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心经》上的“观”字,很多人都没读懂

《心经》上的“观”字,很多人都没读懂
梦参长老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把一切诸法都看破了,生灭无常,无人、无我、无众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

观自在是普通的名字了,不止观世音菩萨一个人,谁能观谁都自在。放下了、看破了,你自在了,不受一切烦恼束缚,则你的生命自在了,则你的思惟自在了,逆境、顺境、人我是非,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能自在了。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人,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经》修行?不注意这些问题,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
学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变化你的心,变化你的态度,一切全变,你对佛法简直不会再怀疑了。就是转变你的心,变成一个清净的、清凉的信心,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来,比以前增加百倍。

一定要相信业果不失,千万别做错事儿,没心眼的事儿不做。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恶的,糊里糊涂做了,这种业好消,念经就消了,这是无心之过。在世间的法律,凡是无心的,它给你减刑;佛法更是了,你不是有意,你是善心做恶事的。善心做恶事的也很多啊,但是,没有什么过错。

一个善心的人甚至于杀人,他杀这个人为救那些人,这样子杀恶人就是善念,就是菩萨道所行的。
但是,要受果报。你杀他,要还他命债;但是,你度了那些人,是你行菩萨道。善恶因果一定要分得很清楚。

还要信你自己的心是清净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是你后来给它增加负担,犯了很多的错误,给它增加了业,一生一生的,越迷越深,越深越造。

你可以消除这个果报,从你现在的善念开始,善念逐渐增加,善果逐渐生起,恶果逐渐消失。

还要相信一切众生都是可以度的,没有不可度的众生。说有不可度的众生,是你的菩萨心不够。没有不可度的众生,不过是有缘、无缘。
缘成熟了,你一说,他就信了。你说法,他一修就成了,这就是缘成熟了。

相信众生都可度,只是我的德不够,我跟他没有因缘,我度不了他,别人也许可以度他。但是一定相信他也是能成佛的,这叫信心,这个信心很不容易的。

当我们的冤家,或是害我们很深的人,你看见他,气都气死了,你还相信他有佛性,应该咒他下地狱才好。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智敏上师:禅定的九个层次

智敏上师:禅定的九个层次
智敏上师

进入禅定的境界有九个层次,叫九住心,
第一个是内住。
我们的心,本来是散乱的,都是攀缘外境刹那不息的,现在要把它收回来,不要让他向外乱攀缘。假使说,你念阿弥陀佛,把心定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洪名上面,叫内住。就是心向内摄,把它收回来,收回来的时候,就是开始用功了。但念了两句,又跑掉了,又想其它的东西去了,这就是最初的一个层次。

第二个是等住。
等住就是说,我们把那个心拉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让它向外跑,大概说,假使念阿弥陀佛,可以念上一串珠子,念108遍,这期间心可以收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不跑出去,一串珠时过了之後,倏然又不见了,又跑掉了,但比起以前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这就叫等住。比以前有些进步了。

第三个叫安住。
正在念佛的时候,你缘的境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念到后来,忘掉了,想到其它东西上去了。这种经验大家都会有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后来念到南无观世音菩萨来了,很多人说会这样的,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念了菩萨,或者是想到其它的事去了,等到自己想过来,怎么!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不见了,马上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最初的境界,内住,等住都有,念佛的念头失掉了,念头跑到外面去了:想起买小菜的事了,或打算明天又该做什么了。等等,不同的是,安住时,妄想心一起,立刻就发觉,赶快收回来,这叫安住。
第四个叫近住。
在这个时候,又比前面好多了,虽然有掉举妄想会出现,但那个心,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在念,不会跑掉忘记了。前面的掉举妄想心生起,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都已忘掉了;这个时候,纵使在打妄想,但南无阿弥陀佛仍在念,没有忘掉。同时为了避免心散向余处,努力将心收摄,使心收摄得渐渐微细,不会粗动向外散驰。到此时,摄心用功,住分已稳,而有生昏沉的趣向。

第五住叫调伏。
这个时候要把心提高举,要观想定——三摩地的功德,把昏沉的心提起来。这时就能把第四住的粗的昏沉去掉,但还会留下一些极微细的昏沉。这个昏沉,不同於一般近於打瞌睡的昏沉,却是一种微细的,叫做“沉没”。

在第五住时,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微沉(沉没),自己以为观境清楚明了,但是没有力量。就像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清楚地还在念,并没有失掉,但是没有一股强有力的劲道。这个时候,最容易误解,以为自己已得定(三摩地)了。因为其它粗的妄想和昏沉已息下去了,(第四住已除粗掉,第五住正除粗沉,)然而微细的沉没却出现了。   
我们说修止得三摩地有明澄具力的明分与专注所缘境上的住分二点。第五调伏的细沉,与真三摩地极相似,因细沉亦有此相似的住、明二分。它们的差别,就在明分中具不具有明了而精实的力这方面。这个力稍为不足,即入於细沉。细沉时明分、住分都具有,就是缺少这个精实的力一点上面,还要下功夫,把这微细沉没除掉。

