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修习笔记 | 修行的方法,去做不愿意做的事

修习笔记 | 修行的方法,去做不愿意做的事

迁徙Tibet


有时候心里想,末法时期有这么多人信佛、学佛,真是很希有难得,感觉很高兴。

但有时候一想到这些学佛人(包括我自己),没有真正的正知正念,一遇到事情就动摇信念、退失道心,就觉得这些人还不如不学佛、不修行!  

其实有对境是好事!这才是成就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要积累资粮、净除罪障,所谓的坎坷、不如意之事,才是真正的积资净障的机会,而总是舒舒服服、顺顺利利,未必能积资净障。  

能做不愿意做的,才会有改变;能克服自己的习气,才会有成就。而我们这些凡夫,总是愿意做的才做,不愿意做的就不做;

若是外境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和习惯,与自己原本的生活状态相违背,让自己的身体不太适应,这时习气就显现了,凡事都自以为是,不要说上师,连佛都得靠边站了;

稍有一点不适应,稍有一点疲累,还没有累到站不起来、爬不起来的程度,但也偷懒不闻法,白白把机会错过了,把清净的传承也断掉了……这是多大的罪过啊!你们想过没有?  

有些人在山下的时候决心很大:“我要参加法会!我要参加百日共修!”看似很有福报,别人也很赞叹。

然而到山上一看,条件太差了——不能洗澡,也没有卫生间(只是院内、房间里没有洗澡设备,几百米外的山脚下就有澡堂,几十米外的地方就有洗手间),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因此开始动摇决心了。  向对境投降、屈服之人,不会有什么成就。即使你离开这个道场也无所谓,因为你的根性差,不具备修持成佛的条件。

佛度有缘人么!有善根,信念坚定的人,佛才能度化。佛并不能度化所有的人,否则,在世上出现过那么多的佛陀,众生早就全部得度了。  

修行要靠毅力,靠坚定不移的信心。心里怯懦、总是飘忽不定的人不是法器,无法接受佛法的甘露。

所以有对境是好事!为了求法,为了修行,即便失去一切,甚至生命,也是值得的!学佛修行必须要有这样的毅力,有这样的心理状态,这很重要啊!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一位医生的感慨:现在的人啊,其实大多死在无知上!

一位医生的感慨:现在的人啊,其实大多死在无知上!

包丰源 

抑郁症就像一个潜伏在世间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患者的求生意志。可是,抑郁症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抑郁症难道不能被治愈吗?
精神科的专家会把抑郁症比喻为“精神的感冒”,这告诉我们,抑郁症是可以调理的,也是可控的。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因为抑郁症而走向生命的终结呢?因为大多数人在患上抑郁症后,都很少考虑情绪的问题,而是习惯性地依赖上了药物的治疗。殊不知,外在的压力很容易会引起内在情绪的变化,甚至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2016年7月,《大脑、行为和免疫力》(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期刊上公布了一项医学研究成果——压力大的环境影响抗抑郁药的疗效。
实验者通过在不同环境下对小鼠应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得到了如下研究结果:在对症治疗21天结束时检测海马中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的(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4、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氟西汀能够显著降低压力状态下TNF-α和干扰素-γ mRNA的表达,对丰富环境下二者的表达无影响。而IL-1β正好相反,在丰富环境下,氟西汀能够显著上调IL-1β mRNA的表达,但在压力环境下则没有这种变化。
这表明:在丰富环境下,服用氟西汀会增加小胶质细胞前炎性介质,包括iNOS、CD86,IL-15,IL-1β和IL-23等的基因表达;并降低抗炎因子Arg-1,YM-1,IL-10等基因的表达,但在应激环境下服用氟西汀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这项研究结果发布于2016年第29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上,引发大家的广泛讨论。实验证明,单纯地依靠服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没有良好的环境,服用药物反而会适得其反。也许药物能够把你放到旅行的航船上,但大海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才能决定你是否喜欢这次旅行。
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身体,还会对服用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高压环境下的娱乐圈中抑郁症频发的原因之一。因为压力大的环境会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容易使抗抑郁药物产生相反的效果。可见,抑郁症的良好治疗,需要把药物治疗与心理调理结合起来。想让抗抑郁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先改变抑郁症患者内在的心境。
记得在一次医学学术会议上,有位医生感慨地说:“现在的人啊,其实大多都死在无知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我们生了什么病,都不能单纯地依赖药物治疗。人体是一个系统,我们不能抛开人的心智、思想、情绪、能量等,把人体当作单纯的器官来治疗。人的身心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境随心转”,内心的改变才是根本。
阅读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中医张胜兵:肾区酸痛又尿血,警惕肾癌!中药成功治愈

中医张胜兵:肾区酸痛又尿血,警惕肾癌!中药成功治愈

原创 张胜兵中医 


肾脏,作为我们体内不可或缺的排泄器官,其健康状态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它日复一日地工作,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然而,如此重要的器官,如果保养不好常会出现各种病变,其中严重的还会发生肿瘤癌变,肾癌就是最为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
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并诊断肾癌呢?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观察尿液颜色:正常情况下,尿液应呈无色或淡黄色。一旦发现尿液偏红,即所谓的“血尿”,应高度警惕。血尿往往意味着尿液中混有血液,这可能与肾脏功能受损有关,特别是当肾脏无法有效回收血液中的红细胞时。因此,血尿的出现是肾脏病变的重要信号,需及时排查。
2.留意腰部不适:腰部疼痛或不适感,尤其是持续性的腰酸、腰胀,可能不仅仅是腰肌劳损那么简单。由于肾脏位于腰部附近,其病变往往会引起腰部症状。因此,对于持续的腰部不适,应考虑到肾脏病变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检查。
3.检查腰部包块:如果在腰部触摸到异常包块,且包块体积逐渐增大,这可能是肾脏恶性增殖的征兆。特别是当包块增长迅速并伴有体重下降时,更应高度怀疑肾脏恶变的可能。此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我就遇到了一位尿血、肾区酸痛的肾癌患者,但她又不同于普通肾癌,它是肾癌肺转移,一个部位的癌已经足以致命了,像这种癌转移的,已经情况危急了。一起来看看,中医是怎么治疗的吧。



   案例   


患者:吴某,女,76岁,2021年12月11号初诊。
主诉:肾区酸痛伴尿血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家属叙述因患者小便困难,没有尿痛,但肾区酸伴尿血遂去当地医院就诊检查,提示肾癌肺转移,患者当时还伴有腹胀、胃胀、打酸嗝、便秘(2-3天用药一次)干结一粒一粒的及右耳偶有塞或耳鸣,与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遂于我院就诊,现有胸闷,纳偏差,口干,寐尚可。

诊断分析


临床上,以尿血而兼小便滴沥涩痛者,称为血淋。 

本病案患者由于下焦湿热郁结而湿热搏迫血分,血热外溢而成尿血;

脾失健运,故纳差;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阻气机故胸闷;脾失健运,津液输布不利,故出现口干、便秘;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调,故腹胀、胃胀、打酸嗝;

湿热下注蕴结,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水湿内停,蕴久化热,痰湿热毒留滞不去,聚而成癥,形成肾癌。

因此治疗上应当清热通淋、健脾化痰、润肠通便、滋阴益气、化痰软坚散结,方选用清热通淋之品合麻子仁丸、六君子汤、增液汤、五仙散加减治疗。





   具体治疗过程   


初诊处方如下:
小蓟10g、墨旱莲15g、地榆10g、炒山楂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炒鸡内金10g、炒神曲10g、香附10g、陈皮15g、生地黄30g、玄参30g、麦冬30g、厚朴15g、枳实10g、生白术30g、西洋参10g、铁皮石斛10g、党参15g、煅瓦楞子30g、车前子10g、甘草片10g、浙贝母30g、鳖甲30g、法半夏30g、茯苓15g、延胡索15g、徐长卿15g(后下)、生白芍20g、苦杏仁15g、麻子仁30g、大黄6g(同煎)
二诊:患者反馈:血尿已止,增强健脾利湿、排脓,重新开方如下
墨旱莲15g、炒山楂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炒鸡内金10g、炒神曲10g、香附10g、陈皮15g、生地黄30g、玄参30g、麦冬30g、厚朴15g、枳实10g、生白术30g、西洋参10g、铁皮石斛10g、党参15g、车前子10g、甘草片10g、浙贝母30g、鳖甲30g、法半夏30g、茯苓15g、延胡索15g、生白芍20g、苦杏仁15g、麻子仁30g、瓜蒌20g、天花粉15g、猫爪草15g、山慈菇10g、牡蛎30g、炒芥子15g、浮海石15g、紫苏子10g、黄芪30g、知母10g、泽泻20g、薏苡仁30g、木瓜1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三次

三诊:患者反馈:胸闷、气短、咳嗽,拟原方稍作调整,去掉延胡索,加桑白皮10g、知母15g、白果10g、诃子肉15g、紫菀15g、款冬花15g、前胡10g、蛤蚧1对,继服7剂。
四诊:患者反馈:肿瘤没了,转移的地方全没了,重新开方如下:

诃子肉30g、白果10g、地龙10g、苦杏仁10g、厚朴10g、紫菀15g、款冬花15g、五味子15g、北沙参15g、麦冬15g、百合30g、玉竹15g、山慈菇15g、甘草片10g、西洋参10g、铁皮石斛10g、法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当归10g、熟地黄30g、沉香6g(后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三次

后续回访,患者肿瘤,及相关症状未再出现过。



   方药解析   



方中小蓟、车前子、墨旱莲、地榆清热通淋,凉血止血;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液汤)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党参、生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片(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化痰;浙贝母、鳖甲、煅瓦楞子化痰软坚散结;香附、延胡索、徐长卿、生白芍行气止痛
苦杏仁、麻子仁、厚朴、枳实、大黄(麻子仁丸)润肠通便;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炒神曲(五仙散)健脾益胃;西洋参、铁皮石斛益气滋阴
二诊时,因血尿已止,故去掉小蓟、地榆;加天花粉祛痰排脓;加牡蛎、炒芥子、瓜蒌、浮海石、山慈菇、紫苏子、猫爪草化痰散结;加黄芪、泽泻、薏苡仁、木瓜健脾祛湿;加知母生津润燥。
三诊时,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咳嗽,故加桑白皮、白果、诃子肉、紫菀、款冬花、前胡、蛤蚧止咳平喘。
四诊时,患者肿瘤及转移灶已消失,尚有咳嗽诸症,故用诃子肉、白果、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沉香、苦杏仁、地龙敛肺止咳平喘;当归、熟地黄滋阴补血;北沙参、麦冬、百合、玉竹、西洋参、铁皮石斛益气养阴生津;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健脾胜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以善其后。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从肝病的证治特点出发,探讨“慢性肝炎”的治疗规律

从肝病的证治特点出发,探讨“慢性肝炎”的治疗规律

中医书友会



I导读:本文可谓治肝思维典范式总结,读透此文,相信您在临床遇到慢性肝病患者时,在那众多的中药当中,应当可以心中明了,能够有选择地进行处方。

—本文约4300字,预计阅读11分钟—


从肝病证治特点探讨慢性肝炎的治疗


作者/林沛湘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林沛湘(1906~1998 ),男,汉族,广西贵县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家传及自学中医。曾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主任、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长于诊治内科杂病。1958年获卫生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丙等奖。曾编写《中医学基础教学参考资料》上下两册,获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大会优秀科技个人奖。编制“外感咳嗽电子计算机诊疗程序”获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0
1

肝与各脏腑联系



要掌握肝病的治疗规律,首先必须明确肝脏的特性及其与各有关脏腑的关系。

肝脏体阴而用阳,藏血,内寄相火,性喜条达,恶郁抑,主疏泄,主生阳之气,以升为用。又因肝脏内寄之相火为阴中之少阳,易动,故肝脏又称为刚脏。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各脏腑均有联系,特别是同下列各脏腑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

