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小儿阳虚体热,儿科大家徐小圃先生教你用此法“降虚火”

小儿阳虚体热,儿科大家徐小圃先生教你用此法“降虚火”


I导读:温潜法为上海儿科名中医徐小圃先生所创用,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内伤,温热及夏季热等病。戴裕光先生在临床对肝肾阴虚,虚阳上越者,也最常施以育阴潜阳治则,常加用的潜阳药如:牡蛎、龙骨、灵磁石、珍珠母、生石决明等,对于治疗虚热夹杂阳虚的疑难患者是个很好的思路。

—本文约1500字,预计阅读4分钟—


虚阳浮越,温潜治之


作者/戴裕光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戴裕光(1937-2019),男,北京市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37年生,1962年11月入伍,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技术1级,文职2级。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5年。在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尤其以中医肝胆、脾胃、妇科等疑难病最为擅长。历任军医、医师,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所)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等职。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原副会长。


  • 治虚火五法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说治虚火有四法:

一曰达:肝经之病,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

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地黄之类是也。

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内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

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平热杂于壮水药中,导元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虚阳浮越,温潜治之。近读先师章次公案又受启迪。
  • 医案举例


唐幼。受凉,入寐惊惕,因汗多而小溲少,手足不温,予温潜法。此徐小圃先生法也。

淡附片5克,炒杭白芍9克,云苓9克,煅牡蛎18克(先煎),灵磁石12克(先煎),生白术9克,山萸肉6克,浮小麦9克,细辛1.8克,淡干姜2.4克,炙甘草3克,肉豆蔻5克。

(见《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惊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71页)。


如原书编者按语所云:温潜法为上海儿科名中医徐小圃先生所创用。

他从大量的实践中认识到在儿科领域中,不少患儿由于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以致既具真阴不足之象,又有亡阳虚惫之证,出现脉软、肢冷、溺长或便溏,烦躁不宁,甚至彻夜不寐等现象。
他认为温潜法可使水火阴阳复其常态,因此广泛应用于小儿内伤,温热及夏季热等病。
此案因受惊后入夜惊惕,又出现手足不温等阳虚症状,故正合温潜之法。全方以附子温阳,磁石、牡蛎潜镇为主,因之得名。
  • 作者心得

细读此案,先得我心。
忆我在临床对辨证为肝肾阴虚,虚阳上越者,施以育阴潜阳治则是最常用的。
后见素有阳虚体质者,常从寒化,冬天怕冷,四肢不温,平素腹胀,进食旺盛,而脾又不运,面色潮红或阵阵升火,如酒醉状,夜眠不实,舌淡,脉沉,
此类患者投疏木开郁或有小效;投甘温除热或有小效;投益肾引火归元或有小效;投滋阴镇阳初服一、二剂尚好,久投必腹隐痛便溏。
反复思之此类素有阳虚体热者,乃是脾阳不足、营卫气血生化少源,根本在脾(肾)阳不足,运化失司,虚阳浮越,投以燠土、温潜则面潮红,腹胀,寐梦,腰膝酸冷而除。


我常用方如:桂枝汤、小青龙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等方,常加用的潜阳药如:牡蛎、龙骨、灵磁石、珍珠母、生石决明等。



所谓“虚阳浮越,温潜治之”。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