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痛苦不会压垮人,但痛苦的心会 ——《修心七要》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痛苦不会压垮人,但痛苦的心会 ——《修心七要》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编者按:2020年正以截然不同方式在给我们展示着无常的信息,尤其现在对于全世界而言,大家都正感受着和以往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痛苦,而且有些痛苦确实是非常剧烈而难以忍受的。有些人正在经历着家人的离去,有些人正徘徊在失业的路口,有些人正在忍受着经济状况恶化的煎熬……很多人都不得不直面不确定性的变化。我们以前常常说轮回犹如火宅一样痛苦,但今年对于整个世界的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对轮回的痛苦也有了新的认识。无论什么身份的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有难以想象的一些无常正在发生。有些人实在没办法面对痛苦,最后选择了一些不理性的行为。而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是极其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殊胜方便。

当我们遇到人、非人或者是自然界的违缘时,该如何以胜义菩提心来对待呢?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见解。

迷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
那个时候,我们要知道:人、非人或者是自然界的灾害,都是自心的一种幻觉,如果没有自心,则不可能有外面的这些境象。比如说,如果没有睡着,则不可能做梦;如果不做梦,则不会在梦中见到如老虎、毒蛇等等的恐怖景象。而梦中看到的这些恐怖景象,实际上在卧室里根本不可能有,都是心里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同理,当人在清醒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其他现象也都是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
那么,心自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心没有来处,所以是不生的,这个不生也叫做法身;心既然不生,则自然不可能灭,这个不灭也叫做报身;心既然不生不灭,则自然也没有住或存在,这个不住、不存在也叫做化身。不生、不灭、不住三者的无二无别,叫做法界体性身(佛的本体身)。所以,在心的上面,具备了佛的四身。

具体的修法

一、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来说比较困难。不过,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是可以尽己所能地去做。比如,当我们遭遇困难—生意不顺、身体欠安、心情不佳等等时,要立即抓住那个痛苦、难受的感觉。什么叫抓住呢?就是让它生起来。生起来之后,既不观察也不观想,只是去看它的本性,看看它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本性,说透了,就是空性。如果痛苦的念头不是很强烈的话,有可能在观察的当下立即间断了,但这还算不上是证悟。所谓的证悟空性,就是在难受的念头存在的当下,就能清清楚楚地感觉、体会到它是空性,是一无所有的。这就是以胜义菩提心对待违缘的方法。无论是生起贪、嗔、痴等任何精神上的念头,我们都可以这样做。

二、身体上若有什么病痛,并且病痛不是很强烈的话,我们可以在病痛出现的时候,让心平静下来,然后观察这个感受。如果肉体上的痛苦感受虽然还没有消失,却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这是空性,这也是证悟空性的一种方法。当然,对我们这些刚开始起步修行的人来说,如果有强烈的病痛感受,这些方法就无济于事了,因为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所以要从微弱的痛苦开始起修。比如,当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下,有一种刺痛的感觉时,不要把它赶走,静下心来观察。当小的痛苦修成功了以后,再大一点的痛苦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这种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力量增强到足够的程度以后,则在遭遇痛苦的时候,哪怕心里的痛苦念头与肉体上的痛苦感受还没有消失,但已经无所谓,它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

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在家人就是有家庭的人,出家人就是削发出家、放弃了家庭的人。但大乘佛法却认为,不要说为了自己而做世间法,甚至包括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打坐、修行、念佛等等的人,都属于在家人。
比如:如果我整天都是为了自己而打坐、修行,以大乘的角度来看,就不叫出家人,而叫在家人;如果所有修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则即使从外表上看来是在家人,但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就是修行人。

换言之,你们也可以选择具备双重身份:从小乘的角度来说,你们是在家人;以大乘的角度来说,你们是修行人。像我虽然穿着这一身衣服,但如果我不发心的话,那我也是个半出家人: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我是个出家人;以大乘的角度来说,我应该被划分到在家人的行列。

我们以后要修的,主要就是这些修法。如果这些修法能修成,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如果没有修成功,则即使每天念一大堆咒,但想解脱却非常困难,即便是能解脱,那也是很久远以后的事情了。

在遇到人、非人等违缘时,我们怎样思维?

如果没有遇到这个违缘,一直都是顺顺利利的,我可能根本修不起法来;如今遇到这个障碍,反而变成激励我精进修行的一种动力,所以,从修法的角度来说,伤害我的人、非人、鬼神对我有很大的恩德。
另外还要思维:也许这个违缘的制造者,是佛、菩萨、上师的化身。因为虽然我自己本身有这些烦恼,但在没有遇到这些外境的时候,这些烦恼不是那么明显,故而会自认为自己烦恼鲜少,但是,在这次骤然间遇到这些违缘之际,烦恼突然间就产生了,而且那么猛烈,那么难以抑制,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检验到自己的修行功力,才能察觉到自己的修行非常欠缺—一旦遇到小小的外缘,也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强烈的嗔恨心、贪心等烦恼。也许上师、三宝给我示现这样的化身,就是想告诉我:你的烦恼还没有解决,不要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有如依靠上师可以生起菩提心一样,依靠伤害我的众生以及这些病痛,就能使我们生起惭愧心和两种菩提心,因此,我们应该从心灵深处感谢他们。

若得了艾滋病等非常严重的病,如果是一个大乘修行人在那个时候,却应该思维:如果我这次没有生这个病,仍然是一个健康强壮的人,我可能永远都没有静下来修行的机会,会一直像以前一样热衷于去做世间的事情—上班、工作、发展事业等等,乐此不疲地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但这个病让我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发展事业等等的想法,一心一意地修行,所以,这些病痛的确是我的修行顺缘。

大乘八关斋戒的创始人比丘尼华嫫的公案

大乘八关斋戒的创始人比丘尼华嫫的经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事例。最初,她得了麻风病,被人们驱逐出去,孤苦伶仃地独自生活。为了治病,她夜以继日地精勤修持大悲观世音菩萨,结果修出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修成了本尊观世音菩萨。在本尊修成之后,不但她的病不治而愈,而且还促使她开创了很多观音菩萨的法门。我们现在所修的依靠观世音本尊受持大乘八关斋戒的一系列修法等等,都来源于她。换句话说,她的病不但让她自己获得了解脱,而且也将很多人带上了解脱道。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初她没有生这个病,她只会像一般的妇女那样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最后普普通通地死去,就是因为这个病,才让她全身心地投入在修行当中,因为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得到这样的成就也是很自然的。所以,从解脱的角度来说,病痛、违缘这些世俗人非常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说不定可以令我们真正走上解脱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生病就比健康还好。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尽管有成千上万个魔军来阻碍,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化现出很多军队去和魔军打仗,而是修慈悲心,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故使魔军射出的箭、挥舞的刀等各种兵器全都变成了鲜花。

