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癌症,是因体内存有嗔恨的磁场

癌症,是因体内存有嗔恨的磁场 



  有个道友,说她去检查了身体有问题,好像有瘤,医生说三个月后要去动手术。当时她找到我,我说这些都是假象,你去发愿颂《阿弥陀经》,300部吧,然后去回向给你伤害的众生,不要动手术的。如果菩萨同意的话。然后她就去问杯了,菩萨同意了。三月后,她再去检查,医生说,不用动手术了。所以说,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

  道友每天在房间里颂《阿弥陀经》,一天颂十多部都有。那段时间,她跟我说,每天早上起来,就诵经,然后看着远处的山,就像三尊佛坐在那里。每天都是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后,没有诵经了,然后就看不出三尊佛的样子。这是一个故事。

  所以说我们脑袋中天天都装了什么呢,要装一点佛菩萨的形象,装一点佛法比较好。我们的心,就像田地,不装佛菩萨,不装佛法,会装世间的种种垃圾的。要想让心不生杂草,就是要种上佛法,这样很好。

  念佛诵经,只要虔诚一定会感应,很多人得了病,尤其是现在的癌症,如果是早期,加上此人和信佛,一定可以治疗的。那怕是晚期,也还有治疗的机会。为什么,癌症就是体内存有嗔恨的磁场,有地狱和鬼道的众生躲在体内,用开刀啊,放疗是治疗不好的。最好的,就是用念佛,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把这些众生度脱了,这些磁场消除了,那么身体就好起来了。凡是得了癌症的,没有经过佛法治疗的,结果都是早死。很多人喜欢开刀,放疗等高科技的东西,这也是业障啊。为什么,癌症,这是一种磁场,没有化解掉,用外力又怎么能好起来呢。

  现在每天晚上都有颂《阿弥陀经》,绕佛念佛,真的不可思议。净空老法师说,要给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念佛,我们体内有很多众生啊,要给他们念佛啊。他们得到了安详快乐了,我们身体就没有病苦。所以,我们念佛啊,要给身上每个细胞,五脏六腑,都念佛,这样就很清净。你看净空法师,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这就是佛菩萨的加持力。能摄受众生,了不得啊。这就是一种成就。

  我的习惯,就是每天上午念《观音菩萨普门品》,和观音菩萨结缘,在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威德加持下,一天都能祥和欢喜,活在观音菩萨慈悲的光芒之下。晚上拜佛后,颂《阿弥陀经》,念佛,清净身上一天的磁场。让自己的磁场干净,晚上就睡觉比较安稳。希望你也可以用得上。

人死并非如灯灭 第八识能记录前世今生

人死并非如灯灭 第八识能记录前世今生 

 永惺长老 
我们每个人有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意想等感知器官,佛教称之为六根。人们透过六根感知色、声、香、味、触、法等事物,所以一切的认知是包括六尘在内的感知活动。六尘对应于六根而起作用的,把六根与六尘联结起来而产生认知作用的,中间有六识作为媒介。若一个人缺少了六识,就无法感知事物的存在,尤如在黑暗中,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任何东西。
试以下列的例子作比喻:诸位在座的同学也晓得,死去的人也有六根,但死去的人不能感知六尘,所以一个死去的人耳朵听不到东西,为甚么呢?耳朵不能听,是小了一个“识”。“识”的本义是“了然、分别”之义。当我们的死去的时候,六尘就失去了作用,为甚么会这样呢?
答案很简单,当人死去之后,躯体虽然存在,但“识”已离开了肉身,因为没有“识”的缘故,所以六尘无法对六根产生作用。依据唯识学派的解说,一个人除了六识之外,还有“第七、第八识”存在,即“末那、阿赖耶”两个识田。第七识的功能,是作为传播的媒介;将外在的事物境界,传送到我们心里头。
第七识把六根所接触的外境,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里头。这种情况,犹如录像机将影像拍下来后,传送到底片里头,不论好的事物或不好的事物,悉数为底片所摄受。我们的八识田具备以下的特点:把好的影像拍下来,同时也会把不好的影像拍下来,永久保留,分毫不差。


