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怎样提高临床疗效?听听国医大师裘沛然所总结四字要诀——精、奇、巧、博

怎样提高临床疗效?听听国医大师裘沛然所总结四字要诀——精、奇、巧、博

方邦江,裘世轲 中医书友会



I导读:这篇文章是国医大师裘老临床之路的肺腑之言。“精”字强调对处方用药配伍和结构的把握,如果不能完全把握,用经典原方可能比私自加减效果好很多。“奇”和“巧”强调思路开阔,有些特例用常法无效,或走奇法,或稍事变动、独出机杼,方可取效。“博”字强调广博学习,更是上述三个字的基础。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努力钻研,就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共勉!

—本文约3600字,预计阅读9分钟—


怎样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在于精、奇、巧、博
作者/裘沛然
↓滑动查看介绍全文↓
简介:裘沛然(1913.1-2010.5),原名维龙,原籍浙江省慈溪县,中国中医学家。裘沛然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颇具心得,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裘沛然先生善治疑难杂病,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提出“经络是机体联系的学说”及“疑难病症治疗八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中医特色,时代气息”八字方针,并对“中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独到见解。裘沛然先生精通医道,兼通文史哲,笔耕不辍,获得了几十项奖励和成果。

我国医学界现存在着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医学互有短长。就它们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说,两者迥不相同。西医学是借助和吸收近现代科学技术,其理论、方法、手段大多是建立在实验室的基础上而逐步完善的。中医学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在吸收现代科技知识方面,未免相形见绌,中医应该补上这一课。

但是,中医在临床治疗方面,则有它独到的优势,这是因为中医学知识是在数以亿计的人体上直接进行观察、实践,行之有效而存在和发展的。人体中有许多奥秘,西方医学到目前还无法了解或难以解释,而中医学在这方面却占有大量资料。

中国医学通过历代医家长期的精密观察,发现人体除了现代解剖学上所载的各个系统之外,还存在其他许多规律性现象和多种联系途径,中医治疗,不仅注意病,而更注意人,还注意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全面分析,从而制订治疗方案。这种动态的整体的辨证的治法,显然具有先进意义。

中医用药,多采用天然药物。它具有过敏性低,后遗症和毒副作用少的优点,能不损害人体而取得较好疗效,这就理所当然会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新兴学科名目繁多。医学的分科也越来越细。但医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治愈疾病。衡量医生水平的高低,首先看你能够治好病还是治不好病,这是中医学能否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虽然它在临床的很多方面占有优势,但我们又如何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呢?

现就这个问题,略谈个人五十余年在临床的体验和教训,觉得要提高疗效,可概括为精、奇、巧、博四个字。兹依次介绍如下:

一、处方贵精

处方用药,首贵于精,精者至当不易之谓。我无法具体形容什么叫做精,只能举例说明:

我治过不少心脏病人,诸如心肌缺氧,房室传导阻滞,频繁性早搏,心律不齐以及房颤等,临床如表现为心阳不振,血行欠畅而见舌质淡胖,脉微细或结代者,就常用炙甘草汤稍事加减,药后虽有效果,但常易反复或者效果不显著,改用其他方药,亦有同样情况。

最后,就径用仲景炙甘草汤原方,一味药不更动,只因古今度量有异,在剂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二十克左右。

有许多心脏病人,曾屡更多医,中西药物备尝,也服过我以炙甘草汤加减之方,均无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有不少病人症状竟得消失或基本缓解,以后仍用原方续服数月。病人主诉:过去几乎每日发病,自服该方后,竟有历数年而安然无恙者。

病家方钦我技之精,而我则既惊又惭。我研究仲景之学且数十年,而未识仲景处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惊人程度!我过去常用本方,仅辅佐药加减一、二味,而效果判若天壤。说明我对该方的组成,远未研究到家,乃浪负虚名,深滋愧疚。


自秦皇士著《伤寒大白》,创江南无正伤寒之说,耳食者遂畏麻桂等方不敢用。事实上,临床所见头痛高热,恶寒无汗,骨节酸痛,脉浮紧带数者极多,我径用麻黄汤原方,剂量较重,往往一剂知,二剂已。始知秦氏《大白》之书出,而仲景竟蒙不白之冤。前人称“仲景垂妙于定方”,良非虚语。

除张机外,历代名家,各有精妙之方,用之得当,皆效如桴鼓。这是因为前贤的某些方剂,其配伍组合,已经过反复实践,千锤百炼筛洗而成,我们取精而用,可提高疗效。

二、立法宜奇

用药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师,有奇谲之法。用药之道,初无二致。

我平生体弱而少病,偶染小恙,亦不服药。有一次患感冒咳嗽,连续数日,旋致咳嗽昼夜不停,彻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自处一方,方用诃子30克,黄芩30克,龙胆草9克,甘草9克,又加乌梅、干姜、细辛三药。

服药约二个小时后,自觉泛泛欲吐,旋即呕吐痰涎及食物残渣,隔半小时又大吐一次,自觉精神困疲,未进晚餐,即卧床安息。事出意料,这个昼夜连续不停的剧咳,竟得一吐而全愈。是夜安睡通宵,嗣后亦无一声咳嗽,精气爽朗,工作如常。

这是用酸苦涌泄的吐法而愈外感剧咳的例子。我自用有捷效,后用治他人,亦每收奇功。此法张子和最擅长,今人多弃置不用,殊为可惜。

中医学上有通可行滞之法,故凡气阻痰壅停饮蕴湿之病,概用通药为主,而重浊厚腻之品,列为禁药。明代张景岳则对治疗痞满、肿胀、痰饮、泄泻等常重用熟地,为世医所呵斥,我年少时亦觉介宾之偏见。

以后临床渐多,遇上述病症,在应用常法久而无效之后,乃一试用景岳方,多以熟地为君,用量至少30克。某些患者,服后竟得痞胀消,泄泻止,痰饮化,胃纳香。病者获愈狂欢,我亦得手而惊喜。

此即中医学上所称的圆机活法。然非学问根柢深厚兼有胆识者不敢用亦不能用。上述两法,我过去在写论文时,曾经提及,可见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训中得来。张景岳独擅此奇妙之法。如按一般常规,则临阵先怯,是无法知道此中甘苦的。

三、用药在巧

古哲有言:“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临床时循法度以用药,学习较方便,至于用巧,则谈何容易!可是自古高手,往往心灵手巧,治法能独出机杼而愈顽疴宿疾。

如宋杨吉老的用冰代水,朱丹溪的酒制剂,皆在前医处方上稍加更动而疾顿瘳。

《浪迹丛谈》载叶桂治邻妇难产几死,仅在前医催生方中加梧桐叶一片,产立下。后有他医效之者,天士笑曰:“吾前此用梧桐叶,以是日立秋故耳,过此何益!”

天士此法,我初不置信,及今思之,似或符合时间生物学的巧思。他如孙思邈处方具有“反、激、逆、从”的巧妙配伍方法。许胤宗的治病风不语,陆严治产妇血晕,皆以药物煎汤薰蒸而起沉疴。清徐灵胎用巧法有鬼斧神功之妙。

张子和用汗吐下三法巧治众多疾病,他治一日饮水数升的消渴患者,竟用生姜自然汁饮服而其病得以缓解。他所著的《儒门事亲》中载述的巧法不胜枚举。子和还擅用改变情志法治愈了不少难治的疾病,其构思之巧,在古代名医中最为杰出。

目前,医学心理学和行为医学,已为西方医学所重视,子和是此道的先驱者。

四、关键在博

过去程门雪先生在日,尝与我煮茶论医,均认为高明的医生,贵在审证明而用药准。然而,人体多奥秘,肺腑不能言,正如张机所说:“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故虽名家处方,未必药皆中病,叶香岩属纩临殁前夕,对子孙乃有“医可为而不可为”的告诫。

所以,品评医生水平的高低,还得看他对每一种病所掌握的治疗方法是多还是少。程公与我,咸有同感。孙思邈所称“医之所患患方少”者,其意正复相同。

试以治眩晕为例来说,近人多囿于“阳化内风”及“无痰不眩”之论,故平肝潜阳或化痰降逆如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大定风珠、半夏天麻白术汤、黄连温胆汤等视为枕中鸿宝。其实,治眩方法很多,阳亢可致眩,肝阳不升或下焦虚冷,亦可致眩。

升肝阳莫如大芎辛汤,温脾肾则术附汤、真武汤皆有捷效。肾虚致眩,除左、右归之外,无比山药丸更佳。阳虚而风寒入脑者,古方三五七散有卓效。汉防己散治风痰攻注之眩。上热下冷者用增损黑锡丹;上盛下虚者用沉香磁石丸。

郁金、滑石、川芎同用,能达木郁之眩。柴胡实治眩良药,今人为“劫肝阴”说而废。他如羚羊附子法、补中益气、当归补血、人参养营等汤,以及攻下、清火、温中、涌吐等法,皆治眩所不废,而目前临床应用者甚少,将何以提高疗效!

故博览群书与博采众方,实为当务之急。非博采则不能取精去粗,故“博”为深入研究中医学所必需。

上述的精、奇、攻、博四字,是密切联系的。处方之精、源于博采,奇不离正,巧生于熟,亦皆以博为基础。我的经验教训是:要学好中医,必须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精读诸家医书,又要具备敢于实践的精神,只要勤苦钻研,锲而不舍,相信临床疗效必可提高,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经方加减合方法(纯干货)

经方加减合方法(纯干货)

艾御享堂


1半夏厚朴汤加减法:
(1)痰多、呕甚、惊恐、焦虑、失眠严重:重用半
(2)眩晕、心悸+水舌、水肿、小便不利+胃内振水音: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3)胸闷、腹胀,舌苔厚腻:重用厚朴
(4)胸闷、腹胀、手脚冰凉、便秘+脉弦长有力:合四逆散
(5)眩晕、心悸、失眠:合温胆汤
(6)焦虑失眠:合酸枣仁汤
(7)腹痛 腹泻:合黄芩汤
(8)心烦 焦虑 失眠+腹中胀满:合栀子厚朴汤


2半夏泻心汤加减法:
(1)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加制大黄
(2)腹胀气多,叩之如鼓:加厚朴(增加胃肠动力)
(3)舌不红、面黄、消瘦:加肉桂
(4)咽痛充血、胸闷、身躁热:加连翘、栀子。

3白虎汤加减法:
(1)消瘦、口渴、舟状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关节疼痛+气上冲: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关节疼痛+口中粘、苔厚腻:加苍术(苍术白虎汤)
(4)高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语躁扰:加水牛角、玄参(化斑汤)
(5)甲亢:合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白虎汤)。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法:
(1)其人如狂、少腹疼痛、大便秘结:合桃核承气汤
(2)脑梗死:合桂枝茯苓丸
(3)心烦失眠、舌体紫暗、面色暗红:合桂枝茯苓丸
(4)失眠 头痛 恍惚 舌淡红:合酸枣仁汤
(5)高血压 烦躁+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6)焦虑不安+胸闷 腹胀:合栀子厚朴汤。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法:
(1)腹中疼痛+面黄、眩晕:合当归芍药散
(2)口渴(水少)+浮肿(水多):合五苓散
(3)腹胀腹痛:合四逆散。

6大柴胡汤加减法:
(1)心中烦+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2)面红赤、舌紫暗+少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3)焦虑+腹满胀气:合栀子厚朴汤
(4)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5)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合黄连解毒汤
(6)急性感染:合黄连解毒汤(中药抗菌素)
(7)哮喘见痰稠难咯:合排脓(痰)散
(8)胸痛、痰黄、便秘:合小陷胸汤。

7大承气汤加减法:
(1)痞满燥实之轻症者:去芒硝,厚朴、枳实减量(小承气汤)
(2)热病神昏:合黄连解毒汤
(3)热毒发斑出血:合白虎汤
(4)胎死腹中:合桂枝茯苓丸。

8大黄附子汤加减法:
(1)体格壮实+精神萎靡、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肌肉酸痛、反应迟钝(麻黄证):合葛根汤;
(2)汗出而肿、手足麻木(黄芪证):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3)面红赤、舌紫暗+腰背疼痛+下肢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胆囊炎、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急性发作伴发热:合大柴胡汤。

9大青龙汤加减法:
(1)咽喉充血疼痛:加连翘。
(2)腹胀 便秘:加大黄。

10当归芍药散加减法:
(1)舌体紫暗+少腹充实疼痛+下肢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2)口渴(水少)+浮肿 小便不利(水多):合五苓散
(3)腹中痛、四肢冷、脉搏弦:合四逆散
(4)颈项疼痛、容易疲倦、月经后错未至:合葛根汤
(5)水肿+附子证:合真武汤
(6)自身免疫性疾病、久久难愈伴抑郁:合小柴胡汤(柴归汤)
(7)伴严重恶寒感、极度疲倦感,脉沉: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8)伴多汗:合桂枝加附子汤
(9)伴关节疼痛:合桂枝加附子汤。

11当归四逆汤加减法:
(1)头痛+恶心呕吐+水舌:合吴茱萸汤
(2)女性皮肤枯黄、唇干而瘪、形体枯瘦、脱发、贫血+性欲低下+闭经、不孕:合温经汤。

12苓桂枣甘汤加减法:
(1)呕吐清水、腹中有水声:加白术(合苓桂术甘汤)
(2)咳逆上气、头昏眼花:加五味子(合苓桂味甘汤)。

13苓桂术甘汤加减法:
(1)消瘦明显:加大枣
(2)咳逆上气、头昏眼花、呼吸困难、动则气喘:加五味子。

14苓桂味甘汤加减法:
(1)羸瘦之人+严重的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脉虚数:生脉饮+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5防己黄芪汤加减法:
(1)喘憋:加麻黄
(2)腹痛:加白芍
(3)下肢疼痛、浮肿明显:加怀牛膝
(4)血脂高:加泽泻
(5)头晕、头痛+腰腿无力:加葛根
(6)胸痛、心绞痛:加川芎 丹参
(7)易感冒、鼻塞、打喷嚏:合玉屏风
(8)下肢肿甚+精神萎靡(附子证):合真武汤。

16附子泻心汤加减法:
(1)舌体胖大、大便稀溏:合甘草干姜汤
(2)便秘:加重大黄量
(3)躁动不安、出冷汗(失血性休克前期表现):加肉桂。

17桂枝汤加减法:
(1)胸闷 腹胀 痰多+咳喘:加厚朴、炒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腹痛 便秘:加大黄(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对体;大黄,对证。用于外有太阳中风证、里有阳明腑实证的表虚里实状态)
(3)自汗 盗汗 黄汗 浮肿 小便不利:加黄芪
(4)汗多 心悸 头昏 食欲不振 舟状腹:加人参
(5)项背拘急+自下利: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
(6)胸腹部搏动感(如房颤)、上冲感、惊恐感、不安感、失眠、眠浅、自汗、盗汗:加龙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8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法:
(1)心悸、汗多:加龙骨 牡蛎
(2)更年期:加仙灵脾、巴戟天
(3)关节冷痛严重(细辛证):合当归四逆汤(着重加入细辛、当归)
(4)心肌梗死:针对剧烈胸痛,加葛根 川芎;针对心源性休克、汗出欲脱,加人参(内含参附汤)。

19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法:
(1)羸弱之人+气喘、汗多:合生脉饮+山萸肉

20桂枝茯苓丸加减法:
(1)腹痛、便秘:加制大黄
(2)腰腿痛:加怀牛膝
(3)皮肤病:加薏苡仁(消磨皮损、光滑皮肤)
(4)腹中疼痛:加当归 川芎
(5)心下按之满痛,进食后腹胀 嗳气 返流:合大柴胡汤
(6)抑郁 失眠:合柴龙牡
(7)腹中疼痛、月经不调+面黄 浮肿:合当归芍药散
(8)腹中痛+四肢冷+脉搏弦:合四逆散
(9)糖尿病、高血压: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10)周围血管病:合四味健步汤
(11)肾绞痛:合大黄附子细辛汤。

21葛根汤加减法:
(1)闭经或月经后错+浮肿:合当归芍药散
(2)腰部冷重+干姜舌:甘姜苓术汤
(3)腰腿疼痛:合桂枝茯苓丸
(4)左少腹充实有力,按之疼痛+下肢皮肤干燥+舌暗:合桂枝茯苓丸。
(5)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加辛夷花、川芎。
(6)头面部疖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暴聋、头痛:加川芎、大黄
(7)膝关节沉重、疼痛:加白术 附子
(8)体格壮实男子的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落枕:加黄连、黄芩(合葛根芩连汤)。

22葛根芩连汤加减法:
(1)烦躁、头痛、便秘或大便粘臭 或高血压;出血倾向,牙周脓肿,牙痛:加制大黄
(2)糖尿病导致腰腿无力或性功能障碍:加怀牛膝
(3)心下痞、恶心呕吐:合半夏泻心汤。

23甘姜苓术汤加减法:
(1)颈项腰背酸痛:合葛根汤
(2)浮肿、多汗:合防己黄芪汤
(3)恶寒无汗 关节疼痛:合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甘姜苓术汤)
(4)心下痞硬、食欲不振:加人参
(5)心功能不全:加桂枝
(6)腰背关节严重疼痛+畏寒肢冷、大便清稀、四肢厥冷、脉沉无力:加附子。

24甘草泻心汤加减法:
(1)苔厚、便秘、高血压、衄血:加制大黄
(2)糖尿病头昏、口渴:加葛根
(3)自身免疫性疾病:加白芍(免疫抑制剂!)。
(4)便干结、腹疼痛、脚挛急:加白芍。

25黄连解毒汤加减法:
(1)腹胀 呕吐 返流,心下按之满痛:合大柴胡汤
(2)出血、便秘:合三黄泻心汤
(3)皮肤发红发干、脱屑: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汤。

26黄连阿胶汤加减法:
(1)出血:加生地
(2)腹痛拒按:加制大黄
(3)少腹疼痛:加丹皮。

27黄芩汤加减法:
(1)腹痛 拒按:加制大黄
(2)腹泻(热利)、烦热:加黄连
(3)出血多:加阿胶
(4)呕吐:加半夏 生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8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法:
(1)下肢疼痛、麻木:合四味健步汤
(2)易感冒、易咳喘、易喷嚏、易出汗:合玉屏风
(3)面色红赤+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口渴(水少)+汗多、腹泻、水肿(水多):合五苓散
(5)眩晕+小便少:合泽泻汤
(6)高脂血症:加泽泻汤
(7)精神萎靡、极度疲倦: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8)下肢水肿、膝关节疼痛:合防己黄芪汤
(9)高血压:加葛根 川芎
(10)脑梗死:加葛根 川芎
(11)头昏、头痛:加葛根 川芎
(12)胸闷 胸痛(心绞痛)、舌暗:加丹参 川芎。