比如说,前说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明明白白的,清清楚楚是在念,也没有其它杂念,但是念的力量不够,没有那精实的力。“此时心如虚空”,最易搞错,以为是已经得止了。还有一个毛病,这时候因为粗的妄想和昏沉息下去了,心静下去了,就会出现身体不见了,看外界虚虚茫茫,如幻如化,好象不但是得到定了,而且已证到空性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认识到,此仅仅是修定中的第五住心,真正的定还没有得到,空观则根本谈不上。要得到定之后,再把观空的毗钵舍那修起来,才能证空观。现在定尚未得到,这些境界不过是禅宗的所谓光影门头,这些境界当然是很多的了。智者大师曾为其兄作《小止观》,说定中境界层次无穷,若要全部写下来,不要说一本书,即使一万本书亦难穷尽。

那就是说,从第五住开始境界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境界都会有,虚虚茫茫,身体不见了,等等都会出现。这个时候要明白,自己并没有得定,也并没有得到空观,这些都是虚妄的境界。对於这种虚妄境界,简单一句话:不去管它!继续修下去。希望大家不要上当,不要搞错,如果搞错了,不但上不了路,还要著魔!
第六住是寂静。

第五住把心策举起来,为了断除细沉没,但还有一些微细的掉举、或散乱,此种微细散乱或称为三摩地不顺方,或称为不喜三摩地,在六住见到这微细散乱的过失,努力要把它们遮止,一心专注於三摩地,不使於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五住与六住之特征者,五住断微沉,六住断微掉。

第七住叫最极寂静。
在五住时细沉尚有力,时刻防止它生起。六住时,细掉尚有力量,也要时刻防止它生起。到第七住,则细沉细掉都已受到对治力的摧坏,力量已经薄弱,本已无散乱等生起,而有极微细散乱将起之势。这种才将生起的趋势,第七住的心力,可以把这股将要冒起的势力,立刻察觉,而且使它消灭。到了第六、第七住时,能知第五住的止还不完善,能从五住如空的心穿透出来,所以不会误会,造成错误了。
第八住名叫专注一趣。

第七住已不受沉掉的损害,第八住则绝无沉掉。由於努力加功用行,使一座里面,一心专注。

第九住称为等持。
由第八住专注一趣,习已成熟,这时不必再加功用行,修舍心,任运能离沉掉,自在而住。到第九住心时,还不能称为得止(奢摩他),仍属於欲界的心一境性。而真正得止,是属於色界的范围了。

第九住不但能够长时间随意住定,不用努力加功用行,而且还有轻安分,这时候,也容易起狂乱的我慢,自以为已得定,甚至谓已得空乐。由於第九住心在出定后,行住坐卧都好象有定分参杂在里边,应知此是现似(相似)之相,有人不知,便误以为入定出定已经打成一片,自谓等同佛了。因为佛的境界入定(正修)出定(后得)是合而为一的。

所以禅宗大师特别指明,第九住心是欲界心一境性,连色界定尚未得到,何况成佛?!这点,修止的人也一样要知道的。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空谈慈悲有什么用?

空谈慈悲有什么用?
顶果钦哲仁波切

无始以来,每一个无尽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的在轮回中流荡,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深陷于执着的束缚,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然后我们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偏见,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而且应该在心中持续保持这种慈悲,以作出正面的举动。即使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伟大的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智慧与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由这四无量心中,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毫不费力的自然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的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仿制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众生成佛的承诺,直到我们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是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我们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能够快乐。不然的话,空谈慈悲有什么用?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修行最怕两件事:因地不真、道眼昏暗!

修行最怕两件事:因地不真、道眼昏暗!
净界法师 

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

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最怕两件事,还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够,怕的是第一个、因地不真,你出了家以后没有真正地思惟轮转之苦而发起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那么你只是为了世间的名闻利养而修行。发心不正,这个是最害怕的第一件事。

第二个、道眼昏暗。我们发心出家修行以后,也没有如实地依止善知识学习经论,只是两个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开始修行了。什么因缘能够成佛作祖、什么因缘堕坑落堑,你完全不知道,你心里面在那边自己打妄想。这个也是最害怕的,邪知、没有正知正见的引导,盲修瞎练。这个是修行最可怕的两件事。

既然因地不真、道眼昏暗,就会发生两件的状况:第一个、或为世味所牵,世间的五欲的快乐所牵引,我修到最后就放弃了修行;或者--或为邪师伪法所误,为邪师邪见所耽误。结果呢,袈裟下失却人身--你披上了袈裟,本来是这个是解脱衣、要成就解脱的圣道,结果你因为因地不真、道眼昏暗,结果为世味所牵、为邪师伪法所误,反而堕落到三恶道去了。这个是蕅益大师俯仰时流,俯是往下观察,仰是往上观察,就是观察现在的流弊,而感到寤寐永叹,寤就是觉醒的时候,寐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对这种当时的流弊--因地不真、道眼昏暗——这个修行的两大流弊,感到感叹、感到感叹。

