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问答】宗萨钦哲仁波切:你能有这样的觉知力,发现我们正被困在业力当中,就已经是让业轮变慢的开始...

【问答】宗萨钦哲仁波切:你能有这样的觉知力,发现我们正被困在业力当中,就已经是让业轮变慢的开始...



问题1:我想问仁波切,在你看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仁波切答: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如果你问我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执,不痴迷,没有特定的习惯,不偏执,只有这样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问题2:如何对治无聊?



仁波切答:实际上,无聊是觉醒的前奏。我们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着无聊的这种戒律。这很难。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禅修方法,持续进行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



问题3:我一直很脆弱,经常为一些小事心里纠结,我怎样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



仁波切答:如果你喜欢被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寻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视,如果你过分寻找快乐,偏执地害怕,如果你深陷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脆弱。如果你不会,就将变得强大。例如:婴儿,在他们成熟前他们真的不在意那么多的表扬和批评,你告诉婴儿你太胖了,但他们不知道胖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话不会打扰到他们。因此我认为超越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强大。



问题4、我是一个博士生,患有强烈的拖延症——不能控制自己去面对要做的工作,总要拖到最后一刻,甚至拖到最后一刻也不做。据我所知,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中,有这一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国内的媒体也有报道。请仁波切开示,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克服这个习惯呢?



仁波切答:习惯的养成大部分是随着因缘而来的。没有任何习惯是没有来由的。我们所有的习惯都是我们起先只一点一点地做,之后它就根深蒂固了。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治这个习惯。你应该试著开始慢慢地慢慢地完成一些事,然后过一阵子,你就会变得很准时。



问题5:我有时在街上给路边的乞丐一些硬币。朋友说你要有选择地给他们,因为大部分是骗子,我还是给他们硬币。我想如果怀疑他们是骗子,会削弱我的慈悲心,我想问你:第一个,我给乞丐钱是在助长有些骗子吗?我是在造恶业吗?第二个,我是不是因为怕失去了所谓的慈悲心才这样做的,我没有真正的慈悲心吗?



仁波切答:首先,我们只能尽力而為。究竟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谁又是否為假乞丐,这真的很难判断。而且老实说,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给与的这些帮助,是否真的帮了对方或其实伤害了他们。我们也不知道应该要拿一块人民币给路边的乞丐,尤其是那些小孩们,或是给他们好好上一课。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做这样的裁判呢?所以,对我和你这样的人来说,最好的修行就是培养良善的动机,真正地发心。



问题6,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或迟或早对工作感到困扰,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但是许多工作未能满足兴趣和志向,以至于为了应付生计不得不长期甚至一辈子耗在工作上。他们该考虑生计呢?还是寻找突破口链接到兴趣和志向?如果一时找不着突破口,如何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上奋斗?



仁波切答:发愿。发愿有一天他们能做比现在更有意义又如法之事,他们能为自己所愿作些事。



问题7:我信佛教,我先生信基督教,我该怎样引导他信佛教?



仁波切答:我们不应该劝别人也加入我们的信仰,绝对不要用强迫性的,也不要用引诱的。信佛教的妈妈不要在袜子里放糖,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告诉小朋友说那是佛给他的。



问题8:我的好朋友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迅速把自己嫁给一个大款,获得以后生活的保障,您怎么看?



仁波切答:如果她们能够咬紧牙根的话,就这么做吧。如果她们可以忍受的话。但是付出的代价很高的,特别是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的话。



问题9: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都对婚姻感觉困惑,如何成功的经营婚姻?



仁波切:两千年前跟现在的婚姻的定义很不同的。我们现在有许多挑战。以前没有电视,所以先生、太太和小孩晚上都一起弹钢琴,而现在的婚姻,先生太太必须以工作为生,因此他们有不一样的工作,他们还有两个电视,各看各的节目,这些状况自然就产生一些力量来重新定义婚姻。这是半开玩笑的:婚姻应该以这样来了解,把它想成像一个公司一样,为了经济与人力节约的原因而有一些规条;而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要说婚姻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夫妻之间相互给予对方自由,而不是互相限制、管束。



问题10:怎样做才可以让自己更美?我说的不是外表,是内在。



仁波切:我认为信心让人更美。信心并不来源于比较,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跟别的人和事比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人,走在大街上,对自己很有自信,他们很美。



问题11,在我们生病非常痛苦时,如何保持快乐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愿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转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会有众生需要受苦。第二种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为我过去的业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恶业都到这个病痛上来,这样才能缩短我的轮回,了结我的恶业。第三种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显现,都是虚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这些痛苦,是因为我对它们的空性了解不够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论上。



问题12:我们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



仁波切: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任何其它东西来影响我们自省的过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来影响。比如说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不要去想为什么我在生气,不要这样想。只要看着那个愤怒,看它如何增长,如何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喉咙、舌头、让我们口干,就看看它怎么影响我。不要自我批判,说:噢!我不应该生气!不要被这些影响。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问题13:生活中,面对一些很小的事情,情绪会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爆发,因生气而造业,此时的业具足四力。每次都会念修金刚萨埵忏悔罪业,但这样的习气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对治?



仁波切答:要对治习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这需要一段时间。要有耐心。就好像戒烟一样。所以每一次你能处理你的情绪时,就算只有一点点,也同样算数。



问题14:我是大学生,很多时候我想跟我的朋友谈论佛法。我想结合科学观点和佛教见地,所以问题是如何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有信心?



