經過無數恆河沙劫。印度恆河裡的沙,非常細、非常多。恆河沙劫是譬喻,形容時間像印度恆河沙那麼長的劫數,這個時間實在是非常遙遠,很難計量。在這麼長遠的那一個時間,有一尊佛出現於世,那一尊佛的名字稱為觀世音佛。佛的名號是修德,是通號,凡是在以觀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証道者,都叫觀世音。我就在佛前發起求證自性正覺的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音菩薩,既於古之觀音如來處,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精勤修學,依古之觀音如來教導,從聞、思、修(聞聲、思惟、修證)三個階段去修持,證入如來的首楞嚴大定。
觀音菩薩,既於古之觀音如來處,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精勤修學,依古之觀音如來教導,從聞、思、修(聞聲、思惟、修證)三個階段去修持,證入如來的首楞嚴大定。
聞,是指耳根之聞性。此聞性包括視、聽、覺、察;故今欲回復湛然妙覺明心之佛性,當從聞性下手。內不隨耳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攀緣,但觀能聞之聞性,謂之聞慧。思,是思維所聞之義理,能深入理解,名思慧;修,是依解起行,如法修證,名修慧。聞思修三慧,是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是轉凡入聖之正途。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反聞自性,不著空有,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歸元內伏,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心如止水,亦如澄空,如如不動,名入三摩地;於三摩地中,從根解結,漸次深入,即證圓通。
楞嚴的三摩地,稱為首楞嚴大定。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大定無出入。這個大定有兩個殊勝之義。一、圓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動,而是統攝萬法,成一定體。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
三、楞嚴經觀音圓通法門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解說
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3.1 第一步驟: 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 (入法性之流,心念空寂)
初於聞中
以下是觀音依古佛之教,從淺入深的全部修習過程。也即是從三慧入大定的經過。第一步驟是: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即是從聞性下手。
以下是觀音依古佛之教,從淺入深的全部修習過程。也即是從三慧入大定的經過。第一步驟是: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即是從聞性下手。
「我在修行的初期,運用聽覺。」這裏我要請各位特別注意,在這修行的初期,觀世音菩薩也是和我們一樣:一、有「我」的強烈觀念;二、知道運用「聞性」;三、有「聞」及 「聽」的作用;及四、聽到「聲音」,譬如上面所講的潮聲。為什麼我在此處要強調觀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們凡夫一樣,有「我」、「聞性」、「聞」、 「聽」及「聲」等妄想執著呢?這是因為要反映以後觀世音怎樣逐一消除這種妄想執著。
「初」指最初下手之處,「聞中」就是在聞性之中。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從觀耳根聞性,下手起修,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以聞性為所照之理境。
入流亡所
耳根外馳求聲叫出流,不聽外聲返聞自耳的能聞之性叫作入流。聽聞有「能」,有「所」。能是能聽的聞性,所是所聽外面的境界。眼睛看見紅花綠葉,這些花葉就是所見,耳朵聽到鐘鳴鼓響,這音聲是所聞。我們聽見音聲,就分別這音聲是美、醜,是噪音、樂音,愛聽、不愛聽。 由於所聞的聲音,增加你很多煩惱,這是背覺合塵!
耳根外馳求聲叫出流,不聽外聲返聞自耳的能聞之性叫作入流。聽聞有「能」,有「所」。能是能聽的聞性,所是所聽外面的境界。眼睛看見紅花綠葉,這些花葉就是所見,耳朵聽到鐘鳴鼓響,這音聲是所聞。我們聽見音聲,就分別這音聲是美、醜,是噪音、樂音,愛聽、不愛聽。 由於所聞的聲音,增加你很多煩惱,這是背覺合塵!