  • 肝与肾

肝和肾是子母关系。肾藏元阴元阳,藏精而主水, “水生木体”, 所以肾阴虚,可以导致肝阴虚。肝阴虚,肝阳亢,暗汲肾阴,又反过来导致肾阴虚。

肾阳潜藏时,即为命门真火,温煦脏腑百骸,发挥“少火生气”的作用。若相火妄动时,则表现为肝胆火旺,出现“壮火食气”的病理变化。

所以肝肾之间的关系,在生理活动上,是“肝肾同源”,在病理变化上,有“肝肾同病”,在治疗上可以“肝肾同治”。

  • 肝与胆

肝和胆是脏腑表里关系。胆主少阳相火,相火之原根于肾。

如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相火不藏,每多从肝胆证候表现出来,出现肝胆之火的病理变化。

肝气横逆,情志过激,怒伤肝,肝气实则怒等,多与肝火有关。

因肝属脏,主藏,无邪之出路,所以临床上对肝气实,湿热邪火内郁等肝脏疾患的治疗,每多采用泻胆、泻心(实则泻其子)的方法以泻肝邪。

如龙胆泻肝汤主泻肝经湿热,实质上是泻胆,使湿热通过胆从小肠以达膀胱,随小便排出。

方中柴胡、胆草、山栀、黄芩、木通等苦寒之药,是泻胆火从小肠下行(吴鞠通所谓“苦通火腑”),再以车前、木通、泽泻导向膀胱。

还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泻肝胆实热的方剂,亦均同此法。

  • 肝与心

若肝火亢奋,导致心火内燔,出现心烦易怒,脉细弦数,舌赤尿黄,甚至口舌糜烂,则应用导赤散泻心火,使邪从小肠以达膀胱,随小便排出。

  • 肝与脾

肝和脾是乘侮的关系,但二者亦可相互资助。前者如肝乘脾,或土壅木郁;后者如土得木而疏,或土厚则木气自荣。

肝乘脾,是肝脏实邪,在脾虚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胁腹痛、便溏、不欲食等症状。

此即《金匮》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证候。

小儿疳积,出现烦躁易怒,则为土壅木郁的证候。

《伤寒论》第100条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即为土得木而疏的证治。另逍遥散的证治,则是培土而疏肝,使土厚则木气自荣也。

  • 肝、脾与胆、胃

上面讨论了肝与脾的关系,自然应该联系到与之相表里的胆和胃的关系。

肝胆气火上逆,导致胃气不降,躁土(胃)气逆,胆(肝)胃不和,证见呕吐或苦或酸,脘胁痛,心中疼热,气上冲心,治宜“泄木和胃”,方选温胆汤、左金丸等,辛开苦降,泄木安胃。

肝胆脾胃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病变上可以互相影响,治疗上常互相兼顾。

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既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的经证,又有口苦、咽干、目眩的腑证;既有心烦喜呕的胃证,又有腹中痛的脾证。

可见小柴胡汤虽然是治少阳病的方,其实是肝胆脾胃均有照顾的祖方,也即调和肝脾,调和胆胃的祖方。

《伤寒论》第172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前者是胆火迫注胃肠,以黄芩泄胆火,芍药敛胆火,而以草枣缓中,缓木气之急迫,缓津液之下降;后者是胆气上逆,导致胃气不降,故在泻胆火、敛胆火、缓津液的同时,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再如《丹溪心法》的左金丸(黄连六两,吴萸一两),治肝郁化火,胃失和降,逆而上冲所致的嗳气吞酸,口苦,胁胀痛等症,虽然名为“左金”,实为使金气左行而平木。因上症已从火化,故用辛以开上,苦以泄下,也是泄胆火。

通过上述讨论,可见肝胆脾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其病理变化,更为错综复杂。因此对肝病的治疗要药随证转,把握要领。

02

治肝要领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提出治肝三十条二十九法,归纳起来不外叶天士所称之“治用、治体、治阳明”三法。

所谓治用,就是调整肝的机能,即调理肝气,因为“气有余,便是火”。

肝用既有太过,也有不及,但因肝为刚脏,肝火易动,所以治用一般多指实证。

如肝经实火,机能亢进,导致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症,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火,亦即泻胆通腑,使热从下泄。

又如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症,张景岳用化肝煎治疗,清化肝经之郁火,其实也是从泻胆火以求出路,药用丹皮、山栀泄胆火,白芍敛降胆火,又泄又敛,使肝胆之火从下降,脏病以通腑气为出路。叶桂所说的“肝用宜泄”,适指这种方法而言。

治体,是指肝血和肝阴亏损,造成肝的实质(津血)损害而言。因为水生木体,而津血来源于脾胃,所以肝的实质损害与肾和脾胃有密切关系。可以滋补肾阴以生肝体,或健脾养血,柔养胃阴以荣肝体。

例如逍遥散治疗脾虚血少,肝脏藏血不足,不能濡养肝木的肝郁,证见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神疲食少等,血虚内热加丹皮、栀子,血虚太甚则加熟地。

又如六味地黄丸、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横逆,或气火上逆,胁肋疼痛等症。

以上逍遥散补脾养血舒肝以足肝藏,六味地黄丸滋肾阴生肝体,一贯煎养肝胃之阴以荣肝体,均属于治体的方法。

治阳明亦即治脾胃。肝病到了一定程度,有些须要兼治脾胃,才能解决问题。

《临证指南》提出“治肝不应,当取阳明”;《沈绍九医话》提出“柔肝当养胃阴,疏肝当通胃阳”,可见治脾胃的意思,是通过滋养胃阴以滋荣肝急,或健脾养血以条达肝气。

前者如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栀子、川楝子)滋养肝肾胃阴,治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后者如逍遥散治血虚肝郁所致的脘胁作痛。

肝脏内寄相火,火属阳,主动,性刚强,要赖肾水以滋养,心血以润养,脾胃的谷气津液以培养,肺气的肃降以制亢奋。

倘精血津液营养衰少,火就失其涵蓄而亢奋(动), 动则生风。

在治疗上属于肝肾阴亏者,则滋肾之阴以制相火之妄动,如六味地黄丸。

属于邪火劫夺津液者(如慢性肝炎),则养胃阴生津液以熄风阳,舒肝急,如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藕汁),或一贯煎之类。

又有血虚肝燥急,则宜缓肝润血熄风(首乌、杞子、当归、桑叶、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稽豆衣)。

所以治肝一般宜凉宜润宜濡养,凉润则龙相火宁,刚劲之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之性,敷荣之用而无病。


兹就肝脏的上述特点,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对慢性肝炎的治疗规律作如下探讨。

"一、阴虚型"


为湿热留滞日久,消耗津血所形成者。

  • 偏于血虚者,一般多责于肝脾

这里有两种证候:一种是其症状除肝区胀痛之外,伴有脾虚症状,如纳呆、便溏、腹胀、面青白、舌暗淡、脉虚或迟弦,常用逍遥散补脾生血为基本方;

另一种是根据临床经验,血虚者,多伴有血滞,血滞多为血少所造成,气滞导致血滞者少,故宜于逍遥散加丹参、熟地、郁金。

如果兼挟湿热未除,邪盛正衰,应再加清热去湿解毒药,如田基黄、茵陈、鸡骨草等。

如果血虚而又血热,伴有潮热、脉弦细、舌红等症,则在以上处方的基础上加丹皮、生地、地骨皮、栀子等。

  • 偏于阴虚者,一般多责于肝肾胃,但以胃阴为主
所谓“治肝不愈治阳明”,就是这种证候。“柔肝当养胃阴”, 因为这是由于长期的湿热邪气消耗津血所造成。
除肝区灼热胀痛外,多伴有潮热、面潮红、脉弦细数,舌质暗红,干黄白苔,不渴,或见口苦。
此为湿热未除,正气(津血)已虚的表现。常用一贯煎为主方,它有滋养肝肾胃阴,特别是滋养胃阴的作用。
因为邪热伤津液,常求之于后天水谷,房劳愤怒伤阴,则常责于先天精气,故取上述治疗原则。如加石斛、白芍、红枣酸甘化阴,则更能促进甘守津还。

为什么少用甘草而常用红枣?
因为甘草能增胀满,红枣则有养血之功。
血热甚而有血滞者,则加丹皮、地骨皮,因为血热则蒸灼血中水分而使血液干枯,形成血滞。
丹皮、地骨皮能清泄血中之热,但丹皮、地骨皮不能增液,故应加生地、石斛、沙参、麦冬以增液,然后血不干枯,再加丹参活血,则血行而不滞,这是正虚治法的一面。
本型常见有气阴两虚者,可考虑加党参、黄芪、灵芝菌等以益气生津,或加大半夏汤以通补阳明。
湿热之邪未衰,则用一贯煎加田基黄、茵陈、鸡骨草、山栀、黄芩、黄柏等随宜选用,以清热解毒去湿。
至于肝肿大者,清热去湿则炎症除,丹参活血则血郁解,田基黄清热解毒且能清除多余的分泌物,经过治疗,肝大自然缩小。

为什么不要疏肝行气止痛药(如柴胡、青皮、香附等)?
因为它会耗气伤阴,正如李士材所说“肝虚则禁其疏泄”。

上述阴虚型是一个主要的病型,在临床上占的比例很大。

"二、阳虚型"


病程日久,加之素体阳虚,或长期用苦寒清热药治疗,就会造成脾肾阳虚而又湿毒之邪未去的证候。

证见面色萎黄,纳少,胸闷,便溏,肝区隐隐作痛,舌质淡暗,脉缓濡弱。为脾肾阳虚,湿毒壅遏,炎症未除所致。

临床上常用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桂枝、白术、附子、干姜、甘草、茯苓、泽泻、田基黄、鸡骨草),或附桂八味丸(附子、玉桂、萸肉、淮山、熟地、茯苓、丹皮、泽泻)加鸡骨草、田基黄、马齿苋等治疗。

前方治疗脾肾阳虚偏于脾阳虚者,后方治疗脾肾阳虚偏于肾阳虚者。

"三、气滞血瘀型"


本型一般常见于初期肝硬化患者。根据临床实践观察,主要的不是气滞血瘀,而是血液干枯,湿热邪气留着的证候。它的本质是虚的,因而不宜于行气疏肝。

证见肝区压痛兼胸闷,肝大质硬,潮热,尿黄短,面色萎黄,或巩膜黄,大便时溏时硬,失眠,纳少,脉弦数或涩,舌质暗红、苔干黄。

在治疗上仍以滋胃阴、养肝血为主。

偏于阴虚血枯内热的,常用一贯煎加丹参、郁金、鳖甲、牡蛎、夏枯草、昆布、海藻、虎杖、田基黄、茵陈、黄柏、山栀。

偏于气阴两虚、血枯内热的,常用一贯煎加丹参、郁金、党参、红枣、灵芝菌、白芍、红枣、鳖甲、牡蛎、田基黄、鸡骨草等,一般都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慢性肝炎和治疗其他许多病证一样,临床用药固可因证情的偏寒偏热、偏虚偏实而作必要的调整,但病情一好转或稳定就要守方,守方也是取得预期疗效的一个重要方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真正悟道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