仁波切:佛教徒的缘起相依见地非常具适应性。实际上,首先,我总是说应该是科学适应佛教,而不是反过来。作为科学与佛教间的桥梁,相对性哲学也很重要。举例而言,「空性」这个佛教词语可以用例如「宇宙大爆炸」为类比作理解。我想如果你是个科学家,那么你就必须是个数学家,对吗?在数学当中,我认为矩阵非常重要。密乘可以用矩阵作类比解释。例如,现在,你和我把这个看成是一杯咖啡,而若你我喝了太多那中国餐馆供应的红酒,那么你和我的矩阵将会改变,这就不再是一杯咖啡。若你能够理解这点,那么我们就能明白关于坛城、本尊等等的意念。



问题15: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各种设施(汽车飞机)及更多的电子设备(例如苹果手机等)让我们越来越依赖,我们的生活正在悄悄的改变,但我很担忧,面对这样的生活大趋势,我该怎样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很感伤的,不晓得一般人在这种趋势下,会花多少精力去发展内在的方面。就好像一个小孩,环绕他四周的都是好吃的巧克力糖,你却想对他说 : 吃这些对身体不好(很难影响他)。现在我们周遭有这么多巧克力工厂,持续不断地在做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巧克力出来。有一个办法是我们像快速转带一样,试图迅速地先看到你生命终了时的状况,看到这样的结果,吃了这么多巧克力,不健康,然后你会后悔不该吃这么多巧克力糖。同样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生命往前快转,看看我们被所有这些物质的事物分心,是不是值得?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更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精神方面的,也许只是在我们家附近的山上走走,这可能是我们一直很想做,但是我们一直忙着在做这些追逐而没有机会去实现的事情。如果能够的话,快速转带向前看,一旦知道那个结果以后,我们就把它倒带回来,然后根据我们正常的步调去进行我们的生活。



问题16:很想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有什么样的果报?



仁波切答:同性恋性行为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它不应该被视做比有些人喜欢吃披萨,有些人喜欢柠檬饭糟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问题17:容易害羞脸红的人修什么法可以迅速得到处众无畏的加持?



仁波切答:发菩提心。



问题18:我要怎样处理自己无法满足别人对我的预期时的罪恶感?



仁波切答:在我们到达一地菩萨之前,我们都不可能满足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即使你已经是一地菩萨,你也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别人。所以最好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愿,升起善念,与发菩提心上。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真的能做到为别人做些什么,它还是会在我们心里升起某种傲慢,而这也不必然是好的。



问题19:我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好想把自己放下。我该怎样做呢?



仁波切答:去回忆你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对别人的误解,与自己和他人曾经产生的误会,然后用这些事情来提醒自己你也不是完美的人。



问题20:我希望以后可以翻译佛经工作,父母很担忧,怕我这样的想法以后会受苦,我怎样才能实现愿望?有时候会觉得非常的悲伤,觉得没能为父母做什么,请问仁波切要如何才能从这样的情绪里出离出来呢?



仁波切答:祈请普贤菩萨的加持。你知道吗?峨眉山?如同寂天菩萨及许多大乘先贤所说,虽然我们认為自己是为了父母好,所以给他们钱、盖房子、送礼物给他们,但是这些事实上只是带给他们更多的贪念、期待与恐惧。因此,最好的礼物应该是菩提心。为此,你应该发愿,希望有一天你能真正地回报现在的父母,以及你过去世所有的父母对你的关爱。



问题21,人类每天都在无理佔用天下的资源。我们的工作也好像在破坏着地球。作为一个年轻的修行人,我们要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么多的不幸呢?!



仁波切的开示:发愿。因为如果你要到外面去一个个教育他人破坏环境,就凭着人性贪婪和固执的这些特质,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还不如发愿,让这个愿望在你过世之后还会开花结果。所以发愿是最好的选择。



问题22,本人习惯钻牛角尖,经常无法理解一般人眼中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严重影响到工作,应该怎么解决?



仁波切答:你问这个问题已经是想太多了。你就不要去把这件事情当作是个问题,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管别人怎样看你。

问题23,台湾高僧说在游戏里杀过人死后要下地狱,上师如何看?

仁波切的开示:我不确定这样会下地狱,但是一直去滋养我们暴力瞋恨的习性可能不是一件有智慧的事。



问题24,在一家企业做销售工作,工作中通过种种技巧与手段塑造客户的不安全感,危机感,从而刺激他们消费。这和我修持的佛法矛盾吗?我是在造恶业吗?我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继续兜售我的产品呢?

仁波切说: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你知道吗?我不是说你应该辞掉你的工作,也不是说你应该欺骗别人,让别人没有安全感。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无明的众生,有那么多的业障,我们都只是业力的副产品而已。因為如此,一旦业的轮子开始转动,通常就会一直转下去,而能停止它转动的力量又如此薄弱。我们也就只能随业流转。但是你能有这样的觉知力,发现我们正被困在业力当中,就已经是让业轮变慢的开始,因此你应该这么去想,而且发愿所有你所接触到的人,你的顾客等等,最终都能接触到佛法,并且证悟,试着去建立这种修行上的连结。但这不是要你到处去宣传佛教,让别人变成佛教徒。


问题25,我身体有残缺,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忧郁里,非常悲观,但是现实的责任和身份支撑着我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我就像是一个活死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继续?



仁波切答:你应该试著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活下去的价值。那就是去学习慈悲,学习慷慨,试著去跟随佛陀的脚步,那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很有价值。不然追求世间的一切最终还是会令人沮丧。



问题26: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我觉得修行和工作、生活会有冲突?



