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腳底的神蹟 吳若石

腳底的神蹟 吳若石

吳若石神父毫不藏私將技巧傳授給需要的人。
台東長濱田野間有座低矮的天主堂,
這裏除了每周日彌撒外,
特別的是平日門外有一排躺椅,
許多民眾不遠千里而來,
為的是體驗吳若石神父的「足部健康驛站」,
遊客按摩時哀痛叫聲時常傳遍鄉野。
78歲的吳若石已從瑞士赴台近半世紀,
40年前為了與台東居民博感情,
靠自身研究意外成為台灣腳底按摩創始者。
前年拿到台灣身份證的他,
直說:「我的故鄉在這裏啊,我是瑞士出生的台灣人!」

撰文︰梁建裕
攝影︰黃競鋒、梁建裕

吳若石受訪時,談起腳底按摩就眉飛色舞,用着流利的中文解說:「經過42年的研究,我體驗到腳底按摩這個健康法很自然,很容易學、也很有效果。你可以透過它預防很多疾病,改善自己的健康,也可以改進整個家庭的生活。」他笑着說:「一家一人會,省下醫療費。」為了這個緣故,他持續不斷的推廣,希望每個人都可學一點點。



赴台傳教 鑽研按腳打開心靈
時間拉回到1970年,當時30歲的吳若石在瑞士的白冷會安排下,到台灣傳教,落腳在台東,一開始在台東寶桑天主堂,而後轉往鹿野,之後再轉往長濱。那時候,東部鐵路尚未電氣化,是名副其實的偏遠鄉鎮,人口嚴重外流,許多地方都只剩下年紀大的老人家。 

吳若石回憶,一開始傳教很難,尤其是台灣人傳統信仰佛教、道教,人們對天主教教義沒興趣,只是一看到神父就只想着訴苦。他們說:「神父,我的肩膀很痛啊,我膝蓋有問題,我的爸爸有中風,可是我沒有錢,不能去看病啊。」 

這讓當時的吳若石感覺到,當神父若只有講道理、想打開他們心靈是不夠的。 

傳教不順利,再加上水土不服罹患關節炎,讓吳若石相當苦惱。因此他不斷地祈禱,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方法。七年之後,有個白冷會的修士從瑞士帶了一本反射療法的書來給他,告訴他學習這個健康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開始他並不相信,但在醫生無法治癒他的情況下,就想說不妨一試。於是照着書上的指示每天自行按摩雙腳,七周後病痛竟然不藥而癒,讓他又驚又喜,覺得這實在是太奧妙了,於是決定好好研究幫助別人。剛好當時寶桑天主堂的會長有胃潰瘍與偏頭痛的問題,於是吳神父就自告奮勇的幫會長按腳。

一開始會長覺得自己的腳髒,不敢讓神父服務,但是在吳神父的堅持下開始體驗。幾個月後,會長的身體狀況大為好轉,便開始到處跟別人分享。於是前來體驗與學習腳底按摩的人逐漸增加,「我在台灣的目標就是傳教,所以我相信上帝給我這個健康法能幫助很多人,我傳教的方法就是藉着這個反射療法、腳底按摩來傳教,跟別人分享我的信仰。」

吳若石說,來體驗腳底按摩的人身體慢慢變好之後,就可以跟他分享人生不是健康而已,減少別人的痛苦、增加別人喜樂,就是人生的意義。「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你會得到平安,耶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都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自己啊!」 

隨着體驗過腳底按摩好處的人越來越多,吳若石一個人逐漸忙不過來,於是他便開始免費教授當地的人這個健康法。長年在台東傳教服務,吳若石深知弱勢族群無錢治病的痛苦,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垮全家。在解決窮苦人家病痛的同時,他的舉動也讓許多人學習到一技之長,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改善許多部落居民的生活。

為教宗按摩 消解內部反對聲音
之後在1982年電視台來採訪,「吳神父」三個字自此轟動全台。從那個時候開始,特愛一窩蜂的台灣人紛紛前來台東尋找神父,體驗神奇的腳底按摩。後來有人發現到這裏面的龐大商機,就打着吳神父的名號招搖撞騙,在全台各地開腳底按摩店。其中有來學一下子就號稱自己是神父唯一的弟子,也有趁來體驗時騙取合照假裝獲得授權。

這些人並沒有獲得完整的訓練就開店營業,也因此坊間的師傅水準參差不齊,爭議的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有個婦人打電話給神父說她被騙了,有個腳底按摩的師傅欺騙她的感情,害她家庭失和,婚姻破裂。她說:「神父都是你害我的,因為你到處教人家腳底按摩。」將每一件不好的事情都推到神父身上。

吳若石感嘆,當時他覺得這個社會相當混亂,他也無奈說:「有時候很生氣,可是我沒有辦法到處跑去罵人啊,一個神父不可以這樣做,所以我為他祈禱希望他們能得到智慧改變心態,我沒有別的辦法。」

那時連白冷會修士們也不認同吳若石的做法,甚至有主教跟他說教會有醫院,並不需要腳底按摩。

直到2003年吳若石神父受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戴瑞明推薦,為當時不良於行、聲帶受損、頸椎也有問題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腳底按摩之後,內部的反對聲浪才逐漸消失。 

吳若石更從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當中得到啟示,他認為幫別人做腳底按摩就跟耶穌的做法一樣,髒的腳、乾淨的腳都一樣,都是為了別人服務,不是為自己的名利,因此持續推廣這個健康法。