真正悟道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

慧律 法師


着法执的人很多,就会自立门户,无相,它是一种法,很多人误认为,他自己是大修行人,够资格拿起佛陀的鞭子执教,左批小乘,右批大乘,八大宗派,骂得一无是处,诸位,这个问题就出来了,真正进入无相的人,他这圆觉的自性一出来,他是无尽的修养、包容跟宽恕的,这是真正的修无相的人,他不会化作一种语言、文字,他一直讲:无相,无相,你这个就有相啊,你一直批评别人着相,你这个,问题你也着,因此,真正无相的人,他没有这个法,无相的法的一种执着,是真正破除法执。
因此啊,别人犯的过失,我们文殊讲堂听经闻法的人,不可以重蹈覆辙,有修,没有修,别人有修行,没有修行,跟我们的生死没有关系,我们不能一直用我们讲堂听经闻法的人,去批判别人是与非,别人对不对,不重要,我们自己要契入真如的本心,这个重要,所以真正悟道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不会化作语言、文字,去批判,但是如果他要做一种冷静的、客观的引导,他也会有一种含蓄和谦卑,不会肆无忌惮地去伤人,不会这样子的。
你看,佛为什么称为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因为,众生的境界不到那个地方,佛只抱以怜悯的心,所有的众生都像佛陀的儿女一样的。虎毒不食子啊,老虎再怎么恶劣,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儿子去吃。那么,佛陀把所有的众生,当作是自己的儿女,当然就是想度他,不会把他当作一种敌对。
所以,我们真正的敌人,在内心深处的观念,就是这个道理,敌人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因此,真正去契入真如的人,喔,记住,你只要Enjoy的,你就享受这一份宁静的心就好,不计较、不比较,也不说他人是非恩怨,如果大家在讨论某一个人的知见,客观的讨论,没有公开的,也没有去伤人,这个是可以引导,可以参考,因为,你不希望别人走错路,私下很有修养地引导他。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中医大家岳美中的学习建议:中医基本功的锻炼,一定要熟练,要从头学起

中医大家岳美中的学习建议:中医基本功的锻炼,一定要熟练,要从头学起

中医书友会 202

I导读:中医的基本功是什么?你可能心里有很多答案,而岳老认为,一份漂亮的中医病历是非常基本的东西。因为病历是临床思维逻辑的具象化体现,病历写得越好,辨证思路越清楚。

—本文约3574字,预计阅读9分钟—

论中医基本功的锻炼
作者/岳美中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岳美中(1900-1982),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学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早年攻读文史,25岁时因病而发愤学医。行医于冀北、鲁西一带,曾组织“锄云医社”,疗疾执教。1949年后,历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及研究生班主任、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对仲景学说有较高造诣。尤长于肾病、肝病、老年病等治疗。晚年致力于培养中医高级人才。着有《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等。

所谓基本功,是从无到有,自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而渐进地、经幼稚生疏到成长熟练的一些功夫。
虽然这对初学的人来说很重要,但对于那些中医学术已有一定基础的同志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这是不是多数还要再从头学起呢?我认为就是要从头学起。
理由很多,主要是因为基本功一定要熟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不同程度的收获。
就以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来说吧,如果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成了有源头的活水,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否则在读书时虽背诵得过,到应用时一有障蔽,却想不起或想不全。这恐怕是很多同志都经历过的,感到非常难受,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的缘故。
基本功是硬本领,要天天练,要累月积年不间断地练,学习时经常固定地练,工作时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

正如文艺体育工作者,无论老手新手,每晨都要踢腿,练腰,练嗓子一样,假如你平时功夫不够,要在前台来个就地拔葱倒筋斗,那可能要把脖颈栽坏了的。
医生在大症、难症面前,一切为了病人,认识靠诊断准,治疗靠方药熟,疾患无穷,方药极多,没有基本功,能够迅速处理得当吗?这说的是临床急难症、重大症要靠基本功。
至于平时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的经常性工作,一方面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注意四诊八纲的体现,理法方药的一致性,还应注意辨证辨病的结合,才能写出较好的病历,这就更需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了。
我们要认真揣摩钻研,“温故知新”,产生启迪后学的作用。因为中医学术基本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上,初学入门还比较容易。
有如下围棋,很短暂时间,就能学会做眼、点眼、倒提、打劫等等。看上去很简单,可是走起来千变万化,要想下好下精,也不十分容易。
《潜斋医话》说:“戴乾斋先生精于医,……尝云:医学一门,显,则譬之有形之棋,应变无方,能者多而精者少;隐,……行之易而知之难。”

浅显的来说,中医学术,一般地会诊断,方药又一般平和,学会了四诊八纲,汤头药物,好像已经掌握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其实,只是学会了如下围棋“做眼”、“打劫”等初步的东西。
疾病不下万千,方药不下万千,扁鹊说过:“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即人患病多,医患道少。

各病有它的本质,专病有它的特征,若不针对着本质和特征去治疗,往往会使辨证论治流于庸俗化,肤浅而不能深入,怯懦而不能举重,能理一般病而不能治特殊病,能医小病而不能疗大病。
可是反过来看,若只知搜括专方专药、好奇喜僻,想用一种方药从始至终控制住疾患,而不讲求辨证论治,那也会陷入机械唯物论的泥淖中去。
因为每种疾病,都有它前中后的阶段性,有气候、体质、年龄等复杂性,有的再加上阴阳的错综,虚实的混淆,只凭仗着一方一药,控制住疾病的全程,往往是不能实现的。
可是学习中医的同志中,有的停留在片面的“对号入座”。对中医学术,只能说是“升堂”,还谈不到“入室”。那怎么办呢?
应当鼓足革命干劲,为革命好好地练基本功。如行舟值逆流,撑拽又持拽,久而久之,基本功自然练成,能补偏救弊,达到纯熟的地步。
螺旋式的上升,是做学问的必然过程,没有捡便宜的学问,我们应当批判那种懒汉懦夫的思想。
怎样写病历?学习为的是致用,基本功有了相当的练习,要在临床上运用四诊八纲八法去辨证论治,具体实现理法方药的措施。
这是硬功夫,真本领,若基本功不够,没有自信力,抱着写不好而不做完备的写法,“亦藏拙之一道也”的思想,在上级医生监督不够的情况下,是会发生那种潦草塞责的写法的。
基本功不够,会出现中西杂揉,理法不清,矛盾百出,方药与理法不合拍等毛病。
究竟中医病历要求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我初步认为建立起对病人极端热忱、极端负责,认真写病历的思想和态度后,再订出一具有轮廓的样板来就够了,细目不要太繁多,多则反而易挂漏。
在写病历时,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要缜密不要偏执
凡诊治一种疾病,在写病历前,先要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主诉,再细致地加以望闻切的审察,得出比较明确的病名后,在专病的基础上,更辨明阴阳,分清虚实寒热。

这样,既有了具体的检查,又有了综合;既有了整体的观念,又有了客观的标准。
如忽略了具体检查,将陷于肤浅的辨证论治;若只偏重局部检查,而忽略了整体,则将拘限于一隅,而失掉整体的联系,写出来都不合乎病历的要求。
我认为在认识疾病方面,偏执性弊病,大于笼统性的毛病。
笼统性的病历,只不过是不能深入,敷衍塞责,理法不清,用些套方群药,效果不显而已。
倘若执偏见,或在听了病人不够全面的主诉,或是在看到一二个表面突出的症状,符合自己的观点,就捉住不放,一股劲地追下去。
在病人方面,因为医生强调某点,而诱使患者多所附会;在医生方面,因为胸怀成见,切脉的指下会产生“幻觉”,望诊的眼下会产生“幻视”,所谓“一指障天,则四方易位;一尘眯目,则天地变色”。这并不是夸大其说,在临床之际,的确有这种事例。
诊察如是,则必致理欠通达,法难周到,用方与药必定要削足适履,强使就自己范围,贻害之大,将不止是效果不显这一点。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基本功不够的缘故。
二、要有重点并要有系统

写病历最好在望、闻、问、切诊后进行分析归纳,
既根据具体检查的客观现实,并结合患者的年龄职业以及得病的地点、时间等,逻辑出什么是疾病的本质,什么是阶段性的现象,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制定战术。判断疾病时,须避免脱离现实的概括;
记述病历时,更须避免杂乱无章的堆积,要有条理,有系统,于理中出法,法下立方,方内选药,使理、法、方、药都是有机的联系着,才能写好一个有统一整体的病历。
三、要写好复诊病历

医生对一般初诊病历的写法,都是详尽无遗,理法方药亦具备。待到写复诊病历时,往往简短概括,只登记症状,而忽略疾病的发展或转化或衰退的一切情况。
不识在疾患原有的矛盾中,经过服用药物后,在某种程度上都显示出不同的趋向,而药物与疾患各以其自身的力量在不同程度上绝对地或相对地增加或扩大了,另一方面的力量在不同程度上绝对地或相对地减少和削弱了。
也就是说,随着矛盾双方的斗争,其力量对比关系时时刻刻在发生变更。
我们在这两个力量对比的变更中,看到药力要胜过病力,则加强药力,直追猛打,把疾病彻底征服:若病力胜过药力,则是药不对症,或是药轻病重,则须细致地慎重地加以分析,它究竟是属于哪一种,根本改变方药,或在原方上出入加减。
但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必须说出为什么改方,为什么出入加减,说明方药与理法的联系。能这样写,才能使病历前后一致,脉络贯通,发现和解决矛盾,提高疗效。

临床做小结容易,日后做总结也容易。否则只图一时省事,日后回忆不起来,又如何会有完整细致地总结呢?这对于科研工作,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也是不利的。
















中医初诊病历举例















某某某,男(或女),年龄,籍贯,地址,民族,职业,婚否,发病日期,入院日期,病历书写日期。
问诊:起病×日,恶寒战栗,继而发热,汗出后热势渐减。入院时已无寒,但头昏神困,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恶心厌油,口苦口粘,渴不思饮,两胁作痛,大便秘结,小便赤短灼热,睡眠尚可。病前未与类似发黄病人接触。
望诊:精神萎顿,面色淤垢,身目悉黄,色鲜明,舌苔白中心黄而有根,舌色尖边红绛,舌形略胖,齿痕可见。
闻诊:气息匀和,语言清亮,口气带浊。
切诊:脉象濡数,浮取小弦,心下按之痛。
辨证:本病为肝热内陷,与中焦痰浊相结,致心下痞满,按之痛,不思饮食,便秘尿赤,舌苔黄,身目黄染。《伤寒论》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是属本病的病机。
治法:发黄腹满者,仲景主以茵陈蒿汤,但此证身目发黄而非腹满,乃心下痞痛,《伤寒论》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本病心下按之痛,是痰热结滞在中上焦,气分痹阻,舌现白黄,是小陷胸汤证。
盖茵陈蒿汤,大黄、栀子并用,导温热从小便出,是中下焦药,为竖降法;
小陷胸汤,取瓜蒌之甘润,不用大黄之苦寒,因中上焦只宜缓解,而黄连与半夏同用,辛开苦泄,是亦协同瓜蒌成缓解之功,为横拓法。
若还用直下之剂,则药过病所,反致无功,药法随病机以赴,方能合拍,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瓜蒌实大者1枚,黄连9克,半夏18克,枳实9克,以水600毫升。先煮瓜蒌,取300毫升,去渣,再下黄连、半夏等,煮取200毫升去渣,待温分三次服。
此煮法是仲景所倡,先煮瓜蒌,分温三服,都是缓解上焦之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龙萨前行引导文-12

