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八识规矩颂精读(21第六识颂)

八识规矩颂精读(21第六识颂)


26个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八识规矩颂·第六识颂》
发起初心欢喜地
初心是指众生初次发起的菩提心。《弥勒菩萨所问经论》言:菩萨知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众生无其实体,若如是者一切世间心识皆是虚妄分别,彼菩萨心于一切法实际平等,无碍智行,即是初心,是故名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欢喜地是菩萨智地之一。菩萨智地有十种: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菩萨十地之外另有二地,十地之前有未发菩提心地,之后有普遍光明佛地,此二地与菩萨十地合称十二地。未发菩提心地是不可思议大乘菩萨地,因发愿广度众生而不入初地,普遍光明佛地是佛境界。
欢喜地与初发菩提心存在密切关联。《大方广佛华严经》言: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出生大愿是欢喜地的初始,发菩提心即出生大愿。
因为菩提心是最殊胜的出世间心,只有出世间心才能生出真正的胜妙欢喜,所以很多经论将欢喜地称为极喜地,用来对应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言: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众生依第六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入欢喜地,故说发起初心欢喜地。
欢喜地是菩萨初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成佛的真正起点,故此颂是在说第六识与出世间法的关系。
俱生犹自现缠眠
我执与法执皆有俱生与分别二种,此句颂的俱生是指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
《成唯识论》言:
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
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
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
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
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皆是无始以来由内因力熏习所致,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必须依外缘力,经第六识分别之后才能生起。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并非自身固有,证入欢喜地观二空真如即能除灭。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微细难断,需要坚持修习二种空观逐渐断除。
缠是烦恼的别名,缠眠即烦恼随眠。《瑜伽师地论》言:云何建立烦恼杂染、染净差别?谓如所说本随二惑,略二缘故染恼有情:一由缠故,二随眠故。现行现起烦恼名缠,即此种子未断未害,名曰随眠亦名粗重。又不觉位名曰随眠,若在觉位说名为缠。
不觉位即睡位,觉位即醒觉时。《阿毗达磨俱舍论》言:烦恼睡位说名随眠,于觉位中即名缠故。缠对应现行现起的烦恼,眠对应未断未害的种子,故称:缠自现行,眠自种子。
无论断除俱生二执还是分别二执都要修习空观,而修观理应如法修行,末那识只分别我,不分别法,分别法的是意识,故末那识自身无力断惑,必须依意识修习空观才能断惑。
三种烦恼可按次序逐渐断除。《瑜伽师地论》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善男子,略有三种:
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
二者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
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菩萨依第六识发起初心入欢喜地断分别二执,至第五地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永无复有。对于俱生烦恼,至第六地断害伴随眠,至第八地断羸劣随眠,八地以上只余微细随眠。因为俱生二执微细难断,所以称为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远行地是菩萨十种智地之第七地。《解深密经》言: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远行地在菩萨十地中有其特殊性。偈曰:
远行地难过,大智力所能,
如二国中间,难可得过度,
在于七地中,不污如圣王,
虽住于此道,不名一切过,
若到于第八,菩萨智慧地,
尔时过意界,住于智业中,
如梵王观世,不得名为人,
菩萨罪不污,如莲华在水,
菩萨住是地,过诸贪欲等,
不名有烦恼,亦不名灭尽,
入是正道中,无有诸烦恼,
愿求佛道故,不得名尽者。
于诸世间中,经书技艺事,
文颂咒术等,自然能明了,
修习诸禅定,及诸神通等,
无量心利世,是事皆能起,
尔时此菩萨,过于二乘行,
安住第七地,菩萨诸行中。
远行地之前是杂染地,远行地之后是清静地,用任何普通方式都无法渡过,类似于用普通方式无法从有限远行至无限,必须依大方便神通愿力才能渡过。远行地后皆是清静地,菩萨至不动地才能真正得无漏清静,故说远行地后纯无漏。
有漏无漏的真正分界在第七地。《大方广佛华严经》言:难胜地中生世间无量方便神通,起世间事;现前地中观甚深因缘法;远行地中以大广心善观诸法。已知世间事与因缘法皆不离有漏,可知难胜地与现前地必是杂染地,不可能是纯无漏地。因为在有漏地不能善观无漏诸法,所以能善观诸法的第七地必是有漏无漏的分界。
还可以用纯无相解释纯无漏。《成唯识论》言: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若能在第七地修纯无相观,则能断除羸劣随眠入第八地,除所知障外,一切烦恼不复现行,这也可以算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句颂的观察就是指妙观察智,圆明是妙观察智的特征,照大千是妙观察智的功能。《佛地经论》言:妙观察智者,谓于一切境界差别常观无碍,摄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诸妙定等,于大众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断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为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可以表现出十种因相:
建立因: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
生起因: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
欢喜因: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乐。
分别因:世及出世衰盛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证无余观察,妙饰间列。
受用因: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为令众生受大法乐。
趣差别因:无边因果五趣差别具足显现。
界差别因:无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
雨大法雨因:诸佛菩萨威神所引广大甚深教法可得。
降伏怨敌因: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所不倾动甚深法界教法可得。
断一切疑因: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围绕。
妙观察智的圆明,不仅能明察大千世界的无量法,亦能明察过去现在未来诸法。《佛地经论》言:如来十八不共佛法,力无畏等,多分摄在妙观察智。十八不共法的最后三种就是智慧知见过去现在未来世无碍无障,可知妙观察智的圆明所照,遍及时间与空间。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