免費傳授 一技之長助改善生計
40多年來,台灣社會從落後貧窮逐漸富裕到追求各種享受,各地開滿號稱五星級的奢華腳底按摩店。而唯獨吳若石,依舊定居在台灣最窮的鄉鎮服務着窮苦的居民。也因此使得「吳神父」在人們心中逐漸變成一個像開山祖師般遙遠的存在,甚至認為他已經作古了。

不過吳若石推廣腳底按摩的腳步從未停歇,除了在他負責的8間教堂傳教佈道,趕場彌撒之外,還到各地推廣腳底按摩這個健康法,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開始到津巴布韋跟贊比亞還有坦桑尼亞,足迹遍佈世界各地。

總是無條件幫助弱勢民眾的吳若石發現,嫁來長濱的新住民家庭狀況都不好,只能打零工度日,因此在伊甸基金會請求跟他合作,希望他能教導新住民腳底按摩技法時,他一口就答應了。

經過八個月的訓練,這些新住民已經可以正式的在長濱天主堂公開服務,或是到外地的按摩館工作了。看到這些新住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並藉由這份收入改善了原本的生活讓他由衷的感到喜悅。

現在在吳若石居住的長濱天主堂裏,有30個完成訓練的人在為民眾做腳底按摩的服務。裏面包含有本地部落的原住民、來自越南與上海等地的新住民,也有許多台灣人。雖然吳神父都鼓勵他們外出工作創業,但留下來的師傅們都捨不得神父過得那麼辛苦,因此寧願放棄能獲得更高收入的機會,只想陪在神父的身邊照顧他並幫忙他。 

71歲的阿美族巴奈是吳神父第一批教腳底按摩的學生,她說:「那時候家裏很窮,爸爸、媽媽、先生都走了,假如神父沒有教腳底按摩的話,我已經是沒有了,離開了這個世界啊!」

嫁來台東的41歲越南裔新住民阮玉碧說:「我老公很愛喝酒,家裏就我養兩個小朋友,那時我也出來去打掃民宿、去做早餐和餐廳啊!後來神父給我很棒的工作,改變最大的是我跟老公沒有在一起,可是我自己可以養大我兩個女兒,還可以買到房子。」她滿懷感激地說:「對我來說神父最大,就像我第二個父母親,謝謝有神父有天主,才可以那麼快樂過我的日子。」

年紀漸大的吳若石已經很少幫人按摩了,就連教學也都放手給協會的講師。他說現在有許多人可以幫助他,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福氣的人。工作越來越少讓他可以有多餘的時間去散步、游泳,享受台灣的好山好水。 

在台灣服務接近半世紀,吳若石神父終於在前年獲得台灣身份證。


吳若石30歲時從瑞士到台灣傳教,至今近半世紀。
「我的故鄉在這裏」
末了,吳神父在棚下說:「我的故鄉在這裏啊!我是瑞士出生的台灣人。當然我希望我可以繼續在這裏,可是我不要成為我們這裏的人的一個負擔。希望我可以健康到最後突然可以飛(蒙主寵召),呵呵!」

原來吳若石已考量到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曾想過如果將來老了、生病了不能工作,就會回到瑞士白冷會的總部安養,不希望變成台灣人的負擔。

聽到他這麼說,和他相處多年的成員都跑來抱住他,央求:「你要在這裏!」「你要留下來!」視他如父的阮玉碧更是淚滿面哭說:「你不能回去!」


吳神父和藹地說:「我也希望還有很多年啊,對不對啊!」成員像孩子一樣,要吳若石「打勾勾」答應她們不會走。吳若石輕鬆地說:「這個要問大老闆(天主)啊!」婦女再說:「不行,打勾勾了喔不行回去!」吳神父安慰她們說:「我也要照顧你們啊!」 

睡眠窒息症的中醫治療與預防

睡眠窒息症的中醫治療與預防

聖誕與農曆新年假期剛過,便有病人查詢關於鼻鼾,以至睡眠窒息症的治療,原來病人跟朋友旅行期間,被友人發現就寐時會出現擾人的鼻鼾聲,除影響了身旁朋友的睡眠質素外,因當時的呼吸聲有間歇停止,亦令人擔心呼吸是否出現了問題。

在中醫學上,鼻鼾是鼾眠的主要臨床表現,鼾眠是以睡眠中鼾聲過響,甚或出現呼吸暫停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疾病,臨床上還會表現為張口呼吸,躁動多夢甚則一夜睡眠中出現多次短暫呼吸暫停,白天則出現頭痛頭昏、倦怠乏力、嗜睡、記憶衰退及注意力不集中、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等症狀。檢查見兒童多為腺樣體,扁桃體肥大,成人多為肥胖體形,鼻腔或咽腔有狹窄部位,通過鼻咽喉鏡及多導睡眠監測可以診斷。

從中醫學角度,臨床上通過辨證,患者多為痰瘀互結及肺脾氣虛兩類,痰瘀互結型患者一般體脂肪率較高,面色痿黃,頭油較多,平素較愛食肥甘厚味,舌有齒痕及瘀斑,治療會以化痰散結,活血祛瘀為主;肺脾氣虛型患者,平素易患感冒,怕冷,較易疲倦乏力,治以健脾和胃,益氣昇陽為法。