龙萨前行引导文-12

原创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证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我乃听闻无上窍诀大圆满之《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而发心。
我们当前所传讲的这部教言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决定基自性任运坛城之见解、修行道三摩地深奥坛城和二利圆满果胜义菩提坛城之教授。第一以上讲完,此讲到第二。
第二分为二:传承、本传承所传之正行教授。第一以上讲完,此讲到第二。
第二分四:利根者即生解脱之教授、中根者临终中阴解脱之教授、下根者自性化身刹土解脱之教授、总述禁行之教授。我们当前所讲解的是第一。
第一分四:前行之教授、自相续证得正行无漏智慧之直断教授、证得无漏智慧要义而显现四相之顿超教授、后要口诀。今天讲的是第一。
第一前行教授分三:入座前行、如何成为瑜伽法器之共同前行、依靠皈依等引导而法行于正道之殊胜不共同前行。第一和第二以上讲完,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第三,依靠皈依等引导而法行于正道之殊胜不共同前行。
此分为七:皈依;发心;观诵金刚萨埵;供曼茶;上师瑜伽;遣除修行障碍,长声喝吽字引导法;修行尚未圆满,强制修炼憩识方便,无修往生法引导。第一皈依昨天以上讲完,今天所讲到的是发心。
昨天在宣讲皈依的整个过程中,总的来说也有所了解,无论是刚开始步入佛法而皈依三宝也好,还是接下来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依止三根本也罢,总的角度来说,不能像老狗寻食般,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依止什么样的人,这样对我们接下来修行会造成极大的障碍。
当今这个时代,由于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等多方面的原因,说对佛法了解很深入等等还是蛮难的,所以这个时候难免也产生很多很多漏洞。如同刚开始步入修行的时候,即便对佛法僧三宝有所了解,还仅仅是一个表面上,并没有深刻去了解什么是三宝,比如说什么是不迷者为佛、无欺者为法、不离者为僧,所以对三宝有所了解也仅仅树立在表相上。由于对三宝认知不圆满的原因,对我们接下来修行也会制造很大的障碍。
哪怕当今我们进入密宗也离不开皈依三宝,那么我们所依止的三宝,第一,佛,曾经在二千五百年前由于众生共同的福报,世上降临了一位真正的成就者,就是释迦牟尼佛,但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示现涅槃。若皈依佛,那么要依止佛,佛已经示现涅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那我们到何处去依止这位尊者呢?佛陀在即将涅槃的时候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我以不同善知识形象呈现而救度你等一切众生。所以根据释迦牟尼佛乃至历代传承祖师的众多授记,如今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即为释迦牟尼佛,那么我们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
但是当前乃众生烦恼最沉重时期,自认为是导师的人比比皆是,当时我们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要从内心清净的角度去观照对境是否是最圆满的。我们在前期讲解依止导师的过程中时时讲解,这个对境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德,第二是具缘。那么当前我们所见得到的,无论以在家的身份呈现在你的面前,还是以出家的身份呈现在你的面前,凡是自称为老师、自称为导师的人,都会说我就是佛菩萨的化身。但是真正的佛,我们上面已讲过,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为佛的境界,但是这是一种境界,凭借我们今天的眼光和心识造作是没法了解这个对境是否是成就者的。那怎么去判断他是成就者呢?一个真正的成就者,他的功德是与自性并肩存在的,也就是说他的功德是同时圆满的。此中的功德主要讲解慈悲心和信心,那么我们从这两方面看看这位导师是否具有这样的境界。
第一,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普遍性的吗?我们所讲解的这个慈悲心不是在某一时刻它是普遍的,而是时时。成就的功德如同虚空般,成就的功德如同太阳般,它所照射的光芒不是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而是时时都具有的。具备以上功德的成就者,他具有的功德也是时时具有的,不会有时候隐,有时候又显现。那么就看看这位导师的慈悲心如何,若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有选择性,比如用数字来讲,有100个众生,哪怕这位导师对99.9个众生是有慈悲心的,但是对0.1的众生没有慈悲心的话,这位导师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导师。
因为心性的功德是什么呢?慈悲心任运而呈现。任运而呈现,不需要靠什么因缘,如同太阳自带光明般,它是自然具有的。若这时候的慈悲心或者是说功德还有一些不圆满的成分,充分地说明他的这个境界也是不圆满的,那么我们要长期去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圆满。
第二,再看看这位导师的信心是否普遍。若张口闭口都在说某一些传承的不好、某一些导师的不好、某一些本尊是不圆满的,这充分地说明这位导师时时都在分别心当中,一切被贪嗔痴烦恼束缚,当然不是成就者。成就者的功德是任运自成的,他的正信、信心是普遍性的。又如同曾经历代高僧大德所讲解般:无论我处于什么地方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与什么样的人见面,他都是我的本尊。并没有说亲人如同本尊,对我不好的人如同怨敌。没有,都是本尊!这就充分地说明当成就的这一时刻他的信心是普遍性的。所以平常从这个方面去观照这位导师是否是真正的佛。
接下来在依止过程中,仅凭借这位导师具有佛的功德还有所不够,下面还要看看我和这个导师之间有没有缘分。这个缘分指的是什么呢?它也不是完全是一个无形的,也可以说是有感觉性的。当你面对这样的导师,无论听到他的名号,无论见到这位导师的身相,无论听到导师的法音,都会生起无比的信心,觉得很亲切,这就说明这位导师和你是很有缘的,我们就要去依止这位导师。
接下来在依止过程中,也并不能认为起初在依止导师过程中你的信心还相对圆满,所以代表着它时时都会圆满,不会的。由于我们的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缘故,接下来可能还会呈现很多与正法相违的念,这时候应该断除自己不清净的心,尽可能往清净方面去发展。应如下思维:我今天所看见的一切,产生不清净的显现,一切来自于自己心不清净和眼不清净,就是由于我当前一切不清净的缘故,导致成今天还在轮回当中漂泊。如今有这么好的缘起之下,导师是具德上师,前面无论从教证、理证和观察等多方面的观照之中已经得知,那么接下来应当要调整自己的内心,要好好依止导师。
所以在依止佛、皈依佛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去皈依。我们昨天已经讲过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洛钦仁青荣波尊者曾经给后一代弟子留下的遗言或者说教言。当今这个时代就是末法时代,已经完全符合洛钦仁青荣波尊者所传讲的这个时期,所以这个时候必须睁开自己的眼睛细致去观照,由于对境是否清净真不知道。世间人说,我要去寻找一生的伴侣,他需要长时间去观照,并且有时候怕自己看错,还要带到自己最相信的朋友乃至自己家人前,看看这个人是否值得我一生依托给他,因为他关系到一生的幸福,若要是选择错了,那么你这一生就要遭受痛苦了。如同这个比喻一般,我们当前在依止导师的时候,若不谨慎去观照,因为他关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若这一世真的就这么无利益地消失了,那真是万劫不复啊!所以必须要谨慎再加谨慎,要观照对境。
至于我们接下来修行能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一切取决于这位导师的引导。比如说,这位导师虽然会讲一些佛法,他曾经比我们早学了几本书,如今在引导弟子们的时候也仅仅按照书本上的教义宣讲,但这个有所不够。不够的原因是,文字只是一种诠释,里面大概指引了一种方向,但具体还是要凭借个人的修炼。所以堪布昂琼曾经在《前行备忘录》当中说,无论你平常通达多少多少理论,当在实修的时候一定要借助一位具德上师的亲传教言。这就充分地说明真正的教义不在于文字上,而在于导师的经验当中。无论是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还是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一位是自学成才,或者是仅凭借一两本书而成才,没有一例,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当今我们也想成办解脱,前面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我们一定要继承。当然也不是仅凭借几本书就能得到一切圆满,哪怕为你宣讲这部法的导师对这几本书还是蛮熟悉的,但还是来自于书本。要记住,书本只能称之为诠释,从大体的角度给你指引方向,但具体还需要靠导师修行期间的经验来为你引导。
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密法当中宣讲不论见到谁都不能泄密,但是每每他感觉到为弟子们宣讲佛法的过程中,若不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他人,仅凭借书本上的教义,总觉得还不太圆满。所以当时他就拿着这一句话去问他的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昌根阿瑞仁波切说,当然是这样的!他曾经也问过堪布昂琼,若要是引导弟子的人没有自己修行的经验,仅凭借书本上的要求是无法引导弟子的。曾经我们在这方面也做过很多很多比喻,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们所依止的导师经验一定是丰富的。
第二,具缘,是对这位导师生起无比的信心。如今很多人都在问导师们,说我的上师是谁?尤其我的根本上师是谁?我的根本本尊是谁?就是我的主要本尊是谁?我们先说说根本上师。“根本”在汉文当中它是什么意思呢?是最重要的意思。那么最重要的那一位就叫做最根本的。那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站在我们当前修行的角度当中,在为我赐予一切法的过程中对我赐予的法最多、最深的,甚至对我心相续成熟起到最大利益的那位尊者就是最重要的。
就好比一个乞丐,乞丐最根本的施主是谁,最重要的施主是谁呢?不是哪一个人说我就是你最重要的施主,仅凭借这个人说,他只是形式上面的一个根本。但真正的根本是,因为平常乞丐要吃百家饭,那么多人当中给你给得最多的、最好吃的,一切都是最优越的,这个对境就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切都看他的破碗里面得到的东西,以这个作为准则,以这个来定哪一位是最根本的。不是乞丐自己说谁是我根本的,或者是施主说我是你根本的,这些都不成立,得看他碗里得到的饭,谁给得最多,谁给的东西最好吃,那么这个施主一定是他所有施主当中最重要、最根本的。
我们在依止导师的时候哪个是最根本的呢?在依止导师的时候,我们首先去寻找一个具缘的导师。这个具缘的导师,前者具德上师是不可缺少的,第二,这个缘分,就是我对这个导师心生敬信,那么接下来再树立根本,对你得到的利益最大。但是这个根本只能有一个吗?你可以有十个、一千个、一万个。尤其作为一个修行者,当初把所有的导师都当成自己最根本的导师,那就没有分别心,对你修学会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不要在这上面再掺杂太多的分别心——谁是我最根本的。
所以我们平常也会听到这样一些话语,但这些都是无知的人,当然说出来的时候我也觉得没什么理趣。比如“我曾经遇到某一位导师,他说他是我的最根本上师,自从那时候起我就没见过他,因此我的这位根本导师我不知道现前在何处,但我一直都期待着能见到第二面。听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完全已经失去了根本的意义,真正的“根本”是,你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者,他自然就形成你的根本导师。
曾经我在依止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时候,导师也没有说我是你最根本的,我也没有问过导师你是否是我根本的,自从我小时候开始依止导师起,今天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位导师的恩德,他自然形成所有一切导师当中恩德最大、从我的角度当中最重要的那位导师,这用不着谁来告诫我,这是凭借你今天所得到的来衡量这位导师是否是最重要的。
这个最重要的是从恩德的角度最重要,但是从功德的角度来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与我所依止的根本上师没有一丝毫之区别。若要是在树立根本的时候忘失刚刚所讲解的他所具有的功德这一面,在这上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你的这个正信有很多很多瑕疵,对你接下来修行会产生很大障碍,哪怕对这位导师有多好,还是得不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为了接下来修学过程中让自己的修学一切更加成熟,这方面还是要多去了解一些。
必定当今汉地很多信佛教的人,包括在高原地方也好,很多就像历代传承祖师讲解般的“老狗寻食”,很老的这些狗又没有某一家长期去赡养它,所以这个时候它要到四处去寻找食物,所以我们就看见像这些老狗低着头在前面寻找食物,只要看见什么它都会往口里先放一下,看能不能吃,不能吃的又吐出来,继续开始找,这就叫老狗寻食。它前面不去判断这个到底能不能进口,先往口里放一下,能吃的吞下去,不能吃的吐出来。
当今我们在依止导师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去接触以后再说他的好与坏。由于你和导师已结上法缘的原因,若要是对他生起不敬之心,那么接下来你的罪过就很大了。为了防止产生这样的过失,起初在依止导师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去观察好。因为必定业及烦恼仍旧还伴随着我们,由于它而对很多对境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事情,要谨慎观察好导师。这是第一,皈依上师。
第二,在依止法的时候,称之为“无欺者为法”。曾经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所传讲的一切法永远没有欺骗性的。当前很多人也在想,若要是这个人去求法会不会骗了他?正法永远不会欺骗你。但至于当今很多人所选择是什么呢?一种刺激、一种感性,我认为什么样好就什么样好,那接下来会遭遇各式各样欺骗的行为,这就不知道了。
曾经我也遇到过很多人都在我面前讲他以上修行经历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骗子,说得更白一些,还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当今这个地球说大也大,说小也很小,尤其是如今科技这么发达,真正的导师一定是什么样的,我相信仅仅把手机打开基本上也了解一些。但是很多人都不会这样的,尤其有些人自私心很强,总想在某一位导师面前呈现而显现自己的价值、存在感。所以无论这个对境好与不好我先不管,必须要成为这个对境的首位弟子,认为我就很了不起。
或者是曾经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一些事情,当我把一些法赐予给一些人的时候,有些问,这个法他人会念诵吗?若要是听到他人也在念的话,他就觉得这个法就不是太殊胜,因为不是完全单独传授给我,大家都懂。那我今天需要一个什么呢?谁都不懂,只有我一人才懂的法,这就是自私心太强的原因所致,也就是认为我很有存在感、价值感。但是仅凭借这个一点都没有什么意义,恐怕这也是我们在接下来修学过程中最大的歧途,甚至可以说修行违缘障碍。因此要抛开这种思想,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有些会说,历代传承祖师,就说明他是古老的一个人,我们现前仅跟随这个人的说法,是否也会变成是某个人的观念?我们平常为什么坚信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为历代传承祖师都是成就者。我们不会说古代某一个人是怎么说的、曾经有一个人是怎么说的,而是说历代传承祖师,因为都是成就者。他所成就的是心性,我们当前所追求的也是心性,成就者证得心性后,就把如何证得心性的整个修行过程和心性本身的特点用言语表达给后一代弟子,或者是用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授给后一代弟子,这就叫教言。
这种教言当中就没有欺骗性,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是成就者,已经从一切分别心当中超越,从贪嗔痴烦恼当中超越,所以他为弟子所传递的一切法都是为弟子们好。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是成就者们的责任和使命,就像地藏王菩萨曰:“地狱不空,永不成佛”,因为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就是他老人家的使命。历代传承祖师也如同地藏王菩萨般,救度我等正在漂泊轮回的众生是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他永远不会欺骗我们。但是至于你依止一个完全没有成就,甚至平常凭借个人的观念说话的人,那就不知道了。你认为是法,但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观念,但这个人又没有成就,他的观念掺杂贪嗔痴烦恼以及私欲是很正常不过的。
像平常我也在一些方面听到有些人说这样、那样的。前两天也听到像有些说,当今很多寺院里面都在做一些唐卡,他们把自己的主尊放在最重要的中间的这个部位,把其他导师放在周围。前期我并没有往这方面想太多,后期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不对的。从你们个人的角度来说把自己导师作为重点,这倒也没有什么,但是也并不能把其他导师放在外处,所以当时我在想,天哪!在说什么?
