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 


 


人生的痛苦,源于活得太清楚了。

眼是审美的,

结果纠缠在丑中,最后都审了丑。

心是收藏快乐的,

结果困于计较中,最后都盛了痛。

不是生活有多少,自己就要清楚多少。

幸福的能力,

其实是取舍的能力和过滤的能力。

在这个阴阳混生的世界里,

没有暗就没有亮。

你打开一半的暗,就会暗淡一半的亮,

就意味着失去一半与暗辉映的迷蒙美。


你揭开了所有,

当然,你也看清楚了所有。

但明晃晃的,不全是美和喜悦,

有些是刺痛心灵的东西。

所以说,活得糊涂是种境界。

人的更大痛苦,

不是清楚不了,而是糊涂不了。

想清楚有聪明就够了,

想糊涂却需要智慧。

所以说,活人生,最后就是活智慧。

可惜,这个世界,

更多的是聪明人,

越聪明越清楚,越清楚越计较,

最后痛苦得撇不开,放不下,挣脱不了。

生活多像个黑色幽默。

始终很黑,一点也不幽默。



活得清醒就不一样了。

如果说清楚的人在水中,

清醒的人就在岸上。

清醒的人不是站得高了,而是离得远了,

明白了有些浑水不必趟,

有些鱼儿不必羡,

活得太清楚才是最大的不明白。

清醒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清楚的人是什么都想要。

什么都想要,才是最大的麻烦。

生活中,我们不懂得做麻烦的减法。

常常是没麻烦,自找麻烦。

举着放大镜活着,看得越细,

放大镜里的自己,样子就会越狰狞。



牵绊于欲望的人,一般会活得清楚,

因为所有的心机,

都用在得与失上,没法不清楚。

而且,这样的人,

即便自己得不到,

也不能随便让人占了便宜。

到最后,世界坍圮了,心也扭曲了,

乱了别人,也乱了自己。

恬淡平和的人,容易活得清醒。

清醒的人,不是逃避开了尘世的喧嚣,

而是在这样的喧嚣中让自己安静了下来。



用林徽因的话说,

就是学会了“在自己的内心修篱种菊”,

他们更关注精神和灵魂,

宁可丢下尘世的脚步。

人可以不清楚,但不可以不清醒。

要让一颗心,慢慢地欣赏在路上,

而不是憔悴挣扎在路上。

活一回,不是来过,活过,

而是没白来、没白活。

至少,你要活得像自己。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你只有活出了自己,你找到了自己,

这个世界才能找到你。

圣严法师:真正的柔软

圣严法师:真正的柔软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人际间架设心防,也不为自己设想,心胸全然敞开。所以,凡是自我主见很深、自我中心很强的人,是不可能有柔软心的,而佛法所说的“无心”,事实上就是最彻底的柔软心。

“无心”的“心”,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当我们放下这颗自我心时,才能真正变得柔软,否则别人多说你两句,立刻就会武装起来,变得有棱有角,不但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还很容易受伤。

因此柔软心和佛法所说的“空”息息相关,唯有体会到自我和一切的事物,其本质都是“空”时,心胸才能真的敞开。

培养自己的柔软心,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因为如果能够消融自我,遇事时,虽然你还是你,但是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举止刺伤。而且你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会故意伤害你,所以柔软心可以说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一种保护。

就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可以滴水穿石。水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但只要有空隙它就处处都去;而且它的型态不断变化,遇到冷的变成冰,遇到热的变成气,遇到什么就变成什么。虽然一直在改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是因为它始终掌握住自己的原则。

一个真正柔软的人,就像菩萨一样,他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帮助所有众生得到利益;只要众生能得到利益,无论要他变成什么都可以。

为了让众生得利益,自己必须变得非常柔软,也就是说会随着众生的因缘而改变自己,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使千变万变也不会改变原有的方向与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柔软。

如果一直变化,变到忘却既定的方向,或是丧失原则,那不是真正的柔软,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且所谓的“众生有益”,是真的有益,不是存了好心,结果却做了坏事,其间的标准便要以“智慧”来衡量。

此外,“柔软”不是“柔弱”。柔弱的人非常脆弱,很容易因为别人的欺负而受伤害,而且一旦跌倒了就再也不想站起来。但是有柔软心的人,不会受人欺负,因为这种人就像水一样,很有弹性,懂得顺应情况变化,或绕圈、或转弯;即使别人踢他一脚,他倒下来以后,又可以马上站起来,就像不倒翁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柔能克刚”。

