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頭腦靠的是理解,心却是用直觉追求真理

頭腦靠的是理解,心却是用直觉追求真理


成就的源头

中文的“心”字,包含心灵、头脑的意思。中国人把与心相关的概念看得比其他更重。举例来说,“说出心底话”和“发自内心”代表非常诚恳;用“心灵契约”形容以最神圣的方式建立的一个契约或关系;古人告诉我们要“扪心自问”;丧失信心或意志消沉时,我们说“灰心丧气”。

所有古老文明都认为心是智慧和精神成就的源头,也被认为与稳定的情绪和精神较佳特质有关,心胸开阔者正是指稳定而成熟的人。

中国人似乎很早就把心灵智慧的观念看的很深。心可以指身心,也可以用来说明超越身心的境界。心是灵的所在,也是善念、德行、智慧、慈悲的所在,这一切以“心”一字记之。心也是智慧和道德的源头,比头脑更重要。

老一辈教导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想寻求真理,用心比用脑更重要;不知道下一步何去何从时,我们应倾听内心的声音。古人在礼教、道德等决策过程中,把心看得比头脑重要,即使只是考虑一件事想得周不周祥也是如此。 

此外,人们显然常把心和诚恳、感恩、慈悲联想在一起,用一句真心的言语和一个真心的手势表达真诚,也意味着这真诚是发自于心。心除了能感受慈悲和诚恳之外,也是悲伤、沮丧、愤怒等所有情绪和感受发生的原点。

心轮的强大能量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相较于其它能量中心,心位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心脏附近的“心轮”,是一个关键性的能量中心。

“轮”是印度哲学中谈到的“脉轮”,是人体精微能量涡流最集中的地方(看不到,但感受得到),被认为是身体和更高层次存在的连接点。梵文典籍提到,心轮位于人体七脉轮的中央,这个能量中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中医说的中脉和经穴也是同样的意思,中脉与经穴是体内微细能量的导管,非常微细,肉眼无法观察到,但是现代科学仪器已经能够测量到经穴的存在。中脉或经穴经由心轮开始,绕一圈后再回到心轮,并被认为是多种身体功能和精神功能运作时不可或缺的。

许多古老的灵性宗派都认为心轮是最后才被开启,也是最难被开启的脉轮。达到圣人境界或者所谓的“开悟”,正是成功开启心轮的人。

可惜,心的地位和超然的意义,因为几百年来现代医学的发展而被冲淡不少。英国御医哈维博士在1628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为医学进步贡献很大,可惜的是,此后,人们便只会用限制重重的机械观来看待体内的脏器,心被简化成了人体的泵。

但即使只是把心看成是泵,它的工作效率也令人激赏。心脏日复一日跳动着,每天跳动10万下左右。而且,一般人并不知道,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心脏的形成比大脑还要早。事实上,在大脑还没成形前,心脏已经开始跳动了!不需要大脑的介入,心脏就能持续不断地跳动下去。

加拿大东岸达尔豪斯大学的阿穆尔博士在《神经心脏学》中提到,心脏里已经发现至少存在4万个神经细胞。他在1992年提出了“心脑”的概念,也就是说,心脏似乎拥有自己的头脑,心脏里的神经细胞不光只是接收来自头脑的命令,还可以直接影响杏仁体、丘脑、皮质等脑内结构,在某种状况下,心脏还能传令给大脑。

科学家在心脏中发现的心脏智慧(heart intelligence),与脑部所显现的智慧有所不同。以IQ(智商)和EQ(情商)来比喻的话,心脏智慧比较像是EQ。

心脏智慧导引了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觉醒、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我们的行为、反应,以及自觉。心脏智慧能影响身体其它功能,帮助体内其它系统恢复常态,重新回到平衡,让整体的身心回到整合点,这对想要摆脱疾病、恢复健康的人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一旦达到谐振的境界,心脏就会成为体内的节律器,主导着体内其它部位的振动。这个同步化的过程,使得体内其它部位进入与心合二为一的境界。换句话说,心脏的磁场非常强大,超越身心各处的磁场,使得身体各处的磁场与之同步。