仁波切答:冲突或挣扎可能来自于我们已经把精神的生活与物质上的生活分离了,却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两者都有。而这是人类的习惯,例如佛教徒的家里有个佛堂,还有个储藏室,两者是分开的,在某个程度上这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分离得过度,不能把储藏室转化成佛堂的话,那就会有这种冲突或挣扎。我们怎么把储藏室或者车库变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讲的非常清楚。他说: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里。佛从来没说,我只待在佛堂里。所以只要我们有虔敬心,只要我们有慈爱、悲心、祥和时,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那就是我们的佛堂,那就是我们的精神空间或时刻。可以这样讲,即使只有一刹那的仁慈,那就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即使那一刹那很短,在这短短的时刻,这个人就是个神圣的人。像这种慈爱或大悲的状态,不是每天随时都有的,因为我们非常分心散乱,有很多引诱我们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有纪律,一步一步的,让自己有这种高尚的情怀或念头,也许开始时一个两个,然后慢慢增加。



问题27:我给自己设定了成功的目标,当我非常努力地达到后却还有失落感?为什么?



仁波切:这又要回到庄子。我认为人们都该读读他的书,就会找到答案。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和世界的现行秩序只是错觉。这不是在谈佛教。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是现实是因为我们都太努力,但就像你的问题一样,没有人真正有成就。我常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乞讨的人,他们不在乎是否能讨到西紅柿或土豆,他们无忧无虑,讨到什么就吃什么。这都是相对的。变得成功、过上舒适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成功和舒适的意义同样重要,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帮助。



问题28,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教学:不执着亲友,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实践,如何与自己的亲友相处?

仁波切的开示:发愿。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有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的一段非常好的经文。你应该去读这一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临终,不怕风动、幡动,最怕仁者心动!

临终,不怕风动、幡动,最怕仁者心动!



净界法师 

圆修的思想,就是以净土宗为正行,兼修圣道门!

好,那么我们接着来谈一谈,净土法门跟圣道法门之间的结合。
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对于修学净土主要有两派的说法,有一派是强调三业专修,身口意专心的忆佛、念佛就可以了,但这种祖师,从时代来说,都是偏比较早期的,唐朝的多一点,宋朝以后的祖师,尤其永明延寿大师,乃至于近代的蕅益大师,就强调圆修的思想,就是以净土宗为正行兼修圣道门。

他的理由主要两个:第一个对你往生有帮助;第二个对你成佛有帮助。就是说你这句佛号除了忆佛、念佛以外,你兼修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见。那么在你生命当中会多出两种力量:第一个临命终的时候,多一个往生的推力,这个是短期的目标,对你往生有帮助;第二个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开始展开你的成佛之道的时候,你因地有加修空正见跟菩提心的人,你会来自第二种力量:就是成佛的力量,你修学的时候会比一般人顺利一点。

我们先谈谈来自于往生的力量。那么往生的力量,当然偏重在空性这一块。我们前面讲过,净土宗是有相行,它是从相状的观察,从相状的对比,对娑婆世界的杂染相、对极乐世界的清净相,产生强烈的对比,然后从相状里面借相修心,让你的心态变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它的目的是这样子。
那么这个都是有相的,为什么要加修空性的无相,一种离相的智慧呢?它的目的就是:消除心中的地雷、消除心中的盲点。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的心是经过长时间无量无边的受生,然后才走到现在。我们这一念心,经历太多、感受太多。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喜欢的人、事,有我们曾经追求过的人、事,当然诸行无常这些人事,已经觅之了不可得——因缘生因缘灭,但是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影像还在,问题在这里。外在的相状已经没有了,我们曾经执取过很多相状,这些相状还摄持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地雷。

我们一个人到临终的时候,出现的相状都不是一般的相状,一定是你曾经特别喜欢它、特别厌恶它的相状,然后你生生世世这样子打滚过来到了现在,你可想而知,你心中累积了多少相状在你的心中。虽然我们的佛号很坚定,一句佛号信愿具足:我一定可以往生、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佛号就像车子一样,很坚定的走在路上,但是你千万不要碰到地雷。

临命终的时候,万一你曾经熟悉的相状起来的时候,它是你的熟境界,因为你曾经在这个相状有很深的攀缘、很深的爱着,你对它是非常熟悉,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心随相转,可能你会放弃了佛号,去被这个现状所牵动,非常有可能。

所以你今天不修空观,就夹带你心中的相状来提起佛号,你的往生充满了不确定。你不知道你那个佛号什么时候碰到地雷,你不知道。所以最好的方法:把心中的地雷清一清,就是修习空观,把你的心全部归零,把相状全部抖出来——「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所以你不断的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就没有相状。

我们不知道我们临命终会出现什么相状,对不对?但是你要给自己打预防针:就是这些相状跟你没关系,你的心本来没有相状,既然没有相状,你干嘛去惹这个相状?它跟你的心本来不相应嘛!本来无一物,你何必惹尘埃呢?

我再讲一次,这个相状会出现,临终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人的相状、一个事情的相状、一个地方的相状,绝非偶然,绝非偶然!这个相状跟你的缘一定很深很深。如果你没有事先打预防针,你没有先脱相,没有先离相,你可能就会在这个相状上有所住,你的佛号就前功尽弃了,半途而废了。

所以你必须在临终之前,把心中的相状全部把它脱落:这个相状跟你是没有关系的,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你心中本来没有相状,本来清净,是你自己打妄想捏造出来的相状,因为这些事情早就过去了,是你的心中还没有过去,所以人生不堪回首。

你临终的时候,你很可能会看到很多很多你熟悉的相状,在阿弥陀佛到来之前,你最好是能够所有的相状都不住,走过去,最好是这样,你只要稍作停留,阿赖耶识的业力随时等着你,你只要一念妄动,完了!一定启动阿赖耶识的生死业力,前功尽弃“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所以临终最怕的不是风动、幡动,最怕仁者心动。当然你要能够看到相状心不动,那你一定要有离相的智慧,就这样子。

--《唯识学概要讲记》(第二十八)



從我的iPhone傳送

预知时至往生,是一种什么状态?

