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7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7 


第十七句:VITARKA  VICARANANDASMITANUGAMAT  SAMPRAJNATAH
<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可由推论、内省、喜悦及纯洁的自我伴随而生>


VITARKA:可推论、推理
VICHARA:内省的、深思的
ANANDA:喜悦、快乐
ASMITA:纯洁的自我
ANUGAMAT:伴随而来的形式
SAMPRAJNATAH:显著的(善普拉尼亚塔)


在这之前的经文里,巴坦加里告诉我们瑜伽的理论。现在他谈到瑜伽的最后境界——三摩地,亦即沉思冥想和它的变化。

巴坦加里在这一方面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他将瑜伽视为严肃的知识学问,并毫不犹豫地说明练习瑜伽的各种方法和介绍各个支派。科学家有这个责任去了解和解释他所发现的每一层面,就像一个化学家给予药品的配方,他得解释如何正确地使用,以及如果不正确使用会产生什么后果。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可以开始练习三摩地,你应该知道练习三摩地一定得先练好专注及冥想静坐,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心灵必须专注在一点上而且必须完全被控制住,因为整个心灵都必须完全用来练习三摩地。

这一节以及后面的瑜伽经里,巴坦加里谈到两种三摩地境界:显著的(善普拉尼亚塔,Samprajnatah)和不显著的(阿善普拉尼亚塔,Asamprajnatah)。巴坦加里又将显著的沉思冥想分为四种形式。想了解他们,我们必须认识他所说的本性(Prakriti,普拉克里惕)。

依巴坦加里的说法,本性也分为四部分:整体有实体的物质、精微的元素,最终可见的具体形式,精微的心灵特质,自我(Ego)或个体。

所以,练习三摩地首先要专注在整体或实体的事物上,再专注于精致细微的要素上,然后专注在欣赏,除了喜悦外,不要有任何事物牵挂。换句话说,就是专注在平静、喜悦的心上(Sa—ananda  Samadhi,沙—阿希米达三摩地),最后专注在“我”上,感觉独自一人(Sa—asmita  Samadhi,沙—阿希米达三摩地或纯洁自我三摩地)。

这是有次第区分的,因为你无法立即非常精微地沉思下来。首先你得训练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实体的东西上。当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实体的东西时,叫作沙维塔卡(Savitarka)三摩地。请记得,在这个阶段,心灵已经是有效控制住了。当你纯洁的心沉思冥想在一个事物上的时候,它会走到这个事物的极深处,去认识它的每一个小分子微粒。一颗专注的心可以得到能量,当这颗有能量的心专注在一个事物上时,这个事物的所有知识就能启发显现出来。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科学家找寻并发现原子的能量,科学家练习的是“沙维塔卡三摩地”。他们是显示的,并期望知道结果;他们将心灵完全专注在其上,即使是事情的极小分子也会显现出来。在得到此学问时,我们从原子中获得了能量动力,这就是沙维塔卡三摩地。

这种沉思冥想的好处,是了解内在的秘密及你沉思冥想的事物上的能量。你要如何运用这个能量?由看见原子能量如何被用来制造毁灭性的的炸弹,而不是缓和的镇定剂,你很容易发现那是有危险性的。在得到所有额外能量时,都是有危险的。如果没有适宜的道德基础,练习三摩地的结果也是危险的,作为一个科学家,巴坦加里必须将它解释清楚。

下一个形式,你要在精微的要素上沉思冥想,指的是看不见实体的,即沉思冥想在一些抽象的东西上,像白色、红色、爱、美丽。因为它们是抽象的,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实体的事物,是没有办法了解什么是红色或爱。但是如果你能沉思冥想,并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实体的事物,那即使没有实体事物为依据,你的心依然能够了解抽象事物。于是,你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这种三摩地叫作内省(Savichara,沙维恰拉)的三摩地。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仍然是精微、不可捉摸的境界,在那里连辨别力与省思都不见了。在那儿你得到一种喜悦,叫作沙—阿南达三摩地(Sa—ananda),即喜悦的三摩地。那儿只有快乐,毋须推论或省思。