坚强和柔软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坚强的人韧性非常高,不容易被挫折打倒。以我自己为例,我的身体很瘦弱,运气很不好,智慧也不够高,但是我永远都循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在某些情况下,我可以停下来暂时不走,或是转个弯,不一定要直走,但我一定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以一路走来,走到今天,无论走的是大路还是小路,总算走出一条路来了

大宝法王噶玛巴 • 压抑情绪和烦恼 不是修行

大宝法王噶玛巴 • 压抑情绪和烦恼 不是修行 





大宝法王噶玛巴 
 压抑情绪和烦恼
不是修
导读: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心中过于痛苦时,就以修行来压抑等等,这些也都是对于「修行」的误解。


「压抑」并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作为修行人,也还是会有生气、嫉妒等情绪,会有贪心等等烦恼生起的。但旁人会说:“你都是修行人了,怎么还会生气呢?”这种问法,就如同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一样,让行者也会因此有「必须压抑」的感觉,觉得“我不应该生气,不可以烦恼”,并对于「自己还是有烦恼」的状态,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不可告人,只好装模作样,结果外在看起来很平静,内心却充满烦恼。

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久而久之,是会憋出病来的,哪天暴发出来时,是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并非硬生生地去压制住情绪,那样是没有用的。我个人有一个经验分享。由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大家都会想说,我是噶玛巴,觉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应该完全没有情绪、烦恼,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气的话,他们大概会吓坏的,甚至还可能自我解释说:“喔!噶玛巴其实不是真的生气,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只是装装样子、装得很生气而已。”

I'm 
以我自身为例,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一样,很多人都对于我们修行人有所期待,觉得我们一开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实上,修行没有这么简单,是需要时间的。

以我自己来说,是如何跟烦恼相处、处理烦恼的呢?我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例如「嗔恨」,我花了五、六年时间,学习如何去和情绪、和嗔恨沟通,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我发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其实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情绪,因为不认识,所以觉得烦恼很可怕,像是个强盗一样。

「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逐渐地,就不再需要压抑情绪,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欢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绪,处理你的烦恼了,这时,你已经和「烦恼」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修行」。

《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要看你怎么念 !

《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要看你怎么念 





  为什么每一次讲经之前要念《心经》?都是驱魔的,《心经》是祛魔的。

  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取经,在沙漠地带,一个人,晚上住在那裏,就看到飞沙走石,好象千军万马冲过来了,他马上就念《心经》,念了几遍,什么都息下去了。所以说《心经》力量很大,不要看轻了。

  四川有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他是气功师,他跑到昭觉寺请上师加持,他什么原因呢?他说还有一个气功师跟他一起练的,他说他明确地知道他偷他的气,但是他没有办法阻止他。后来,上师叫他念《心经》,《心经》念了之后,过年了,他又来了,来送礼感谢了。为什么?《心经》一念,他偷不了了。

  这个我们一般念《心经》,好象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从这一点看,《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是要看你怎么念!

  你如果马马虎虎地念,有口无心地念,当然功效不大。如果你诚心诚意地一心专念的话,马上功效就来。

  我们说念经、念咒,功效大不大,第一个我们早就说过了,为什么要修四归依呢?就是看你信心有没有,信心没有的,没有根的,你这个树再大,没有根的,你栽在哪里,两天就蔫掉了,长不了果子的。那么,你有根,信根坚定的,那你念的经咒功效就大,第一个,还是信心。

  第二个,你菩提心有没有?

  因为,一切经咒都是度众生、拔苦予乐的。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虽然信心是有了,功效只是到这为止了,大的功效发不出来了。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真正不为自己,把自己抛开,情愿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的。那你念这个经咒,马上见效。

  我们看古代了,他们念秽迹金刚什么东西,力量大得不得了,马上一些功能都出来了,经上也说的。为什么现在的人念了很多,没有效呢?那就看你自己,念的人的心不一样了,第一是信心不够了,第二是菩提心没有了。那你再念,功效就没有那么大,受到限制。