预知时至往生,是一种什么状态?



净界法师 

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好,我们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预知时至,就是说他净业成就了,这种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是说这个人的心,他已经明确的往西方极乐世界倾倒了,所以他临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乃至于发生车祸、乃至于死于非命,他一定可以往生。这个树你只要随时砍断,它只有一种方向,这种人临终也不需要助念,因为他净业成就了嘛!他是随业往生!他不要靠第六意识的带动,就他第八识的业力里面,他已经是净土宗的业成熟了,就算他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不来带动他,他第八识也是会自己到净土去,这个人不简单。他的第八识不用第六意识来引导,这种人应该已经要成就念佛三昧了。

我们正常人的阿赖耶识,是有娑婆世界的业力、也有净土宗的善根,这两个种子都有,所以临终的时候,要靠第六意识的正念力,来引导第八识,然后让它顺从本愿,跟弥陀感应道交,正常人要随念往生,正常人。

当然如果他是大善根,又是很精进用功的人,他是可以随业往生。他的第八识的业力,他的净土宗的业力就已经成熟了,他不必要第六意识的引导,所以临终正念不正念,对他来说都没有关系了。就算这个人第六意识到临终的时候,完全属于昏迷状态,也无所谓了,因为他第八识,已经有自己的能力到净土去了,所以这种是特殊的个案。



從我的iPhone傳送

耳闻目睹的一切有漏法,皆是轮回

耳闻目睹的一切有漏法,皆是轮回



慈诚罗珠堪布 

很多人至少明白,前一世已经过去,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前世,故而对它不会有什么贪欲。现在人们所贪执的,只有现世和后世的世间圆满。很多人希望这辈子过得好,而眼光稍远一点儿的人,还期望来世也能得到健康、长寿等世间享受。

如果放不下对现世和后世的贪欲心,就无法建立出离心;若无出离心,就不能修解脱法,所以一定要断除它们。

前面讲的人身难得和无常的修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对现世的贪欲心;而外四加行最后两个修法——轮回过患和因果无谬,可以断除我们对后世的贪欲之心。怎么断除呢?

首先,轮回的过患告诉我们,轮回充满了痛苦。轮回中的众生可以分成六个“种族”,即六道——地狱、饿鬼、旁生、人、天人、非天(阿修罗),除此之外,没有第七种。若这世不能解脱,来世定会投生于其中某一道,然而六道中没有一道是没有痛苦的。
在轮回里,不仅今生不能避免痛苦,而且下一世再换一个身体和环境时,仍然有痛苦,要在这充满痛苦、像火坑一样的轮回里去寻找快乐是不现实的。所以,对后世也不能贪着。

其次,因果不虚使我们明白,造何因得何果,因果永远不会错乱,永远都不虚误。如果现世不行善反而造恶,那么,希望下一世得到快乐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已播下不好的种子,就会有不好的结果。所以一定要取舍因果,这是一种理性、智慧的选择。若不作任何因果取舍,想求得世间快乐,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远离痛苦也不可行。因此,不取舍因果绝非明智之举。


总的说来,佛教的所有修法,无论显、密宗,出发点皆为苦、集、灭道四谛,用以阐释一体的两面,也就是轮回和解脱的因果真理。


轮回有轮回的因和轮回的果。轮回的因叫“集谛”,是指贪、嗔、痴、我执等烦恼,以及行善或造恶,这些是流转的因。轮回的果叫“苦谛”,造了贪、嗔、痴、善恶业后定有果报,其果报就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外器世界和身心世界,它们都不离苦苦、变苦、行苦这三种痛苦,所以叫苦谛。

同样,解脱也有其因果。如法修道是解脱的因,叫“道谛”。依靠道谛修行,清净自身所有的烦恼垢染,就能得涅槃之乐,这叫“灭谛”。所有的修法都离不开四谛——集、苦、道、灭。

修加行是修道谛的前行。为什么要修道?因为要推翻轮回,若不断轮回,便无法解脱。从显宗的角度看,解脱和轮回是矛盾的体性:要解脱必须断除轮回,不断轮回想得解脱是不可能的。这是显宗共同的观点。

如何断除轮回?可以治病为例来说明。要治病,先要找到病的根源,再找到对症的良药作为对治;如果找不到它的根源,不能破坏它的根源,病就无法治愈。同理,断除轮回也是这样。

现在我们耳闻目睹的一切有漏之法,均属轮回的范畴,要直接破坏它们是办不到的。比如,眼睛看见的东西,只有闭上眼才看不见,但睁开眼后,所见依旧,显然闭眼不是彻底破坏的办法。再如,此肉身也属于轮回,怎么断除它呢?自杀行不行?世间人觉得这样就一了百了,实际上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如果有烦恼,毁掉今生的肉体,还会有下一个出现,它是灭不完的。这些都不是办法。

那么,什么是破坏轮回的最好方法呢?首先,要观察轮回从哪里来,它的根源是什么。找出根源后,就要破坏它,然后就不会再有轮回出现。修加行时,怎么破坏轮回的根源呢?外四加行最后一个修法的结果,是谨慎地取舍因果——从即时起不再造业,对已经造的业要忏悔,若忏悔得清净,又不造新业,这样就破坏了轮回的因。此时,轮回还有可能继续,但用不了很久,它会停止的,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办法。