第四种三摩地,阿南达(Ananda)也没有了,只有对自我个体的认知。你沉思冥想在“我”,你就在那儿,其他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叫作有自我的沙—阿思弥陀(Sa—asmita)三摩地。那是不可能看出它会是什么样子的,但至少我们要了解它的理论。

在沙—阿思弥陀三摩地的境界里,心之印象(Samskaras)仍然以种子的形式存在心里。即使你只知道“我”,记忆依然埋在心底深处。

“显著的沉思冥想”是一个往内心走的过程——不是开发,而是深入。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或是本性是未显现的。当它开始显现的时候,首先自我就跑出来了,然后是个体,然后是心灵开始,然后由心灵开始,你进入精致微妙的部分,然后就是整体的成分,这是自然的进化、发展。


瑜伽的冥想让我们经验了向内深入,它也可以被称为创造与毁灭。但是,事实上你的内在并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也没有毁灭任何东西。

《薄伽梵歌》里这么说的:“未清楚显现的如同显现一般,然后又变得不清楚了。”我们所看到的外东西是清楚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根据瑜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说神创造了所有的东西。瑜伽说神只是纯意识,本性也在那儿,是它的本性在扩展和消失。

本性未显露的时候,含有实质(Matter)和力量,它们是不可分的,就像火与热不可分开,没有火就不会有热。当本性处在未显露的状况之下,力量是蛰伏或静止的。举例来说,当发电未转动时,电力无法产生;一旦马达开始转动,电力于是产生。

这个力量或者这种气,叫作本性特质(Gunas,古纳),是由三种要素组成:沙特瓦(Sattva)、拉加斯(Rajas)和塔马斯(Tamas)——即安宁(悦性)、活跃(变性)和迟钝(惰性)。

当这三种特质处在平衡状态时,它们不会影响实质。一旦在本性特质(古纳)里有一点不安时,在实质里就会产生一些动作,会出现各种形式。整个宇宙因而出现:天空、地球、火及各种创造出来的要素。所以,显现的会自己慢慢地演进,最后看到了坚固的实体形象。

现在,我们处在这个实质的世界里,当安宁、活跃和迟钝三要素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时,我们得从我们看到的地方开始工作,从已知的领域到未知,我们不能忽略已知道的而直接去处理未知之事。

实质的事比较容易做,因为是我们能看、能感觉、能触碰、能品尝的实质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心灵先给予冥想沉思一个实体的东西,让它因专注而平静下来。一旦了解了这一点,它就会进入更深层的一面——精微的要素,接着静止这精微的要素,直到它回到原始的面貌。

除非你非常了解本性,否则你是跳不出来的。你没有办法忽视它或是把它放在一边。这就是为什么要先练习四个显著的沉思冥想,一个一个接着练习。

但是,在显著的沉思冥想里也有一个危险,它是需要去练习的,我们也得面对它的危险。你得净化自己且无私地准备好,否则你会在面临新发现的能力时产生危险。以耶稣为例,他能治好生病及瘸了腿的人,他用他的能力去救助别人,当他被钉上十字架时,却没有使用这个能力来解救自己。如果他真的想这么做,是可以的,但他没有,因为这些超能力不能用在自私的意图上。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5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5 


第五句:VRTTAYAH  PANCATAYYAH  KLISTA  AKLISTAH
<心灵的变化有五种,包含痛苦的、无痛苦的>


VRITTAYAH:心灵的变化、修饰、改变
PANCHATAYYAH:五种
KLISHTA:痛苦的
AKLISHTAH:无痛苦的


巴坦加里说心灵的变化有五种,又可区分为两类,一类会带给我们痛苦,一类是无痛苦的。他并没有将“思想”分为痛苦或不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是被称为快乐的思想,最后也可能带来痛苦或不痛苦,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难以知道一个特别的想法会不会带来痛苦。有些想法期初是痛苦的,最后却转变成平静而祥和;有些想法开始是快乐的,后来却转变为痛苦。