心与脑的区别

究竟怎样才是“心脏智慧”或“与心合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心脏和头脑。
头脑的运作方式是线性的、推演式、逻辑化的方式,将各种相关信息拼凑在一起,经由逻辑推演的过程,产生下一个思绪。也就是说,每个念头都受到前一个念头或经验的制约,是由过去的经验和思维直线性层层开展的。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每个念头都是过去习气的反射,所有的念头也不过只是一切习气转变及依序活化的过程而已。虽然过去记忆对于引导出熟悉感以及对重复事件处理的顺序非常重要,但在面对意想不到的新情景,需要新观念、新突破时,却常觉得力有未逮。

心的信息处理方式则是非线性、直觉化、直接的,随时能迎接新的想法和新的可能性。头脑靠的是理解,心则是用直觉追求真理。此外,心更重视作为生命福祉基础的各种情绪性核心价值,例如感恩、关怀、诚恳、慈悲、宽容、耐心、体谅,以及内在的平静等,通过心的思考,即使大脑不断地干扰及扭曲,我们仍会回到基本的核心价值。

心不需要使用逻辑,所以也不限于理性与逻辑的推理论证,心会赋予各种感受、情绪、影像、梦想独特的几何形状,心和头脑不同,可以直接穿越情境和事件的藩篱,直接切入重心,无须事前的准备或冗长的推理过程,直接进入统合的状态。

而慈悲是心用来表达存有的共通词汇,是最高层的统合情绪,也是所有生物都有能力产生的情感。慈悲会建构一个独特的和谐场,层层传入体内所有细胞,所有层次的意识与维细体中。

慈悲也是联结万事万物、宇宙中大小万物的最基本力量。若说慈悲是让整个宇宙凝聚在一起的胶水,绝对不只是一种抽象的诠释而已,而是自然界最具体的表达方式。经由次原子和高维物理的突破,现在的科学已经有了这层简单的体认。

心脏智慧是这三体之间最直接的连接,使身体、情绪体和心思体能达成完全和谐,以一致的频率振动,所以心脏智慧是整合身、心、灵走向完全康复的最有力武器。心连接了存在至今所经验过的无数体验和能量域,通过心,我们可以超越,可以成长,成为更有创造力的人,这些特质都是身为人该学习的基本课题。

活出心的能量,意思是活在与万物同体的状态中,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心,如实、完整、深刻地体验一切的情感觉受,不妄加分别善恶,不迎不拒、即知即行,接受生命所有色彩、形式和起伏的原貌,无条件地接受它。这种生命态度会使生命中的一切事物成为一门课、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才真正成为生命的主宰。通过无条件地接受,可以将一切负面的情绪反应转化成为感恩、关怀、慈悲与体谅的正面心情。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身和周围人、事、物的能量和波动,且在如此奉行的同时,我们已经做了改变命运的决定。人人的心中都有一把钥匙,握有它就可以开启通往人类个人进化和群体进化之门。

抽离烦恼情境的“定格练习”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心烦意乱、烦躁的时候,这个抽离情境的练习,对于恢复合一的心境有所帮助。

这来自于由心能商数学会的创立者杜可·奇尓德(Doc Childre)推广的“定格练习”(freeze frame)。每当遇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做这三个步骤:





01
冻结
冻结(freeze),或是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time out),把回应的意念降到心底深处。

02
抽离
想象将自己抽离出来到最喜欢的情境,比如徜徉在蓝天白云下的海滩,或者回想任何一个曾经令自己开心的事件。

03
问心
问自己的心会对这件事怎么回应/回答。

经过这三个步骤,只要用心倾听心的声音,绝对和以前以逻辑左脑回答的截然不同。

此外,我个人认为更简单的方法是“谢谢”二字!当心中感到愤怒或委屈时,只要真诚地说声谢谢,无论说出口还是在心中默念,都能帮助你把重心降下,让念头归零。简单的两个字,却能让我们抽离负面情境,远离情绪与烦恼的框架,而心又回到应有的清晰和平静。

一旦能够了解并落实这些心灵练习,我们就能从心底获得转化,原本束缚我们的疾病或健康困扰,会和生命中的其他部分一样,全部转化为一种祝福,成为过去所无法想像的,重新深入探究生命的契机。在见证内在神圣潜能开展的同时,命运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完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

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

稻盛和夫 
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业力和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