其實此病預防與調攝對於改善病情非常重要,例如調整睡眠姿勢,盡量採取側卧,可減少舌根後墜,改善通氣;控制飲食減少進食油膩食物,以減輕體脂肪率;增加運動,加強心肺功能;外感時積極治療以免加重鼻腔,咽喉的阻塞症狀;戒煙酒等不良習慣,改善作息生活,增強體質。此外,很多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病,又或者明知自己患病卻不重視治療,以為只是比較易倦,其實本病可增加高血壓風險,長遠更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所以治療是不容忽視的。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陳萱庭醫師

隔周四刊出

人的左耳 神的右耳 林子祥


人的左耳 神的右耳 林子祥 

林子祥71歲,見面握手依然穩重有力,若非天雨,今天本來去舂坎角郊遊拍攝。他說:「平時打golf等如行慣山啦。」開show狀態甚fit,唯一是,我早前在其他表演場合見他,會不自覺按着耳朵……

2003年,林子祥在紅館演唱,失足跌落升降台,右耳骨裂腦現血塊,一度昏迷。創傷,永不能完全康復。他說:「我現在和你傾偈,其實一直耳鳴,不為意時唔覺,一靜下來就V住,所以唱歌用ear mon,左耳留番聽真聲,右耳要不斷調節大細volume,所以多了這小動作。」

對音樂人而言,打擊不可謂不大,但淡淡道來,自嘲神神哋,很好。樂觀去想,左耳正常,是人耳,右耳選擇性失聰,乃是神耳──阿Lam是否out咗?同葉蒨文是否感情亮紅燈?十年前可能仲係問題;現在,一一輕舟已過萬重山,神級地位豈用爭朝夕長短,老來有伴毋庸旁人說三道四,甚至以前絕口不提的前妻吳正元,這次都融入閒話家常之中。

六十耳順(置若罔聞也是一種順),七十從心所欲,他口頭禪「好似我呢種老人家」,老有老好,老當益壯。大家記得他跌倒,卻忘了跌倒前一刻他在唱《男兒當自強》,昂步挺胸,總要邁步向前。
撰文:余家強
攝影:羅錦波

邁步向前
今次製作單位事先與林子祥遠赴英國拍攝特輯,阿Lam在那裏度過青葱歲月。「會考之後去Denverlower six,之後一間學校在中部。」對,殖民地學制與英國一樣,令人懷念。

「成間學校連埋我得三個華人,幾孤獨,亦或多或少遭受歧視,好彩其中一個識詠春,打低過鬼仔。」似李小龍?「李小龍都未流行。」的確夠歲月悠悠。

「英國有度好,歷史深,永遠不變。唔似香港,小時候記得的,統統拆晒。這次重遊舊地,除了校舍改成住宅租售,每條街位置都一樣,感覺即刻返晒嚟。」

最開心聯絡上一位八十多歲高齡的退休恩師,將會來港睇他演唱會。

林子祥的青葱歲月究竟如何?不客氣地說,就是廢青。

父親是婦產科名醫,阿Lam說:「爺爺也做醫生,爺爺的弟弟也做醫生。」他自己男拔萃畢業,60年代負笈英倫,從上述華人學生之少可知,天之驕子了。「我並非晒命,恰恰相反,我讀書一嚿雲,全部fail。那四、五年,前半寄宿,後半索性和弟弟離校闖蕩。」

廢青卻有廢青想法。「我感受那裏的歷史和文化,決定吸收甚麼、運用甚麼。那時有The BeatlesRolling StoneEric Clapton,後來還陸續有Elton John等等,入晒腦,但寫出來唱出來,可以變新東西。我的志願其實不是音樂,是搵到自己。否則硬塞硬背,個個機械人了。」

都對都對,輪到兒子林德信讀書時,身為人父說:「一早知他並非醫生材料,但我想過他做則師,結果都任由他闖。他和我太相似,都是去完英國去美國、自己寫歌、回港碰機會。我找不到理由阻止他。」阿Lam開明,沒行使雙重標準。

這件事,很啟發,很西化,令我想起他主演的《英倫琵琶》主題曲:

能共你,同上路,何用理誰技更高?

──《邁步向前》


人人以為林子祥會移民,結果,他沒有。
究竟天有幾高
林子祥忽然說:「那時The Beatles已經有Apple。」

我知,他們創辦的唱片公司嘛。

「你知?好多後生仔只知AppleiPhone,我呢種老人家,不用iPhone。」林子祥坦言,兒子的音樂路比他難行:「以前真係會望吓個天諗吓有幾高,於是有了那首歌。」

我想飛,飛進星河路。可惜天雖我能望到,卻是太高,捉不到。

──《究竟天有幾高》

係發夢呀,但不發夢,何來創意?「現在太先進,塞到滿唔使幻想,篤住手機,傾偈唔會望住人講,交流cut晒,無感情,Hip Hop講吓今日去打交去扑人;但寫番以前那種歌,或者又被嫌乜咁老土,世界已經不同。

Alex哼作品給我聽,我也不明白。唔緊要,他不同我不同顧嘉煇先生,他無嘢需要交代,到一天搵啱出路,才需要交代清楚。

「我幸運,作曲時的想法都與合適填詞人溝通、表達到。」所以大碟之中最有紀念價值是《創作+流行歌集》(1988),封套與一班幕後精英合照。「有些已經不在了,例如林振強。」

大碟大碟,總要成張的好,林子祥對網上逐個mp3 file賣不以為然,近年他專做靚聲碟。

「所有事都循環。所謂靚聲碟,只不過返回黑膠。以前一支結他、一支bass、一個keyboard、一set鼓,四人band加上歌手在studio一齊live,必然最正。後來乜都digital,分開錄,鼓都不用打了,還有甚麼意思?