同样,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能力,但也要模仿佛陀对待魔军的态度,在遇到违缘的时候,有两个原则:第一,要把这些都看成是自己的过失,因为自己有了爱我执,才导致了这些违缘的产生;第二,要想到不仅自己一个人会遇到这样的痛苦,就在自己痛苦的当下,普天之下可能有无数个生命正在承受和自己一样的痛苦或者违缘,甚至是比自己更多更大的痛苦和违缘。然后从灵魂深处发愿:我愿承担所有众生的痛苦与烦恼,祝愿以我的这个痛苦和烦恼,能够替代所有众生的痛苦和烦恼,愿一切众生从此远离这样的痛苦和烦恼。

如果能够这样一心一意地思维,那就不存在什么违缘了,违缘都已经变成我们修行的最佳因素了。

幸福的时候也是一样。

比如说,一个不修行的普通人若能有一点点世俗的名利,那他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洋洋得意、不可一世,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这样一来,就在不知不觉中造了很多业,使自己以前积累的资粮有减无增,当福报慢慢耗尽之后,他就会越来越走下坡路。
但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截然相反。他们在遇到轮回当中相对来说比较幸福的事情之际,不会让这个幸福在无意中悄然而过,而会思维:我的这个幸福是我以前行善积德的果报。而行善积德的基础,必须依靠众生。我现在发财,一定是我前世布施众生的结果。如果没有众生,我又怎么能通过布施积累资粮呢?

获得暇满人身的因缘,也是来自于众生

因为获得暇满人身的条件,首先必须要有清净的戒律,无论出家戒还是在家戒,密乘戒、菩萨戒还是别解脱戒,反正需要有守持清净戒律的因,才会有暇满人身的果。然而,所有的戒律都来自于众生。比如,断除杀、盗、淫、妄,都必须建立在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上,如果根本不存在众生,那还谈什么不杀生、不偷盗呢?根本不可能!所以,无论我们今天健康、长寿、发财,都不能归功于自己,也不能认为这纯粹是自己修来的福报。

菩提心的产生也是一样,第一需要有大乘的善知识,第二还是需要有众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有菩提心。上师和众生对菩提心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同样的作用,具有同样的恩德。

既然我们的一切幸福完全来自于众生,全部是众生的恩德,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个幸福回向、布施给众生,与众生一起分享。




從我的iPhone傳送

这一世不修行,我们只能再次回到漫长的黑暗

这一世不修行,我们只能再次回到漫长的黑暗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加行的修法——人 身 难 得 03 


人身难得3


(二)从十种圆满思维难得
 
八无暇,是修法的八种违缘,现在我们已经脱离了。而十圆满,则是修法的十种增上缘,现在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具备。

1.五种自圆满

(1)得人身。人身我们都具备了。

(2)生中土。有佛法的地方叫做中土,现在我们遇到佛法,经常可以听闻佛法,所以“生中土”也具备了。

(3)五根具足。这个条件也拥有了。

(4)业际不颠倒。要做到这点比较难。业际颠倒有粗细两种分别:一生当中做屠夫、妓女等等,始终都是以造业作为谋生手段,这样的人叫做业际颠倒,这是从粗大的方面讲的。从细微的角度讲,那些经常不修行,很懈怠散乱,对修法没有任何兴趣,经常喜欢造业的人也叫业际颠倒。这种人虽然不是屠夫、妓女,但是喜欢造业,不喜欢修行,不喜欢忏悔。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自己内心才知道。如果是,就要改邪归正。以前无论造了多少罪业,现在都有办法清净,主要是看以后能不能改正。如果能够改正,哪怕是造了五无间罪的人也有可能解脱;如果不能断恶迁善,继续业际颠倒的话,就只会一直造业,这样的结果,就没有解脱的一天。所以,我们要往里观察,去检点自己的一切心行,从小到大是怎么过来的,以后要怎么去做。这些是自己要去反思和安排的。

(5)信佛法。如果不信佛法,在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去闻法。现在我们每个人对佛法可以算是有信心,尽管深浅不一,但这个条件也算具备了。

以上五种自圆满,是自身要具有的修行条件,这些我们基本上具备了。

2.五种他圆满

外在的圆满,也可以成为修行的条件。这些条件,叫五种他圆满。

(1)如来出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出世了。

(2)佛已说法。佛虽然已经出世,但是也有不说法的时候。比如,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没有说法,没有来得及转法轮,如果一个人在此期间去世了,虽然以后佛陀转了法轮,但是对这个人来说,就等于没转。现在不是这样,佛陀也转了法轮。

(3)佛法住世。佛法也有灭亡的时候。如果佛已出世,也转了法轮,但佛法的传承、修法都已经不存在了,则那时候的人还是没有修行的机会。什么叫佛法住世?佛的三藏十二部能不能代表佛法的存在?不能代表。为什么呢?因为,即使这些经典的法本存在,假设没有人懂得它的内涵和修法,即法的传承已经间断了,那也是没有用的。很多修法,特别是密法,非常讲究传承。

传承的意思,是指从佛转法轮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个一个法流,也称为法脉。传承是不能间断的,如果间断了,佛法的很多加持力就无法继续。所以,虽然经书还在,但若没有口传、没有窍诀及传承,也就等于佛法不存在了。现在却不是这样,不但有这些法本,而且包括修法的传承、窍诀都还保存得比较完整,所以,这个条件也有了。

(4)入圣教。如果当地有佛教的传承,但自己没有去听、去修,那也不会闻听到佛法。现在有佛法的存在,而且我们不但有习惯,也有机会亲自去听法。

(5)善知识的摄受。自己看法本往往不能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只能了解一些字面上的意思。如果前面四个条件都存在,但善知识却没有给我们传法、灌顶,不摄受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真正去修行。
这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我们都具备了。


前面讲的八种闲暇十种圆满总共十八种暇满都已集于一身——该脱离的脱离了,该具备的具备了,这样的人身,就是像如意宝一样的珍宝人身。如意宝是一种珠宝,它只能满足物质生活上的一些要求,却无法给人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实际上连如意宝也不如现在的人身。

但是,很多人虽然具足了这些条件,却在不知不觉当中虚度了一生,把自己所有的生命、所有的闲暇和圆满都投入到追求金钱、地位上,为了这些外在的名利而浪费了可贵的人身。如果能早知道它是那么难得,很多人就不会如此白白地度过一生。若能明白依靠人身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解脱,可以从轮回中找到出路,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把这样的珍宝人身全部投入在物质生活上,是多么不值得。接下来,他就会发挥人类独具的一种特殊能力——修行,找寻解脱的出路。