29桔梗汤加减法:
(1)失音:合半夏厚朴汤
(2)咽痛,但局部无红肿:加桂枝
(3)扁桃体肿大:加柴胡、连翘、生石膏
(4)其人消瘦、咽喉干燥、粘膜菲薄:加玄参 麦冬。

30理中汤加减法:
(1)心悸动、腹中痛: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2)口疮:加黄连(连理汤)
(3)整体状况更差,脉沉微弱,精神萎靡:加附子(附子理中汤)。

3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法:
(1)精神病:合温胆汤
(2)月经不调+浮肿:合当归芍药散
(3)腰部沉重+干姜舌:合甘姜苓术汤
(4)其人消瘦(加大枣、甘草)、食欲不旺(加桂枝、生姜):加大枣、甘草、桂枝、生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5)浮肿、贫血貌:加黄芪
(6)大便稀溏:加白术、茯苓。

32麻黄汤加减法:
(1)肌肉酸痛、舌苔白腻、浮肿:加苍术
(2)银屑病:合桂枝茯苓丸+薏苡仁、大黄+生石膏。

33麻杏石甘汤加减法:
(1)肺部感染:加黄芩 连翘 栀子
(2)舌苔厚、大便秘:加大黄
(3)腹胀:加厚朴 枳实
(4)咽痛:加桔梗
(5)咽中粘痰:加半夏(或合半夏厚朴汤)。

34麦门冬汤加减法:
(1)咽中粘痰:合半夏厚朴汤
(2)咽喉干痛:合桔梗汤
(3)汗多、口渴、舌面干燥、脉洪大有力:加生石膏
(4)皮肤干枯、干涩、干痒:加生地、阿胶
(5)出血:加生地、阿胶
(6)(气上冲)心悸动、气短少+舌淡、舌体柔软:加桂枝
(7)悸动:加龙牡。

35四逆散加减法:
(1)咽喉异物感、腹胀:合半夏厚朴汤
(2)肾积水:合猪苓汤
(3)尿路感染:合猪苓汤
(4)顽固性头痛、失眠、胸痛、呃逆、磨牙+舌体紫暗: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5)大便秘结:重用芍药。

36四逆汤加减法:
(1)大吐、大泻、大汗、大失血:加人参
(2)头面上半身出血+心下痞:合三黄泻心汤(三黄四逆汤)。

37芍药甘草汤加减法:
(1)便血:加黄芩
(2)腹中冷痛:加肉桂、干姜(柴胡桂枝干姜汤药对)
(3)四肢冷+胸胁苦满+腹胀:合四逆散
(4)肾绞痛发作:合四逆散加当归、川芎、怀牛膝
(5)急性腰肌扭伤、剧痛(外证未去):合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38酸枣仁汤加减法:
(1)眩晕、多梦、惊悸:合温胆汤
(2)腹胀、咽中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3)胸闷、心悸、疲劳、抑郁:合柴龙牡
(4)烦热严重:加黄芩、连翘、栀子。

39肾气丸加减法:
(1)口中渴+小便少:合五苓散
(2)少气、自汗、糖尿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3)腰痛、下肢水肿:加怀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丸)。
注意:形体壮实、面色暗红有油光、脉搏滑数有力的人忌用本方!

40生脉饮加减法:
(1)心悸严重: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气喘多汗:加龙骨、牡蛎、山萸肉。

41桃核承气汤加减法:
(1)抑郁:合柴龙牡
(2)焦虑:合柴龙牡。

42温胆汤加减法:
(1)咽中异物感、腹胀:合半夏厚朴汤
(2)焦虑+腹胀:合栀子厚朴汤
(3)精神恍惚、百般无奈,舌不红,脉不滑(焦虑):合酸枣仁汤
(4)心烦、失眠、胸闷、快速心率:加黄连
(5)嗜睡、脉缓、乏力:加麻黄
(6)头痛、眩晕、抽动:加天麻
(7)肌肉痉挛、抽搐:加全虫、蜈蚣。

43温经汤加减法:
(1)出血:加生地
(2)大便干结,皮肤如鳞甲:加桃仁
(3)闭经、基础体温低:加鹿角胶、附片。

44五苓散加减法:
(1)低热、食欲不振、胸闷、淋巴结肿大+恶心:合小柴胡汤
(2)腹胀、嗳气、咽中异物感、舌苔厚腻:合半夏厚朴汤
(3)腹中疼痛、月经不调:合当归芍药散
(4)面黄、乏力、多汗、多食易饥、腹大松软如棉: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5)精神萎靡、脉沉(附子证)+肝硬化腹水、肾病水肿:合真武汤
(6)多汗、乏力、易感冒:合玉屏风
(7)暑天多汗、烦渴:加生石膏、寒水石;小便涩痛:加滑石、甘草(桂苓甘露饮)
(8)头痛、颈项肩背不适:加葛根
(9)血压高:加葛根
(10)嗜酒:加葛根
(11)腰腿疼痛:加怀牛膝
(12)黄疸或胆红素偏高、出黄汗:加茵陈
(13)眼病、小便不利:加车前子。

45吴茱萸汤加减法:
(1)眩晕+吐水: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头痛、头晕、胃胀、胃中振水音+水舌:苓桂术甘汤。

46小柴胡汤加减法:
(1)发热迁延不愈,肩背关节疼痛(外证未去):合桂枝汤
(2)咳吐黄稠粘痰、心下压痛、大便干结:合小陷胸汤
(3)胸闷、咽喉或食道有异物感、精神不安定、纳呆、恶心呕吐、舌苔白腻:合半夏厚朴汤
(4)咳嗽或哮喘:合半夏厚朴汤
(5)口渴+浮肿、尿少:合五苓散
(6)肿瘤放化疗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合五苓散
(7)月经不调、腹中疼痛、大便秘结+面色发黄、形体偏胖、容易水肿、大便稀溏:合当归芍药散
(8)慢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多肌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当归芍药散(柴归汤,重用白芍,抑制免疫攻击)
(9)烦热+关节疼痛:合栀子柏皮汤
(10)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增多:加连翘
(11)咳喘迁延不愈,咯稀白痰:加干姜、五味子
(12)咽痛:加桔梗
(13)胶原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致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或有出血倾向:加生地、白芍
(14)心中烦+心下痞+肠热利:加黄连
(15)身痒、皮肤过敏(外证未去):加荆芥、防风。

47小建中汤加减法:
(1)面黄、肉松、浮肿:加黄芪
(2)消瘦、憔悴、痛经:加当归
(3)小儿肠痉挛:加当归
(4)产后调理:加当归
(5)出血多:加生地、阿胶
(6)腹痛剧烈:加川芎。

48小青龙汤加减法:
(1)口干、烦躁:加石膏
(2)身体瘦弱、心悸、喘促:去麻黄,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
(3)哮喘慢性期,见面黄、肉松、浮肿:加黄芪
(4)长期用激素,面色灰暗:加熟地、山药、山萸肉、鹿角胶、附片、龙骨、牡蛎。

49小陷胸汤加减法:
(1)胸腹胀痛、胃脘胀痛:加枳实
(2)呕吐:加生姜、竹茹
(3)痰稠胶固:加桔梗
(4)胸胁痛甚:合四逆散
(5)往来寒热、迁延发热、口苦:合小柴胡汤
(6)咳喘:合三拗汤
(7)心绞痛:加瓜蒌皮、薤白、川芎。

50三黄泻心汤加减法:
(1)上腹不适,按之疼痛:合大柴胡汤
(2)烦躁、神昏、舌红、舌苔黄腻:合黄连解毒汤
(3)呕吐+心下痞+下利:合半夏泻心汤
(4)体格壮实、颈项强痛+高血压:合葛根芩连汤
(5)头晕脑胀(脑充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鸣耳痛、暴发火眼、小便黄赤、大便干燥:黄连上清丸(1荆芥、防风、白芷、菊花、薄荷、桔梗、川芎、旋复花、蔓荆子;2黄连、黄芩、大黄、黄柏、栀子、连翘、生石膏、甘草)。
注意: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消瘦、贫血、脉弱的人忌用本方!

51茵陈蒿汤加减法:
(1)黄疸、身热、肤痒:合栀子柏皮汤
(2)胆道感染、腹胀、腹痛、便秘:合大柴胡汤
(3)反复发热、胸胁苦满、神情默默、心烦、喜呕:合小柴胡汤。

52玉屏风散加减法:
(1)儿童、老人体质虚弱,易汗出、易恶风,稍感风寒便鼻塞、流涕:合桂枝汤
(2)(对病:腰背四肢关节疼痛,桂枝汤)+(对人:年老浮肿虚弱,生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
(3)身重体胖、容易汗出、下肢水肿:合防己黄芪汤
(4)肝肾功能不全、精神萎靡(附子证)+腹水:合真武汤
(5)咳喘兼咳声重浊、面黄浮肿:加麻黄。

53炙甘草汤加减法:
(1)心悸、动则气促:加龙骨、牡蛎
(2)食欲减退:加砂仁、山药
(3)消瘦:加天冬(长肌肉!)
(4)恶心呕吐:加半夏。

54猪苓汤加减法:
(1)尿路感染伴发热:合小柴胡汤
(2)尿路结石+肾绞痛:猪苓汤+四逆散
(3)尿黄赤、足癣、湿疹、盆腔炎、阴道炎:加黄柏、连翘、栀子。

55真武汤加减法:
(1)口渴+浮肿、尿少:合五苓散
(2)自汗、糖尿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3)腰痛、下肢水肿:合济生肾气丸
(4)甲减、畏寒、嗜睡、困倦:合甘草麻黄汤。

56栀子柏皮汤加减法:
(1)皮肤瘙痒流水:合麻杏苡甘汤加生石膏、连翘
(2)肝病发黄或胆道感染发黄:合大柴胡汤+茵陈蒿汤
(3)黄带淋漓:合猪苓汤
(4)尿频、尿急、尿痛:合猪苓汤。

57栀子厚朴汤加减法:
(1)食道炎、胃炎、慢支、支气管哮喘见胸闷、气喘、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合大柴朴汤
(2)以焦虑、失眠、心境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合半夏厚朴汤 或温胆汤 或黄连解毒汤
(3)以黄疸为特征的疾病,如胆囊炎、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新生儿黄疸:合茵陈蒿汤。

58竹叶石膏汤加减法:
(1)肿瘤后消瘦、贫血:合炙甘草汤
(2)出血:加生地、阿胶。

59八味解郁汤加减法:
(1)舌体淡润、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润:加干姜
(2)心烦意乱,胸中窒闷不适(焦虑):加栀子
(3)舌淡、暗、润,气上冲:加肉桂(镇静!)。

60八味除烦汤加减法:
(1)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合六一散
(2)咽喉疼痛:加桔梗、甘草。

61八味活血汤加减法:
(1)痤疮、面赤、脱发、腰酸、痛经+下肢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怀牛膝
(2)咽中异物感、胸闷、腹胀:合半夏厚朴汤。

62八味通阳汤加减法:
(1)口水多、腹泻严重:加干姜
(2)下肢水肿:加怀牛膝、汉防己
(3)湿疹:加薏苡仁。

63四味健步汤加减法:
(1)其人消瘦、小腿抽筋、大便干结:合芍药甘草汤
(2)其人肥胖、腹大松软、肉松、肢麻、多汗、浮肿: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3)下肢皮肤干燥如蛇皮(桃仁证):合桂枝茯苓丸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桂枝茯苓丸。

64止痉散加减法:
(1)癫痫、脑胶质细胞瘤:合柴龙牡
(2)面肌痉挛:合柴龙牡+温胆汤
(3)小儿多动症、脑瘫:合温胆汤。

65更年方加减法:
(1)头晕、浮肿:合真武汤
(2)月经不调、大便干结(血不利)+面目下肢水肿(水不利):合当归芍药散
(3)面黄、浮肿、恶寒、无汗、嗜睡、困倦:合麻黄附子甘草汤。

常见病简易治疗法
夫医者依也。人之一生,难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陈修园云:医乃苍生之司命。旷观古今中外,对于医学无不重视。盖人生难得,医道难闻,学之者非潜心研究,实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论救人救世。余自出世以来,即羸弱多病,苦于良医之难得,乃矢志研习医学。曾博览古今医学名著,复累与同道者反复研讨,临症处方,垂五十余年,迄今仍不敢自诩有得。对于研习之态度,兢兢焉犹如往昔。更思医学之道,不宜禁锢,徒炫己长,须使人人皆有医学之常识。庶几积极可以保持人身健康,消极可以恢复病后安全。爰本斯旨,因著五官九窍之病症,五脏六腑之内伤,四时六气之外感,本医学之原理,扼要归纳,去繁就简,虽仅述其大略,而于人体全身之病理已明。读者倘能细加玩味,则临症采方,便不难得心应手。
一、四时外感伏气病机
《内经》云: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又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一)春病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精者身之水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夫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温病之状,头痛身热、脉数、汗出、口渴,时法于初起,以银翘敞加减。若汗出脉浮洪,口渴甚者,宜白虎汤;若脉沉实,大便硬者,里已化热也,宜诸承气汤,随症选用;若邪入心包,神昏谵语者,宜清宫汤;若久不愈,耳聋脉虚,五心烦热者,宜加减复脉汤。余每用小柴胡汤,以花粉易半夏,稍久五心烦热,小便黄短者,以龙胆泻肝汤,随症加减,为效较速。若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宜竹叶石膏汤;若心中烦不得眠者,宜黄连阿胶汤;若懊憹者,宜梔子豉汤。
春病方:
1.银翘散   治温病初超,头痛身热、脉数、汗出口渴者。   
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荆芥6克  薄荷9克  牛蒡子9克  淡竹叶3克  淡豆豉6克  芦根9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加减法:鼻衄者,加栀子、侧柏叶;喉痛者,加马勃、元参;小便黄短者,加木通、栀子;酒客者,加滑石。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燥,渴甚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3.小承气汤   治腹满六七日,不大便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加减法:服后大便当解,若不解者,加芒硝。(名大承气汤)
4.增液承气汤   治病人素大便秘者。
生地黄15克  玄参18克  麦门冬12克  芒硝4.5克  大黄9克  甘草3克        
5.清宫汤   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者。
玄参心9克  莲子1.5克  连翘心6克  麦门冬9克  犀角6克(磨冲)  竹叶卷心6克
6.加减复脉汤   治脉沉微涩,五心烦热,晚间尤甚者。
炙甘草9克  白芍18克  生地黄18克  阿胶6克  麻仁9克  麦门冬12克.加减法:手指蠕动者,加龟板;大便溏泄者,加牡蛎。
7.加减小柴胡汤   治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黄芩4.5克  人参6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生姜3克
加减法:口渴甚者,加知母、石膏;鼻衄者,加栀子、地黄;小便黄短者,加木通、地肤子;大便硬者,加大黄,甚者,再加芒硝;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参。  
8.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筋痿,阴蚀,热痒,淋浊等症。
龙胆草6克  栀子6克  黄芩9克  木通9克  泽泻9克  柴胡6克  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甘草3克  车前仁6克
9.竹叶石膏汤  治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
淡竹叶6克  石膏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9克  人参6克  麦门冬15克  半夏6克  大枣2枚
10.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得卧者。      
黄连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1枚
11.栀子豉汤   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   
栀子7枚  淡豆豉6克
加减法:少气者,加甘草;腹满者,加厚朴;呕者,加生姜。   

(二)夏病
高士宗云:暑者四时之一气也。暑何害于人哉,如暑必伤人也,则长夏之时,尽人当病,何以烈日中奔走劳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厦者反病耶?须知人病皆其自取。人身五运安和,六气均平,虽日在暑中而不病;人身五运有亏,六气不振,阴虚则阳盛而热病生,阳虚则阴盛而寒病起。寒病热病,随人身阴阳之气而化生者也,苟不以人身阴阳之气化为定,而以天气之寒暑为凭,则举手便误矣。如果口渴甚,脉浮洪,舌黄燥,汗出便秘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六一散随症加减。若兼湿者,大便必溏泄,宜桂苓甘露饮,或白虎加苍术汤;若兼现白疹者,宜薏苡竹叶散;若兼外感,有头痛、身热、无汗者,宜加减香薷饮;若多食生冷而吐泻者,宜藿香正气散,虚人宜理中汤加减;若卒然昏倒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内经》云: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以暑天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故也,宜四逆汤之类。长夏湿土主令,凡人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宜五苓散。若暑伤元气,气喘身热心烦者,宜生脉散或清暑益气汤。
夏病方:
1.白虎加人参汤  治脉浮洪,舌黄燥,自汗出,口渴甚者。
石膏18克  知母9克  粳米12克  甘草6克  人参9克
加减法:大便溏泻者,加苍术;小便短少者,加滑石。
2.六一散  治伤暑口渴,小便热黄短者。   
滑石18克  甘草3克      
加减法:虚人者,加朱砂。
3.桂苓甘露饮  治湿温舌苔白厚,午后身热,便溏口渴者。
寒水石18克  石膏18克  滑石15克  桂棱9克  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9克  白术9克
4.薏苡竹叶散   治湿温胸腹发白疹者。  
薏苡仁9克  淡竹叶3克  连翘9克  滑石9克  通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5.加减香薷饮  治夏日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者。
香薷9克  厚朴6克  金银花9克  连翘9克  甘草3克
6.藿香正气散  治内伤生冷,外感风寒,上吐下利者。
藿香6克  白芷6克  橘皮6克  紫苏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茯苓9克  苍术9克  厚朴6克  半夏6克  生姜6克  大枣2枚     
7.理中汤  治虚人吐利,或腹痛者。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加减法:下多者,加苍术;悸者,去白术,加桂心;呕者,加生姜;腹满者,加附子。        
8.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头晕眩而呕者。
半夏9克  生姜9克  茯苓10克
9.四逆汤   治下利清谷,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干姜9克  附子30克  甘草6克
10.五苓散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9克  白术6克  桂枝3克
11.生脉散   治暑伤元气,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者。人参9克   麦门冬15克  五味子3克
12.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寒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便黄口渴而自汗,脉虚者。人参6克  黄芪9克  甘草3克  当归6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3克  陈皮1.5克  青皮1.5克  神曲1.5克  黄柏3克  葛根6克  苍术6克  白术6克  升麻1.5克  泽泻6克  生姜1.5克  大枣2枚
(三)秋病
疟  疾            
《内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疾之候,其状不一,有昼发者,有夜发者,有日发者,有间日发者,有但寒不热者,有但热不寒者,所发之状,各不相同。作者每以小柴胡汤,随疟加减主之,以疟疾不离于少阳也。夫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乃脏腑之总管。然则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小柴胡汤,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故随症加减,无不确切。若但寒不热者,宜柴胡桂姜汤;但热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枝汤,久疟不愈者,宜加味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疟疾方:  
1.小柴胡汤   治疟疾,呕而不渴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甚则再加知母、石膏;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小便赤涩短少者,加滑石、木通;发三次后者,加常山;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午后发者,加生地黄、当归;热多冷少者,加青蒿、葛根;冷多热少者,加桂枝;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无汗者,加香薷;发久左胁有痞块者,加鳖甲;汗出多者,加白术。
2。柴胡桂姜汤   治疟疾但寒不热,或寒多微有热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黄芩7.5克  甘草4.5克  牡蛎6克  桂枝4.5克  干姜6克
加减法:大便溏泻者,倍干姜;呕者,加生姜、半夏。
3.白虎加桂枝汤   治疟疾但热不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知母18克  炙甘草6克  石膏48克  粳米30克  桂枝9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4.加味六君子汤   治久疟不愈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4.5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生姜9克  大枣6克  槟榔6克  草果3克  乌梅4枚  常山6克
5.补中益气汤   治饥饱劳役,以致中气不足者。
人参9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黄芪9克  升麻3克  大枣2枚  生姜9克柴胡9克         