举例来说,对别人的痛苦给予同情,也会使我们不舒服,但当我们敞开心胸,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后,就会进入祥和之境。如果我们将“痛苦”与“不痛苦”想法的这两个名词改为“自私”与“无我”,可能更容易了解。

“自私”的想法最后一定会带来痛苦。举例来说,爱一个东西或爱一个人是快乐的,但很多人都经验过,这个爱常常带给你许多的不快乐、痛苦、仇恨、嫉妒,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爱不是一个纯洁无私的爱,是期望有回报的,含有自私成分的。这个期望可能是任何东西,如一点财务的支持,希望引人注意或肉体上的快乐,等等。有期望的爱无法长久维持,爱虽然显现的是一个没有痛苦的想法,但是如果处于自私念头,最后还是会以痛苦收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生气的念头,在开始的时候会带来痛苦;但是,对一个“无我”的人来说,其背后并无个人动机,虽然这个生气可能会造成某人的不愉快,最后却可能因为他(她)愿意改正错误,而引向一个更好的生活。举例来说,老师严格地教导孩子,想让孩子知道这是他的责任,且不论他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无私,就不会为他带来痛苦。其实这个结果即不痛苦,也无快乐,而是得到了祥和。认识到这个真理,我们应该分析我们的动机,种下“无我”思想的种子,这是我们首要的责任。

有些人说:“我以为瑜伽冥想应该将心放空,不要有任何想法”。但你无法立刻让心没有思想,很多人试过了,那简直不可能。一旦你能让我把心放空。他们怎么知道心放空?他们觉得如此,思想是如此觉得的吗?你将别的想法都移除了,却留下了“我的心已放空”的想法,那不是真的无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技巧去发展某些正面的思想。去除负面的想法的原因。

我们应该对心说:“好吧,如果你想创造一些思想模式,你去创造吧!如果你创造的思想让你痛苦,你自己要忍受;如果你是自私的,以后会有报应。我并不想害你,我是你的朋友,我重视你的幸福安宁。所以,请听我说,不要去创造一些会有回报的想法,忘记你的自私,让别人快乐,那么你将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

看着别人的快乐,你不可能不快乐;但是让别人不快乐,你永远不可能快乐。所以,至少为了你的快乐,请将快乐带给别人吧。如果你真的很想自私一点,那么以能够让你维持心平气和的原则去自私吧,不要让这个自私伤害别人。同样的,你也能将和平带给别人,如果心说:“我不能够无我,我一定要自私”。告诉它:“好吧,到另一边去自私吧”!一定要拒绝让它打扰自己内心的平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这两种想法打交道,现在我们知道自私的想法会带给我们混乱,而无我的想法则会带给我们平静。

我们要如何知道我们的想法是无我或自私的?我们得小心注意,当一个思想形式产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变成了分析师,这是瑜伽的一种练习——注意我们的想法,并分析它。
著 / 沙吉难陀(印)





瑜伽经 —— 三摩地 2

瑜伽经 —— 三摩地 2 



第二句:YOGAS CITTA VRTTI NIRODHAH
(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YOGAS:瑜伽、结合
GHITTA:心灵的本质
VRITTI:变化、修饰、改变
NIRODH:约束、控制、阻止


在瑜伽经里,巴坦加里赋予了瑜伽目标,对一个充满热忱的学习者来说,有这本经典就够了,因为其他的书籍也只是在解释这本经典。如果能约束心灵的变化,就可以达到瑜伽的目标,所有的瑜伽知识都是以此为基础。巴坦加里给予了瑜伽定义,并同时教导如何练习它。