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普贤上师言教》已经讲得很多了,书中为了更好地阐释修法,又列举了很多公案和故事,非常简单易懂,大家可以参阅。

正式修行的时候,全部的词句不要求一定要背下来,但是要把修法的全部内容背下来——八个闲暇是什么,十个圆满是什么,这些全部要记住。

打坐的时候要思维:如果我这世投生在地狱的话会怎样,会不会有机会修行……这样一一思维。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这次我已经得到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人身,这绝不是在无因无缘的情况下偶然得到的,这是有因有缘的。



(三)从暇满人身所需因缘思维难得


这一世虽然已经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但下一生能不能再得呢?可以!如果下一世还想得到这样的人身,就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持戒。此处所说的戒律,不一定是指出家人的戒律,居士的戒律也算。我们可以从居士五戒中挑选,持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或者四条、五条都行,而且要守持得很清净。这是最根本的一个。

第二,行善。在持戒的基础上,还要行善,如布施、修行等等,要积累福德。

第三,发愿。要时常祈祷:愿我生生世世能够得到暇满人身!





如果有了这三种因缘,以后也有可能得到暇满人身;如果三个条件中缺少一个,就无法得到。我们现在是自由的人,又遇到了佛法,要做到这三点不是那么困难。但对其他众生,比如旁生或者天人来说,要做好这三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根本无法做到。所以,从获得人身所需因缘的角度来看,暇满人身也是非常难得的。

经书里有一个比喻。

有一座监狱,里面有很多人在坐牢,监狱里又黑又冷,囚于其中的人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有一次机会出来晒太阳,之后还要回去。晒太阳时,坐牢的人如果不想办法逃出去,其下场只有再度被关回牢中,别无他路。如果他利用这个机会,就可以想办法逃出去,也有办法不再坐牢。逃不逃得出去,想不想办法,主动权都在他自己:如果不愿意回去,就要想方设法逃离;如果不想办法,晒了一两个小时太阳以后,他还会被再度关进监狱,承受囚禁之苦。

获得暇满人身的此生,就是我们从监狱里面出来,在外面晒太阳的时候。我们要不要想办法不再重入狱中,就要看自己的意愿。如果不愿想办法也可以,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逃出去;但这样的结果,就是还要再回到那个又黑又冷的监狱。

此处的监狱,是指三恶趣。众生流转轮回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恶趣里感受无量痛苦,不得自在,好像蹲监狱一样。黑暗象征着无明,如果此生不修行,一旦堕落于恶趣,如地狱或旁生道,就根本没有修行和解脱的概念,那时就只顾得上自己的生活,其他什么都不懂,内心充满了无明,充满了黑暗。

冷表示什么意思呢?在三恶趣中,地狱众生的痛苦可谓无量无边、难以尽言,而饿鬼长时感受的饥渴之苦,旁生所受的互相残杀之苦,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用“冷”来表示。




如果这一世不修行,我们就要回到阴冷黑暗的轮回中去。这不是佛教的教条,也不是威胁、吓唬,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世不修行也可以(很多人不在乎这些,根本不修行),但是下场就是这样;修行的话,就有办法不再回到这个“监狱”。想不想办法,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佛也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不可能依靠别人来救。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佛也不需要吗?佛是需要的。佛需要出世给我们传法,但在佛陀讲完法之后,下一步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努力,佛也没有办法;如果努力,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所以,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做不做是每个人的自由,不做就继续轮回,做就可以解脱!这是人身难得的修法。

这样修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左右,如果修得认真,肯定会有体会、会有收获,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修下一个修法。如果没有体会,就不要着急往下修,修了也没有用!希望各位能精进修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忆过去、不执现在、不想未来。

不忆过去、不执现在、不想未来。



索达吉堪布 

济公和尚说:「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佛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呢?

不要回忆过去

不少人总是对往事流连忘返:「我过去如何如何谈恋爱,成绩如何如何好,挣钱如何如何容易……」

其实,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了。沉浸在过去的苦难或辉煌里,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过去的事情最好想也不要想,谈也不要谈,因为想了、谈了也没有用。

无垢光尊者说过:昨天的事就像昨天的梦,都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怀念这些。

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不可,那也应该与无常观结合起来,多多思维盛衰离合的道理。比如,过去腰缠万贯之人,现在落魄潦倒、身无分文;过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飞黄腾达、富甲一方;过去一家人共处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今各奔东西、音信全无……
可见,这世上没什么可依赖的,你若能经常思维这些无常之理,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提前有所准备。

不要妄想未来

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捕鱼一样,是不切实际的黄粱美梦。

藏地有句俗话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如同有些人,去年炒股票、搞房地产,认为今年肯定发财,到时候再拿这些钱投资什么……没想到突然金融风暴来了,席卷到了他的「领土」,最后美梦彻底破灭。看看我们身边,这样的现象数不胜数,故应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如果你非要憧憬未来不可,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迟早会死,而且死亡往往不期而至,一想到这些,自己应该有种强烈的紧迫感,抓紧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而不要随便散乱放逸。

不要执著现在

对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很多人把什么都看得特别实有,因实执而造下各种各样的业。若能以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很多行为皆无实义。
如果你非要执著现在不可,那么自己正在做的一切,无论是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太当真,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总之,我们平时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执著现在,莫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退一步说,若是这些分别念断除不了,也应依正知正念将其转为道用,一定不要随妄念而奔驰。

阅读 47


從我的iPhone傳送

分别与不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分别与不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净界法师 

问:师父!您说对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后的生死业力一定比别人重,因为分别的我法二执最需要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用无分别智去对治它。但是一般人事的因缘又必须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答:人事的因缘当然要分别了。但是你如果要断除生死业力,又必须无分别。佛教的无分别,我们明天开始讲无分别观,就是怎么去截断生死的业流。无分别它偏重在果报这一块,它在因地是要分别的。就是说“凡事尽心尽力”,这一块要分别。这个事情该怎么做,菩萨应该要善巧分别。但是成败结果,“成败交给业力”,不要在结果上分别。

我们现在的分别是分别错了。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我们现在都是在结果上分别。佛陀意思就是说,结果不要分别;因地你要如理思惟,要分别。是这个意思了。当然这也很难,对不对?因为我们对成败得失,还是看得很重。

