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很多时候,这些设计来消除散乱的方法本身,恰恰成了散乱的来源...

很多时候,这些设计来消除散乱的方法本身,恰恰成了散乱的来源...
宗萨钦哲仁波切

渴望进步是禅修最大的散乱 

我们生活中的罪魁祸首,西藏人称为yeng。英文里,你可以粗略地把它翻作散乱。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散乱,也许我们可以试试用一些别的词。英文里,有一些很好的表达——“激动起来”与“被困住”。我相信中文这么古老的语言里也有更好的用语。“发愣”——让我们再形容一些。它可以变得相当极端。有时,你是如此的散乱,你的嘴张着,一只苍蝇飞进去,甚至还有时间飞出来,你都还没有意识到。

在较细微的层面上,几乎所有我们所做的,几乎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我们现在所修的念住,都是某种形式的散乱。基本上,轮回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持续的散乱。这是我们所唯一拥有的。所有这个地球上的一切,所有商店里出售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更散乱。此刻,散乱似乎正在大倾销,香港的价格更便宜。

想得到赞扬是一种散乱;想得到注意是一种散乱;逃避批评是一种散乱。基本上,即使向往小小的舒适都是一种散乱。

很多我们做的事,在俗世里被称作“不散乱的”、“全神专注的”,从修行的角度看,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有组织、很有文化的散乱。只要有一个目标,你就必然会 有散乱。

举例来说,禅修时,我们总有个目标——如果不是为证悟,至少是做个平和宁静和有自控能力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在禅修上渴望有所进步。看,现在进步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散乱。渴望有所进步就是禅修最大的散乱。

当散乱初起时,可以说是“没问题的”,但散乱通常都会演变成沉迷。实际上,所谓的佛法,不论如何教授或修持——无论是在上座部的国家里剃了头的僧人,或是西藏佛坛上所有复杂的仪轨,凡此种种——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就是将散乱拆除解体。

但是很多时候,这些设计来消除散乱的方法本身,恰恰成了散乱的来源。

我敢肯定,许多上座部的修行者被诸如头发到底应该剃到离头皮多近、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黄色僧袍、如何穿著,被所有这些导致散乱。类似的,西藏人则为哪个食子应该放在哪个食子的后面而散乱。如我前面所说,人类就是不能不带某种形式的散乱来沟通、生活或存在。

你可能会问:“那你为什么还教这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仪轨、咒语,所有这些?”

正如我在这五天刚开始时说的,最简单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住于当下。但是我们无法欣赏它。我们渴望复杂。住于当下——简朴的修法——真的太过难以忍受。我们没法相信它。

所以无论你是去日本的禅宗寺庙,他们说那里崇尚简洁,他们没有仪轨,对吗?但是要制造“简单”,好比一片枫叶落下,然后有人去捡起来打扫干净等等,这同样是造作的、虚构的、难以修持的。

就象是如果你去印度或西藏,那儿的佛坛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太多的颜色、太多的照片、太多的佛像。同样是造作的。西藏僧人忙着制造杂乱而散乱;日本僧人则忙着收拾整理而散乱。

如果我说,就象昨天讲的,当一个如一碗面般世俗的念头出现在你的脑海,只要觉知它,就已经够好了。如果我这样说,你多半是不会满意的。念些咒语、修些仪轨、做一些更仪式化的东西会更让你满足。我也是这样的。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当初步证悟大圆满见道之后...

当初步证悟大圆满见道之后...
慈诚罗珠堪布

     初步证悟大圆满是加行道的第一个层次(暖法),也有人证悟大圆满就成佛,但是这个很少;也有证悟大圆满就登一地的,同样这也很少。禅宗的明心见性,普通的境界也是加行道,并不是成佛,也不是一地,但是也可能直接证悟一地菩萨的境界,这个不能排除。大手印等其他证悟也都是一样。我们不能以为证悟了以后就是成佛了,就不需要修行了,这是不对的。证悟了连一地菩萨都不是。凡夫像闭着眼睛走路一样,证悟了以后是睁开眼睛,已经看到要走的路,但是路只走了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凡夫只是别人跟他讲要走怎么样的路,他自己并不知道,只是普通的凡夫和资粮道的凡夫是不一样的。证悟大圆满的人不一定修四禅八定,但是已经证悟了。虽然是初步的证悟,但是以后的进步比显宗真正达到加行道的人要快许多。

    加行道的本体还不是智慧,还是意识,是第六意识在证悟空性,所以最终还是要被智慧推翻的。它是有漏的无常的,有知觉的,但是证悟后执着要少一些。我们的意识没有办法直接证悟空性,但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我们的意识变成了类似于空性的念头。证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讲的偈子,最重要的第一、三句: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是过去是存在的,通过修行,智慧把它消灭了,不是;本身就是不存在,叫做证悟。大圆满境界的基础就是这个。这个时候必须要有这种感受,很强烈的感受,叫做证悟,睁开眼睛看眼前的路,知道我将来要修什么了。在此之前,我们从来不知道,只是佛经上讲而已,就像一个盲人只是听别人告诉他而已,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证悟以前所有的听经闻法只是盲人听别人讲,佛经讲得再好,自己没有什么体会。但是,到了加行道的时候,有体会了,不是听佛讲,不是听上师讲,是我自己的感受,自己已经有了见解体会,就是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路。