死亡临到一般人的时候,肉身虽然死去,但八识依然存在;八识是不会随著肉身的逝去而消失的,死亡只是跟前七识扯上关系,我们的第八识是不会消逝的。这种永远生存的心识,时时刻刻从外境收摄影像,不论收摄到好或坏的影像,统统存到阿赖耶识中。娑婆世间的众生,由于在世的时候,收摄到不同的东西。
所以,他们会因为第八识田收摄到的善恶种子,收受不同的业报果实。譬如有些人在一期生命中,不断累积善业的种子,这些种子就产生向善的力量,带引著这个人投生到极乐世界。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如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就会将这些恶业带到下一生。
当行恶业的种子萌发,便不免要下堕三途恶道,即是地狱、饿鬼、畜生道中转生。这三途恶道充满痛苦,一旦投生其中,就难以再转生出来。如猫狗之类的畜生,它们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得行善积德,故死后再转到其他的三途接受轮回之苦,没有机会进入人间道中修行。业报受尽才得机缘投生人道,可见畜生道的时间是十分漫长的,也十分艰难困苦。
其次,说到饿鬼道,这个饿鬼道所受的苦,比畜生道更甚。沦为饿鬼,永世水浆不进,意思是说永远吃不到东西。因为一方面饿鬼的咽喉细如针孔,难以咽下食物;更甚者在进食的时候,口中烈焰上涌,将所吃的东西化为灰烬。我个人也曾尝过捱饿的滋味,那时感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可见投生饿鬼道是何其不幸啊!
最后说到地狱道:地狱道比畜生、饿鬼道更苦。人间八万四千岁才是地狱道中的一昼夜,地狱道中的众生,在人间一昼夜中,要经历万次的死与生。地狱众生的每一期生死,皆要受到种种痛苦的折磨,如上刀山、下油锅、研磨成灰烬等,这种痛苦是无法想像的。
有人说我们看不见地狱,如何使人相信它的存在呢?现在我以比喻的方式说明,就能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啊!这就好像我们若违犯法律,就要受到刑法的惩处,投到政府的监狱中去坐牢一样。在监狱中,不单失去了自由,伙食是不好的东西,坐也不好坐,睡也不好睡。
所以我们要拜佛念佛,都要在八识田中种下善因,引发我们下一生转生到优越的环境中去。我们从日常的例子中就能看出这点:有些人生在富贵之家,一生下来就锦衣玉食,有佣人照顾生活起居,成人后事业有成;有些人生在贫贱之家,一生下来便很穷困潦倒,吃不饱、穿不暖,从小便缺乏适当的照顾,长大后又找不到工作,难以在社会立足。
以上的事例,全是因果业报的展现,让我们明白到拜忏、念佛的重要性。

执着即对标签深信不移

执着即对标签深信不移 

执着就是对某些人或事物加上标签,然后对之深信不移。刚才我曾提到,对我而言我的朋友可能是世上最好的人,那是我对他的观感。  

但我身旁的人对他可能有相反的印象,说不定认为他「太丑、太矮、太胖」。这是别人的观感,我并不介意我的朋友「太丑、太矮、太胖」,因为我对朋友的观感很好,十分喜爱他,将他视作大好人,一个美丽的人。 

我们各持不同的看法,因为我们执着于各自的概念,同时我们不太意识到自我的执着。我会生气地说:「我的朋友很漂亮,你讲的是什么话?给我闭嘴!」他会反驳 道:「你的朋友又矮又胖」,然后不断唠叨,使我更生气。

各自的执着使我们难以和平共处。他认为我的朋友又矮又胖,我为此而不高兴,因为我百分之二百相信我的朋友很漂亮啊。由于自我的执着,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说明我俩的执着都是一种误解,我以为朋友是个美丽的人,而他也对我的朋友有所误解。因此,与其彼此生气,不如一笑置之。总之,对我而言我的朋友完美无瑕,对你而言则不一定,这是没有问题的,不如一起喝杯茶,然后一笑泯恩仇。让我们谈些开心的事情吧,为何要对彼此生气呢? 

