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入行论广解(176)

入行论广解(176)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
辛三(心念住)分二:一、意识不成立;二、五根识不成立。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我们每个人明明清清、起心动念的心识,在分析法无我时要抉择为不成立。当然,名言迷乱的现相中,谁都承认有一颗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万事万物的本体、特征、分类等,这样的心是存在的。此处抉择心不存在,是从万法真相的侧面来讲的,在胜义空性中,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颗心,远离一切四边八戏,这就是母般若的实相。
要想认识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中观的观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窍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中观所用的是显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识指点,凭自己的信心即可了达心的本来面目。这两种不同的窍诀,所达到的目标完全一致,只不过密宗的窍诀比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师殊胜的指点,不需苦行便可当下顿悟。这样的成就者,在禅宗和藏传佛教历史上比比皆是。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显宗的观察方法来抉择心到底在何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个什么东西,虽然都明白心没有颜色、形状,不可获得,但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谁也说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详细诠释这一点。所以分析的过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来抉择:“我这颗心要是存在的话,理证面前应该能成立,但若以理证无法建立,则说明它的本体是空性。”
下面就开始具体分析:
首先,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为心没有形体、没有味道、没有颜色,而按照内道或世间的说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尘组成,是一种有形体的色法。一个是有碍物、一个是无碍物,二者在本质上显然相违。或者按有些讲义的说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则可观察:心识与根的关系是他体还是一体?如果说是一体,那眼根就成了眼识,这样一来,有眼根的尸体也应该能看到东西了;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可能,因为离开了眼耳鼻舌等诸根以外,识的本体无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于根上。
那么,心是不是住于外境上呢?眼睛看见的色法或耳朵听见的声音,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没有。因为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而心就像刚才所分析的,它没有形体,这两者本质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说外境上有心,那心识就变成柱子、瓶子了。尽管我们到花园里去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说,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间有没有心呢?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虚空,虚空里有一颗心飘来飘去,这样现象谁都不会承认。
那么,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很多人认为心应该在身体里面,上师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心在大脑中,有些人认为心在心脏里,故有时候生嗔恨心,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真正来观察的话,假如心安住在心脏里,那到底住在心脏的上方还是下方?或者说,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颗猪心,他会不会也变成猪呢?肯定不会。但换心确实有一定影响,据说有一个年轻人,他移植心脏的时候,当时没有找到人心,无奈之下就用了猪心,结果手术成功之后,他经常喜欢跑到垃圾堆里吃不净物,表现出很多猪的习气,于是人们就认为心在心脏中。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我们讲《前世今生论》时提过,身体对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心情会好一点,而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样,身体变化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只是名言中的现象而已,实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体里面。
身体里面没有心,那么身体的外面,比如手、脚、骨头、肌肉等上去寻找,所谓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体里外都没有心,除此之外的他处,如衣服里、缸子里、钱包里有没有心呢?也不可能有。(不过,喜欢钱的人天天都想着钱包,心好像一直跑到钱包里去。)
这样通过分析以后,有智慧的人就会慢慢了解,正如《宝积经》所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所谓的心,在里面也没有,外面也没有,内外二者的中间也没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不可得,并不是存在却得不到,而是通过观察真正认识到:其本体原来不存在。
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但详细去观察它的本体,无论是它的来源、住处、去处,全部都不存在。无上密法中也经常提到“破除实质心房”,即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心体无实。这种方式,其实在显宗也有,比如《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以幻术迷惑阿难,后被文殊菩萨适时搭救。阿难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恳请佛陀宣说破妄显真之法。于是佛陀七处征心,问他:心是否在身内?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潜伏根内?心是否在暗内?心是否随所合处?心是否在根境中间?心是否无所著?通过佛陀的这种引导,阿难终于了达了心的本体。
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应该这样观察一下。利根者依靠上师或者书中的教言,当下便可斩断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而愚者再怎么闻思、再怎么修行,始终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六祖在《坛经》中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我很喜欢这句话,现在人真的是很愚笨、很盲目,不要说对般若空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连古人珍贵的道德、善行和优良传统,他们也都一一践踏、置之不理。在这样的时代中,真正能证悟空性比较困难,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择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间学问中都没有,佛教对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无法反驳。佛陀在《楞伽经》中说:“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一切万法表面上有自性,实际上本体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不同于一般外道的见解。
有些知识分子可能也感觉得到,自己对很多世间问题,几乎毫不费力就能通达,可是遇到佛教之后,越深入探究越会发现更深的密意。我们虽然不是学外道的,但对他们的见修行果也稍有了解,很多道友从小学到大学也看过不少书,可是这些理论在佛法面前,尤其是进入因明和中观领域之后,简直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没有反驳空性真理的能力。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表现得很傲慢,觉得自己的智慧极其锐利,没有一个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观的盔甲后,要想反驳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剩下连声的赞叹。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测的智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从心识本身来观察:心识并不是身体,因为身体是无情法,如果心识即身,它也变成无情法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因为这不离前面所破斥的“与分支不相联的身体存在”等等;心与身体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否则在身体上稍微切一块,这块也应该有心识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断了,那个断指也应该有感受,但这是绝对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个别内道所许,离开身体的心识以另一种方式单独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应该知道,这颗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胜义理论来观察,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说,这些统统都不存在。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过:“心无有色,无有所示,无有阻碍,非为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或者依传承上师的教言慢慢安住来观其本面,就会发现心的本体非常稀有,诚如龙猛菩萨所言,一旦认识到了它,就会觉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给大家讲心的本来面目也非常可笑。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去找心理医生,说他每天下班以后就无所适从,夜晚失眠、焦虑,他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本市有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演的喜剧,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剧,如果看了以后还不好,再来找我。”医生说完这段话,病人很久很久没有抬头,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他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他的表演能令无数人开怀,却无法摆脱自己的抑郁,其实我跟他也没什么区别,在你们这么多大智者面前开示心的本体,而自己相续中却没有点滴证悟,确实很惭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大家还是应该值得珍惜。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了金钱而奔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说以无生、无我的般若空性来调整心态,让自己处于无有执著的快乐当中。这样的社会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药,谁享用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然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寥若晨星。
言归正传,刚才说心的本体无有任何实质,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 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不住涅槃,指诸佛菩萨示现离开人间;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在这里不叙述。总之,众生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这种证悟并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对空性有种总相上的体悟,而是彻底证达了诸法实相,那么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后一刹那就是佛陀。《六祖坛经》也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就像弥勒菩萨所说,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诸法的自体本来清净,它不是本来不清净,后通过修炼变成清净;也不是自性本来清净,外境却不清净。佛陀在经中说:“一切诸法如善逝。”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在有关教言中也用过。其实诸法的自性本来即离一切戏论,跟三世诸佛的本体没有差别,弥勒菩萨也说:“三有寂灭平等性。”这是非常甚深的教义,三界轮回的众生看起来特别可怜,但若能遇到善知识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当下就能开悟。(有时候我坐在屋子里想:“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随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呢?”虽然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凡夫人的缘分、力气不足,今天发个誓愿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随另一个习气转变了。)
实际上,轮回的本体跟涅槃无二无别,印度的大智者萨 哈巴尊者云:“轮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讲《中论》时说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相似的教言。这些圣者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体悟世间与出世间或者清净与不清净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以及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所抉择的窍诀,这几个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凡夫心进行搏斗,最终让迷乱的心从迷醉中醒悟过来。否则很多人都正在做梦,以般若空性来衡量,许多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发酒疯一样所作所为非常疯狂。
关于心的本体,佛陀在经中还说:“诸佛亦未见、不见、不可见心。”心的本体没有任何可见,以前没有见过,现在也不可见,将来仍不能见,既然佛陀都没有见过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恼哦”,这个苦恼的心到底在何处呢?通过这样一观察,痛苦便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中观的一种威力。
懂得中观、学习中观以后,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执著就会慢慢没有了。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数时间都在探讨中观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虽然不一定能马上看出来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断串习,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种种执著定会逐渐减少、淡化,这一点从每个修行人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此处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意识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剖析过,那么五根识是否存在呢?对方认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听到声音,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部泯灭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根识在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下面通过三时来观察:
如果认为根识存在,请问,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假如说非同时,那若根识先产生、所缘境后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识不可能离开所缘境而独立存在。譬如你缘取明天的花园,今天就产生看到它的眼识,这种情况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所缘境的话,依之而生的根识肯定不会有。
第二种情况,若认为根识与所缘境同时产生,正在看色法时,眼识同时生起,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若如此,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依靠所缘境而产生根识便不成立。根识不需要所缘境也可产生的话,世俗中的规律就被打乱了。
第三种情况,若许根识后产生、所缘境先产生,如经部宗分析对境时认为,根与境先存在,然后再产生识,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实际上,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后一刹那依此灭法而生根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论》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果生之时,因已经灭了,就如同石女的儿子,那它怎么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亲为因,可产生儿子之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是在迷乱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梦而已。
本颂的观察方法,其实在《四百论》中也有,如云:“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居后智唐捐,同时见无用。”颂词中的“智”指的是眼识,意思是说,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前存在,无因不可能生起;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后存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眼识若与所缘境同时生起,二者则成互不观待的法了。可见,圣天论师与此处寂天论师的观察方法完全一致。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三层虚空。什么时候你通达了心识的自性犹如虚空,什么时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处的道理。
以上讲的是“心念处”,下面开始讲“法念处”。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争论。
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上面通过对身体、感受、心识的抉择,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万法的真相,《诸法无生经》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无生 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佛陀在《楞伽经》中云:“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意思是,佛陀所宣讲的离四边八戏、无有自性、无有产生、无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甚至小乘的声闻、缘觉圣者也不能完全了解。这种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经中说说而已,其实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进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入中论》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彼非彼生”是指诸法并非从自己本体中产生;如果自法不能产生,与之相观待的他法也不可能产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产生,那自他两者的共生也不会产生;如果这三种方式都不能产生,无因生就更不能产生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
学过《入中论》、《中论》的人都知道,产生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我们口头上可以说“现在开春了,青草从地里生出来了”、“某某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很可爱”……在世间的迷乱显现面前,“生”可以暂时安立。但真正用中观来观察,诚如《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推理方法与此处一样: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诸法无生产生坚固的信心,若能如此,对中观的见解就会有所认识。在座的很多道友,已经闻思了许许多多的中观法门,尤其是学习过《入中论》、《中论》和《四百论》,这是藏传佛教修学中观者必修的根本论典。此外,麦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来的《中观庄严论释》,也是世间的一个如意宝,若能学习这部论典,就会对大乘唯识、中观以及小乘的一些观点了然于胸。这些论典的窍诀非常非常难得,如果能通达,佛法广大如海的教言便可轻而易举入于自己的心。
为了得到这样的见解,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觉得闻法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法,佛法确实难以通达。闻法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我以前看过《正法念处经》,中云:“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对一切法的觉悟,来自于闻法,倘若没有闻法,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闻思,自学就能通达佛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正法念处经》中,在前面略说时,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很多人都想长久住世,这通过闻法也能获得);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这些教言比较易懂,你们平时方便的话,也应该看一下汉文的译本。闻法的这每一个功德,无论你是通过光盘学习,还是亲自在善知识面前听受,都应该会感兴趣的。我们凡夫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经常这样“充电”,不然中途很容易放弃,自相续慢慢与正法背离,最终离正法越来越远。
当然,你们天天又要听课、又要听辅导、又要背诵,看起来很忙很累,而我呢,也许有人认为:“堪布讲完课就没事了,平时很轻松的!”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我也不断在善知识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来闻法,同时,为了你们的闻思还是付出一些代价。我曾看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说是在秋天的田野上,三只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找粮食,把各种谷类一趟一趟地搬进洞里;第二只田鼠拼命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在地上……大家都这么忙,它却如此游手好闲,另两只田鼠很有意见。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大地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三只田鼠钻进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过冬。它们的生活还算不错,吃的东西不用愁,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但时间久了以后,它们整天在洞里无所事事,觉得非常无聊。正当难受得要命时,第三只田鼠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一会儿讲“我原来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个小孩,他在做什么”,一会儿讲“我在河边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家庭状况如何”,一会儿又说“我在树下听到一只鸟儿歌唱,歌词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直讲下来,另两只田鼠才知道,原来它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所以,你们也不要认为我特别的轻松啊!

入行论广解(175)

入行论广解(175) 

  •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
大家在听法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后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后,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这样一来,诸佛菩萨、尤其是佛法的力量和加持不可思议,每个人一定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癸三、摄义: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总结上述内容,如果感受的因——触 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别人用语言刺伤我的痛苦、赞叹我的快乐,这些统统无法存在,因为我的心与语言从来没有接触过。感受之因既然非真,其果也就不可能真实,《中观宝鬘论》云:“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虚妄的种子怎么可能产生真实的果呢?同样,受之种子——触本来就是虚妄假立,那么由此所生的快乐、痛苦、无记之受怎会真实呢?既然一切感受皆无实,快乐就像梦中皇宫一样看似美妙,实则无存,那么为了寻找快乐而天天追逐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快乐是得不到的,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没有劳累奔波,我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痛苦。”这种想法也不合理。既然触虚妄不实,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么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不知道,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因此,我们要寻找的话,最好是寻找大乐,所谓的大乐,不是分别念的假象,而是法界的究竟实义。然可惜的是,人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往往不明就里而舍本逐末,将虚假的现象执为快乐。曾有一则公案说:从前有一长者妇被婆婆责骂,特别伤心,跑到林子里打算自杀。因为想不出自杀的方法,她就爬到树上藏了起来,树下有一池清水,她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这时一个婢女提着水罐来取水,看见水中的影子,以为是自己的身影,就说:“我的相貌十分端正啊!”于是打碎了水罐,回到主人家,对主人说:“我长得这样端正庄严,为什么让我干提水这样的粗活!”主人比较有智慧,并没有责怪她,心想:“她是不是糊涂了才出此言?”就又给婢女一个水罐,很委婉地让她再去提水。
婢女再次来到水边,还是看到一个很美貌、衣著光鲜的美女影子,就又把水罐打碎了。这时树上的长者妇,见婢女两次打碎水罐,觉得很好笑。婢女突然看到影子在笑,而自己正在生气,于是悟到不是自己的影子。仰面一看,才发现有一美貌的长者妇躲在树上。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所执著的快乐之源,其实只是一种幻影,真正的快乐之源另在他处。世间上很多人每天竭力去寻找快乐,但是在有漏法中找到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就像《四百论》中所抉择的,在名言中,轮回的本体唯是苦性,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地位,即便一切欲妙样样齐全,痛苦也会此起彼伏、纷至沓来。大多数领导、富翁、社会名流都是如此,从其生活经历也看得出来,他们在这个轮回中非常痛苦,这说明在名言中轮回皆苦,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因此,南传佛教的修行人抉择受念处时,就是把感受抉择为苦性。快乐其实也是一种苦,因为它刹那刹那变化,不可能永恒不变,故属于行苦当中。我们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来修行,在名言中这种快乐最真实,而一旦抉择究竟胜义时,就要知道所谓的受也是空性,若能通达这一点,便不会去追求海市蜃楼般的快乐了。
下一个颂词,有些科判说是“观察受果”,但这里包括在“摄义”当中。
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这一点不仅是佛法,现在很多科学家虽不了解佛教,没有这样殊胜的推理方法,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对自我的判断还是接近于佛教。所以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教,都不承认有真实的感受者或者能感受的心识,既然感受者不存在,那依之而产生苦乐感受,绝对也不可能有。
这次学了《智慧品》以后,有智慧的人对万法的空性应该有深刻认识。哪怕一个颂词中有这种窍诀,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倘若你对此有很大信心,就算闻思的时间比较短,自相续也会有明显的改变。若能对空性法门有所理解,就会产生稳固而殊胜的定解,这种定解并不是学气功、练瑜伽所能带来的,它在你的相续不容易退转。
我们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世间上任何一种爱,都是自私自利地想获得快乐,而不是说:“这个众生非常可怜,他会堕落到恶趣中去,所以我爱他!”一般的世间人不会有这种心态。所以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有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才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正法念处经》云:“若以正念心,如实观于色,其人于色爱,不能乱其心。”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他们的爱就是自私地霸占、拥有,这种人就连名言中的爱也不了解。
在古代,有些人对爱的判断也有很大错误,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有人解释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就像天覆盖所有万物、地承载所有万物一样;或者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他们还引用一个故事来阐明这个道理:孙叔敖在小的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就会死去,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我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于是就把两头蛇砸死了。回到家里,他把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赞道:“孩子,你死不了,因为为人们做好事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其实从因果的角度看,为了人类而杀害其它众生,他的行为非常不好,而且按《弟子规》的要求来衡量,毒蛇毕竟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为什么非要砸死它呢?