怎样把灵魂变得纯洁,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稻盛和夫

这个世界由心指引,由心牵动,由心支配
迷乱之心,让世间充满烦恼
万物以心为先,以心为主,由心而生
以污秽之心指导言行
苦难就跟随他
如同车跟随拉车的牛
以善良之心指导言行
欢乐就跟随他
就像影子跟随身体
行恶之人,遭受恶报而痛苦
行善之人,领受善报而快乐
心污浊
则人生之路崎岖不平
必会因此跌倒
心里清澈
则人生之路平顺安定
以身心清澈为乐之人
可破恶魔之网,行进于佛道
心静之人得安乐
愈发努力,日夜修心

——来自日本寺院里的



你化解内心情绪,找回快乐能量场

你化解内心情绪,找回快乐能量场

小花姐 

很多课程都会讲到情绪问题,从最开始的情绪管理、情绪控制,到后面的情绪疏导、情绪疗愈,大家对情绪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而我们之所以一直如此关注情绪,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困扰,以至于做出很多不理性的,事后想起来会很后悔的事情。

还记得前不久开车撞小学生的那则新闻吗?据说当事人就是因为和妻子吵架,心情非常糟糕,冲动之下就开车撞向小学生,以泄愤。这一失去理智的举动,造成了数个家庭的巨大痛苦。我想当他心情平静下来后,他一定会非常非常懊悔自己当时所做。只可惜,大错已经铸就,结局无法扭转。所有涉事其中的人,或许只能随着时间去化解心中的各种伤痛了。

情绪大爆发,主要原因是平时积压的小情绪太多,而没有及时清理和疏导。积压情绪,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情绪总有一份对抗心。我们觉得情绪不好,有情绪不对,所以会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刻意压制情绪,不让它流露出来。

情绪并非是坏东西。在医学家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患者做了大脑手术,因为切除脑部的肿瘤而导致大脑侧额叶受损后,整个人就变了。他变得没有情绪,遇到我们一般人会觉得特别不顺、挫折、悲伤的事,都没有情绪反应,好像没事的人一样。与此同时,另一个结果就是他做决定特别难,哪怕选一个吃饭的地方,都要花好几个小时。
他的医生通过这个案例发现,原来情绪是接收到的讯号的放大器。我们做决定也需要情绪,情绪对我们判断事情有特别好的指引。比如喜欢吃某个菜,就去那里,不喜欢某个颜色,就不穿那件衣服,等等。所以情绪和思考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像大脑侧额叶受损的人群,对于道德判断或者很多人类有共识性的事情,他们容忍度都很高,这就会给人感觉是少了人情味,特别麻木不仁。所以人类的情绪,最初是因为生存而演化出来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而生出来的。

我们大脑中,有个脑杏仁核,它是处理情绪的主角,负责处理焦虑、憎恶、愤怒、攻击性,和恐惧。恐惧与愤怒同样对于我们的生存很有帮助,如果我们不懂得恐惧,那老虎来了也走过去,可能就没命了。

也因此,我们对情绪,更应该持有一种理解、感受、靠近它,而不是一味的反抗、抵制、压制它。

这个脑杏仁核也掌管记忆的强度,也就是它会渲染我们的情绪,然后再作为记忆储存下来。而恐惧这种情绪因为是和我们的生存紧密相关,因而我们会对引起我们恐惧的讯息的反应会更为激烈。

所以,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的脑杏仁核会因为存储下来的记忆,而过度渲染、发挥情绪反应。简单讲,就是本来外界只是一点点风吹草动,但我们的某些惯性会让我们过度“草木皆兵”。比如别人可能只是说了一句我们不好,我们就觉得尊严受损,面子受伤,就玻璃心了。就是我们外在活动的所接收到的任何刺激,都会通过我们的情绪脑过滤和加工一下。情绪脑会自然影响我们对外界的看法。有时候,不是外在的事情很糟,而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模式,也就因此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偏差。

那么,面对情绪,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有以下几个方法:

1. 真诚地自我感受和表达情绪

我自己就一直有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很不习惯流露自己的情绪,觉得那样显得自己很脆弱,很不得体,或者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所以原来有情绪的时候,我都会装作没事一样,继续微笑,但心里其实已经很不平淡了。我也从来不觉得这样有什么。可是,当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选择向身边的人开炮。

