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瑜伽导修之关要-13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上师瑜伽导修》而发心!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上师瑜伽导修》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五个部分。前行之前行两个部分、入座前行三个部分、共同外前行四个部分以上已讲完,以及念诵仪轨要具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前两天我们上面在讲解过程中,相对已经讲了一些怎么去运用方便,怎么去运用智慧,也就是禅定,根据当时我们对禅定的认识和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这些我们前两天稍微讲了一些,总体当中也没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总的来说应该如理如法修学。
前两天讲解过程中,我们先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开始入手,当时无论从通达方便,还是树立禅定,以及调顺一切烦恼之善巧,都讲了不少了,但时时要铭记一点——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当前面一系列基础没有具备的前提之下,仅仅带着一个急躁的心去高攀像以上内相和密相之见解,是得不偿失的,原因在何处呢?因为后面的一系列见解,都要凭借前面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的一系列基础,后面的见解是无法增长的。所以这一点,前两天我们也讲了不少了。
在讲解内相上师相应法的时候,关于树立方法,以及如何执受禅定及善巧运用,我们前两天也讲了一些,主要从觅心法的角度讲解。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讲解觅心法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讲解觅心法,着重讲解最终的见解——缘起性空也好、四空双运,但是凭借前面的观察修得到的见解,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当我们在寻找心之来住去期间,以及反观能观的心之时,最终得到一种结论:心是无形无相的,心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实体的。这时候,相对之间,我们平常心中产生的实执,像这种显现会随着我们对它是空性的认识而消尽。比如昨天晚上做梦的时候,梦中虽然不知道梦是虚假的,但是早上一醒来的时候,也知道梦是虚幻的,即便梦中有多么恐惧,甚至多少高兴,早上当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时候,它已经不飘动我们的情绪了。也就是说,当时依靠观察修得到的结论,能断除实执性的妄念,但这一点,功德也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今天在实修过程中,凭借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深层的见解。所谓的更深层见解,就必须配同着智慧,也就是讲解禅定。这个禅定,我们前两天讲了很多,但这个禅定也不是完全没有前面的基础,直接进入很高的一些定力,恐怕也做不到。这时候前面当然很重要,但是后期在讲解觅心法的时候,还需要得到觅心法的真实见解,就是缘起性空也好、四空双运之见解。
但是所谓的四空双运,它也不是凭借我们的观照而得到的结论,因为它是实证出来的。这就叫什么呢?也叫证,也叫悟。证和悟就充分地体现出不在意识造作的范围当中,因为它是修出来的。就像我们前两天说过,从文字上讲解四空双运也好、缘起性空,相对之间并不难。比如在《般若心经》当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相信即便我们凭借缘起法的一些推理而得到的见解,也能树立像这么一个观念,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缘起性空,原因是什么呢?它还是凭借我们的观照而树立的一个见解,观照本来是意识造作之中,因此见解也是意识造作,所以它并不了义。
我们所讲解的这个见解,如同龙树菩萨所讲解般“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所以我的见解是最清净的。”因此,在大乘派当中为何树立应成派的见解是最了义的呢?因为没有丝毫之承许。当时众多教言当中也在解释,没有丝毫之承许,并不是怕他人会反驳自己的见解,而是由于自己见解本来已经超越意识的范围,也就是不在我们当前时间和空间之中,所以没有丝毫之承许。如同汉地禅宗也有这么一句话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因为在一个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当中,但这个需要长期去修。
当然,当我们在观察心的来住去期间,说“心没有来住去”,反过来观察能观的心,能观的心也没有形状、颜色、大小,因为《般若心经》当中也说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最终以“没有找到”为结论。但这个“没有找到”,我们平常也在说,只是从自己的观念当中没有找到,并不代表它真的没有。这个“没有找到”,我们可以这么去说——怎么没有找到?因为凭借不同的智慧而出现不同的“没有找到”。
比如以前众多高僧大德在讲解什么叫“没有找到”的时候,说在雪域高地很多牧区,当几头牛没有回家的时候,父母就叫儿女——“你出去看看,这几头牛怎么没回家?”儿女在外面走来走去,没看见牛的时候跑回去跟父母说:“我没有找到。”“没有找到”并不代表压根没有这头牛,而只是可能自己走的路线太短,本来可能再走几步就能找到牛,但由于个人懒惰的缘故,要不其他的一些事情,并没往前走几步,因此在他面前没看见这几头牛。但这个代表没有牛吗?不敢,因为说不定第二天第二个人去寻找的时候,就在昨天他说没有找到的地方的前面几步,就能找到这一头牛。
我们平常在寻找心的过程中,也同刚刚所举的例子一般,在寻找过程中,到达一定的时候,认为没有一个实体,就用“没有找到”掩盖一切,称之为这可能就是觅心法最终的结论。因此,我也把这个“没有找到”的概念搁置一旁,紧接着就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说这是否是觅心法最终的结论呢?当然不是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前面“没有找到”就说明它并不是了义的,这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没有找到。
我们通常也在说,“没有找到”并不代表真没有,类似这种现象,世间当中也有很多很多,虽然我们找不到,但并不代表这些东西没有。就像我们在寻求心的过程中,你在寻找到一定的时候,说“没有找到”,就把它搁置一旁,用空性掩盖一切,紧接着就如如不动也好、自然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修止。但这一系列显现对比了义的见解来说,还是没有悟到,因为还是站在意识造作的范围当中。但是前面所认识到的这一切有功德吗?功德是具有的,没得说的。
怎么具备功德呢?比如当我们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空性的时候,对前面的这个实执,我们感觉到这个是实有的这种感觉,由于后面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原因,前面的实执也顺着它会消失的。从这个结论上看,当然这些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平常也在讲,观察修能断绝实执,安住修可以断除境执。凭借观察修的功德也是挺大的,但是要想成办解脱,必须配同着安住修。所以我们刚刚从断除粗和细致两个烦恼当中已经讲过,观察修能断除实执,安住修能断除境执。
就好比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一般,晚上做梦的时候,无论梦中怎么牵着我们的内心飘泊,但是当一醒来的时候,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从那一瞬间开始,再也不会被梦牵着行走,由于知道梦是虚幻的原因。但当然,在梦中没有认识到梦为虚幻,这需要像我们下面所说的,还需要靠修行,因为凭借观察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那么后面真正认识到见解,需要安住修。这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仅仅凭借“没有找到”以及“空性”掩盖一切,还是不了义的。
当然,第一次恐怕只能做到这一点,无论你的观察能力有多么强。智悲光尊者曾经也说过,他在一生当中所摄受的弟子当中,有智慧者,即便这些弟子智慧有多么敏锐,最终得到的仅仅是伺察意之见解,就是分别出来的一种见解、掺杂思维的一种见解。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凭借我们的观察修,即便我们的智慧有多么敏锐,最终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空性”,要不“一切都是虚幻”,要不“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形成的,因缘它的本质也好、本性本来就是空的”,所以依靠这样的词来掩盖一切,但这是了义的见解吗?当然不了义!所以我们既要观察修,还需要安住修。
观察修到一定的时候,比如当我们说到“找不到、没有”的时候,怎么个“没有”法?因为“没有”有很多,我们通常说虚空也称之为“没有”,但这种“没有”是完全没有起心动念的,如同虚空一般,因为虚空本身就没有起心动念。那我们所说的这个心识也是像虚空一般,没有丝毫起心动念吗?当然我们不能这么下定论,原因是当知道一切即为虚幻,即为空性的时候,知道空性者还在起作用,这个心还在起作用,只是给前者的心起了个“虚幻、空性”等的名称之外,实际上心还在起作用。
这时候反过来问问自己的内心,所谓的“空性”怎么一个空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这样认定,我们平常在阅读很多教言的时候,包括《般若心经》在内,很多都在讲解关于空性方面的一些真理。这时候不知不觉当中,这些名称,也就是我们从理论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很容易掩盖自己的见解。所以无论是用“空性”,还是用“自性”等很多名词代替,也就是依靠这些理论去掩盖一切,但实际上是否你已经证到这样的见解呢?这就很难说。