我先举个例子,有个人说,我对导师全都是一如的,因此我都把他放在中间这个部位,文殊菩萨,上面再画观世音菩萨,再画莲花生大师……到后期的时候他像个佛吗?到底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在佛的境界当中,眷属即为主尊,主尊即为眷属,本来就是一如的。只是呈现在你的面前,以这样的诠释告诫你之外,实际上本来就是一如的,至于你现前所感觉到的一切都是我执在作怪。
我们刚刚说过,若不是来自于一个成就者的教言,很多很多还是不去听为好。因为一切都是个人的观念,它会把我们一个很好的修行者、一个虔诚的修行者带到沟里去的。如今这样各式各样的辩论,所以我平常很少参与这样的行列之中。因为本来我自己也不爱看书,即便能看书,看看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从前行的角度来说,华智仁波切的教言《普贤上师言教》,堪布昂琼的教言《前行备忘录》,昌根阿瑞仁波切的上师晋美多昂丹增尊者的教言《圣者言教》,以及往昔历代高僧大德,像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龙萨娘波尊者等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有空看看这些教言我已经够了!就不会掺杂很多很多是是非非的行列之中。所以也不去给他们争论这个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会听闻他们到底在说一些什么,因为每当一听到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情绪,这对个人修行决定是不好的。再加上曾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站在自己的角度当中,我们当前所学习的一切法,法是用来对治自己烦恼的,那一定要变成一把镜子照自己,而不是把所了解到的一些法当成一双眼睛去看他人。这个是是非非的事情可就多了!这个好、这个不好,所以天天像是佛教,又不像佛教。因为真正的佛教一定是平等的,但是很多人说出与佛教相关的事情是是非的,多数来自于什么呢?个人贪嗔痴烦恼、私心的原因造成的。那么这样的法当然不是正法,这样的法当然没有“无欺者”法的含义。真正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无欺,永远不会欺骗你的,可以特定的!但至于没有成就,并且现前很多人都非常仰慕什么呢?有名气的人,哪个哪个人名气很大,所以他说出来的话有多么多么有真实性。
我平常并不这么认为,我们现前学习的是佛教,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那么必须要懂得解脱的特点。至于已经证得解脱者,知道解脱的特点,当然是历代传承祖师。所以平常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最好的。要不如今这个时代各式各样的言论一定会把你带到沟里去的,等两天你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法。甚至到达一定的时候可能会欺骗到你,甚至不能说是家破人亡,当今的治安这么好,不会让你家破人亡,但是一定会让你产生极大的烦恼,这就不值得了。
所以我们昨天讲解什么是法,无欺者为法,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每当我们在阅读某一个教言的时候,为什么它紧接着还要用很多教证和理证来说明这个观念是对的,因为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定是这样的。当前有些人即便懂得一些什么教证、理证,但是它这个就如同橡皮一样,很多教证就是这样的,你怎么拉都好像有点像,但是光有点儿像是不够的,因此接下来修学过程中懂得这样一些道理是非常好的。
第三,僧,叫做“不离者为僧”。这个“不离”,或者“具善”,或者“行善”,是一个意思。“不离”是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就叫僧人,就叫做行善者,也叫做具善者。我们平常所皈依的对境——佛法僧三宝当中的“僧”应该是这样的,而不单纯是一个穿着和尚衣服,平常做的事情与世间完全相同者,这可不是一个合格的僧人,不是一个行善者。
这样了解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呢?因为当今你在修学过程中,比如与一个不具备不离者僧人条件的人在一起,以他作为自己修行的伴侣,这个伴侣是修行伴侣,和他一起在修行,那么这时候他的这些习气业障也会染污你的。因此一定要跟随着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修行,这是最好的。这个对境一定要细致了解,这对我们接下来修行会创造很好的条件,若要是不谨慎观照,会造成修行极大的障碍。
己二、发心
【无上金刚大乘即生成佛的捷径精华,以及一切法的基础是忆念充满虚空一切有情父母的恩德,而修持爱他胜己的菩提心。就像偈颂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所以为了证得如是法义,从今天开始任何行为都随行世俗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无上金刚大乘即生成佛的捷径精华”,为什么说从大乘教法以上很快能成就的精华是发心呢?因为我们平常说,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每当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光是为自己一人成办解脱而作修行的话,由于你的发心、心量很狭隘,所以得到的功德是很有限的。若要想把自己变成迅速能成办解脱的这么一个条件,这么一个缘之上,发心是必不可缺少的。
我们平常说,由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自己的业及烦恼很沉重,这个沉重的烦恼需要依靠当前的修行来消除,如果当前的修行一旦变成有限的,无始以来很沉重的烦恼,即便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一点都不明显。就相当于一个西瓜拿着一个针尖去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西瓜切下来,拿针尖在上面磨来磨去的,那很难切下来。若要是我们把当前做的善行,它可能只有针尖般大,若配同着大乘教法的捷径精华菩提心去摄持的话,那么这个针尖就变成一把刀,用刀去削西瓜那就很方便、很快了。
虽然无始以来直至今天所造的业及烦恼沉重,但拥有了令善根转变成无量的这个殊胜方便——菩提心,那么每当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它就起到一个强大、巨大的功德,可以消尽无始以来直至今天所造的一切习气烦恼,那么捷径成办解脱也近在眼前。所以刚刚讲解,无上金刚大乘即生成佛的捷径精华,以及一切法的基础是忆念充满虚空一切有情父母的恩德,而修持爱他胜己的菩提心。
刚刚所说的这一系列功德都来自于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下面我们还要讲解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宣讲,总的角度来说,让发心广大是成办解脱最捷径的精要、最捷径的门、最捷径的道。你想迅速成办解脱,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
很多都会说,我每天修行的时间真的有点少,必定我是这个家的栋梁,肩上担负着对这个家庭甚至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是的,这个使命我们必须要担起来,那么修行更不能搁置一旁,因为让自己生生世世获得快乐,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像前者说的一般,这么修行,修行本身运用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每天修行的时间可能也就是这么一座、两座,一座的时间可能也就是这么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之间,时间很短。但是想到无始以来直至今天所造的习气和烦恼,再加上一天之中所造的习气烦恼,这个善和恶完全不成比例,那么心中会产生这么一个疑惑:这么有限的善行,能消尽无始以来这么庞大的罪业和这么沉重的习气吗?
仅凭借眼前所看得见的这些善行来消除无始以来所造的恶,可能很难很快消尽这些罪业。但是佛教有一个很殊胜的捷径道,就是菩提心,当你在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若被菩提心摄持的话,当时有限的修行就变成无量之功德。凭借这个无量的功德来消尽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习气烦恼,那无论它有多么沉重,都很快得以清净,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这就是迅速成办解脱之捷径道——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就像刚刚说到的,若单为自己成办解脱而修法的话,只能得到一个功德。若为几个众生,比如某一个人到一处去修行,当时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他心里想还是蛮感激家里这些人,所以每当修行的时候想:我虽然在修行,但由于家人这么支持自己,我修行也离不开他们的帮助,所以我的修行一切都为了他们一同成办解脱。比如家里有五个人,每当你在修一个法的时候就有五个功德。不是一个功德分为五份般,而是如同一份般的五份功德。
若要是再扩大,某一个村庄有一百个众生,我要是为一百个众生离苦得乐、成办解脱而修学一个法,就有一百个功德。我们再扩大自己的心量,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曾经都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前他们都在六道轮回当中漂泊,我当今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超度一切众生均能成办解脱。那么这时候的菩提心是,由于你的发心是广大的,所以这时候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凭借这个无量的功德来消尽无始以来至今的罪业习气,无论它有多么沉重,也迅速可以消尽,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所以每当修学过程中,每一个修行都离不开菩提心,要时时观照自己的修法。就像偈颂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一切发心都是为了他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为他们获得解脱而修行,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所以为了证得如是法义,从今天开始任何行为都随行世俗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就像前面说到的一样,要想证悟这么一个实相是离不开菩提心的。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那怎么想呢?
首先我们讲解发心分为三种发心,叫善念发心、恶念发心、无记之念发心。善念发心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发心。下士道发心——当你在修学过程中所成办的目标为人天福报,就是畏惧三恶趣的痛苦,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因为他的这个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但是他的目标仅仅是畏惧三恶趣而追求人天果报,这叫下士道发心。
中士道发心呢?畏惧六道,无论是三恶趣还是三善道,都产生一种畏惧、出离心,渴望从六道当中脱离,愿一切众生能获得寂静涅槃,为中士道之发心。但寂静涅槃,虽然他已经从六道轮回当中脱离,如同有些病得了一次以后一生再也不会得,就是说已经离开六道轮回,获得寂静涅槃以后,再也不会堕入到轮回道当中,但是他不具备如同佛一般的当下为众生做事业等一系列功德,这就叫做中士道。
上士道发心——畏惧轮回和寂静涅槃,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的果位,是永恒不变的,这就叫做上士道之发心。前面善念发心分为三种: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之发心。我们现前当然要树立上士道之发心。
接下来再讲解恶念发心,分为善愿发心和怖畏之发心。先讲解善愿之发心,就是我今天所创造的一切善行都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和利,为了这么一个目标而行持一切善法,这样的发心是恶念发心之中的善愿发心,没有一丝毫之功德,尤其对成办解脱一点利益都没有!所以我们平常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当前行持善法是否有点偏向这个恶念发心之善愿发心之中。比如说追求世间的名,希望我能达到更大的名声,依靠我这个修行的能力达到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的这样一个名气,并且我依靠这样的修法能得到世间更多的财富,得到利益。若你当前的修行一切都是为了名和利的话,对成办解脱没有一丝毫之功德,就是说和你当初进入佛门修学佛法、成办解脱没有一丝毫之关联。
那就问问自己,看看平常自己修行一切善法时,你的发心是否有点偏袒,看看是否像刚刚所说的恶念发心当中的善愿发心。若要是有的话,及时断除,这不是改变,要记住,要断除!把这个扔掉以后,再去重新树立一个善的念。因为它压根与成办解脱没有一丝毫之关联,要断除!
第二,怖畏之发心。我当前修行的目的就是身患有疾病、怕患上疾病、怕自己寿命短暂、怕会招来很多很多违缘障碍……怖畏世间所有的一切灾难,修行的目的也就是仅仅为了消除一切世间的灾难而行持一切善法,就叫做怖畏之发心。凭借这样的善行能不能起到稍微消除灾难的作用不知道,但是对成办解脱是没有一丝毫之意义的!所以像这样的发心也要断除。每当有这样发心的时候,必须要断除这样的发心,另去寻找一个好的发心,去创造善行。这就叫做恶念发心,分为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两种。
第三,无记之念发心。每当你在修学过程中,虽然行持各式各样的善法,但完全没有什么目标,就如同一个人在前面行走,一个野狗跟在你后面般的,这个野狗并没有得到你的什么开许说给你赐予一些食品等等。没有,看见人它就跟着他走。就是看见其他人在修行,我也跟随着他们一起修行,但你修行没有一个目标,仅仅在一个完全没有什么意乐、没有一个心愿的角度当中去行持一切善根,这就叫做无记之念。
曾经历代高僧大德们对此说,华智仁波切说的是“完全没有功德”,但是堪布昂琼说,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善念,但也没有什么恶念,但行持的是善法应该有一点点功德吧。即便有,也是一点点功德,那这样的无记之念发心应该要转变,变成善念,变成善念发心的上士道之发心。平常看看个人修行过程中,是否有时候看似在修行,但是完全已经失去个人的意乐、发心,只是按照他人的做法一般去做。比如说看见有人在放生,我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目标,也没想太多,我也就随喜一些钱,帮去放个生。看似在放生,但是你的发心在于无记之念之中,因此没有一丝毫之功德。
像类似这种显现,有时候不细致观照自己的内心,真的我们在做一些完全无意义的事情。像这种无意义的事情,哪怕能得到更多人的赞叹,但是对我们追求的目标没有一丝毫之利益,那就是白做嘛。因为你当时修行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赞叹。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恶念发心当中的善愿发心,即便得到更多人的一些认可,但是与成办解脱没有一丝毫之关系,这并不是我们进入佛门真正要办的事。若要是得到更多人的一些认可,可能也不需要依靠我们今天这样的做法。所以平常在修学过程中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发心到底如何,若要是发心不正直,当时即便在做一些善行也没有一丝毫之功德。
接下来再讲解,应该树立在什么样的发心当中呢?当然是上士道之发心。上士道之发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第一,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这如同我们平常发心的时候一般,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第一“慈悲缘众生”,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生起很平等的这么一个慈悲心。同时,愿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佛的果位,不像上面所说的下士道的发心,把众生安置在人天福报当中,或者是中士道,把众生安置到寂静涅槃之中,我们要以上士道之发心,要把一切众生安置到佛的果位之上,这就叫“智慧缘大觉”。这就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为了成办这样的果实,因此我三门进入佛门精进修学为行菩提心。
下面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平常在修学正行期间叫做“智慧发菩提心”。智慧发菩提心当中,“慈悲缘众生”,它是无缘大悲,这一点当然是一如的。“智慧缘大觉”,可不像共同发心一般把众生安置到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现喜刹土、莲花生大师铜色吉祥山……某一个区域有这么一个刹土,不会立在一个外在之上,而以《二观察续》部的观念:“诸有情即佛,然为客尘障。”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真正的佛、真正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心性之中。每个人都具有真实西方极乐世界,但不能呈现的原因是被无明二取——俱生无明、遍计无明遮止本来面目。当何时无明二取消尽的这一时刻,真正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呈现在他的面前。那么这时候“智慧缘大觉”,共同法往外,不共同法智慧发菩提心往内。当然胜义菩提心当中,行菩提心和前者都是一如的。总的角度来说,树立这么几个观念,无论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都是不能缺少的。大概就是这样,我们就要生起这样的菩提心。