我们的分歧只是为了一个话题而已,其实它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有人说我的朋友品性恶劣而貌丑,那没问题,我可以接受,因为那是他的个人观点,即使这是误解,也没有问题。 

我想指出的是,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移,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误解。这种深信不移的信心近乎执着,我认为那必定是执着,这并非我们所乐见的,因为这势必会带来问题,虽然问题未必会在短期内出现。 
譬如说,暂时将我的朋友视为漂亮的人,这是没问题的,但其后却可能带来大问题。日后也许我会跟这位朋友反目争吵,我对他再无好感,跟他一起再也不是乐事而是苦差。由于我的执着,为我带来了烦恼。因此我常说,不应助长执着的出现。 

释迦牟尼佛也说执着并非好事,他的主要教法之一就是无执。永远不应生起执着。如果有人让我在宗教与灵修之间作选择,我会选择后者。但也正如我曾说过的,如果没有宗教的帮助是没法进行灵性修持的,因为宗教是帮助我们了解灵性的工具。可是我们不应对两者有所执取,不管是灵性还是宗教。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你了解我执和妄念吗?

你了解我执和妄念吗? 

 顶果钦哲法王
我 执
“我”不过就是一个念头
如果今天就能征服我执,你今晚就会证悟。如果明天征服它,明晚就会证悟。但如果你永远无法征服它,你就永远无法证悟。而“我”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念头和情绪没有实质的固态形式、形状,或颜色。心中升起一个念头:它的威力之强,让你充满侵略心和毁灭心。此刻,是愤怒在高举武器吗?是愤怒带领了千军万马吗?它能像火一样烧东西,像石头一样把东西碾碎,像暴涨的河流一样把东西冲走吗?不。愤怒就像任何的念头或情绪一样,它没有真实的存在---甚至在自己身体、语言或念头中都没有确切的位置。它就像风,在空旷的虚空中狂吼。不要被狂野的念头所奴役,反而要去认识念头空的本性。

当你征服了内在的仇恨,你会发现在外没有剩下任何一个敌人。反过来说,你可以用蛮力征服全世界的所有人,但你的仇恨只会越来越大。放纵自己去满足仇恨永远不会让它消逝。唯一无法忍受的敌人就是仇恨本身。仔细去研究仇恨的本质,你会发现它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当你如是见到它,它就会像一朵云消失在空中。 三乘佛法的开示描述三种基本态度。这三种态度相对于三条道路,也就是“三乘”。这是可以一起修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妄 念
它们毕竟只是念头
我们平常称为“心”的其实是迷惑的心,是执著、愤怒和无明搅起的念头所形成的混乱涡旋。这个心不同于证悟的觉知,这个心永远不断的被一个接一个的妄念带走。仇恨或执著的念头随时可能因为偶然遇见仇敌或朋友而毫无预警的突然生起。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对治立即征服这种念头,会快速生根繁殖,加强心中仇恨或执著的惯性主导位置,增添更多业力的烙印。但不论这些念头有多么强烈,它们毕竟只是念头,终究会消逝于空性中。当你认识到心的本性,这些似乎随时在出现于消失的念头再也无法欺骗你。就如同云会形成、停留片刻,然后又消失于天空中,同样的,妄念生起、停留片刻,然后又消逝在心的空性中。

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发生。当阳光照到水晶,彩虹般的光会出现,但这些光并不具有能被抓住的实质。同样的,所有的念头呈现出无限的样貌---虔诚、慈悲、害人之心、欲望---但它们完全没有实质的存在。这就是佛陀的心。没有任何念头不是空性。当念头生起的那一刹那,如果我们能了解念头的空性,它们会消逝。执著与仇恨永远无法打扰自己的心,迷惑的情绪自动瓦解,不会累积负面行为的业,也不会有苦。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希阿荣博堪布:多一些对自己的了解

希阿荣博堪布:多一些对自己的了解 

2015-10-09 希阿荣博堪布
希阿荣博堪布
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此时此刻自己感觉如何呢?是饱还是饿?是冷还是热?是疲倦还是精力充沛?是安静还是躁动?听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并非每个人都能立刻答上来。