我们能够来到三宝地,能够出家修行,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缘,多少在过去生当中可以说是已承供养无量诸佛,植种德本,有一些善根、福德、资粮。由于这一个薄弱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支持,我们今生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多数在顺境中捱过。捱过了以后呢,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我今生短暂的这样的一个经验就是生命的真相,原来生命是快乐的,原来生命是可以向这样一个地方安住下来,是一个皈依处,使令我们没有真实地发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那谈不上菩提心。

所以说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金刚眼,他指出应该要以远大的慧眼旷观无始轮回,你应该在思考生命的时候要从你现前的身心世界超越出来,看到你过去在流转当中所受的痛苦,也看到你假设你不离开轮回你未来所将要面临的三恶道的痛苦,这个时候“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对三界当中生起真实的怖畏心、生起出离心。
出离心的生起它不是一种情绪的,哎呀……突然间你遇到了逆境、挫折,你发起出离心,其实那个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你这种情绪的因缘,会因为逆境而发出离心,一时的逆境,你也会因为一时的顺境而贪求娑婆世界。所以,这个出离心的如实的生起,是你很心平气和地、很寂静当中去旷观生死轮回,经过祖师和佛陀的法语,很冷静地去看到生命的真相,而这当中你真实地了解到“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生死当中的确是一个不安全感、不安稳感,你真实地要出离三界。是透过智慧的观察,不是一时的冲动,一时冲动那个不能持久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四圣谛、知苦,如实地了知三界的痛苦,这是一个关键,这个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方便。换句话说,菩提心它是这样——我们先观察你自身的痛苦,你自己在流转当中的痛苦,然后发起菩提心。然后再观察,一切的有情他也在三界里面流转,而这些都曾经是我的母亲,所以我自己要离开这个三界火宅,我也有一份的责任帮助一切有情离开三界火宅。

所以,当我们苦谛的观察的所缘境是面对自身的苦,那叫出离心;而这个把自身的苦扩充到一切有情在流转当中的痛苦,而生起一个使命感,要度化他们的使命感,这个就叫作菩提心。

所以,不管出离心、菩提心,都是依苦谛而建立起来的,都是依苦谛建立起来的。诸佛以苦为师,三世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关键点是因为观察苦谛而引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出来。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修行的重点和根本:研真穷妄!

修行的重点和根本:研真穷妄!
净界法师

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那么我们修学佛法当中有一个重点,就是“研真穷妄”,这是整个修学佛法的根本。这个“研”就是追求,追求什么呢?追求真如佛性。“穷”就是穷尽,停止的意思,停止什么呢?停止我们的无明妄想。换句话说,整个修行,我们讲“法法消归自性”,不管你持戒也好,学教、修止观乃至于做执事、修福,所有的资粮都应该要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就是在一念心性当中做两件事:第一个、研真,对于佛性的追求,第二个、穷妄,对于妄想的调伏。

你所有的解行二门要往这两个地方会归,这是个根本。“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如果你能够从一念心性当中去研真穷妄,“深造自得”,深入地去修学,那么你就能够左右逢源。根本能够抓得住,那么你在整个修学当中能够处处圆融无碍。

华严宗的祖师贤首大师(当然华严宗所修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等于是一心法界,一念的清净心变现一个重重无尽的法界),贤首国师他晚年的时候,在他的传记上说,说他晚年的时候他读《四书》废寝忘食。我们一般人看《四书》,那是“五乘格之,仅属人天”,那个克己复礼的功夫就是人天而已。但是贤首国师他能够从研真穷妄当中处处地往心性会的时候,那这个就是一个圆顿法门,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能够把这个重点抓住,那么你学习一切法都是佛法。

从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当中去研真穷妄,到最后你自然左右逢源。你能够抓住这个根本,那么一切法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去融通的。故愈博而愈约,否则愈博愈无头绪,去道亦愈远矣。我们能够掌握这个心性的修持的功夫,你经论看得越多,你这个修行越能够有一个会归处。

你看《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虽然无量无边的法门,但是呢没关系,“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每一个方便法门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归,要你干什么呢?就是要你研真穷妄,当然,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假设你不掌握这样一个根本的修行内涵,“愈博愈无头绪,去道亦愈远矣”。你看唯识对法相起执着,中观对空起执着,你会觉得佛法是种种的矛盾,去道亦愈远。

这个地方倒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智者大师讲观心法门,他这个“教观”,智者大师讲这个“教”讲得非常的广泛详细,五时八教。他讲完五时八教以后,他强调观心,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你把这广泛的五时八教的内涵要会归到一念心性。如果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不能从心性上去研真穷妄,你只是在做学术研究,你在佛法当中学久了以后,你很容易退失你的信心,很容易退失信心。

就是这个佛法它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向内安住,另一个是向外攀缘。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把方向弄正确,修学佛法只是在名相上分别,跟人家争高下,你会发现佛法里面很多矛盾;那么如果你能够一开始就能够往心地上去会,你会发觉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方便,这个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所以蕅益大师他老的慈悲啊,就告诉你:什么叫作“学”?他明确地指出学的方向、学习佛法的方向——“研真穷妄名之为学”,这是一个根本。这是讲到修行的一个根本、一个重点。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阅读 147
在看2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净界法师