痢疾                    
按:痢疾,夏日伏邪之为病也,至秋感凉而发。其症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权,肺主秋金收敛之冷。痢疾发于秋日肺气主令之时,肝气欲疏而外泄,肺气欲收而内敛,是以欲便不便,而为里急后重。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为之营卫。湿热伏于营卫之间,久而陷入肠胃,灼伤粘膜,所以痢下赤白也。治法调血则脓血自止,调气则后重自除。
痢疾方:
1.人参败毒散   治痢初起,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者。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竟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加减法:腹痛者,加白芍,热甚者,加黄芩、黄连;酒客者,去茯苓,加滑石;初起不欲食者,加陈仓米。
2.加减柴胡汤   治痢疾兼有寒热往来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葛根9克  白芍6克  当归6克  枳壳6克  桔梗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大便白色多,小便短少者,加滑石;胀甚者,加槟榔;热甚者,加黄连;肛门下重者,加薤白、人参;红色多者,加桃仁。
3.葛根芩连甘草汤   治痢疾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者。
葛根24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4.当归芍药散:治痢疾外症退尽,热滞不通,及服大黄后,宜以此汤调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槟榔6克  莱菔子9克  甘草3克  厚朴6克     
5.补中益气汤   治久痢。
人参9克  黄芪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6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生姜9克  大枣2枚

(四)冬病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医学集成》云:冬月为正伤寒。伤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伤太阳寒水之经也。柯韵伯云: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凡风寒外感,皆由太阳而入。陈修园云: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为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由头项挟脊抵腰至足,行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耆,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伤寒如此,中风可知也。阳盛则传阳明之府,阴盛则传三阴之脏。故《内经》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之脉,上头下项,挟脊抵腰,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病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频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  阳  病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桂枝汤主之。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方:
l.桂枝汤   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脉浮缓者。
桂枝9克  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枚           
2.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者。         
麻黄6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3.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茯苓9克  生姜9克

阳 明 病
《伤寒论》云: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时法用升麻葛根汤。若脉浮洪,舌黄渴甚,身大热汗出者,宜白虎汤。至阳明腑病,大便秘结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辨,太阳阳明者,宜麻仁丸;正阳阳明者,宜承气汤;少阳阳明者,宜外导法。
阳明病方:            
1.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渴甚,身热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3.麻仁丸:治太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难者。   
火麻仁15克  白芍9克  枳实6克  大黄9克  厚朴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者。
大黄9克  厚朴18克   枳实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实、厚朴,去渣滓,纳大黄,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气汤: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6.外导法: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此法导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匀,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大便自出。如无蜜,以猪胆汁稍加醋亦可。      

少 阳病      
柯韵伯云:遍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故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则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凡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有虚火实火、内外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nnbsp;     
少阳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耳聋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耳聋者,加香附、蔓荆子、菖蒲;疟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黄6克 生姜9克

太 阴 病
《内经》云:太阴以湿土主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呕吐霍乱。故其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理中汤。若误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病方:
1.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术散   治久泻不止,口渴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加减法:大便坚实而痛者,加大黄。
4.半夏泻心汤 治太阴病误下,致心下痞者。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加减法:肠鸣者,加生姜。

少 阴 病
《内经》云:手少阴君火主热,足少阴肾水主寒。足从手化,统称热气主之。病则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然脉之兼数者为热,兼迟者为寒,辨证处方,随脉之迟数而定焉。
少阴病方:
1.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茎;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呕者,加生姜;咽病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2.白通汤: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葱茎3根 干姜15克  附子30克
3.附子汤: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又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甘草18克,加减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汤:荆芥6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加减法:咳嗽者,加贝母;咽喉肿痛者,加半夏。
6.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者。黄莲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l枚
7.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

厥 阴 病
《内经》云:厥者尽也,阴尽阳生之脏也。又云:厥阴之风气主之。其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方:
1.乌梅丸:治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乌梅30枚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当归12克  附子30克  蜀椒12克  桂枝18克  人参l8克  黄柏12克
2.当归四逆汤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甘草6克  大枣4枚  木通6克
3.四逆散:治厥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自
4.白头翁汤:治厥阴病,热痢下重;又治下痢欲饮水者。白头翁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秦皮9克

二、脏腑内伤病
(一)心病
《内经》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载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孔子云:天命之谓性。肾为性命之根,性生于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宜通不宜塞。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心病方:
1.栝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心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者。瓜蒌15克  薤白12粒切  白酒2匙  瓜蒌壳9克,
加减法: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加半夏。
2.栝蒌薤白桂枝汤: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属实者。瓜蒌15克  枳实6克  薤白12粒(切)桂枝9克  厚朴12克  半夏9克
3.桂枝人参汤: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属虚者。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12克  桂枝9克
4.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蜀椒6克  干姜12克  人参9克  饴糖12克
5.高良姜汤  治心痛,胸胁支满者。高良姜9克  厚朴6克  桂枝6克  当归6克
6.香附复花汤  治胁肋痛有水声,潮热,或寒热如疟状者。香附9克  旋复花9克  茯苓15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7.丹参汤  治心腹诸痛。丹参30克  檀香3克  延胡索9克  砂仁3克
8.苓桂术甘加二陈汤  治痰饮心痛。茯苓9克  桂枝9克  甘草6克  白术9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生姜9克
9.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人参30克  狼毒30克  巴豆30克  干姜30克  吴茱萸90克  附子90克。上药共研细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3-5丸
10。黄芪五物汤  治血痹,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15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二)肝病
《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牌。因怒气而胁痛者,宜舒肝散;因火而痛者,宜左金丸,或龙胆泻肝汤,久者宜逍遥散;若左胁有块,曰“肥气”,宜疟母丸;若有胁疼痛胀满者,宜姜黄丸;若因虚寒,当脐两旁作痛而引少腹者,宜加味当归四逆汤;因肝肾虚,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者,宜滋肾补肝丸;因虚而心肾不交,耳无所闻者,宜磁朱丸;因虚善恐,如人将捕之者,宜加味温胆汤。

肝病方:
1.舒肝散  治怒气伤肝,两胁痛者。柴胡9克  芍药9克  甘草4.5克  川芎6克  香附9克  枳壳6克  青皮6克
2.左金丸  治肝火而胁痛者。吴茱萸3克  黄连3克
3.龙胆泻肝汤  治肝火胁痛,属实者。生地黄9克  当归9克  栀子6克  黄芩6克  木通9克  泽泻9克  甘草3克  龙胆草6克  柴胡6克  车前仁6克
4.逍遥散 治肝气抑郁不乐者。柴胡9克  芍药9克  当归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
5.疟母丸  治左胁有痞块。鳖甲60克  香附15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常山6克  青皮9克
6.姜黄丸  治右胁痞满。姜黄9克  香附12克  甘草6克  橘皮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7.加味当归四逆汤  治当脐两旁作痛,而引少腹者。当归9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6克  炙甘草3克  大枣4枚  木通6克   橘叶9片加减法:若有久寒者,加生姜、吴茱萸。
8.滋肾补肝丸:治肝肾虚,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者。生地黄12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枸杞9克  菊花3克  菟丝子9克  茺蔚子9克  元参9克  当归9克  细辛15克
9.磁朱丸  治耳聋,并明目,疗癫狂。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10.加味温胆汤  治善恐及癫狂等症。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枳实3克  竹茹6克  龙骨9克

(三)脾 病
《内经》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为后天之本,主腐熟水谷,布散各经。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足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又云:脾之经属太阴。盖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脾恶湿,主四肢,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故有以上诸病。《伤寒论》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

脾病方:
1.木防已汤  治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者。防己6克  薏苡仁12克  苍术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2.五苓散:治关节疼痛而烦,口渴欲饮水,身重,小便不利者。茯苓3克  猪苓3克  泽泻4.5克  白术9克  桂枝1.5克
3.飧泄汤  治腹满便溏者。苍术9克  厚朴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藿香6克
4.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3克
加减法:若腹满者,加附子;若呕者,加生姜;若下多者,重用白术;若脐下悸者,去白术,加桂心,若心下悸者,加茯苓。
5.胃苓汤  治湿淫于内,脾不运行,而成泄泻者。苍术9克  厚朴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茯苓3克  猪苓3克  泽泻4.5克  白术3克  枝桂1.5克
6.理脾涤饮  治脾虚痰饮,口不渴者。白豆蔻3克   砂仁6克  干姜6克  白术9克  黄芪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四)肺 病
《内经》云:肺为华盖,内通五脏。司制节而主一身之里者,为太阳肺经之气。与大肠相为表里,外与皮毛相应。故肺病者,喘咳气逆,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疑为鼻)鸣嗌干。

肺病方:
1.苏子降气汤  治咳逆上气,痰喘等症。苏子9克  半夏9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沉香0.3克  厚朴6克  甘草3克  前胡6克  生姜6克      2.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及肺痈等症。葶苈9克  大枣4枚
3.千金苇茎汤  治肺痈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苇茎9克  薏苡仁24克  桃仁12克  冬瓜仁30克
4.甘桔汤:治肺痛,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者。甘草12克  桔梗6克
5.泻白散  治肺热鼻干。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12克  黄芩9克  淡竹叶3克  滑石15克
6.七味地黄丸 治吸气短。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五味子3克
7.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而耳鸣者。人参9克  甘草6克  白术9克  橘皮6克  黄芪3克  升麻3克  柴胡6克  当归6克  大枣2克  生姜9克   
8.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人参9克  麦门冬30克  半夏4.5克  甘草6克  薏苡仁9克  大枣4枚
9.生脉散  治肺经有热,喘而渴者。人参9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3克

(五)肾 病
《内经》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又云:两精相搏,合而成形。所以肾为先天之本,生化之源。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又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为腹大胫肿,宜济生肾气丸、真武汤之类;喘咳身重,宜七味地黄丸;寝汗出,宜叶氏盗汗方;憎风,宜芪附汤;胸中痛,宜桂枝加桂汤;大小腹痛,宜真武汤;清厥,宜四逆汤;意不乐,宜定志丸。

肾病方:
1.济生肾气丸  治足胕浮肿,腹大者。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  附子3克  牛膝6克  车前仁6克
2.真武汤  治足肿,虚喘者。茯苓9克  芍药9克  附子9克  白术6克  生姜9克
3.七味地黄丸 治喘咳。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6克  五味子3克
4.叶氏盗汗方  治寝汗出。人参6克  地黄18克  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莲子6克  茯神9克
5.芪附汤  治汗出恶风者。黄芪30克附子15克
6.桂枝加桂汤  治肾气凌心,心下痞满者。桂枝18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2枚  生姜9克
7.四逆汤  治四肢逆冷者。炙甘草6克  干姜4.5克  附子6克
8.定志丸  治健忘,并能开心益志。茯神9克  人参6克  远志3克  菖蒲3克  茯苓6克  合欢9克

(六)胆 病
《内经》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然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又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盖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专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诸脏无病。故小柴胡汤加减,为治胆病之主方也。

胆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口苦,太息,咽痛,干呕,胆怯等症。柴胡24克  黄芩9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大枣4枚  生姜9克  人参9克
2.加味温胆汤  治胆火癫狂者。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菖蒲3克  远志3克  胆南星3克  枳实3克  竹茹6克  生姜9克

(七)胃 病
《内经》云:胃病者,腹chen(月真合)胀,胃脘当心而瘴,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又云: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而为十二经之长。化糟粕,运精微,转味出入而为传化之腑,与脾相为表里,脾气运化,散布各经,诸气既受其气,人因以长,或受寒停食,或从热化而为胃家实,故有以上诸症。

胃病方:
1.苓桂术甘汤  治胸胁支满者。茯苓15克  枝枝6克  白术9克  甘草3克
2.大半夏汤  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人参9克  半夏12克  白蜜30克
3.启膈饮  治食已即吐者。贝母3克  人参9克  丹参6克  郁金1.5克  荷蒂5枚  砂仁壳1.2克  茯苓4.5壳  菖蒲1.5克  杵头糠12克
4.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人参9克  麦门冬30克  半夏4.5克  甘草6克  大枣4枚  粳米9克
5.加味平胃散  治腹chen(月真合)胀,胃脘当心而痛,并治伤食嗳腐吞酸者。苍术9克  厚朴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谷芽6克  麦芽6克

(八)大肠病
《内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病者,腹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邪,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

大肠病方:
1.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附子9克  半夏15克  粳米18克  甘草3克  大枣4枚
2.四逆汤  治泻而四肢逆冷者。炙甘草6克  干姜4.5克  附子6克

(九)小肠病 《内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
小肠病方:
1.加味五苓散 治诸疝。伏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木香6克  桂枝9克  木通9克  橘核9克  白术12克  川楝3克  荔枝核6克  小茴香3克
加减法:寒甚者,加干姜、附子;热甚者,加黄柏、海藻;小便如膏者,加菖薢、萆薢;气逆上冲者,去白术,加桂心、当归、吴茱萸;囊肿如水晶状者,加薏苡仁、桑白皮;痛不可忍为瘀血,加桃仁、红花、乳香;筋缩者,加薏苡仁、木瓜;顽麻不痛者,加川芎、槟榔;痒者,加蒺藜。
2.橘核丸    治小腹、睾丸肿痛。橘核9克  吴茱萸4.5克  香附9克  川楝子1枚(烧)山楂核9克  荔枝核6克  小茴香3克。外用雄黄30克,白矾60克,甘草9克,煎水洗,其肿自消。

(十)膀胱病
《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膀胱病方:
1.五苓散  治阳虚不能化水。茯苓3克  猪苓3克  泽泻4.5克  白术3克  桂枝1.5克
2.猪苓汤  治阴虚不能化水。猪苓6克  泽泻6克   茯苓6克  滑石6克  阿胶6克

(十一)三 焦病
《内经》云:三焦病者,腹中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流,即为肿候。华佗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气也。统领一身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内外上下左右之气。盖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乃脏腑之总管,统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若足肿者,宜牡蛎泽泻散。

三焦病方:
1.小柴胡汤   柴胡12克  黄芩6克   半夏9克  人参9克  甘草4.5克  生姜6克  大枣4枚
2.牡蛎泽泻散  治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9克  泽泻9克  商陆9克  海藻3克  瞿麦9克  常山6克  天花粉6克

(十二)五旁七伤六极
按:何谓五劳?《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是为五劳。七伤者,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悲怒气逆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强力入房,举重,久坐湿地则伤肾;风雨寒暑则伤形;大恐惧不节则伤志,此为七伤。又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拟方于后,随症采用。

五劳七伤六极方:
1.小建中汤:治五劳七伤,小肠急,脐下膨胀,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huanghuang(“目巟”合),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然痛,小便赤黄,尿有余沥,梦交,失精,惊恐,虚烦者。《金匮》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大枣4枚  生姜9克  饴糖30克
加减法:诸不足者,加黄芪;心下悸者,加茯苓;痰多者,加半夏;血虚肠燥者,加当归;健忘者,加远志。

2.广济丸:治五劳七伤六极,八风十二痹,消渴,心下积聚,使人身体润,服之多情性,补益养精。生地黄36克  天门冬30克  菟丝子60克  石斛30克  当归30克  白术30克  甘草24克  肉苁蓉21克  山药18克  人参24克  元参18克  麦门冬30克  紫菀18克  杏仁24克  大黄18克  牛膝18克  茯苓24克  防风18克  麻仁24克  地骨皮18克  蜀椒9克  干姜9克

3.六味地黄丸:治虚火上炎,腰膝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失血,消渴,头目眩晕,耳聋齿摇者。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加减法:腰痛,少腹拘急,饮一溲一,气短微饮,少腹不仁,及妇人转胞者,加肉桂、附子;痰喘者,加五味子;肿满者,加肉桂、附子、车前仁、牛膝;声哑者,加五味子、沉香、诃子、人参;咳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大渴不止者,加肉桂、五味子;火不归元,口舌生疮、齿牙浮动,面红目赤者,加肉桂、附子、元参、白芍。

三、五官九窍病
(一)目病
《内经》云:肝开窍于目。肝属风木,肾水为母,心火为子,主藏血。风火交煽,则为目病,故凡目病初起,暴赤肿痛者,皆风火之为患也,宜驱风散热饮;若大便秘者,宜泻青九;若兼寒者,则成翳膜,宜退翳汤;如无红无翳,目huanghuang(“目巟”合)无所见者,肝肾虚也,宜滋肾补肝丸,或磁朱丸。

目痛方:
1.驱风散热饮 治目病暴赤肿痛者。川芎3克  当归6克  羌活6克  防风6克  薄荷3克  连翘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栀子6克
2.泻青丸:治颊肿面青,目赤头痛,大便秘者。川芎6克  当归9克  羌活6克  防风9克  栀子6克  大黄6克  龙胆草9克  甘草3克
3.退翳汤:治目疾暴亦生翳膜,畏日羞明者。菊花6克  密蒙花6克  白蒺藜9克  蝉蜕5个  木贼1.5克  甘草3克  青葙子3克  决明子6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加减法:热甚者,加黄芩、黄连;夜甚者,加夏枯草,便秘者;加芒硝、大黄。
4.滋肾补肝丸:治目䀮䀮无所见,无红、无翳、无膜者。生地黄12克  山药6克  山茱萸6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枸杞9克  菟丝子9克  茺蔚子9克  玄参9克  当归9克  菊花3克  细辛1.6克
5.磁朱丸:治神水散大,昏如雾露中行,渐观空中有黑花,观物成二体,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又治耳聋耳鸣。柯韵伯云:治聋癫狂症如神。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二)耳病
《内经》云:肾开窍于耳,心气亦通于耳。耳病者,心肾不交,水火未济也。如耳肿痛者,宜凉膈散加减;若肿痛而流脓者,宜加味四物汤;如心肾虚,水火未济者,宜滋肾丸。少阳经脉绕耳。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者,宜加味小柴胡汤,或《医林改错》方。经云:耳中宗脉之所聚,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流,脉有所结,故耳鸣,宜保元汤加升麻。
耳病方:        
1.凉膈散 治耳、目、口、鼻、咽喉等病。薄荷6克  连翘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栀子6克
加减法:衄不止者,加丹皮、生地黄、茅根;喉痛者,加牛蒡、黄芩、玄参;牙痛者,加石膏;耳痛者,加菖蒲、羚羊角;舌痛者,加黄芩、黄连、木通。
2.加味四物汤 治耳肿痛流脓者。生地黄9克  当归9克白芍9克  川芎6克  菖蒲3克
3.磁朱丸  治心肾虚,水火未济而耳聋者。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4.加味小柴胡汤 治呕苦,耳聋,目眩者。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香附6克  菖蒲3克  人参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蔓荆子6克  黄芩4.5克
5.《医林改错》方 治耳聋者。菖蒲3克  川芎6克  香附9克  柴胡9克  甘草3克
6.加味保元汤  治宗气不足而耳鸣者。人参6克  黄芪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升麻3克