很有意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这个“疼痛”,包括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变化……很快,你会发现疼痛感缓解了。

同样的,当自己被愤怒、嫉妒、恐惧、烦躁等情感困扰时,注意观察。

拿最具伤害性的负面情感---愤怒来说,愤怒也有从酝酿到爆发的一个过程,就像着火,开始只是几颗小火星,后来发展成火苗,风一吹,才越烧越猛,成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要等到火焰冲天才意识到着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观察的话,火星或火苗刚起就上前把它扑灭,大火就烧不起来了。你甚至可以不急于去扑火,袖手旁观也无妨,看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风、浇油的就是喜欢恶作剧的那个你。现在你跑出来做观众了,没人帮忙,火烧得不起劲,一会儿自己就灭了。

其他情绪也是这样,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静思维、初禅和开悟见道(五台山比丘果戒)

静思维、初禅和开悟见道(五台山比丘果戒) 


静思维、初禅和开悟见道
居士问:师父,上次您开示说“静思维”就是禅定,但是像虚云老和尚那种禅定,他在被人打的时候能很快的进入禅定,而且也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出了定以后才感觉到身体的疼痛。这两种禅定有什么区别呢?
师父开示:“静思维”是学习进入“初禅”的修行方法,初禅就是把欲界的烦恼都伏住了。像虚云老和尚那种禅定,他平时就经常练习禅定,练习的很熟练,只要正念一起就可以入定,而且入的不一定只是初禅,他很快就可以进入二禅、三禅、四禅。这四个禅定就是离开欲界的禅定,是色界的禅定了。
居士问:那像我们在家人有修成初禅的可能吗?那初禅跟见道的关系是什么呢?得了初禅就能见道吗?
师父开示:思考佛法的道理,伏住欲界的烦恼,这种静思维,要连起来才是功夫,才能得到初禅。在家人事情多,这样那样的事情就把思维打断了。要修成初禅不容易。但是经常这样思考,还是能增长你的善根、福报和智慧,积累资粮的。
常常这样静思维,能够帮助见道。但是想见道还需要学习教理,开智慧,否则得了四禅八定也不能开悟见道啊。静思维和智慧都要跟上
问:那我们生活中,比如说工作上的事情也要思考,这也算是打妄想吗,即使没有把心落在贪嗔痴慢里面?
答:这才是真正的夹杂,虽然没想贪嗔痴,但没有思考佛法,对自己的善根和智慧没有帮助,所以这些都算是打妄想。
居士问:师父,见道是不是要经过闻思修和善知识的指导,要把自己以前的邪知邪见都破掉就见道了?就是破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
师父开示:是的。
居士问:但是以前您讲过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老和尚修行了很久都没有开悟,但是他身边供养他的居士因为恭敬供养的缘故,心一清净就开悟了?
师父开示:那是因为他们累生累世的善根和福报成熟了。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累生累世的积累。这一世由于清净心,对三宝的恭敬,因缘成熟了就开悟了。
居士问:师父,在见道之前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包括很多阶次,比如资粮道包括五停心观、总相念、别相念,加行道包括暖、顶、忍、世第一。这些阶次在见道之前是要一个一个的经历过才能见道,还是有的人可以直接就见道了呢?
师父开示:是要一个一个的经过,但是有些人前世就已经修过五停心观了,修的挺好。这一世他也是要从这个五停心观修起,可是由于他前世修行过,今生他可能只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好了。但是,有的人可能这一世才刚刚接触佛法,这一世才开始修学佛法,那么他有可能修上一辈子还没有修好这一步。所以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因为现在修不好就不修了,现在不修了,以后轮回中你实在累了,想求解脱的话,你还是得修。所以修的不好也不能放弃,要一点一点的来。就像“老牛拉破车”,这车再破也得拉着慢慢走。
居士问:见道以后就能通达三藏十二部了吗?
师父开示:见道以后是能看懂三藏十二部了,这个时候才开始修道,也就是破思惑(贪嗔痴慢疑)。但是见道的人修行起来是很快的,因为他心里已经很清楚该怎么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他不修行的时候还是跟凡夫一样,还是要打妄想,还是有习气和烦恼。
居士问:师父,我们想修《观经》,但是观经特别细,不知道该怎么修,而且观想的过程中如果观错了怎么办?这种观是全凭自己的想象吗?
师父开示:你看一下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
居士问:师父,我们每天晚课的时候,念《佛说阿弥陀经》,念得时候也照着上面观想行吗?
师父开示:行啊。