比如在《般若心经》当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可能你认为这个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所以当我们在修觅心法的时候,分析到一定的时候,也无法再继续往下走,因此就拿着一个“空性”掩盖一切,说“什么都不存在”。但这些都不称为了义之见解。因为前两天已经说过,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空性者又是谁呢?当然还是心在起作用。这个心又从何处而来呢?这个心到底有还是没有?若是继续下去,说“这个心也不成立”的话,知道一切心不成立者又是谁呢?还是心在作意。所以这种见解是不了义的。无论你推理到多长时间,比如每一座当中如是走一个过程,最终得到一切都不成立,因此用“虚幻、空性”来掩盖,紧接着就开始修禅定;又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再按照前面的步骤做一些观察……要是这么去做的话,你的见解永久是那样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往深处去探索。
比如当说到“空性”的时候,怎么一个空法?刚刚已经说过,“空”犹如虚空般,什么都不存在吗?这个我相信你不会成立的。那怎么一个空法呢?先问问自己:我们通常说“有”和“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之中说“有”?什么样的立场之中说“无”呢?因此,当我们在分析心有、无的时候,你说是“空”,怎么个“空”法?这时候会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当中。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说,前者和后者连贯一起的时候达到的这个才叫真正的空。因此,犹如《般若心经》所讲解的“是诸法空相”,不是单纯讲解什么都不存在了。比如在《二观察续》部当中说“诸有情皆佛”,讲解这个见解是有的,自性是有的,但是《般若心经》当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到底是“有”还是“无”呢?这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讲解。因为要记住,文字只能作为参考,文字不是见解。因此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密法用这样一个名称代替,说真正的见解是“超越言语之见解”,禅宗也有这么一句话“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今天所拥有的一系列文字,即便说得有多么细致,它只能作为参考。所以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见解无论是用“有”还是“没有”,无论用什么名称代替,我们都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待这个见解。
但见解本身当然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用我们通常形容见解的名称来说,叫便智双运,叫明空不二,禅宗叫体用一如,叫二谛无别之见解等等等等,这就充分地说明它是一个平等的,是一种平衡,并没有完全堕入到一边。内道教和外道教不同的区别是,外道教完全堕入一边,要不是常,要不是断。那么今天当我们已经定为“一切都是空性”的时候,不知不觉是否也堕入断空之中啊?那和外道教的见解又有什么区别呢?
尤其我们在分析当中,这个“断”字也无法成立啊!因为知道“断”者还是心的作用,心在起作用。因此只不过是给前面所观的心起了个名称叫“空”之外,实际上你的心并没有空啊!就好比我们在说一件事情一般,这个事情用什么样的名称代替,实际上心还是在作意。因此当在分析过程中,知道心是空性的,用“空”的名称代替,实际上心一样在作意。
当然,这种观察修,我们上面也讲了一些它的功德,但这种功德并不是了义的,要真正达到解脱了义之境界,必须具备下面的观察修,因此观察还要更细致一点。就是当说到“怎么个没有”的时候,不要仅仅停顿在“我没有找到”,因此我可以用“空性”“没有”等一系列名称掩盖一切,把这个搁置一旁,再开始进入另一个环节——我开始安住了。又开始观到一定的时候,“一切都是空性”……所以这种修法就变成一种惯性,尤其是越往下修感觉越浅。前面好像还有一点点感觉,好像一切都是空,以前我对于外在执著太强了,今天一瞬间知道“一切皆为空性”的时候,感觉还深一些。但是由于长时间如是观察的缘故,就是如是走程序的原因,到后期的时候完全没感觉了,就好像我们在背诵一句话一般,比如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往昔我们并不懂这个道理,当一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好像有一点感觉一般,但长时间念诵也就不过如此,没什么感觉了。
觅心法也同样一个道理。若不往深处做观察,仅仅凭借自己走到哪个地步,就用另一个词句来掩盖一切的话,你永远无法往下行走。尤其我们刚刚已经说过,细致观察一下,当时即便说得有多么好,实际上还是在意念造作之中。我们所观的是心,不是给心起个名称,要记住这一点!无论你说它是“空性”,还是“不存在”,还是“找不到”等一系列,我们不要这个名称,我们要让这个心空!什么叫断人我?什么叫断法我?要断!但我们并没有断啊!心还一样在起作用,所以这种修法就叫不了义。
今天我们着重在这上面讲解一些的原因在何处呢?因为很多人观到这个地步,就拿着一些名词去掩盖这一系列,因此见解没法往下行走,这些多数还是过于粗糙的缘故。若是细致一些,就像刚刚所说的,什么叫“有”?什么叫“无”?当我们说到“空性”的时候,怎么个“空”法?如是往下细致探索,最终会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当中。这时候既可以说成是“有”,也可以说成是“无”,为什么呢?在《般若心经》当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可以叫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以外没有有,有以外没有空,它已经达到完全一如的境界,这就叫四空双运。但这并不是凭借意识观照出来的,而是真正修出来的一种境界。
所以我们这两天所说的,意识造作出来的见解,临时听起来有多么美妙、多么好,就如同一个画家在一张很大的纸上画一个太阳一般,即便画得有多么细致,但这个太阳还是假的太阳。观照出来的见解,即便说得有多么细致,它仍旧不是了义的见解,还是不了义的。了义和不了义之间的区别是,虽然两者都在讲解禅定,但是不了义见解没有了义见解般的功能。就好比绘画的太阳,即便有多么像太阳,但是它不具备真正太阳的功能,因为在黑暗当中,这个太阳,即便放一千个太阳,仍旧是黑暗的。但是真正的太阳一出来的时候,黑暗就会消失,因为它自带光明。
所以现前也有很多人都在说,好像从言语表达当中能说出一些见解,但为什么不具备功德呢?比如我们刚刚说的,早上醒来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梦中所呈现的一切境相都是虚幻的,但为何在梦里就不知道梦是虚幻的呢?这就说明我们要去做!单凭知道,就好比醒来以后知道梦是虚幻一般,但梦里要想知道梦是虚幻,必须去做!当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梦中就能知道梦是虚幻的。
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很多人都说:“见解方面我好像没有问题啊,我也懂得什么叫便智双运,我也知道什么叫四空双运,甚至以上的什么智慧转为道用、五种辨别,相对之间我也认识一些,甚至在某一位导师面前也求过,但是很多很多功德方面的力量还是不具备,这是什么原因呢?”多数都叫文字般若,是意识观照出来的见解,因此它并不具备一系列功德。所以晚上做梦的时候还是如同庸俗般,醒来的时候才知道梦是虚幻的,梦中还是无法认识到梦。也就是说,梦里面还是无法驾驭一切梦境,还是被梦牵着行走,这就是不具备功能。
很多人都说:“理论上的道理还是很容易精通,甚至我现前也可以为你讲解,无论与谁作辩论的时候,我也能说出一些关于心性方面的见地,但是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就说明一切都停顿在嘴上的功夫上,还是没有做到这个见解。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做与认识之间,就好比晚上做梦的时候,醒来知道梦,就相当于在理论上说一个见解。梦中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就叫实践。
我们今天修觅心法也同样一个道理。若是仅仅停顿在一个理论之上,用“空性”掩盖一切,即便你这个见解有多么细致,最终还是只能做到——醒来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在虚幻当中没法认识到虚幻,这就是仅具观察修而没有配同着安住的过失。
若见解真正是实践出来、修出来的话,不仅仅你有这样的体会,甚至功德方面也会呈现。比如晚上做梦的时候,梦中能认识到梦为虚幻,平常出定的时候,无论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信心,也日日增上。尤其我们单纯讲解慈悲心,以前我们的慈悲心还需要一个所缘的对境,依靠这个对境才能生起一个非常大的慈愍心,但由于长时间如是修学见解,尤其是见解呈现的时候,这个慈悲心是无缘的,时时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慈悲心。
信心也同样一个道理,往昔我们的信心,说是需要修普遍信心、要做到普遍信心,但是反观自己的内心还是有一定的分别。虽然我们尽可能往普遍方面去发展,但是仍旧还是有一些分别。当具备这个见解的时候,他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变成一种普遍。前面我们需要时时提起正念去观照这个信心,要让它达到普遍,后期就变成无意当中信心自然普遍,这是它的功能。就像太阳出来的时候自带光明一般,功德也随着它会增上。梦中也像刚刚所说的,也可以驾驭一切梦境。
很多人都在问,什么叫解脱?在面对生活当中,生活不束缚自己内心之时为解脱。我们现前完全是被生活牵着行走,生活让你哭,你就会哭;生活让你笑,你就会笑,我们永远不能自在,都是被生活牵着行走而呈现不同的面相。就像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同样一个道理,梦牵着你行走的时候,永远不自在,它让你哭,你就会哭;它让你笑,你就会笑。
我们修学禅定、行持善法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内心达到自在。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自在啊,我现前想做什么,我都可以做什么。实际上细致想想,我们还是被外面的缘牵着行走,我们可以说是没有一时刻自在。大体而言,包括晚上做梦以及生活当中的一系列,都没有自在。因为无论我们现前感觉自己的条件有多么优越,但是我们的情绪不停在变化,这一系列都是由外面的缘而造成的,这就充分告诫我们,我们并不自在。
解脱的目的就是为了驾驭一切,必须达到自在,在这之前就应该要观察修和安住修配同着一起做。前面观察可能观察得不是太细致,但是我们尽可能往细致方面去发展,不要变成一个习惯,反正前一段时间我也是这么修的,先所观的心,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一切都是空性,紧接着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要是如是修学者,修十年的时间恐怕也就是这么个感觉,你的见解不会有很好的增上。原因在何处呢?修行过于粗糙、不够细致。因为我们在讲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宣讲,要细致一些,要细致一些!