后来我跟随迪帕克博士学习的时候,一再听他说,情绪需要表达,但表达不是毫无理性地乱发脾气,而是当情绪来的时候,能够耐心地聆听它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表达可以是艺术的形式,比如画画、写作、唱歌、跳舞、打鼓,等等,也可以是运动的形式,跑步、爬山、踢沙袋、甚至打枕头,总之,找到自己喜欢的和它们相处、对话的形式。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带上一份觉察,觉察自己的状态,也充分感受自己的状态。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和情绪交朋友,在和情绪共处。而当我们充分地袒露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表达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爱自己。爱自己,就是以一份清明之心,充分地感受自己、允许自己、拥抱自己。

迪帕克博士说,情绪也是一种强烈的念头、思想。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对外界的看法和观点,同时,我们内部的脑回路也会改变。建立一种新的回路,替代老旧的回路。

2. 身体按摩

几千年前古人就发现,按摩是一种非常有助于身心放松的方法。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有各种按摩手法流传下来。现代医学证明,按摩能够放松我们身体内的筋膜。筋膜是包住肌肉的一层结缔组织,随着年龄增长,筋膜上会累积很多结节与淤积,这样我们体内的能量循环就不畅。所以通过按摩,清理筋膜的结节,促进能量流动,并且能够松软身体的软组织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身体柔软了,情绪也会更通畅。淤积在我们体内的气就会流动的更好,那时候,你想发脾气,可能都没那么多脾气好发了。而且按摩是增进感情的一种特别好的方式,无论是给自己的身体,还是给伴侣、父母、孩子按摩,都非常好。

3. 嗅闻花香

花香疗法的根本原理,就是用花的芳香,通过我们的嗅觉,进入大脑的脑杏仁核,作用于它,降低负面记忆的强度。花的芳香的能量很强,每天休息花香,心情自然不一样,身体能量也会越来越纯净。

4. 每日心灵练习——感恩

我们能够健康第活着,有家庭,有够用的物质用品,有工作,有业余爱好,有心灵生活,这已经比很多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幸福的多了。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切。但是我们的比较之心,社会性的一些规则,会让人总是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但这种焦虑和不安其实源于一种幻象,是不真实的心理活动。要化解每日的不安和焦虑,我们要学会感恩——无论我们拥有多少,都对我们已经有的,已经是的,表示真诚的感恩。感恩上天给予我们这一切,让我们能够活着,以物质身体享受生活,探索生命。这难道不是最大最值得感恩的事吗?

每日心灵练习——臣服

中国古人中有一个做法,叫“用手指测风向”。也就是风吹向那里,他就去哪里。这看起来很傻很天真,但这个故事其实很有深意。它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风中的种子,是大地的孩子,我们被吹到哪里,就安心地去哪里。这就是最大的臣服。臣服就是信任生命,信任宇宙,相信生命会好好照顾我们,相信生命给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应该遇到的,也都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只需要信,相信,信任。

臣服于一切,让一切来,让一切走,不要追求安全保障,反而活在一个巨大的安全感中。

快乐是一种能量场。无论我们怎样计算、安排,其实我们都活在不确定中,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到底会怎样。因而,能够安然活在不确定中,才是最大的快乐。或许我们都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但还不是完全处在这种状态里。没关系,只要方向是对的,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完全活出这种洒脱、自信和全然的快乐。

(完)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人的生死有定數吗?

人的生死有定數吗?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不抱希望,对自己人生不积极去创造,把前途交给命运,甚为可惜。
佛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古德有诗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俗语也说:“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其实,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创造,只要肯努力奋斗,必能改变命运。《杂宝藏经》提到,有一位证得阿罗汉的出家人,知道自己十二岁的徒弟只剩七天寿命,就让他回家探望父母。想不到七天后,小沙弥安然回到寺里,师父看了很惊讶,就试探的问:“你在回家的七天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事?”沙弥认真回想后告诉师父:“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个水塘,发现一群蚂蚁被困在水中,于心不忍,就放了一片树叶,帮助蚂蚁从水塘里逃生。”师父一听,知道本应夭寿的沙弥,因为慈悲心救了蚂蚁,所以延长了自己的寿命

痛苦愈大,愈不能舍弃利益众生

痛苦愈大,愈不能舍弃利益众生

 慈诚罗珠堪布

《经庄严论》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在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他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像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假如只是因为菩提心可以解决自己的痛苦,所以才发心,那么这种出发点并不正确。然而,若首先能以这种心态修习菩提心,然后再不断改善发心的动机,最后能够真正发起菩提心的话,那么其结果还是一样的。