现在很多不学佛的人,为了人类而肆意践踏其它众生,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可怜。他们天天提倡“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但若没有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喊再多口号也没有用。世间人的这种偏执很不合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熏陶,一代一代人已模糊了爱的定义。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当对所有众生都要有爱,尽管胜义中什么执著都没有,但名言中还是要大力提倡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抉择感受的时候,大家也应该明白,感受的果——贪爱在胜义中并不存在,若对受念处学得比较好,你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后,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么会不灭尽呢?一定会灭尽的。
以上分析了感受的本体、因、果,那么下面观察感受的对境。
壬三、受之对境:
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有些人可能怀疑:“感受的本体若不存在,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都不成立了?”
这种过失不会有。胜义中虽不成立感受者及感受的苦乐,但在二取未灭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相是存在的,眼睛可以见到白、红、蓝等五彩缤纷的外境,身体可以有粗糙、细柔、寒冷、酷热的感受,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嗅到香气,嘴巴可以品尝味道。然而这些感受并非实有,也不是无法遮破、经得起观察的自性成立,它就像水泡或阳焰一样,虽然有种种显现,但是一经观察,全部都会息灭的。外境与有境都是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确实如梦幻泡影,只不过众生特别执著这些无实显现,大至总统选举,小至买萝卜白菜,都一直去争斗,根本不知道萝卜表面上是新鲜的、红色的,但实际上它跟梦中的萝卜没什么差别。
世间上的人大多不明白空性道理,所以经常小题大做,把什么都看得非常重要。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天晚上,一个禅师要求四个弟子禁语打坐。开始时四个人默不作声,但过了一会儿,突然狂风大作,灯被吹得左摇右晃,一个和尚忍不住了,大声叫道:“糟糕!灯要熄了!”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你叫什么!我们在禁语,你怎么能开口说话呢?”第三个和尚冲着第二个和尚说:“你不是也说话了吗?真不像话!”第四个和尚傲视着另外三个和尚,高兴地说:“哈哈!只有我没说话。”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觉得眼前的事情非常重要,却不知道这些犹如幻化现而不实。若能真正了悟到诸法无有实体,那么无论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乃至诽谤、挖苦、恶语相骂,也不会在乎,无论遇到多么恐怖的景象,都可以坦然面对。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人人都会说“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但真正行持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捉襟见肘,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一切所见所闻没有实在意义,一切感受也都是虚假的,这种境界,唯有证得圣者果位才能得到。如同我们在孩童时对玩具非常执著,年纪大了以后,见两个小孩为争玩具而吵架哭泣,有时候会觉得很滑稽。同样,我们在凡夫位时对外境特别执著,但获得圣果以后,会认为这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本颂抉择的是对境无实,间接也说明了心识的本体非实有。《宝积经》中云:“是心如化,遍计不实,由分别故,受种种生。”我们的心如同幻化一般遍计不实,因为有分别的缘故,对外境就会生起苦乐感受,认为眼睛看到了美丽的东西、耳朵听见了动听的歌声,进而产生种种执著,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假象。
大家在面对苦乐时,应该像我以前所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要稳重,当我们痛苦的时候要坚强。”当然,这只是一种名言中的做法,真正从胜义来观察,稳重和坚强都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明白感受无有自性,了解到它的本体是空性。空性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好的甘露妙药。若没有证悟空性,表面上做再多善事,用再多人民币供僧、放生,因为执著所造之业,故只能得到人天福报,无法获得圣者果位。三界中的圣者全部都证悟了空性,没有证悟空性、对感受非常执著的大成就者绝对没有。有些人声称自己有神通、有超胜的境界,那要看他对世间的一切有没有执著?如果任何执著都没有,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境界,但若他这方面特别差,那跟凡夫俗子就没有差别了。这一点,大家也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一旦你有了空性境界,对世间八法根本不会希求的。
壬四、执著不成立:
下面从有境——能受之心上来分析: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亦非他能受。
有些人认为:“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通过三时来观察,有境心识的本体不可能存在。具体而言,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一)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快乐的话,这是用心来了知的,快乐和了知它的心互相观待,除了心以外,快乐不可能像镜子外的物体一样单独存在。(二)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后,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于心之后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么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么,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集学论》中也引用《法集经》的教证说:“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意思是说,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么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我们何时能通达一切苦乐感受如梦如幻,何时就能对诸法不执著。就算你今天家人死了,也像是梦中死了人一样,没有什么可痛苦的,如果你在世人面前不好交代,那可以假装呜呜地哭一下;当别人办喜事非常快乐时,也像是梦中宴会一样,没有什么好快乐的,如果你实在过不了关,可以随众人笑一笑,这是证悟空性的瑜伽士随顺世人的方便方法。在他们的修行境界中,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根本不会对它起实执。
然而,没有通达这一点的话,家人死了就会痛不欲生。不要说家人死了,就连丢了一毛钱,眼泪也会掉下来。凡夫人的执著就是这样,得到一点点时开心得不得了,失去一点点时痛苦得不得了,这就是没有认识感受的一种表现。以后哪个道友哭的话,大家就可以笑他,说明他《入行论》学得不好。不过,假如你们忆念上师或思维佛陀的利他功德,流下眼泪是允许的,在名言当中,眼泪也有值钱、不值钱的差别。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以上我们不惜笔墨分析了很多道理,最后完全明白了,在实相中受者不存在,既然受者不存在,与之观待的感受也就不可能单独而存。《正法念处经》云:“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既然受者与受不存在,那幻化的快乐有什么利益、幻化的痛苦又有什么损害呢?
所谓的“我”,前面也分析过,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真正观察的话,你再聪明也找不到“我”。(你们找到了没有?观察了没有?真的,我不是开玩笑!找到“我”的请举手,我给奖励。如果你们根本没找,只是每天听一听法,虽然有一点闻法功德,但对中观的空性并没有认识。现在你没有去认识的话,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就像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毕业以后忙于各种事情,不一定再有这个机会。所以,大家现在闻思时,要思维所讲的每一个道理,这是生生世世很难得到的法宝!刚才我是真心问的,你们谁都没说找到了“我”,谁找到的话,我想跟他辩论,所谓的“我”到底在头上、鼻子中还是在哪里?)既然“我”根本找不到,执著“我”完全是一种迷乱,那恐怖、镇压、饥寒交迫、害怕强盗等痛苦又怎么会损害“我”呢?