要断轮回就要修行,不修行就没有办法,这叫做道谛。通过修行把轮回彻底断除了,最后就是涅槃、解脱,这叫做灭谛。已经毁灭了所有的轮回,所以叫“灭”。这就是我们修加行的理由。

要根治轮回之病,首先要清楚轮回的本体是什么,这样对轮回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就可以建立出离心,建立修行的基础。

在了解轮回的本体时,要以智慧之眼观察它、对待它,也不用加盐添醋。如果轮回本身没有这些过失,我们也不会说有;如果它确实有很多过患,那也要明了。假如轮回真是这么不好,为什么要把它当成好的对待?所以,首先应该不建立任何观点——既不说它好,也不说它不好,而是通过理性观察,便可一知究竟。若是不好,不好在哪里;若是好,又好在何处。最后会得出结论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很不相同,它从不认为信心是第一位的,反而一贯强调智慧的重要性,认为以智慧为前提的相信,才叫理性的信仰。佛也从未告诉我们,不经观察便可相信某事。此处同样要以智慧观察——轮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观察分两个阶段:第一,观察轮回的总体过患;第二,观察轮回支分细节的过患。


從我的iPhone傳送

心的本性——如来藏

心的本性——如来藏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如来藏



心的本性


《赞法界颂》是龙树菩萨将整个第三转法轮关于如来藏的经典加以浓缩,而形成的一部短小精悍的论典。其主要内容,是讲心的本性——如来藏。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流转于轮回当中,没有得到解脱,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无明,也即不了解心的本性。
  
轮回当中所有的幸福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要得到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脱。要想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心的本性与我们的解脱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求。
  
只有佛法,才把心的本性说得最清楚,通过佛的方法,才能证悟心的本性。除了佛法以外,其它所有的世间学科都无济于事。尤其是密法,更是把心的本性讲得尤为清楚、透彻,除了密法以外,讲得最清楚的就是第三转法轮。
  
在藏传佛教中,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与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都是相当重要的论典,因为二者都浓缩了第三转法轮中所有关于如来藏的内容。就像龙树菩萨的《中论》,也浓缩、提炼并以很好的逻辑思路去解释了佛陀第二转法轮以《般若十万颂》为主的般若经典一样。

*证悟如来藏的次第*
  
佛在传法的次第方面非常讲究,初转法轮的时候,并没有讲如来藏。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在听闻者根基没有成熟,也即对空性没有了解的时候,如果宣讲如来藏,不但对听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他们对如来藏产生执着——会认为烦恼等有漏法或有为法是不存在的,是空性,但如来藏是不空实有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执著,那就是证悟法无我的障碍。
  
麦彭仁波切有一个宣说中观他空见解的论典,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要精通他空中观,首先一定要精通龙树菩萨的自空中观。
  
这是相当重要的一句话。因为精通自空中观以后,就已经建立起“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的定解,那样就不可能对光明如来藏产生执著,即使三转法轮的经典中说如来藏存在,也自然而然地会知道顶多是如来藏的现象——光明的部分存在,但如来藏也不可能实有
  
佛陀三转法轮中,哪一次最了义,哪一次最不了义呢?
  
在此问题上,虽说有不同的立场,但绝大多数高僧大德的观点是一致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再三提到过,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是不了义的;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第二转法轮基本上是讲般若空性,所以对第二转法轮有不同的观点,宁玛巴的龙钦巴(无垢光尊者)认为:第二转法轮是了义的,但却是相对的了义,只有第三转法轮,才是最了义的。三转法轮的三个次第,越来越接近于真理,接近心的本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

生命的两个重点:业力、心力。

生命的两个重点:业力、心力。



净界法师 

那么整个唯识学的教义,主要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所谓的“万法唯识”的道理。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那么你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的业力变现的。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变现很多的人、变现很多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不管你有没有修行,都没有办法控制。第八识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业力的变现这一块,是不能抗拒的。那么谁去攀缘它呢?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

所以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两个产生交互的作用,业力去牵动你的心力,然后,牵动你的心力去造业,又加强了业力,所以这两个就产生一种展转的一种循环的力量。
心力跟业力的一种交互作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伟大的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恒转如暴流”。就是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水流,它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生命的水流,在唯识学它讲出了两个特色:一个是相续,一个是变化。

那么《楞严经》在讲生命现象的时候,它也提出了变化跟相续这两个概念,不过《楞严经》它提醒所有的修行者,要注意相续这一块。我们一般人都会重视变化,而忽略了相续,这个是很错误的盲点。

当我们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因为我们喜欢安稳、喜欢永恒。其实变化给你的痛苦是一时的,《楞严经》警告所有的修行者:其实在粗显的变化的波浪当中,你要更注意那种相续的力量,因为这个对你的影响是深远的。
--《唯识学概要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相续的果报,往往伤你最深。

相续的果报,往往伤你最深。

净界法师 

所以《楞严经》在修行当中,它提出了因果相续的概念,它说我们在观一切法空,正念真如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续的概念。比方说果报的相续,我们的生命当中偶尔会出现一时的病痛、一时的障碍,这个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它很快会过去,我们看到了希望。

但是如果你得到的是一个长久的病,那对你的伤害就很大,它可能会毁掉你的青春、毁掉你的人生,因为它是怎么样呢?——它相续不止,甚至于影响到你的来生。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只是变化的这一块,其实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没有注意到那个相续的果报。

那么《楞严经》说,相续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相续的因地而来。我们如果说偶尔起起烦恼,这个问题不大。你看我们有时候去菜市场,看到一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也会一时的慈悲心、感动,把它救来放生,但是一时的善心在佛法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对你人生的转变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如果你把放生当做你的愿望、当做你的目标、当做你人生的理想,经常的去做,那这个意义就重大了,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相续的力量。所以在因地当中,所有在你心中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那种相续的力量,是你特别要注意的,因为它对你的影响既深且远。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它认为生命不是改变你一时的情绪,我一时的起善念、一时的起恶念,这个都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改变你那种相续的功能,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

--《唯识学概要讲记》

阅读 9


從我的iPhone傳送

感受怎样抉择为空性呢?