前面也已经说过,“忆念充满虚空一切有情父母的恩德”,尤其现前这些众生在何处呢?在六道轮回当中漂泊,尤其正在遭受着痛苦,尤其即便在人天当中暂时拥有一些快乐,但还是在行苦之中,未来还会变成一种痛苦,所以无论怎么样都离不开三根本之苦,所以我今天修行的目的就是为这些正在受苦的众生都能成办解脱。前面是愿菩提心,后面为行菩提心,因此我今天听闻这个法,或者是我今天修这个法等等为行菩提心,这是每次修学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
总分为五:庚一、境;庚二、补特伽罗;庚三、仪轨;庚四、目的;庚五、功德。
庚一、境
【外相具备大悲而发菩提心,内相具足三智慧而证得无我要义,密相证悟本来智慧。】
发心分五:对境、补特伽罗、仪轨、目的和功德。对境,外相先从“具备大悲而发菩提心”,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内相,菩提心生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执太强,那么依靠闻思修三种智慧或依靠不同的修炼方式来断除我执。当我执消尽的这一时刻,菩提心也顺着它会呈现。
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平常生不起来菩提心的原因主要还是私心太重、我执太强。为了让菩提心更加圆满,当前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可能很多会想,我的我执还没有完全断除,我能生起一个圆满的菩提心吗?因为我们现前以观照法的方式,了知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曾经在做母亲的时候为儿女好那就没得说的,因为当时她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养育我们的。知道这个恩德,那么这时候我执在母亲面前也变得越来越渺小,因此每当修学过程中,为一切母亲成办解脱而修学佛法也慢慢变成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虽然从完全断除我执的角度我们今天没有这样的智慧,但是具有前面菩提心,尤其是愿菩提心的功劳,那么接下来为这样的众生成办解脱也就变成发自肺腑的事。
所以平常在观照自己父母恩德的时候,尤其在发心期间多去想想。先从自己身边的母亲开始着想,这个母亲十月怀胎,这个过程中,平常没有一个对自己身材乃至对自己执著不强的人,但是为了儿女,哪怕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她的身形变成什么样的形象,她都不会觉得有多么羞愧,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女,并且心里带着“我现前有自己的儿女”,满怀高兴地去接受这一切。那想想对这个恩德很大的父母对来说,对儿女赐予多大的恩惠!
在生长养育的整个过程中父母平常付出多大的代价?曾经我的父亲说过,像小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条件也并不太好,父亲在外面遇到一些好吃、好喝的东西,即便已经到口中,也想到家里还有儿子在等待,我回去的时候要给他带个礼品,但是又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为他买很多,所以就把这些放在塑料袋里带回去给儿子吃。哪一个父母不是这样呢?因此平常站在这么一个角度去观照。
有一次我跟青饶师一起在火车上,因为卧铺里面可以住四个人,当时我们两个在一起,同时又来了一个女孩子带着一个小孩子。这个女孩子她本来就很小,可能是跟随自己的老公一起到外面去打工吧。但这个女孩子她自己很小,又生了个小孩子,更不懂得怎么去照顾小孩子,当时小孩子拉得全身都是屎。
青饶叫我到外面坐一下,帮助那个女孩子一起去擦小孩子身上的那些大便。我坐在外面看见那个母亲,她自己都那么小,若不是母亲的话,她决定会吐的,因为我在外面都感觉有些恶心。因为无论她手上,身上还穿了个风衣,连同衣服上全是大便。但是由于已成为他人的母亲,所以当时虽然不懂很多,但还是细心在照顾这一切。当时想到,这个母亲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养育我们的呢?
有时候我给身边的很多修行者们说,修行好与不好,先看你对你身边的父母怎么样。若对自己身边父母都没有慈悲心的人,你说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有慈悲心,仅仅是说说而已。所以要多去忆念一些母亲的恩德,再逐渐把这个恩德慢慢慢慢扩大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上。我们今生有父母,前世也有父母,前世的前世也有父母,无始以来我们没有一个开头,那就说明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不仅仅是一次,还多次做过我们的父母。
曾经一位高僧大德说,把大地变成一个丸一个丸地数起来,那么某个众生作为自己父母的数字也无法和这个相比,这也充分地说明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父母的次数是无量次。现前这些众生正在遭受各式各样的痛苦,在前两天所讲解的轮回过患当中,无论地狱、饿鬼道、旁生道、阿修罗,即便是人间和天界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比如六道轮回当中除了地狱和天界之外,没有不需要依靠父母的。哪怕我们平常看见一些旁生道在养育自己儿女的过程中也是精心地照顾,虽然它没有像人那么精心,但是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在精心照顾。所以从这些角度这么去观照。
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是最大的,再慢慢扩大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现前他们正在遭受痛苦。乃至平常我们要产生一些烦恼,觉得这个人不好的时候,这个不好的人也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但现前他对我们不好,甚至对谁都不好,烦恼这么沉重的缘故,是因为当时他们在做父母的时候为我们这些儿女造下的罪业太多了!
我前两天说过,当时我父亲虽然是国家干部,但是藏族人,必定生根在高原地方,还是坚信因果的,所以伤及众生还是稀少的,但是为了儿女,他也会做很多很多罪业,比如杀杀生了,用杀的这些生给儿女做一些饭吃等等。
由于有些众生为众生造的罪业太多的缘故,现前正在遭受极大的痛苦。像前两天讲解业之因果当中,无论是异熟果报还是等流果,今天等流果——用等流果,为什么他烦恼这么沉重?就是往昔在养育我们过程中他造下了极大的罪业,现前还没有脱离这个罪业,因此我们为他更加生起慈悲心,而不是愤怒。
若没有前面的这些观念,后面“慈悲缘众生”的无缘大悲恐怕很难生起来,即平等之大悲、对一切众生都生起大悲。这样一来就变成如同很多宗教一样,仅站在个人的利益当中来说,有些是值得我们起慈悲的,有些可以任人宰割。但我们说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父母还分为有些父母可以任人宰割,有些父母值得慈悲的吗?父母都是平等的。所以站在这么一个角度去思考,你的菩提心也不由蔚然地生起来。即便临时没有完全断除我执,但是如同刚刚所讲解般,以前面为缘,后者断除我执等一系列显现也会自然呈现。
“密相证悟本来智慧”的时候就达到悲空双运,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和证得原始怙主的空性完全达到双运的见解,就时时离不开菩提心。
庚二、补特伽罗
【外相拯救三恶道众生,内相于此处逐渐断灭分别戏论,密相趋入甚深密法。】
这是修行者自己,先从这样一个一个开始,逐渐开始进入到一个最圆满的境界里。像这样的行为我们每天都在做,所以这个也就没有什么可不懂的地方。
庚三、仪轨
分为前行、正行、结行三精要:
1.前行:积累资粮七支供。
2.正行:念诵三遍颂词:(1)愿菩提心;(2)行菩提心;(3)二种菩提心共同依止。
3.结行:修持自他欢喜。
学处:愿(菩提心)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行(菩提心)是行持六度波罗蜜。
这个仪轨,像我们平常在亚青每次在听法之前都会先受菩萨戒,但这个受菩萨戒,不像在祖师法会之前导师用很圆满的一个授戒方式赐予每个弟子大乘菩萨戒,而是平常念诵当中依靠念诵受菩萨戒。
那么这个时候,仪轨“分为前行、正行、结行三精要”。前行,先“积累资粮七支供”,前面先念诵七支供“金刚上师具德佛……”,因为我们平常念诵的时候就是七支供,或者是《普贤行愿品》前面的七支供等等。在进入正行念诵菩提心的时候,“念诵三遍颂词”,第一“愿菩提心”,第二“行菩提心”,第三“两种菩提心共同依止”,就是共同受这样一个戒。第三是结行,“修持自他欢喜”。后面颂词当中都有这一系列。
他的“学处”是,“愿(菩提心)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个无量心就如同前面所讲解般,站在一个广大的角度当中,慈、悲、喜,舍是平等的意思,所以前面这三者都是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当中。我们平常念诵过程中是“慈悲喜舍”,如是念诵,但是观照的时候要把“舍”放在前面,平常无论慈、悲、喜都站在一个无量和平等的角度发菩提心,这就是四无量心。当然仅凭借这么几句话完全了解四无量心恐怕也很困难,所以不妨也可以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
“行(菩提心)是行持六度波罗蜜”,每一个波罗蜜都讲得非常非常细致,但至于前面我们在讲解受法或者是在依止导师过程中,也讲授过凡是从事一切善法离不开六度波罗蜜。就像听法者,因为导师为弟子们所传讲的一切法为布施,所以当时听闻一切法,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证得佛果而听闻这个法为“布施”度;第二,在听闻过程中,专心听讲导师的法,不掺杂贪嗔痴一切烦恼为“持戒”;这个时候无论感觉有多么劳累,时间有多么长,乃至自己听闻法的地方条件有多么不具备,但忍辱这一系列,此为第三个度“忍辱”;第四,“精进”,站在一个顺缘的角度当中,精进听闻这个法;“禅定”,一心听讲导师的教言,禅定讲解心不散乱;“智慧”,了解一切为空性。此为六度波罗蜜。平常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系列树立到更多的法义当中。
庚四、目的
【弥勒菩萨说:“由遮诸恶趣,指引善妙道。”
要断除一切恶趣,要指引一切善道,这就是目的。发菩提心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断除一切恶道,让一切众生均能成办解脱。
【以及偈颂说:“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如是所说。】
这里的“智”“悲”指的是“三有”轮回。智和悲,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就是从六道寂静涅槃当中超越者为一个圆满的菩提心,指的就是这个。
庚五、功德
【如偈颂所说:“发心之福德,倘若有形相,充满虚空界,犹当超过之。”】
发心的这个功德若要是有形相的话,整个虚空都会充满,还会超越它,就这么大,功德无量。
【最基础的发心是皈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说:“上士道发心是发大乘菩提心。”如是所说。】
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讲授过上士道之发心,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今天所传讲的就是发心,也就是告诫每一位修行者,平常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时时先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心量有多大。若心量很狭隘,当时即便从事多么大的一些善行,一切都变成恶行。尤其像前面所讲解的无记之念发心和恶念发心,如果有这样的显现及时要断除和改变,若树立在这么一个发心当中行持善法,对成办解脱是没有一丝毫之利益的。
有时候我们再反过来问问自己,曾经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是否很多都处于恶念发心和无记之念发心当中?很多可能都是这样的。当时看似好像行持很多善法,但究竟还是没有起到真正往生的作用,多数来自于当时修法看似是正法,但实际上已变成非法的缘故。所以接下来修学过程中要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发心如何。
今天我们就讲这么多。五加行修发心的时候,前面的皈依修完再进入到发心。先翻阅到前面念诵仪轨当中“发心”,无上胜乘捷道精要法,修习爱他胜己菩提心,为证愿行胜义菩提心,即从今日随行作依止。这个就是发心,但发心的时候,观的皈依境和前面的皈依没有什么区别,观皈依境是同样的,只是在念诵的过程中,发心主要还是用在前面修四无量心以及发菩提心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当中,念诵即便稍微少一些,但是平常要把自己的心量变成一个很广大的心量。
所以在五加行当中的发心,喇嘛仁波切告诫我们念诵一万遍左右即可。那么这时候即便运用一些时间的话,主要还是在发心之中。发心不在于口里诵的这个偈数量达到多少,而主要还是在于把心量变成更广大一些。因此像因果五法和因果七法,先从知母、念母开始一步一步去观照,直至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到西方极乐世界为止,整个过程要细致去观照。也就是在修学加行的时候,前面即便这一座念诵颂词没有那么多,刚刚已经说过,即便没有念诵到十一万遍,念诵到一万遍左右即可,主要是让自己的内心达到更广大。
就开始念诵这个发心的颂,念诵到一定的时候,还是像前面皈依一般,后面结尾的时候,整个皈依境无论是主尊以及眷属放光照射到自他一切众生之上,消尽一切烦恼都已经获得菩提心之功德。最终眷属慢慢融入到主尊,主尊又化光融入到自己,自己和这个皈依境成为一如,稍稍安住,再作回向。念诵在整个时间里达到一万遍左右即可,主要还是把自己的心量变得更广大一些。
因为这里虽然没有讲解五加行当中发心需要怎么去观、怎么去修等等,只是一再讲解发心需要怎么去观照,并没有讲解怎么去诵这个词,这就充分地说明像刚刚说的一样,在修五加行的过程中,哪怕没有修到多少遍,但是心量一定要变得广大一些。在整个修炼过程中,先以思维为根本,这个时候念诵可以作为次要。必定我们刚开始步入修行,先从自己身边的母亲开始修行,逐渐开始扩大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之上,慢慢慢慢发自内心地已经感觉到就是这样的时候,你的发心已经到位,那么这时候即便念的颂词没达到多少,发心已经得以圆满。发心需要圆满的是,要把心量变成更广大,心量变成大一些。
这整个修学过程中与前者皈依相同,观皈依境、后面放射一切光芒消尽自他一切众生的罪过等等,这都是一样的。在修学过程中就开始修四无量心和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这上面配同着因果五法,就是知母、念母,就要报恩、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愿度一切众生证得佛的果位,此为因果五法,从这个角度一个一个如是去观照。先认识到自己的母亲,从自己身边的母亲逐渐开始扩大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并且从十月怀胎的整个过程中,慢慢慢慢开始想到整个养育过程中,乃至今天我进入佛门有这么一个善缘,也来自于父母的恩德,母亲的恩德。再开始想到曾经父母为了自己付出那么大,今天轮到我该回报的时候,那么这时候再生起慈悲,对正在遭受痛苦的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并且下面再想到安置到佛的刹土当中。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所说的,上士道应该在圆满菩提心当中行持,所以就要安置到这样的刹土当中。此为因果五法。
所以那个时候就这样一步一步观照,一个一个去思维。中途还需要念诵一些仪轨,就把前面的那四句偈稍稍做一些念诵,但是这个达不到十一万也可以,主要是把心量变得更广大一些。大概就这样,今天咱们就讲这么多。
依此善根,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历代传承祖师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本讲原文:
己二、发心
无上金刚大乘即生成佛的捷径精华,以及一切法的基础是忆念充满虚空一切有情父母的恩德,而修持爱他胜己的菩提心。就像偈颂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所以为了证得如是法义,从今天开始任何行为都随行世俗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总分为五:庚一、境;庚二、补特伽罗;庚三、仪轨;庚四、目的;庚五、功德。
庚一、境
外相具备大悲而发菩提心,内相具足三智慧而证得无我要义,密相证悟本来智慧。
庚二、补特伽罗
外相拯救三恶道众生,内相于此处逐渐断灭分别戏论,密相趋入甚深密法。
庚三、仪轨
分为前行、正行、结行三精要:
1.前行:积累资粮七支供。
2.正行:念诵三遍颂词:(1)愿菩提心;(2)行菩提心;(3)二种菩提心共同依止。
3.结行:修持自他欢喜。
学处:愿(菩提心)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行(菩提心)是行持六度波罗蜜。
庚四、目的
弥勒菩萨说:“由遮诸恶趣,指引善妙道。”以及偈颂说:“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如是所说。
庚五、功德
如偈颂所说:“发心之福德,倘若有形相,充满虚空界,犹当超过之。” 最基础的发心是皈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说:“上士道发心是发大乘菩提心。”如是所说。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世上不存在“沟通”,只存在“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