法王如意宝曾讲过,我们刚开始闻思时,对“我”的执著非常强烈,但闻思到了一定时候,尽管还有一些执著,但它的力量不会像以前那么强了。这就如同春天的风,虽然在刮,但不像冬天那样刺骨,同样,我执逐渐减少时,烦恼就不会来损恼你了。龙猛菩萨说过:“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人我的有与无都不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贪、嗔、痴、恐怖、畏惧等烦恼的有与无也不存在。然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以执著“我”的缘故,对自己的感受特别在乎,从来到这个世界直至离开,一直在避苦求乐的心态中患得患失,一时不停地在奔波。现在我们通过中观的分析方法,明白了受无自性的道理,分别妄念应该会自然消失的。
这里所讲的每一个颂词,对希求解脱者而言非常珍贵,我们应付出一切代价通达它的意义。当然,不愿意解脱、对真理不在乎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在牦牛面前讲《智慧品》的重要性,它只会埋头吃草;对猪狗讲空性的功德和意义,它眼里只有最美味的不净粪,同样,没有智慧、不求解脱的人,对空性法门也是置若罔闻。而真正的大乘善缘者,则将之奉为至宝,经常对自相续反复观察:众生都喜欢快乐、逃避痛苦,这个感受对不对?什么叫做受念处?……这些关键字眼,大家一定不能放过,倘若轻易放过了,也不知道你还有多少机会能再听受。
我昨前天专门算了一下自己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过的法,这么多年来,上师所讲的法有些只讲一次,有些讲了两三次,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任何一位上师前所听的法是有限的,因此在听法过程中,不要把其他事情放在第一,佛法应该占主要位置,这才算是一个希求解脱者。不然,把佛法当成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对做饭等琐事却非常关注,那绝对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刚才我下来的时候,听到很多屋子里有高压锅的兹兹声,我当时就想:“等会儿念诵时,这些人是不是正在吃饭啊?我们在经堂里合掌祈祷释迦牟尼佛,他们会不会手拿两根筷子开始大快朵颐?”有些人把佛法放在第二,吃饭放在第一,其实这是不好的。你真想获得解脱的话,应该学习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在一生中始终把佛法和解脱放在第一,从来不希求世间法,上师圆寂后给我们留下的教言中也说:“以后在生活当中,世间法与佛法发生冲突时,要尽可能地把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对城市里的人来讲,完全做到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我希望你们听法时至少要重视,倘若一边吃瓜子一边说话,把听法当世间聚会或看电视那样对待,这种态度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听法的时候务必要严肃,不能戴帽、穿鞋,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对佛法的一种恭敬。你若对佛法很恭敬,它给你带来的利益是无边的;你若以一般的态度来对待,那所得的加持也是一般的。当然,大家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讲法,都一定要重视。这是我今天提的几点希望!

入行论广解(177)

入行论广解(177)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
《智慧品》还是在讲法无我的第四个问题——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抉择万法为空性,这个深奥的道理,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是一种福分,理应生起欢喜心,同时要经常翻阅中观和菩提心为主的书籍。现在的世间杂书五花八门,如果去阅读、去学习,心逐渐逐渐就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除了大乘经论以外,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古人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古人的圣书不一定是解脱道,但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假如经常看一些世间书,乃至电视、报纸等贪嗔痴为主的东西,我们本来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会受到影响,以致最后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
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言说:“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就像法念处所抉择的那样,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
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众生都具有善德如来藏,只不过示现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以前我引用过一位上师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所以,见和行在修学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现在有些人念佛特别虔诚,但对遣除障碍、积累资粮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执著非常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约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据《般若经》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在闻思过程中对空性没有了解,现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时的实执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闻受空性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当然,如果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我以前听说,有些人声称听完这个法以后,下一次的法不听了,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资粮,没福报听受大乘殊胜空性,对法实在生不起正知正见,这个尚且情有可原,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也讲了,很多比丘因前世没有修善等种种原因,即生中对法生不起信解。但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劝别人不听。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你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当中,这种行为特别可怕!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制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事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你自己和与你有关的人就非常可怜了。因为很多人崇拜你、追随你,而你又没有睁开慧眼,以不正的言行毁坏了他们的善根,这种过失是无穷的。现在各地有一些负责人,有能力、有说服力的话,劝很多人行持善法趋入解脱,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如果做不好,你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你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非常可悲的。因此,有些业果不得不谨慎,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此颂有两个辩论。第一个辩论是说: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会有二谛呢?
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万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胜义谛又如何安立呢?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胜义谛也就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那么该如何解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等有关教言呢?
有些讲义认为,下一颂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但按照堪布根霍等论师的解释,此处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以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怎么回答的呢?虽然若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也不存在,但究竟而言,这样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在胜义中,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佛经中云:“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说胜义谛时,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了。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因此,这样承许没有过失。
当然,从抉择现相的角度而言,胜义和世俗二谛是存在的。众生面前的种种显现的真相是胜义谛,而在不清净六根前所展现出来的法是世俗谛,所以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抉择现相时却可以承认。对方给我们发的第一个太过不成立。
第二个辩论是说:世俗谛如果是观待众生分别念而安立的,那么有情怎能证得寂灭涅槃呢?
因为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现在看来,众生的分别心无法间断,世俗的假象也就永远不灭,众生怎么会涅槃呢?
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子二、答辩: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无著菩萨认为,本颂是前面两问的答复,对二谛不存在和众生不得涅槃的置疑作了一并回答,这样解释也可以;或者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
在《善说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是: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虽然一切世俗显现均为假象,但这只是凡夫人的分别妄念,并不是涅槃者自身的世俗,不会妨碍后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就好比有两个道友,一个听过多年的空性,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空性,他们同住在三星级宾馆里,两个人对享受的执著截然不同,但听过空性者不会受到未听空性者的影响。或者说,看到一大块金子时,多年住在寂静山里修行的人,觉得金子跟石头没有任何差别,而对财物的贪执特别强烈的人,马上想办法据为己有,两人的想法虽不相同,但贪财者的欲望不会妨害修行者的境界。因此,世俗虽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可是对证悟空性者来讲,这并不是他的世俗。《入中论》云:“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分别念没有灭尽之前,众生对三轮的执著全部存在,犹如迷梦者执著虚幻梦境。然而一旦证悟了三轮体空,就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不会再迷恋世俗的迷梦,此时虽能以他心通了知别人的梦境,但别人的梦境对自己不会构成危害。