当然,见解增长要凭借它本身的力量,还要凭借很多很多助伴,也就是我们所讲解的善巧运用——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无论当时需要剖析,还是直视,还是安住,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当时的定力来定夺。但是见解本身的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成一个很细致的,不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段时间我们在座的很多弟子都停顿在觅心法之中,但若像我刚刚所说的一般,你们的觅心法也只是这么一个过程,用空性掩盖一切的话,到了一百年我们在不在世上谁也不知道,但五十年,我们天天都说,五十年之后我们恐怕就不在世上了,到五十年的时候,恐怕也就是这么一个见解,也不会有很好的感觉,所以要细致一点!要细致一点!
有时候我们可能太着重一种安住,行不行都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安住当然很重要,但又要记住的是,方便若搁置一旁,仅仅为了安住而安住的话,得到的见解到底是否是真正的禅定,真的很难说。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仁增晋美林巴曾经说过:“我一生当中所摄受的弟子当中也有精进者,但精进者无论怎么修行,最终得到的仅仅是世间禅定--寂止。”就是由于缺乏方便的原因,要记住这一点!我们今天在修学过程中,如果也仅仅为了安住而安住,无论你安住的时间有多么长,最终也只是一个寂止!就如同萨迦班智达曰:“方便为次要,禅定为主要者,已堕入小乘灭尽地也。”至于着重多少方便、着重多少禅定,根据当时的定力和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要善巧一点!不要给自己形成一种定位,行不行都必须这么去做,这样的话就叫一种逼迫性的修法,这样修不出一个好的见解出来。
尤其是所谓的这个心,想抓,抓不住;想砍,砍不掉;想淹死,也淹不着,所以像这样的这个心,我们必须得懂它运作的方式方法,它的规律。凭借我们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以前我们也听说过历代很多修行者很精进,有时候昏沉过于太重、妄念太多的时候,拿着一个针刺,用自残的方式让昏沉掉举少下来。但不可能的,如果扎自己的脚就能扎掉昏沉掉举的话,为了解脱,那我们就不扎,我们就把这个脚去掉一些。但是也没看见残疾的人没有妄想,他的妄想可能比一般人更多,这就充分地说明昏沉和掉举不在脚上。由于太疼痛的缘故,一瞬间的昏沉掉举可能消失,但这个并不代表从此以后就没有昏沉掉举,所以我们要懂得方式方法。凭借我们自己一时想怎么去做就怎么做,恐怕也对治不了烦恼,所以要善巧一些。
天天都在讲解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切,都是在讲解成办解脱的一系列过程。若我们继承他们的足迹,成办解脱也近在眼前,最怕的就是变成一种私心。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面无论学过多少理论,但是由于理论不会运用,到后期的时候变成修行的一种障碍,这种情况也有。第二是过于自私。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当中,明明是这么讲解的,我就偏不按照这样走,我要按照另一种方式去做。但是最终也没看见修出一个好的成绩出来。所以如理如法修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能很多都会想,我们为什么天天都要去琢磨它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我们现在讲解的就是在讲解什么叫解脱。所以这段时间我也告诫很多弟子,我们必须懂得哪个叫主,哪个叫次。要是没有主次分别,完全堕入到一个“次”当中,“主”搁置一旁,像这样的人就得问他:你信仰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这段时间也在说,信仰佛教的目的若是仅仅为了走个过程,令更多人赞叹自己,那你就这么做着,因为这就是你信仰的目的啊!就像平常有些人从外面买来各式各样的食品,佛教徒买食品可能是为了供养,另一个人的想法当中,买食品是为了自己好好吃一顿。若是仅仅为了好好吃一顿,就好好吃,因为你的目标就是这个。但若是目标是为了解脱的话,必须与解脱有着很大的关联,凭借自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当然是远远不足的。这些我们前两天也已经讲了很多很多。
我们也没有否定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然不是这样在宣讲,一切都很好。只不过是由于我们当前根机等多方面条件成熟一些的缘故,所以要求更高一点。若是说到不对,可能就是要求高一些之外,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反驳以及蔑视其他的法门。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作为迅速成办这个根本法的一个辅助,这些当然不能缺少。在我们以上所传讲的教言当中,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即便你已经知道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是平常修学共同法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因为作为辅助啊!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当然我们也要懂得这些道理,但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与解脱相关的道理也应该懂一些,也应该往这方面多发展一些,这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这样一来,我们前面所讲解的主要是内相上师相应法,也应该这样去多了解一些。因为这段时间大部分都停顿在觅心法上,紧接着我们还要讲解缘起性空。前行破除心房当中,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和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现前大部分在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寻找心之中。后期我们还有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法,这个有五种辨别。但这个五种辨别前两天说过,当我们的见解没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就没处辨别。你要和谁辨别呢?自己又没有一个清净的见解,就没处辨别。所以当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紧接着还要讲解下面的五种辨别等等。但这个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有些过早。虽然《胜乘狮吼妙音》当中有这方面的宣讲,但是仅凭借书上的解释,与我们当前证到的见解,恐怕是两个概念吧。文字即便有多么丰富,我们刚刚所说的,在实践当中还是那么回事。通常我们从文字的角度所了解的很多空性层面上面的见解,在证悟空性方面可能是最高的,但若是在修行过程中,所执受的空性可能是非常非常薄弱的。虽然都称之为空性层面,但是不同空性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要让这个所执受的空性达到圆满,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方便是必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我们昨天所讲解的,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观察修,如何运用安住修,今天所宣讲的也就是对昨天后面内相上师相应法的一些观点稍微做一个辅助,大概就是这样。
这样的见解应该长时间修,别光数日子,先问问自己修行的时间。因为我们昨天也稍微说了一些,很多修行者在修上师瑜伽方面最大的缺点、最不足的地方是,要不观察修的时候,也就是观皈依境并不是很清楚;要不安住的时候,安住时间过于太短。但这些我们昨天都已经讲了很多,观察不是很清楚是由于时间太短的原因造成的。安住时间短,一方面当然我们是要延长时间,另一方面,安住的时间长短,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重要,主要是它的质量、它的本质更要清净。因为登地菩萨的见解还称之为一刹那之见解。所以我们今天在树立见解的时候,也要保存它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它的时间长短。但这些我们昨天都已经讲了很多了,所以按照以上所讲解的方式,就应该这样修着走。
平常在实修过程中,还是踏踏实实去修学是最好的。踏踏实实怎么修呢?独自一人在一个幽静的地方修学是最合情合理的。但是所谓的很多很多人在一起,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懈怠的心更加精进起来,创造这么一个缘,偶尔聚众几次,这个倒挺好的。但如果天天聚众一起共修,对你的见解增上能起到多好、多大的作用,这个真的不好说。很多很多时候,要是聚众太多的话,自然更多变成一种广告的成分,从本质当中对我们起到的利益有多大,我也不知道,但这个还是自己去感受吧。因此,依历代传承祖师修学的方法,还是独自一人修学是最佳的。