世上不存在“沟通”,只存在“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

宗萨钦哲仁波切

这世上的一切都很短暂,很多东西,不过一眼万年。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困惑;当我们开口的时候,是矛盾。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沟通”这件事,只存在“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
一对陷入爱河的情侣,感受到的只是自己这个版本的幸福,从此一眼万年,感觉一切都很短暂,好比幸福。佛经多以“如是我闻”开端,即阿难尊者言: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讲了些什么,只是我听到他这样说。
我们总是被太多因缘所控,业力的风,从任何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吹来。如果你不够强壮,风吹向哪里,你就去向哪里。具体到爱和情感的问题上,也许有一天,业力之风从遥远的卢旺达或玻利维亚吹来,于是你不可救药地爱上你的卢旺达情人,或玻利维亚情人。
佛教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婚礼仪式呢?因为我们总不能在婚礼上说:你懂的,人生聚散无常。尽管,谈及婚姻与感情易碎的真相,并不是一件坏事。
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令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解脱。“一切有情众生”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我们不妨从自己的伴侣做起,给他自由,令他解脱。不要去追问他在给谁发短信,和谁混在一起,不要以爱的名义去勒死对方。
释迦牟尼佛说,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我们的人生,它像一个旅店,人来人往。听起来很简单,却是相当惊人的真谛的教授。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短暂”的美妙之处。假如一件事物真的“永恒”地停滞下来,无论多美好,也会发臭。


從我的iPhone傳送

尚德俊:治了一辈子周围血管病,独创了这5首外用方剂

尚德俊:治了一辈子周围血管病,独创了这5首外用方剂

秦红松 悦读中医 


尚德俊(1932—2020),2014年被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2019年9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尚俊德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理论体系。研制和创用四虫丸(虫类药物)、活血通脉片、通脉安等系列药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显著。其主编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防治手册》对全国开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项目荣获国家一级成果奖。1979年,在我国首次编著出版《周围血管疾病证治》一书,总结周围血管疾病治疗法则和辨证论治规律,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辨病与辨证、微观与宏观辨证、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等观点、方法、理论,创立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辨证论治原则和整体疗法。


导读
尚老是以专治周围血管病见长的国医大师,山东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也是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诊疗周围血管病领域知名的科室。尚老穷其一生对这类疾病进行研究临证,给我们留下了十几首内服、外用的经验处方,经过了几十年临床实用证实了疗效,这里介绍5首尚老创制的外用方剂。



01
活血消肿洗药

【处方】

刘寄奴、海桐皮、苏木、羌活、大黄、芒硝各30g,当归、川芎、红花、白芷、丹参、鸡血藤、泽兰、甘草各10g。

【用法】

加水煎汤,趁热熏洗患处或坐浴,每日2次。

【功用】

活血消肿,软坚散结。

【主治】

软组织损伤,局部瘀血肿痛;慢性瘀血炎症、复发性丹毒所致象皮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等肢体瘀血肿胀,血栓性浅静脉炎瘀血硬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大动脉炎、雷诺综合征等肢体瘀血、缺血者。

02
燥湿洗药

【处方】

白鲜皮、马齿苋、苦参各30g,黄柏、苍术各15g。

【用法】

加水煎汤,过滤去渣,趁热熏洗或溻渍患处,每日1~2次。

【功用】

清热燥湿。

【主治】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发湿疹样皮炎,湿疹、皮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足癣等。

注:此方剂尚德俊在临床上很常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燥湿止痒之功效。临床适用于:①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瘀血性(湿疹样)皮炎或慢性溃疡,瘙痒,瘀肿,皮肤湿烂、渗液;②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皮脂溢性皮炎等;③皮肤癣病,如手足癣、股癣等。临床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03
解毒散瘀洗药