「所」指入流亡所時,動塵已滅;「入」指仍舊反聞入流,不捨本修,不住靜境。「入」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接觸的現象。佛法的「六入」,是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與外界的接觸,及腦意識與外界思想的接觸的總稱。此處的「入」則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動震著耳膜,使人發生有聲音的感覺的現象。「流」的意義是「不住」。金剛經裏常提到「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即是說不要將 「入」 留停下來,而要讓它一接觸 「即流」。「入流」即是金剛經中的 「不住聲生心」。
「入流」是說聽入的音聲,不要停留在意識裡。每個耳朵與外界接觸所感到的單獨的音聲(單音),而要讓每個單音像流水般的繼續不絕的流走。普通人的毛病,是念念遷流,將單音連貫起來,造成相續相,因而有音聲、字句,加以詮釋分別;妄想執著由此而生,煩惱苦痛由此而來。
如果我們將所聽的每個單音,都任它一觸即流,譬如我們聽到單獨的一個「觀」聲,一個「世」聲,或一個「音」聲,都任它一觸即流,則不會產生不出觀世音這個名詞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義。
「入流」為入法性之流,初步回歸到法界本體。心念空靈,雜想沒有了,什麼念頭皆不起,清清淨淨。非昏沉冥頑,而是清明通達,無客觀之境,這是「亡所」的初步境象。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 「所」是所聽到的對象及因聽到而引起的一切對象的簡稱。「能」是指能起作用的主體,譬如能聽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作用所及的對象,譬如所聽到的聲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許多現象,都由此相對的「能、所」觀念造成,是妄想執著的主要形態。所以「亡所」是說在修行中「亡失了聽到的對象及因此對象而產生的一切對象。」
對外在的聲音,沒有分別、執著,能無動於衷,是觀音最初步的「亡所」。因為耳根能聽「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但眾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見、所聞、所知,都有對待,一切成二,在這以後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這個「所」就是眾生入迷的根本。現在我們要回頭,要覺悟,就必須從忘掉這個「所」開始。後頭更有許多層次的「所」,一層一層地把這個「所」忘掉。第一步是什麼呢?先忘掉我們所聞的聲音這個塵,把這個「所」忘了。
就叫能聞,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這是一下手用功,就是從本體上,從自性上用功。
就叫能聞,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這是一下手用功,就是從本體上,從自性上用功。
「入流亡所」,就是入了聞性的流,綿密相續沒有間斷,默照在聞性之中了。入了這個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對所聞的聲音,了了分明,但能無動於衷,有如未聞。
聲音發生了,聽到有聲音,聲音消失了,聽不到有聲音,能聽的聽性不會因有聲、無聲而忽生忽滅,而是不生不滅的。譬如敲擊出一串聲音,這個聲音大眾一定說聽見,這就是聞,以耳根來聞。怎麼知道沒有聲音呢?就證明耳根的聞性還存在,並沒有失去作用。有聲音,是我們能聽這念心在聽;聲音過去了,我們知道沒有聲音這個心還存在,聞性還存在。所以有聲,我們的聞性存在;無聲,我們能聞之性也是存在。
觀世音菩薩就是從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內照,於是入於返聞照性之流。於是自己自然離開聲塵,也即是忘記了所聞,而「亡所」。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應,因智光內照,而顯定力,這是功夫。聲塵自亡,這是效驗。
觀世音菩薩就是從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內照,於是入於返聞照性之流。於是自己自然離開聲塵,也即是忘記了所聞,而「亡所」。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應,因智光內照,而顯定力,這是功夫。聲塵自亡,這是效驗。
「入流亡所」 的修証法
我們明白了聞性,現在就專注聽一個聲音,聽風聲、聽水聲,或是聽鐘的聲音,就是專注,其餘一切都不要想,就是專門注意能聽的這念心和所聽的聲音。假使我們聽的是鐘聲滴答、滴答,這時候只有能聽這念心和所聽這個鐘的聲音,其他任何聲音都不能聽,這就是專注,這就是初於聞中。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有如接上了宇宙能源的總開關,一下入到自己自性清淨之流。
我們明白了聞性,現在就專注聽一個聲音,聽風聲、聽水聲,或是聽鐘的聲音,就是專注,其餘一切都不要想,就是專門注意能聽的這念心和所聽的聲音。假使我們聽的是鐘聲滴答、滴答,這時候只有能聽這念心和所聽這個鐘的聲音,其他任何聲音都不能聽,這就是專注,這就是初於聞中。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有如接上了宇宙能源的總開關,一下入到自己自性清淨之流。