感受怎样抉择为空性呢?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第一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以拆细、分解感受来抉择空性:

当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感觉到痛苦的时候,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个念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物质或者事物。佛教关于物质或者事物的定义是很广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只要能对其他的事物构成影响,就都称为物质。

如果这个感受可以保持一分钟,我们就可以像分解外在的物质一样,把这一分钟的时间先分成六十秒,再将其中的一秒钟切成一百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再往下,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刹那,最后又像微尘一样分到无分刹那。

如果此时我们想保留一点,就不能再去观察;如果不需要保留,愿意让它全部成为空性的话,就再进一步观察,这样一来,它就会在虚空当中彻底消失。

第二个方法


比如说:当我们生起一种痛苦感受的时候,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就会有一种真真切切的痛苦感受,同时这种感受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各种影响。此时,如果我们用以前所讲的观察因果的方法,也即因果位于一前一后不能产生,因果处于同时也不能产生的方法,去观察这一瞬间的这个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就找不到这个感受产生的合理解释。

既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叫做缘起现象。

所谓“缘起现象”,是指虽然没有真实不虚的实在物质,但在我们的幻觉当中,却都真实存在的现象。

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对一个清醒的人而言,别人做梦时所梦到的现象,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根本不成立的东西,但对于做梦的人来说,梦中的景象却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中存在与不存在,真实和虚幻的两种境界,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对此,我们肯定会回答说,因为做梦的人所感受到的梦境都是虚幻,所以是不存在的,只有清醒的人所感受到的,才是准确无误的。

同样,在佛菩萨的境界当中,一切都一无所有,像秋日高原上远离一切污垢的蓝天。

为什么说秋日的蓝天,是“远离一切污垢”的呢?

佛经当中经常会用这个比喻——以秋天的天空,来形容最纯净的境界。因为冬天时常会刮风,在刮风的时候,天空中就会弥漫着很多尘埃;春天因为气候潮湿,空气中就会有很多的水蒸气等气流,因而也会污染天空;夏天因为经常下雨,所以天空中经常乌云密布,只有在秋天的时候,灰尘、水分、气流、乌云等等都相对较少,所以秋天的天空是最纯洁、最干净的。


RIVER


第三个方法:


我以前也讲过,密法里有一个修法,就是背朝太阳,也即让阳光从背后照过来,然后去看前面没有云彩等任何东西的蓝天。那时去观察内心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本心与前面的虚空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像前面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一样,人的内心也没有任何杂念——没有善、没有恶,什么思维都没有。不但是没有任何念头,而且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像前面的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杂质,只是一片虚空。

这种感受,就叫做证悟空性,而且是证悟了心的本性光明。

佛经当中经常提到光明。所谓的光明,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一样——类似于阳光、月光或者灯光,因为无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佛教《俱舍论》的角度来说,这些光都只是一种粒子,离单纯的空性都还相差很长的一段距离,至于心的本性光明,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二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那么,什么叫做光明呢?以我们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任何污垢、染着的,纯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或者本心。

为什么心的本性是纯洁的呢?因为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就像火为什么是热的,水为什么是液体一样,这些都是它们的本体、本质,所以没有任何其他答案。

要让这种纯洁的心的本性显现出来,要让它露出真面目,就需要很多因素——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除此之外,在生活上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在像这样的城市里面,要让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相对来说就有一点难度。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显现出来。

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呢?因为人的精神跟外境有一定关系。

比如说:成都这个地方平时经常有很厚的云层,天灰蒙蒙的,根本看不到太阳,很多从日照充分的地方,特别是藏地过来的人都会感到无精打采;特别是在起雾的时候,心也会感觉很闷,像外面大雾笼罩的天气一样;当然,如果遇到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人的心也会随之而变得开朗、清晰起来。

同样,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上,再加上能见度很高的清朗天气,周围的蓝天也很纯净,人的心自然就会显得很清晰、很纯净,人的心越清晰,就离心的本性越近,人的心越乱,就离心的本性越远,所以,修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修行要求,修行人所处的地方最好高一些,像西藏那样的地方就非常适合,但在西藏的有些农区,还是不太适合修这些法。至于热带、低海拔地区等地方,就更不太适合这种修法。

另外,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这种修行要求,修行人只能吃、用没有污染的东西。

所谓“污染”的意思,主要是指来自于屠夫、妓女等人,或者像屠夫一样经常杀生的,杀业很重的人手里的食物、衣服等东西。

修行人在修法的时候,必须非常注意,如果食用了这些食品,就会对修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还有,修行人在生活上还不能有很大的压力,如果有压力的话,心里就经常会胡思乱想,越是胡思乱想,心的本性就越不能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修行的环境、食品等等,都与修行有一定的关系,至于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就更是密不可分了。这也是以前的修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为什么要放弃世间一切牵挂的原因。

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到心的本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

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最可怕!

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最可怕!