“如果你能约束心灵不起涟漪,你就可以体验瑜伽了。“现在我们来逐字谈论这部经典。

一般来说,瑜伽这个词被翻译为”结合“。但是,要结合一定得有两样东西,是什么与什么结合?就是身与心的结合。这里我们以”瑜伽“来代表瑜伽的经验,这种借由控制心灵的变化而得到的特殊经验被称为瑜伽。

七坦(Chittan)是指心灵的全部,要能一窥巴坦加里所说的心灵全貌,应该先了解在”七坦“里心灵的层次。

心灵的最低层次叫作阿汉卡拉(Ahamkara),即本位主义的”自我“层面,以”我“为主;往上则为灵性智能层面,叫作布地(Buddhi),是能提升智能或增加辨别的能力。另一个心灵层面叫作玛纳斯(Manas),即为欲望层面,系通过感官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

举例来说,你正安静的坐着,享受着孤单,当厨房传来一阵香味,那一刻欲望层面会记录:”我闻到香味了。”这时,智能层面会区分差异:“那是什么味道?”“我想是乳酪。“”真好,哪一种?“”瑞士的。“”对,就是瑞士乳酪。“那么,一旦智能决定:”是的,是很好的瑞士乳酪,就像你去年在瑞士爱吃的那一种乳酪。“自我层面会说:”哦,是吗?那我应该现在吃一点。“

这三种想法往往同时产生,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致使我们很少能辨别其中的改变。

这些心灵上的变化,引起了你极力想要吃到乳酪的念头。此时,欲望被引发了,除非你窥视厨房,并且吃了乳酪,否则你的心不会回到原来宁静的状态。念头被引发,会努力达成这个欲望;一旦愿望实现了,你就又回到了原来宁静的状态。这是心灵的自然状态。但是,这样的心灵的变化会扰乱了原来的”宁静“。

所有外在世界的不同,都是来自你心灵变化的结果。

举例来说,如果你自出生以后就没有见过父亲,在十岁的时候,他回来了,他敲你的门。打开门后,你看到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孔。你跑去找妈妈:”妈妈,有一个陌生人在门口。“你妈妈看到长久失去联络的丈夫,非常快乐地迎接他,然后介绍说他是你的父亲,你说:”哦,我的爸爸!“几分钟以前,他还是一个陌生人,只是你将一个陌生人变成了你的父亲,如此而已。

整个外在世界都是会给予你的想法和态度,找你哥哥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反映。你的价值观可能会在短短的一秒钟内改变,如今天你可能连看都不想看那个曾经爱过的人。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对外在的事物有这么多压力了。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对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不那么在意。有一段梵文这么说:”看其心,观其人。束缚与解脱都在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被束缚,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解脱。外在的事物既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使然。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对监狱囚犯说:”你们都觉得被关住了,渴望被释放,但是看看那些守卫,他们不也跟你们一样吗?他们也在监狱里,虽然晚上他们可以出去,但早上他们又回来了。他们爱来,你们爱出去,这围墙是一样的,对他们来说这不是监狱,对你们来说这是监狱,为什么呢?“

这围墙有什么改变吗?没有,你感觉它是个监狱,他们感觉这是个工作和赚钱的地方,这是心理态度使然。如果你不把自己看成一个被关注的人,而认为这里是一个改正你自己错误的地方,它就会给你机会改变生活的态度,重新整理、净化自己,你将会喜爱待在这个地方,直到净化了自己。

即使他们说:”你的关押时间已届满,你可以走了。“你可能过会说:”先生,我还没有涤除罪恶,我需要在多待些时间。“事实上,有许多这样的罪犯,在离开监狱以后,还是继续过着如瑜伽修行人的生活,他们甚至感谢这样的牢狱生活,因为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它。

所以,如果你能控制思想形式,将它改变成你所需要的,就不会被外在世界所束缚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对,全看你将它视为天堂或地域。所以,整个瑜伽基于约束心灵的变化。如果你能控制你的心灵,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事,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束缚你了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4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4 