治疗烦恼与无明的甘露 | 雪谦·冉江仁波切

治疗烦恼与无明的甘露 | 雪谦·冉江仁波切 

雪谦·冉江仁波切
二OOO年,在一年一度於印度菩提迦耶舉行的「雪謙國際研討會」期間,我傳授了這個論釋。每一年,我們都會邀請頂果·欽哲仁波切萀弟子到菩提迦耶傳法,讓學生有機會在這麼一個非凡的處所來聞、思、修教法。根據大乘佛教的傳統,菩提迦耶不但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地,也是此賢劫千佛往昔成道和未來成道的處所。我們在菩提迦耶舉行一年一度的研討會,乃是因為在這個聖地修持佛法、施行供養、做大禮拜和從事繞行非常具有意義。

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medicine):它們能夠治療煩惱和無明等沉癇。藉由徹底了解教法的力量,我們將對教法生起巨大的敬意,進而對傳授這些教法的釋迦牟尼佛生起巨大的敬意。佛陀在印度出生、居住和傳法。因此,西藏人對印度極為崇敬。他們常常稱呼印度為「無上」或「聖地」。
在印度所有的佛教聖地之中,西藏人特別敬重佛陀成道之地,這個處所名叫「菩提迦耶」 (Bodhgaya)或「金剛座」(Vajrasana,或Diamond Throne)。世上現存的各種佛教哲學和修行,都起源自菩提迦耶這個地區。尤其,佛教教法就是從偉大的那瀾陀寺( Nalanda)傳播至西藏。
在一般人眼中,菩提迦耶或許是一個骯髒污穢、滿是垃圾、不怎麼討人喜歡的地方。但是當我們思量,菩提迦耶代表世尊佛陀成道之座,菩提迦耶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有了這種了解,我們開始對菩提迦耶另眼相看。
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感受會隨著我們的觀點而轉變。我的祖父頂果,欽哲仁波切的么女即是一例。在離開西藏之前,我的祖父及其家人造訪西藏第一座寺院所在地桑耶(Samye);這座寺院由蓮花生大士(Podma Sambhara)、寂護大師( Shantarakshita)和西藏國王赤松,德贊共同建造。在這次造訪期間,頂果,欽哲仁波切的么女繞著桑耶寺做五體投地的大禮拜。那裡到處都是塵污、垃圾、尿液和糞便。她不管這些情況,堅定地做大禮拜,繞行整座寺院。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頂果·欽哲仁波切問她:「你不覺得在這裡做大禮拜有困難?你不覺得思心嗎?」她回答:「當我想到蓮師( Guru Rinpoche)曾經造訪這個地方,我做大禮拜的地面正是他的尊足碰觸之處,我就彷彿覺得他剛剛從這裡经過,土地仍然因為他履踏的足跡而溫暖。我沒有感覺或注意到任何其他的事物。」她已經生起了淨觀。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懷著清淨看待菩提迦耶。
在傳授任何教法之前,頂果·欽哲仁波切總是以流暢的聲音念誦以下的偈誦,彷彿在吟誦一篇祈願文。
「數量如虛空般廣大無限的一切有情眾生,在過去都曾經是我們仁慈的父母。無一例外的,所有的有情眾生都渴望獲得快樂,希望避免痛苦。然而,由於受到無明和心毒的折磨,他們忽略了快樂之因。他們的行為與願望相互牴觸,他們飽受輪迴的各種痛苦折磨。他們如同眼盲的人被遺棄在荒漠之中。當他們是我們仁慈的母親時,他們賦予我們生命,提供我們食物、衣服、保護和教育。如今目睹他們不快樂的情況,我們禁不住感受到巨大的悲心。然而,僅僅有悲心的感受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有所作為,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現在,我們擁有人身,遇見了上師,因此是為了他們的利益而朝證悟前進的時候了。」
欽哲仁波切說,在他傳授每個教法之初所念誦的這些句子,如同覆誦一篇慣例的祈願文。我把 它們視為理所當然,沒有太去留意它們的含意。但是現在,當我真正地加以思量,我了解到,透過這幾個句子,欽哲仁波切傳達了佛教修道的精髓,以及修行的所有重點。這些句子也為我們的心設定了一個方向。
當他說:「無一例外的,所有的有情眾生都渴望獲得快樂」,他不光是指佛法修行者,而是指一切有情眾生。所有眾生都努力求取快樂和滿足。以不斷工作來增加財富的商人為例,商人相信財富將帶來舒適和美好愜意的人生。簡而雷之,他相信他的生意將帶來他所想像的快樂。相同的,汲汲營營於權勢地位的政客認為,這種權勢會帶來快樂。從事佛法修行也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也期望從中獲得某種滿足。這正是我們聆聽教法和閱讀書籍的原因。我確信,沒有一個人是希望增加自己的痛苦而閱讀這本書!