当然,我们从理论上无论怎么讲解都说得过去,因为在《大幻化网》当中说,要是聚众,尤其是聚众者一切都是清净戒律者,在短短六个月时间当中都能成办很高的境界等。从理论上讲得很好,但是现实当中我们也没有听说过有多少聚集在一起六个月全都成就的一些例子,所以还是自己去尝试。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这一系列,他并不是在欺骗着众生,一切都是真实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哪一方面对自己的内心利益最大,我们就要往这方面走。
天天都在说,八万四千种法门以及不同修行方便,都要以自己的根机而论。佛法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佛法,佛法要是说只有一个的话,就是调伏内心成办解脱之法,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就形成不同的法门。因此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一系列也是这样,无论书本上面如何宣讲,我们自己去感受什么样的法最适合于我的根机,这个我想还是自己去体会吧!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应该精进修着法走。因此也不要像刚刚所说的,仅仅数着日子——我已经修三个月了,已经一年了,已经三年了、四年了……但是在一年时间当中,真正修行的时间又占多长呢?可能没有多少。我们平常虽然说,一天即便世间的事情有多么忙,但也不要少于两个小时在座上,但有时候问问自己:真做到了吗?平常我也听到很多弟子说,他一天至少修一座。那挺好的。紧接着问:一座的时间长达多少呢?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想想,365天恐怕也没有365个小时。一个昼夜24个小时,你再算算,不到365个小时,有多少天哪?就没有多少天真正修行的时间。因此,此时再说很多很多“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见解没有增上”等等,一是时间太短的缘故,第二就得问问,就像刚刚所说的,你的修行是否如理如法?
以前我在其他地方也见到很多修上师瑜伽的信众,有一次在一个可以说是追随我们这个传承修上师瑜伽的地方,那天当我们在问几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回答非常非常不理想。那时候我在想,今天这个问题并不很高,只要修到一定的时间,比如半年以上者,只要在上师瑜伽当中好好去琢磨一下,也没有什么不懂的,但为何今天那么多弟子当中,没一个人答得那么圆满呢?所以心想是什么原因呢?
到了下午,我就把其中修行稍微好一点、修行时间稍微长一点的几个人留下,问问他们修上师瑜伽的整个过程。后面当他们说完以后我才知道,他们见解不能增长,以及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上师瑜伽只是打着这个旗号,实际上只是一个功课,就是从头到尾配同着一些观想念诵一遍,就说“我在修上师瑜伽”。要记住,我们今天所讲解的上师瑜伽叫“正行上师瑜伽”,必须具备正行所有的一切特点啊,不是光念诵一个仪轨。我刚刚所说的,像有些修了一阵时间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见地者,主要是由于什么呢?上师瑜伽仅仅变成一个功课型的。就像我们通常念诵一些仪轨的时候,从开头到结尾配同着一些观想念诵一遍,就叫我已经修了这个法,实际上与我们今天所传讲的完全是两个境界。
第二,很多修上师瑜伽的弟子们,虽然遵循导师所立的时间,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但很多很多时候还是自创型的,什么意思呢?因为可能他阅读过很多很多书,也学了一些理论,但是由于不会运用的原因,所以无论他见到什么,全都聚集在自己的修行当中,用不同的方法去调伏着自己的内心,这时候他的传承就已经打乱了。
我们这两天说过,从小乘直到密乘之间,九乘次第都在修行心性、成办心性,但是由于方式方法不同的缘故,所以从小乘直到密乘之间,证得心性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先从显宗和密宗来说,显宗获得心性,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密法最长一世、最短一瞬间就能成办解脱,为什么时间上有着那么大的差距呢?一大阿僧祇劫,我们前两天已经说过,有多长的概念呢?无法用年来算,何况三大阿僧祇劫。密法短短时间就能成办解脱,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打着一个密法的旗号就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在方式方法、修行的方便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都称之为方便,我们把密法的方便称之为殊胜方便,由于它与方便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不同时间的区别。
像我们后面所说的“自创型”的上师瑜伽,虽然念着的是上师瑜伽的仪轨,但是调顺烦恼等一系列方便,到底叫断除,还是转变,还是叫运用?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我想怎么去用,我就怎么去用,这就叫自己的创造。若不是纯粹的密宗方便的话,一生成办解脱,是决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是决定达不到“一生”这样预期的效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方式方法不对啊!
就好比一辆车从某个地方到一个终点,需要一个小时能到达,如果你把里面的一些零件换掉,不一定一个小时能到达。因为我们说的是“这样的车”在一个小时当中就能到达,就是原本不动的前提之下。如果外面的壳没有改变,而里面的零件改变以后,我们看着好像也是原本的那辆车,但是由于里面的零件已经换掉的原因,不一定一个小时能跑得到。所以方式方法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刚刚所说的,就是由于这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创型,一个是功课般的。因此就变成什么呢?修是修了好多年,一年、三年、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终也就是,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是具有的,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治,多多少少决定已消除一些烦恼,功德也有所增上,但是没有达到密法预期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呢?方式方法已经偏邪。
还有一点,以前刚入门的时候,无论是自己,还是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幼稚心态、小孩子般的心态,认为只要我念诵上师瑜伽,我一定是密宗的弟子。这个合理吗?不合理,原因是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也就是说,上师瑜伽若是遵照密宗上师瑜伽的特点去做,它就叫密宗上师瑜伽;若是见修行果一切均变成大乘的时候,就叫大乘上师瑜伽;若是变成小乘的话,就叫小乘上师瑜伽;若一切见解都已经偏邪,变成外道教的话,上师瑜伽就叫外道上师瑜伽。
可能很多人会想:“天哪!不能这么说吧,这个也太恐惧了,上师瑜伽也有外道上师瑜伽吗?”不是上师瑜伽有外道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怎么立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比如我们拿着一块铁,你说这个铁叫好铁还是坏铁?像我们刚刚说的,叫密乘的铁,还是大乘的铁、小乘的铁、外道的铁,还是地狱的铁?铁本身没有这些区别,但看看你打成什么样。举个例子,密乘是这样的一个标志,你打成这样的标志,就叫密乘的铁;大乘的标志又是另一种,你打成大乘的;若是打成地狱的这种标志的话,这个铁就叫地狱的铁。铁本身没有地狱和什么大圆满、显宗的区别,就看看铁匠把它打成什么样的标志。因此,就像刚刚所说的,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上师瑜伽》仅仅是一个仪轨,但变成哪一个乘派,包括三恶道,一切取决于这个修行者的方法。方法一旦偏袒,上师瑜伽也会令你堕入三恶趣。
这段时间我也遇到很多居士,说“我们平常也在修上师瑜伽”,挺好的。但以前我们心目当中都有这样一种惯性,只要说到上师瑜伽,好像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我们平常做的就是上师瑜伽。但是到后期才知道,“上师瑜伽”仅仅是一个标题,实际上是否已做到我们当今所讲解的以及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就不知道了。原因是什么呢?要记住,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的标准是什么呢?叫“正行上师瑜伽”。
尤其我们在讲显宗和密宗之间的差异时,密法的特点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今天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到底是否为密法,就看看是否具备这四个特点。在运用过程中,我们把这四个特点运用到四精要法当中——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若是如理如法遵照这个法要去做,你就是密宗的弟子,就在修无上窍诀大圆满;一旦要是其中有一个法义漏掉,你不是真正修大圆满的弟子。按照这个次序去推理,就知道我现前到底在修什么法。