我们每个人表面上没有多大不同,都有一个头、一双手,但实际上内心的修行境界有天壤之别。有些人听到所讲的空性之后,全部融入自己的心田,在以后的行为中不断起作用;而有些人不但于自相续无利,反而对空性和传法者起恶见,造下了滔天罪业,故有大德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其实,世俗谛若于实相中存在,那么证悟佛果之后,涅槃者面前也应该有世俗现相,但以无我智慧摧毁了山王般的萨迦耶见后,分别妄念全部消于法界,生灭、好坏等迷乱显现怎么可能存在呢?月称论师说:“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当获得涅槃的果位时,所知万法就像干柴一样,被金刚喻定的智慧火烧得一干二净,生灭等世俗假象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分别妄念呢?(极个别论师甚至认为,证悟佛果后一切都寂灭了,佛陀连智慧也不存在。但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说,这是对大乘佛法最大的诽谤。在名言中,诚如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所言,佛陀圆满具足一刹那照见万法的尽所有智和照见万法真相的如所有智,假如说名言中也不具备这种智慧,那完全属于断见派了。当然,这种智慧并不是心和心所所摄的分别念,而是远离一切戏论执著、超离众生心识的不可思议的遍知智慧,这个以后在《现观庄严论》中会着重宣说。)
麦彭仁波切说过:“一位补特伽罗者,成佛之时他众前,不会不现不净法。”当一位补特伽罗成就圆满佛果时,其他众生前仍会显现不清净的法。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大彻大悟时,他附近的众生不要说大彻大悟,可能是大愚“痴”大“误”解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高僧大德到城市中去,其见解、行为等很多方面令人非常随喜,可是他身边或附近的有些人,虽然很想效仿,但内心的境界与之相较,其距离之远恐怕不可以里计。包括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中,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原来大家在同一个教室一起听课,都披着红色的袈裟,拿着长长的书夹,但后来因各自与大乘佛法的因缘不同,佛法融入心的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证得的境界不可思议,而有些人不但没有什么境界,反而还有堕落的现象。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无常法,很多道友的体会就不相同。有些人觉得人身很难得,每天一定要早点起来;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一天到晚睡懒觉,觉得这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其实,若能对空性或人身难得有所认识,行为绝对不会这样放逸。以前我寺院有个老喇嘛叫意登丹,后来他留下一本自传,就示现圆寂了。他的自传中说:他每天早上4点准时起床,基本上一次也没有晚过,早上要磕600个头,晚上睡之前再磕400个,不管到哪里,一天磕1000个头从不间断。我看了他的传记后,真的感觉人与人是完全不同的,表面上你也吃饭、他也吃饭,很多行为都一样,但法融入心的境界,相差实在悬殊。
对一个修行人而言,一旦法融入了自心,很多行为与众人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之处,只是对别人随顺,而不相同的是,自己对佛法有很高的理解和修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个时间接受同一个法,每个人得到的利益也千差万别。这一点从很多高僧大德的弟子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智慧不是很高,也并不是很出名,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信心,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这个颂词,有些讲义并没有把它当作对方的观点,但按照无著菩萨的解释,这是对方给我们所发的太过。
对方说:“能观察的心(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对境(色声香味乃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存的,犹如此岸与彼岸、这与那、左与右的关系,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然如你们所许,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则所观察的对境就成了虚无,与之观待的能观察的心也不应存在了。这样一来,你们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什么样的法呢?因此,大乘中观宗的抉择不合理。”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但按中观宗的见解,并不需要这样安立。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生住灭、好与坏、富贵与贫穷、高贵与低下等可以观待而假立,世间人承认这些存在,我们也可随之承许。如《三律仪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说有者,我亦随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随说无。”世间人认为佛陀所说的空性不合理,与佛陀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痴,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欢跟老人争,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说大的事情,就连自己玩具的结构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们计较。因此,在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随顺他们而承认有无。众生因共业所显现,认为柱子是坚硬的、麦克风是可触摸的,佛陀虽已断尽二取执著,但也随顺众生这样安立。《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世间上的生住灭、好坏、有为无为等法,并不是佛陀依真实宣说的,而是随顺世间宣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亦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为了证悟究竟的胜义实相,诸法虽经观察不存在,但佛陀随顺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
这样一来,面对有实宗的责难,中观宗可以回答说:能观察与所观察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互相观待安立。如此承认不但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可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我们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甚至看到他们为了这些而殚精竭虑,心里觉得有点可笑。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假如有了能观察的智慧,当然,所观察的幻化对境肯定也相应存在。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在无著菩萨的讲义中,这个颂词是中观宗的观点,但也有些讲义说是对方的观点,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我觉得都可以解释。
如果说是对方的观点,那他们对中观宗发太过:以抉择诸法空性的智慧推出诸法皆空时,空智同样也应抉择为空性。但此空智并不能观察自己,如果它还需要分析为空,则应成无穷之过。
若许是中观宗的观点,则是对有实宗说:如果能观察的空性智慧需要实有,所观察的万法对境也需要实有,那么以空性智慧抉择万法皆空时,这个实有的空智要用第二个空智来抉择,第二个空智要用第三个空智来抉择……如此则成无穷无尽。这就是执著实有的结果,若不许实有的话,便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在假立的名言中,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在迷乱识面前,这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若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就会明白一切法丝毫也不可得。《汇集经》(又名《般若摄颂》)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一旦达到了般若空性的境界,此时就像住于虚空一样,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也得不到,不管是能观察的智慧、所观察的对境,统统都不存在。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对这方面不了解,学习的过程中,就喜欢听一些简单的法。一听讲故事,两个耳朵就像莲花一样绽开了,眼睛也睁得大大的,而一讲到空性时,耳朵慢慢就闭合了,眼皮也慢慢垂下来,开始打瞌睡。其实你们又不是幼儿园的孩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浅一点的、深一点的应该结合起来学。还有些人喜欢听功德,讲功德的时候就生欢喜心,一讲过失就生恐惧心,有些上师为了让大家开心,每天都是讲功德、不提过失。这样也不好,学习佛法的话,方方面面都要了解。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讲得非常对,但讲世俗谛的时候,应该用世俗的心态去了解;讲胜义谛的时候,我们虽没有证悟空性,但也可以相似地了解。就像一个小学生,开始时觉得深一点的教学内容很难,但等到读了大学以后,就会发现这些一点也不难。同样,你们现在认为空性特别难懂,但证得登地菩萨以后,到时候一看《智慧品》,没有什么难懂的。所以,大家应该生起信心来听受空性。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没有分析的时候,万法的真相也可成立为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刚才讲了,能分析的智慧和所分析的万法这两者互相观待,一旦所分析的对境是空性,观待它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一定是空性。这一点,我们学《解义慧剑》的四种道理时讲得比较清楚。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也说:“诸识同幻化,是日亲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识如同幻化,这是日亲——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亲口所说,既然诸识犹如幻化、无有实质,那与之相观待的对境(所缘),也完全没有实质。
这种观察方法,你们到底会不会推?还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对每一句的法义产生特别强烈的信心,认为:“对!就应该是这样!”说明你对这个道理已经懂了。但如果你内心一点触动都没有,是不是这样也无所谓,那说明你对这个法义还没有听懂,相续中只有一个闻法的功德而已。
我们用大量笔墨已经抉择了,所知不存在的缘故,能知也决定不存在。《入中论》云:“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又云:“譬如无薪则无火。”没有薪柴则不可能有依之而起的火,没有白色墙壁则不可能有执著白色墙壁的眼识,同样,没有所分析的对境,能分析的有境也不存在,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所以,有实宗说我们有境需要第二个有境,第二个有境又需要第三个有境……这种无穷的过失不成立。
没有所分析的对境,也没有能分析的有境,能所皆不生,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无缘最寂灭”。但如果没有真正深入它的法义,光是口头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一百遍也没有用,除了有般若经文的加持外,色到底怎么不异空?空到底怎么不异色?根本没有生起定解。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你就会习惯性地跟“贪嗔痴”交好朋友,不愿意请“空性”来做客,这样永远墨守成规,修行是不会有进步的。
我们通过新的闻思,应该产生新的定解;有了新的定解,行为上应发生新的变化;有了新的变化,学佛应有新的进展。否则,听什么法都无动于衷,逐渐就会变成“老油条”,不但身体变成“老油条”,心也变成“老油条”,最后身心融入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在山洞里变成一块干肉(众笑)。真的,我并不是说空话,大家对空性法门要有信心,只有对它精心研究,才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受益!