(三)鼻 病
《内经》云:肺体属金,开窍于鼻。凡暴流鼻涕而咳者,肺受风寒也,轻者杏苏散加减,或止嗽散加减,重者复花汤;若久流鼻涕,不闻香臭者,鼻渊也,宜辛夷散,或七物汤;若火炎上而衄者,宜生桅散,如大便干者,宜泻心汤。

鼻痛方:
1.杏苏散  治伤风咳嗽,暴流鼻涕者。杏仁9克  苏叶6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草3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前胡6克  生姜9克  大枣2枚
加减法:有热者,加黄芩;寒热往来者,加柴胡;自汗者,以苏梗易苏叶,并加防风;无汗身痛者,加羌活,泄泻腹满者,去枳壳,加苍术、白术;头痛、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粉葛。
2.止嗽散  治一切咳嗽。紫菀9克  百部9克  白前根6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荆芥6克  橘皮3克
加减法:舌净无涕者,去荆芥,加金银花;舌白有涕者,加橘皮,甘草;咳而咽痛者,加牛蒡子;咳而胁痛者,加前胡、枳壳、赤芍;咳而肩背痛者,加茯苓、白术;咳而引动少腹者加生姜、茯苓、附子;恶风者,加防风;恶寒者加麻黄、细辛;有热者,加黄芩、杏仁;虚咳者,加百合、金银花。
3.复花汤  治风寒咳嗽,喘息,喉间有声者。旋复花9克  荆芥6克  白芍6克  前胡6克  半夏6克  甘草3克  苏子9克
加减法:冬日恶寒、无汗者,加麻黄、杏仁。
4.辛夷散  治鼻流涕,不闻香臭者。辛夷6克  菊花6克  蔓荆子6克  苍耳9克  藁本3克
5.干金七味汤  治鼻渊症。菊花15克  白芷10克  通草6克  木香24克  川芎10克  细辛3克  辛夷24克  当归24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三服。
6.生栀散  治鼻血。生地黄15克  栀子9克  蒲黄6克
加减法:大便秘者,加大黄,流血多者,倍生地黄。

(四)口病
《内经》云:脾开窍于口。口之于味,味者五味也。口甜者脾火也,宜泻黄散;口酸者肝火也,宜左金丸,或龙胆泻肝汤;口苦者心火也,宜黄连汤;口辛者肺火也,宜泻白散;口咸者肾火也,宜知柏地黄汤。经云:膀胱遗热于小肠,上为口糜,口中糜烂者,宜甘露饮;但舌尖痛者,宜导赤散加黄连。

口病方:
1.加味泻黄散  治牌热口甜。石膏9克  藿香6克  栀子6克  黄柏6克  防风9克甘草3克
2.左金丸  治肝热口酸,并治左胁痛。黄连180克  吴茱萸30克
3.龙胆泻肝汤  治肝热口酸,或苦者。龙胆草6克  栀子6克  黄芩6克  木通9克  泽泻9克  柴胡6克  生地黄9克  当归9克  甘草3克  车前仁6克
4.黄连汤  治心热口苦。黄连6克 黄芩9克
5.泻白散 治肺热口辛。桑白皮9克  地骨皮6克  甘草3克  薏苡仁12克  竹叶3克  黄芩9克
6.知柏地黄汤 治肾热口咸。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枣皮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茯苓9克  知母6克  黄柏6克
7.甘露饮:治口中糜烂,吐血鼻血,小便黄赤者。麦门冬9克  天门冬9克  生地黄9克  熟地黄9克  黄芩9克  枳壳3克  石斛9克  茵陈9克  甘草3克  枇杷叶1片(去毛)
8.导赤散  治舌尖痛,小便赤,茎内痛,热结不通者。生地黄15克  木通9克  竹叶3克  车前仁6克  甘草3克
加减法:痛甚者,加黄连、灯心。

(五)喉病
《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而为痹。盖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木火上冲,发为喉痹。痹者闭也,病也。初起恶寒者,宜六味散加减;若有热者,宜翘荷汤加减;若现白喉,宜养阴清肺汤。

喉痛方:
1.六味散  又名利膈汤,治喉痛初起,恶寒者。荆芥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薄荷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
加减法:热甚者,加黄芩。
2.翘荷汤  治喉痛初起兼热者。薄荷9克  连翘9克  栀子6克  黄芩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12克
加减法:痛甚者,加射干、山豆根;肿甚者,加马勃;不能语者,加半夏。
3.养阴清肺汤  治白喉总方。生地黄15克  玄参15克  丹皮9克  白芍9克  麦门冬15克  薄荷3克  贝母6克  甘草3克  枇杷叶l片(去毛)

(六)齿病
牙床属胃,牙齿属肾。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牙齿痛者,胃肾病也。凡牙痛不外风、寒、火、虫。寒甚者,宜羌独汤;热甚者,宜清胃散;痛久属虚火,宜十味地黄丸。

齿病方:
1.羌独汤  治牙痛寒甚者。羌活6克  独活6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生地黄9克  细辛3克  石膏9克
2.清胃散  治牙痛热甚者。生地黄9克  当归9克  荆芥6克防风6克  丹皮6克  地骨皮6克  黄连6克  升麻3克
加减法:左上大牙病者,加龙胆草;左下大牙病者,加青皮、自芍;右上大牙病者,加知母、石膏;右下大牙病者,加黄芩、桔梗;上门牙病者,加黄连;下门牙病者,加知母、黄柏;虎牙病者,加石膏;虫牙者,加骨碎补、桃仁或蜂房。
3.十味地黄丸  治阴虚喉痛,口舌生疮,齿牙浮动,面红目赤等症。生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莱萸12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  附片子3克  玄参12克  白芍9克

(七)前阴病
前阴者,出小便之所也。膀胱胞室有病,皆可影响及之。兹所言者,仅常见之淋浊、癃闭等病。癃闭者,小便点滴不通,脐下胀闷也,宜滋肾丸。若淋沥不畅而痛,谓之淋,有劳淋、气淋、血淋、石淋、热淋五种。初起宜八正散加减,或五淋汤。若小便时下秽浊之物,绵绵如浆水状者,谓之浊。初起宜加味苍白二陈汤,稍久宜萆薢分清饮。

前阴病方:
1.滋肾丸  治癃闭小便点滴不通者。黄柏60克  知母60克  肉桂6克。上药共研细末为丸,每服6-9克。
2.八正散  治淋病小便淋沥不畅而痛者。瞿麦9克  扁蓄9克  栀子6克  泽泻9克  大黄9克  滑石9克  甘草3克  木通9克   车前仁6克  3.五淋汤  治一切淋病。赤苓9克  白芍9克  栀子6克  甘草4.5克  当归9克  灯草5根  淫羊藿9克
加减法:石淋者,加发灰、火硝;膏淋者,合萆薢分清饮;气淋者,加荆芥、香附、麦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劳淋者,合补中益气汤;血淋者,加牛膝、郁金、桃仁,并入麝香少许。
4.加味苍白二陈汤  治浊症初起。苍术6克  白术6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茯苓9克  甘草3克  黄柏6克  菖蒲3克  萆薢9克
加减法:如赤浊加连翘、丹参、莲子心。
5.萆薢分清饮  治遗精、白浊。萆薢  益智仁  菖蒲  芍药各等分甘草梢减半

(八)后阴病
后阴者,肛门也。虽位居最下,然与肠胃有密切之关系。故仲景云,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爰本斯旨,而言痔疮与便血焉。夫痔者,湿热下注,经脉横解,而肛门生疮,焮肿疼痛也,宜加减清胃散。至便血一症;有粪前者,谓之近血,宜当归赤小豆散;有粪后者,谓之远血,宜黄土汤;有不分前后者,谓之肠风下血,宜济生乌梅丸。

后阴病方:
1.加减清胃散  治五种痔疮,兼下血者。生地黄12克  当归9克   升麻8克  黄连6克  甘草3克  黄柏6克  黄芪9克  槐花9克  黄芩6克  地榆12克
2.当归赤小豆散  治粪前红。赤小豆30克  当归12克
3.黄土汤  治粪后红,并治衄血、吐血不止者。生地黄12克  白术9克  阿胶6克  黄芩9克  附子4.5克  甘草6克  灶中黄土30克
4.加味济生乌梅丸  治肠风下血者。乌梅10枚  僵蚕9克  槐花9克  地榆18克

四、妇人小儿病
(一)妇科病
妇人之病,与男子同,其所异者,月经、胎、产耳。月经者,子宫定期出血也,以三旬而一至。病则有参前者,有退后者。参前为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黄连;退后或月经闭止者,为虚寒,宜温经汤;若时时淋沥不断,或大下鲜血者,谓之崩中漏下,宜胶艾汤。时下白物者,名白带,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或当归芍药散。又怀孕呕吐者,谓之恶阻,宜干姜人参半夏丸。临产艰难者,宜保产无忧散,或加味芎归汤;产后腹痛者,宜生化汤。

妇科病方:
1.四物汤加芩连 治月经参前者。当归9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生地黄9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2.温经汤:月经过期不来能通之,月经过多者能止之,少腹寒久不受胎皆宜之。当归9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吴茱萸6克  人参6克  桂枝6克   阿胶6克  丹皮6克  生姜6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麦门冬30克
3.胶艾汤  治漏下,及半产后下血不止,有孕下血或腹痛者。艾叶3克  阿胶6克  甘草6克  川芎3克  白芍9克  生地黄15克  当归12克
加减法:有孕者,加杜仲、续断;无孕者,艾叶须炒焦。
4.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下陷及白带等症。黄芪15克  人参9克  白术9克  甘草3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橘皮6克  当归9克  生姜3克  大枣4枚  牡蛎15克  薏苡仁15克  龟板l2克
加减法:白带甚者,加乌贼骨;下陷甚者,倍黄芪;红崩者,加生地、阿胶。
5.加味当归芍药散 治有孕腹痛及白带等症。川芎6克 白芍9克 当归9克  茯苓9克  猪苓6克  泽泻9克  白术9克
6.干姜人参半夏丸  治妊娠呕吐者。干姜6克  人参6克  半夏12克
7.保产无忧散:安胎神方。凡胎动皆可服之,临产且能催生。当归4.5克  贝母3克  黄芪6克  艾叶3克   白芍6克  菟丝子6克  生姜6克  厚朴9克  荆芥3克  枳壳1.5克  川芎4.5克  羌活1.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胎损伤者,加杜仲、续断。
8.归发芎龟汤:治临产已动红者,服之交骨即开。川芎21克。当归30克  龟板30克  发灰如鸡子大、烧
9.生化汤 治产后腹痛者。川芎6克  当归8克  红花6克  桃仁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白带者,加牡蛎、龟板;腰痛者,加杜仲;阴户肿痛者,加益母草;阴户发痒者,加蛇床子、地肤子;中风头痛恶寒者,加荆芥;口无味者,加谷芽;恶油者,加山楂;血崩不止者,加生地黄、阿胶;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者,合小柴胡汤。

(二)儿科病
小儿感冒伤食,惊风吐泻诸病,略与大人同治。惟痘麻两症,为小儿之特殊疾病。然自发明引种牛痘以来,痘症已经十分安全,无再假药饵治疗之必要。独麻疹一症,调养殊难,偶一失慎,每致变症多端,育婴者不可不留意焉。夫麻疹,先天胎毒也,发于心脾,流于肺胃,初则寒热咳嗽,鼻涕喷嚏,呵欠泪出,视耳下背脊等处,必有三五红点,宜宣毒发表汤随症加减;如麻疹肺热不清,气促发喘,鼻扇胸高者,宜补肺阿胶散;若胃热不去,牙龈腐烂,出血口臭者,名走马牙疳,宜加减清胃散。

儿科病方:
1.宣毒发表汤:治麻疹初起,各症并宜,纵非麻疹,即是感冒伤寒,用之无碍。薄荷6克  葛根9克  防风6克  荆芥3克  牛蒡子9克  连翘9克  木通9克  枳壳3克  灯草3克
加减法:初潮未透,或触冒风寒,出面反没者,加葱白、紫苏;已出面潮热大甚,口渴者,去荆芥、防风、葛根、薄荷,加生地黄、地骨皮、黄芩,或加麦门冬、天花粉、石膏;已收潮热,口渴者,去荆芥、防风、薄荷、葛根,加生地黄、玄参、麦门冬、黄芩、地骨皮、山栀仁、龙胆草、赤茯苓。其余见症加减,与杂病同法。
2.补肺阿胶散:治肺虚有火,咳嗽痰少,气喘鼻扇者。阿胶9克  马兜铃6克  牛蒡子6克杏仁9克
3.加味清胃散:治斑疹口舌生疮,牙龈腐烂。生地黄9克  丹皮6克   当归9克   黄连6克  犀角1.5克  连翘9克  升麻1.5克。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中医张胜兵:声音沙哑6个月一查竟是喉癌,中药8个月终治愈

中医张胜兵:声音沙哑6个月一查竟是喉癌,中药8个月终治愈

原创 张胜兵中医

声音嘶哑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而引起声嘶的原因很多,比如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喉癌、声带麻痹、喉外伤等。
这其中,喉癌是大家应重点关注的疾病,那么关于喉癌,你到底了解多少?



喉癌在全身恶性肿瘤中的占比约为1%至2%,却是仅次于肺癌的呼吸道第二大癌症。值得注意的是,喉癌的发病率在城市化、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更高,且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比例高达7:1至10:1。
幸运的是,喉癌在早期阶段拥有高达80%至90%的治愈率,因此,及早发现喉癌,以阻止其进展为晚期喉癌,对于喉癌的防治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喉癌早期究竟会释放哪些“预警信号”呢?
声音嘶哑:特别是针对40岁以上、持续声音嘶哑超过一个月的男性吸烟者,这是声门区喉癌的首发症状,应及时前往耳鼻喉科进行检查。
痰中带血:反复出现咳嗽并伴随痰中带血的情况,应高度警惕喉癌的可能性。
喉部梗阻与呼吸、吞咽困难:约60%的患者,特别是非声门型喉癌患者,在晚期因肿瘤增大而就诊,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一旦出现喉部不适、呼吸或吞咽困难,应立即就医,尤其是呼吸困难者需紧急处理。
持续咽喉疼痛与颈部包块:长期不缓解的咽喉疼痛或颈部出现的异常包块,也是喉癌的潜在信号,需及时排查。
我就遇到了一位声音嘶哑的患者,症状持续六个月后采取医院检查发现居然是喉癌。患者也是追悔莫及啊,认为要是早点去治疗是不是就不会这么严重。这位患者不想手术治疗,在我读者的介绍下来到我处治疗,最终患者在治疗8个月后完全治愈。
下面就请大家阅读这篇文章看看我是如何治疗喉癌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案例   


患者:江某,男,66岁,东北人。
主诉:声音嘶哑6个月,加重1个月。
病史:江某6个月前因声音嘶哑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为喉部肿物占位,诊断为喉癌,建议进行手术。
江某拒绝手术治疗,遂寻求中医,通过我的读者(看过《攻癌救命录》的同行中医)介绍找到我。
症见:江某说话声音嘶哑得很厉害,说话基本听不出来,脉有力而滑,但运行不畅而兼涩象,且有结代。舌红而根部突起,舌下严重瘀阻,脉络曲张得非常严重。



诊断分析
声音嘶哑,是喉癌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发生在声门区的癌肿初起即有音哑,呈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可完全失音。
咽喉部可有异物感,松缩感或吞咽不适等,也是喉癌的早期症状之一,西医诊断就是喉癌,中医属于喉痹。
这位患者能分析的症状较少。

脉象有力为实,滑为痰凝;舌下脉络瘀阻非常严重说明淤血严重。
脉涩为血瘀,而有结代是脉行不畅,脉气不接而成,舌红为热毒壅炽,舌根部突起是痰瘀热毒蓄积于舌根部而成。所以正是由于痰瘀热毒互结于喉部,导致声音嘶哑。
所以证型就是痰瘀热毒互结。对此,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瘀除痰,宣肺开音。我采用的是参麦桔梗汤、半夏厚朴汤合五仙散加减。



   具体治疗过程   


初诊处方如下:
射干10克、蝉蜕10克、炒僵蚕10克、桔梗10克、玄参15克、浙贝母30克、牡蛎30克、法半夏3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姜厚朴10克、丹参30克、红花15克、鸡内金15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神曲10克、桑叶6克、燀苦杏仁10克、夏枯草15克、金银花25克、连翘10克、甘草10克、郁金15克、龙骨15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三次温服。

二诊:7天后,江某前来复诊,反馈说“这几天经常半夜醒来,舌头整个都是干的,要等好一会才能缓过来。”
于是,我在原方基础上加天花粉、猪苓、泽泻、滑石、阿胶。
三诊:江某吃完两周药后,反馈表示声音嘶哑有所好转。效不更方,再进7剂。
在持续服药8个月后,患者到医院进行复查,发现癌细胞指数已完全恢复正常范围。