单纯念诵,仅仅就是念诵而已,若是还有什么,说明你可能以前上过学、认识到字而已,还能说明什么呢?可能与我们平常阅读一些小说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今天在念诵这个法的时候多了一份信心。但这个信心,念诵小说的时候,你说有没有信心呢?没有信心、没有兴趣的话,你还会阅读这本书吗?要是说多点什么,可能是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已,就是这么一个,也没有体现出多大的差异。所以这些方面也要多去了解一些,不要仅仅变成一个理论。
这段时间很多修加行的弟子问:“我一边修加行,一边修上师瑜伽可不可以?”当然祈祷上师获得加持也是必不可缺少,因此觉得时间稍微充足一些,就这么念诵一遍很好,但是说到正行上师瑜伽,恐怕你当前做不了。做不了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本身一天修行的时间就那么可怜,这个可怜的时间再分为两段,你说真正修上师瑜伽的时间又有多长呢?说一天只有一座,还不到两个小时,那真正修一个法,不到一个小时,又能修出什么呢?还不如你先把心完全专注在修一个法之中,比如先修加行,目的是为修正行上师瑜伽打个基础,先把加行修完。
加行当然着重于质量,但是同时更着重于数量,因为当数量圆满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加行已经修完。但实际上加行修完的时候,应该是成佛时机,但是我们现前更着重的是数量。上师瑜伽着重的是质量,所以它也要时间。因此我告诫很多弟子先把加行做完,再开始身心完全投入到正行去做上师瑜伽。这样一来,我相信在修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的感觉以及多方面功德呈现得更快,对它的信心也会更大。要不加行加行修不完,正行正行没有什么进展,到一定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思想太复杂,又会想出什么样的念出来,真的一点都没法预料。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最好还是像刚刚所说的,如理如法这么去做。
这也是这两天讲解上师瑜伽过程当中一再强调的,真的需要这样,不光是一个念诵上。念诵上无论念诵什么,没有丝毫之差异。念诵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给我们在修学过程中提供这么一个善缘而已,实际上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它也重要、也不重要。因为见解本身就具备便智双运,方便并没有搁置一旁。但我们现前如是专注修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辅助。所以,说重要,当然重要;说不重要,也是那么回事。因此,不能凭借这个说我是密宗的弟子,这样一来,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圆满的地方,要记住这些。
我们现前不仅仅要懂得上师瑜伽,同时还要把我们平常所讲解的一些道理多去看看一些。这样一来,由于我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广博,再加上在修行过程中又讲得这么深奥,因此能把所有一切理论归纳到一个法当中去做,这时候疑问就会越来越少。有时候由于我们平常学习太少的缘故,难免会产生一些疑惑,这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但是尽可能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大概就是这样,这上面也就没有什么不懂的,下面我们继续按照这个词来讲。
祈请所欲
【嗟!】
“嗟”在藏文当中,是在遭受痛苦的时候,呼唤一个尊者、有能力者的一种祈祷、呼唤的叫声,就叫“嗟”。
【大恩离言上师知,无始以来迄至今,辗转轮回漂六道,今祈尊以大慈悲,敬祈速疾作救护。(三遍)】
这是一个祈祷文。这时尽可能做到如理如法,因为我们刚刚说过,念诵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我们内心当中生起或树立这么一个善念、这么一个清净心,凭借念诵能创造一个很好的缘。所以在念诵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依文明观。
祈四灌法
【啊!】
这个“啊”字,在整个上师瑜伽导修之中,从第一皈依开始,接下来无论是明观资粮田,后面祈祷,包括下面在四种灌顶的时候都有一个“啊”字,这就充分告诫我们,此上师瑜伽是按照密相上师瑜伽的这么一个见解来树立的,用这个文字来诠释密相上师瑜伽,所以“啊”字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因为当我们念到这些词句的时候,在执受见解当中,也如同《金刚经》所讲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啊”字代表“应无所住”当中而生的心,就是讲解下边的方便。
若是前面念诵“啊”字期间,能执受本体的话,后面这一系列智慧都变成体用一如,所以真正的见解当中观中有止、止中有观,指的是什么呢?是胜观,真正见解当中就具备这样的功能。但是我们现前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见地,所以这时“啊”字当中,尽可能让心静下来,再开始做以下的净观。
【三身字体自性中,与三金刚无有别,吾之三门法性体,远离偏袒本性啊。智界双运原始性,离言无作法性中,远离伺察与耽著,安住无执本净界。(随力安住)】
这个意思在下面就写着:
【观上师皈依境三处(指上师顶间、喉间、心间),分别呈现白色“嗡(ཨོྃ)”,红色“啊(ཨཱཿ)”,蓝色“吽(ཧཱུྃ)”三字(表示身、语、意三金刚及法、报、化三身),】
第一时间,由于我们平常对这些藏文并不是很了解的缘故,所以在观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观不清楚的现象,但这时候回去多写几遍。“嗡、啊、吽”三个字,很多人都问,能不能用汉字来观“嗡、啊、吽”?因为汉字只是一个音译,而不代表意译,所以这时候还是按照藏文做观想是最好的。为什么很多很多心咒,我们并不做翻译呢?因为多义的字是不做翻译的,像“嗡、啊、吽”三字就叫多义字,因为它具有很多很多意思,这时候我们还是遵照这样的字做观想,加持力更大一些。“嗡、啊、吽”三字,若是观得不是太细致的话,就多写几遍。
但这个“啊”字,可能有些学过藏文的知道,有一个短“啊”和长“啊”的区别。“啊”字下面的小小的字和后面两个圆圈没有的时候,就叫短“啊”,也是一个“啊”字。加上后面的两个圆圈和下面小小的那个字母,就叫长“啊”。“嗡、啊、吽”三字连贯起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长“啊”。若是观得清楚一些,还是按照这个“啊”的形象做观想意义更大一些。
“嗡、啊、吽”三字细节当中的意思很多很多,因为它是多义字。大体当中,“嗡”字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身金刚,“啊”字代表诸佛菩萨的语金刚,“吽”字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意金刚,称之为“三金刚”,“嗡、啊、吽”代表身语意三金刚——诸佛菩萨。所以我们在观的时候仅仅凭借“嗡、啊、吽”三字,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原因就在其中,因为它代表着这样的含义。也代表着——“嗡”字代表着化身,“啊”字代表着报身,“吽”字代表着法身,称之为三身,“嗡、啊、吽”三字代表着这样的意思。这是从总的角度,以及从我们当前所修学的见解来树立的,“嗡、啊、吽”三字代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三金刚以及法、报、化三身。
“放光融入自己的三处”,但这个,你要是按照次第接受四种灌顶的话,放光融入自己的时候,先是从“嗡(ཨོྃ)”字发光融入自己的眉间,也可以观想成梵穴,梵穴、眉间都可以的,那时候所得到的一切功德,一个一个做净观,用次第接受;第二个是喉间显现红色的“啊(ཨཱཿ)”字,发红光而融入自己的喉间,按照下面所说的所有的一切功德做净观;紧接着心间呈现蓝色的“吽(ཧཱུྃ)”字,发蓝光融入自己心间,消除什么业障、得到什么功德,就按照这样的方式观想;后面三字同时发光融入自己的三处,消除习气业障、得到第四种灌顶等等,就按照下面所说的一一去观想。这就叫次第接受四种灌顶。
还有一种叫“顿时接受四种灌顶”,不按照次第走,一瞬间就像刚刚所说的,发光融入自己的三处,三处一瞬间开始接受所有的一切,这就叫“顿时接受四种灌顶”。但这里面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只不过是跟文字配同着一起,所以是顿时接受四种灌顶。平常比如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每天早晨修一座上师瑜伽,到了第二座、第三座……一天无论有多少座,就按照《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当中“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证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吾乃修持深奥之道”为发心,紧接着“三世诸佛之本体大宝上师知”以下,直到后面有大概八句偈左右,“愿获无余涅槃位”的时候,前面做祈祷,后面就要接受四种灌顶。