那怎么办呢?忏公师父有个方法,他把人生分两块:五十五岁以前,跟五十五岁以后。他认为一个人到五十五岁,你的人生的因缘也就是这么回事了,能够进步有限,你就开始要加强无分别,人开始要收了。人哪,收尾收得好,比起步好更重要,尤其净土宗很强调收尾,收心。你到五十五岁你再不收心,你这辈子就收不起来了。你心不收,你业力就收不起来,这两个是一体的。你还在攀缘,你的业力就跟着你活动。

我们一个人要面对生活,对不对?但是我们要处理生命。生活是一时的,我们让今生活得好一点,这个是有需要,身安道隆嘛。但是你也要考虑生命的问题,轮回问题。你今生不解决,那么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所以按忏公师父的规划,五十五岁前,重视生活;五十五岁以后,开始处理生命的问题。我觉得从年龄上区分也挺好的。

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这一块,生活跟生命。不过,诸位!你要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你今生的成就是求来的吗,是争来的吗?你说你今生的成功,源于你善于分别,所以才这么多成就。你真的这样认为吗?不是的!其实你不去分别,该是你的还是你的。

但这个道理很深。我们以前总是认为说,人要去分别,要去计较,才会成功。其实我们很多错误的观念误导我们了,其实不对。你能够成功,是因为你有善业力,是你有福报,你不去追求,也会成功。当然我所谓的追求是指去追求结果。
所以你要知道,其实你的快乐跟别人是没有关系的,你是在享受你阿赖耶识的善业,你该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福报。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是说,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要,因为这一块你没办法改变了,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唯识的角度是,阿赖耶识变现果报的时候,你要认命,修无分别智;但是第六意识在攀缘造作的时候,你要小心,最好第六意识能够根据你的规划走。它重视因地,放弃果报。它的态度是这样子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净界法师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再忍辱、然后再智慧等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前后次第呢?把这个修学次第提出一个问。

因为它这个波罗蜜多有前后相生的理由。就是说,布施能够随顺引生持戒,持戒能够随顺引生忍辱。它有前后相生、相顺的次第。
六度的次第,古德有两个不同的注解。这个地方,本文的注解是偏重在它的难易性。从难易的角度是说,“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清净前前”。

“前前引生后后”就是说,你一定要先修布施,你才能够持戒,因为这个布施比较简单。你一个人连把多余的财物施舍出去都很困难,你这个烦恼那么重,你也没办法持戒。持戒是要约束自己。所以布施是比较容易。

透过布施以后,你这个人个性稍微淡泊一点,少欲知足,再持戒,因为持戒是长时间的。
诸位!持戒没有人说是持十分钟、五分钟的,那是尽形寿的;你布施三分钟就布施完了,所以,持戒是长时间的。但是你一个人对身业、口业有所约束,多少有调伏自己的力量,遇到逆缘的刺激你就比较能够安忍不动。你戒持不好,连身口业都管不好。你不要去管内心,内心不可能管到。
你内心能够忍辱,你就容易安忍不动,你就容易成就禅定的寂静。你有寂静的心态,就能够观照诸法实相。它这个是“前前引生后后”。

“后后清净前前。”当你持戒持得好,帮助你布施会更殊胜;你忍辱修得好,你持戒更庄严。后面的会反过来加持你前面的,会让你前面的功德更清净。



從我的iPhone傳送

离开了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离开了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在欲界一境心阶段,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的身体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在七天中保持这样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头。从无念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会感觉仿佛整个人是从无到有,突然从空中诞生的。无念的状态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圆满的很多名词所描述的状态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仅仅停留于此,就以为自己开悟了。

其实,无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七天、一年、两年,而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但仍然没有证悟,最后还是会堕落,甚至有可能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道,所以,四禅八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与解脱没有一点点关系。

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四禅八定和证悟,阿赖耶识和法身,意识与智慧之间虽然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大圆满的上师们,会根据弟子的描述,予以相应的指点。

打个比方,有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到了大门口,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看,我在门口等着。你们每个人回来以后,都给我讲讲自己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来汇报以后,老师就能根据他们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狮子等等。修大圆满也是如此,在上师教了修行方法以后,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后将修行的境界告知上师,上师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什么程度,该得到什么样的指点。

过去很多经验丰富的上师还说,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时时刻刻都要监视自己的心,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调整。调整以后,还要对自己发誓:决不能再走神!虽然这仅仅是向自己发誓,但这也是一种自律、自我约束,也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

另外,对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又去观察,再停留,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内心的自然规律都是这样,任何念头和境界都不会停留很久。比如,当有人谩骂、侮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会很生气,但嗔恨心也会慢慢淡化消失;同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这样,刚开始爱不释手,然后开始趋于平淡,最后甚至会产生反感。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结论,只是没有佛讲的这么透彻而已。

以上介绍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验相等很广的内容。如果再略一点,则有了对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对治当中的“勤”,就可以进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样一共有六个条件。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为安住而立的。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对利根的人讲禅定,只需介绍安住;对钝根的人讲禅定,那就得讲八对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自己是利根还是钝根,不需要问别人,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心,不超过五分钟,就能对自己的根基了如指掌。如果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更没有证悟空性,却妄谈自己是利根。那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可以安住一会儿,就飘飘然、欣欣然起来。有些动物冬眠的时候,可以三四个月不吃、不喝、不思维,这也并不能代表解脱。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论已经和盘托出,能不能解脱,都要靠你们自己。佛再怎么样慈悲,都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我们获得解脱。修行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慢慢过滤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头,保留下最纯洁的光明智慧。我们既不能对一开始的失败悲观失望,同时对自己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即使上师说你是利根,也可能只是为了鼓励你,所以不要高兴得太早。

另外,虽然证悟以后,一小时修行的效果将远远超过证悟前修行一年或几个月的效果。但初步的证悟,也只是相当于到了高速路口的收费站,之后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并不是二天三天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耐心。很多人喜欢打禅七,这虽然很好,但我们不要妄想在十天半个月内,就可以修出四禅八定。六七天的训练,也许可以让心平静一点,但如果只坐一个星期,马上又回到世俗红尘当中,或许只要两三天,就会从根本上毁掉之前的“战果”。所以,恒常不懈的坚持尤为重要。

这是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一个禅修诀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的《俱舍论》解释当中,会讲得这么具体。这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经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要知道,前辈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印度的很多成就者说过:“远离上师窍诀的中观,是中等的中观。”为什么只是中等?这只是想告诉我们:离开了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闲事!望各自珍重!