“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现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代的人发心出家以后,他立定志向要好好地参学,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志向呢?
这当中跟他的发心有关,因为他有三件的觉悟,第一个、痛念生死事大,他如实地观察到三恶道的痛苦,这件事情是大事情,观察生死的过患。生死事大,讲到生死的过患,其实在佛法当中它强调是生,生的过患。我们一般人害怕死亡,佛法是认为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死亡也不可怕,它只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现象。但是佛法很害怕生,很害怕受生。

我看《尊者阿加曼传》,尊者阿加曼他有一个晚上在大树下打坐,一念的相应慧,证得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以后,诸天赞叹: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个佛陀的圣弟子,降很多的曼陀罗花。那么那个时候,尊者阿加曼描述他的心情:

第一个,他掉下眼泪。这个阿罗汉为什么掉眼泪呢?他说,他看到他无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他今生这一个刹那结束了,他非常地感动。因为他看到了他每一次的轮回当中、每一次的受生、每一次的生命的开始到结束都累积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受生都很多痛苦。那么对于“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的无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今生终于结束了,内心当中一种感叹,一种感恩的心情。

第二个,他说,对佛陀真实地感恩。佛陀说的四圣谛是如此地真实,是真实地可以证到的。他说他愿意从现在开始尽未来际不断地顶礼佛陀。所以说呢,生死事大,关键在这个生。因为我们在三界里面,每一次的受生,就夹杂着老病死、各式各样的痛苦在里面,生是过患。生死事大,是对治我们对来世安乐的期待。

第二个、无常迅速,这个是对治我们对今生安乐的贪求。今生是暂时的因缘,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不应该为过去的福报所障碍,因为今生的福报一下子就过去,我们马上要面对来生。应该有一个远见——无常迅速。

第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个是告诉我们要精进。这个是这样子啊,如果我们只是看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会理解到流转是痛苦的。但是呢我们会有一个懈怠的心,说反正离开流转也不急着今生,来生也可以做,再来生也可以做,就会有一个因循怠惰的心情。但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换句话说呢,我们不把握今生,你在流转当中你迟早还是要把这个生死解决,迟早,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生死。

换句话说,调伏烦恼、修学圣道是很困难,但是你迟早要做的,你今生不做、来生要做,来生不做、以后要做,而你拖得越久,这个过程当中,你每一次的流转只有增加痛苦、增加堕落的因缘、增加更多的变数。那么既然这件事情是你自己迟早要做的,是不可以取代的,那么你倒不如就今生做个了断。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真正能够把握的不是来生,是今生。来生是一个不可知的变数。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就是说,当你真正觉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时候,你应该要知道,这个生死的事情是今生要解决的,不能期待来生。那么这三个点是都有关系的。
--摘自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宗萨仁波切 |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宗萨仁波切 |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宗萨钦哲仁波切

当悉达多提到“一切和合的事物”,他所指的不只是像DNA、你的狗、艾菲尔铁塔、卵子和精子等具体可认知的现象而已。心、时间、记忆和上帝,也是和合而成。而每一和合的成分,又依赖更多不同层次的和合而成。同样地,当悉达多教导无常时,他也超越了一般“结束”的想法,像是那种认为死亡只发生一次就完了的概念。死亡从生、从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拿煮鸡蛋来做例子。如果没有不断的变化,蛋就煮不熟;煮好蛋的这个结果,需要某些基本的因缘。很显然的,你要有一颗蛋、一锅水,和一些加热的元素。另外有些非必要的因和缘,像是厨房、灯光、计时器,还有一只把蛋放进锅子的手。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没有像是电力中断或是山羊跟进来打翻锅子之类的干扰。

此外,每一个条件,例如母鸡,都需要有另一套具足的因缘条件。需要有另一只母鸡生下蛋才能孵出它,还要有安全的地方,有食物才能让它成长。鸡的食物也要有适合的地方生长,并且要能让它吃进去才行。我们可以将非必要和必要条件一直分析到小于原子的程度,而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各种形态、形状、功能和标签也会不断地增加。

  当无数的因缘和合在一起,而且没有障碍与干扰,结果是必然的。许多人误以为这是注定的或是运气所致,但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对条件产生影响力的,至少在起始的时候。然而,到了一个程度以后,即使我们祈求蛋不要煮熟,它还是会熟。

就像蛋一样,所有的现象是由无数的成分所组成,因此它们是可变的。这些无数的成分几乎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会让我们的期待落空。最没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可能会赢得选举,并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足。你助选的候选人也许会赢,然后弄得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衰败,让你的生活苦不堪言。
你也许认为自由左派的政治是开明的,但它也许就是法西斯和光头族之因。这种不可预料性,遍在于所有的物质、感受、想象、传统、爱情、信任、不信任、怀疑论,甚至上师和弟子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的。拿怀疑论来当例子。有一位加拿大人,他曾经是个典型的怀疑论者。他很爱参加佛学课程,因为可以和他辩论。他其实热稔[rěn]佛理,所以提出的论点都很有力。他特别喜欢找机会引述佛经,教导人要分析佛所说的话,而不是照单全收。才过了几年,现在的他却是一位知名通灵人的虔诚弟子。这位极端怀疑论者,现在会坐在他歌唱的上师面前,泪水决堤般流下,全身全心奉献给完全无法以逻辑解释的东西。信仰,怀疑论以及所有和合的现象一样,都是无常的。