「現在追求番靚聲,就是追求番真實,甚至聽到樂手唞氣、打噎咩都好,要有番人的元素。」

唱片零售店紛紛結業,寄望聽眾靜心接收足一張大碟的完整概念和訊息,越來越難,林子祥說,搞演唱會就是把幾十首歌串連成故事,起承轉合,抗衡快餐即食即棄。


2003年,林子祥在紅館演唱會失足跌落升降台(上圖),右耳創傷永不能完全康復。
最愛是誰
他補充:「以前一年出兩張唱片,可以趁重做靚聲碟改善技巧。50年前和50年後講同一句說話,感覺肯定不同,例如80年代唱《最愛是誰》……

係囉,後來都分開了。

林子祥笑道:「作曲的盧盧(盧冠廷)跟太太很好。」填詞的潘源良和歌者自己則波瀾起伏了。潘源浪為李麗珍離婚、糾纏30年終於別戀另娶,至今熱話;林子祥離婚與「情人知己」葉蒨文結合,後來又屢傳情變。

卻怎說呢:

在世間尋覓愛侶,尋獲了,但求共聚。

──《最愛是誰》

愛情本意如此簡單,如此自私而已,與旁觀者何干?

「我說讀書無用,我志在融會文化和感受。Sally(葉蒨文)成日笑我唱歌一『入』就哭。她恰恰相反,她在台上從未哭過,因為她根本不知自己唱緊乜(自幼沒讀中文),歌詞逐粒字可能識,加埋就唔明,但唱出來觸動到人。Sally是奇蹟,是個天生歌手。」

或者亦能解釋到何以兩口子屢傳意見不合。阿Lam性情中人多愁善感,葉蒨文則神經大條。

「她今次不做我嘉賓了,但很在意於production。」

提起舊歌翻唱,老夫老妻還能開口《分分鐘需要你》嗎?

「就咁講,未必可以,大家不同了;但放入音樂去唱,magic仍在,永遠不會走。音樂有這度好。」

談完兒子和太太,林子祥尚有母親在堂,是瑜伽師傅。「不可能做齊全套了,她仍堅持每日做一part。可惜我懶,她教我做望高望低的眼部瑜伽都沒跟,她九十幾歲都無老花。」

女兒April呢?「她們那邊吳正元也做瑜伽,開班,April便去教。」前妻吳正元與奶奶有共同興趣,兒子林德信也玩得很專業。留意,林子祥用「那邊」字眼,因為女兒較親近媽媽吳正元。這家族,父系沒繼承醫生世家,母系倒延續瑜伽世家,也算一種維繫。

不過,人,尤其年紀大了,總要學習孤獨。「如果打字打40年,邊個都悶瓜啦。我勝在有創作拉住我,做幾耐還可以,腦袋成日撻着運轉,無生銹得咁快。不只音樂,我在屋企對住傢俬,靈感一到,都會想髹吓唔同色、擺擺唔同位置。」

係幾阿伯生活呀,但開心就得。最愛是誰,其實最先要愛自己。



後記
林子祥說:「我對電影興趣比音樂更早。」並非自吹自擂,無關頴撈。

林子祥電影生涯之豐富,單計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1982)講越南難民,《今夜星光燦爛》(1988)講八八直選,在在與本土息息相關,而且很熱血。

與此同時,林子祥永遠予人鬼佬般的疏離感,他究竟關不關心香港?

「我在這裏出生,回來唱歌,這班人很快便接受我,一接受便四、五十年,還介紹給仔女、孫兒聽。我對香港怎會沒感情?」林子祥說,人人以為他隨時移民,結果就係無。

退休都不會?林子祥失笑:「退休?」也是,71歲,該退一早退了,該不退,他仍是紅館常客啊。

光陰究竟算快抑或慢?我看着他滿頭白髮,赫然醒起在主演電影《一咬OK》(1990)似曾相識。阿Lam說:「那時染白,現在沒染黑。」


人生一晃眼如此而已。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宗萨钦哲仁波切】学习佛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求证佛法,这点更重要

【宗萨钦哲仁波切】学习佛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求证佛法,这点更重要

...

宗萨钦哲仁波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1)

观想后的时段(座下瑜伽)比观想中的时段(座上瑜伽)更为重要。我们每天一小时的禅修,是为了改变非禅修时的状态。在佛堂修法时,会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诚,应该让这些心境随处出现。

我们现在要谈什么呢?生活中的佛法。分两个方面来讨论,理论的和实际的,这两方面同样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理论,就不晓得如何实修;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学了很多却不实修,也不会有成果。

由于这是个萨迦中心,今天将以萨迦派的理论来谈。虽然蒋扬钦哲这个传承,并非属于萨迦、宁玛等派,不过我也算是在萨迦派学过一些东西。萨迦派说:“如果不懂佛法理论,就去修行、禅定,就好比去爬山而没有手。”所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理论。