净界法师 

相续的力量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唯识学的相续,它提出两块:一个是杂染的相续;一个是清净的相续。当然我们从修行角度:先破妄,再显真;先断恶,再修善。因为人性先求离苦,再求得乐。我人生没什么快乐也就罢了,但起码不要有痛苦;我不一定要荣华富贵,但至少幸福平安,所以离开痛苦是我们第一个诉求,当然痛苦来自于杂染的相续。

那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当我们要断除杂染相续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根:为什么你会相续?当我们的生命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你一个人会一错再错的错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做了第一次的时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很想做第三次?那个推动你去继续的往火坑推,那种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你明明知道你根本不能这样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种相续的力量是谁给你的呢?

唯识学说因为你有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这最可怕——“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当我们出现一个烦恼的时候,本来烦恼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嘛!但是当第七意识向内干扰第六意识,构成了因地的相续;当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结合的时候,构成果报相续,所以第七意识是罪魁祸首。
所有生命的轮回、所有因地的错误的相续,都是自我意识造成的,没有其它的问题。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就是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做了错事,会一错再错,因为你想要掌控这一切的人生,一种自我主宰的概念,这个概念害了你!

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如果你不对治第七意识,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实你生命的本质——这个水流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我们考虑要把水流,从一种六道的水流转成一种往生的水流,转换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须要面对你的自我意识了,那就不是断恶修善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你要断除你恶念的相续,就必须把自我意识挑出来,面对它、处理它。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修行,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因为它是病根。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前功尽弃。因为它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它春天到的时候,它继续会犯错。

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继续轮回呢?因为你没有断相续,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做一个修行的重点。
--《唯识学概要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自己是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呢?

自己是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呢?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自己是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呢?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无论是修大圆满、大手印、中观或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做到两点:

第一,无论依靠什么方法,首先要把现有的各种杂念——善的、不善的、无记的杂念停下来;
第二,当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以后,能够指认出心的本性。

一般的显宗,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资粮,修持四禅八定,逐渐消除我们的杂念,从思绪纷乱、非常糟糕的状态,慢慢进入到没有杂念的境界当中。虽然没有杂念不等于证悟,因为没有杂念的修行人很多,包括外道的修行人,也可以达到没有杂念的境界,但没有杂念却是证悟最好的基础,是证悟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我们证悟以后,这些杂念就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因为杂念本身就是智慧。但在刚刚开始修行直到即将证悟的时候,杂念都是障碍。当杂念慢慢减少之后,再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方法去理解空性,然后往这个方向一步步靠近,最后就可以证悟。

而内密,则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强制性地控制我们的思维与杂念。

麦彭仁波切讲过,气脉明点和四禅八定的见效速度,是相差很大的。就像依靠观想自己头痛的方法让自己头痛,与用砖头或其它硬物直接敲击头部而让自己头痛一样。

当所有的杂念停止以后,上师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心的本性,并让我们直接去感受那种感觉。通过上师的诀窍,弟子就能明白、证悟心的本性。

大圆满的方法,就是依靠对上师和大圆满法的信心,通过上师的诀窍与加持,当下停止所有的杂念,同时证悟心的本性。

我们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呢?

比如,在修大圆满的时候,先要观想、祈祷法王如意宝。此时,我们对上师的信心,有没有达到标准?能不能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做到热泪盈眶、汗毛竖立,立即断掉所有的杂念,意识当下变成空白?如果达不到,就证明自己还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大圆满法暂时还不适合我们。

此时我们能做的,还是求佛祖保佑我们发财、健康。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走上来,再修四禅八定,修中观,这是最踏实的路,而且适合于所有人。任何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如果要修密宗,就必须要有信心。密法特别强调依止上师,如果没有上师,所有的证悟都无法完成。不但是大圆满,包括其它密宗的方法,也需要上师的指导。比如,如果没有上师指导,气脉明点的修法根本没法修。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沟通,不要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沟通,不要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生活中大多数问题,都是沟通问题。而大多数沟通问题,又往往源于什么呢?沟通双方的不透明度。

很多人的毛病就在于:你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但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维代入进去,从而产生一些也许根本不切实际的念头,令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 「透明度错觉」:几乎每个人在沟通时,既会高估自己对对方的揣测,也会高估对方接收信息的效果。

如何表达事实而非夹带情绪呢?

简而言之:我们总会认为「对方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总会觉得「我讲得够清楚了,对方一定明白」—— 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所以,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思考和沟通时,强调事实而非意图揣测。也就是说,用 「情境 - 行为 - 感受」 的沟通模式,替代掉你对对方的揣测和判断,把事情「摊开来讲清楚」。

无论是职场中,还是生活里,这都是一个极其简单而有效的做法。


1


放下一切我慢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凡夫人的傲慢心是非常强烈的,很多人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五根,也就是五种感觉器官来抉择一切。

认为自己不能感觉到的,就肯定是不正确的。但这些器官所分辨、判断出的结论,只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权威,在深奥的层次中是站不住脚的,它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一切我慢,尽力守护此戒。

作为大乘修行人,无论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你有多么成功——有钱人也好、大城市的人也好、天堂里下来的人也好——都一定要保持谦卑的心态。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无私地奉献,才能修出真正的菩提心。


2


与人沟通的时候 



我们看看以前的那些真正最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们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样的地方,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只有永葆谦逊的人,才能维持心底的纯洁与善良。

《中观四百论》说得好:“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凡夫有一点点成就的时候,就很难戒骄戒躁;只要骄傲自满,就不会有真正的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绝大多数世间人会往下坠——不是堕地狱,就是堕旁生道或饿鬼道

因为世俗人的眼光非常狭窄,不能保持平等的心态,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筹,瞧不起众生,更不会为众生着想。

这样又怎么可能生起帮助众生、抚慰众生之心呢?