「三摩地」部影片不应该错过

「三摩地」部影片不应该错过

三摩地,来自梵文Samadhi。我们很难在现代词汇中找到一个可以准确表达这一梵文词语所传递之意境的相应词汇。它是无法被现代人用头脑所理解的一种状态,一种超越二元思维,消融了观者和所观之物界限,心意彻底平静的状态。

今天为您推荐一部精心制作的影片《三摩地》。这部影片很特别,它用非常直接、简明的语句,配上动态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试图传递一个无法被心智简单理解的东西。可是,如果真正看进去,一定会有所发现,会对我们一直以来认同的现实生活,产生某种重新的审视和洞察。我们所闻所见之一切,真的是一个客观世界吗?还是,只是心意波动的投射?我们和外在世界是区分开的吗,还是,没有外也没有内,根本只有一个。而这一个,也并不如实存在。

影片说,“它并非是要教导你何谓三摩地,或者是为了你的心智提供关于三摩地的讯息,而是要启发你直接去发觉你的真实本质。”
第一集:玛雅,自我的幻象

第二集:不是你想的那样

大部分的人类,从未体悟过真我,或灵性,或超越名字与形相,超越思维。我们活在MAYA也就是幻象之中,在真我之上,覆盖了一层又一层的形象、标签,片中把这个称为镜子,有许多层镜子在真我之外,这些层镜子,构成了自我结构。而我们深深认同于这些自我结构,它们耗费了我们的所有精力和能量去创建和维持这些自我形象。因而,我们无法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

大多数人都活在镜子的反射物中,身份、地位、学识、能力、财富、身材、样貌、特长......终期一生,都在为这些投射物而苦苦挣扎、奋斗。我们完全相信,这些东西就是自己。我就是这一切,没有这一切,我就是卑微的、脆弱的、毫无价值的,不值得存在的。

我们相信自己就是这个受限的躯体,因而我们活在恐惧中,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害怕我们认同的这个有限的自我结构,终将死亡。


然后,为了祛除幽灵般的恐惧感,为了不再感觉到自我之渺小和不重要,我们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灵修游戏、宗教活动:诸如静坐、祈祷、禅修、唱诵、瑜伽、占卜或其它等等形式,都在练习某些被制约的技巧,继续构建和深化关于自我(ego)的一切。

为了抵抗内在深处的存在性焦虑,多数的人类都是在行动(acting),却忽略了存在本身(being)。自我结构的生命动作,总是无度的需索,要更多的金钱,更多的爱……更多的一切。

然而,真理和这一切无关。无论是瑜伽哲学,吠檀多哲学,佛法精要,都清晰阐释了这一点。一体和任何行动/做无关,而是止息杂念,心意平静,只是纯粹的being。




当心意静止时,没有镜子可以反映了,没有可反映的主题和对象。但这种状态不是虚无或遗忘,内在的自我或真我,它不是什么,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是。

源头不是什么事物,它是空无和寂静本身。空是万物之源,以精确的形式表现。这个源头创造的巨大子宫,孕育着无数可能性。”

片中说到,在三摩地中,我们停止了自我认同和自我中心的活动。觉悟到三摩地,就觉悟到,世上一切都是基于能量和意识水平层面上发生着。这是一个巨大的镜中镜,梦中梦,而你,是梦境和造梦者。

推荐这部片给您。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元音老人:修此法三年时间,比三十年勤苦参禅修此法者省去了十倍辛劳!

元音老人:修此法三年时间,比三十年勤苦参禅修此法者省去了十倍辛劳!