佛陀成道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当时被称为悉达多王子。他看到人间的老、病、死种种痛苦而厌恶轮回,于是离开他的宫殿去求道。一开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师,学了一些印度教的东西,并据此苦修六年。六年之后,他忽然领悟到苦修并非开悟的唯一法门,于是放弃了这个方法,并接受了尼连禅河边牧羊女难陀波罗的供养。然后他来到摩揭陀国,买了些草放在菩提树下,坐在草堆上发愿:“若不成正觉,终不起座!”过了些日子,有一天,当第一道晨光出现,当地国王到临,鼓声响起,林间鸟鸣,众人从睡梦中醒来,这时他得到了最后的证悟。此时大地震动,各种神、阿修罗等纷纷来到他面前顶礼。许多魔听到这个消息都受到惊吓,他们问释迦牟尼佛:“你用什么证明,你在前世累积了如此多的善业?”释迦牟尼佛以手触地,大地再次震动,地神从大地里现身,并说道:“我就是证人。身为大地,从释迦牟尼佛自三大无量劫修行菩萨道以来,我都在这里陪着。”于是释迦牟尼佛的证悟得到了最后的确认。他曾遭受魔的打击、干扰,但并未受到影响。

起先释迦牟尼佛认为,教导众人并无意义,因为众人无法理解这些真理。但梵天等众天神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并请法,于是他来到瓦拉纳西(波罗奈国)开始第一次传法。其后,佛陀多次在不同的地方教导不同的人。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佛陀 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他在摩揭陀得证悟,在拘尸那迦涅槃。身为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谁,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寻求佛法

此时此刻,在座的都会说自己是佛教徒,其实我们只是身为佛教徒,却并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们只想知道什么是证悟、什么是空性,因为它们听起来不错,富有逻辑,有时似乎又充满幻想。尤其是金刚乘 想想自己能多两只手,或许可以做事更快,似乎很不错。但我认为,这些人是在学习佛法,而非求证佛法。当然,学习佛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求证佛法,这点更重要。

另外,我们有个毛病,认为要当个佛教徒,就必须改变生活的特定部分,比如剃发,吃素,换上法衣,特别布置一间佛堂,还有每天花几小时喃喃念咒 其实念咒并不怎么美妙。或者大家会这么认为,我是个生意人,这辈子没法得到证悟;我是个出租车司机,这辈子不能真的成为菩萨。

各位都接受过灌顶,对吧?各位曾想过自己就是一位菩萨吗?我确信大家未曾这样想过,因为各位不敢认为自己是菩萨。你认为菩萨高高在上,具有黄金、玉石等颜色,我们犯了很多这样的错误,把自己和菩萨划清界线,如此一来,我们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菩萨。认为菩萨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境界,这是错误的想法。当你接受灌顶的时候,你就是菩萨。你受了菩萨戒,这代表什么?并非代表你于佛教中得到升级,而是代表你有责任帮助别人证悟,这才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讲座主题的原因。

很多人受过喜金刚的灌顶,自观为喜金刚也有一段时间,却心生同样的问题,因为你们把喜金刚和自己加以分别。同样,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萨的灌顶,并做修持,却又把文殊菩萨跟自己分开来。文殊菩萨从不跟着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里,因为你认为文殊菩萨只是那尊佛像,文殊菩萨并没有成为你的内在。或许你每天早上都做一个小时的观想,但你把那个观想留在你的佛堂里,没有带在身边。谁是文殊菩萨?那尊佛像拿着一把剑,什么剑?切菜的剑吗?拿着一本书,什么书?讲故事的书吗?你们都知道,我们也创造某种引导的光,放光迎请,你的上师自己就会来这里。你摆了佛像在佛桌上,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但你做得不太对,以至于这变成你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对这个佛桌上的文殊菩萨,你早上忘了燃香,就有罪恶感。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就把自己跟菩萨分开来了。

身为一位金刚乘行者,把文殊菩萨等本尊的概念融入每天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向来跟朋友说,观想后的时段(座下瑜伽)比观想中的时段(座上瑜伽)更为重要。我们每天一小时的禅修,是为了改变非禅修时的状态。在佛堂修法时,会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诚,应该让这些心境随处出现。



宗萨钦哲仁波切】如何同时是普通人又是金刚乘行者呢?你必须要有“净观”,视众生为清净,至少应该这样对待你的上师

【宗萨钦哲仁波切】如何同时是普通人又是金刚乘行者呢?你必须要有“净观”,视众生为清净,至少应该这样对待你的上师

...

宗萨钦哲仁波切 

小乘、大乘、金刚乘

且让我简单说明。我认为各位的生活无须做任何改变,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这类东西。我们该做的,是不去伤害别人,不去伤害众生,也不累积害人的因。做这些事并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禅修持咒,你自己就做得来。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不仅是个普通人,同时也是纯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也不累积害人的因,就已经足够,无论你有没有佛教徒的名,都不重要。

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那么除了不伤害别人,你还要尝试去帮助别人,并累积助人的因。帮助别人并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状态,你就做你自己,同时能够改变别人,帮助别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愿来帮助别人,那你就不仅是个普通人,同时也是大乘行者。要做个大乘行者并不难,只要你有意愿帮助别人,也确实去帮助别人。

现在我们是什么呢?我们似乎被称为最高阶的金刚乘行者,但身为金刚乘行者,我们甚至没有修持“不害人”的小乘法则。我们是多么经常地有意伤害别人,又是多么经常地无意伤人。再这样下去,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金刚乘行者。金刚乘应该真有其特殊之处,既然如此,它应该有些快捷的法门。如何同时是普通人又是金刚乘行者呢?你必须要有“净观”,视众生为清净,视轮回、涅槃为同样清净,至少应该这样对待你的上师。

生命是什么?