     什么时候达到这样子的证悟呢?前提必须加行修好,出离心、菩提心、忏悔罪过、积累资粮。阿底峡尊者也说过,一天有一百个念头的话,寻找一百个念头,每一次都是不可得,每一个不可得都是法界。阿底峡尊者讲就是七支供。五加行是一直要修的,华智仁波切修了25次。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是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的、标准的加行,否则这一生证悟是没有机会的。自己可以直接体会到偈子的意思可以叫做开悟,证悟,不是大圆满证悟的全部内容,是最基础的。

     第二,虽然还没有修完,从此以后,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等等的邪见永远不会出现,邪见永远不会断除这个人的善根。忍位,这个时候空性,远离一切执着的空性,怎么跟他讲,他都能够理解,就是空性。入行论说,能够承受空性就是忍。一切佛的坛城一切法都能够接受,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自己亲身体会到了。从此以后,这个人永远都不会堕恶趣,地狱畜生恶鬼都不会堕了。忍法的后期,这个人永远不会退到小乘佛教,他一定会走上大乘佛教的解脱道,一定会成佛的。在这之前,凡夫虽然是在学大乘,也可能退转。证悟的时候,内在外在所有的空性都证悟了,但还是要修。在忍法的时候,内在证悟已到达中间的层次,外在的证悟已经是非常清醒了,一直都在进步。

     这个时候的世间法是证悟了以后的境界叫做出世间,一地以下叫做世间法。这个人在这之前从来都没有产生过无漏的智慧,心里没有无漏智慧的种子,仅仅依靠有漏的修行产生了无漏的智慧,一个强有力的善根才能让他产生这个智慧。所以是世间第一,这时候已经是凡夫的最顶层,再过去就是菩萨,证悟菩萨的一地,就是见道。从此就不叫凡夫。

     见道的时候就是真实证悟了,本质上已经发生变化了,一、变成无漏,二、转化为智慧。见道的时候,所有的遍计烦恼都已经断除了。菩萨已经很明显地看见了法界的本性,从此不会有任何的邪见,但还是有俱生的烦恼,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断除起来没这么容易。从一地到十地慢慢断除,他内心得到非常大的自由自在,所以他可以一瞬间幻化成一百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都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见道之后,显宗和密宗是一样的,即没有显密之分。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科学家惊人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的科学

科学家惊人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的科学

01.

美国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

据大陆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

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这比较好理解,很可能跟犯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有关系。

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住,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

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长寿。

同时,美国有份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坏心情产生毒素》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在心理实验室中的试验显示,我们人类的恶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学物质变化,在血液中产生一种毒素。

当人在正常心态下向一个冰杯内吐气时,凝附着的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而当人处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的心情下,凝聚起的物体便分别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化学分析得知,人的负面思想会使人的体液内产生毒素。”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工作者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在不同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于是科学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更多不同的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纯净、慈善、正面的思想状态能令生命健康喜悦,而恶念会让机体组织失衡与病变。这是在生理医学领域中的发现,而这些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籍中都有系统的阐述。

如孔子说过的“仁者寿”、医学古籍中讲过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等。

02.

无神论者往往都会说,这只是心理意识的暗示作用,道德都是人自己制订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善恶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好人坏人也都是人自己定义的。

如果一个人不在这种人为的道德薰陶下长大,就不会产生这种影响人体健康的负罪感了。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善恶有着不同的能量频率,有着不同的物质特性;刚刚出生不久、没有经过观念教化的婴儿都有着善良的本性;当人要说谎、欺骗时,无论情绪如何稳定,但生理状态都会出现不由自主的变化,且都能被精密的测谎仪监测到,人的机体似乎遵循着某种客观特性在运转,不以人的思想状态为改变。

21世纪之初轰动全世界的水结晶形态研究显示,万物有灵,天地有特性存在,善恶在自然中似乎有着客观的标准,不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虚幻概念。

当水接触到慈悲、博爱、幸福、鼓励这些良性资讯,或者是在美妙的音乐场中时,水结晶会呈现出绚丽、美妙而牢固的形态构造;而如果当水接触到负面的资讯时,水结晶的构造会变异、扭曲,甚至根本涣散无法成形。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内70%以上的物质都是水,当人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其身体机能也都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20世纪末蓬勃兴起的“濒死体验”与“催眠回溯前世”研究已经给全世界带来了讯息:生命轮回、另外空间、因缘果报甚至天堂地狱原来都是存在的。

人做了坏事,对谁不好,如果这辈子没能“现世现报”,那很可能就延续到下一辈子来偿还,直到业力偿还掉为止,甚至这个人投胎转生后扮演的角色也与前世的业力积累有直接关系。

这正象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说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什么都报”。

这不是虚幻的说教,历史上、现实中的真实事例比比皆是,与今天的科学实证相互映照。



03.

为什么人做了坏事后要遭到报应?

在这物质世界的表像背后,是不是有着人们看不见的造化之手在安排着这一切?

