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從唯識学角度看清烦恼本质

從唯識学角度看清烦恼本质 

 尤坚 
修学佛法主要目的为出离生死得寂灭,这是从原始到大乘佛教之共同目标。可是为此目的,有效手段必不可缺,以断除烦恼为终极目标获得寂灭,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修行系统作为依据。我希望在此简介唯识系中烦恼学说的一些特色。
佛教徒一定可举出一些很具体的烦恼,如贪、瞋、痴三毒等。可是,烦恼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又担当着甚么角色呢?
世亲菩萨早于《俱舍论》已指出业由烦恼所推动才可以生长,如果没有烦恼,业没有能力招感后来的生命果报。这即是就染污的角度出发,所以消灭烦恼是证得寂灭的一个必要条件。
唯识系的烦恼学说可说是承继两大部派,经量部及说一切有部,综合并抉择两部。
就烦恼的定义而言,唯识系与经量部相似,把烦恼分为存在于觉位(已经生起)及睡位(潜伏)。已经生起的烦恼已有其作用并缠绕着我们的心,令心不得安宁不得自在;而睡位的烦恼就是未生起的烦恼种子,而唯识系更形象化,并建立阿赖耶识以储存这些种子,作为种子及业力的载体。当这些种子遇上合适的条件便会生起,如见到喜欢的事物会生起贪等这些情况。
就烦恼的系统及修行的阶段,唯识系吸纳说一切有部的烦恼架构。两者都以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烦恼为根本,这可以从《唯识三十颂》的第十二颂看到所列举的六种根本烦恼。后再将恶见具体化,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而成为十种根本烦恼,而且是与心识相应的心所有法(心理活动状态)。

而对于这些烦恼的分类,又分为见道时断除及修道时断除,如配合唯识系的修行,即是见道位及修道位。见道时,修行者直接证悟苦、集、灭、道四谛,破除及消灭对四谛真理不明了的烦恼,所以见道断分为四个项目加上修道断,共五项,再配合十种根本烦恼及三界,而成为一百二十八种烦恼,这有别于说一切有部的九十八种。我以为主要原因是唯识系以大乘角度出发,配合唯识的修道位,在修道的十地的菩萨阶段时,再须断除先天及后天的烦恼(我执、法执),所以修道断的烦恼定比有部多。

说起先天(俱生)及后天(分别)的烦恼,唯识系是很具应用性的。俱生是指本来就存在,不需要透过后天的教育及学习,例如婴儿的生存意欲;而分别烦恼是透过后天的学习,例如相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灵魂等。
除了根本烦恼之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跟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属于次要的烦恼,而出现的状况每每不同,属于个别的性质,例如无惭是对应该尊敬的贤哲不尊重,无愧是对世间的呵责不惧怕。其实要说随烦恼的种类可以分为更多,不过以唯识系的归纳为二十种,这个数量是一定较容易理解及修行上会遇到的心理状况。

事实上要论及整个烦恼系
统是相当庞大的,特别是部派佛教中不同阿毗达磨论书对烦恼的理解,可以有很大距离的差别,而讨论可以涉及整个修行、因缘、业力等等的架构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听起来未免充满经院哲学的味道,不过我希望指出的是,在这个庞大架构背后的精神及意义。首先,它提供一个具体而又可认证的修行蓝图,并且系统化,令修行者可铭记在心中,再配合修定、修慧,以拔除一切烦恼,达到寂灭,故重视烦恼并非消极,而是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及对治烦恼;此外,对于修行及体证真理,这蓝图并未曾离开佛陀于原始佛教的教法,以于见道时需要体证四谛,不离开四谛以断除烦恼;所以唯识系绝对重视修行,并透过它的认知论、业论、定学等,达到出世及教化有情的淑世精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