  我们说《药师经》大家每天念的,念《药师经》的功效大得不得了,但是你念呢,你感冒的还在感冒,咳嗽的还在咳嗽,乃至于病的还在病,那就是念的心不一样。



  但是,有一些地方你要知道,因为我们学正法、在弘正法,有些小的魔障,来了,你把它消掉,是消魔障,这个是好事情,只要不要大的,不是中断的,没有关系。只要不中断好了,你用感冒,把你过去无始以来的重的地狱、饿鬼的那些业障消掉了,不是很轻松吗?所以,这些也不要怀疑。

  功效大不大,它是决定在你对三宝信心跟菩提心上边。这个自己要去衡量。如果你说你要念经念咒要功效大的话,赶快把信心提起来,赶快把菩提心发起来。但是,“赶快”又不是凭口讲的,“我赶快发菩提心了!”发不发得起?看到人家受苦,你是不是情愿代他受呢?这个恐怕不会了。

  不要说我们,难陀,佛带他到地狱里去看看。看见把罪人叉进去,丢在锅里煎,啊!痛苦得不得了。后来,看到一个大锅,空的,他就问佛,怎么回事?佛说:你自己问。他就问那个狱卒:“这个锅怎么空的了?”狱卒说:“人间一个难陀,他为了天上的享受,修行,修行了升天,升天好之后,享受享完了,到这裏来了。”

  他就赶快跑开了,只恐怕知道他是难陀,把他马上叉进去了。那就是害怕了。

  这个菩提心就还没有真正生起,真正生起了,那你为一切众生代苦也不怕了。但是,他那个时候是开始信佛,他的出家是看到天女的好才出家的,他当然这个时候还差一点。但这一次看过之后,他知道恶道的苦以后,真的发心修行了。

  这就是说,真正的修行的人,念咒、念经,菩提心、信心生起来,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生起来的。

  我们天天在念《五字真言》,菩提心、菩提心……天天在发了,到底你发了没有,我们说天天念,天天念,就是叫你发的程度,一点点积起来。

  我经常说这个话,量变可以导致质变。

  念诵“四归依”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一百万地念,归依的心就会坚强的。

  一方面,三宝加持,一方面你是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串习,就会生成力量。

  那么,我们天天念经,一天四座,每一座都要好几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

  为什么?把你这个力量增强了,你不要念疲了,哎呀,天天那几句话,马马虎虎,念着念着,打瞌睡了。这样,你自己把那些力量都损失了,没有了,所以说不便宜。

  我们既然来了,好容易碰到这些经了,你念一道,一道的力量,念两道,两道的力量。你去打瞌睡,你东想西想,或者甚至人家念咒了。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中间念咒的时候,是刃上加钢,这是最刀口最紧要的关头,切忌分心。

  唐朝义净法师翻译的《心经》,就有一段流通分,描述持诵《心经》的功效:“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若欲供养十方诸佛、报十方诸佛恩,当诵观世音般若百遍、千遍,无间昼夜。长诵此经,无愿不果。”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禅宗三境:先知道,再做到

禅宗三境|先知道,再做到 




“禅”,只一字,却是最难解的一个字,有人顿悟,有人渐悟,有人不悟。



人说禅宗有三种境界: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人生是无常的,有人欲望难填,有人身陷绝境,犹如在秋风萧索凄风冷雨时想进山,满山的落叶,无路可走,满目苍凉与凄酸,不知该何去何从。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佛家推崇“空”,意即脱离七情六欲之苦,六根清净。空山无人,大概就是指自身不再受人生的俗世苦难煎熬,得以解脱。水流花开是顺承,意念皆空,一切当自在兴现,心旷神怡。达到这个境界,大概要受到些磨难,才能真正的物我合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一切自看”,就是这样简单。一朝风月是当前的刹那,万古长空是遥远的未来。也可以说,一朝风月是短暂的,万古长空则是虚幻的永恒。既然虚幻不真切,又何必牵挂,我们只需要做好目前就可以了。无论以后怎么样,“眼下”才是最重要的。把握眼下,屏弃虚无,这个境界应比什么都抛却要高。

人生百味,甘苦自知,如若能从其中,获取一点让心安静的法门,即是收获。

人死后会变成鬼吗

人死后会变成鬼吗 

  导语:人死后会变成鬼吗?很多人会问道人死后会变成鬼吗。若不了解佛教常识,很容易会问出人死后会变成鬼吗这个问题。人死后会变成鬼吗,其实在佛教的六道轮回中只有饿鬼道,而地狱中的众生并不是鬼。