古人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宇宙运行的法则是公平的,那是稳定平衡一切物质运转的保证,让善者得好报,让坏人获恶报。

但为什么做了坏事的人要承受灾祸、磨难的果报?为什么让好人得好,而不是让坏人得好呢?这是否揭示了一个更大的事实:在物质世界的背后有其固有规律或曰运行特性存在,而“善”恰恰与这特质相契合,故得长久,而“恶”终因有违宇宙特性、根本道法而易于败亡,正象老子所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现代的实证科学很讲究依据,当有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时,人们才会承认和认识某种事物。

所以,致使很多久远时期留下的传统,因为科学探索手段的局限,而一再在人类受到排挤和异议,善恶有报就是其中一例。

尽管千百年来,善恶有报一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即使很多的书籍,比如《集福消灾之道》、《因话录》等记载了大量翔实的实例,可以证明善恶有报的真实性,但中间的过程如何运作,却难以使人们接受和理解。

毕竟,谁也看不见过程的转化关系,只能单纯的看到报应的结果。

04.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说家吉尔奈马克从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种种善行,在“付出”与“回报”之间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研究人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测量表,并长期追踪一些乐于付出的人,分门别类的对每一种“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物理统计和生理分析,从而揭示了“付出”产生的“医疗作用”和“快乐指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这些善行确实对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全面提升。

哪怕对别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一个友好的幽默的表情,这些简单的行为,都会引起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增加。

在他们综合了四十多所美国主要大学一百多项研究成果后,并结合长期追踪的实验报告显示的资料,他们得出了令人惊讶的消息:人们善良的行为,比如赞美、宽恕、勇气、幽默、尊重、同情、忠诚等等,这些行为的付出显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中就讲到:“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静,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澹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记忆体、心神平安的目的。其实,静的意义很广泛,不是单纯的静止不动,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受到外因的冲撞时,能有豁达的心胸去包容,去体谅,而不是马上进入热战状态,唇枪舌剑一番。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可以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使得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从这些科学研究来看,善恶有报已经超越了有神论所宣导的生命价值取向,而是整个人类在此基础上发展和生存的规律。

这些科学研究也从侧面证实了,古人对善恶有报的信,并不是思想的封闭和愚见,而是那个时代,很大一个群体对待生命的根本看法。

对善恶有报的信,也正说明人的思想是开阔的,开明的。心态的开放传达着生命对未知事物保持的谦卑。

因为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不会随意的用极端的思想,去封闭自己的出路,思想境界也很容易摆脱恶念的禁锢,开明的思想产生的效应,自然的能够感应天地之间的和谐。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别人对你好,你很快乐,那是因为你有善业!

别人对你好,你很快乐,那是因为你有善业!
净界法师

前面五根、六尘种种的色法,其实是一念的心所相续变现、相续「转」生的,不是离心别有的。我们凡夫的颠倒,开展出来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但是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见」,我们一直认为生命是恒常住不变异的,这样的颠倒,就很很容易使令我们产生错误判断而起烦恼造业。

这个常见的颠倒,我以前在佛学院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差不多是二十岁的年轻人,这个人很有善根。他来读佛学院的时候,他整个依他起的因缘法,可以说是福报享尽、业障现前──身体也不好,整个因缘都不是很好。后来他发心出家修行,在佛学院用功了五年,很有长进,他的身体变得健康,身相变得庄严,福报也现前,供养也变多了。

这当然是一个因缘的改变,好的现象。但是后来他起了常见的颠倒,他认为:我现在的因缘非常具足,身体健康、福报又现前,我现在还俗回去,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那个时候我就劝他:你不能有这个的念头,这是不对的!但是他没有听从我们同参道友的建议,他还俗了。后来还俗不到半年,他整个身体的健康、福报的因缘,全部破坏消失掉,变成以前的苦恼相、业障相。

这怎么回事呢?就是你现在的影像是因为归依三宝,有出家众戒体的摄受,你有福报相现前,这个影像的背后是有因缘的力量资持的;结果你破坏你的根本,你去追求枝末!就是说,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影像受用,有色、声、香、味、触、法,那是因为我们奉持佛陀的教法,努力的熏修戒定慧;假设你忘了后面内心的功德,你去追逐外在的影像,那你后面的功德没有了,你外在的影像也没有了,因为它是心所变现的,它是某一方面善根的心所变现的影像。
我经常在想:我们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在佛前很真实、很认真的宣布: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佛前许下这个愿望,但是我们在实际行动的时候,发觉我们理想跟目标有一段距离,就是你在实践的时候。

所以菩萨戒说:菩萨在受持戒法的时候有三种力量:誓愿力,你要有目标;第二个观照力;第个三行动力。内心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目标,第二个你有真实佛法正见的观照,第三个你有真实的行动。
但是从誓愿力到行动力,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容易在受用果报时产生颠倒,你不要说逆境会障碍你,顺境也会让你颠倒,所以菩萨的智慧很重要。就是说你的目标要完成的时候,这个智慧的观照是非常重要,你要知道其实你所受用的果报,是你内心所现的影像,就算它有种种的福报现前,那也是内心有善业的关系,跟外在的影像没有关系的。你不要以为信徒供养你,你很快乐,其实那是因为你有善业;你要是不相信,你把善业用光看看,你看谁供养你!