其實,我們修觀音法門,鬧市中的咖啡館、音樂廳,是一種極佳的場所。到那裏去,不要聽音樂,只聽聲音,身心放下,聽聽聽,無所謂曲調音色之美不美,或者歌聲之斷斷續續,不要多久,人就「咚」地寧靜下來。
又如看戲。戲園子裏,台上「咚咚咚」鑼鼓敲得緊,人影幢幢;台下黑壓壓的一片,人聲嘈雜,四面八方空氣鼓盪。你一邊自淨其意。一邊眼晴望著台上,以看非看,只是傾聽,沒一會兒,整個人頓時靜謐下來,外界再怎麼熱鬧吵雜,毫不妨礙,不覺週遭有任何人存在,舒服極了。
觀世音菩薩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觀自己能聞聲音的聞性。而我們持咒時心念耳聞也是同樣的返觀自性。當我們持咒時,靜聽每個咒文的字音,就把整個身心置於聞性之流了,將身心放於能聞的法性當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是將整個身心置於聞性之流—置於能聞聲音的法性當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觀環境(如聲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來,不為外界環境干擾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聞,才能抓住妄念不隨之流浪,才能入定。
我一上坐,耳根清淨自然聽到外界一切音聲,乃至呼吸的聲音,對於這些音聲不討厭它,也不用心去聽它,第六意識不起分別,慢慢靜下來,自然聽到自己內在生理血液循環流動的音聲,再靜下來,忘記了所聽的聲音,就入與能聞的自性之流,忘去所聞的聲音之相。「入流亡所」,忘掉所聽的音聲,乃至於唸佛的音聲都沒有了,內在的聲音也沒有了,外面的聲音也沒有,完全清淨到極點。
入流如何修呢?只有能聽這個聞性,外面的聲音不要再去聽了,把能聽這念心往裡面收。入流,就是往裡面收,收到一個最高境界,外面的聲音就聽不見了。因為這念心從耳根收回來,到達亡所的境界。「亡」就是沒有,「所」就是所聽的聲音。聲是塵,塵就是塵勞。假使我們經常聽,聽久了馬上就會打瞌睡,為什麼會打瞌睡?因為聲音是一種刺激,是一種麻痺作用;聲音刺激我們的耳根,聽久了慢慢就中了毒,一中毒瞌睡就來了。現在我們絕對不要中毒,所以就不要跟著外面的聲塵轉,把能聽這個聞性往裡面收,就是入流。
其實這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修習禪定。對外境的音聲,不生分別、執著。(溪聲皆是廣長舌。) 不因外界音聲而生瞋恚、煩惱,內心如如不動。漸漸的,外在音聲就會消失。
憨山大師傳裡有一段他修耳根圓通法門的描述,值得大家作參考:
「到了初夏,大風猛吼,萬竅怒號,冰塊漸漸地消融了,大水衝擊著山澗;奔騰的暴流猶如驚雷一般。大師在寂定中受到這雷鳴般的聲音干擾,功夫也受到影響。他去向妙峰大師請教,如何才不受境界擾亂的方法,妙峰大師對他說:「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聽古人說:『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聲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聲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復為擾矣。大師回來後,每日坐在溪流急湍的獨木橋上鍛煉。開始坐時,水聲宛然,時間一久,動念時聽到水聲,不動念就聽不到了。一日,大師在獨木橋上靜坐,忽然之間忘卻身體,一切聲音頓時消失。從此以後,雖然聲音如雷,再也不能擾動大師的靜寂心境了。」
「到了初夏,大風猛吼,萬竅怒號,冰塊漸漸地消融了,大水衝擊著山澗;奔騰的暴流猶如驚雷一般。大師在寂定中受到這雷鳴般的聲音干擾,功夫也受到影響。他去向妙峰大師請教,如何才不受境界擾亂的方法,妙峰大師對他說:「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聽古人說:『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聲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聲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復為擾矣。大師回來後,每日坐在溪流急湍的獨木橋上鍛煉。開始坐時,水聲宛然,時間一久,動念時聽到水聲,不動念就聽不到了。一日,大師在獨木橋上靜坐,忽然之間忘卻身體,一切聲音頓時消失。從此以後,雖然聲音如雷,再也不能擾動大師的靜寂心境了。」
3.2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第二步驟: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既然能夠修到「入流亡所」,心念清淨,別無雜染。那麼此時冷氣機聲還聽得到嗎?有人叫你吃飯還知道嗎? 當然聽見也知道,但不為所動。外界來來去去的聲響,了然於心,但都與己毫無關係,絕不干擾,「所入既寂」,所聽進來的音聲皆是寂滅相,明明白白,清清淨淨。
這三句是說因「入流亡所」的不斷訓練。功夫漸深,在聞性中此時已沒有任何可聽的對象(「所已寂」),也沒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觸的現象(「入已寂」);聞性中清清淨淨,但並不昏沈或木然而無知覺(因此說「了然」,此時感覺到的既沒有動的形相(聲因動而來),也沒有「靜」的形相(與動相對的靜)。 在這個階段,已經是「定」的境界了。不過「定」有程度的深淺,要一層層的深入,現在還只能說是初定的境界。在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項妄想執著—「我」、 「聞性」、「聞」、「聽」及「聲」,還只能說去掉了「聲」及「聽」。可是因為去掉了「聲」「聽」這兩妄想執著,人類的許多苦痛,已經可以減去很多。世人能 到此境界,已能夠有很多的快樂自在的受用。此時腦子中「聞」的作用還在。觀世音到此境界,並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