再回到理论的方面。有个问题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问过很多次了,就是“生命是什么?”我们做工作以谋生,但谋的什么“生”呢?我们到底是为工作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工作?这个生命的背后是否另有一些东西呢?这个生命到底是如何开始的?

有些聪明人曾想过这个问题,并试着去解答。不只是佛教徒,许多其他宗教人士亦然,比如基督教徒或印度教徒,他们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的创造,我们的人生目的就是侍奉上帝,如果你违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遵从上帝的意旨,你就被允许进入天堂,但你不能成为上帝,上帝永远高人一等。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但佛教徒并不相信这一点。在印度,佛教有四种教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两者属于小乘,另外还有“唯识”和“中观”理论。我们应该属于中观派,但事实上我们连佛教最基本的理论 “说一切有部”都还不了解。

摘自《人间是剧场》(待续...)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空性见和菩提心——修习密法的基础

空性见和菩提心——修习密法的基础
慈诚罗珠堪布

在宁玛派里,其密宗修法的着重点是什么呢?比如,在每一个生起次第本尊修法的前面,都有两个修法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那就是空性和大悲心(菩提心)。每次修本尊法之前,首先,不但必须精通空性,而且要或长或短地实修空性;之后,还要修大悲心。只有修完这两个法后,才能正式进入本尊的修法。当然,其圆满次第的修法也有同样的要求。

宁玛巴的经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没有证悟空性和没有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将愤怒本尊观想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得到修法的真实利益,反而有可能会引起一些解脱的障碍。由此可知,空性见和菩提心是修习密法的基础,而菩提心又是证悟空性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从菩提心开始做起。当然,在修菩提心之前,还必须具备出离心。只是有关出离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你会正确呼吸吗?

你会正确呼吸吗?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离不开正常的呼吸,而且我们每时每刻都都在呼吸。专家称大多数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的1/3。所以说,我们的健康和呼吸方式是否正确有很大关联。那么,你学会正确呼吸了吗?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下深呼吸的好处以及正确呼吸的方法。
你学会正确呼吸了吗?其实大多数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的1/3
国外一项研究显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意识地调节呼吸。而据我国呼吸科专家统计,城市中一半以上人呼吸方式不正确,短浅的呼吸不仅让许多人大脑缺氧,容易疲惫,而且还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人的肺平均有两个足球大
呼吸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专家称,呼吸既包括肺部换气,又包括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交换。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呼吸,多指呼吸运动,也就是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完成吸气与呼气。这能为身体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保证生命的正常运行。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虽然体积不大,但肺泡壁面积约有70平方米。英国一位瑜伽大师曾指出,人的肺平均有两个足球那么大,但很多人因为呼吸太短促,使空气不能深入肺叶下端时,导致换气量小,所以大多数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的1/3
简单的一呼一吸,其实有很多种方式,主要分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专家指出,现代人由于常坐办公室,缺少运动,许多人呼吸又浅又短,仅用胸式呼吸。某游泳教练指出,这种呼吸方式每次换气量非常小,在正常呼吸频率下通气不足,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累积,导致脑部缺氧,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为了更好地发挥呼吸器官的潜力,人们应该有意识地加深呼吸,避免快而浅的呼吸。"
国外一专家表示,虽然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呼吸,但这"一口气"却能左右人的身心状态,呼吸就等于生命力,也是更新和代谢的力量。"呼吸的方式,就是人的生活方式。例如性格暴躁的人,呼吸也不会安稳。"他从教学中发现,不少现代人呼吸变得浅短无力,血液中含氧量降低,再加上饮食失衡、运动不足,各种慢性病随之发生。如果能纠正呼吸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呼吸质量,"就可以拥有一本迈向身心健康的护照。"

深呼吸的几大好处
那么,做腹式深呼吸有哪些好处呢?首先,深呼吸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这些病人的肺部都处于无弹性和扩张状态,影响肺活量。而进行深呼吸,能逐步增大肌肉收缩力,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可以逐步恢复其弹性和肺活量,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病情的目的。
其次,深呼吸还可防治高血压。这是日本某教授试验的一种深呼吸降血压法,其原理是人的肺部有被称为肺泡的小袋状物,大约有3亿个。在一般呼吸的情况下,只有其中的80%-90%能充分地工作,剩下的肺泡处于浪费状态。如果采用深呼吸,就可以使剩下的肺泡工作起来。当采用胸部深呼吸的时候,位于肺上部的肺泡开放;而在腹式深呼吸时,肺下部的肺泡也打开了。工作中所有的肺泡都在产生前列腺素,而且通过深呼吸还可使原来就在工作的80%-90%的肺泡产生比原来更多的前列腺素。这样,更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管,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0分钟就有效果。
再次,深呼吸能帮助人们减压,缓解失眠症状。某运动医学教授表示,当人们主动调节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就能有效放松绷紧的神经,舒缓焦虑的心情。一些因为压力造成的颈部疼痛,通过瑜伽时的呼吸练习,疼痛感将会减弱。失眠的人也可用呼吸法来帮助入睡。通过降低呼吸节奏、平缓呼吸,能减轻失眠症状。
最重要的是,深呼吸能促进健康长寿。美国学者指出:"有控制地深呼吸练习,可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使人轻松舒畅。深呼吸之所以有这样大的作用,在于正常人每次吸进与呼出的气体量只有400毫升-500毫升,而做一次最深的呼吸,男性可达到3500毫升,女性可达到2500毫升,相当于通常吸气的8倍,从而使生命获得大量的能源。"