   方药解析   




接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上述方药能够起到很好的疗效。
射干、桔梗、蝉蜕、僵蚕,这一组药是针对喉部的。射干苦寒泄降,清热解毒,主入肺经,有清肺泻火,利咽消肿之功,为治疗咽喉肿痛常用之品。主治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
桔梗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治咽喉肿痛,热毒盛者,可配射干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蝉蜕甘寒,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
僵蚕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本品味咸,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蝉蜕、僵蚕配伍,相得益彰,共奏疏散风热,化痰利咽,息风止痉之功。
这一组药是标本兼治的主药。同时桔梗与甘草相伍为经方桔梗汤,专治咽痛。
下一组玄参、浙贝母、牡蛎,乃消瘰丸,是软坚散结常用方剂。玄参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化痰软坚,一药多用,在以前有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组是半夏厚朴汤的变化方,法半夏、茯苓、陈皮、姜厚朴治痰气互结于咽喉部的经典名方,在此化痰为主,故用变方。
丹参、红花是我常用的化瘀药对。
鸡内金、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炒神曲是五仙散,因患者喉部有占位,饮食受到影响,健脾开胃,增加患者的气血生化,培补正气,攻不忘补。同时生鸡内金更有软坚之功,在此乃一药两用。
桑叶、杏仁乃取桑杏汤之清肺润燥,因喉属肺,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甘寒质轻,轻清疏散,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肺热、润肺燥。
金银花、连翘是清热解毒的药对,合银翘散方意,在此重用金银花25克,取其清热解毒之功效,而且患者用药之后,没有任何不适,还感觉吃了之后很舒服,是药证相合也。
夏枯草清肝火且有软坚之功,此解热毒消积;郁金疏肝气尚有解郁之效,乃可化痰化瘀。至于龙骨与牡蛎相配伍,散结安神,是我治脉结代常用药对,在此即可对治脉结代,又与前药相配,软坚散结。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故疗效颇佳。
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见癌不治癌,只治证!
我们治的是中医的证,你看所用的药,没有一味所谓的抗癌的药,都是常用的中药,而治疗效果却比较理想,主要就是用的是中医思维,眼中没有癌症的限制,用的药都是针对病机,对的是证。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黄仕沛教授:附子临床应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黄仕沛教授:附子临床应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原创 黄仕沛 胡希恕经方医学

按:本文为第十三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研修班,当代经方家黄仕沛教授讲座(2023年6月24日)《附子临床应用若干问题的思考》的讲课录音整理文字版。

谢谢大会主持人,刚才陈老(陈雁黎教授)讲的几乎是讲了我想讲的内容,所以我现在只是补充一下,我今天的题目呢,是附子临床应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提出是思考啊,不是结论,让大家在使用附子之前的时候呢,多点思考啊,多点临床。
我感觉学中医啊,应该以《伤寒论》为依规,那么学经方呢,当然就以张仲景的书为依规了,对吧?所以我们广东有一位经方大家,我经常提到的陈伯坛,陈伯坛先生呢,他讲了一句话:“仲景书,跳出旁门可读。”后面呢,还有一句,是什么呢?“犹如段师琵琶,须不近乐器十年方可授”,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学张仲景的东西要跳出旁门,什么叫旁门?大家知道啊,不是张仲景的东西,就是旁门。
那么我们研究《伤寒论》研究中医的时候呢,就应该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依规了,以仲景解仲景。那陈伯坛先生,那个很有深意的,他后面那句话,犹如段师琵琶,就是宋代有一个弹琵琶的高手,姓段的,他教人弹琵琶的时候呢,必须不近乐器十年,就是你其他的乐器不要再学了,那才能学好我的琵琶,那么我们学经方也是一样。
那么我们今天讲附子的时候呢,其实啊就是围绕张仲景,他是怎么说的,他是怎么用的,我们就用,所以张仲景使用附子,我认为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所以我们上面就提出一些讨论。
附子大家都知道,是经方的要药,自古以来,伤寒派的医生呢,都喜爱用附子,被认为是回阳救逆的第一药。明代的张景岳,他把附子归纳到“药中四维”里面,四维是良将、良相;附子是良将,附子、大黄乱世之良将,所以附子在我们平常是很多用,很重要的。
刚才陈雁黎陈老讲到的,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附子的用量问题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或者是值得反思的。张仲景用附子通常是一枚,最多是三枚,急救回阳的时候就用一枚,并且是生用的。
第三个问题呢,就是温养阳气,大多是用一枚的,急救回阳也是用一枚啊,但是温养阳气的也是一枚,温经。用重剂量的多是治疗风湿相搏、历节风等等,就是止痛的,量多。
再一个特点呢,急病的时候就用快煎,刚才陈老也讲过了先煎的问题。但仲景从来没有先煎附子,我们现在开一个处方,有附子的时候,药房问为什么不写先煎啊?所以,仲景的规律是急病快煎,重用的时候就久煎,稍微久煎。我们用一枚附子的有23首方,用1.5枚的,一枚半的只有两个方,就是白术附子汤跟术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是《金匮要略》的,那《伤寒论》呢,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其实也是白术附子汤,但是用量不一样,《伤寒论》的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呢,是三枚,《金匮要略》的白术附子汤,是一枚半。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这三个方呢,我们叫风湿三方,都是治风湿的,用量也是多的。
附子的用量,我刚才说了,伤寒派的医生大多喜爱用附子,比如我们广东的伤寒四大金刚之一的黎庇留先生的经方一样,他这本医案呢,有46个案,46个案里面有25个案是用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桂枝附子汤,但是他这本书里面没有写附子的用量,很可惜,他这个量没有写,只是说用真武汤,真武汤他到底用量是多少,他没有说。这25个案里面只有一个案是清楚的写用五六钱到一两,这个用量。
另外一个四大金刚之一的陈伯坛,陈伯坛先生的医案,流传于世的只有11个案,他也是善用那个附子,现在我这个处方呢,是流传下来的他的手迹,看到他用附子多少啊,他这个方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他用附子三两,炮附子三两啊,差不多就90g了,那其它的医案呢,他都没有写份量,但是陈伯坛先生,人称“陈大剂”,90g附子已经是陈大剂了,那么往后一点呢,近代的吴佩衡先生他用附子是160g、400g,李可老先生就更厉害啊,60g到300g。
那个他们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去参考,但是对于这样的用附子的,我们怎么看呢?不能说他没效,也不能说他不对,我只是按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来评价他,我们广东30年代的时候,陈伯坛的年代,也是那个曹颖甫的年代,广州有一位医生,姓谭的,这个医生呢,他就喜爱用一些温燥的药,辛温的药,用的剂量很大,一服药大概是四十两,四十两就是两斤多了,差不多三斤了,就一公斤的药,疗效也不错,很多病人。后来呢,我们中医界里面就有人对他有些好奇,有一位中西汇通的学者,他是西医,后来到了香港,到了香港呢,跟陈传仁先生一个诊所,这位张公让先生呢,他就观察过那个谭医生的用药。
因为谭医生的用药呢,用一大坛水啊,一大包就是2公斤嘛,用了一大锅的水来煎,他得出的那个评论是什么呢?“久煎药效就消失殆尽,虽大剂犹小剂也”,他说就是你用的太多的话就等于小剂量,用的太大剂量的话,超大剂量的话就是小剂量,虽大剂犹小剂。与此同时,我认为超大剂量的时候用的,我们煎出来的已经是饱和溶液对吧,饱和溶液,就是你用多少附子,它都只能溶解这么多。
我们学物理的时候学过饱和溶液对吧,所以啊,有人问我怎么看待火神派的附子的用量呢,我就经常就根据张公让先生的观点来回答,我们超大剂量不一定是真的令人知道的剂量对吧,加上久煎,久煎已经破坏了附子的有效成分。
那么我们用量的时候呢,要注意的是,仲景的八个方,就是回阳救逆的八个方,四逆汤的类方嘛,都是用附子一枚,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就是用大的一枚啊,大根附子一枚相差不会很远对吧。
那么仲景用的非常谨慎,他只是用一枚,那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仲景在这么重的病,救治垂危病人的时候不重用了呢,好像我们现在的破格救心汤,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生汤三百克以上,那仲景为什么只是用一枚呢?我们学《伤寒论》都知道张仲景不会骗人的对吧?他是实话实说的,所以一枚的附子到底多少呢?
那么一枚附子是仲景用的最小的用量,也是生附子的常用量,仲景的生附子,最多是大的一枚,那么《本草纲目》说生附子一枚,一两者难得,就是一枚附子啊,有长到一两的,那就很难得了。李时珍说的当然有可能,古代的时候那个附子都是野生对吧,个头不会很大,我们现在的附子的个头可能会大一点。
所以李时珍说:”土人云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但得半两者,这都是很好的,就是一枚附子,大概是半两到一两。
那么陆渊雷先生呢?他又说我们现在的附子大多用盐渍,饱含水分,有了盐了嘛,一枚大概是八钱到一两,大的是二两。我就在药房里面随手拿出八片,张仲景的附子,附子一枚破八片嘛,八片的附子我称过,大概是15g。所以,汉代的附子,野生的附子啊,不会多于15g。
四逆汤呢,大家要注意,就分两服的,每服就不会超过7-8g生附子,分两次服嘛,我们那个方后是那么说的: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就是服两次,那么我们八片的附子,服两次,每服最多不过七八克。
他用的量这么少,就能达到回阳救逆,起死回生,这个效果。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煎煮的水呢不会很多,因为什么呢?四逆汤的时候呢,是急救的时候用是吧?分秒必争,如果我们300多克的附子煎药,要再煎那个几个小时,几个小时的时候,人都死了对吧?所以张仲景的时候是快煎,急用就快煎,所以如果大剂久煎的时候,那个就会耽误时间啊,600ml的水煮成四逆汤,就用600ml的水煮成300g,我试过,大概是20分钟。20分钟就可以喝了。
那如何久煎,刚才我说的那个谭医生啊,用这个大包,大锅来煮,要煎几个小时,那个病人就死了,对吧?所以张仲景有他的意思,不久煎。所以刚才陈老说,不应该先煎,对吧,尤其是急救回阳的时候,久煎人就死了。不久煎的另外一个意思呢,是尽量不破坏它的有效成分。有人研究,因为附子,武火就是大火,急煎一小时之内,毒性的分解是最高的。所以不用久煎,久煎就破坏了那个有效成分,就是毒性,因为附子好像我们的毛地黄一样,它的有效量跟中毒量非常接近。
多于一枚的,大多不是急救的方。尤其是炮附子,炮附子仲景没有用在急救。我们刚才说了三枚的两枚的一枚半的,这些方都不是急救的。
但是用的附子的量多呢,那个水量就肯定多,对吧,比如黄土汤,黄土汤(附子)三两,(也就是)附子三枚,要八升的水煮到三升,我们那个四逆汤,是以三升的水煮成一升二合。用八升的水,当然比用三升的水,就是时间比较长了是吧,相对来说。所以如果用三枚的附子,要起码五十分钟以上。
第二个问题呢,就是生附子跟炮附子的问题的思考。仲景的方里面八个方是生附子,其余都是炮附子,这八个生附子的方啊,都是急救回阳的,四逆汤的类方,所以急救的时候用生附子,也是仲景的用药特点。
用量都是一枚去皮破八片,有两个方是用大的一枚,其实四逆汤方后说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这个就是通脉四逆对吧,通脉四逆汤其实就是四逆汤的加强版,只不过是更重,病情更重。所以我们看到,用生附子的时候,附子加量,干姜随之加量,陈老刚才也提到了,对吧,干姜很重要,用大的附子的时候,干姜就用三两要多。
回阳救逆的方肯定与干姜同用,但是炮附子的方呢,就很少跟干姜同用。桂枝加附子汤是生姜不是干姜,其他的方,除了乌梅丸,除了理中汤加附子是用干姜,其他都是生姜,所以啊,有人说附子无姜不热,其实附子不用生姜不用干姜的时候很平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从这个问题来看,我们用附子一定要急救回阳的时候,一定离不开干姜,所以四逆汤呢,是以甘草干姜汤为基础,附子只是辅助,我们从仲景的原文可以理解,四逆汤回阳之功就在干姜、甘草,附子只是温经助干姜甘草回阳。
《伤寒论》的29条、30条里面都隐隐约约的提到这个问题。29条说,“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为什么不用附子呢?只是用甘草干姜汤就复阳了,以复其阳。第30条,“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又补充了一句“附子温经”,那温经就不等于回阳啊,所以回阳还是以干姜为主。当然三个药同用的,温经回阳急救,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个问题。另外附子跟干姜甘草同用,也是解毒的一个方法,也是减轻附子的毒的一个方法。
生附子的毒性明显是大于炮附子,刚才陈老也讲了对吧,他说是三倍,但是在附子中毒的现象里面,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看,附子中毒的现象显露在八首生附子的方里面看不到,就是说一枚的生附子不会中毒,张仲景告诉我们一枚生附子不会中毒。但是三枚两枚,《伤寒论》里面呢,都有显露那个中毒的现象,所以,这个一枚的用量不大,有可能就有效,不会中毒。
不过,我们很少见到生附子的临床应用的报告,包括了我手头上几十本的古今医案,用四逆汤的,都没有明确的像张仲景说的那样用生附子,到底有没有试过用生附子来治急救回阳,那实际案例呢,我很少看到。那刚才说的广东的陈伯坛、黎庇留,他们都善用附子,但是他们的书里面啊,都没有说生附子的,没有注明是用生附子,只是用四逆汤,是不是生附子不知道,其他的医案也是一样,这是一个谜。医案里面可以看到四逆汤案例使用生附子的,凤毛麟角。
我们看到的一个,陈明老师的《伤寒名医医案精选》,以及《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这两个,有十例用四逆汤的,只有一例是用生附子,但是这一例只不过是阴缩,不是亡阳的病。陈伯坛传世的十一个医案里面,用四逆汤的案里面,也没有写明药方,没有说是生附子,更没有说份量。陈伯坛的弟子程祖培先生,他有一个四逆汤的医案,但是用炮附子。
就是说啊,近代的人物,包括了古代张仲景以后用生附子的医案很少见,包括了许叔微、大塚敬节、刘渡舟、李可等等,他们都没有说是用生附子,这是一个谜,大家思考。
近代的经方家,有人说只有两个嘛,一个是曹颖甫,一个就是吴棹仙,当然近代的经方家不止两个人,只不过是当时那个任应秋先生说的,他可能对经方也不太了解。
不过吴棹仙先生呢,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家,但是他的医案里面也没有用四逆汤生附子,倒过来,附子泻心汤就是三黄泻心汤加附子,他反而用生的一两,没有中毒的现象,但不是急救回阳,虽然有少阴的症状,蜷卧啊等等,但是那个以热为主啊,浮热为主。
很多书都没有写生附子,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急救回阳是否一定要用生附子,那张仲景一定用生附子对吧?但是我们后世很少见到用生附子急救回阳,所以生附子是否疗效会更好,就不知道了,大家思考。那么炮附子的应用呢,就很广泛了,对吧。
张仲景用附子只有生、炮两种,我们推测张仲景用的附子是用鲜的附子,就是生附子,新鲜的,为什么呢?新鲜的附子呢,是没有经过炮的,炮是火字旁那个炮,四逆汤方后说,附子一枚破八片啊,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如果是干的附子是不能去皮的,去不得皮的,如果是干的,那个附子的皮是很难去的,这肯定张仲景当时用的生附子是新鲜的附子。但是新鲜的附子就容易腐烂,所以我们后世,看慢性病的时候就用炮附子,炮附子可以解毒,也容易保存。但是急救的时候,仲景是用生的。
但是现在的附子里面有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等,添加了很多物料,包括“胆巴水”,其实都是为了防腐,不是为了解毒,但是炮是解毒,炮这个方法是解毒,那现在的白附片什么的有没有炮过,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它是经过煮的,不是炮。
如果用胆巴水加工的附子就比较硬,有苦味,正常的附子有轻微的麻舌感,没有苦涩的味,所以现在附子的炮制到底应该是怎么样呢?那就不是我们的领域范围了。我们以前的中医,为了疗效,往往也为了安全起见,不相信市面上的那个炮制,往往是自己炮制附子。
我有一个学生,在新会,他在一个旧书摊,新会是陈伯坛先生故乡,陈伯坛先生在我们广东,40年代50年代之前,威望很高的,可谓家喻户晓的一个医生,但是他过不了长江,因为他的熟人都是讲广州话的,很难懂,有些是广州,广州的语法,《读过伤寒论》就是广州的语法,他不是谦虚啊,不是谦虚我曾经读过《伤寒论》,不是,他说你们读的《伤寒论》都不对,应该再读,再读就是广东话了。陈伯坛的孙女是我的师姐啊,我跟他孙女说,你祖父读过《伤寒论》过不了长江的,哈哈。但是在广东一代,他很有威望。
我这个学生,在一个旧书摊花了2万块买了陈伯坛一本很薄的那个手抄本的文章,大概有五六篇文章。我说你啊,一纸千金啊,五六篇文章2万多块啊,他都去买,买了回来给我,看看不是陈伯坛的手迹,但是是一些陈伯坛的追随者抄的,我后来把这个版本就送给陈伯坛的孙女,我的师姐,她说不是陈伯坛的手迹,但是,是陈伯坛的文章,这篇是陈伯坛写给一个病人的一个朋友的信,里面讲怎么炮制附子,陈伯坛自己家里经常就有炮附子,方便病人。
附子用炮就不是一般的煮,就用明火炮,它起到什么作用呢?保存,不会腐烂,另外没有添加剂,第三解毒。所以陈伯坛的甘草附子汤,他用的是炮附子三两。在当时,已经是很大量,所以叫陈大剂,他这个符号呢,是他专有的,因为他的药去药房配,其他药房不配,他就写了这个暗号,陈伯坛的处方就告诉药房有这个暗号你就配,没有这个暗号就不是我的处方,就不配,就这样的。所以这个炮附子三两已经很重。这个是甘草附子汤,你看陈伯坛的处方很精炼,没有加减一味的,都是用仲景的原方。
第三个问题就是附子功用的思考,附子是不是补药呢?我看了十几年前火神派兴起的时候,很多中医爱好者就把四逆汤当做是补药,把四逆汤当做是保健品,经常吃那个四逆汤,那就违反了我们经方所说的,有是证用是方,没病就用,这是什么四逆汤啊,就把四逆汤把附子当做是一味补药,我看了,离开仲景很远,我个人理解呢,附子的作用是倾向于温经散寒多于补益。
理由有几个,一个是我们在仲景的书里面,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后面就是附子白术汤,它后面里面写的“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其实这是附子中毒的一个表现,是大量用附子才会出现,用一枚生附子是不会出现,在仲景书里面。这是什么道理啊,他说是“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逐水气就不是补药了对吧,明确的指出附子是走皮内逐水气。
第二个呢,就是桂枝附子汤啊,也是刚才那个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他说“附子三枚恐多也”,张仲景开了三枚附子都怕是多了一点,所以他后面说虚弱的或者是产妇宜减服之,就明确的指示了我们,虚人要减药,受不了那个攻克的药,附子是良将嘛,乱世之良将,不是补药。
四逆汤后面也说“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怎么张仲景不说虚人可大附子一枚,四逆汤的时候好像是虚对吧,但是强人,身体比较有强壮的就可以大附子一枚,但是虚弱的,就不要再加量,这说明附子不是补药,四逆汤不是补药。我们不要受到当时那个思潮带来的影响。
当然我不是反对火神派,但是我们学中医的,有些自学中医的,他不明道理,就把附子当做一种补药来看待。
第四个根据呢,就是甘草附子汤后面说,“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五合就是半升,一升就太多了,所以我们就服六七合为妙。如果有复烦,复烦就是中毒现象,有时候啊,也不要用够一升,就六七合就可以了啊,如果复烦就五合,那么甘草附子汤是用两枚附子,两枚附子就出现复烦这些中毒的现象,对吧,但是一枚反而没有中毒,一枚附子反而没有中毒,这说明啊,我们用的量大就会出现中毒的现象。
第五个就是我们的方书里面有独参汤,有四逆加人参汤,我们《伤寒论》有四逆加人参汤,有用独参汤对吧,但是没有单独用附子救脱为什么?没有单独用,三个药一起用就有。
所以通脉四逆汤方后,他说其脉出者愈,利止脉不出者就加人参,就是四逆加人参汤,有单独用独参汤的,但是没有单独用附子的方。就说明了我们附子是急救回阳,在四逆汤里面,以甘草干姜汤为基础,再用附子配合,不一定是主要,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它。
第六个就是扶阳派大剂量的用附子,他们说有排病反应,那么什么叫排病反应呢?既然是排病就不是补药了,那我们的追随者,或者学火神的没有根据老师那个意思,就乱吃四逆汤,把四逆汤当做补药,这个思潮要纠正过来啊我认为。附子毕竟是克病的药,毒性峻烈,所谓乱世之良将,不应滥用,所以附子不是补药。
附子的药证我列了8条,是根据我们《伤寒论》的条文,附子的方证来的。脉象大多是沉……,浮虚而涩,还有恶寒、汗出、下利清谷、浮肿、肢体疼痛、腹中冷痛、舌苔淡白,离开这些证去用附子都是滥用的我认为,但是有是证用是方的话,我临床上凡是有恶寒的,我基本上都用附子,除了表证的恶寒,背恶寒,手脚冷,其他的肢冷,都可以用附子,腹部冷,都可以用附子。所以说附子是一味很好的驱寒的药,简单的举两个案例,一个就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顽固性的呃逆案。以前我碰过一个案例:
姚某,男,24岁。2022年10月10日,自河北省邯郸市来粤就诊。
反复呃逆一年半,尤以空腹或发脾气后加重,严重时出现恶心干呕,常约1-2小时发作一次,每次持续几分钟,有时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曾服用抗焦虑药、旋覆代赭汤等无好转。
刻诊:呃声低沉而微,大便不通畅时呃逆会稍加重。腹胀,畏寒,肢稍冷,咽中痰多,痰色白质稀,睡眠尚可,大便一日一行,脉沉细。
我当时就用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黑顺片25克、细辛5克、麻黄12克、桂枝30克、吴茱萸5克、大枣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枳实20克,三剂。)
这个方呢,重点是腹胀,是我们《金匮要略》水气篇的,边如旋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水气,气分的病,它后面的枳术汤是比较,这两个方的比较,不是凡是腹胀就用这个方。这个条文的在我们《金匮要略》里,把它分成三条,其实第一条才是方证,不是腹胀才是方证,第一条就有附子证。
这个病人吃了三付药之后,呃逆就明显的减少了,复诊后就没有再发展了,后来继续吃药,我们附子是用25g,麻黄是12g啊,后来我们麻黄就增加到20g,到10月27号就没有再发了,没有再发呢,就停掉了,后来我们打电话给他,一月份因为疫情,就来不了了,我们就打电话追踪,他说好了没有再发,后来五月份上个月他又来看其他的病,我问他的时候,呃逆没有再发了,就说明啊,我们这个阳虚的呃逆,水气阳虚用这个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另外一个呢,是我一个学生的案例,也是最近的。
欧某,男,57岁,务农为业。患者不在广州,不便到诊,视频问诊。
2023年3月29日视频问诊:自诉痛风病史十余年,右足足背、右手无名指一痛风石积聚,每年发作3-4次。此次左手手背红肿热痛一周,伴左肘关节屈伸不利,疼痛难忍,如以往自服消炎止痛、降尿酸药无效。怕冷,恶风,痛不欲动,不能成眠,十分痛苦,精神状态不佳,胃纳一般,二便正常。近一年有田间居住史,环境潮湿。
后来,我那个学生就用了甘草附子汤,(组成:甘草20克、黑顺片25克(先煎)、桂枝30克、白术25克,五剂),就是陈伯坛先生用的甘草附子汤,不过他用附子的是25g,陈伯坛是三两,这个用了五天之后稍减了。
如果我们简单的把它红肿热痛看作是热的,可能这个病人就好的没有那么快,不用附子,所以啊,这用了五天之后呢,那个手脚红肿热痛只有一点微痛,脚也是,第三天脚就消肿啊,第八天完全没事了,所以啊,这个甘草附子汤呢,是《金匮要略》,风湿三方的其中一个,“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仰,近之则疼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就痛的很厉害,有人说痛风,用嘴巴吹一口气他都会痛,所以仲景书的描述,对方证的描述很现实,近则疼剧,所以用甘草附子汤。
所以我们用附子啊,要把握好,有寒就可以,包括恶寒,那今天呢,我就简单的把对附子的一些思考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呢,从临床上,继续的去验证一下,谢谢!
文字整理:杨雅阁,张小珂,喻刚