從我的iPhone傳送

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如果我们自己不明白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就要去参拜善知识,以了脱生老病死的根本。

什么是善知识呢?“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证悟,就不叫善知识。虽然学《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入菩萨行论》、五部大论等基础理论和修法时,没有证悟的上师也可以给我们讲,但很多大圆满、禅宗或者大手印最终的具体修行,是需要直指人心的。这样的修法,没有证悟的人根本无法讲。

即使能按照文字的字面内容,给大家做讲解,但实际上除了文字以外,什么也没有说,因为说不出来。没有证悟和修行经验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的本性,所以无法担当引导的职责。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直接证悟了心的本性,才叫做禅;如果没有证悟,仅仅把心静下来等其余的修法,就不叫禅,至少不是真正的禅。真正的禅,就必须要证悟。证悟以后,就停留在所证悟的境界当中。停留五分钟,就叫五分钟的禅修;停留十分钟,就叫做十分钟的禅修。

禅师就是证悟的人,外表什么样都无所谓,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六祖惠能大师不是出家人,藏地的米拉日巴大师也不是出家人,但内在的境界必须要证悟。如果已经明心见性,就可以称为禅师。表面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也不一定表示已经证悟,所以不一定是真正的禅师。

严格地说,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就没有资格讲禅的修法。没有证悟心的本性的人,就更没有资格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讲了也没有用!

无论禅宗、大圆满还是大手印,很多表面的文字,是大同小异的,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词汇。学一段时间以后,谁都会说。但如果没有证悟,首先无法把这些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传递给别人;讲完以后,也无法印证对方是否已经证悟。

在表达自己的境界时,即使用上了世间最优美、最华丽、最高级的词汇和语言都没有用。虽说大圆满的专用词汇,谁都说得出来。但仅仅说几个大圆满的词汇,就能认定是否证悟了吗?肯定是错误的。

那该如何知道弟子是否证悟呢?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是藏区有些上师的办法:让修行人到上师面前打座,安住于自己的境界,不说任何语言。通过入定,上师就能知道对方的境界。当然,这种上师的境界也必须非常高。

当年达摩祖师回西方之前,他把弟子都叫过来,让每个人给自己描述自己的境界,然后一一评点:你得到了我的皮肤,你得到了我的肌肉,你得到了我的骨骼等等。当惠可大师最后出场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言不发地停了一段时间。达摩祖师居然说:你得到了我的骨髓!

这是什么意思呢?达摩祖师肯定是用法眼直接领悟到对方境界的高低,否则任何人都可以在达摩祖师面前什么也不说站一会儿,我们现在也可以模仿,在上师面前站一会儿,什么都不说。并希望上师给自己说:你得到我的骨髓。然后就四处宣扬:我是某某上师的关门弟子、心子如何如何。之后就以成就者自居,传一次法需要多少钱,灌一次顶需要多少钱等等。

达摩祖师他不需要语言,也能知道对方证悟了没有。宁玛巴大圆满的修行人当中,不但过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上师,而且到现在都有这样的上师。当然,更多的上师不是依靠这种方法,而是要求弟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境界和修行体会。

过去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佛经和大圆满论典当中的词汇——光明、远离一切戏论等等来表述,而是要用自己生活当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上师就能知道弟子的境界是错还是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证悟的人,才能传达语言不能传达的信息。虽然说出来的语言,不是大圆满、中观、禅宗的词汇,但证悟的上师却能知道弟子讲的是对还是错,对心的本性的理解有多深,有没有往相反的方向走。所以,在这些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诀窍。

“悟师之加持”,即证悟上师的加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伏藏是如何藏在人的心里呢?

伏藏是如何藏在人的心里呢?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伏藏会隐藏在第六意识里吗


藏伏藏的方法


伏藏是如何藏在人的心里面的呢?

近期出现的催眠术,被国际上公认为是合法的学术项目。我想,催眠术这种自然现象,与莲花生大师当时藏伏藏的方法有一点点相似的地方。

譬如说,当我们醒着的时候,会胡思乱想,有很多杂念,这就很难回忆起小时候或者更久远的事情,但通过催眠,就可以把人的意识降到一定的水平,粗大的杂念自然消失,虽然未到阿赖耶识的地步,但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下,就比较容易回忆从前。

同样的道理,伏藏不会隐藏在第六意识里面,更不会隐藏在阿赖耶识当中。

莲花生大师认为,虽然伏藏大师们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即使不是成就者,也至少是开悟的人,但他们也会受生死轮回的影响,要经过很多生生死死。

在这些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意识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毁灭又重新唤醒,其间很多东西都会被忘掉,所以伏藏不能藏在第六意识之中。


///

 

伏藏埋在什么地方


莲花生大师把伏藏埋在什么地方呢?

藏在如来藏,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当中,因为这个智慧永远不会改变。

比如说,大海的海面是波涛汹涌、起伏波动的,而海底却基本上如如不动。

同样,我们的第六意识就象大海表面的海浪一样不断生灭变化,但如来藏却像海底深处一样恒定不动,即使历尽生死轮回,也不会动摇如来藏,所以,莲花生大师才会把伏藏藏在如来藏的智慧中。

当开发伏藏的因缘聚集的时候,伏藏师只需进入证悟智慧的境界,伏藏的内容立即会全部显现出来。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伏藏大师在写完了整个伏藏内容以后,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跟我们讲过,很多伏藏大师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伏藏出世的机缘成熟的时候,伏藏师必须要写出来,如果不写出来,伏藏师就会不断受到干扰,感觉非常不舒服——脑海中反复出现这个伏藏,晚上睡都睡不着。一旦写成文字以后,所有的干扰当即消失。

///

藏密的希望



伏藏是非常奇妙的佛法传承方式,莲花生大师也说过,藏密的最后一个希望就寄托在伏藏身上,因为伏藏永远都不可能被彻底毁灭!

然而,目前,藏地有些人写书,既不是写论典,也不是写见解、行为、修法,而是写一些仪轨。

所谓的仪轨,在藏区满地都是,如果我想编撰几个仪轨,也不成问题——找几本书这里抄一个点,那里抄一点,拼凑一个给你们,说是我的伏藏,我想没有人知道是假的,所以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在此我要提醒大家,就算你们觉得伏藏有多么奇妙、多么殊胜,也不能认为,一旦遇到伏藏修法,就可以马上成佛,所以一听见伏藏,便不加拣择、趋之若鹜。

假如缺乏应有的知见,以后在遇到一个自称是伏藏大师的人,拿着一、两张经文给你们宣称是伏藏的时候,你们也许就会在无有任何理性观察的情况下,单凭感觉随顺而转了。

///

假的伏藏



要知道,假的伏藏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对我们的修行无利无害,但是会浪费保贵的时间;


另一种结果,就是修行不但没有成就,甚至连世俗的一切都越来越不吉利,这是最恶心的结果,也是对我们伤害最大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慎重对待伏藏!