如何学会正确呼吸
怎样才能学会正确呼吸呢?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要缓和吸,也就是吸气的时候,要均匀缓慢,尽量深吸,让气体能充满肺泡;二是要用力吐,吐的干净,这样才能将废弃全部排出体外,保障交换的气体多一些。最科学的呼吸方法为:"吸---停(屏气10-20秒钟)---呼"的呼吸形式,可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也可使肠鸣次数增加,有利于消化吸收,从而有益于健康长寿。
呼吸法,则是以深长的腹式呼吸为基础,逐步使肺、肋骨、横膈膜等肌肉群在呼吸时运动到最大幅度,让空气充满肺部的"全体呼吸法"。"刚开始虽要刻意练习,最终目标却是融入生活,各种姿势和动作都结合呼吸法去做。"如此将更能掌握身体的力量和节奏,提高效率。例如用呼吸法攀登高山时,比较不会出现头痛等高山症状;打高尔夫挥杆能挥得更远。这种呼吸方法,在公车上、走路时、工作间隙,或者对着公园的树都能练习。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境时,呼吸法更能适时调节身心、稳定情绪。
在空气新鲜的户外,也可以有意识地多做深呼吸。呼吸的具体方法是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气,吸气过程中,胸廓上提,腹部会慢慢鼓起,再继续吸气,使整个肺充满空气,这时肋骨部分会上抬,胸腔会扩大。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秒,然后屏住呼吸5-10秒,停顿2-3秒钟后,开始新一次的呼吸,反复练习会成为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呼吸也能得到改善。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人体肺器官与呼吸之间的知识,由于呼吸就等于我们人类的生命力,所以正确的呼吸方式有多重要大家肯定有了深刻地领悟。而且专家指出,大多数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的1/3,所以学会正确呼吸可以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深呼吸的好处也很多,朋友们可以按照资料中不断学习,通过正确的呼吸达到调节身心,增强体质的功效。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学佛后,有这些感知,说明你走对了路!

学佛后,有这些感知,说明你走对了路!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长
  1、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学佛如果没有学对,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而远离慈悲心,有魔心邪心。
  2、当有因果或业障显现时,因受因果或业障主宰,慈悲心会暂时消失,否则应该是学佛愈久,慈悲心愈大才对。如果慈悲心没有增长,你一定要去反省学佛是否有问题发生。

  3、如何察觉到慈悲心呢?
  当别人污蔑你或骂你或讲你不好的时候,你是可以原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很自在的坦然面对他们呢?还是会十分的生气呢?对别人的过失或占你便宜是会耿耿于怀呢?还是会原谅别人呢?
  一般学佛学的愈好的人,愈会原谅别人,对别人的过失不会太放在心上。
  比较潜意识的第一念:也就是面对问题的第一个反应,如看到蟑螂突然出现,会不会拿起拖鞋就打下去,这是第一念,如第一念想打,表示潜意识没有慈悲心,或慈悲心不够,如第一念是不伤他由他去,慈悲心就较好。
  是否会自然的去吃素:很多人吃素是因为身体健康或学佛不能杀生,这种吃素就与慈悲心无关,若看到众生的肉会不忍心吃他而吃素,代表慈悲心有进步。

二、杂念是否减少
  1、刚开始修行的人,外面的杂音会造成你的杂念,会干扰你的修行,但修地好的人就不会,杂音根本影响不到你,这些干扰对你根本没有障碍。
  2、若平时没有好好念佛,没有好好持咒,定力不好,对外在的干扰是没有办法排除的。
  如果你很努力的修行,一般念佛念了三个月后,会有能力抵抗外面的杂音,你会感觉这个声音好像不是这个世间的,那你打坐时,外在的影响就非常小,你自己也会感觉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你一定要慢慢有这种状况,才是表示你有进步。
  要做到六根离六尘,是完全没有看到任何东西,耳朵听到的非常少,慢慢的就都听不到了,坐的也感觉不出来,才是脱离尘境的第一步,脱离尘境才是进入天界的层次,如果做不到还是在人界。
  3、再来是内心杂念的掌控,要不随不制,你没有办法压制杂念,你压制杂念,你又多了一个杂念,压制杂念也是一个杂念,也要不随,一有杂念,要马上拉回来,好好的念佛或持咒,或是观空。
  4、你在修行念佛持咒时如果能做到不随不制,久了以后就能够掌控你的心,外面的干扰、念头完全不会影响到你,你也不理会他而做自己的事,这就是自在无碍。
  5、你要常观照慈悲心与杂念,若这两点都做的很好的话,学佛一定会进步的很快,而到很高的层次,同样的对外面的因果、业障,你也会有能力掌控而不会被牵著走,你的自主性也会非常强,你修行成功的机会就大。
  这两点要好好的常反省,如果修行非常久这两点都没有进步,表示走错路,大概不是贪福报就是著相修行。