【处方】

大黄50g,芒硝、紫花地丁、芙蓉叶各30g,川芎、红花、白芷、苏木、皂角刺各15g。

【用法】

煎汤,趁热熏洗患处或坐浴,每日2次。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丹毒等局部红肿热痛,下肢静脉瘀血炎症,外伤瘀血肿痛,以及痔疮肿痛等。

04
四黄洗药

【处方】

大黄、紫花地丁各50g,黄芩、黄柏、赤芍各30g,黄连10g。

【用法】

加水煎汤,熏洗患处,或冷湿敷患处,每日1~2次。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丹毒,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并发肢体感染者,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瘀血炎症、溃疡等。

05
温脉通洗药

【处方】

当归、川芎、赤芍、艾叶、羌活各20g,川椒、白芷、生附子、生天南星、干姜、红花、甘草各10g。

【用法】

加水煎汤,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

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主治】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阴寒证),肢体明显发凉怕冷,遇寒冷肢体缺血加重,或引起疾病发作(雷诺综合征)等。


從我的iPhone傳送

祖古乌金仁波切:一再认识本质之后,念头就会逐渐消逝

祖古乌金仁波切:一再认识本质之后,念头就会逐渐消逝

养性读书会 



修行的主要障碍就是散乱。在你认识心性的当下,看着(阿底注:心性、觉性)时并没有什么可见的(阿底注:无见是真见)。在那个时点,并无禅修的行为;心性是在观看的那一刻被看见。当认识时,单纯地放着,不要用任何方式窜改或修饰,如此称为无作。一旦那相续(阿底注:单纯地放着的状态)失去了,我们就是散乱、被带着走了。在那相续当中并无散乱,不可能散乱。失去那相续,就等于变得散乱,实际上的意思是忘记。一位已有修为的修行者会注意到,已然忘失见地。就在觉知这个的当下:「我忘失见地了;我被带着走了」,而再度认识时,你就能立即看见空性。到那个时点,让它如是(阿底注:单纯地放着)。你不必对此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就只是更多的念头而已。念头从何而来?不过是觉性的表显(阿底注:显现)罢了。觉性为空性,其表显为念头。
噶举的法教说道:「一开始,念头好似雪花落在湖面上。」这座湖是一池水,雪花也是水,当两者相遇,它们相融无别。在认识心性时,念头无法独自站得住脚,单纯地就消逝了。诚如我们的自性为空性,念头的自性亦然。认识思惟者为空的能知,此一片刻就有如雪花碰到水。(阿底注:湖面比喻觉性;雪花比喻念头)



这和一般人的念头过程当然不同,后者会活跃地投入于瞋、贪或痴等等。这类的念头就像是深印在石头上,会留下业力的踪迹。另一方面,瑜伽士的念头活动则如在水面上写字。念头生起,本质被认出,念头便消融了。我们无法马上把念头全部清空,但是在我们一再认识本质之后,念头就会逐渐消逝。(阿底注:“一再认识本质”乃是尚未证悟的瑜伽士用功之处)
本质的自身全然离于概念思惟。然而,于此同时,其表显为概念思惟。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显上,而是要认识本质,如此那表显便没有力量继续留在任何地方。在此一时刻,表显单纯是崩解或回折并返入本质。当我们对离于概念思惟的本质越加稳定地认识时,其展现为概念思惟的表显就越加没有基地或基础。概念思惟消失且最终毫无踪迹,还有什么会让我们流转于轮回中呢?轮回存有的基础正是概念思惟,除此无他。
从正面直接看见空性时,念头无法留住,就犹如物体无法停在半空中一样。当我们尚未认识空性,便不断地被念头带着走。日日夜夜,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这就是有情众生之心的运作方式。从无始的生世以来,念头不断地一个接着一个,好比绳子上的念珠。然而,只要我们能认识的话,每个念头的本质都是空性。

你一再听到:「认识心性,对此获得稳定。」真正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一再去看思惟者(阿底注:思维者是心)是谁。我们应该反复一再地认识思惟者的本体(阿底注:思维者的本体是心性)、或思惟者的空性,直到迷妄思惟的力量终于减弱,直到其完全消逝无踪。到了那一刻,还有什么会阻止你能证悟成佛?
佛性是我们原本具有的东西,并非某个禅修的产物,亦非我们需要累积或达到的东西。不过,除非我们能认识佛性,若光是拥有,对我们并无助益。我们所有的念头都是从佛性而展现出来的表显,就如同阳光的光束是从太阳所放射出的一般,而并非太阳是从阳光而来。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你应该认知心性本质,直到清楚「确立自然状态」。一旦确立了自然状态,就不必这里去找找、那里再看看,因为不再有任何差异。到了那个层次,便有个对于空性的本自稳定。在地狱、在天堂,无论是何处,你都找不到比这个更为有效的修练,而可以让你证悟成佛。如果哪里真的有更好的道路,你至少可以去寻求。但诚如常言所道:「就算你检视宇宙中的每个东西,也找不到成就更好的方法。那么,就修练这个(阿底注:你应该认知心性本质,直到清楚「确立自然状态」)。」
~摘自《彩虹丹青》


從我的iPhone傳送

玉科.夏扎瓦.秋英让卓~你连大圆满的边都没有沾到……

玉科.夏扎瓦.秋英让卓~你连大圆满的边都没有沾到……

阿底宝藏 

一世敦珠法王的一个老弟子来到玉科喇嘛面前,汇报说他的境界(觉受)是“没有质碍、没有变迁……”
玉科喇嘛听之后就骂他说,你连大圆满的边都没有沾到,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回去好好的反省。他就回去打坐了七天。
有人跟他说:“玉科喇嘛说你连大圆满的边都没有沾到。”
他说:“不要说玉科喇嘛,即使莲师亲自来了,我还是会这么说,还是会认为我的见解没有错。”
七天之后,他又来到玉科喇嘛身边,把之前说的话又说了一遍。
这时玉科喇嘛伸出大拇指,赞叹他说:“敦珠法王的弟子确实有了不起的地方……”
~阿明摘录自丹贝旺旭仁波切《大圆满措嘉心要讲记》


于一切无念无想的状态中松坦而住,此即是安住法。这对初业行人来说非常重要。按照阿宗珠巴仁波切的惯例,通常要求在如此的状态中修习三年的安住法。虽然这并非觉性而为普基阿赖耶,但在开始阶段修习安住法是十分重要的。
……
什么都不想而于行舍无记的状态之上安住,这仅仅是安住法。但是,此种状态就连本觉普贤王如来的一点边也没有贴到,此二者有如天壤之别。虽然是安住法,但它是所谓“方便”和“方便生”之中的“方便”,依于此种方便则应生起由方便而生之本智。因此,依于如此的安住法,则应该生起“无差别之胜义”或叫“无分别本智自生觉性”。这样,在三门无作而自然松坦安住之时,则应生起不可言说之本智。此时,三时之错乱分别全都于本净觉性之上自地而消散,赤裸觉分得以袒露,从而能够生起无分别本智。
……
如果心能这样体验到如是何也不念、不散之昏昧之心识,则将如是能知之心识与无想而安住之心识,自然松坦而内观。
如是,没有任何思维,没有任何散乱的昏昧心识,行舍无记,阿赖耶无色,混混沌沌全然不知。当心能够体会到这种状态时,则使如是之能知、能觉、能念等等的心识,与心中何也不想而安住的心识,令其自地安住于它的本性之中,而就在自然松坦地内观之时,本觉将得以现前。
~摘录自丹贝旺旭仁波切《金刚密乘大圆满》

三祖僧璨禅师在《信心铭》中说:“不识元旨,徒劳念静”,即如果心中没有对法界产生定解,一味空心静坐只是徒劳。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阿底注:定解就是自己已经明明白白体认到了本觉,并且实实在在的、绝非模棱两可的、不参杂一丁点人情世故的、清清楚楚的得到了真正具德大圆满上师的认证,并且自己也心口如一、毫无疑虑的明白了那个歇处。心中不会再有“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疑虑,就如同你成年后,又漂泊在外好多年,终于回家与亲妈再次重逢(此处无反转,小学同学几十年后再见面,确认以后,都不会再有疑虑,何况自己的母亲。),母慈子孝的生活中,你还会生起“这个人是我妈吗?我现在是和我妈重逢了吗?我们母子是在一起生活吗?”的疑虑吗?如果对本觉还有疑虑,就表示没有真正的认识本觉,那就继续依止上师,把这个先认识了。别似似而非、或轻信几个半吊子师兄弟的不靠谱肯定,这些都没用。因为,你内心的那份“不安”,不是装腔作势或者东施效颦就能掩盖掉的,就算能骗了外人,你也骗不了自己。所以,一定莫自欺、一定要清晰。然后,自然就会随时随地处于放松又满足的状态。虽然说了这么多,一定还会有一群自欺欺人的东施们,感觉自己现在就是放松又满足。而且这群东施们有一个奇妙的标配,就是他们找的那些“师父”基本也和他们一样,没有明确获得真实且有公信力的认证,靠自我吹嘘与文字游戏的答非所问来掩盖自己的草包本面,真是物以类聚。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欢迎对号入座。】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国医大师都在用的4味药,对治血小板减少有奇效,还不知道损失大了!

国医大师都在用的4味药,对治血小板减少有奇效,还不知道损失大了!

肖君说皿液


大家好,我是血液科肖大夫
师父说:血小板减少,只要先控制住不让它出血,后续的治疗才能展开手脚,所以血小板越低的时候越要学会凉血止血,这时候就常用到四味药,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散瘀,当血小板减少患者处于皮肤有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大便黑色、热扰心神、舌绛红起刺,这时候就需要上四味加减组方凉血止血。

去年接诊了一位内蒙的患者,59岁,女士,血小板减少十年之久,现在怎么也升不高,几乎就在20左右,稍微累着、情绪不好、感冒、拉肚子等等都会掉到个位数,身上出现很多出血点,牙龈出血,换了好几种药也升不上来,家人看到我,决定带她来看看。

睡眠差,做梦多,烦躁易怒,夜里总是醒1~2次,起夜,口干有时口苦,感觉皮肤热,乏力,小腹凉,有时刺痛,有肌瘤,脚凉,后背酸痛,舌紫暗,苔腻,舌尖边红,舌下络脉增粗

瘀血阻滞,心肝有火,脾肾亏虚,于是先清热凉血化瘀止血,疏肝健脾,这里就用到了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等待热清了,中焦通畅了,再着重补虚。

结果:半个月不那么烦躁了,牙龈不出血了,身上出血点没再增多,继续凉血止血活血,健脾益气,三诊出血点没了,睡眠好些,半夜醒了也很快睡着,开始健脾益气,补肾,同时活血止血理血,2个月时还是乏力,但是睡眠和吃饭好多了,舌苔也薄了,复查血小板47,开始着重健脾补肾,活血止血理血,半个月后感觉身上有劲了,微调原方继续补肾为主,一个月后复查血小板113,巩固稳定后,开始逐渐减量至停用,后期随访至今未再反复。

血小板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很低身体有出血的情况时一定是先凉血止血,减少丢失,把脏腑功能调过来,再着重补虚,不让补进去也留不住,但也切记凉血不能太过,防止留瘀,所以综合调理一人一方才是正确的选择。


從我的iPhone傳送

圓通寺禪修精華系列:一個外道與佛的對話(另一題目:什麼叫「先有法住智,後有湼槃智」?)

https://youtu.be/BmTNn0NsjnA?si=pkkBU_PdRQFFFuim(自己入去聞思)

(註:這個旁白小師父雖然說得很平淡,在「雜阿含經」提及一外道修行者名叫「須深」,與佛陀討論「怎樣成就解脫」一段對話,熟悉「十二因緣」的人好像什麼也聽過,但小師父的旁白卻點出了重點,就是「苦因」及「愛欲為因而令人識性受生生衝動」,將眾生來到這世界的來源說透了!很好而簡潔深藏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