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翻腾在梵宇之间:经典中的龙族——护法神祇与财富掌管者

翻腾在梵宇之间:经典中的龙族——护法神祇与财富掌管者

原创 才仁拉姆 黑马Hima 


龙在佛教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且深远的地位,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根据佛教传统叙事,《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了一个神圣的场景:
在释迦牟尼佛诞生之际,曾有两位被称为迦罗和郁加罗的龙王兄弟参与了这一神圣仪式,他们在佛祖诞生现场两侧分别喷洒温水与冷泉,以完成为佛祖洗涤身体的庄重之举。


▲那迦像 西藏 1600-1699 鲁宾艺术博物馆藏

而在同一经典的记述中,这两位浴佛的龙王又被称作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出清澈纯净的水,一边温度适中,一边清凉宜人,共同为太子释迦牟尼进行了洗礼。


▲《过去现在因果经》

此事发生的地点位于祇树给孤独园附近,并形成了“浴佛池”,其历史遗迹至今尚存。这一典故不仅象征着龙族对佛陀的崇敬与护持,而且衍生出了佛教节日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浴佛节。在这一节日中,佛教信众遵循古仪,采用各种芬芳馥郁的名香浸泡净水,以此洁净地为佛像进行灌洗仪式,表达对佛的虔诚礼拜与净化心灵的寓意。

在佛教经典文献中,龙这一概念频繁显现,其在梵语文献中被称为nāgarāja,意为“龙王”,此类生物被描绘为身躯修长且无肢足的蛇类之主宰。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文本中的龙形貌与中国本土文化中所独有的龙形象有所差异,它似乎融合了摩竭鱼(可能是指海中巨兽,有时被误译为鲸鱼)的部分特征与中国龙的传统特点。


▲那迦像 西藏 1700-1799 私人藏品

《大智度论》中精确阐述:“那伽,汉语可译作龙。”参照《梵语杂名》所述:“龙,在梵语中称为曩誐(nǎgá)。”而《善见论》第十七章则明确指出:“龙的特征为身形细长而不具备足部。”

因此,在佛教教义及印度传统文化背景下,龙(那伽)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神秘生物,其形态特征与中华传统的龙有所不同,更接近于长身无足的蛇神形象,而非完全等同于中国文化中的龙。


▲那迦像 西藏 私人藏品

在佛教宇宙观中,龙(Nāga)被视为护法八部众的重要成员之一,它们具有超自然力量与变幻莫测的能力,尤其掌管着水界,能够呼风唤雨,影响气候现象。龙王作为龙族的领导者,象征着宇宙间的强大权柄与丰饶富足,被认为掌控着无尽的财富资源。

若修行者诚心诚意地对龙王进行供养护持,并赢得其欢喜满足,按照佛教因果律与布施功德说,信徒有望在现世迅速积累财富,增进智慧福德,并有可能获得显著的社会地位、强大的影响力以及事业的顺遂昌盛,财富源源而来等显著吉祥果报。这样的信仰实践体现了佛教中通过积聚善业来转化命运、提升世间生活的思想精髓。


▲2023年秋月布龙牟尼敖包大祭时的龙王宝瓶

“天龙八部”这一术语在佛教经典文献中广泛指代一组重要的护法神祇群体。其中,“天”(梵文deva)涵盖三界所有天神类别,位居宇宙层次中的高位;而“龙”(梵文nāga或中文亦称龙神)则是这一护法神群的核心部分,以其非凡能力和地位备受尊崇。

据《慈云之天竺别集》所述,龙虽属鳞虫一类,但其能力超凡入圣,只需得到微乎其微的一滴水,即能将其化为遍布六合的宏大洪流,展现出自然界中令人惊叹的转化力量。而在相关注疏文献《辅行》第四部中进一步阐明,龙神能够凭借少量水分引发滂沱大雨,生动诠释了其控制雨水和水域的神奇能力。


▲《辅行》

此外,在佛教所载述的五种不可思议现象中,龙的这种操控水汽、改变气象的卓越才能也被视为一种“不思议”之事例,彰显了龙在佛教宇宙观中独特的神秘色彩及其作为护法神的重要性。



《海龙王经》第四部分记载了一则寓言:海洋深处的龙子族群时常遭受金翅鸟的猎食威胁。面对此种困境,某位龙王遂恳请佛陀慈悲救助,最终得以获赠一缕袈裟,借此庇佑而摆脱了灾难。
龙王在龙族中因其卓越的威德而居领袖地位,故被尊称为“王”。在佛教传统中,龙王通常被赋予护法神的角色,他们负责守护和维护诸如佛舍利、佛经等佛家珍贵圣物,这些圣物被佛教徒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宝”。


▲《海龙王经》

诸如《孔雀王经》与《大云经》等诸多佛教经典文献中,均有详尽叙述关于龙王们如何积极护持佛法、保护僧伽及佛法传承的故事,显示了龙王在佛教教义传播与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法华经提婆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