总说一生修行的重点是前行

益西彭措堪布

这一生的时间很短暂,而且每个人都有自身具体的因缘,所以一定要抓住最要紧的事。在修行当中以前行最主要,这是就现阶段而言。当然,如果你前行修得好,就应当趣入正行。
为什么现阶段要以前行为修行的重点呢?因为初学者想要达到证悟,这中间要遣除很多的颠倒状态。而这些必须通过前行法来解除。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净化自心:去掉各种对现世来世的耽著、自利的耽著,以及要积聚资粮、净除业障,还有修持上师相应等等。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要用很长的时间做修持才可能生起,生起以后,如果不长期坚持修习,也会很快失去。所以,在自心上引出各种道心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且这个时代存在的问题太多,每个人自身上的颠倒状态也非常严重,要对治掉这些,就比以往的时代要困难得多。从多方面来看,现在的人内在中毒很深,外在干扰很大,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很短,在转心、化心的难度上感觉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因缘又很难积聚。比如一个人三十岁学佛,对一般人来讲,过去三十年熏的东西基本都是障碍。善心方面发展很少,知识积累较多,世俗的习气串习很深,出现的都是为着自我展示才能、获得谋生手段或者耽著五欲享受、知识戏论等等,所养成的习性都障碍修道。
过去的人单纯,譬如暇满、无常等,修了很快能起,就是因为他没有很大障碍。就像一面镜子,没蒙上尘的时候,一来什么马上显现,但如果蒙的污垢很深,那清除的工作就要很长,经过不断地擦洗才可能渐渐地出现善心。而且周围都是灰尘扰动,一不小心又蒙黑了。所以要很注意防护,一心在道上面修持。直到有些稳固时,自己有心力、有愿力在这上走,才能够排拒内、外缘的干扰。这样看起来,过度就要很长时间。而且普遍起步晚,这时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恐怕一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更难修。
在过去的西藏社会,谈到一生修行的时间不过五年。那在今天看来肯定不到两年,有的甚至不到一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只有一年的时间来修行,而要做的事却是要把自己的心彻底变成修道者的心,不沾染任何现世的执著、来世的执著,最终连自私自利的心都要全部消掉,成了纯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之后,意乐、行为全部符合道的标准,积资净障,与上师相应。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工程,毕竟需要很多时间,而且需要长期进行,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地升进。
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在人生的计划考虑上、在我们人生重点的认定上,一旦发生了偏差或者没有抓住重点,那这一生很快就白白空过了。所以,基于时间少、困难大、需要串习的量大,要集中精力或者避免违缘,就必须采取一个简要的方式来进行,这个简要方式就是前行的修法。因为它含摄了小、大、密三乘一切证道前的要素,而且它直接给出了实际修心的指导。所以,它是切实有效的。对每个人来说,也是必须要依靠的,否则一生很难有什么修心上的实效。
道友们一定要注重修心。虽然在学习教理上可以发展,但要知道,如果不切合在修心上,那到了临终有什么效果就很难说了。因为临终要看你平时修道的水平,看你的心修到什么程度。如果能一心在修心的轨道上走——当然不能期望一步登天,但是只要你努力,每一天会有一些进步;逐渐积累起来,会有一点小进步;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有望出现较大的进步。这样,每一天劲头都用在刀刃上、用在修心的点上,就不会空过,时间长了会发生持续的力量。这样每一步都坚持走,都在修心上进步,那就真正把握了修行的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要稳扎稳打,要注意次第、实效和长期坚持,这样才能使它串连成有效的修心链,成为一条真正可以走到修心深处的路,使得我们这一生真正发挥出它的效用。
中下根机的人尤其要沿着前行的路长期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一脱开它,就没有用处。就好比烧水要持续烧,一直烧到沸点为止,如果烧烧停停、停停烧烧,那是没办法成就的。不但没办法成就,连前行当中一个初步的修量也不会出现。也就是说,自心即使忙碌几十年,最终也会发现没有多大进步,遇到境界时过不去,跟没修法的人差别不大,这样到了临死就非常危险。由于自己不注重修心,一味地在知识上走,这样,外在名利等的竞争、活动的参与,无所事事、各种盲目的状态等等,这些与修心无关的情况就会夺走我们的时间,最后发现一生全部荒废。这就是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持续进行的缘故。
所以,这个过程要一点一点地上,就像登悬崖一样,每一步都要有力地踩到合适的地方,还要往上攀。而且只能进不能退,一旦脱手就再也上不去了。或者中间一停顿,不能持续的时候,马上就冷淡下来。而且自身的业障很快就要翻动,各种因缘一冲击的时候,可能就没有机会修了,这样要意识到它的困难。所以就目前的状况来说,绝对不能分散精力,搞太多无关的东西。
就大多数人来说,对自己的未来不必有太大的假想,因为那不现实,应当看到自身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从前面类推一下未来。比如回顾这一年,我有多少进步?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但进步很小,甚至没有进步。再回顾三年来怎样?转眼就过去了,但真正修出了菩提心吗?没有!出离心呢?也没有。
那么有没有皈依心呢?是不是一心依止三宝?发现这也是假的,因为对恶趣苦根本没思维过,不晓得自己堕恶趣是什么险境,所以依靠三宝的心也不坚实。再说,业果上有没有坚定的胜解呢?发现根本没有。为什么呢?平时碰到因果取舍时丝毫不注意,都是拨无因果的见,认为没什么因果,没什么要紧的。根本没出现猛利行善的状况,乃至一个小善都认认真真地完成;也没有努力防护恶业,乃至一个小恶都不敢造。没有这样的心出来,发现这也是空洞的。再看是不是修出无常心了?也不是,根本没有紧迫感,认为没时间了,什么现世法全部放掉,赶紧抓紧时间修法,不是这种状况。最终推究到暇满上看,发现很难起取心要欲,没有想到人身这么难得,我一定不能浪费,这样的心也很少。不过是听课等的因缘聚合时,偶尔起一点这样的心,过后很快就又没有了,并没有串习成内心的性格,没有修成这样的心。发现这些方面都是空的。
但是反面的问题就多了。正面的道心没有,负面的世俗心却非常强,这些东西不必串习、不必刻意提,心里自然会起。颠倒的心就是不珍惜人身,不念死,也不注重因果,也不是一心皈依三宝。没有所谓的出离,更不可能观到这是如梦如幻等等。这样,发现法上面都是空的。享乐的心、自私的心、竞争攀比的心,供养自己、装饰自己、打造自己或者随着自己的习性动这个脑筋、干那个事情,总是想创新创新或者表演表演,内心那一套习性一点点都没办法降伏。
这样就发现难度很大,毕竟修行习性是要从小培养的,而现在已经误了早班车,人生将近三四十年的旅程全都在非法的道上走。由于没有从小入正法的道,现在一上来,基本就表现得非常麻木、僵直、顽固,内心有一套邪系统,这些都要靠前行法来摧破、瓦解、更换的。如果我们不是看文字表面,而是审视一下内心的改造方面,就会发现难度很大。
我们一开始不要以为这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开始认为容易,以后就会感觉没希望了,特别难,越来越做不到;如果你一开始以为难,但能够知难而进,所谓“哀兵必胜”,你想到“修心是很难的,我一定要抓住前行这个重点,否则一生都会空过”。那这样你将来会变得容易。还是那两句话:“缓缓修时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的状况,把自己摆在未入道者的身份上来看,之后才能发现我一步一步该怎么充实、怎么来改变。这样按照前行的轨道去走,就可以说把握到了一生修行的重点。