從我的iPhone傳送

别人一刺激我们,就自动解读成“我很痛苦”!

别人一刺激我们,就自动解读成“我很痛苦”!

净界 法師

如果我们要走上既坚固又圆满的菩提道,所谓的真修,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闻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跟小乘和人天乘是不一样的。你修声闻乘,你可以在山中,“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你可以自己觉悟无常,是可以的。但是真修的思想是不思议境。真如的思想,你只有透过诸佛菩萨跟善知识的传承,没有例外。
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听闻大乘法,而了解无生跟不死的道理。其实无生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灭,就是你要先了解你内心当中那种不生不灭的真如,你先把这个了解。我们凡夫,其实我们的心是真妄和合,真心是在深处,妄想是在表层。我们一般来说都是把妄想当作自己,就是迷真起妄以后就执妄为真。你看我们今天去吃一个好吃的东西,你说,欸,我现在很高兴。
其实是你的妄想很高兴,妄想释放一种快乐的讯息。但这个妄想是由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它只是一时的想象,但是我们把它解读成“我很高兴”。然后别人刺激我一下,我们会解读成“我很痛苦”。其实那都是一种生灭妄想产生的一种感受跟想象。你要把这个妄想拨开来以后,弃生灭,才开始显出真常出来。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到我们的内心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因为这种生灭心不能代表“我”,那是一时的感受、想象、执著所捏造的一个影像而已,它是一种假相。所以你要修真修的人,第一件事情,“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知道这种生灭的妄想跟你是没关系的。
那么接下来呢?“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当然我们也不要去否定妄想,因为妄想,当它调伏了以后,它当体就是真心。就像波浪,你看到的是波浪,但是它调伏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平静的水。所以从这个即妄是真的道理来说,“翻恨自蹉跎”。我们回顾过去,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去攀缘这个颠倒妄想,起惑造业,枉受轮回之苦,真是冤枉。
所以我们从一种真如的修学角度来看,你要做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个,你要懂得去分别真妄。你起一个念头,你要有能力去判断,这是生灭心,还是不生灭心。你要有判断能力。虽然你改变不了妄想,但是至少你要知道它是妄想。你连它是妄想都不知道,那你怎么修呢?你不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安住。
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只要是随境生灭的都是妄想,就是你的这个想象是外境给你的。记住!外境会给你快乐,它也一定会把这个快乐带走,所以这个东西不是你的,是你跟外境借来的。所以,凡是透过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任何的念想,这个都是妄想。
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心呢?就是你把所有的妄想都撇开以后,那种常住真心,那种不生不灭的明了的心性现前,这个就是你的自性清净心,这个是真实的心。它不随妄想生,它也不随妄想灭,它就是一念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就是真心。所以我们修《法华经》,第一个,你要知道怎么去观察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这第一件事。
第二个,你要能够直下承当。前面的分别真妄是一种理解,这以下就是考验你的信心了,信根了。你要知道,你要能够相信:众生本具的心性,就是诸佛所证的法身。就是“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所以,诸位!我们跟一般学者最大的差别,我们是一个三宝弟子,所以明白道理以后你要怎么样?直下承当。“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就不要犹豫了,这个就是我的真如本性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孙思邈治帕金森,独活寄生汤,除非万不得已,要不然我绝不会透露这个方子!

孙思邈治帕金森,独活寄生汤,除非万不得已,要不然我绝不会透露这个方子!


如藤寄生,缓僵扰颤,宿主虚弱;若草独活,枝叶萎靡,自成一脉。
——《千金要方》载

帕金森病,列于颤风之类,病因或多阳虚飘忽,肝风内生,心神扰乱,脑神失调。独活寄生汤正可对症下药,疗效卓著。
独活寄生汤,其奥妙或许使人一时难以顿悟理解。
此名中,寄生与独活二字相映成趣,若天地之间阴阳交融。
而独活,则蕴含着阳刚之气,代表着人体本源的生机,自主生长,独立成长于苍茫之中。
寄生,乃是人体之中病症的阴柔之物,它依附于他者,依赖外力以维持其生存。
二者看似殊途同归,然于中医之学,却悟出深邃奥义。

帕金森病,如寄生之症,潜伏于患者身体,依附其神经髓海,夺其自由,还以僵直,魂颤不止,人体秩序全无。
而独活之汤,则是一剂调和阴阳的良方,蕴含着中医精髓,以妙之法调和阴阳,恢复人体之正常秩序,谐于人体之道。
独活12克、桑寄生10克、天麻6克、黄芪12克、巴戟天10克、蜂胶6克、山药12克、杜仲12克、牛膝10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9克、地黄6克、人参6克、茯苓12克、桂心6克、甘草3.5克、紫珠12克、三七6克、鸡血藤12克、党参10克、灵芝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

君臣佐使,配伍之所主也。
言药方中之药物,依其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四类,各有其所主之义。
在此方中,君者寄生、独活、桑寄生以及天麻、寄生、独活、桑寄生、天麻,性味和缓,能充实人体之阳气,调和人体之气血,舒缓筋络之势,治疗颤动症状,使人身体得以和谐协调。
次者为臣药,名黄芪、巴戟天、蜂胶、山药、杜仲及牛膝。此等药物虽非主导,然其辅助之功不可小觑。
黄芪甘平,归脾肺经,补气固表、养血安神,为身体增强抵抗力之良药。巴戟天辛苦温,入肾肝经,补肾壮阳、强筋骨、益精填髓,为阳虚之患者所宜。蜂胶、山药、杜仲、牛膝,各具其独到之功效,共同辅助主药之力。
再者为佐药,名当归、川芎、白芍、地黄、人参、茯苓、桂心、甘草、紫珠、三七、鸡血藤、党参、灵芝、金银花及连翘。此诸佐药,各具独特之药性,或调和气血、或滋养阴阳、或增强人体之正气,共同调和整个方剂,以发挥其最佳疗效。

独活寄生汤,创自古代名医张仲景,乃传世良方。张仲景首识震颤麻痹症,较英医詹姆斯·帕金森也早上四百余年。
《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所撰写之医学典故,所载:“病者素无寒热,时时自烦,其人汗出,手足厥冷,心中惕惕然,手足螈惕者,久而成痿,痿证者,手足痿软无力,肌肉消瘦,皮肤枯槁,甚则筋脉拘挛,或四肢颤动。”
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虽未提及帕金森一词,但却归为颤症、痿证、中风一类,其病机多为阳虚不固、肝风内动、心神不宁、脑神失调。独活寄生汤正可对症下药,疗效卓著。

早前,张仲景便率众医师制茯神龙脉汤平颤症之疾……
独活寄生汤原为张仲景所创,后由孙思邈传世医师更改,其于震颤麻痹,更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奇效,尤为精专,效尤卓著。
其五龙震颤汤,合古今之智慧,继传世医师理念,流传至今……


從我的iPhone傳送

【非大圆满正行弟子勿阅】顶果钦哲法王~三句击要窍诀引导

【非大圆满正行弟子勿阅】顶果钦哲法王~三句击要窍诀引导

阿底宝藏 

这样的见解一旦向你直指出来,有一种维持此一直指体验的方式,那就是禅定。【阿底注:此处“见解”就是对于本觉有了真实的体认,并对如何现量体认本觉,也很明白的掌握。】
现在稍微仔细地解释如何将禅定的修行安置于心上。
在一种歇息的自然状态中,在一切时间及任何情境下,你的禅定就像是一条持续流动的河流。毋须培养静止或压抑念头的起动,当静止发生时,单纯地认识到这就是法身的本来面目,当起心动念时,单纯地认识到那就是智慧的本有力量。复次起往皆适宜。
一旦净觉被直接指引出来,不论心中生起任何念头都不需要回应;你不需要去鼓励某些念头或者是压抑另一些念头。倘若念头生起,它们是在净觉的虚空中生起,它们也会在净觉的虚空中止息。所以只要你能保任在净觉的自然状态中,这所有的念头不论是什么,都不会带来任何威胁。
当净觉已经被直接指引出来,在此状态中所生起的任何念头,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都不需要采取任何特定或蓄意的方式来阻止,或是刻意迥避沈沦其中。单纯地保持在净觉的自然状态中,也就是已经被直指的净觉本来面目,不要有刹那的动摇。就算念头生起,它们也只能在净觉的范畴中生起,而当它们消融时还能去往何方?从心意思索的能量会产生负面情绪,像是愤怒和执著,这些负面情绪也正代表痛苦起源的真相(集谛)。同时心意思索的能量也会生出快乐和悲伤的感觉,而这也正是苦本身的真相(苦谛)。但是不论生起任何的经验,你能够领悟到这些念头和情绪的本性就是实相的本性,它们都是法身的续流。因此:嗔或贪或乐或苦。
不过还不止这样。一般说来,就算你已经认识到见解,如果不能保任在禅定中,而陷入到凡夫的妄念从生,念头的相同模式会将你束缚在轮回中。结果是佛法与你分离,而你与一般凡夫无异。这就是为什么你绝不能与此非禅定自然歇息的无上境界分离,因此:恒常及暂一切时。
因此无论心意是静止、活动或其他,问题不在于以个别的方法来一一对治每一个负面的情绪和念头。不论任何念头和情绪产生,唯一的对治方法,就是确认之前被指引而认识的见解,仅此而以。因此:了知认持法身。
因此在任何时间及情境下,不论生起任何的念头,你不需要依靠任何个别的药方来一一对治每一个情绪和念头,你只需要确认先前已向你直指的法身智慧。这让我想起密勒日巴尊者的道歌,他唱出浮云如何在天空中生起,然后又消融在辽阔的天空中。还有其他的例子:冰化为水,水越搅动越浑浊,而一旦任由它去,则会渐渐清澈。所有在心中翻滚的念头,其真实本性就是净觉,歇息于净觉中,而在此境界里,念头即自然消逝。【阿底注:云生于虚空、住于虚空、消散于虚空,不论黑云还是白云,都是虚空的一部分。如此自然,如此美好,一切都是自动化的生动圆满。】
有一个重点在此必须说明。中观哲学的主流传统所驳斥的,是心以为实有而执持。这就是十二缘起中的第一“无明”,这个起初的无明让我们以为事情是真实的存在而执著。不过这儿所谈的专注从未隶属于以上所说的执著,这是非常不同的方式。
因此不论生起任何的念头和情绪,都与法身的智慧无分别,而这些念头和情绪的真实本性就是法身基础的澄明。当你认识此一基础澄明,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母澄明现前为基础”。先前上师直指的自性净觉,在此自生净觉的澄明见解中认识自我本性,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修行的道澄明”。保任在基础澄明与道澄明无别的状态中就是所谓的“母澄明与子澄明相会合”。因此:本昔澄明母子会。
从根本上说,不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是否禅定,净觉的自生智慧本来就一直在,我们从未与它分离过。【阿底注: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本自具足,从未离开。直下承当,歇即菩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依据个人的修行基础,上师会向我们直指出净觉。在这两种情况下净觉的体性是相同的(即无造作的净觉),只是一个尚未被直指出来,而另一个则是我们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本性是什么。因此我们会从两方面来谈净觉。事实上它们不是两件事,也就是说并非一个净觉和另一个净觉会合。直接指引出自然现前的众生基础,就是所隐喻的“母子会”。
在其他的传统中,母子澄明“会合”或者是“相融”这样的语言,和临终时基础澄明现起相关联,这样的经验甚至凡夫在死亡时也会体验到。不过在这些修行传统中特别用它来描述修行者透过瑜伽相应的加量,当体验生起时有能力将其转化为修行道。“母”澄明甚至在凡夫临终时也有可能生起,而母子澄明会合的意义就是在母澄明现起时能将其转化为道。
在某些特定的传统中,母澄明也可以和空性的境界相关连,而子澄明指的是心(mind,这里说的并非是净觉),母子相会合则是指在心意中持续保留空性的觉知。因此在这些传统中,“母子会”中的子就是心,而空性体验就是母亲。【阿底注:此处的空性体验,就是对于本觉的体验,也是文中对于上师直指出、自己也切实体认到的净觉体验。】
像这样子,经常要用见解来提醒自己,也就是确认自己内在的真实本性就是此澄明心性,然后安歇于此境界中。除此之外,重点就是勿抑勿纵,不迎不拒,念头和情绪都是净觉的能量。往于离说净觉中。
巴楚仁波切解释,在你体验了直指净觉本来面目后,如何保持对净觉的确认。这就是“住于离说净觉中”这句话的意思。
在其他无上瑜伽密续的法本中,“澄明”这个名词指的是一种心的微细状态,而这是与生俱存的。它相当于大圆满中所称的“基础净觉”,大圆满会将“基础”以及“基础的展现”区别出来。当透过六识直指出净觉时,就被称为“净觉为力”或者是“灿然的净觉”。依著直指净觉为作用,你会面见基础净觉。
做为一个初学者,倘若你能在此一境界中维持一段长时间,你将会经验到乐、明或者是无念,而这些体验将会障蔽实性的本来面目。因此如果你能从经验执著的壳中解脱出来,内在智慧即能灿然照耀。
有这样几句话:
愈是瓦解,瑜伽行者之禅定愈佳。
愈是堕落,瀑布流落之力量愈大。
因此:一再去除乐、明、无念之觉受。
止、乐或是明这一类禅定的体验会蒙蔽净觉,因此必须将它们瓦解。
你可能会问:“如何瓦解它们,”当止、乐或明的体验生起和强化时,或者是感觉到喜悦、快乐及高兴时,你必须将执著于经验的壳层粉碎,以强而有力的一声“啪”像雷击般将它们击碎。“啪”这个字事实上是两个声音合起来的,“啪”声代表专注和集中的善巧方便,这个字后面含有一个轻声“渣”音,是代表洞澈的智慧。因此:骤然方便般若字。
巴楚仁波切说,在这时候,你必须以强而有力的“啪”声将念头驱散。
当你能够不丧失个人体验的要义,同时在任何情境和时间里都能保持在此一无法描述、洞澈一切的净觉中,那么在上座禅修以及禅修之后就没有什么区别:禅定后得无差别。
“无法描述、洞澈一切的净觉”这句话中,洞澈(zangthal)在藏文原意中含有无碍的意思。虽然净觉化现的对象持续无碍生起,但是对外你的心不再执著于现象,对内你就是单纯的在净觉中歇息。因此不论你是在禅定中或是禅定之后,也就是说在正式上座修行或是休息的时候,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阿底注:外不著相名禅,内不动心名定。~六祖惠能大师】
这就是为什么在上座禅定和休息时的禅定两者是没有区别的。上座下座亦无别。
在“无禅定之伟大禅定”中,在此本有遍满之智慧续流瑜伽内,没有丝毫可以做为禅定的,也没有刹那的散乱。这就是:
我从未禅定,但也从未与之分离;
因此,我从未与“无禅定”之真实意义分离。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恒常住于无别境。
不要区分上座正式修行和下座休息时,你该在持续鲜明的净觉境界中歇息。
如果一个人的根器是适合大圆满的独特法教,就像教法所指的“顿悟”一类的弟子,在听闻教法的当下即解脱;对这样的人来说,觉受和念头都是无上解脱的基础,一切所发生的事情都成为法身的续流。没有可以禅定的,也没有禅定的人。但是对那些不是这么幸运的人而言,他们仍然受制于妄念,因此必须在“渐修”中寻得稳固。直到稳固之前,他们必须修习禅定。因此:然于未得稳固间。
最高根器的人就是在念头生起当下解脱。对于初学者而言,直指净觉还不足够,他们必须透过禅定来延续此一体验,因此他们必须要“舍离吵杂”。
一切使禅定稳固的有利条件都完整时,真实的禅定体验才会发生。在繁忙和散乱的情况下,不论你禅定多久时间,真实的禅定体验都不会生起,因此:舍离吵杂重禅定。
虽然在正式上座修行和禅定后的下座休息时没有区别,如果你在禅定时不能真正的把基础建稳,就无法将所体会的智慧融入禅定后下座的时间。不论你多努力地想将日常生活转化为修行之道,模糊和笼统的了解会让你很容易就陷入旧有的负面习性和模式。因此:均分禅定上座时。
也许你的修行令你很有信心,透过上座修行的几个时段,你可以保持住此一禅定的境界。就算是这样,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将修行融入禅定之后的活动,然后持续地保持住此一禅定境界,那么当困难生起时,此一修行就不能做为对治的药方。当一切妄念令你分心,你即刻会陷入十分平凡的世俗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在禅定之后,安住于此洞澈一切的觉察状态中这么重要:恒久短暂一切时。
特别是,当我们没有在正式修行,而是在做其他事情时(像是跟别人见面),因为过去的强大习性,我们会有著受制于强大执著及愤怒的危险。这就是这什么直指的体验必须要不间断地稳固,“恒久短暂一切时”,在我们持续建立确定时,一而再、再而三地稳固它。
到了这时,毋须再寻求其他的事来禅定。在禅定的平静中未曾臾与法身的见解分离,以一种不挂念、无忧无虑的冷静来面对一切行为及念头,不压抑或不耽溺,就让它们自然如此:保任为是法身之自性。
“保任为是法身之自性”这一句的意思是,虽然各式各样的念头能够生起,而且引发各种愉快或是不愉快的经验,但这所有的念头都不是在自生净觉的广大辽阔之外。它们在法身的辽阔中生起,最后也将消融在其中。同时,各式各样的现象和觉受,就如同我们在梦境中所见的影像一般生起。因此法本上训,事实上了解到它们就是法身的续流,这也就是所说的“普贤如来”,意思就是“一切皆善”以及“无始无终的心”。
像这种“止”和“观”的无二修行,也就是离于言说、无造作的本有自然境界的瑜伽,安住于实相本来真面目,就是金刚密咒乘中,一切密续修行的核心。这是第四灌顶的究竟智慧。这是实修传承的特色及如意宝。这是印度和西藏新旧传统所有成就上师和传承的无瑕智慧。因此你不要向往其他要义的指示,要以绝对信心对此确认。否则就像将大象留在家中,而到森林里找寻它的脚印。你会落入无尽的心理探索,而解脱将永无可能。因此你必须对自己的修行做决定,然后:决定除此无其他。
当你在确定时,如果你心中想:“也许这样比较好,或者那样......”执著于一件又一件的事上,你最后会一事无成。因此你首先要作决定,然后根据此一决定往前者。你必须要做出“决定除此无其他”的确认。
确认此一自然现前,赤裸裸的法身智慧就是觉醒的境界,从未迷惑过,然后安住于此一续流中,这就是第二句秘密而重要的话。第二要义:断然确定仅此无他。
“觉醒的境界,从未迷惑过”这句话让我想起《宝性论》中的两行话:
瑕疵仅为暂时性,本性俱足觉醒之特质。
第一句话“瑕疵仅为暂时性”的意义是,一切扭曲的瑕疵都可以被降服对治。但是醒悟后的成佛特质,也就是自生净觉的独特性或是本有的澄明心,都是本来就在的。这就是第二句的意思:“本性俱足觉醒之特质”。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你要永远相信这个真理!