用功的過程是能聽的聽性聽所聽的聽性,一直聽,聽到所聽的聽性都沒有(亡所),仍不停止,還一直聽下去,為什麼聽性沒有了?雖是沒有了,還是再聽下去,把都沒有能所的能聽聽性,當做所聽的聽性,再聽下去,聽到極點了,就寂靜到動塵境沒 有了,靜塵境也沒有了,連自己的聽性也寂靜到沒有了,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既寂』之寂,不是靜境之寂,乃是動靜二 塵,到此俱寂之境,動塵與靜塵俱解。『了然不生』即了達動靜二相,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所入既寂」。我們的心往裡面收,收到不動的境界,到達最高的定。「寂」就是不動的境界,既然已經不動,這個時候「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聽到聲音,這是動相;現在聽不見外面的聲音,這就是靜相,表示我們的心已經靜下來了。這個時候如果產生執著,也不對。喜歡這個清淨、喜歡這個安定,認為這個地方很不錯,就著靜-執著靜境為實有。這時雖然打坐的時候感覺很舒服,但是忽然聽到一點聲音,或是聽到有人走路的聲音,馬上就會嚇一跳,就會受不了,會覺得聲音很討厭、很可惡,就會起煩惱、不耐煩,這是著靜。所以動是塵,靜也是塵,靜也不能執著。
聽到聲音是動相,沒有聽到聲音是靜相,就證明動也是相、靜也是相,現在不執著動和靜,這念心就從聲塵、色塵、味塵上解脫出來。所以雖然得到靜境,靜境也不貪著,因為靜境本來就是如此,如果貪著靜境,又是一個妄想,又是塵勞境界,所以不執著動的境界、也不執著靜的境界。執著就是貪,不貪就是不執著。「了然不生」,不知道有動相,也不知道有靜相。
再由這了無所聞的寂滅中進修,有聲與無聲動靜兩種境象,都瞭然無礙,卻一念不生。我們耳朵聽到有聲音是動相,注意聽到「沒有聽到的」叫做靜相,動相與靜相都是生滅相對法,道不在動相與靜相上。聲音來聽見動相,聲音沒有了聽到靜相;有時當我們很靜的時候,忽然又來聲音,馬上又聽到動相,動靜只是現象的不同。我們能聽動相與能聽靜相的,不在聲音本身,更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所不在,而心理卻明明白白,沒有動過。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能知道動與靜這個沒有動過,生而不生,用而不用。
3.3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第三步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如是」行人如前所述繼續用功,以反聞照性之力,使心心寂靜,「漸」漸「增」勝,定功轉深, 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聞所聞盡」:聞性者,即成耳根之體性,如六結之巾體。此時能「聞」的第六識已不起分別,「所聞」的聞境也沒有了,由於第六識不攀緣了知六塵,使前五識成為現量,沒有能受所受,沒有能見所見,其餘嘗所嘗,嗅所嗅,覺所覺,知所知,亦復皆「盡」,破虛有所明而亳無實體的受陰妄想,解根結,超越見濁,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已得人我空。
因為聲塵是我們所聽到的,咱們能聽到的是耳根。現在聲塵的動靜兩結齊消,所剩下的只是能聞的耳根,這根也是結。根與塵相對了然不生,就沒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內相也隨之而同盡。於是「泯然豁然,無復內外,即根盡之相」。於是破了根結,又進一步了。
此時先得人空。「盡聞不住」,所聞能聞俱盡,就是「盡聞」。由於智慧,所以能覺。覺照,照到這個根塵俱空。現根塵俱盡唯剩一覺,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墮無為深坑,所以「不住」。唯當加功再進,透過此關。當能聞與所聞,都消除之後,根同塵都一齊迥然脫落,當前出現的是清湛純一沒有邊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是自己所覺到的。
既有所覺,必有能覺,能覺即是能觀照這個境界的智慧,有能覺與所覺,這就又是一層能 所。「盡聞」是能聞與所聞的盡除,破了根結。達到根塵齊泯的境界,能照這個境界的是能覺,屬於般若。若住於這個「盡聞」的境界,還有能覺與所覺,能覺的智 與所覺的境相對,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對,仍是障礙。不能吝惜此智,都應捨棄,來破除法執。「根塵雙泯,為盡聞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更增觀行。根塵既泯,而此觀智亦亡。故「覺所覺空」,於是破了覺結。
聞到最高的境界,連聞也不執著。前面離開了動相、靜相,這時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寂然不動、不攀緣了。這個境界是好嗎?不一定是好,所以還要繼續用功,繼續漸增到六根歸一,六根變成一根。「聞所聞盡」,聞到最後的盡頭,六根變成一根,這時候就有些感應,有些境界。繼續再用功,不執著,「盡聞不住」,不住在六根上,六根歸一的境界還是不執著。不住在這個境界,又是個什麼境界呢?只有覺性存在,能聽這念心存在,六根都不存在了。因為這念心不但脫離了動相、靜相,而且根也不執著了,根結也解了。所以依根解結,動是一個結、靜是一個結,六根也是一個結。六根都不執著、不住,又是一個什麼境界?就是一個覺,覺就是覺性,就是靈知靈覺。