儘管渴望快樂,我們卻輕易地失離從事這些行為的真正目的,並且受我們認為會帶來想望事物的方法所束縛。因此,商人努力增加財富想獲得一個快樂美好的人生,卻常常陷入賺錢的機制之中。日日夜夜,他完全被求取、持守和擴張財富所佔據。許多年後,他的頭髮白了,在「賺錢」這個唯一讓他全神貫注的活動中死去,完全忘記他最初的目標是尋找快樂。
佛法修行者也可能忘記他們的目標。我們從事許多不同種類的修行,但是在從事這些修行的時候,是否總是記得修道的目標?在求取不變的智慧和慈悲的同時,是否忘記盡除痛苦及痛苦之因的目標?
為了尋真正而究竟的安樂,我們需要檢視痛苦的真正自性。痛苦主要有兩種。一種包括來自外在因素的痛苦,例如貧窮、疾病、天災、戰爭等等。另外一種痛苦則源自我們的內在:這些內在的痛苦是我們自心的產物。雖然我們偶爾能夠相當輕易地療癒或改善外在的痛苦,但對內在痛苦的掌控總是有限。
相反的,佛陀的教法讓我們看見,我們如何透過對治各種煩惱,實際學習改變內在的痛苦。內在的痛苦,即心的痛苦折磨,源自我們具破壞性的煩惱和珍愛自己的我執。「法」(Dharma)的字面意義是「修正」或「轉化」,指的是轉化或修正這些內在的心毒。據說,有兩萬一千品的教法專門用來對治瞋怒,有兩萬一千品的教法專門用來根除貪愛和執著,有兩萬一千品的教法專門用來驅除癡迷,有兩萬一千品的教法專門用來脫離細微面向的貪瞋癡三毒。
儘管教法明晰,我們卻常常忽略盡除心毒和我執的重要目標。事實上,我們不但沒有根除這些心毒,反而經常讓它們愈加增長。舉例來說,修持佛法的人有組織聚眾的傾向。
他們創立機構、道場和寺院;這些組織迅速成為他們宣揚自大的旗幟。「我們是這個。我們是那個。我們是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這些機構的人指派某某人為首長、祕書和庫司。這些高層幹事輕易地為自己的頭銜感到驕傲。漸漸的,所從事的行為就惇離了原本的目的。
此乃舉世皆然的事實。在西藏的世界,我們興建寺院,意在提供適當的環境來研習和修持佛法。然而,寺院常常只變成人們競逐權力和名望的忙碌場所。他們不但沒有減少心理的煩惱折磨,反而助長了自大和有毒的念頭。結果,他們忘了興建寺院的初衷。過去一些如巴楚仁波切( PatrulRinpoche) 這般偉大的上師們,常常責備他們的學生,藉以提醒他們修行的真正目的,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失了重點,沒有真正修持佛法的精義。
在凡俗的人生中,我們受到諸如自大、瞋怒和貪愛等煩惱的控制。我們無法掌控它們,因此它們折磨我們,讓我們飽受痛苦。我們是這些煩惱的奴隸;這種情況並不會令人愉快。佛法的目的是去扭轉這種情況,幫助我們成為自大、驕慢、貪愛、瞋怒和仇恨等奴役我們的負面情緒的頂頭上司。做一個上司遠比做一個奴隸要舒服多了。因此,切勿忘卻這個重點:佛法的目標是消除煩惱,而這是獲得真正快樂的唯一途徑。每個人都想要對自己最有好處的事物;沒有人想要受到傷害或不快樂。如果你想要對自己仁慈,那麼你要修持佛法,讓自己遠離內在的痛苦和引起這些痛苦之因。
五圓滿
在領受佛法教法的時候,為了從閱讀或聽聞的教法中獲得最大的利益,你要先做好準備。首先,你要生起正確的發,心和態度,然後從事正確的行為舉止。菩提心(Bodhicitta)或證悟心( enlightened mind)是領受這些教法、把這些教法付諸實修所必要的發心。菩提心是一種殊勝的態度,也就是為了幫助一切有情眾生從痛苦中解脫,而努力圓滿自己,獲致成佛。
領受教法的正確方式,是去避免阻礙我們了解教法、把教法付諸實修的過患。我們要避免三種過患(斷器三過)。我們可用一只碗或空的容器來比喻,以解釋這三種過患。第一種過患如同一個上下顛倒的容器。不論傾倒了多少甘露,沒有一滴甘露會進入這個容器之中。若不注意上師說話的內容,我們就如同上下顛倒的碗。
第二種過患如同底部穿孔的容器。這個容器會漏,所以甘露一被倒入容器,就立刻漏失了。用這種態度聆聽教法時,我們既不記得教法的字句,也不記得教法的意義。一切從左耳進、右耳出。
第三種過患如同含有毒藥的容器。毒藥污染了所有倒入這個容器的液體。因為容器本身有毒,即使是純淨的液體也會變成毒液。聆聽教法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心充滿心毒或負面的念頭,我們就如同這樣的容器。在這種情況下,教法將沒有利益。如同過患有三種,人們未能適當記憶教法的情況,也有五種(持法五失)。