你要永远相信这个真理!

净界 法師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
--《摄大乘论》
平常修止观的时候,你要想一件事情,你要想:这个世界不只是我这个世界,而是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有世界的依报,一定有人,这个「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他们干什么呢?他们「剎那剎那」当中,都在成就「无上菩提」。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你要思惟在这个时空当中,每一秒钟都有人在成佛,不是一个众生,是每一秒当中都有无量的众生在成佛,每一秒!
我们在观内心的时候,总觉得内心很多障碍,总是觉得成佛好象是遥不可及。其实不是的,事实上我们从佛陀大智慧的开导,我们知道在每一秒当中,都有无量的众生正在成佛,这表示成佛不难,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这个就是你要成就菩提心的第一个,你要相信成佛是可以做到的。
...我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老和尚的开示,他一生也是修大乘止观,他说:当我们在观心的时候,一开始会看到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当然每一个人的烦恼不同,有些人贪欲、有些人瞋恚、有些人高慢。然后你再观下去,你会发现你的烦恼很多,还不是一个,而且势力强大。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对修无上菩提产生怯弱:唉呀!誓断一切恶,这是怎么断法?那么多的恶!
所以诸位要知道,当我们在观照现前一念心识的时候,你不能只是在点状上观察。点状的观察,我看到烦恼,那我怎么可以成佛?你在观心的时候,你要作全体的观察、整体的观察:其实这个烦恼,只是你这个体性上的几个小污点。你整天看那个小污点,你当然不可能成佛,你被这个暂时的作用所迷惑。
那你应该怎么观呢?什么叫观察整体呢?只有一句话──「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永远的相信一个真理:妄想的本性是毕竟空,而你清净的本性是本来具足的。所以我们在观照内心的时候,我们有时候要看看这个清净光明的心中,墙角是有些垃圾,这个我们要承认;但是你对垃圾太过执取,你就不能成佛,你每次都观察那个点状!
所以你要相信──你有成就诸佛功德的可能性。为什么呢?凭什么说这句话呢?凭着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个真理。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相信,每一秒中有无量众生在成佛,所以成佛的功德是可能做到的,这就是第一个成就无上菩提的信心,这第一个。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连尘境都抓不住,你怎么入流?

你连尘境都抓不住,你怎么入流?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这“入流亡所”四个字啊,你绝对不要轻易看过,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步。你怎样进入到这个地方,要把尘境跟心境弄清楚,因为入流是能入,亡所,所是所入。那我们在初步功夫的人是用心,这用心我们也跟各位讲过了,这个心就是注意力,这注意力是生命的注意力,你不要用到大脑的注意力去。
  这个时候你再慢慢地去锻炼,尘境一来,那你怎么入流,就是在那个五蕴轮转的结构里,你去注意看,从色到受能止住的,我们叫上根器;那么受以后,想到行、想到阿赖耶识之间能止住的,这是中根器;你套进去以后绕了一圈还没发现,叫下根器。中根器在进阿赖耶识之前就止住了,开始退回去,这个叫入流。那么下根器会在这边跌跌撞撞,他碰到很多次失败,他在这个失败当中慢慢去摸索,由下根器进到中根器。那我们通常会有一些失败的机会,而且相当的多,无数恒河沙劫讲的就是这种失败。
  我要把它倒回去,停在色那个地方,那你有困难,这挫折一定会有,而你要看得很清楚,然后你才能够止住,在那个地方止住,完全止住妄想,既然止住妄想就没有所啊,妄想都止住,所在哪里。所以我们在修行常跟各位讲,有什么境界随它去,不要理它,你能够不要理它,你才有可能亡所,你假如还要理它,所都在嘛,怎么亡所呢?所以这个是关键处,一再地跟各位提到这一点。
  那修行要领其实没什么,就这样子,讲可以很简单,你做那就不简单啦。你这么一炷香坐下来,你掌握几次?失败不要紧,掌握了几次?尘境来你掌握到几次,你能掌握到,失败不要紧啊,现在问题是“啊,什么叫掌握”,那就完了,你根本都没进入状况嘛。你有要去掌握,而掌握失败,那表示你进入状况嘛,这不是投资生意啊,不是买股票一定要成功啊,没有啦,你能够去捕捉,那就对啦。
  就像诵经一样,你一卷经诵下来,要从头到尾打妄想是很正常的,那你能不能在这当中,捕捉到几次,把心回到经文上面来,那个能够捕捉回来就是功夫嘛。因为你诵的都是三句经,“如是我闻,一片妄想,信受奉行”三句而己,那三句能有什么功德?你假如这当中几次捕捉回来,泡在经文里头,那一次就有一次功德嘛,你捕捉回来的那一段,长有长功德,短就短功德,总有功德嘛。
  同样的,你在打坐当中,有没有捕捉到尘境?当然捕捉到尘境,是非常烂的一个技术,可你至少也有技术嘛,捕捉尘境的能力都没有,你根本没有能力进入状况,不要以为入流亡所很快呀,你连这基本的都没有,哪有可能?尘境来了,你能不能捕捉住?什么色受想行识转几百转先不管它啦,你能够抓住尾巴被它拖着走都不要紧,这个功夫是第一个,先进来。
  一炷香坐下来,你能够抓到五次,那你就等于在释迦牟尼佛这边报名成功。再勉强一点,最少要抓到三次,释迦牟尼佛应该标准五次,我想三次就给你通过啦,你继续进步嘛。抓尘境很要紧,你连尘境都抓不住,你怎么入流?那你看从这个地方训练,你抓到三次,你反正你来打七了,不然你干嘛,坐下去就睡觉啊。你就一炷香一炷香,三次五次这样一直训练,让自己去增加,我告诉你,一年后你要捕捉尘境一定没问题。不是一直三次五次啦,下个月就要五次八次啦,再下个月就要八次十次啦,然后半年后,每次尘境都要捕捉得住,虽然每次都抓失败,不要紧,你都要抓。
  这个叫恒河沙劫,因为你都还在失败中嘛,到哪次“我捕捉得住,抓得紧紧的了”,你会发现你蒲团都湿了,因为你会浑身大汗。那是必然的,真修行就是这样,所以那时候你放心,会燃烧脂肪,减肥很快,你真的用功,真的成就。真用功,你这个地方、这个行法一定要有——捕捉尘境,你现在也不要管它到底是在哪里,你现在没有办法判断,当你尘境真的很轻松能够捕捉得住,尘境来就像心湖里这样荡漾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有可能说,色受想行识是怎么转的。
撷自《耳根圆通章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行的目的:看清实相!

修行的目的:看清实相!

一行禅师 

觉知(英文为awareness,巴利文为sati,梵文为smrti),意思就是「觉察(being consious of)」、「忆念(remembering)」或「明了(becoming acquainted with)」,但我们必须在「正处于觉察……的过程」或「正处于忆念……的过程」这层「当下进行」的意义中来使用这个字。我们或许认为,觉知就是认知或全心全意,但它的意义并非仅止于此。觉知还包含专注(定,三摩地)和理解(慧,般若)。
定与慧的结合,既决定了觉知的强度,也是觉知的结果。每当觉知之光点燃,定(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和慧(明见,clear-seeing)就会自然呈现。专注和理解通常用于表示觉知的结果或效用,如果要表达的是前因,可以用「止」和「观」这两个词。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止」和「观」,就能达到「明见」。但是,什么东西必须止住呢?也就是忘失、散乱和烦恼等失念和不觉照的状态必须停止。「止」并不是压抑,而是把失念转化为忆念,把缺乏觉照转化为觉照。
禅修,并非练习分析或推理。在修习觉知、专注(定)和理解(慧),以及止和观时,没有锐利的逻辑之剑用武之地。在越南,当我们煮一锅干玉米时,会专心顾好那盆火,等几个钟头之后,玉米粒自然就松软裂开。
当阳光洒落在雪地上,积雪会慢慢消融;当母鸡孵蛋时,蛋壳内的胚胎会逐渐发育成形,直到小鸡有足够的能力破壳而出。这些都是描绘禅修作用的最佳写照。
修行的目的在于看清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心」和「心所」。当我们说到心和外在世界时,立即就会掉入二元论的概念陷阱中;若使用「心」和「心所」这类字眼,就能避免概念上的分别所带来的伤害。
禅修的作用犹如锅子底下的那盆火、照耀雪地的阳光,或是母鸡孵蛋的体热。在这些例子中完全不用推理或分析,需要的只是耐心和持续的专注。我们能让真理自然地显现出来,却无法以数学、几何学、哲学或任何理智运作来描述。
修行的目的:看清实相!
一行禅师 唯识学

2024年07月30日 07:01 浙江7人听过

觉知(英文为awareness,巴利文为sati,梵文为smrti),意思就是「觉察(being consious of)」、「忆念(remembering)」或「明了(becoming acquainted with)」,但我们必须在「正处于觉察……的过程」或「正处于忆念……的过程」这层「当下进行」的意义中来使用这个字。我们或许认为,觉知就是认知或全心全意,但它的意义并非仅止于此。觉知还包含专注(定,三摩地)和理解(慧,般若)。
定与慧的结合,既决定了觉知的强度,也是觉知的结果。每当觉知之光点燃,定(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和慧(明见,clear-seeing)就会自然呈现。专注和理解通常用于表示觉知的结果或效用,如果要表达的是前因,可以用「止」和「观」这两个词。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止」和「观」,就能达到「明见」。但是,什么东西必须止住呢?也就是忘失、散乱和烦恼等失念和不觉照的状态必须停止。「止」并不是压抑,而是把失念转化为忆念,把缺乏觉照转化为觉照。
禅修,并非练习分析或推理。在修习觉知、专注(定)和理解(慧),以及止和观时,没有锐利的逻辑之剑用武之地。在越南,当我们煮一锅干玉米时,会专心顾好那盆火,等几个钟头之后,玉米粒自然就松软裂开。
当阳光洒落在雪地上,积雪会慢慢消融;当母鸡孵蛋时,蛋壳内的胚胎会逐渐发育成形,直到小鸡有足够的能力破壳而出。这些都是描绘禅修作用的最佳写照。
修行的目的在于看清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心」和「心所」。当我们说到心和外在世界时,立即就会掉入二元论的概念陷阱中;若使用「心」和「心所」这类字眼,就能避免概念上的分别所带来的伤害。
禅修的作用犹如锅子底下的那盆火、照耀雪地的阳光,或是母鸡孵蛋的体热。在这些例子中完全不用推理或分析,需要的只是耐心和持续的专注。我们能让真理自然地显现出来,却无法以数学、几何学、哲学或任何理智运作来描述。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安住不生灭心?永远做你该做的事情!

如何安住不生灭心?永远做你该做的事情!

净界 法師

事实上光明、黑暗两种相状是互相地侵夺。你落入因缘法就是对立的,有光明就没有黑暗,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但是,在整个因缘变化当中,不表示说你这一念见性的体性在这当中暂时消失掉。它永远存在,只是说它随顺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随顺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它的体性是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说,不管是光明跟黑暗,见性都是存在的,都能够叫作见。怎么能够说不见呢?见性是恒常现前的。
我们再说明一下,生灭心是假借因缘而有的。你看我们有时候道心很强,有时候我们道心很羸弱,我看任何一个人都离不了生灭心。再大的善根,这个人也会起烦恼;善根再差的人,他偶尔也会起惭愧心。落入因缘法,我们是活在生灭心当中,关键是你怎么样不被它所转而已。

那你怎么不被它转呢?你一定要回到你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的生灭心是随因缘变化。我们的业力变了很多的因缘,有时候会让我们快乐,道心很强,有时候会心里悲伤。如果你能够会归到你不生不灭的本性,你就看到整个心,有时道心强,有时道心弱,但是你永远做你该做的事情,就是安住在不生灭心。所以你要脱离妄想。


從我的iPhone傳送

大承气汤变方——黄龙汤,治疗幽门梗阻、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支气管扩张症

大承气汤变方——黄龙汤,治疗幽门梗阻、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支气管扩张症

中医书友会 

I导读:作者在文前介绍黄龙汤时,有一句关键的话,黄龙汤是对大承气汤的发展,使临床众多的“不可下症”转化为“可下之症”。所以,作者拓展应用黄龙汤于这急性疾病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从根本上讲,本方还是承气汤类方的拓展应用。尤其是第三案,超出了胃肠道系统的范畴,拓展了下法的临床应用。(导读/居业)


—本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6分钟—

黄龙汤临床运用
作者/刘同达

黄龙汤出自《伤寒六书》。本方系大承气汤加甘草、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而成。主治阳明腑实治不及时,而致气血耗伤之证。


甘草

人参

当归

桔梗

生姜

大枣

大承气汤作为通下法代表方剂,临床应用很广,用之得当,确有桴鼓之效,然方中硝、黄诸药性寒力强,若用之不当,不仅不能收到急下存阴的效果,反使病情加重。
故笔者认为黄龙汤是对仲景承气汤的发展,方中将甘草、人参、当归与大承气汤融为一炉,为体虚证实的患者确立了扶正攻下的治疗原则,从而使临床众多的“不可下症”转化为“可下之症”,由此扩大了祖国医学中下法的应用范围。

多年来笔者运用本方治疗某些正虚邪实之急症,尤其是对年迈体弱患者,甚觉得心应手,今结合实例介绍如下。

1. 幽门梗阻

程某,男,66岁,退休干部。2000年5月14日初诊。

5日前患者因过食油炸食物(500g),食后即感胃脘部不适,继而出现脘腹胀满,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味酸腐,经门诊中、西药治疗无效而收住入院。入院后经纤维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炎伴幽门梗阻。