不管你对自己的宗教、或对自己不信仰宗教感到自豪,信仰在你的生活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不信”也需要信仰:对自己基于多变情绪的逻辑和理性完全盲目的信仰。所以,不再相信过去所深信的事物一点也不足为奇。

信仰的“非逻辑本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它更是最和合及相互依存的现象。信仰可以单纯地由一个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恰好的注视所引发。你的信仰也可能只靠表相的和谐。

比如说你讨厌女性,正好遇上了一个宣扬仇恨女性的人。你就会觉得那个人强而有力,同意他的看法,并且对他有信心。有时甚至像是共同喜好醍鱼这种小事,都会提升你的虔诚心。或是某人或某个团体能减少你对未知的恐惧,也有相同的作用。另外,你所生长的家庭、国家、社会,也都是所谓信仰这个和合物的成分。

许多佛教国家,如不丹、韩国、日本、泰国等国的人们会盲目地遵循佛教的教义;但在另一方面,因为资讯不足,或是有太多令人分心的事,这些国家的许多年轻人开始对佛教感到幻灭,使得信仰的现象无法持续,最后他们跑去追随另一种信仰,或是追随自己的理念。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一个人会造业,一定是先有一个思想!

一个人会造业,一定是先有一个思想!
净界法师

" 此中说缘起者。如说: 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 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

生命的现象是由业力所创造的。那我们就会问:为什么这个人会去造业呢?是什么样的力量去引导他造业的呢?

这个地方就作了说明:「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一个人会造业,一定是先有一个思想,就是这个「言」--名言。这个思想若是来自智慧的观照,那这个思想是善良的思想;这个思想若是来自愚痴的妄想,那这个思想就是邪恶的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从无始劫来,有很多很多思想的熏习,这个思想的熏习就产生了很多的种子,这叫「言熏习」而产「生」的种子:这个地方是讲现行熏种子。这个地方的现行,指的是我们过去的善恶思想。当这个种子变成种子以后,事情没有结束,「诸法此从彼」。我们先从这个「此」开始解释起。

这个「此」指的是前面善恶思想的种子,这个种子遇到环境的剌激以后,又会产生一种思想的现行,又「从彼」而引生很多善恶思想法的现行,所以「此从彼」而引生了诸法:这个地方是讲种子起现行。我们刚开始的思想,可能是一个比较脆弱的思想。

我们刚开始得到别人的教诫、或者由我们自己私下的分别,而产生一个思想。比如说念佛法门:这个人他是怎么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因为他创造一个净土的业。他是怎么创造净土的业呢?哦,他刚始要建立对净土的正确思想,他要思惟:我是业力凡夫,在生死中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知道三界是很可怕的,有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的障碍,我很想出去;但不幸的是--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相信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因缘。


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本愿的功德,他决定能够救拔你,这个时候「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靠倒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当中。所以你就是从大乘的经典、或者祖师的开示当中,建立对净土归依的思想,然后依止这个思想去念佛。念佛以后,种子起现行,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殊胜的感受:「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进入到你的身口意以后,你的身口意会有变化,你会感到一种功德的相貌出现,这个时候你又产生一个更强烈的思想、更归依的思想,这个思想又去创造业力。如是的展转,你就把净土的功德创造出来。所以世间上所有果报的起源,都是你先有一个思想。
所以在唯识学上说:没有思想所造的业,这个业是不能产生总报的,叫做无故思所造业,这种业是没有力量的。所有强大的业力,都要由思想所推动。这就是为什么在唯识学,它是以名言种子为主导;业种子只是一个……,你造了什么业,那只是一个助缘而已。你的思想,是你生命的一个主导者。这个地方是「法说」,以后就开始「合法」了。
「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从我们八识的关系来说,根本识的种子跟前七识思想的现行,会产生互相展转的作用。前七转识的思想熏习阿赖耶识(有很多的种子),种子遇到环境的剌激,又带动了思想,思想又去熏习阿赖耶识,这样子展转的作用,就「互」相的增上,使有情众生这生命的水流,开始不断的流动下去。这个地方是把我们生命产生的因地,作一个说明。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33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梦参老和尚:有了智慧最快乐!