3.4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第四步驟: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空」謂仍舊用功到「覺所覺」覺到空之境界。「覺」謂能空「覺所覺覺到空」之空智,由此空智,而空彼能覺所覺,若妄覺未空盡,空覺未極圓時,空覺性上有未極圓之空相在,亦有知未極圓之空心在;此宛然有能空心生,即是八識中第七識種子,名為生滅根元,處在行陰區宇中,是為能空與所空,二俱宛在,若住此空,吝惜空理,不肯放捨,即是愛理之法愛,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能空依靠誰?究而極之,則空相滅,知空相之心亦滅,空覺高極圓滿時,稱「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即解空結,破行陰,超眾生濁。
意識滅,五根對塵,洞然照了,不起分別,故觀諸山河大地,猶如明鏡照物,應物而現,亳無分別,而不黏於心,唯一精明真心,此想陰盡,生滅法之根元體性「行陰」從此 披露,得見十方十二類眾生之生滅,畢竟克盡其類,為六色根和五塵境依正二報之究竟轉變之開關,以幽深隱微之習氣生滅為行陰根本。如定中人不免爪生髮長,仍 是清擾細遷,故知盡生而不盡滅,仍在行陰邊際,而一切滅定,都不是究竟。今由反聞定力,使幽深隱微妄想的第七識種子習氣,都不再擾動,如波瀾滅,化為澄 水,而歸於元澄湛寂之第八識,則生死因盡,眾生生死果滅。
行人皆已得正知,凝明正心,但餘迷未盡,執著生滅之元的行陰為勝性,故起計度,亡失本修,並不知行陰盡後,還有識陰,識陰盡後,才是 不擾不動之真如;故於其能觀八萬劫眾生事之悟境起迷執,落入斷見、常見,或亦斷見亦常見,或執有執空等狂解邪見,以為是涅槃,認妄為真,惑菩提性;或證六 欲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卻妄計為常、樂、我、淨之涅槃,而成各種外道同類。皆由行人於行陰上用心計度,由自心邪思惟而墮自心之魔,非由受先外 道之教所致,自作深孽,未證言證,自言登聖,即成大妄語,墮無間獄。故行人不許於行陰上用心求得,或有所得,亦不以為究竟。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不起妄計,則可以銷息邪見。心魔不起,一味精研,無諸障礙,直趨無上之道。
3.5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第五步驟: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行人始終不起狂解,常住圓定,繼續用功到能空和所空都滅了,滅境現前,宛爾有個能滅心,即是第八識,然此乃是對生言滅,仍是相對的滅,滅非真滅,正是識陰區域,非 有非無而體性空寂,迷背真性,故還要再追能滅者是誰?一直追到生滅之「滅結」也滅下去,超然於「生滅既滅」不生不滅的佛性出現了,叫「寂滅現前」。
當行陰盡,識陰顯露,內既無能入之根,外無所入之塵,根塵脫節,內外湛明,故能深達十方世界,十二類生各自受命之根本元由。業因已銷,業果不召之時,若能再加用 功,止觀並進,運用金剛智力,銷鎔六根之門,令合於唯一圓融清淨寶覺,則耳、鼻、舌、身、意都能見物,開則六根互通於鄰根,眼能見色,且能聞聲、嗅、嘗、 觸、覺知,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蕩然不復更有,全是自己心光,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之相滅,名識陰 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禪宗六祖惠能開示志誠說:「要到實在沒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在自性上隨順建立萬法。已經見性的人要建立『佛 身』、『菩提』、『涅槃』、『解脫知見』等佛法名稱也可以,不立也可以。生死去來,自由自在,無所滯礙,當用之時隨緣作用,當說之時隨緣應答;普現一切化 身而所作所答不離自性,就得『自在神通』和『遊戲人間』了,這就叫作見性。」
3.6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第六步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忽然超越之下文,皆稱全體所起之大用也。斷惑雖經無量劫,見性只在一念間,故曰「忽然超越」。以世出世法俱解脫,破凡夫我執而超越世間,破三乘法執而超越出世間, 行人入三摩地,我法雙空,俱空亦復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此時十方世界所有諸法,都是行人自性光明,一切如來所證圓滿清淨、微妙光明本心,都在一念 心中,稱為「十方圓明」。於此斷惑證真間,獲得二種殊勝,位次等覺菩薩,往上則與諸佛相合,往下則與眾生相合,顯利他之德。本覺妙心,生佛體同,本無差 別;因眾生迷而不覺,非失成失;菩薩修德有功,破五陰,解六結,證本覺,非獲而獲。因為「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能興慈運悲,拔苦 與樂,現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入俗利生。