这样一步步地走,虽然一开始会显得有很多难度,而且会发现进展得不是那么快,但是要坚信,因上把握正确了,而且刻苦地用功,不断地加强它的量,就会有进步。当然,每个人的根性不同,业障重进步就更缓慢,业障轻会快一些。但不管怎么样,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进步,自己是有希望的,一点一点会起来的。但同时也要知道因缘难聚,会发现自己受到很多干扰,也会发现启动的时候有内在的很多障碍,必须努力地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去用功才能够起。要很长时间就在一个重点上,不断地串习,才能逐渐地形成,逐渐地坚固到量。这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心有一个提升,有一种初步的修量。
我们现在不能谈得太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狂想曲”降下来,才会冷静、客观地看到自己该怎么走,重点应当放在哪里。同时要看到,如果佛法不在修心的路上走,而是放在另外一条做知识的轨道上,或者在求取佛教名利、地位的路上走,那就是走在非重点的路上,而且是歧途。也就是,如果没有修的力量去转化自心,光是在知识的积累上用功,完全是第六意识和它的心所在起作用,那么不管怎么积累,心上是没有变动的,甚至负面会加强。自我会变大,慢心水涨船高。知识越大的人越下不来,没办法向别人请教,他会逐渐地跑到一个自我制造的牢笼里,而且身份高了就没办法行持谦卑,没办法去做服务。这样会发现我执在变大、慢心在变大,相关的各种烦恼都在变大。这些大了就很不好调伏,像结石症一样,到最后就不起作用了,你所作的一切,在烦恼面前没力量对治,在生死面前也没办法越过,这就很危险。这就是没把握修行重点的缘故。
那么我们应当反省:我过去的路走得对吗?把握住重点了吗?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有什么进步?这就很现实了。不必问别人,你走了十年的路,到底有多少进步?你的心跟十年前刚刚入佛门时相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样去衡量,不一定全是进步,没退步就算好了。当初入门时心是比较低的,肯听话,还愿意向上,但十年以后发现这个“我”更大了、更牛了、习气更重了,或者说更加没有一种目标、向上的心力,甚至有些人就在混了。不是混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发现没有那种向上的动力,道心也好像被吞噬了一样。但是,人生没有几个五年、十年,掰着手指都数得出来。现在大多数人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正是人生年富力强的时候,这段时间里发现成绩这么小,可见不容易了。你再不能很狂妄地说“我怎么怎么样”,那是一种很可笑的评估。
这样发现,如果光是在口头上念、在理论上走,做知识化的佛学,就始终没有跟修心挂上钩。也就是说,如果你知识上很会做,可以拿很多学位或者壮大自己,比如说花了三十年成为一个佛法知识领域的大学者,然而从佛法的修量上检查,最下品也没达到,连第一个前行的修量也没有,连一个入道者的心态也不具备,最后变成这样一种可怕的状况。
譬如说等起,其实追求现世的等起很难扳动。如果没有除掉求名利的心、离怖畏的心,那你所有的做法无非是在现世的道上跑,连最下等修士起码的动机也没有。很多人会发展成这个状况。不要以为很容易,真正摧掉现世心的毒瘤非常困难,因为它串习得太牢固了。每个人可以去检验,在很多年当中,我到底起了几个念头要求来世?基本上没有,来世是什么都不晓得。那是什么原因呢?譬如没学过《正法念处经》,你连轮回的概念都没有,建立轮回观念对于当代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必须把火力集中在要害上,唯一要关注内心发展的事。
这样观察后才发现,前行意味着我们内在一整套的观念、行为、善心、善习的建立,在每一个地方都要求真实出现这样的心,每一个地方都要跟过去完全不同。这意味着每走一步就要告别过去的一部分,每一次都要在身心上做实际的转换,这才叫做达到修量。
如果我们没把握住这个修行的重点,把精力用在跟修行无关的方面,那就会一直做知识、做世间法,然而自身还是老样子,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就入歧途了。学了几十年没什么受用,还是过去的样子,心没有变化,习气一大堆,而且更难折伏。这样,内心里尽是一些烦恼的荆棘毒素、各种恶劣习性的顽石,那怎么处理呢?串习得越久就越坚固,像结石成块一样很难化解,用激光能不能打碎都是个问题。
所以,修心起得越早越好,用的量越大越好。只有一直不放手,不断在这上面严格按照次第进行,我们才会真正有希望,才会在修的道路上有一个成长。否则可能知识做得非常大,其实内心幼稚得很,或者内心的状况已经达到很恶化的程度,那就为时已晚了。
我们怎么来决定未来的方向?先要抓重点,重点首先要定在修心上。而且我们现在是初学道的人,修心重点又要放在前行上。因为前行是基础,是支持正行的支柱或者说发起正行最重要的因。
这样确定了目前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点以后,进一步要看到前行这个工程需要多少时间,必须做个计算,之后才有合理的时间分配。实际观察起来会发现,在前行的工程上有很多原料、很多工程、很多塑造。把完成前行各部分的时间量、修持的量、准备的量,一个一个算进去,就会发现没时间干别的了。
真正立志修道,愿意以人身摄取实义,那当然有一个道路的选择,也应当有一种如量如实的计算。真正要把前行修得相当好,把自心修成那样的心,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我们会发现最初修行能够起一点心也都是泡沫式的,一下子就没了,很肤浅,很难进入到心里。因此每一段修心历程都需要很多时间。这样,各个阶段都需要的前提准备、得到定解、加强练习、时时不忘而巩固等,这些加起来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尤其在这个时代,不抓紧很快就没时间了。
比如要修好外前行,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了解轮回、了解因果、了解死亡等等,这不是一下子能出来的,也不是凭轻描淡写、随口说说就能完成的。譬如我们学《正法念处经》,上千页的内容要仔仔细细地看,那个心才起得来,观念才能形成,因为这是过去相当陌生的主题。实修引导书是给你一个方针、原则,指点你怎么走这条路,但是好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充实,自己去努力,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们学习都有这个体会,比如我现在学《念处经》,一步一步学的时候,发现能够起心。这时最怕的就是中断,只要每天坚持不断,就能不断地起这样的心,轮回的观念就能逐渐出来,对整个轮回的情况会了解得越来越多,在心里形成越来越有力量的观念。
为什么说生起轮回观念非常困难呢?因为它是非常陌生又见不到的事,不看佛经就没有办法。再说,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量,就没办法取代过去颠倒心的邪的系统。邪观念系统是我们从小到现在几十年熏习出来的,所以在我们的观感里,不感觉是轮回,而且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一些跟业无关,独立存在的东西。这些就是受唯物论和自然科学论调的影响所导致的。从小就这样熏习,所以感觉一切都是心以外的事,它也不是苦也不是业,没有前世没有后世,好像天地间没有人和旁生以外的其他道。自心根本不会出现整个三界的图景,不会以业的观念去对待每一个事物,起各种如理的心,或者对此生厌离,要急求出离,或者感觉到全是因果法则在支配,我一念一行都要注意。这些从小没熏习过,熏习的都是颠倒的。
那么怎么样把这个心换掉呢?那就要通过成百上千次的熏习。为什么要这么多呢?因为从小家庭的灌输、学校的灌输,以及媒体的灌输,颠倒心熏过上万次了。
对于现在人,你要给他讲个空性,他似乎很喜欢,这是因为符合他做科学的习气,喜欢推理。但是,他的心没有发展过,最基层的轮回观念是没有的,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要排除掉因果、善恶、苦等等这些部分,他对这些不接受。如果首先要接受无常、轮回、苦等等,那就意味着跟他内心的系统完全冲击,所以他在前行的第一步就面临各种观念、习性、心态上的瓦解。
在此之前修高法会出什么问题呢?比如讲空性时说没有因果、没有善恶,或者不必断五欲就能成道等等,这个符合他的颠倒习性。结果,一来没有真正证到空性——这是相当困难的,二来又轻视因果、放纵造恶的习气。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会出很大问题。这种情况今生没有得到真实的改变,修行连堕落恶趣都很难避免了。这是很多人身上已经出现的问题。