梦参老和尚:有了智慧最快乐!
梦参老和尚

我们都怕苦,怕苦都想求快乐,人人都想求快乐。什么是最快乐的?大家想想看,哪件事最快乐?有了智慧最快乐。有了智慧,他才无挂无碍;有了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有了智慧之后,他才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没有痛苦了,这才是最快乐的。

  所以你想求快乐,你就得有智慧。智慧怎么来呢?是修来的。把障、惑擦干净,你的智慧也就来了。

  另外有一种修炼的方法,好多人都是这样修炼,但对这个方法还没有清楚。若你遇见一切事,不要执着,看开一点,一切法有生就有灭,没有一切法是永久的。

  还有,不要什么事情都把自己摆在前头。凡事当前,先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这个人自私心非常强。凡是自私心强的人,得不到快乐。我执重的人,你的痛苦消失不了,应当经常观想“无我”。

  无始劫来的时候,有很长的时间,在我们自己的言语当中,也知道“无我”,但是你没有认识,没有这个体会,虽然知道,但是认识不了。像是说“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身体”,“我的”不是我。想想看,“我的桌子”,“我的板凳”,“我的”什么,这不是“我的”享受吗?“我的”身体也是这样子啊,是属于“我的”,他不属于我,你做不了主。

  警察要来抓你,你说:“我没犯法。”他说:“我给你一点犯法的证据,你就犯法了。”这种事过去很多,我也曾经历过这种事,很多人都有经验。只要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不论哪国的法律都如是。没一个法律,没一个法院,没一个地方,说没有冤枉人的。你说冤枉,其实是你的命中带来的,你现在虽然感觉到冤枉,是你觉得,法律认为你不冤枉,逮捕你是对的。就像说“我没病”,没病找医生,只要你吃了他的药,你就有病了。越病越多,病越多,你越看,越看越吃药,越吃药病越多。这好像是个恶性循环似的,就是因为你没有智慧,我执特深。

  你平常就这样观,“我的”不是我。就像打你,你很痛,或者砍你一刀,你很痛,因为你把它看成是“我”。你没看成是“我的”,如果砍桌子、砍板凳、你那个“我的”,你不痛,而这个“我的”就痛啦,这都是你修行的地方,你去观想。我们佛教有两句话:“有觉觉痛”,有这个知觉的时候你觉得痛了;“无痛痛觉”,那个痛痛不到你知觉。

  我曾经看过一些麻风病人,他自己把自己的手指头这样嚼,对自己刺激手指头,他没有痛啊。麻风就疯了,他的神经系统失掉作用了,他一点也不感觉到痛,不过他这样不是成道的。禅宗二祖慧可参达摩的时候,断了一个膀臂,他感觉到心痛得不安啊,他希望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讲:“将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安心已竟,就在那不可得处才是你的真心。”他就不痛了。是他有痛,能痛到他的觉,没有痛,痛到他的知觉。能消灭你的肉体,不能消灭你的知觉;它能使你肉体受折磨,却不能转变你的思想,你要自己转变。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我们只有务实地去面对果报,但它不是我们在乎的重点。

我们只有务实地去面对果报,但它不是我们在乎的重点。
净界法师

我们在讲生命的时候,佛法习惯性把它分成果报相跟因地相。这个果报,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天命不可违。你今生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你很难去改变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只有务实地去面对,所以果报不是我们在乎的重点。

重点是你用这个果报,又去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就是造什么业!这个因地是我们所在乎的。因为果报你没有选择,那是前生的因缘。所以佛法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你未来有无量的希望。你未来要何去何从,那就看你是依止什么样的思想。

你看孔夫子,他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他的青少年运是非常不幸的。没有父母的依靠,在古时候是非常悲哀的。等到他十五岁「而志于学」,用功了几年,对整个圣贤之道有了心得,想要做官的时候,你看他:十五岁到五十岁的时候,有三十五年的时间,他是不得志的,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重用他,他可以说是孤家寡人一个。我们从孔夫子的历史来看,其实他十五岁到五十岁的时候,他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对于他与生俱来的天命,他想要去抗拒它、想要有所改造。不能作官,我就一定要去「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到了五十岁以后,你看他的思想变化了,开始知道一个人要「素位而行」。他认为实践理想,不一定要做官。他知道他的生命因缘,五十而知天命,他知道他的因缘应该从事教育,从教育当中去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生命的本质,我们不一定说它怎么样,你就一定要怎么样。我们不能忽略前生业力所带动的天命,重点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经营你的生命!就是说你的过程是特别重要,佛法是不重视结果的,它重视的是你这个过程--就是你的因地。这个地方是讲到因相,就是说我们生命的水流,基本上是由业力所推动的,而产生业力的正是我们的思想。

所以简单的说,我们的生命是受着我们不同的思想,而产生不同的水流。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33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修定没有资粮,是修不成的!

修定没有资粮,是修不成的!
梦参老和尚

修道的时候要有助道因缘,什么是助道因缘呢?