虽然藏地其他教派真正的高僧大德中,也有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亦或莲花生大师弟子的化身,其中有很多是取过伏藏的,象宗喀巴大师、噶-玛-巴大师等等,但伏藏的主要来源却是宁玛派。



從我的iPhone傳送

看别人不顺眼,正是烦恼心的体现。

看别人不顺眼,正是烦恼心的体现。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

我们常常会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其实这正是我们自己烦恼心的表现。我们的心一直在向外跑、去攀缘,即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都不行,关不住心,心还在外面。我们出去的时候,面对种种外境,心自然就跟着动,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

可是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又真的在观察自己的内心吗?我们的心里恐怕还在想着外面的花花世界或是某个人、某件事吧!总想议论下这个、评价下那个,为什么呢?别人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就是控制不住!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管好自己的心,看好自己的心,我们去说别人的时候,总会有个理由,这是为谁为谁好,理由永远是那么冠冕堂皇,用以表明自己是多么高尚,为对方、为上师、为寺院、为众生等等或是表明自己在弘法利生,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不是,真正的是为什么?是为自己,为了自己的烦恼心、烦恼习气。

自己还全然不知在烦恼当中,这样做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别人也没有益处。自己身处在烦恼中,去和别人讲,去做什么事,说出来的是错、做出来也错,害人害己,这点也是不容易察觉的。

只要仔细内观自己,当大家聚在一起谈论什么问题的时候,比如说赚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或去哪里玩,可能越聊越起劲,这是内心当中贪的状态;相反遇到我们不喜欢的人、反感的地方,我们越说越气愤、越说越来劲,这就是嗔的状态。

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常常是回味,不是让自己欢喜,就是引发自己的嗔恨。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自己都在烦恼当中,却总想着管别人,是不是很可怕?我们现阶段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度别人,能管住自己就很不容易了。管住自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只有当自己内心完全寂静了,才有点能力去做一做、说一说。

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时候,什么人最可怕?某些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本身的特点是理障太重,讲话总是口若悬河,为自己辩护,说别人,大家听着好像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说的讲的都不是佛法,是世智聪辩。但这样的人,想转变他又很难,固执己见,听不进去真正的佛法。当然这只是知识分子中的特例。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让它常常处于善念当中,一天当中二十四小时都要做这个事情,不论我们在做什么,工作或是生活,我们怀着为他人服务的念头,这就是善心和善行。

吃饭的时候,我们想着供养心莲中的上师,同时布施身体当中的微生物,吃饭也是善行;走路、睡觉时也发善心和善行。一天当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修行,当察觉自己内心的烦恼来临的时候,马上断除,不让其增长,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從我的iPhone傳送

真正的信心:赶也赶不走,死也不离开!

真正的信心:赶也赶不走,死也不离开!



嘉绒朗智仁波切 


问:弟子有时候心情好时可以想到常常祈请上师佛菩萨加持,但是有时心情差、或者心态着急,或者遇到事情时,完全就想不起来,或者想到也没那个心思去祈请加持。
师父说:汉地很多人因中途学习佛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从小并不是一个佛教的环境和理念,过去没有这个习惯,现在关键时刻用功不上。而藏人,往往从小就在不断培养这种观念,不管遇到好事坏事,什么情况,都忆念佛菩萨,都祈请上师。

我说:师父,其实关键时刻忘了祈请还有一深层观念就是遇到最麻烦的问题时,我总是更相信自己,喜欢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解决不了自己死扛。

师父说:自己扛是扛不住的。为什么只想凭自力修行呢?即便成办世间小事也需依仗诸多助缘,现在既已了知三宝功德却仍不祈祷,只能说明对诸佛菩萨并未真正起信。如果具足信心,必定会如古德那样,做任何大事之前必先祈祷三宝,以求迅速成办。三宝本具无障无碍、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不是迷信,而是真实不虚的事实。

藏地有位法王,他有位弟子的亲戚出事情了(和别人有争斗),这弟子赶忙来找法王,法王给这个弟子说,你念四皈依就没有事情了。弟子也嗯嗯应声,但是根本没有往心里去,出了门还是到处打电话,想自己找人叫人解决问题。其实只要他一念四皈依,什么恐怖、不如意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再有(写到这,我还能想起师父说这话时那坚定的眼神和有力的手势),但是这个弟子就是不信,不念。

这个弟子也见过他的上师(法王)有过很多这种通过祈请佛菩萨加持就转危为安吉祥如意的神奇例子,包括这弟子之前自己身上也发生过,但是这弟子当时看到这些事例后心里觉得也就是这样吧,无所谓的感觉。然后自己遇到事情也不去祈请佛菩萨。

师父说,那这样就没有办法了,没有缘分吧。其实,诚心的力量不可思议,缘起不在别处,就在这一念心上。“一切唯心造”,心就有这样微妙、诚心就有这样大的作用。我们持名、念咒、诵经、祈祷,心越诚敬越好,当下是什么心,就会出现什么效果。

今天的人诚心不够,所以没有成就。

哎,其实我对照自己,遇见很多境界时还是信心不够,我们对佛菩萨的悲心和能力总是心中存疑,我们喜欢自搞一套,我们缺乏的是对佛菩萨祈请的真实信心。我想起一个仁波切说:真正的信心,就是赶也赶不走,死也不离开。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作为佛教徒,常常祈祷非常重要!

作为佛教徒,常常祈祷非常重要!



索达吉堪布 

现在有些人,前世福报比较大,对大乘法门,不管是菩提心方面,还是行持十善方面,一听之后就非常欢喜,甚至汗毛竖立、热泪盈眶。而有些人,对轮回过患、菩提心的功德,听起来没有什么感觉,别人怎么样劝他发心,他也不愿意发。
诚如《大宝积经》所言:“少福诸众生,于此无欣乐,不观生死过,不乐菩提心。”缺少福德的人,对行善断恶不会有兴趣,而且从来不观轮回的过患和痛苦,也从不希求菩提心的利益。可见,每个人的种种好恶,都与自己的前世福报有关。

我们如今能长期学习、修行,也是源于前世的福报。否则,就算刚开始你很想学习佛法,到了中间遇到各种违缘时,修学也容易半途而废。而福报比较大的人,不管是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还是出家修行,见解始终都特别端正,做事、修行也会善始善终。