人死后会变成鬼吗

  人死后会变成鬼吗,若不了解佛教常识,就很容易出现常识错误,比如认为西天就是极乐世界,或以为下地狱就是变鬼。其实,按照佛教教义,六道之中,有地狱道,有饿鬼道,地狱有地狱的众生,并不一定是鬼。世俗又有所谓“恶鬼”,其实鬼道众生,同样有善有恶,不可一概而论。人死以后究竟会去哪里?又会变成什么?变鬼的几率有多大?看完下面这篇文章,就能获得答案。

  人死后会变成鬼吗?人死之后,若不超凡入圣,一般说来,便成了亡灵。现在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

  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在我们佛教决不接受如此的观念,否则就谈不上超度两字了。

  佛教看凡界的众生,共分为天、人、阿修罗、鬼、傍生(牛马蚊蚁等动物)、地狱等六大类,在此六类之中生来死去又死去生来,称为六道轮回,所以人死之后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成为鬼。佛教使人超出并度脱了这六道轮回的生死之外,即称为超度。

  但是,凡夫在死后,除了罪大恶极的人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生天界而外,一般的人并不能够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却不就是鬼,那在佛教称“中有身”或名“中阴身”,即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间的一种身体,这个中阴身往往就被一般人误称为鬼魂,其实它是一种附着于微少气体而存在的灵质,并不是鬼魂。

  中阴身的时间通常是四十九日,在这阶段之中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的七个七期之中,亲友们为他做佛事有很大的效用。若以亡者在生时最心爱的财物供施佛教、救济贫病,并且称说这是为了某某亡者超生而做的功德,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处。

  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期之后再做佛事,当然还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生的类别了。

  人死后会变成鬼吗?假如一个人在生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做牛或做猪,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若有亲友为他大做佛事,并使他在中阴身的阶段听到了出家人诵经,因此而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当下悔过,立意向善,他就可能免去做牛做猪而重生为人了;如果当他已经生于牛群猪栏之后,再为他做佛事,那只能改善这条牛或这头猪的生活环境,使之食料富足、不事劳作,乃至免除一刀之苦、被人放生。如已生在人间,便能使他身体健康、亲友爱护、事业顺利。如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能使他莲位的品级升高、早日成佛。

在家居士怎样学佛?

在家居士怎样学佛?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夫妇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间,一定要坚守贞操,要敬爱对方,要体贴对方,夫妇间的感情融洽了,纵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家庭和乐,主要是建立在夫妇之间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赖于经济收支的平衡。居士应当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业(包括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括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括酒家、舞场、妓院等),其他的或农、或工、或经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选择的。有了收入,必须量入为出,在《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份来处理:一份为饮食(家计的生活),一份为田业(营业的资本),一份为贮藏(家中的储蓄),一份为给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润)。以这样的经济计画,来计画家庭的经济,实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学的分配。
  但是,经济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达成道德的目的。所以,佛陀责斥收入超过支出的守财奴,把他们喻为饿死狗;更责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们喻为没有种子的优昙鉢果。
  先把家庭经济的基础巩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馀力的话,就该用于家庭以外的福德──供养三宝及公益慈善等的事业中去了。所以《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賙济亲属、朋友、僕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
  一个居士,应该时常亲近三宝,但如不顾家庭的事务,放弃了对于父母子女及夫妇的责任,专来亲近三宝,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经尽了对于家庭的责任。
  一个居士,应该无条件地供养三宝,但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减少了子女的营养,节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费,降低了仆人的工资等等,拿来供养三宝,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对方的心许,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动。
  因为,一个居士,不能由于信佛而破坏了家庭的和乐,应该由于信了佛的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起来。否则的话,你的家人,因为不满你的不顾家庭而只顾三宝,他们不但对你起反感,也连带着对佛教起反感。这样一来,你本为了恭敬三宝,却使你的亲人变成了三宝的反对者,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前面说过,居士是理想的菩萨道实行者,菩萨是以救度众生为要务。如今,你把自己的亲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还

一碗饭与一念间

一碗饭与一念间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 两个人一起问。
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 :“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什么也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 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待在公司 ?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很多事,真的是一念之间啊,所以在决定什么事时, 要多想想哦 。抉择固然是重要的,可是抉择后的坚持更是重要的。无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你总有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