接受四种灌顶,虽然我们所念诵的这个仪轨当中,没有什么仪轨配同在一起接受四种灌顶,那时候凭借我们的观想去接受四种灌顶,最好还是按照次第接受四种灌顶为佳。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平常身、语、意、习气上的业障,可以说是独自业障很严重的,所以就按照独自方法去清净业障,此效果比顿时接受灌顶还会更强于一层,这是针对次第根机而论的。当见解达到一定的时候,当然就不需要分为很多个层次,一切都来自于习气业障,但是我们前面实修过程中,分别接受四种灌顶可能是最好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前在讲解如何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也是这么宣讲的。
但今天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期间,说是要接受四种灌顶,总觉得好像来不及一般,因为要做到依文明观。前面所讲解的“啊!三身字体自性中,与三金刚无有别,吾之三门法性体,远离偏袒本性啊”,一瞬间接受四种灌顶。这时候再想上师的头间显现白色的“嗡”字、发白光等等等等下去的话,总觉得好像跟不上一般,此时我们就顿时接受四种灌顶。但是刚刚所说的是,在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们,第二座开始还是要次第接受四种灌顶。
【放光融入自己的三处】
自己的三处也是眉间、喉间和心间三处,消除身、语、意、习气之障。比如分别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前面就要想到“嗡”字发白光,融入自己的眉间或梵穴,消除身的业障;红色的“啊”字消除语的业障;蓝色的“吽”字消除意的业障;三门同时发光消除习气业障。分别观想的时候,应该如是分别去净观。
获得四种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这里面我们就用不着说宝瓶灌顶到底是什么一种境界?秘密灌顶应该是什么一种境界?因为这时候凭借一种净观就可以得到四种灌顶。因为灌顶本身的含义是成熟和授权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原本具有的如来藏让它迅速成熟。这个“成熟”是迅速呈现、很快呈现的意思,就像本具有的蓝色的天空,让它很快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需要再去成熟。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叫它任运自成。不需要依靠因和缘再去树立一个果,它本来就是任运自成的。
这个成熟灌顶,虽然有“成熟”这么一个名称,好像有一个能成熟和所成熟一般,但实际的含义还是任运自成,原本具有的让它早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为现前被无明二取遮止本来面目,就像乌云遮止蓝色的天空一般。蓝色的天空本身并没有受到污染,但是在我们的面前看不见蓝色的天空,已经形成一种障碍。原本具有的如来藏也同样一个道理,被无明遮止期间,在我们面前就看不见原本具有如来藏的一切功德,但如来藏本身并没有染上什么污点。
今天我们得到这样灌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授权,指的是什么呢?四种灌顶讲解四个次第,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讲解一个次第道,那“授权”指的是什么呢?我可以修学这个法、我可以执受这个禅定的一个权利,我可以做这件事的权利,这叫授权。另一方面,也是让它快速赤裸的一种方便法,就叫“成熟”。所以灌顶的真实含义就是这个。我们从次第的角度讲解也好,还是顿时悟证心性的角度讲解也好,从这两方面的含义去了解。
这个四种灌顶,按照次第接受四种灌顶净观的时候,“嗡”字白光融入自己的眉间,消除身的业障,得到宝瓶灌顶,“啊”字得到的是秘密灌顶,“吽”字发蓝光得到的是智慧灌顶,三字同时发光融入自己的三处,得到的是句义灌顶。至于四种灌顶,各自受灌顶期间,什么叫灌顶?得到灌顶之后,应该守持什么样的戒律?等两天《白莲花论》可能就会过来,到时我们就开始讲解这部法,我觉得也挺有意义的。
虽然现前很多导师都在讲解《大幻化网》一类的教言,因为里面也有很多像成熟灌顶方面的一些教言,其外当然也有很多很多教言,但是在我们的手中《白莲花论》应该算是最详细的一部。所以过两天知道一些,我想还是挺好的,不仅仅在某一位导师面前接受灌顶,或者是每天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在受灌顶。但这两者灌顶有什么区别吗?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第一次得到灌顶是需要在某一位导师面前受灌顶,但这也可以说是叫基灌顶,这时候必须在一位具德的导师身边接受四种灌顶。但这个具德导师身边接受灌顶者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等等,等两天我们在讲灌顶期间也会讲。但总体角度当然信心不能缺乏,这是没得说的。
现前在汉地受个灌顶,也变成交朋友的一个场所。有一个朋友说,今天哪个哪个导师要灌顶,自己即便不想去,朋友也把他拽到那边去受灌顶。这时候由于信心不足的缘故,实际上他并不具备接受灌顶的资格,所以这时候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真不知道。因为《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七条是:“非器非熟庸俗前,若传密法违第七条。”即便是在道场,恐怕得到的只是一个过失,得不到什么加持,因为你压根就不具备接受这个法的能力。
密法密法,对于谁密呢?对没有信心者而密,它不是有个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怕他人知道,因此必须秘密,当然不是这样的,而是由于他不具备条件的缘故。我们也知道,平常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虽然不讲什么“秘密”,但现实当中,他还是对下面不具备这个根机的人也是密的。一个中学的老师,他不会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讲中学的课本,因为他知道他是读不下去的。一个大学的老师也不会给中学的学生讲大学的课本,不可能的。所以,只不过是在我们佛教当中称之为“密”。这个“密”字,因为佛教当中像类似这样的情况会对他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比世间还会更谨慎,所以称之为密,更重的原因。实际上世间当中也是如是在做,可以这么说吧。但这些,我们到时在讲《白莲花论》的时候再宣讲,今天由于没有文字上的解释,凭借我们这么讲,恐怕也很难记住,到时再说。
这四种灌顶如是作净观,那么,最终得到的是什么呢?“嗡”字消尽身的业障,最终得到的是化身之果位;“啊”字发光,消除语的业障,最终得到的是报身;心间“吽”字放光而消除意的业障,得到的是法身;三门同时放光,消除习气障,最终得到是自性身果位,如是净观。次第观想的时候就这么观,顿时灌顶的时候是一瞬间。但这个需要好好去背诵一下,多去了解一些,即便里面的这些意思不是很通达,但是字面上的意思要懂,甚至字面上必须背诵下来。
所以,这两天刚开始修我们这个法的很多人,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我都让他们多去看看上师瑜伽。因为我们在实修过程中,通常不会一边看着书、一边去修这个法,我相信修到一定的时候,你都觉得这样是很辛劳、很累的,就不想这么做,最终会变成什么呢?修行可能不是很圆满。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个过失,我前一段时间让他们好好去看,好好把它背诵下来,这样在做的过程中才会做得更圆满。尤其是净观,如果连这里面的一些意思都不懂,字面的含义都不懂,你怎么去接受四种灌顶呢?大概就是这样。
【最后自心与上师无别中安住。】
但这个“无别之中”怎么安住呢?得到四种灌顶,一切业障得以消尽,一切功德赐予加持以后,这时候上师融入自己。要是还感觉到自己以外还有一个上师的话,上师再化光融入自己,自己和上师成为一如当中稍稍这么静坐一下。只能说是静坐,因为他对禅定并不了解,所以只能这样。要是当时接受四种灌顶当中,一切得以加持以后,在这种感觉当中自己和上师已成为一如的话,就不需要化光融入自己,总之已达到一如。
现前我们在座的弟子们都在讲解正行上师瑜伽,当然着重的是智慧——禅定。我们第一次接受四种灌顶以后,自心与上师无二,怎么与上师无二呢?在单纯前行当中,感觉到我以外没有一个上师,就觉得是一如的,凭借这个得到加持。但是我们字面当中讲解的是“自心与上师一如”,那时候,比如你的禅定仅仅是有相定的话,心里想着上师的当下安住,就叫“自心与上师一如”。
但这个我们前两天也说过,比如这个念珠拿到你们的面前——“这是念珠。”你知道这是念珠的当下,哪以外是念珠?哪以内是你的心呢?从哪里分开呢?从这里分开,还是这儿分开?因为我们以上已经讲了心是无形无相的,当想到哪一个,心就在哪个上面,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这个头不叫心,眼睛不叫心,前面的胸不叫心,肚不叫心,手不叫心,那到底哪个叫心?也是无处不在的,想到哪里就在哪。我们说什么叫身体?看得见的这个有支分的、有五脏六腑的这个就叫身体。什么叫语呢?看不见、听得着的声音叫语。什么叫心呢?胡思乱想的就叫心。那我们再说,境心一如的时候,当想到这个念珠的当下,哪以外是境?哪以内是你的心呢?起第二念的时候,当然我们可以分别,前面这个念珠就是境,我胡思乱想的这就叫心,这是第二念。但想到这个念珠的当下,没有再起什么念,这时候分析哪以外、哪以内?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从它开始做起,虽然这个境心一如不是很了义,但先从不了义的境心一如开始做起。这时候不要说“我的见解过于太低,我不想修这个法”,因为你现前只具备这个条件。就好比你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你不要说小学太低了,我必须读大学,你读不了的,你还是一步一步走呗。所以那时候我们先从它开始做起,想到上师当下,能安住多长时间就安住多长时间,直到妄念一起为止,这就叫自心与上师一如。