鉴于此,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忏悔,多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同时,对诸佛菩萨祈祷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佛堂等寂静的地方,或者跟大众一起念诵时,要发起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心里想:“通过我这样猛厉的祈请,诸佛菩萨无比的加持和智慧,一定要融入我的心,升华我的心态,洗净我原有的不良习气,让我心里的解脱种子尽快开花结果。”自己独处也好,跟集体共住也罢,经常都要这样祈祷。

其实,人的心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比如,你对莲花生大士有非常大的信心,时时都观想他,然后一直祈祷。依靠莲花生大士的加持,自己的业障就会逐渐清净,福报也会日趋圆满。

我们现在修菩提心,也是以莲师作为祈祷对境的,观想根本上师与他的本体无二无别。有些人一边祈祷一边念发心偈,内心的虔诚达到极点,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若能如此,三宝的加持自会融入你的心海,解脱的月光也可以出现。

所以,作为佛教徒,常常祈祷非常重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是护法在捣乱,还是我们自己的执著 ——《修心七要》中“四行胜方便”

是护法在捣乱,还是我们自己的执著 ——《修心七要》中“四行胜方便”



慈诚罗珠堪布 

在《修心七要》中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有四方面内容: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布施魔鬼;供养护法。

一、积累资粮

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方便行为一共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积累资粮。

当我们生病或遇到其他违缘的时候,如果修行还不是那么好,心里自然会希望自己早日康复,这是我们的第一本能。然而,作为修行人,那个时候我们却要对自己说:如果希望自己早日康复,除了看病等客观因素之外,还需要积累资粮。只有有福报的人,才会健康、长寿、发财等等,诸事顺心、念念必应。

积累资粮包括供养三宝,布施鬼、神、非人等饿鬼道众生,以及供曼荼罗等等。在供曼荼罗之前,首先要皈依、发心,然后向上师、三宝供曼荼罗,之后祈祷三宝: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能有助于我的修行,能增长我的菩提心,那就请上师三宝加持我生病;如果我健康对众生有利,能够促使我修行进步,能增长我的菩提心,那就请上师三宝加持我健康。我们不能祈祷“我一定要健康”或“我一定要生病”。

二、净除罪障

我们要告诉自己:如果你不愿意痛苦,就要清净受苦的因素—罪业。清净罪业的方法,就是金刚萨埵修法里面提到的,以四个对治力来忏悔往昔的罪业。

三、布施魔鬼

在魔鬼当中,包含了世间的非人、鬼神与饿鬼道众生等等。
布施的方法特别多,有烟供、水施等布施仪轨,大家可以按照这些仪轨的程序进行布施。
本论还讲到,在以烟供或水布施非人的时候,要一边布施一边告诉他们:虽然您这次让我生病了,但我却非常感谢您!因为我这个病令我的菩提心以及对众生的慈悲心都有增无减,所以我希望你们继续让我生病,希望你们继续给我带来很多违缘。

如果具备菩提心的力量和勇气,我们就应该这样告诉他们,而不能跟他们说:我供养你了,布施你了,求求你以后再也不要让我生病,再也不要给我制造违缘。

如果还没有这样的勇气,那就采取比较保守的方法,对这些鬼神修慈心、悲心,然后以烟供、水施供养他们,并告诉他们:我给您修了慈悲心,也供养了您,希望你们以后不要给我的修行制造违缘,我以后修法有长进的时候,可以给你们回向。

四、供养护法

1.出世间的护法与世间的鬼神

供护法的时候,不是祈祷让护法给我们制造违缘,而是祈祷护法遣除自己在菩提道上的所有违缘,并为自己的修行创造顺缘。

虽然显宗也会供护法,但藏密里护法供的比较多,现在很多居士都喜欢供护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密宗,特别是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里一再强调,护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出世间的护法,也是佛菩萨的化身。虽然从外表现象上看,这些护法显得很凶猛,但实际上都是佛的智慧的显现,是为了度化某些众生而示现出这种表象的。第二种是世间的鬼神。虽然他们是世间的鬼神,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属于凡夫众生,但当初莲花生大师进藏的时候,曾以神通降伏了他们,并亲自给他们灌顶。他们在莲花生大师的座前承诺,以后要保护修行人,要保护佛法,所以他们跟一般的鬼神不一样。

另外还有一种护法,就是突然出现的一些鬼神,他们既不是佛菩萨的化身,也没有见过莲花生大师。

2.世间护法一毛钱也护如眼目
在出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或丢了一些东西等等的时候,供养、祈祷第一种护法,效果不一定会很明显,因为出世间的护法一般不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世间的护法却会把这些小事看得很重。他们的仪轨里面也讲过,哪怕是一毛钱、一块钱等区区小利,他们都会紧追不放、护如眼目。

比如,假如某个供这种护法的寺庙或家庭的东西暂时放到别人家里,别人家也会出现很多违缘—生病或者不顺利,这就是因为护法认为他们的东西被拿走了,又因为这些护法是凡夫,所以会不高兴,从而导致很多问题。再比如,如果一个人把这些护法供得非常好,那么,假使他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念护法,对方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然而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要供这种护法,一定要天天供,假设中间一两天间断了,他就会大为不悦,就会给你捣乱、制造麻烦。这类事例是很多的。藏地一些祖祖辈辈供这种护法的普通家庭,就是因为供法不对,或者一两天、一两个月没有供,或者有一些不恭敬的行为,家里就会出现生病、财产损失等很多不顺利的事情。打卦的结果,就是护法在捣乱。

这些世间护法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就是在一些小事情上很灵验,而且效果很快,但在解脱方面,他不会给我们什么帮助。可以说,他对我们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过了对我们的利益,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他的利害。

3. 供出世间护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非常清净的密宗戒律

我们不能依止世间的护法,即使要供护法,也一定要供一个出世间的护法。虽然他们不屑于去管一些小事情,但对我们的修行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他们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不会伤害众生,即使一两天不供,他们也无所谓,决不会无事生非、随意捣蛋,但供这类护法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有非常清净的密宗誓言(密宗戒律)。在誓言清净的基础上,它会来帮助我们,反之,如果我们的密宗戒律不清净,也不愿意忏悔,则哪怕我们再声嘶力竭地念护法仪轨、尽己所能地供护法也没有用,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因为莲花生大师当初就要求他们,直至佛法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前,必须帮助学佛的修行人,但是,如果我们破了密乘戒,又不愿意忏悔,那我们就不具备修行人这个条件了,就算不上是学密宗的人了,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再怎么念护法,他们都不会管我们的。