就是说:其实我们所受用的影像,都是心中的业力──种子所变现的。这个时候,你心对于外境的执取会慢慢的松脱。你一个人对外境的执取松脱以后,你心中的菩提心,才能够操作自如,做你该做的事。你这一念菩提心一天到晚住在外境,你菩提心一下子就迷惑掉了,你在外境里面起颠倒,你曾经发什么愿你也忘掉了,就跟着外境在那个地方转,等到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就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说这个地方,论主很慈悲,你看他怎么说:「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止处。」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为什么他不能够努力的去实践他的目标呢?

因为他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果报的相续而产生颠倒,颠倒的结果就产生贪爱的烦恼,就起种种杀、盗、淫、妄的罪业,最后就堕入三恶道去,这一切都是因为色法的「一类坚住,相续而转」,使令我们产生了迷惑。这个地方,论主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件事情,它的相续,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段的业力相续,所以果报才会相续,这个就要修无常观来对治。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23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人是很可怜,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是很可怜,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净界法师

果报受用的差别——因缘变跟分别变 
  那么这个果报的受用,我们来看看它的差别。

这个差别有两种,第一个从自身的角度,有「因缘变」跟「分别变」;从跟他人的互动角度,有「共变」跟「不共变」。

我们先看看从自身在受用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因缘变」,我们把它念一遍: 
  因缘变——谓随因缘势力故变,即五八识随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名言实种为因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境不借能缘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因缘任运而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性境摄。 

  那么我们在受用果报时,阿赖耶识把这个业力变现果报的时候,第一个是『因缘』。

这个因缘就是善恶的业力,就是随顺第八识的这种善恶业力的因缘的势力而变现,也就是前五识跟第八识它随一种增上的『异熟因』,就是我们有很多业力,对不对?有一种业力已经成熟了,它的势力很强大了叫『增上』,那么已经成熟的业力,就是过去的业力为因,还有你的名言种子,你前生临终的一些思想,你起的是善念恶念等等的思想为因,那么过去生临终的思想,带动你的业力而变现出来的境界。
那么这种境界,它没有假借你的第六识的分别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它完全从自类的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

那么这种有色心果报的实体实用,它是可以去受用的,你眼根可以去受用色尘,乃至于耳根去受用声尘等等。这种是一种真实的境界,不是你的心捏造出来的。 

  『因缘变』就是当你的明了心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你的心还没有起分别的时候,这个就是『因缘变』。

你的思想还没活动之前,第一刹那,我们一般的因缘变只有一秒钟的时间。你看我们喝咖啡的时候,我们也就是真正跟咖啡接触的时间就第一秒而已,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真实感受到它的滋味。

当然如果你善业很强,你会感到很甜美的,是你欢喜的味道来滋润你;如果你过去生有罪业,你感受到是一种痛苦刺激的味道。
那当然这只有第一念,我们真正跟外境接触的也就这么一念而已,就是『因缘变』。

那第二念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仁者心动,这个时候一念方动乌云遮,那人生就变化了。
所以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缘变」落到「分别变」,我们看第二段: 
  分别变——谓随分别势力故变,即六七识随自计度分别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有二类:
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既无能生种子,亦无所托本质即独影境。
二、带本质亦有能生种子,然借能缘之分别力故,不称境之自相,无色心之实用,即带质境。 

  那么前面的「因缘变」,是我们还没有生起妄想执著之前,我们真的跟外境接触了,我们真的接触到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但是当第二念以后,我们第六识、第七识这个「思量」跟「了境」就开始活动了,把这个外境又做了两重的变化,就是第六、第七识各『随自计度分别』,该执著的执著,该安立名言就安立名言,那么又把这个境相又做了变现,那么这个变现有两方面: 

  第一个『偏随能缘』的分别力,『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叫独影境』。
这个就是你完全在打坐的时候,在打妄想。『独影境』这个『独』就是第六意识,它完全没有靠前五识的帮忙,它自己在心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让你自己快乐。就你自己捏造一个妄想的境界,让你自己快乐,让你自己痛苦,就是它完全没有依托外在的本质。
所以人生的快乐痛苦,也不完全是外境决定的,有时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这就是『独影境』,完全是你捏造出来的。   

第二种就是说它也带本质,又夹带妄想。

比方说你在晚上走路的时候,你看到一条绳子,这个绳子就是一个「因缘变」。

它本来是个绳子,但是你的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因为光线不足,你第六意识做了错误的思考,你认为它是条蛇,对你来说,你认为它是条蛇,可能对别人来说它是个绳子,但是你自己的妄想把它变成一条蛇,所以你心中受用的是一个蛇的影像,你非常害怕,这个就是『带质境』。

就是说你依托外境,又自己捏造影像,这两种都是分别。
只是说一个靠外境,给你一个影像,你再打妄想,一个是你自己不用靠外境,就打妄想,反正你得到的影像都不对的。
按照佛法的角度,我们后面讲「无分别智」,就是说你刚开始学佛,你要把人生恢复到本来面目。
按照佛法的角度就是说,你现在对人世的认知完全是错误的,你看佛法的意思,先否定再肯定,按照唯识的角度,你对你的认知要全盘的否定,要把人的生命先归零,否则你这一辈子,都没有看到人生的真相。 
  所以人是很可怜,可能只有小时候会得到人真正的感受,因为小时候你的妄想执著没有那么的重,第六意识势力没那么大,一个人一旦成年以后,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活在妄想,大部分的时间,你从来没有一刻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从来没有,你就是第一念,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样。