随着我们长时间修学禅定,逐渐开始有无相定,尤其当达到清明无相定时,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当上师融入自己的时候,这时候体用也好、明空完全分不开的一种清明之状态中,它本来就是一如的,这个比我们前面所讲解的当然更为了义。就在这上面如如安住,不动地安住一阵时间,直到妄念一起为止。这根据个人的禅定来定夺,总之都叫“自心与上师无别中安住”。
要是有人再问,能不能在这上面多安住一阵时间?只要时间充足完全可以。若是觉得没有时间,因为我前面一直都在修炼禅定,所以到这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那可以安住多长时间呢?直到妄念一起为止,大概也就在十秒钟、十五秒钟、二十秒钟……这个根据你的定力来定夺,我想一两分钟的时间也对我们造成不了什么损失。所以这个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直到妄念一起为止,就这么自然安住。这个要配同着前面的禅定啊!因为也没有第二种修法。
【最后自心与上师无别中安住,直待妄念生起为止(大约安住十五秒钟左右即可)】
但这个不是一个标准性的,必须看着十五秒,不能继续往下安住,当然不是,这只是大概的意思,直到妄念一起为止。这就是四种灌顶法,大概都知道一些了吧。
至于灌顶,它本身还有很多内涵,但这个到时讲《白莲花论》的时候再说吧。但我们刚刚已经提到过,在一位导师面前亲自接受灌顶和在诸佛菩萨面前净观受灌顶,两者有什么区别吗?没有区别。
刚刚已经说过,第一次基灌顶是需要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去摄受,目的是为了成熟和授权。紧接着以下的一切灌顶,无论是在导师身边得到灌顶,还是依靠上师瑜伽、前行等一系列接受四种灌顶方式去接受,完全是一如的。所以,平常仅仅去寻找某一位导师面前得到灌顶,当然是自己的执著过于偏袒的原因所致,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受灌顶。
这种灌顶叫什么呢?叫行灌顶。但行灌顶就看得到的结果来定这个灌顶已变成什么灌顶,是心性灌顶还是行果灌顶?这个我们后期在讲《白莲花论》的时候,到时再把灌顶讲得细致一些吧。但这一系列灌顶,比如在前面某一位导师面前得到灌顶开始,以下的这一系列灌顶,无论是自己在佛菩萨面前接受灌顶,还是在某一位导师面前接受灌顶,都称之为行灌顶。但得到的就根据见解来定夺,是心性还是行果?总之一切都属于行灌顶的这么一个范围当中,大概是这样的。
后得转为道用
【啊!本来无作法性中,自力无滞诸声相,本来尊咒法身性,远离增损转道用。】
后得转为道用,就好比我们平常在念不同仪轨,最终有个“外相上师……”那四句偈。后得转为道用,就是说我们从入定当中已经出来,在后得的时候也不要忘失正念,也要时时提起正念。我们把正念分为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若是在座上见解已达到很高的地步,它能影响到座下,当然座下的时候也能做到无造法性之正念,相对也在见解当中。但是我们现前座上的见解还不稳固,也不清净的时候,座下就要以什么正念呢?是改造意念之正念。还是一种起心动念,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若是与正法相关的一切,不仅仅要继续往下发展,还要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若是起的是恶念,与正法相违背,那么及时要断除这样的恶行,并且还要做忏悔等等,这就叫正念,也叫改造意念之正念,这里面讲解的就是这个。
但这里这个见解稍微高一点,他时时都在一种什么正念当中呢?若真正能执受本体的话,眼前呈现一切之相均为本尊,耳前听见的一切声音都是法语,内心当中起现的一切识聚都是智慧。若是能执受本体、有这个见解的话,就不需要再说自己眼前看得见的都是佛像。若不是佛像是什么呢?即便是一根草,它也是佛像,甚至这一根草也会为你宣讲众多教法,因为这不一定是言语表达,可能是一种表示,总之它会给你提供很多很多佛法的信心,所以它就是本尊!不一定以我们所挂着的唐卡这样的形象呈现在你的面前,即便是一面墙,它也是你的本尊,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
耳前听见的声音,永远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一切都是法语,内心当中呈现的一切都叫智慧,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金刚经》当中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我们指的是执受本体,以此而生的心一切都是真心,也叫智慧,这时候就不叫识聚了。这是见解很高的人,在后得当中运用的方式,但我们现前恐怕做不到,但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
回向,下面我们还要讲解,今天由于时间的缘故,可能讲不圆满,但明天我会把回向讲得非常圆满。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明天后面在讲回向的时候,咱们再讲吧。回向和发愿,真的需要好好讲讲,虽然它是在做一件事情,但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心所,明天咱们再细致讲解一些。这样一来,我们以下的修法就会变得越来越圆满。历代传承祖师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三殊胜法,此乃成办解脱唯一的圣道。”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能否成办解脱,一切取决于三殊胜法、三清净法之中。就是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三殊胜法、三清净法,这个必须得懂!无论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有多么渺小,比如从念诵的角度来说,仅仅是一句佛号,只要具备三殊胜法,这一句佛号就变成无量之功德。凭借一句佛号的力量,也会令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三殊胜法的功德。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在想,由于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很沉重,凭借我短短时间的修法,能消尽一切罪业吗?先从数字上来看,所做的善行与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对比的话,恐怕我们今天所做的太渺小了。但是我们现前拥有三殊胜法的缘故,我们能把这么短暂时间所修的法变成无量之功德,凭借这个功德消尽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也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所以,三殊胜法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平常在实修过程中,真需要这么去懂,甚至同时也要知道发心重要、正行更为重要等道理。正行更为重要,就意味着我们平常在实修过程当中,绝不能在行善行期间有恶念产生,有恶念产生也不能顺着恶念而发展等等。
我这两天也给很多人讲,以前我们并不懂这些道理,每次都想到的是什么呢?这件善事只要做了,最终有个好的结局、有个好的现象,就叫功德。但现前已经知道,真正的功德不在于你做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而是在于这个过程中是否掺杂于烦恼。
我们说什么叫正行?令善根不被外缘,不被恶缘、不好的念——烦恼摧毁。当你在做一件善事的同时,若要是掺杂烦恼——贪嗔痴的话,这个善行即便有多么大,从你的角度来说,一切已经摧毁,没有丝毫之功德。我们先举个例子,今天你在修建一个塔,在建塔的过程中,由于工程队和你之间的烦恼,以及你在做这些事情过程中,无论是化缘还是做什么事情,反正终究很多很多烦恼掺杂在这上面,从打地基直到这个塔完全建成之间,中间掺杂了很多烦恼。塔倒已经建成了,但对你来说,建塔没有丝毫之功德,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功德,因为中间掺杂烦恼的缘故,功德早已消失。所以我们平常修行应该这样去修学,原因就在此上。这两天我也告诫很多弟子,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可能有些能做得到,但我们现前不评论他做得到做不到。我平常也在讲解好与坏等等,是在提供一种什么信息呢?因为要根据个人的根机、个人的力量去做事。我们现前讲解很多很多,并不是在轻视,甚至在诽谤他人的行为,当然不是的!因为如今世上很多人都在做这样的善行,他们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掺杂于烦恼。但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还是要掂量掂量自己:我有没有烦恼?若有烦恼的话,就问问自己我当今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是给世上留下几个东西,我死了以后它还在,以此作为标志?还是为了寻求解脱?