眾生迷此本覺妙心,造業流轉,不能自拔,唯有仰求菩薩慈悲加被;而菩薩證此本妙心,正是眾生所迷,眾生是菩薩心 中之眾生,菩薩是眾生心中之菩薩,眾生之悲傷苦惱,亦是菩薩之悲傷苦惱,故曰「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是顯修證之功。菩菩乘一心三觀之力,修行至此,己去泥純水,永斷無明,而於寂滅,精妙己圓;故能超越凡夫世間法,同時超越 二乘出世間法。因為識陰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以其生滅境界甚為微細,如急流水,望之恬靜,實非無流;迷之則作業流轉,悟之則根結盡解。眾生迷故,依圓成實 性,起依他起性,及遍計執性,妄計我及我所,於眾生世間,生椠縛想,於器世間,不能超越,故為世間所障;二乘滯寂沉空,亦為出世間所隔,故妙體不圓,妙智 不明。
今觀音菩薩,悟萬法唯心,故能法解脫已,俱空不生,於生滅滅已,寂滅的識陰現前之際,百尺竿頭重進步,憑觀行力,破識陰,解滅結,與真如理性相應,徹底取消藏識中微細生滅,使識陰之阿賴耶識,變成佛果白淨識,故能超越世間凡夫所執之有,同時超越出世間二乘所執之空,而得識性圓明,周遍法界。以下經文言:「身心世界,如吠琉璃,內含寶月,名識陰盡。」即今此文中所說:十方圓明,亦是證得大圓鏡智。故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入於如 來妙莊嚴果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以觀音菩薩自說:我得佛心,證於究竟。
如果你能把握住觀音修証法門,慢慢轉化向內聽聲音,達到一念不生,身體氣脈自然起變化,定力也增加了。因念頭完全靜止,呼吸不往不來,自然腿就容易打通。坐著舒服極 了,不想下座,動也不想動了。到此時,形而上的道體自然完全呈現了,突然超越世間出世間所有的境界。十方世界立即洞徹圓明,(十方代表整個空虛宇宙)豈止是天人合一,完全圓滿清淨一體了。
「十方」者,指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點, (沒有「我」,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圓」是圓滿不缺,無所不及,無有邊際;而「明」則是無有障礙。這是用人類的語言文字,勉強表達本性的境界。「十方圓明」不但說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沒有佛,沒有眾生,而且連虛空也找不到。這就是佛學經書裏的所謂「本性」,所謂「體」;也叫做「佛性」、 「如來藏」、「真如」都代表這同一的境界。
四. 修耳根圓通的功德: 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獲二殊勝以下,是從體起用,顯利他之德。二殊勝,即是上合下同。本覺妙心,生佛體同,本無差別;因眾生迷而不覺,非失成失。菩薩修德有功,破五陰,解六結, 證本覺,非獲而獲。故能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同一慈力,興慈運悲,拔苦與樂,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入諸國土,利益眾生。
悲是悲愍,仰是仰求;眾生迷此本覺妙心,造業流轉,不能自拔,唯有仰求菩薩慈悲憐愍加被;而菩薩證此本覺妙心,正是眾生本具的寶覺真心。由於眾生所迷,正是 菩薩所證,故眾生是菩薩心中之眾生,菩薩是眾生心中之菩薩,眾生之悲哀苦惱,亦是菩薩之悲哀苦惱,故能下合十方,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不但十方圓明,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時間都變成自己這念心,這個境界就稱為三昧現前,是圓融無礙,光明遍照十方。到達這個境界,一個鐘頭下多少雨點都知道,不需要經過計算馬上就能知道,這就是如來佛的智慧,所以如來佛是正遍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觀世音菩薩從因上起觀行,以聲音悟道,以聲音入道,最後超越我空、法空、空空,空也不執著,越了三空,解了六結,破了五陰,出了五塵,自然而然就十方圓明,這念無為心、寂滅心現前,所有三千大千世間一切眾生的心念都知道。
不但超越世間和出世間,十方圓明,並且獲得兩種最殊勝的功德。第一、「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和十方諸佛本具的妙明真心變成一個,諸佛有,我們自己也有。這就如同我們同樣在虛空中,你證到這個虛空,我也證到這個虛空,所以與十方諸佛本妙覺心完全相同,同一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第二種殊勝功德,「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不但和諸佛同一個心,而且十方眾生的心也在我們當下這念心中,這就是真正證到觀音法門,是果上的觀音,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知道,所以果上的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眾生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煩惱及苦難馬上就能夠得到感應,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和什麼發生感應呢?和諸佛菩薩所證到的法身、空性、覺性感應。所以一個是因上的觀音,一個是 果上的觀音。因上的觀音是以音聲來悟道,反聞聞自性,往裡面聽、往裡面聞,一直聞到破除動相、靜相、根、覺、空,最後所有一切生滅都寂滅,這念不生不滅心 現前,就能夠知道所有一切眾生的心念