第二念以后,那就是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完全受你的思想的主导。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最后修止观的时候,要把人生还它个本来面目,只能够修「无分别智」,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要彻底的归零,否则你根本走不出你的妄想。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我们人生业力已经够麻烦了,又要加上自己的妄想执著,这人事为什么这样复杂?因为它经过了三重的变化,第一个业力本来就很复杂,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恩怨;第二个加上你的执著,你又再创造一个自我,你把人生切成了人所的对立;再加上你的虚妄分别,所以人生无解,无解了,业力加执著加妄想,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这个就是我们今生的果报的受用,就是这样子来的。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光明与空性,千万别糊涂

光明与空性,千万别糊涂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轮回当中所有的幸福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要得到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脱。要想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心的本性与我们的解脱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求。

证悟如来藏的次第
佛在传法的次第方面非常讲究,初转法轮的时候并没有讲如来藏。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在听闻者根机没有成熟,也即对空性没有了解的时候,如果宣讲如来藏,不但对听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他们对如来藏产生执著——会认为烦恼等有漏法或有为法是不存在的,是空性,但如来藏是不空实有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执著,那就是证悟法无我的障碍。

麦彭仁波切有一部宣说中观他空见解的论典,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要精通他空中观,首先一定要精通龙树菩萨的自空中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一句话。因为精通自空中观以后,就已经建立起“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的定解,那样就不可能对光明如来藏产生执著,即使三转法轮的经典中说如来藏存在,也自然而然地会知道顶多是如来藏的现象——光明的部分存在,但如来藏也不可能实有。

佛陀三转法轮中,哪一次最了义,哪一次最不了义呢?

在此问题上,虽说有不同的立场,但绝大多数高僧大德的观点是一致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再三提到过,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是不了义的;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大乘佛教的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第三转法轮中阐演的,谁也不能说所有这些经典全部都是了义经典。更确切点说应该是:第三转法轮当中专讲如来藏部分最典型的十部经典,是最究竟的了义经。而其他经典当中虽然提到了如来藏,但不是很强调,主要讲的是菩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六度万行的其他内容,所以还算不上是最了义的经典。

取宝喻次第

古印度人喜欢到海洋中的一些小岛上去取宝。珠宝取回来以后,首先是把珠宝泡在盐水里面,浸泡很久以后,再用很粗的布来擦拭,把粗大的沙石、污泥清洗干净,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把珠宝泡在浸泡过一种食物的水里面,过很长时间以后,再用一般的布来擦拭;第三个阶段,是把珠宝泡在一种药水里面,然后用丝绸等柔软光滑的布擦拭,最后珠宝就变得清净无垢、纤尘不染了。

同样第一转法轮的时候,人们刚刚接触佛教,不懂空性,更不懂光明,我执、自私等烦恼非常粗大,对世界的贪恋深重无比,此时讲空性、光明,显然还为时过早,所以第一转法轮当中只讲了诸行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以及简单的无我等小乘法门,首先让修行人明白因果轮回的真相。

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人们的根机稍稍成熟一些,所以此时只讲空性,不讲光明。虽然《般若十万颂》等《般若经》中有很多“光明”的字眼,但此时的光明一般都解释成空性,没有强调如来藏。龙树菩萨讲解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也只是讲空性,而不提如来藏。

第三转法轮的时候,人们的根机更趋于成熟,所以此时虽然偶尔会稍稍讲一下空性、无我,但主要讲的是光明、常住、清净。

佛在传法之初,就已经策划好传法次第,通过三转法轮,将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到最后的光明境界,由浅入深地依次传授给愚痴众生。






不了义法与妄语之间有什么差别
简单而言,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差别。妄语是以烦恼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欺骗人;另外,在妄语里面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它完全是假的。

不了义法则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欺骗人,而是因为当时的众生不能接受空性、光明以及密宗等高层的法,若实实在在地把真相告诉对方,对方就会产生误解,会造罪、堕落。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只能先让众生了解一下最简单、最低层的东西,只有让众生慢慢地接受。这是为了给众生找一条出路,让他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如果因为众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就永远不传法,众生就不能走上解脱道。

第二个差别。佛告诉我们,人生是痛苦的,我们不能说这是假的。因为从凡夫、轮回的角度去说,轮回就是痛苦的,但我们也不能说人生的的确确是痛苦的,因为轮回本身根本不存在,既然不存在,又怎么会有什么痛苦呢?所以这叫做不了义法。

佛在《般若经》当中说的空性,的确是真实、永远不变的,任何物质永远都不会变成实有,所以佛在第二转法轮当中说万事万物都是空性,这一点也没有错,所以称之为了义。但因为这个了义还不是很完整,其中没有涉及光明。本来万事万物都是显空双运的,虽然是空性,但其现象永远存在。不仅不清净、不可靠的有为法是显空双运、显空无别,包括如来藏光明、心的本性、本来面目都是显空双运的。

虽然讲的时候先讲空性,后讲光明,但我们不能认为光明和空性是分开的,实际上二者无离无合,这叫做显空无别。

现空二谛和实像二谛的区别

第一种是自空中观当中讲的显空二谛。认为空性才是唯一的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叫做世俗谛。自空中观的见解不仅非常有用,而且也有佛经的根据。