第四句:VRTTI  SARUPYAM  ITARATRA
<在其他时候(真实自我离开纯洁本性时),将会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


VRTTI:心灵变化、修饰、改变
SARUPYAM:假定形式
ITARATRA:其他时候


因为你已经对原有的本体混淆不清,故而将思想(心灵)与躯体(身体)分隔开来看。

如果我问你是谁?如果你不做任何表明,而只是说“我是男人”,你是以一个阳性身体来表明自己。如果你说“我是教授”,你是以你的职业来表明自己。如果你说“我是百万富翁”,你是以你的银行存款来表明自己。如果你说“我是高个子”、“我是矮个子”、“我是黄种人”、“我是白人”,你是以体形高矮及肤色来表明自己。

但是,如果不以这些特征来表明,那么你是谁呢?你可曾这样想过?当你想过后,你会知道我们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将自己与能表明身份之物完全分开来,你会了解你是一个纯洁的“我”,在那纯洁的“我”当中,你和我是没有区别的。这是真实的,不仅仅是人类,而是所有的事物。

你称一个东西是狗,是因为它有狗的形体,狗和人的灵性是一样的。对无生命之物也是一样的,一块石头或一面墙都是一样的。如果我用“灵性”或是“灵魂”等名词来说明这一切,你可能不相信;但是,如果一位唯物论者说墙什么都不是,而是能量,你却会相信。所以,我们以科学家的语言来谈,我们四周什么都没有,全是能量,就算是小小的原子,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们也给予不同的称呼。所以,形式与名字只是能量的不同翻译而已。瑜伽的科学家(像巴坦加里和一些现代科学家)以为能量背后的不同形式是一个不变的意识或灵性或灵魂(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达到约束心灵的所有基本原则,就可以发现所有事物都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瑜伽生活。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关心它的变化,而对这个世界毫无用处;相反的,有了与整个宇宙联结的经验,我们才可以起更好的作用,才会带来快乐和谐的生命。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才会爱邻居如爱自己一般,否则怎么可能呢?

如果我以我的身体来表明自己,那么我也会以身体来表明别人,两个身体不可能合二为一,它们永远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以我的心来认定我自己,没有人会和我有一样的心,没有两个个体会有同样的身和心。双胞胎也是这样,即使只有一个拇指这么小的不同,仍然是不一样的。去问问指纹专家,世上没有两个指纹是一样的。

但是,在所有不同的背后,在原始真实的自我里,我们从来就没有不一样。亦即在这曾经可能改变的幻想背后,是个永远不变的“一”。这是“一”会不变化是我因为我们的心灵起了变化。所以,你的心灵改变,就改变了一切。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一点,就了解外在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全部都是心的变化。

要改变我们的视觉,就要改变事物的外表。但如果我们能治好那有偏见的眼睛,就没有任何东西会带有色彩了。如果我们不从心去修正那个喜爱黄色的偏见,无论我们如何用力擦洗外表,我们都无法使眼睛看到白、蓝或绿色,眼光里会永远带有黄色的色彩。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的基础在于自我修正改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当自我修正改造完成后,你就会看见一个崭新且和睦又快乐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脱离错误的自我认知的根本原因。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4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4 



第十四  DIRGHA  KALA  NAIRANTARYA  SATKARASEVITO  DRDHABHUMIH
<当你练习一段很长的时间,没有间断,尽一切努力热枕,这个练习将稳固不移>


SAH:那个
TU:和
DIRGHA:长的
KALA:时间
NAIRANTARYA:没有间断
SATKARA:认真、努力、诚挚的
ASEVITAH:好好的照顾
DRIDHAHUMIH:坚固、稳固