3


大乘佛法的基础 



西方的白种人以前也是这样,把非洲来的黑人当成奴隶,像牛马一样奴役。使得再年轻、再健壮的黑奴也最多只能活五年,因为他们的身体无法承受那些繁重的苦力。在很多白种人眼里,只能是黑奴恭恭敬敬地为自己服务,自己决不可能屈尊为黑奴服务。

有了这样的心态,就是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的最大阻碍——因为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对方是自己父母的观念,这样也就阻挡了慈悲心与菩提心的进入,倘若缺乏了菩提心,就丧失了所有大乘佛法的基础。

所以,大乘佛法特别强调,不能有傲慢心。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最差的人看待。

当然,也许这帮人当中也有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但是,要想培养菩提心,就要保持这样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先学吃亏,比你去做广大的善业更重要

先学吃亏,比你去做广大的善业更重要!



净界法师 

忏公师父常常讲一个观念,他说:“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重点:解门、行门、性格。”这当中他认为性格是最重要,一个人有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性格不好都不行。老人家说,这所谓的性格是什么呢?什么是一个人美好的性格呢?只有三个字:学吃亏。

“学吃亏”这三个字,我体验了很久,现在有一点心得。我觉得“吃亏”这个道理非常好,我现在很喜欢吃亏,我很希望我付出很多,但是我得到很少,我觉得这个对我非常好。刚开始对于这样的遭遇不是很满意,但是我觉得在我生命当中,我希望我的吃亏的因缘要越多越好,因为学吃亏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太多……

简单讲出两个。诸位!如果你在一个常住住,你付出的很少,结果你得到的很多,你觉得这种因缘好不好?对啊!你在耗损能量嘛!你付出的很少,得到很多,那你在耗损你前生的福报,你今生福报越来越少了。那差额是从哪里来的?绝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表示你生命在退步当中。

反过来,你对常住付出很多,但是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把你当一回事,非常好!你的生命在进步当中,你这个人前途不可限量!不可限量!你不一定有美好的过去,你可能也没有一个暂时的现在,但是你肯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你着眼未来的话,你应该学吃亏,这第一点。

第二个,从学吃亏当中增加我们的菩提心,培养一个内在的德行。一个菩萨什么事都斤斤计较,你很难把菩萨道做好。某种程度来说,行菩萨道路是很多障碍的,要靠一点愿力来支持,而这种愿力就是说你愿意代众生受苦的那种学吃亏的心情。往往是这种心情,使你产生了突破。

我们刚开始是发学吃亏的心,来帮助众生,结果这种心态帮助了我们自己,是这样子的。诸位懂这意思吗?你学吃亏你不一定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对方得不得度那要看很多复杂的因缘,但是肯定是帮助了你,对你肯定有好处。

你们以后去学菩萨戒,菩萨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大部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这是断恶这一部分。当然菩萨对治的是嗔部分,贪、嗔都有,嗔比较重;摄善法戒,菩萨是很重视这个六波罗蜜,特别是智慧的学习;摄众生戒这一部分的戒,你把它读完以后,只有三个字:学吃亏。你度化众生就是学吃亏——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那么你就是从这样的心态当中,你慢慢成就广大的功德庄严。

我讲实在话,你心态不改变,你不可能进步,因为它是根本。所有的善业跑哪里去了?诸位想想看,你所做的善业还是安住在你的心中嘛,在你的心中酝酿!如果你的心量狭小,你怎么培养广大的功德,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一切唯心造。

所以,我希望我们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比你去做广大的善业这件事更重要!你有美好的心态,你才有美好的状态。所以在这个地方,自他交换就是说你要相信我们去帮助众生比帮助自己更重要,心态的改变你的生命就完全不同。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一个修行者的命,是算不准的!

一个修行者的命,是算不准的!



净界法师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人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作不了主。

所以说我这念心跟这个环境接触,我以前要起贪烦恼,现在还是起贪烦恼;我以前遇到这个环境,我是肯定要发脾气了,也只好发脾气了。所以你的生命就跟着过去业力的等流性,就这样流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但修行者他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多了一个对治力、调伏力。

比如说你本来二十八岁应该结婚的,结果你出家去了,那你这个生命就改变了。这整个生命的水流,从你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现行经过对治,它再熏回阿赖耶识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功能。所以,修行这个现行很重要。

在净土宗来说,它不讲断烦恼,它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是正念分明,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是清楚的正念、忆念弥陀的正念。那怎么会有正念呢?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他说:「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是的,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瞋烦恼,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在菩萨戒,第一念的过失,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所以你内心当中,第一念的贪瞋烦恼,当然不是很清净,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这就是你的过失,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地堕落下去。

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虽然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但是你忆佛、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它是一个主流,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

也就是说,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表示你忆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所有的烦恼,只要你把佛号提起来,你有把握能够转念念佛,你能把握,任何念头都是如此。你心中所有的念头,我佛号不提便罢,只要我佛号提起来,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间,把念头转过来。

那表示说:没有错!我烦恼没有断;但是佛号是我们内心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能够招感的那个种子,它具有主导性,最有强势力量的一个功能,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说经过你的努力,你今生的生命的当中,在所有杂染的功能当中,你栽培一个最强大的念佛功能,而这个功能,是你内心所有功能当中,最有主导性的,谁也不能取代它,它能够取代所有的功能。
这就是表示:你阿赖耶识的水流开始改变,就是第六意识开始在主导阿赖耶识,而不是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那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基本上是由阿赖耶识种子来主导我们的现行;修行者是用现行来主导阿赖耶识,那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地方,是简单的讲到阿赖耶识的一个变化相。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