如果密乘誓言很清净,则即使不那么念护法,他们也有保护我们的责任,不论是出世间的还是世间的正规护法,都是这样的。这是莲花生大师交付给他们的使命,即使到今天,他们也不敢违越莲花生大师的吩咐。真正的修行人,他们一定会保护、会帮助。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念护法仪轨呢?比如说,一个人本身准备做一件事,但在他还没有做之前,假如有另外一个人来催促或劝勉他的话,他很快就会把这件事做完。念护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如此—提醒护法不要忘记他的承诺。

4. 懂得怎样修护法,哪怕最邪恶的魔鬼也可当成护法来供
该供什么护法好呢?若是宁玛巴,最好供三大护法—丹坚、阿仲玛、惹哈拉以及格萨尔王。这些都是佛的化身,对我们的修行只会有帮助,不会有违缘。如果不想念那么多仪轨,也可以只念格萨尔王的修法仪轨。包括麦彭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在内的很多宁玛巴的高僧大德的护法,就是这些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问题是,如果我们自己懂得怎样修护法,则哪怕把世间最邪恶的魔鬼当成护法来供,他们也会如理如法地协助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怎样修护法,则即使我们把宁玛巴三大护法作为护法来供,他们也会变成我们的违缘。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我们务必要了知,所有法都是我们内心的反射,而心的本性又是光明、清净的,是佛的坛城,所以护法也不例外,也是我们自心的现象,所以无论再邪恶,也是心的反射,是佛的坛城,就是要有这样的正知正见。这是依止护法最首要的条件,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则不管依止什么样的护法都一样有可能出问题,这不是护法在捣乱,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执著所导致的。
在具备上述见解与清净密乘戒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出世间的护法帮助自己的修行,就能起到如虎添翼之功效。
再次提醒大家,在供念出世间护法的时候,我们不能祈祷、委托护法去做一些涉及世间蝇头小利的事情。佛经认为,这就相当于把国王从皇宫里迎请出来,结果却让他去做清洁工一样浪费机会。国王有国王的权力,清洁工有清洁工的责任。同样,护法的责任,主要是遣除我们修行上的违缘,让我们的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不断增长,至于其他的小事情,我们还是应该用其他的方法解决。

5. 顺带讲一下供财神的问题
很多居士喜欢供财神,在内地居士的佛堂里面,很少看到没有供财神的。但是,黄财神等财神能不能让我们发财呢?如果自己拥有足够的前世积累的福报,那修黄财神是会起到一些作用;如果根本没有前世的资粮,则无论再怎么修财神,财神们在我们的发财上面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想发财,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供下施—供养三宝、布施贫者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现世中看到果报,除此之外,光是供财神,是不可能发财的。如果仅仅供财神就会发财,那很多寺院在修经堂的时候就不需要到处化缘,只需供供财神就行了,他们应该是最会供财神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啊!所以,在这些事情上面,我们不要走太多的弯路。
很多人会说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发财的目的,是要为佛教做事情。但是,为佛教做事情与发不发财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没有钱,也可以帮佛教做事情,所以供财神不是很重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宗萨钦哲仁波切:“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

宗萨钦哲仁波切:“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



宗萨钦哲仁波切 

有人或许会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的——爱、喜悦、创意的启发、虔诚、狂喜、和平、团结、满足、慰藉等情绪呢?我们也认为在诗词、歌谣和艺术上,情绪是必要的。我们对于痛苦的定义不确定而且相当有限。悉达多对于痛苦所下的定义却更广泛,但也更具体、更清晰。

某些种类的痛苦,例如瞋恨、忌妒和头痛, 具有明显的负面性质,而其它的一些痛苦则比较幽微,对于悉达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举例来说,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是它不会凭空独立地出现。它得依赖某个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预料的。一个人的爱最少需要依赖一个对象,因此某种意义而言,他就常受束缚了。而其它许多隐藏的状况更是数不清。因此,为了忧郁的童年而责怪父母。或为了父母的不睦而自责,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我们无法察觉许多隐藏其中、相互依存的因缘。

有一个不容易翻译的佛教谚语,大致上可以这么说:一切朗旺都是快乐的,而一切贤旺都是痛苦的。“朗”指“自我”,而“旺”意指“力量”、“权利”或“资格”。而“贤”指“他人”。广义而言,快乐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权利、安逸,没有障碍,没有束缚。这意指有选择的自由或不选择的自由,能安然地积极活跃,或安然地从容悠闲。


有些事情我们能做,而将世界扭转成于己有利,例如,服用维他命让自己变得强壮,或喝一杯咖啡来提神。然而我们无法让世界保持静止不动,好让另一个海啸不会发生。我们无法阻止鸽子去撞击挡风玻璃,也无法控制高速公路上的其它驾驶者。我们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在努力让其他人高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舒适。和一个老是发脾气的人生活在一起,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无法让另一个人的情绪永远保持昂扬。我们可以尝试,甚至有时候会成功,但是这样的操控需要大量的维修和保养。

只在恋爱初期说一次“我爱你”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做正确的事情——送花、关怀一直到最后。只要你一次没做到,你所建构的一切都可能会分崩离析。而有时候,即使你关怀备至,你的对象可能会误解,可能不知道如何接受,也可能完全不接受。一个年轻男子期待着和他的梦中情人共享一顿烛光晚餐,想象那个夜晚将如何开展,他将如何赢得她的芳心;但是,那只是他的想象,他的猜测。不论有没有依据,都只是一个猜测而已。基本上,我们无法永远百分之百准备妥当。因此,我们的障碍和对手只需要做而百分之一的准备,就能够造成所有的伤害。

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不是真正地在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没有那么糟糕。我们不是活在贫民窟中,或在卢旺达被屠杀。如果这种态度来自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拥有的事物,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珍惜是悉达多会认为可取的。但是,我们鲜少真正地满足;我们的心里有一种永不休止的唠叨,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痛苦。

悉达多的解答是——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如果情绪正在生起的时候,你能够有所觉察,即使只是一点点,就能够限制它们的活动;它们变成像有监护人在旁的青少年。有人在监视着,魔罗的力量就会减弱。悉达多没有被毒箭所伤,因为他觉察到这些只不过是幻相。同样的,我们自己强大的情绪,也可以变成像花瓣一般地不具杀伤力。当天女接近悉达多的时候,他清楚地了解,她们如同火圈,只是和合而成的,因此她们失去了诱惑力,无法动他一丝一毫。同样的,只要了解我们所欲求的对象事实上是和合而成的现象,就能破除诱惑的魔咒。

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当你有了觉知——举例来说,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上的边缘——你就会了解在面前的危险,你仍然可以继续前行;带着觉知在悬崖上行走不再那么恐怖,事实上,它反而是非常的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

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