现在且不说轮回观念,要形成地狱观念都相当困难,没有了解就出不来。从前行第一节开始,一节一节的外前行都是在轮回观念上走的。这样,怎样才能使我们心里相信轮回?感觉轮回全是苦,一无是处?感觉整个世界全是业力在支配,一言一行都是业,任何地方都有业?不补充大量的资料是没办法完成的。比如《念处经》,这里佛跟你说地狱有多少种,每一种是造了什么业,受什么苦。自己一节一节去读,看到的时候心里就开始转,转的时候就感觉不能乱来,原来造业有这样的果报。那是很具体的,一句一句都说得那么清楚,这时候心才能转。这是好的转机,但不意味着你已经坚固成性了。
这样转一次只是一点微动,要转多少次呢?那必须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断地去转。这样转来转去,才能重新建立业感缘起的定解,出现各种轮回观念,地狱观念、饿鬼观念等等。知道人以下有各种恶趣的众生,非常多,苦难非常重,而且离我非常近。又知道在人上面有天、修罗等等,他们处在什么世界里,龙是什么世界,人和这些的关系如何等等。这时才发现,人身是非常少的。
有了这个大观念以后,修什么才有基础。说到暇满他才明白人身的确非常稀少,这不是停留在一种空洞的理论上,而是实际熏习了佛的经教,一个一个非常清楚,的确人身是非常少的。而且一旦丢掉以后,百千万劫都难以再次获得。这时他会觉得人身非常难得,必须珍惜当下的机缘,得人身的可能性太小了,这时的确会有一个定解出来。它不是简单学学背背的问题,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去了解、去思维、去熏习,逐渐形成的观念。这个观念加深了以后就在里面起作用,之后才变成前行那样的心。这就看到,要做的功夫有这么大的量。
就像刚才说的,如果每天去熏《念处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坚持不断,这样每天起一点就会怖畏轮回,如果哪天不熏,那马上就忘了,很快就退化了、淡化了。而且在熏的过程中、在串习思维的过程中,心不能跑到别的地方,否则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要好好地积资、净障、发愿,而且要发誓:为了修行,我要一心安住在这上面,不去接触很多外缘,不然很快就没有了。而且不能看电视、上网、看世间小说、谈闲话等等,这些全部要杜绝。然后要非常稳固地一点一点地来积累,这样就很稳了,不怕了。因为自己已经感觉在这上面走了,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心开始转了。
而且要知道,必须串习成百上千次,才可能出现一个东西。这个起来了以后,要再次起来,不断地去了解。就像过去熏世间法,譬如说熏一个物理观念,最初的时候也很难接受,但是通过强行灌输,那些本来都是不成立的,或者说根本也没说成立,但是由于串习惯了就形成了定式。这是世间观念的养成。同样,佛法的观念也需要大量串习,尤其这个时代。这样一直串习,加强到底,不断地推动、提起、发起,这个善心才逐渐地起来,到了很多次以后才记得住,才用得上。否则就不行,没达到恒常猛利的程度就起不了作用。
就像这样,要了解三恶趣苦都要花好大的心血,非常用功才可能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次缘着一个主题,从各个方面努力地生起它,还要从各个地方推波助澜,使得它不断地起来,之后还要努力地保护它、维护好,座上座下全部都要在这个主题上不变动。就像母鸡孵蛋一样,不能够离开热气,又像十月怀胎,怀满了月份才行。像这样,一个一个的地方都要这样来。
要了解恶趣苦必须学《念处经》,否则没办法起来。譬如吃饭的时候想到众生要布施给他,闭关修持要烧素烟、荤烟等等,没有观念的话,你怎么会想到去供这些可怜众生呢?或者你根本不相信有天龙神等等,又怎么会发心去供呢?没有观念就不会形成一生固定的行为。所以要把这个桩子打在心相续里,努力地插进去,插深、插稳,让它不可动摇。而且要让它一点点起,不断地起,护持它的热气,想方设法把这个心修出来,这就必须有道心,必须有长期的努力。
或者修皈依,前面必须了解恶趣苦,先要从最基本的动机里出来。也就是看到苦,一心觉得一定要找个救护处,否则就没救了。了解恶趣才一心皈依三宝,知道三宝有巨大的威德力之后才一心仰凭,这时候誓愿力会出来。这也要不断地观察三宝的功德,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方方面面的了解,了解以后观念就深。而且不是一个时期修的,要不断地修。如果这些没有出来,那么修任何法,前面皈依时你怎么起心呢?
或者说修无常,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个人,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劫到世纪、到年、到月、到日、到时,要让无常的观念渗透在一切世间现象上,才可能真正转换。转换以后,看到世界刹那刹那变灭,一点不可靠。然后想到死,一心认为只有正法可以依靠,这时就发起一心修法的心。这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出来的。如果你宿世有善根,一听到就有很大的触动,心都会抖动起来,那另当别论。如果发现心麻木,就说明心被障蔽了,这时必须用功,大量地去观察、去变心,最终才可能真正出现修量。
讲这些的意思是说,不但要把握前行这个重点,而且在重点里要脚踏实地去走,每一段都要做足功夫,所以要尽量争取时间,避免外缘,投入到前行的修持当中。而且要有条不紊、按部就班,一次一个重点,每次都做十倍、百倍的功夫,这样才可能修有所成。这样计算下来,我们应当能够认识这一生的道路。
再往上进取就要发展出离心,了解三界苦,自己的心态、行为该怎么转换,要变得跟以前截然不同。或者到了大乘,怎么能出现菩提心等等。譬如学《入行论》,里面全是修前行的资料,全是为你修好前行的发心部分而充实资粮的。像这样,好多大论典、资料等,全部要配在前行的各个部分上面。这样我们就有重点、有方向、有道路,根本不会走错,也不会乱来。
我们中下根的人,要像藤条绕着大树不断地旋转上去。藤条离不开大树,我们每天不能离开前行这棵大树,要一步一步地次第上升,一个月接一个月地走,一年接一年地走。就像这样,要能够看清楚自己的路,知道从暇满开始,最终要发展到跟本性相应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要循着次第连绵不断地发展,这个当中一脱开就切断了它的进程,就没办法发展了。
我们要知道重点、次第、持续以及真实用功。用功就要求心上起那样的心,不是在嘴皮上。这就好比万里长征,必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中间停止了或者倒退、放弃了,那都是前功尽弃,没办法完成。又好比建楼,必须一层一层地往上盖,先要有一个框架,设计好图纸,知道怎么来设立,这好比去听闻、思维,决定好我该怎么做。之后就是不断地修持,就好比按照这一层楼的设计图纸,方方面面准备材料,然后灌注泥浆,怎么样造建,使它凝固。建这一层的时候全副精力都投入在这上面,不要移在别的地方。这一层造好了,再继续往上造。
就像这样,一个人已经承诺完成一个巨大的建筑工程,那他的心思就不可能缘在别的地方,他的重点就在这幢楼上。因为他知道这个意义十分巨大,工程量非常浩大,需要做方方面面的事,而且做成了有极大的意义。有智慧的人经过这样抉择、认定以后,他的心就会在这上面一步一步地进行,这就把握了重点。
像这样,我们一个月能够建一点,两个月又能建一点,一年就能建到颇大的规模,三年、五年下去会建到更大的规模,像这样必须长期进行。不要想:前行是这么小的东西,最好在修法的旅程里把它缩小到只要一个月或者二十天就完成,那是不会成功的,只是在玩耍。
现在应该很清楚了:我是娑婆世界末法时代的一个人,我三十岁或者四十岁以后才学法,一般来说,基础是非常差的,前面熏的邪知识很强,一身的习气。而且学法的因缘上有很多欠缺,会受到各种干扰。这时就很明确了,现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顺缘不好积聚,一旦错过了就很难拿起来。再过几年人也老了、精力也衰退了、心力也提不起来,那时候就危险了、麻烦了。所以修法要趁年轻,而且必须得在关要的地方用功。
思考题
1、修道是自心与法融合的过程,请从自身和法两个侧面具体分析一下修前行的难度。
2、前行到底是什么内涵?结合自己目前修行的真实状况,思维:为什么要将前行列为修心的重点?

3、修行中哪些是非重点、甚至歧途的情形?为什么一定要注重修心?
4、修前行为什么必须要长期的努力?应该怎样进行?请结合自身是否有轮回观念、无常观念、业果观念、珍惜暇满的观念等仔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