第二种二谛叫做实像二谛。实像也即哲学与中观里面都提到过的实在和现象。实在即真理、本性,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现象在中观里是由无明创造出来的一种显现,脱离了实相且原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都属此列。

实象二谛什么时候需要呢?在讲第三转法轮以及讲密法的时候需要。

区分两种二谛非常重要。比如说,在讲龙树菩萨的《中论》等自空中观论典的时候,如果一提到胜义谛当中存在任何东西,就会与法无我的见解相对立,所以不能承认任何胜义谛中存在的东西。

但在实象二谛的胜义谛当中,却允许有东西存在,那就是如来藏光明。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如来藏的光明在胜义谛当中也是存在的,而不能说如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

从显空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不是胜义谛,因为它是现象。但从实象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光明是胜义谛,不是世俗谛。

在区分两种二谛的问题上,很容易犯错误

比如说觉囊派始终强调如来藏的真实光明永恒存在,藏传佛教的有些人就认为,觉囊派的观点,顶多属于唯识宗的观点,搞不好就变成外道的见解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若能把两种二谛分开理解,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如来藏就是永恒的、存在的、光明的,这是佛亲口说的。因为某些人自己对佛经的理解不正确,才会认真为假,以为觉囊派的观点出了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

两种二谛的来源都有佛经的根据:实象二谛,佛在第三转法轮当中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子说道:“舍利子,胜义谛当以信心而证悟”,此时佛说的胜义谛,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身,就是光明与空性的综合体。


还是很虚荣,怎么破?

还是很虚荣,怎么破?
慈诚罗珠堪布

第七,实修之十法    

一,进入佛门后不要再步入世法群体,而要如法实修。

学佛、皈依、发心之初,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观念,但要尽量通过闻、思、修、行往解脱的路上走,不要再回头进入轮回。

放下世俗,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先放下一部分,比如放下虚荣心。现代人之所以活得辛苦,不是因为物质的缺乏,就是因为虚荣心。仅仅满足肉体的需求并不难,因为肉体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不会无限膨胀。但精神对物质的需求,却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为了满足虚荣心,我们不择手段、不计代价,愚蠢地付出了一切,最终却一无所有。

虽然在某些特殊场合,或为了完成某件事情,可能需要一点点虚荣。但很多大可不必的虚荣、攀比、炫耀,却会让我们穿上永不停歇的红舞鞋,既会耗费我们毕生的精力,还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痛苦。所以,适当地放下虚荣心,是通往幸福前程的必经之路。虚荣心降低一点,我们就可以轻松一点,多腾出一些时间来修行、学习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做不到啊!

是呀,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修行。虚荣心在我们心里,已经盘踞了多生累劫,要放下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修外加行,就可以放下虚荣心。当我们深深体会到人身的宝贵、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无常以后,就再也不愿意为了虚荣心而付出太多时间。修了轮回痛苦与因果不虚以后,就能知道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这样一来,就可以与虚荣心一刀两断。





二,远离故土后不要再于他乡安家,而要无贪实修。

远离家乡,到寂静地去修行的人,不要以在新的地方修房子等等来满足虚荣。

既然已经放弃工作与家庭,远离家乡,前往寺院等寂静地去实修,就要全力以赴地闻思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修房子等追求享乐的事情上,否则一开始就不必离开城市。



三,依止殊胜上师后要断除我慢,而依教实修。


依止善知识以后,首先要放下傲慢心,然后按照上师的教言一步步地学修。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学习和修行。

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的清泉。傲慢心是发菩提心与证悟的最大阻碍。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我们应放下世间的身份、地位,放下傲慢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是高知,就放不下面子,不愿磕头,不想念咒,认为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念阿弥陀佛,这样永远无法证悟空性。

在佛教团体中,我们无须知道别人的身份地位,这样也可以防止傲慢心的生起。无论是妇孺皆知的巨星,重权在握的高管,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富可敌国的大亨,如果真正想解脱,首先要忘掉自己的世间辉煌,低调内敛地进入课堂,谦虚谨慎地从头学起。在消灭贪嗔痴,生起无上智的道路上,世俗的荣誉一文不值。

历代上师们在培养弟子的时候,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折磨有培养价值,将来堪当弘法利生重任的弟子。表面上看起来很残忍,实际上是为了打破他们的傲慢心,让他们堪为法器,增上修行的功德。但对一般的弟子,就会用大众化的普通方式,让大家好好学习,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



四,潜心闻思后不要空口虚谈,而要解义实修。

超越闻思阶段以后,应立即去修行。

闻思固然非常重要,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一辈子的精力,都投入到闻思当中。现在有些佛教徒在学五部大论,这本来非常好,但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实修,就永远都是纸上谈兵,只懂得道理,行为上却力不从心。夸夸其谈,却从不付诸实践,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油子。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烦恼和压力。如果学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解决压力、痛苦、焦虑,很多人就会对佛法丧失兴趣,并从学佛的队伍中退失。