三、定力是否有增加
  定力就是一个人任何时间都不散掉,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你的禅定,能约束你的心,不论外面有多放逸,你都能经常保持禅定,数息、念佛、持咒,心不会放逸。
  四、心胸是否开阔,包容心是否增加
  1、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包容别人,是把世间东西分得太清楚,都有我相我执,自己的利益摆第一位就无法包容别人。
  2、修行好的人知道众生有各种习气,例如某人看起来很骄傲不太理人,就认为这种人不好,但他也是众生,骄傲不理人是他的习气,也是一类人,与你不同类的人而已,也不见得坏到什么程度,你要有这种想法,你就能包容他,这是属于慧的层次。
  3、有些人做事的方法与你不同,或是长相比较丑一点,你就看他不顺眼,其实他也没有碍你什么事,你要当他是一类众生而包容他。
  4、大的包容心是无所不包的,像菩萨一样,对各类的众生都能包容,学佛要愈学心愈开放,愈来愈宽大,能包容的愈多,对世间能够观到如梦幻的成就,包容心就会很大。
  


五、对世间各种欲望是否减少
  学佛学得好的人,世间的欲望会愈来愈低,出离心愈来愈强,对世间很多东西会像梦幻一样,不会去贪著它。
  六、智慧是否增长
  如对各种迷信、诈骗、非佛思想、崇拜等是否能够妥善处理。
  七、对佛菩萨信心是否增加
  心中是否认为真有佛菩萨。
  如果以上这七点能够做好,一定是非常高层次的修行者,慈悲心可以慢慢训练出来,定力杂念要修好几年才会进步,你可以在日常生活里面每日做一点两点,战战兢兢的修行,希望能早一天了脱生死,真正修行到比较高的层次。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不了解《瑜伽师地论》,学佛就像瞎子摸象!

不了解《瑜伽师地论》,学佛就像瞎子摸象!


南怀瑾

关于这本书
今天开始,我们改变方向,来讲有关教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师地论》。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著要读。其中有两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两部是中国的,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
近几十年来所写的许多佛学概论,都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了。可惜你们诸位现代青年,学佛学都从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入手,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佛学概论,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之多。
我们如果以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佛学的学术思想可分成四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分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两种。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学术与修证,又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牟尼佛涅粲以后的前期佛学;另一个是无著、世亲两兄弟菩萨的唯识法相的佛学系统,属于后期的佛学。
我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瑜伽师地论》,在学术的范围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以佛学严正的立场来讲,也许可以说后胜于前,越是后面的越是精细周到,包罗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系统。
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加以扩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论》就是从《瑜伽师地论》体系中来的。
无著、世亲两兄弟都是出家人,世亲菩萨年轻时专攻小乘佛教的经典及修持,非常反对大乘佛教,后来受了哥哥无著的影响而学大乘。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却想自裁,因为惭愧忏悔自己小乘的著作太多,毁谤了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
无著菩萨对他说:你太没有出息,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以笔毁谤大乘,你不会反过来以这支笔来弘扬大乘吗?后来世亲菩萨就再重新开始,造了唯识法相系统的论著。  
他们两兄弟约好,都发愿往生欲界的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要涅槃了,弟弟世亲就对他说:你往生那里后,要给我一个消息。无著说:好,好,一定给你消息。无著涅槃后,世亲不但打坐入定看不到哥哥,连梦也没梦到过,一连三年都没消息,心中有些怀疑了。又经过好几年,无著菩萨现身了。“哥哥你究竟去哪里了?”“我就在兜率内院啊!”“那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呢?”“我刚刚到弥勒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说法,我在那里听了一下,心里牵挂你,等弥勒菩萨讲完,我就赶紧来告诉你了!”“人世间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啊!”“几年吗?我觉得只是一下而已。”
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记录的,属于法相唯识部分。相传无著菩萨夜里入定,上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讲法,白天出定把它记录下来。后世一般学者不相信,说这是无著菩萨自己撰写的,怕后人不相信,故意说是弥勒菩萨讲的。我们后世的人,因为根本没有得过定,也没有出过定,连入定出定的影子都没有,更不了解什么是入定,所以不会相信。  

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
印度现在还有瑜珈学派,瑜珈有三种,身瑜珈、心瑜珈、音声瑜珈。但印度只剩下身瑜珈,也就是身体方面的修炼,菁华部分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拳,一套有四十多式,是打坐起来打的拳。音声瑜珈就是咒语,心瑜珈是心地法门,这两种印度已经没有了,只留传在中国这一部《瑜伽师地论》中,所以《瑜伽师地论》是印度真正宗教的心瑜珈。现在这里翻译为“瑜伽”,不是“瑜珈”;瑜伽是修心瑜珈有所成就的人,所以称为瑜伽师。就如中国人讲的,修行人叫修道,修道成功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修炼瑜珈的人叫“瑜伽士”,修成就了的人叫“瑜伽师”。
什么叫“地论”?地就是范围,《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这个无上的道。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总共有一百卷。
玄奘法师以最大的功力翻译这部书,所以研究唯识的叫这部书为“大论”,要想学佛,如果不了解《瑜伽师地论》的话,就好像是瞎子摸象,这样乱搞是不行的。《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证,先从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五乘道的修证,都包括在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讲五乘道,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学佛之路。
所以要想学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谈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资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摘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南怀瑾 著)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