你修道的时候要穿衣,也要吃饭,也得有个住处。这就是助道因缘,资助你修道的缘。

没有所依的资粮,这样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要想修定,得先备办资粮,得先准备好,这是修道的前方便。你要想得定,得先有一个处所啊!但是这个处所烦乱是不行的,必须得有个处所。

还得有人护持。你得有护法啊!你要修定,就说闭关,把你关到屋子里头去了,得有人给你送饮食。闭关了,你是清净的,衣食住行有了,不要操心了,还得有人照顾。这样子才能够使你不再起心动念,不要有杂务的干扰,心里头不要胡思乱想,把杂乱的都能放得下,这就是行道的资粮。

还有法。更重要的是法的资粮,你要修定,得先修四加行。修任何法,要先修加行法。加行是说你证道之前要修定,或者四禅八定,或者楞伽大定。受过戒的人,回照一下,你连五戒三归都清净不了,那更不要说比丘戒、比丘尼戒。即或是没有违犯根本戒,细行都有犯的。忏悔掉没有?忏悔清净没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忏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会有扰害的。
还得把业障消除,停止一切作业。
假使没有资粮的话,处所不净,干扰会很厉害。没有人照顾你,你心里就生起妄想了,不能不想啊!有妄想了,你修定要怎么修啊!心里不能有一点的妄想!环境的关系,修定的环境,那你就得准备好。你不准备好啊!定修不成的了。你饿着肚子,你能修道吗?吃了这顿没下一顿,心里不想吗?你还要自己去打水,还要自己去烧锅,自己做饭,那定要怎么修啊?这是客观的环境。

你静坐的时候,静下来什么都不想,衣食住行都不想。闲静其心,这是第一个。找一个寂静处,安闲的没有干扰,这还不是住山林哪!在佛说的比丘住山林的时候,修道的时候,如果没有定力的话,你就去住山林,你会恐怖啊,你修不成啊!除了野兽的恐怖,还有很多的恐怖现相。

我们过去的祖师以他修道的经验说,没破参不住山。你没破参的时候,没明心见性的时候,不能住山。那个山是指着住茅棚,没有人烟的地方,不是我们这山里的大庙,是那样的住山。山林是寂静处。山林的干扰很厉害,有野兽,有这类的干扰,让你的定得不到。
想修定,要戒根清净!如果破了戒,戒根不清净,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如果三业不清净的时候,你会有热恼。在你修的时候,会生起烦恼的。犯了戒,你所行的破了律仪了,破了戒就是行恶行了。那还能得定吗?行恶行不能得定的。怎么办呢?把那业忏悔掉!怎么证明我忏悔清净了呢?要见相好。《占察忏》就告诉我们,能见到相好,或者见到地藏菩萨,你所有的罪业都清净了!這不止一个业了,还包括意业。

戒是什么意思呢?防非止恶,保护你的,犯了戒了,破了戒了,保护的没有了,那叫行恶行。行恶行的,要想修定是不可能的。

我们看见过去的大德们,入定得了三昧,入定了还能犯戒吗?他以前没有犯戒,现在能入定了。戒里头微细的很,不是只讲戒条,主要的是心。因为你修定的时候,要用心去修。先使你的心清净,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烦恼才行,有烦恼了,定不下去的。有污染心,杂乱心,那怎么能得定呢?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因为神通而相信佛法,就要被归入“钝根者”。

因为神通而相信佛法,就要被归入“钝根者”。
索南敦珠堪布

许多人对于神通很好奇,觉得很特殊。如果认为,修持佛法可以得到神通,这种类型的人还是要归类到钝根者。信佛学佛都需要理由,正确的理由就是要消除痛苦,获得究竟的安乐。

我们先从佛经里面的故事来了解。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很多弟子都证得阿罗汉果位。其中很多都能示现神通,并得到很多供养。示现神通的时候,他们都会在天上飞起来。因为阿罗汉示现神通,令很多人生起信心,佛陀以遍知的智慧了解到这一点。佛陀就让这些阿罗汉来到他的精舍里面,在这些弟子面前,佛陀流下眼泪,并对这些弟子说:“你们是在毁坏我的教法。”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在天上飞翔的时候,并没有消除众生的痛苦。众生心中的烦恼,并不会因为这些阿罗汉的神通而得以消除,所以因为神通而得到的名闻利养,对佛法是有伤害的。

神通,从佛法自身来说,是没有利益的。从利他的角度,也没有办法产生对众生的利益。神通这件事,不仅损害佛法,不能利益众生,对于神通者也是障碍。为什么呢?我们常讲到世间八法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当修行者示现神通,他就会得到更多的供养和名声,他会为得到供养和名声而高兴或担忧,可以说,修行者示现神通就是为自己制造障碍。为利益众生示现神通的时候,众生反而会生起更多的妄想,众生心中的所知障也没有解决,因此,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众生的角度,神通都会是障碍。

假设现在,在台湾有这样一位师父,他能在天上飞,我相信有95%的人都会去相信他,可相信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没什么好处:他还是在飞他的,我们心中的烦恼还在,也没有因为他的神通而消失。所以他的神通并不能利益我们,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呢?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为什么我们会去相信?因为我们无知。如果因为神通而相信佛法,就要被归入“钝根者”。为什么?因为这种相信没有办法解决自身的问题,没有办法消除我们自身的痛苦和烦恼。

神通不能消除烦恼,没有直接的利益。本师释迦牟尼佛具有无碍的神通,如果神通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那么佛陀早就把众生度光了。事实上,佛陀并不是以神通来度化众生。他是给我们以佛法开示,让我们通过修持,得到解脱的果位。因此,能够利益到我们的,是佛陀宣说的法,佛法利益众生比神通更加有效。所以,我们说最大的神通是什么?——就是一个人他听闻佛法,依照修行并成就佛陀果位,这才是最大的神通。