五、附錄: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近日因石燈禪師因緣,才知耳根圓通法門,法鼓山早有真傳。信堅上網拜讀之後,覺得聖嚴法師所教,適合初學入門,因此節錄於下,供讀者參考。
在真修「耳根圓通」法門之前,我們應作基礎的耳根訓練,使我們能於修行的時候,透過聲音,使心靈安靜、穩定下來。
5.1耳根圓通法門的兩個層次
《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透過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持的至高法門。它包含了兩個層次:
5.1.1第一個層次
觀無聲之聲。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可以稱之為「元光」或是「天籟」,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觀無聲之聲。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可以稱之為「元光」或是「天籟」,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通常,它發生於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初初聆聽水聲,水,水,水,水……逐漸水聲消逝,聽不見了,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周遭聲音一概不復聽聞,那時,宇宙之光及宇宙之音即會顯現。這個光和音非人間可以形容、製作的,唯有在禪修中始能目視聽聞。它與平常所稱的日月星燈之光及天籟是不同的。
經文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由能聞的我耳,聞所聞的聲音,深入之後,便不再感覺有所聞之境,也無能聞之我,超越一切,便合於諸佛的本妙覺心,也合於一切六道的眾生,便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5.1.2 第二個層次
即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那便是「反聞聞自性」。一般人用耳朵、耳根傾聽,因此,總是往外的,聽著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是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
即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那便是「反聞聞自性」。一般人用耳朵、耳根傾聽,因此,總是往外的,聽著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是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
由於「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自性無聲。這一階段,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因為,連宇宙之聲皆是外在的。「反聞」,即是徹底放下耳根,放下一切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自性,即眾生本具的空性,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所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親聞那個自性,便能成就無上的佛道。
當進入了「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也超越了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所謂「否定自我」,是「不要執著自我」。因此,是超越自我,而不離自我。行者經此「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的修證過程, 徹底破除了深細我執,認證了本體佛性。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也僅是「破執」-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5.2 一門通,一切門通。
一門通,門門通。一法通,一切法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是一塊。
一門通,門門通。一法通,一切法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是一塊。
永嘉禪師云: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不見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為觀自在。
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種種之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鎔融時,如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鹹味也。