元音老人 
千座之后
一念回光见性者, 修心中心法一千座见性者与参禅数十年见性者, 其时间之快、 慢、 迟、 速,曾不可以道里计。 但多走冤枉路者亦不无补偿、 值得之处。 以冤枉路多走后, 脚劲毕竟锻炼出来了。 彼未走过冤枉路者, 脚劲虚弱, 一经上路——即对境遇缘时, 即觉力有未逮! 何以故?因上述三种人所悟之理虽无二样, 但在力用上大有差别。 一则以悟来甚易, 未经习定磨练, 心恒随境动摇,不能自主,故力量不足;一则久经打坐,习定功深,参究锤炼提撕观照,一旦开悟,故能洒脱自如,不为尘境所左右。古德所谓: 功不唐捐,法不浪施! 雪窦云: 数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屈!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轻忽! 即颂此也。
修心中心法约用三年的时间, 仗佛力加持, 可以开悟, 虽较一念回光者多花了些时间, 但比三十年勤苦参禅者省去了十倍的辛劳, 而且可以得到同样的力用和效果。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子孙,除了深自庆幸何来如此福德遇此大法,和深切感谢佛菩萨的慈悲恩德外,还有什么话可说哩!
--摘自《略论明心见性》(余金成 杨云龙 辑录)

愛因斯坦谈时间是幻觉

愛因斯坦谈时间是幻觉

朱清时 

作者:朱清时  来源:朱清时的微博
日前我到杭州,出席一群年轻企业家们自己办的“荷塘小学”的开学典礼。他们中有两位我的友人,刚刚从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把爱因斯坦在1955年3月21日写的一封亲笔信请回国内,要在典礼上展示供大家欣赏,让我来谈谈对这封信的理解。
活动的前一天晚上,两位友人来饭店看我。在大厅刚落座,他们就从一个普通的超市购物袋中拿出一个纸夹给我,说:“这就是原件”。虽然我知道在这次活动中会见到原件,但没有想到这么快,这么直接,这么简单。好像另一个世界中的宝物,突然通过“虫洞”出现在我面前。天哪!我既兴奋又局促不安,因为没有准备白手套,不敢用手碰它。友人们让我拿回房间去,一个人慢慢看。
半个多世纪前,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崇拜爱因斯坦。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还把“作中国的爱因斯坦”做为志向。大学毕业前受文革思潮影响,幼稚地想批判相对论中的“唯心主义”,却越来越理解它的道理。后来才知道,我们这样的普通科研人员,一生无非就是理解和观察他的理论的一些细节,大家只能仰视他。现在古稀之后,突然见到这个终身崇拜的偶像的亲笔信,并且能够这样地零距离接触和感悟,哪能不激动?
原件是用德文写的。我不懂德文,但是事先已收集了有关它的英文资料,所以知道内容。我长时间地看着爱因斯坦清秀的字迹,用放大镜看纸张中的纤维,看笔尖如何划过这些纤维,从中感觉到爱因斯坦当时的思绪。