诊时症见:患者神疲少气,脘腹胀满,痛处拒按,口干舌燥,舌苔焦黄,脉弦而数。

证属阳明腑实兼气血虚弱。治宜泻热通便,益气养阴。方用黄龙汤加减:


大黄10g(后下),芒硝6g(冲服),枳实6g,厚朴6g,甘草5g,党参10g,当归10g,麦冬10g,大枣3枚,生姜3片。



服上药1剂大便即通,2剂后脘腹胀痛基本消失。继用参苓白术散调治而愈。


按:幽门梗阻的主要矛盾是梗阻,即胃肠道不通,而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宜动不宜滞,走而不守,因而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变静为动,变滞为通,返其自然,致其所用。

本例患者是因过食油炸食物,导致肠胃结滞,升降失常,然患者年过六旬,加之反复呕吐,气阴受损可知,故用黄龙汤加减。取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通积导滞,党参、麦冬、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建中、养阴扶正,合而攻补兼施,理法中肯,方药得当,起效迅捷。

2.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
汪某,女,72岁,农民,1999年8月5日初诊。

患者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反复发作,本次因当日饮白酒(约100ml)后,旋即脘腹感到剧痛。

诊时症见:腹痛呻吟不已,痛处拒按,四肢厥逆,双手紧握,神疲乏力,二便不通,舌红苔薄黄,脉弦紧,B超提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

证属里热内结,腑气不通。治当通腑泻热兼以扶正祛邪。方用黄龙汤加减:


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枳实6g,厚朴10g,甘草5g,当归10g,太子参30g,大枣3枚。


服上方7剂后(书友会按:原期刊为7剂,分析病程及按语,应为1剂),大便畅行2次,腹痛随之递减,守方再进,大黄改用6g(后下),芒硝改用8g(冲服),续进3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按:胆道系统感染与胆石症,病位主要在肝胆,而胆为“中清之府”,以通降下行为顺。

本案证候特点,发病急,来势猛,证情重,加之年高体弱,如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病情随时可能恶化,故急投黄龙汤,以大承气汤为主通里泻热解毒,争取一攻而下,顿挫病势,方中重用太子参,意在扶正敌邪,药后正胜邪退,因而收到转危为安的疗效。

3. 支气管扩张症
徐某,女,48岁,农民。1999年4月14日初诊。

患者4d前曾因支气管扩张大出血在本院住院治疗2d,血止后出院。今日再度咳血复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

诊时症见:咳血盈口,色鲜红挟有少量泡沫状痰,面红目赤头晕,心悸气短,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证属阳明燥热上冲于肺,迫血妄行。治当通腑泻热,益气凉血止血。方用黄龙汤加减:


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枳实6g,西洋参10g(另煎服),当归10g,水牛角30g(先煎30min)。



服上方7剂后大便即通,咳血量随之减少。效不更方,又进2剂,咳血基本已止,后用生脉饮合四君子汤出入调理月余,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咳血,血虽出于肺,但病因在于胃,阳明腑实,燥热薰蒸,肺络受损。唐容川在《血证论·吐血》中云:


“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急调其胃,使气顺……则血不致奔脱矣!”


故方中以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泻结,导热下行,患者反复出血,气血亏耗则用西洋参配当归益气养血;取水牛角,清热凉血,腑通则气顺,热清则血宁,不用止血则收血止之功效。



從我的iPhone傳送

普巴扎西仁波切:善用珍宝人身,了脱生死,来去自如

普巴扎西仁波切:善用珍宝人身,了脱生死,来去自如

养心读书会 


恩师:接下来在修学过程中要记住前面所说的,当前每个人在修学过程中都有自己所修之法,不管现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定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们平常一再讲解,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传承法脉一定要清净!不要自己去创造一个传承或者“我想干嘛就干嘛”等等,这些都是不如法的。
接下来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当前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修学,尽可能在上面安排时间。当然有时候实在安排不了时间,没办法,我们就慢慢慢慢来完成。由于个人身份及条件,只能做这么多,虽然心里有一些不足的想法,但是没办法,只具备这样一些现实条件,所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平常时间相对充足的人还是要好好修行着走,多想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今天我们获得这么好的人身,是一件非常非常幸运的事情,是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行善得到的果报。今天若不加以用到一个最好的方面,我们得到这么好的摩尼宝,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就相当于冬天很寒冷的时候你得到一件很保暖的衣服,但冬天寒冷期间你却穿不上,到了夏天就用不着穿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你应该在该用的时候把它运用上去。我们今天得到的人身也同样一个道理,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就一定要把它运用到最好的地方去,也就是凭借这个人身来创造更好的条件——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人身当中能创造的条件,也是最圆满的,除此以外没有更圆满的法。所以这就是我们在当前的人身当中该做之事。
但现前不加以往这方面发展,接下来还有一个叫“寿命无常”,哪怕你已经得到了这么好的人身,但它不是一件永恒不变的事情,它不是永恒的,会变化的。有一天这一切都会结束,因为寿命是无常的。当无常降临到身边之时,哪怕有几千、几万个不愿意,你还是只有走。想想我们身边曾经有多少亲朋好友,虽然他们也对这个世间乃至自己当下的生活有多么执着,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无论他有多么不愿意,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就是一罐骨灰,这就是他最终的结局。好在今天我们还存活于世,但现前若不加以精进修法,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身旁。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你只有跟着这个规律而走。到了那个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想想我们身边曾经去世的那些亲人,当时你作为他最亲近的人,谁都帮不了他!我相信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感觉,你们也帮不了你的亲人,只有眼睁睁看着他怎么断最后一口气。可能你心里有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痛苦,这是一种你个人与他之间的感情,对他——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来说,你什么都做不了!我们在呈现无常的这一瞬间也同样一个道理,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是你的亲朋好友,都堆集在你身边,也无法给你赐予一丝毫快乐。那时候一切都需要自己孤独一人去面对,真正的痛苦这时候才开始。所以不要再蒙骗自己了!因为这样的痛苦随时会降临到我们身边,我们先举个例子,现前很多人都怕到医院去体检,万一医生说出你已身患绝症、离死亡越来越近了,你为什么会因此而恐惧?就是怕死嘛!这些都很明显地呈现在你面前,为什么还要蒙骗自己,反正就这么不往修行方面发展,过一天算一天呢?所以平常若能从这方面多去观照一些,我相信你接下来的修行会越来越精进。
当然作为一个在家居士,由于你肩上担负着各式各样的责任,可能没有出家人般那么好的条件,每天都在精进修行之中,但只要共同四厌离法陪伴在你身旁,我相信你面前都会拥有很多修法时间。只要你肯修行,你面前就能拥有时间,但前提必须得有共同前行之陪伴。因此,我们一再告诫每位修行者:平常要多阅读一些相关的教言,甚至在修行的时候要多去运用一些。这样观想的真正目的,因为它是客观定律,无论你相信不相信,它一样在你面前生效。我们这样观想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它没有呈现之前做好一系列准备。
我们平常认为自己还是蛮舒服、蛮幸福的,原因是提前做好了一系列准备。比如你家衣柜里面有四季的衣服,因此无论今天天气有多么大的变化,你都可以直接到里面去拿衣服。少了可以加一件,多了可以换一件薄点的、甚至短点的衣服。所以从穿着的角度,你一年四季都不需要遭受痛苦;从饮食方面,每家每户都有一台冰箱,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食物,虽然不能延续太长时间,但一两顿是有的。当你感觉今天不想去外面吃饭,需要在家里做一顿,就可以非常轻松地从里面拿出吃的做一顿自己想吃的饭。哪怕想喝瓶饮料,也不需要再跑一次商店,这些都是由于提前做好了准备的缘故。
就像刚刚说到的,要是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当这些痛苦呈现在你面前、事情发生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一定会遭受痛苦。我们今天所讲解的无常也同样一个道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提前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当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不需要遭受太多的痛苦,甚至没有痛苦,只要你具备了了脱生死的见解。就像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一般的,面对无常,就如同从这个家搬到另一个最好的家一般,一点痛苦都不会有。
我曾经很多很多次给你们讲过这个故事,以前我们家乡有个老和尚,因为当时藏族老和尚们穿的都是一种皮靴,下面的鞋底只是一层很薄的牛皮,因此穿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漏洞。那时候老和尚的靴子底下就漏了个洞,家人一再祈请老和尚,是否把这块牛皮换一下,老和尚说:“不需要,不需要。”当时老和尚住在柯日寺上方,有个闭关处——一个小小的房子。所以他说:“我现前老了,也走不了太多的地方,甚至我能走的地方,你们把路都扫得连个石子都没有,我在里面多放一些野草即可。”因为藏族人的皮靴下面是一层牛皮,里面一般要放上很多很多草。以前我也穿过这种皮靴子,还是蛮舒服的。过一段时间他就在外边找些干草放在里面,你想把它整的多厚都可以的。由于我们脚板的皮很厚,下面的草无论多粗,都感觉不到有多么不舒服,可能是脚板下皮肤太粗糙的原因吧,因此,我们就尽可能找一些相对柔软的草放在鞋子下面。第一次把草放上去的时候,因为里面相对密封,因此很暖和、很暖和!但是时间长不了,走着走着,这些草就穿烂掉了,这时候又再把它换掉,以前我也穿过。老和尚说他在上面多垫一些草,刺不到他的脚,说不必换了。
但有一天听说家乡的另一位老和尚圆寂了,圆寂那天正好是初七。当时高原地方,甚至现在汉地佛教界当中也有这么一个共同习惯,就是谁去世的时候要在某个成就者面前祈请,说这个人去世了、为他超度等等。当时在高原地区也不例外,这个村庄里的老和尚圆寂了,圆寂得也非常非常奇迹,好,他家人就告诉这位老和尚那个老和尚圆寂了。当这个消息传到老和尚耳边时,老和尚就说怎么不等他三天的时间,怎么匆匆忙忙就圆寂了呢?
大家都傻了,不等他三天,啥意思呢?那一天正好是初七,接下来就问老和尚:“为什么您说不等他三天呢?”他说:“可能你们都感觉到前两天我在很多方面啥都不要了,因为我准备在这个月的初十就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个老和尚不等他三天呢?要是再等他三天的话,他也就走了。但三天之前这个老和尚圆寂了,该怎么办呢?老和尚想了想,那就算了吧,若在某个区域一次性圆寂两个老和尚,会给当地的寺院和信众造成很大的打击,大家都会很伤心,要不我这个老和尚就再住一年再说吧。并告诉家人:“现在把鞋拿回去补补,下面有个洞,已经穿不了。前两天是由于我要走了,所以就不需要再麻烦你们。现在看来还要穿一年,这个有破洞的鞋,我可穿不了。”
看看这一句话,就知道什么叫“了脱生死”,就是来去自如!就好像从郊区搬到城里一般,我们曾经看到很多人,谁谁谁已经搬到城里去了,他们带着非常喜悦的心情说:“我要搬到城里去了。”所以,他从人间搬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带着非常喜悦的心情。当然不是真正搬到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在他的面前哪里都是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没有丝毫之差异,这就叫了脱生死。高僧大德们曾经如是修行而成办了这样的见解,今天我们也需要成办这样的见解,这就是我们活在世上的最大价值。要不说吃好穿好就是世上最大的价值,哪个人曾经没有吃过一顿山珍海味?哪个人没有穿过一、两件所谓华丽的衣服?但是对今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如同当时这位高僧一样,永久具有这样的见解,这就是我们需要的。
但是接下来看似光靠世间这些条件,即使你多么拥有,也无法解决一切痛苦,因此,还是要从出世间方面去创造这些条件,多去想想这些!无常真的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身旁,今天我们在讲,接下来无常什么时间就会降临到在座的每个人身上?谁都不知道。说到一个准确的时间,再过50年,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无论你有多么不欢喜,都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特定的。再过50年以后,哪怕世上还有人在寻找我们,剩下来的可能就如同过去你的亲人一般,留下来的就是一块骨灰,在某一个坟地里面埋着的骨灰就是曾经的你。今天听起来觉得还是蛮凄凉的,甚至在有些人面前还是觉得蛮恐惧的。是的,今天我看见的这一系列,在接下来不长时间就会与之分离,再想回归这个地球,绝对不可能!就如同做了一场梦一般,今天看见我就好像在梦里面一样,不知道何时醒来,这时候这一切就不存在了。
这就是我们当前需要修行的真正目的,真的需要面对现实,我们不会永远像今天一般,有一天就会导致一切的结束。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与未来相比,当前我们所能感觉的时间——今天的时间一点都不算长。莲花生大师曰:“与未来的时间相比,今生的时间再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精进地修学佛法。”
我们现前站在最客观的角度举个例子:我们说一切万物都是虚幻的。但是,当你没有认清虚幻、把虚幻当作真实的时候,如同昨晚的梦境一般,幸亏昨天晚上我们只睡了几个小时就会醒来。但举个例子,像昨天的这种梦境——噩梦,要是延续到一千年、一万年的话,你会遭受多大的痛苦?但对你来说梦境与现实完全一如。若是能自在的话,那无论你做什么样的梦境,你都可以驾驭一切梦境。你可以把梦变成什么样的,都是你说了算,这时候无论千千万万个刀枪直接射入你的身上,你都不会动一根毫毛,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不是有些人说,当我从一个地方掉下去的时候,我突然知道是梦,我就可以飞起来。虽然是被动的,但有一天你完全可以主动地去驾驭一切梦境,那有多自在啊!这就是成就者之相。
成就、成就不是说变成一个多么特别的人。原本是什么样,认识到什么样,这就叫成就者。这也是最客观的事情了,至于心态决定一切,我们今天一直都在受这个果报。比如眼前这个家永远没有变的,自从成了这个家直到今天,但有时候你感觉到这个家不好,有时候又感觉到它好,都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当你的心态很好的时候,一进家就感觉到很幸福、很喜悦;当你的心态不太好的时候,都不想进这个家,好像这个家就是万恶的恶魔一般。这一切都是基于个人的心态,从这个小小的角度就能越来越了解到,一旦心完全从一切烦恼当中超越,这个无形的力量从习气当中超越的话,那时候有多么自在,完全不需要再去想。
我们平常在世间也这么认定,现在只是讲解理论而已。在讲解不同维度的时候,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一维空间所看得见的,甚至当时的形态等等,和二维空间完全不一样。三维也同样一个道理。但现前人只能做到三维,若是做到四维的话,完全是另一种境界和另一种相。所以现前很多人说,四维空间一定超越了这个时空。超越时空,一定是已经从当前的意识超越。那时候人呈现的境界、智慧、能力等等多方面完全和我们三维空间的一点都不一样,这都是很正常的。科学也认定是这样的,我们当前所修的就是这样的法。
现前虽然说佛教里面讲解龙树菩萨曰:“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我的见解是最清净的。”“没有承许”意味着见解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可承许、远离一切言语。禅宗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也就是说,已经从这个意识言语表达当中超越,也就是说真正的见解已经从这个时空当中超越。那时候做出很多奇特之事以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点都不是什么过分之事,是非常客观的。但现前我们只是讲解理论,说一旦有了这样的维度,它就会拥有这样的能力的,就相当于一个人一旦长了翅膀就可以飞翔一般,因为世间只能做到这一点,长翅膀的方式他就不懂了。虽然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样就可能长翅膀,但一切都是一种他个人的感觉或推理,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据或数据支撑。
今天我们就在成办这样一个与科学相关的见解。对于一个次第根机来说,按照次第宣讲,临时可能还没达到像刚刚所说的这么高的境界,但是要是我们今天如理如法修行着走,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这个境界而创造条件。就拿我们世间做的每一件事情来说,要达到圆满,这个过程起先看似和结果一点点关系都没有一般,但越来越接近,到了最后就达到了相应的果实。所以我们今天的修学方式就在创造这么一个条件,因此如理如法修行真的是非常必要的。
当自己感觉实在修不下去的时候,要多想想四厌离法。要多想想,真不要再欺骗自己了!想想我们身旁曾经有多少亲朋好友乃至自己身边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我们远去。有时候我也在想,每当想到自己父母的时候,我好像有曾经做过一次梦一般的感觉。我以前也是有父母的,但现前父母早已去世。虽然由于天天都想着父母的缘故,父母的那种形象,乃至小时候父母在自己身边的那种亲近,如同今天也在身边的感觉,但是我的父母亲都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再去寻找门都没有。有一天我们都会落到这个地步,这是特定的。所以真的需要好好修行,别等待着到了这个时候说“咬咬牙就过去了”,真的咬咬牙过不去的,过不去的!
每次看见有些业障沉重、快要死亡的人,他们那种恐惧的心态,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又帮不了什么,怎么办呢?当时我们家乡有一个人,大概四十多岁中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记得我小时候出家,后面他也出了家,出家不到几年就还俗了,可能认为世间会更好,但是由于个人业力,世间就是这样的不平等,四十多岁患绝症,到这边来看病。后期医生也说实在没办法,因为患上了绝症,救不了了。每次一见到一些曾经见过的人,他看见就哭,说:“我该怎么办?能不能再延续一下时间,我这么年轻就要死了,我该怎么办?”见到谁都这样哭。所以谁看见心都要碎了,谁都不敢再去面对他。天天在里面这样,直到断气为止,就这么哭着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些人可能表面上更坚强些,不说这样凄凉的话,但是他的内心世界一定不会那么安静。可别到了这个时候,也如同刚刚举的例子一般,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那我们活到今生,具备了这么好的条件,因为如果完全不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者,我们不能和这样一般的人身相比。就比如到寒冷的冬季,我们已经拥有了保暖的衣服,和完全没有这样条件的人不要作比较,他们是没办法,只有在冬季受寒冷的折磨。但我们拥有了,却还要受这个罪,那就非常非常不值得了!当今由于无始劫以来从善的结果,我们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对佛法心生敬信,这时候却还像一般的人一样,临终的时候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那太不值得了!一千、一万个乃至无数个不值得,因为接下来真是万劫不复!再想获得这么好的人身,恐怕就没机会了。所以行不行就是这一次。好好修行着走、好好修行着走!
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有些弟子说我平常世间很多很多方面还做不完,世间一切不就是为了你自己临时的快乐吗?你现前所修学的法是为了今生暂时、临终、未来三世之快乐,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一如的。所以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一些。要记住这一句话:我们不会永远像今天一般。时时铭记这一句话,我相信接下来你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别说自己很年轻,别说自己现前没有什么病痛。曾经去世的人不是没有一个不年轻的人,也不是没有一个一生来就有病的人,但是最终都从这个世间消失了。因此,还是要面对现实,平常尽可能往修行方面多发展一些,这也是我们聚在一起,大家聊聊天的主要目的。真的需要面对现实,要面对现实!不要等到有一天这么一个痛苦的事情降临到身边的时候,才开始琢磨该怎么办,一切都迟了!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好好修行着走。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