5.3 如吸音板的耳根訓練
5.3.1 基礎的耳根訓練
初步,先聽鳥的聲音。清晨醒來,於森林、公園中,一面呼吸新鮮空氣,一面聆聽各種鳥類鳴唱婉囀,心神便能感到愉快、安悅,宛如身與心都沐浴了、都滌淨了、 都透亮了一般。那麼,煩躁的心便能沉澱、平靜下來。這樣的鳥音,如果在都會中,無法透過自然獲得,也可以使用現成灌製的CD或錄音帶。
初步,先聽鳥的聲音。清晨醒來,於森林、公園中,一面呼吸新鮮空氣,一面聆聽各種鳥類鳴唱婉囀,心神便能感到愉快、安悅,宛如身與心都沐浴了、都滌淨了、 都透亮了一般。那麼,煩躁的心便能沉澱、平靜下來。這樣的鳥音,如果在都會中,無法透過自然獲得,也可以使用現成灌製的CD或錄音帶。
但是,鳥音由於總是吱吱喳喳、鳴囀起伏個不停,僅能帶來安靜、開朗、造成倏來的風雨,由於缺乏照顧,也將顯得危險-除非你是在一座面向河流的屋宇內。這是初步透過聲音使得心靈獲得安靜的簡易方法。每一個人皆可憑著自身獨特的經驗,發覺、開展適合自我的形式。
其次聽雨聲。不是狂風暴雨,也不是傾盆大雨,而是帶著一點點風,絲絲微微,彷彿打在芭蕉葉、樹葉上的聲音,沙沙沙沙,靜靜凝凝,很規律、持續、統合的節奏,自然較之於色色的鳥鳴聲,更容易靜定下來。然而,倘若風雨夾雜,一陣一陣,時強時弱,時快時慢,時大時小,由於聲音變化急速,初學者即可能追隨著它倏起倏跌,使心變得浮動。
再次聽水。尋找一條河流--不是大河,而是小河或小溪。坐在河畔,或坐於跨越在小溪的橋上,閉上眼睛,以耳朵聆聽。水的聲音,嘩嘩嘩嘩,川流搖擺,永遠持續同樣的節奏與旋律。你坐一天,一天的聲音完全相同;一夜,也是一樣,持續川流。這能帶著你忘掉自己,也忘掉環境,甚至於忘掉水的聲音,心便會漸漸融入水音中,進入統一的狀態,內外靜寂,可能因此入定。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師,一日無意中坐在橋墩上,聆聽水聲,他坐著,便這樣,忘去時間,忘去周遭,忘去一切身心世界,一坐好幾個時辰。出定醒來,心想:奇怪,恍如剛剛才坐下來,怎麼便過了那麼悠長的時間?不妨學學憨山大師,也聽聽水。
前三者的耳根訓練,是靜態的,可以依自己選擇環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無法
選擇的嘈雜情境中,又如何利用聲音抵達心靈的平靜呢?
選擇的嘈雜情境中,又如何利用聲音抵達心靈的平靜呢?
5.3.2將耳朵變成吸音板
其實,於心煩意亂或愁惱悲苦的時刻,無論我們是躺著、坐著或站著,就是將眼睛閉上休息,僅僅用耳朵來「享受」。我們的環境與情境中,一向充斥著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琳琅滿目的聲音,此時,不要用耳朵刻意聽什麼,所謂「享受」,就是讓它自然而然送過來,有什麼聲音就是什麼聲音。送過來便接受它,並不主動地尋找聲音,只是被動的,如同一只吸音板一般-聲音到了板上,音就不見了,並不積澱、儲存於板上,也沒有反彈的作用。倘使有反彈的作用,那便不名為吸音板,而是「回音板」了。
練習將我們的耳朵變成一只吸音板,便這麼聽著、聽著……大的聲音不要抗拒,小的聲音也不用拚命去追。只是這樣聽著,聽到多少算多少。最重要的,不要給它任何「定名」,比如說這是女孩的叫聲,男孩以粗話罵人,狗在這邊吠,貓在那邊吵……也可能鳥啊、雞啊、牛啊,乃至於汽車聲、喇叭聲、電視、收音機、摩托車、冷氣機等各種各類的聲音都一齊充斥湧動,但是,不要給與任何名字,也不要分辨它。維持自己僅是一只「吸音板」的角色,不尋找、追隨聲音,也不得與聲音作回應。
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
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在想:「那是什麼聲音?該用什麼方式回應?」人家用粗話罵你,不要回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人家以甜言蜜語阿諛你,也無庸反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只是了了分明,知道這是甜言蜜語,這是粗言惡語,這是欺騙的謊話……曉得這個聲音是什麼,卻在心裡不給它回應,那麼,便是一個真正會用功、會修行的人!如此,外境種種喧囂、嘈雜,種種有毒素、不衛生的聲音皆不能污染、刺激、挑逗、誘惑你。隨時隨刻,你將是非常自在的,因之,我稱之為「享受」。
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在想:「那是什麼聲音?該用什麼方式回應?」人家用粗話罵你,不要回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人家以甜言蜜語阿諛你,也無庸反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只是了了分明,知道這是甜言蜜語,這是粗言惡語,這是欺騙的謊話……曉得這個聲音是什麼,卻在心裡不給它回應,那麼,便是一個真正會用功、會修行的人!如此,外境種種喧囂、嘈雜,種種有毒素、不衛生的聲音皆不能污染、刺激、挑逗、誘惑你。隨時隨刻,你將是非常自在的,因之,我稱之為「享受」。
人們總是希望能享受優雅、優美的聲音,那令他們感到快樂。而我要說,練習這個法門的要點,只是以耳朵傾聽,心中不昇起任何情緒,無論是痛苦、憂愁或興奮、激動,甚至連快樂都不要有。不反應,其實即是一種很寧靜的愉悅。
那麼,記住罷!成為一只吸音板,於眾聲喧嘩的現實中,你將是一個善於安頓、自在,而沒有壓力的人。以上是初步修行音聲法門,可以入淺定,可以避煩惱,但尚不能開智慧,不能得圓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