闻思需要多长时间呢?就像做饭和吃饭,做完一顿的分量,吃完以后再去做。如果一下子做了很多饭菜,吃不完就会变质、浪费,最好现吃现做。修行也是一样,最好现学现修。修人身难得的时候,当所有的思维方法都了然于心以后,此阶段的闻思就已经到位了。等到修寿命无常的时候,再继续闻思,之后继续修行。就这样一步步交替学修,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突破觀念枷鎖 不再互相折磨


這幾個月,許多人呼籲社會要停止暴力,也有人從暴力背後的情緒着手,希望警察和示威者不要互相仇恨。但現實卻是暴力一直在升級,警察和示威者的對立日趨激烈,顯然那些勸告不起作用。局勢不斷惡化,怎不叫人心急如焚?
眾所周知,示威者之所以逐漸走上「勇武派」之路,並由「勇武派」逐漸採用極端暴力的手段,一個重要成因在於「和理非無用論」。因為一句「是你教我們和平遊行是沒用的」,不但許多示威者相信要手段升級,而且許多「和理非」因而不反對甚至認同暴力衝擊。
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由起初施放催淚彈,社會也有爭議,到後來催淚彈、布袋彈等如雨下,甚至發生了警員用實彈制止示威者攻擊的危險事件 ,「藍絲」均全情力挺。究其原因,在於他們認為既然較溫和的方法未能驅散示威者,便須手段不斷升級。
「溫和手法未能達標」的觀念
不難看見,暴力升級的原因有一個出奇的相似之處,便是較溫和的手法未能達到目標。在大家的道德認知裏,認為即使警方未能驅散示威者,也不能因而訴諸不合法武力,即使和平示威無法爭取訴求,也不能合理化暴力襲擊。但現實中,「黃絲」、「藍絲」都陷入這種觀念的枷鎖之中,以「較溫和手法未能達標」為由,「和理非」不反對勇武衝擊,「藍絲」支持警員強硬回應「勇武派」,當衝突中雙方使用的武力升級時,這個理由便更加有說服力,繼而成為他們再進一步加強武力之理據。
這解釋了為什麼「藍絲」以為「暴徒」的行為會令民意逆轉,但民調卻顯示它在現實中沒有發生;「黃絲」以為警察的武力會令「藍絲」反感,現實中也非如此。相反,正因為社會走不出上述的觀念枷鎖,暴力升級不但不會令人立場改變或意見趨同,更會令到仇恨以螺絲形態上升,加劇惡性循環。
許多人都知道,能令「和理非」消氣的是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而根據民意調查,社會亦有理由相信,他們不少人會因而暫停上街,甚至幫忙呼籲「勇武派」棄干戈,屆時警方驅散示威的工作便會易辦得多。《香港01》亦一直倡議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讓社會早日放下心結。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在政府未肯回應訴求之前,社會可以做什麼,阻止「勇武派」和警察繼續在街頭上互相折磨、手段升級?
即使未有答案也須突破觀念
如果我們均認同,即使政府未肯回應訴求,我們也不應該讓社會繼續互鬥,讓香港人互相折磨甚至賭上生命,我們便別無他法,必須跳出「以暴易暴」的思想枷鎖。這個說法,驟聽之下無疑是沒有說服力的,雙方都必然會反問:不武力升級,那怎樣達到目的?毋庸諱言,沒有人會有答案。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沿用舊有的觀念、繼續支持暴力升級,同樣達不到各自的目的,而且令情況一直在惡化。既然如此,即使我們沒有答案,也須突破觀念枷鎖,摒棄武力升級之迷思。
因為人的心理作崇,我們很自然地會對「敵人」的意見而反感。因此,能夠勸說「勇武派」放棄暴力手段的,唯有他們的「和理非」同路人;能夠提醒警察執法時切勿「過火」的,也只有一直支持他們的「藍絲」。
這種勸架之詞在當下的香港,必然會被視為迂腐或蒼白無力,但當我們認真回想這三個多月以來暴力如何成為惡性循環之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那種觀念上的枷鎖令社會在互相折磨,一直走不出這場困局。任何一個視香港為家、希望香港好的人都只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其位置,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嘗試叫停這場悲劇。
我們更要向政府重申,必須徹底改革施政。就當前的警民關係,社會可以具體建議如何改革警察投訴及監察機制;而要消除使社會怨氣積聚的深層次結構矛盾,當局應成立「深層次改革委員會」,全面檢視經濟、政治各方面的積弊,尤其要摒棄長年奉行的自由放任經濟模式,承擔起社會治理的應有責任。市民投放在街頭抗爭的汗水和心機,應用來監督政府工作。

認清香港的現實與出路

近日有名為「ideas for HK」的組織發起「百萬求一路」的廣告,以百萬元頭獎徵集能解決香港當下困局的意見。如果真有一條「錦囊妙計」能令香港當下困局迎刃而解,價值恐怕不止百萬千萬。現實相當清楚,香港的問題並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即便能夠通過極端手段達到「止暴制亂」目的,也不代表民怨就會消失。解決毫無指向並漸成「常態」的街頭暴力固然為當務之急,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必須要想清楚這些街頭暴力究竟想將香港帶向何方,才不致於在名為「世界」的大海中迷失。