若是为后一代的人都不忘失自己,说谁谁谁建的,仅仅为了这个的话,那就不必管这个过程有多少烦恼,因为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要结实一点,钢筋要多一点,水泥要纯一点,要不时间长久不了。只要时间长一些就可以,当你不存在的时候,你有个标志性的建筑----这是谁谁建筑的。但你说,你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了后面(的人记住自己),那么这个留不留下都是一回事情,就好比什么?当我不在这个世上,无论有多少人说我有多么好,但我也听不见。
就好比前两天有些居士,当然也是很幽默的一些居士问:“上师,前两天我们家煮了一些很好的饭菜,我把所有的饭都放在一个小小的碗,放在你的照片前,你知道吗?”我跟她开玩笑说:“好像知道,好像不知道。”她说:“这又是怎么知道的?”若是真知道的话,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当我们不在这个世上的时候,很多人在赞叹自己,我想我们在某一个地方也是“哇哈哈”的,但我相信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就像那个居士说,我把饭菜都供在你的照片面前,你感觉到吗?好像没感觉什么,因为我在这边到了中午的时候还是一样饿,还要吃这边的饭。所以仅仅为了这个名声,真起不了什么作用,真起不了什么作用。
我们说当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的话,那么正行绝不能掺杂于烦恼。我为什么天天都在说,独自一人是最佳的修行之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汉地有一句话叫“眼不见为净”,是吗?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有时候聚众太多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很多烦恼,说这个人说话好像带着什么刺,那个人刚才说的一句话,好像是针对自己……这样一来难免会产生很多烦恼,那么独自一人修行是最清净的时候。
我们不说我们的见解有多高,相信只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在这样的基础当中无论修学多长时间的法,我想它决定是一个清净的法,是一个圆满的法。因为这个过程不会掺杂很多烦恼,即便烦恼产生,也可以第一时间去对治,甚至可以断除这样的烦恼。这也是我们懂得三清净法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吧。总之,真的需要这样。
紧接着以下是回向,令善根越来越增上。所以刚刚所说的,虽然我们所做的善行可能不是很广大,但是就是有了这样三殊胜法的辅助,相信小小的善根也会变成无量之功德,并且还会让我们趋向于解脱之中。因此从因果法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在创造很大的一个善缘。但当然,我们也不能仅凭这一点就感到满足,认为从此以后就不需要再行持更大的善行,当然不能这样,我们想要即生成办解脱,当然要求更高一些。总之,像刚刚所说的一样,三殊胜法还是挺重要的。明天我们就要开始讲解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之清净回向,那时候再讲解发愿与回向之间的差异,今天先讲这么多吧。
这两天,这个感冒已经有近二十多天了吧,一直都没有好过。前两天稍微好一点,这两天又开始重起来。尤其这个感冒一重起来的时候,最烦恼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前面念诵功课的时候,有时候感冒太重,第一,它会伤及到你的声音,因为我们平常念诵的时候,声音不能太低,如果我们这个音调稍微高一点点,在众多念诵期间有一种共念的气氛,你要是声音过于太低的时候,念着念着就想睡觉,所以这方面也有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在讲的过程中喉咙也挺痛的。今天的法咱们就讲完了,大概是这样。
平常修上师瑜伽,真的不能搁置一旁,要好好去修!要好好修!尤其是如理如法,不要仅仅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导师每天都说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我就看着时间,反正就这么忍着疼痛去修学,但是方式方法搁置一旁,这是远远不足的,我们要的是方式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时间当然挺重要,但最重要是方式方法,所以,这些都做得圆满一些。
有时候实在修不下去,多想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要记住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可怕的无常何时降临到我们的身旁,谁也不知道,可能是今天,可能是明天。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身旁,无论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还是自己所认识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我们远去。相信他们内心当中也不愿这么早就离开,甚至他年龄即便多老,他也多想活在世上,但是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你真的没有自主。尤其是今生所看得见的这个世界即将要消失,未来趋向于哪个地方又未知,所以这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烦恼,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想到这些,我们今天应该更加精进修法为要。
今天烦恼真不叫烦恼,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的时候,那时候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灵,叫身边所有亲朋好友,谁都不灵。相信他们都会到你身边来看望一下你,但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又能给我们赐予什么快乐呢?所以真正的快乐还要从我们内心当中去寻找,这就是今天。因此修行绝不能搁置一旁,要记住这一点。
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些话,若是不铭记心中,今天无论怎么过,我相信我们都能熬得过去,但最可怕的是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可能就熬不过去。相信世上很多人都很幼稚地说一句话:“反正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我就去面对死亡,反正我想活也活不了的。”是的,无论是谁,除非你已经达到莲花生大师的境界,叫“无死莲花生大师”境界,就完全没有死亡的现象,除此以外,死亡是必然的。
但是当今我们如是修学,已经知道什么叫死亡,尤其当无常降临身边的时候,我们应该护持什么样的一种心态,因为今天学的就是它,今天做的就是它。所以这个时候就不会带来很多烦恼、痛苦,不会像很多完全没有成办过这样事业的人,口中说一句话“当时死就是死”,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吧。因为那时候烦恼还会加倍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比如你对某一件事情贪执,到临终的时候会增加七倍的贪执,那时候没有烦恼是绝不可能的。而修行者功德也会增加七倍,所以在临终的时候,能自由自在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去往的场所,因此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恐惧,甚至也是很愉快、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现前不单纯从口里说,要自己去感受。
我们天天都在讲,虽然我们都是佛教徒,都信任因果、信任解脱,但是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作修行者,你没有亲身体会过什么是解脱。真正的解脱没有体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业及烦恼沉重,但一丝毫之感觉都没有的话,你的信心很难增上、很难增上!所以要对一件事情圆满认可,必须有很好的感受,不仅仅是理论啊!理论即便有多么成熟,但是要是没有感觉的话,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力量在否决一切。所以,要让最深处的这个疑惑消尽,需要靠自己去感受。这样一来,解脱就不仅仅是口中所说的“解脱”两个字,而是变成一种自己能感受到的境界,那时候你的信心就会大大增上,所以我们今天需要的就是这个。一方面是为了成办这样的功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境界,让信心等一系列功德增上,能起到这些作用。大概就是这样的,今天就讲这么多吧。
下面我们开始回向,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事业圆满。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有时候,真的听到谁家谁家又有这样的烦恼,谁家又有那样的烦恼,当想到这些事情,我们现前凭借什么去拯救这些苦难呢?所以在回向和发愿的时候,就应该有这样的清净心。所以,以这样的善根,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因为这些众生,无始以来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那么今天,就好比我们身边出现一些烦恼的事情,让它尽快消除一般,世上所有一切众生遭受的烦恼,他们也希望快速消尽,甚至不要有这样的烦恼,我们现前作为他们的儿女,依靠我们今天的善行来圆满他们的心愿。因此这时候就要发愿: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令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有什么样的烦恼,早日消尽这样的烦恼,让所有众生天天都是快乐的,究竟都能成办解脱。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历代高僧大德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