一、記得意義,但不記得字句,因此漏失某些重要的事物。 
二、記得字句,但未了解意義,因此漏失某些重要的事物。
三、既不記得字句,也未記得意義,因此沒有從中得到任何事物。
四、記得字句和意義,卻有錯誤的詮釋。
五、弄亂教法的順序,因此漏失教法的邏輯,進而對教法衍生錯誤的想法。我們要全力避免斷器三過和持法五失。領受教法也有五種圓滿的因緣。
一、圓滿的處所:諸如佛陀咸道的處所菩提迦耶。
二、圓滿的上師: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他積眾所有獲致究竟覺醒所必須的福德與智慧,因而成為如同技巧嫻熟的醫師,能夠解脫一切眾生的痛苦。
三、圓滿的教法:如同醫藥的教法,能夠治療煩惱和心毒的疾病,同時盡除引起煩惱和心毒的根本之因——無明。在這個情況下,圓滿的教法是指由雪謙·嘉察·貝瑪·南賈所寫的教法。
四、圓滿的弟子:所有佛陀的弟子、阿羅漢、菩薩,以及我們的僧伽。
五、圓滿的時間:當佛住世,傳授現存毅法的賢劫。
目前,这些因缘都已具足,使你能够在最佳的顺缘下领受教法。因此,当你听闻和阅读这些教法的时候,要对能获得这些圆满的因缘来领受这些教法,生起感激和喜悦之情。

——摘自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导言

注释:
頂果·欽哲仁波切( Dilgo Khyentse Rinpoche,1910-1991)受到藏傳佛教各個宗派的敬愛,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禪修大師之一。他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詩人,著作達二十五函。他的眾多教法已經被翻譯成為英語及其他西方語言。冉江仁波切是他的孫子暨法嗣。這個法本的作者雪謙·嘉察是頂果,欽哲仁波切的第一位上師,也是他的主要上師。

公案| 善恶都是引导的结果

公案| 善恶都是引导的结果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南山和尚说:
“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