这封信是爱因斯坦得知终生挚友贝索病逝时,写给贝索亲属的信。在感谢贝索的儿子和妹妹告知自己贝索的死讯后,爱因斯坦说,“贝索的逝世是他的和谐一生的终点。对于一个敏锐渊博的人来说,和谐一生是稀有的礼物。”“我最尊重他作为一个男人,能和妻子一辈子和平相处,而相比之下我很羞愧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 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心境。
接着,爱因斯坦回忆米歇尔·贝索这位终生挚友。他们相识于大学时代的一次音乐晚会。他觉得贝索就像哥哥,又是一个科学家。随后他们一起在联邦专利局工作,在回家路上两人的讨论是如此迷人,就像日常生活都不存在一样。1905年6月30日,爱因斯坦在发表的奠定狭义相对论基础的论文(“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中,唯一感谢了贝索这位朋友和同事对这项工作的忠实帮助和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就是他们这段友谊的记录。
在临近信的结尾处,爱因斯坦写了一段著名的话,既是对他的挚友说的,也大概是对自己说的:
“现在,他又比我早一点点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这一点并不重要。对相信物理的我们来说,不管时间多么持久,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分别,只是持续存在的幻想。”
爱因斯坦在这段话中流露出的心境,既看穿了世界,也看穿了人生。他并不留恋。写完这段话的四个星期后,1955年4月18日,他也走了,终年76岁。
《爱因斯坦自述》(安妮-鲁妮著,P152)记录了他的另一句话:“人为延长寿命是无趣的。我已经活了我的一部分。是时候离去了,我就会优雅地离开。”
爱因斯坦这段名言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却又最难被理解的,是关于时间是幻觉的话。爱因斯坦为何说时间是幻觉呢?
我们先从世界的维度说起。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维数,指的是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所需的最小测量次数。一维世界叫綫,只需测量长度就可以;二维世界叫面,需要测量两次,得出长和宽;三维世界的每个位置需要测量三次,得出长、宽、高才行。
大家以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叫做四维时空)之中。每个人或者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状态是三维的,所有时刻的状态的总和就是四维的。如果把某个物体的三维状态抽象成一个点,那么四维就是一条线,线的刻度是时间。人的一生就是一条四维的线。这种观念看四维事物就像看放电影一样。
早在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的广义相对论就已经表明引力可以扭曲时间,不同地点的时间是不同的,四维时空是个整体存在,独立于空间的时间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像在空间中无论离我们多远的地方,都总是存在的一样,过去、现在、未来也都存在。这就是为何爱因斯坦说时间是幻觉。
有人会想,过去的虽然已经消逝,但与现在的有因果联系,说过去的还存在可以接受;然而未来的还未到来,还存在许多可能性。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已经推翻了确定论,就是说未来究竟实现那种可能是原则上不可预测的。未来怎么可能存在呢?
是的,如果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是正确的,的确如此。爱因斯坦始终不接受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认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只是一个方便使用的工具。物理学目前的发展表明,可能“爱因斯坦又对了!”
1957年,休·埃弗特(Hugh Everett )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与几率解释截然不同的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侭管这种诠释当时备受嘲弄,今天它已得到物理学家的越来越广泛的承认。按照这个诠释中,观测者的测量不是改变了系统的状态,而是使自己分裂成了生活在两个不同平行世界中的两个不同的个体。平行世界并非同时存在于单一的真实空间之中,而是代表着概率树上的不同的可能分支。量子力学原理不仅适用于微观世界,而且在最大尺度上对决定多重宇宙的整体结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用。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其它这些平行世界呢?原因就是去相干:我们的波函数已经与其他的这些世界的波函数不再同相,我们不再能与它们接触。为了帮助理解这种图像,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用无线电来比喻多宇宙理论。围绕我们周围有几百个不同的从遥远广播电台播出的无线电波。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你的办公室、小汽车或卧室充满了这些无线电波。然而,打开收音机,你每次只能听一个频率,其他的那些频率已经去相干了,不再彼此同相。每个广播电台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频率。结果,只能将收音机一次调到一个台。当然,平行世界是量子态。
不同的平行世界不是按几率出现的,而是都同时存在。例如,一个人的一生其实不仅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条四维的线。你在初中毕业时可以去打工,现在成为厨师;你也可以继续深造,现在成为经理。这是两个四维的平行世界。每个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对应于量子力学的测量。按照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每一次选择其实使世界分裂产生出一些平行世界,每个可能的选择对应一个平行世界。这些平行世界都同样真实。如果你发现自己当了工人,那么在另一个世界中,一模一样的你当了经理。
电话响了,你需要选择是否接听电话。也许某人打电话想约会你,你选择接了电话,结果和意想不到的人结了婚;你没有接这个电话,从而过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多世界解释认为,这两个选择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对应着两个平行世界。
这些平行世界都存在于我们身边。按照泰格马克(Max Tgmark)的分类,它们属于第三种平行宇宙(见“四个层次的多重宇宙”,《环球科学》宇宙专刊,2017)。
为什么当了工人你看不见当了经理的你呢?这是因为“去相干”使这两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只有量子跃迁可以使你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就像电子从壁垒的这边跳到那边一样。
有人把这些平行世界的总和称作“五维空间”,这只是一个方便叫法。由于上面讲的维数定义,隐含假设空间是平滑的,并且服从经典物理规律。如果空间并非如此,比如由量子过程决定,此时必须发展出更加复杂抽象的维数定义,像分形的分数维。
总之,人生有多少种可能性,世界就会有多少分支。每个分支是一种量子态,我们的一生包含许多量子态,它们并非共存于经典概念的空间中,而是以不同的概率叠加在一起。
如何才能看到另外的平行世界和过去未来?
霍金认为的虫洞能连结不同的宇宙。最近科学家们有推测量子纠缠创造了虫洞(《环球科学》2017年1月号封面故事 )。若量子纠缠跟虫洞有关,那么通过量子纠缠,是否可以看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呢?
爱因斯坦可能没有想到,他开辟的科学新纪元,如此出乎意料,如此精彩!(2017.10.31)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