第一个练习的条件,就是你得练习很长的一段时间。很不幸的,我们都是希望马上就见到成果。如果我要求你重复颂经,并告诉你常常颂经将是你变的比较祥和,更能体会内在之美,你会回家练习三天后;打电话给我:“我已经练习三天了,但是什么都没发生,也许这个经文并不适合我,可不可以帮我换一个?”你瞧,对吧?所以,巴坦加里说:“要练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他并没有说要多长。

第二天练习的条件是中途不能间断。我常听说:“我已经练瑜伽十年了,但还是一样。”“多长时间练习一次?”“噢,断断续续。”所以啦,你一定得不断练习。

最后一个条件:一定要认真、热枕地练习。意思是要专心,要不断地努力,对结果一定要有信心。为了追逐,你不睡,也不吃,如果这种世俗的成就都必须这样,要练习出成功的瑜伽又须多付出多少呢?

所以,不要揠苗助长,今天播了一个种,明天就拔出来,急着去看根长了多少!

练习瑜伽,我们必须具备三种特质:耐心、热心与信心。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印度圣典里的小故事:

在代瓦路卡,或者说神住的地方,有一位圣人纳拉达,就像我们这里有伟大的瑜伽修行者,在诸神之间也是有的。
纳拉达到处旅行,有时会到地球看看我们做得如何了。有一天,他经过一座森林,看到一位瑜伽修行者已经打坐了很久很久,蚂蚁已经在他身体四周筑了一座蚁丘。
瑜伽修行者看到纳拉达,说:“先生,你要往哪儿去啊?”
“到天上去,到湿婆神住的地方。”
“噢,到那以后你可不可以帮我做件事?”
“当然可以,我能做什么?”
“你可不可以帮我问问湿婆神,我还要坐几生几世?我已经在这里坐了很久很久了,请你帮我查一下。”
“好的。”
纳拉达又走了好几里路,看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高兴得又唱又跳,当他看到纳拉达时,他说:“嗨,纳拉达,你要往哪儿去啊?”
“到天上去,到湿婆神住的地方。”
“噢,那太好了,你可不可以问一下,我还得又唱又跳多久?”
“当然,我会的。”
多年后,纳拉达碰巧又走了同样的路线,他看到了第一个人,这位瑜伽修行者认出了纳拉达,“纳拉达,你还没有回答我呢,你有没有回到天上啊?神怎么回答的?”
“我问过了,神说你还得再待四世。”
“还要……再……四世?难道我等得还不够久吗?”
他开始大叫和悲伤地恸哭。
纳拉达向前走,看到了第二个人,还在那儿又唱又跳。“嗨,纳拉达,怎么样?有没有我的消息?”
“有的。”
“那么,告诉我。”
“你看看那边的那棵树。”
“看到了。”
“你能不能数一数上面有多少叶子?”
“当然可以,我有这个耐心,你要我现在就数吗?”
“不,不,不,你可以慢慢地数。”
“但是这跟我问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嗯,湿婆神说了,你还得待跟树上叶子一样多的世代。”
“喔,就这么多啊!至少这些世代是可数的,现在我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了,那很好,我可以很快就结束了。谢谢神,他没有说我得修完整个树林的所有树叶一样多的世代。”
就在这个时候,一辆美丽的车从天而降,驾车的人对第二个人说:“来吧,请上车来,湿婆神要我来接你的。”
“我现在就去天堂?”
“是的。”
“但是纳拉达刚刚才说,我还得等好多世呢?”
“是啊,但是你好像已经准备好了,而且乐意去做它。所以,何必等呢?进来吧!”
“那么,另外一个人呢?”
“他没有准备好,还得再等几世,就让他多练习练习吧!”



这不仅仅是个故事,你很容易了解到它背后的道理。如果你很有耐心,心又坚定,你所做的也会比较完美;如果你的心不坚定,急着得到结果,你的心已经被扰乱了,被扰乱的心所做出来的事是没有品质的。所以,不仅仅是你练了有多久,而是练习时是否有耐心、是否有热忱、是否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