反修例風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早已經與觸發亂局的《逃犯條例》修例沒有多少關係。雖然示威者經常將「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掛於嘴邊,但部分訴求不切實際,其他的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而不同示威者之間關注的事情和層次也不盡相同。一部分示威者將焦點放在警隊,認為他們使用過度武力,但換個角度看,警察不承擔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又是否會被指責為失職?個別警察在執勤時或許犯過錯誤,嚴重的更需要追究,但並不等同整個警隊一文不值。一些極端主張認為應該解散警隊,但理性告訴我們,這種要求只能視作開玩笑;另有一部分人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擔心香港會失去「自治」,但無法提出務實可行的替代選項。

不同訴求者的心願也許殊途同歸,都是希望香港變得更好,然而,無論是激進示威者與他們的同情者,還是對立者,提出訴求時都必須去情緒化,否則根本無法解決當前困局。建設美好的香港應該建基於對香港各種現實的正確認知上,而非寄託於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香港」。例如,解散警隊可能真的會讓一部分人大快人心,但誰去保證香港不會陷入更無秩序的混亂局面?重組警隊說得容易,但如何重組,重組後激進示威者口中的「警暴」又是否會自然消失?

「勇武派」愛說「是你教我們和平遊行沒用的」,但細想一下,暴力示威就真的有用嗎?(羅國輝攝)

盲目鼓吹不可行的建議,只會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無助於推動務實尋找出路的討論。相對於警隊的討論,更深層的問題是要如何處理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和各種焦慮。由於各種不盡人意的事件,如銅鑼灣書店以及最近的修例風波等等,港人擔心高度自治受損、對政府管治徹底失望,寄望落實普選可帶來改變。實現普選是《基本法》明文規定的香港政制發展藍圖,但大家叫喊口號的時候,又是否認真思考過應該如何實事求是地推動政制改革?
更重要的是,真普選是否就會讓一些不信任「一國兩制」的人恢復信心?恐怕未必,至少不會因為香港有了真普選,人大就不會釋法去阻止「港獨」政客參加選舉,又或來香港的內地自由行旅客就會減少。事實上,既然珍惜「一國兩制」,絕不能以想像論事,而是應該理清當中的真假命題,如果認為真普選會達至「完全自治」而不是「高度自治」,那就只能是癡人說夢。

上周六民陣舉行「佔中」五周年集會,再度提出重啟政改,政府即晚發新聞稿回應稱會審時度勢,「按照《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和決定推動政制發展」。不少人也許會覺得這些話是敷衍,但若拋開抗拒情緒冷靜去想,它是在向政改說不,還是鋪開了一條可以前行的道路?如果政府再次重啟政改,大家又是接受如「8.31方案」的人大決定?另一個實際問題是,政府列出的啟動政改要求可以迴避嗎,香港制訂普選框架時可以完全不尊重中央的意見嗎?

香港與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平行概念。先不論政治上,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沒有權利去否定中國行使主權的安排。在實力上,香港與中國相比更不對等,如果誤判形勢,很可能葬送香港人的福祉。有部分焦土論的支持者認為,香港對內地至關緊要,內地一旦失去香港的獨立經濟地位,經濟便會一落千丈,對外交易、集資等都無法順利進行。正是由於有這種淺薄的「自信」,這部分人會認為無論「勇武派」如何破壞香港經濟,內地也不敢動搖香港的地位;只要他們對香港的經濟作出夠大的破壞,最終中央便會向他們妥協。

然而,這種毫無理據和一廂情願的判斷是否合適呢?香港對內地當然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將其理解為無可取代卻背離事實。香港回歸議題擺上枱面之初,不少香港人及英國人深信正在開始改革開放的內地需要香港,因此深信北京一定會接受主權換治權,讓英國繼續管理香港,歷史發展已經證這種想象是愚蠢的。連外國媒體都承認,香港的經濟重要性日漸下滑。《紐約時報》最近關於香港的報道就指出,香港作為內地對外的窗戶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內地一些大城市正漸漸取代香港在貨運、金融的地位。

逃犯條例修訂引來大規模示威,更可能會在多個層次影響到香港經濟。(羅君豪攝)

再細心思考,香港的重要性從來就是因為接近大陸,加上從西方學習的制度,才得以左右逢源。在香港的不少國際企業並非看上了香港的市場,而是以香港作為橋頭堡打進內地市場。香港今天尚有一些優勢,但如果如某些人所言,斷絕香港與內地的來往,那恐怕這些以盈利為目標的國際企業,就不得不重新考慮香港的作用了。有些人甚至天馬行空,提出計劃要購買一個海島,讓香港人搬到島上自治,這已不能稱為想像,而是侮辱港人智商的幻想。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敗」。認清香港現實並一定能幫助我們馬上尋找到出路,但卻是其先決條件。對於我們想爭取的,應該用何種方式,香港人必須謹慎思考,而非只是感情用事。我們是否甘願為了這些問題,義無反顧付出一切,得到的卻只是一場空?大部分香港人應該只是想爭取《基本法》所承諾港人的自由和權利,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務實在《基本法》「一國兩制」的框架內,合法合理地尋求解決方案,同時盡《基本法》規定的義務。

香港就如一艘正要遠洋航行的帆船,能保障我們航行到終點的並不只是滿腔熱誠,更不是滿腦子幻想,而是要有見識的舵手、各個水手的配合、以及正確的地理知識和適切的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