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是从逻辑上说。六道有情众生均具有各自的业力。单讲人道众生的话,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业力。而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很多众生——如我们常说的“鬼”和中阴身——这些都是存在的。比如眼前这杯饮料,对人来说,它是可以饮用的;对于饿鬼道有情,因为他们的业力,他们看到的是脓和血;对于地狱众生而言,因为业力所致,他们看到的是熔化的铁水;而天神的眼中,就会是甘露。因此,因为业力不同,众生所见也会不同。

不同的众生都认为眼前的这个事物是如他所见的东西,天神眼中的甘露、饿鬼眼中的脓血、人眼中的饮料、地狱众生眼中的铁水。在座各位都承认眼前这杯子里面是饮料,对不对?我们都认为这是饮料,因为我们具有共同的业力使得我们所见相同。其他类别的众生也因为其各自业力,而使得他们见到各自的事物。

用这样的逻辑来思维的话,如果说饿鬼见到水说是脓血,我们觉得不稀奇,那么有人说他见到了别的东西,见到神佛在面前,为什么觉得稀奇呢?

因为我们业力相同,所见的“相”相同,而一些人因为业力不同,所见的“相”也不同,这没什么可稀罕的。所以,一个人因为他不同的业力和烦恼导致他看到不同的相,这个没什么特别,也没什么值得宣讲的。所以从逻辑的角度思维,神通是没什么值得讶异的。

所以我们说神通,是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境象,从道理上讲,没什么特别。如果因为某人说他见到神佛而对其产生信心,这种人就是无知,因此这类人属于“钝根者”。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唯有了悟一切现象的如幻本质,你才有可能找到这种力量...

唯有了悟一切现象的如幻本质,你才有可能找到这种力量...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你应该以“祈愿令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的发心开始修持,并提醒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法,都是自心的显现。如此一来,你会离“空性”与“无二”的观念更近一点。同时,你也会很快发现,自己最多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智识上培养对空性的理解。

当然,谈论、研读或甚至尝试想象“空性”,相对上是容易的,但是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总是会掉落在自己极其有限的逻辑禁锢中。我们智识版本的的“无二”也许很符合逻辑,但在实际的层面上,“无二”却非常难以掌握。

直到我们能完整地理解菩提心,否则仍会持续地误认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其结果是,我们几乎必然会成为自己悲心的受害者;而且,若无法充分了悟"无二",我们的所作作为也都将导致失望。

例如,做为一名治疗师,你准备花多大力气帮助一个酒鬼或吸毒者?设想你的某个病人在未来的五千世,都势必投生为吸毒者。做为菩萨的你,帮助她的决心应当非常坚定,以至于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在正确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投生,以便继续治疗她。

影片快转,来到第五千世。你的病人投生在一个荒凉而凄惨的国度,为了确保她永不投生为吸毒者,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去跟她度过半天的时光。换句话说,你也因此必须投生到那个悲惨的地方,而且整个生命的焦点就只是让自己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与病人度过那几个小时。要做到这点,你将需要拥有教法所描述的"力量"与"决心",而唯有了悟一切现象的如幻本质,你才有可能找到这种力量。

那么,如此无私行为所需的非凡悲心力量,要如何培养?如何建立永不放弃的决心?何处才能让我们找到持续努力的信心与毅力?这每一项特质,都出自于了悟吸毒者、她的问题、她可以被治愈,甚至连她需要治疗的这些想法,都只是自心的产物,于心之外,无一实在。了悟了这个真谛,你就能培养强烈而真诚的悲心——菩提心。

在某部般若经中叙述,曾有一次,有位菩萨修行者来找佛陀诉苦,他说,致力于帮助众生这么多年,他现在已经精疲力竭了。佛陀因而对他阐释了"时间是相对的"。

菩萨乘的教法告诉我们,从首次受戒起,直到证得十地果位的最后一刻,菩萨将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然而,十地菩萨的一个证量,就是理解所有那些无量阿僧只劫的历程,都像火焰中蹦出的火苗一样地瞬间即逝。

还有一次,有位菩萨告诉佛陀他非常气馁,因为帮助众生实在是太痛苦了,而且仍然还有那么多的众生需要被救度,佛陀举了一个譬喻来回答。他说,想象一位母亲梦见她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卷走,在这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中,虽然她完全无能为力,但她完全不顾自己的福祉与安然。

为了拯救孩子,她完全不在乎需要花多长的时间,也不考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于是,在梦中,她跳下了河,由于坚定的决心与力量,她最后终于成功地救回了孩子,然后她醒过来。

她在梦中所承受过的所有痛苦,所付出的一切巨大努力,以及为拯救孩子所投入的时间,实际上从未存在过;甚至她救了孩子一命的想法,也都是一个幻相。

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做为修行者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实状态。试图帮助众生是极其痛苦与困难的,然而,甚至当我们自认已从轮回噩梦中苏醒时,我们仍然还在做梦。不过,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体验的一切因缘,都是设定来让我们相信梦境是真实的,很少会显示我们的存在其实完全是如幻的。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