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帝洛巴传:会遇上师] 愿我所有的体悟与智慧,于此当下,在你的心中生起。

[帝洛巴传:会遇上师] 愿我所有的体悟与智慧,于此当下,在你的心中生起。

巴沃法影 



任何一位大成就者的外在行为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贤行”,第二阶段是“降伏烦恼行”,第三阶段是“遍胜十万行”。一位大成就者将逐一地经历这些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普贤行”,这是因为初学者必须练习的是极度的祥和与平静,戒慎地看管自己的一举一动,为此要有高度自我控制于高尚的行为。初学者如法地修持这个阶段的行止后,必定能在修行道上有所长进;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进入第二个“降伏烦恼行”的阶段,藏文称之为“独秀”。

第一个字“独”是降伏、征服之意,对象指的是我们的烦恼,特别是一个人的傲慢,必须要在这个阶段中完全地降伏。第二个字“秀”意思是“进入”,此时我们实际上要让自己处于那些通常会引发烦恼如贪嗔痴等等的情境中。在第一个“普贤行”阶段,初学者要避开这些情境;但是在第二个“降伏烦恼行”阶段,修行者则刻意寻求这类的情境,因为要降伏傲慢、嗔恨等烦恼,修行者必须面临这些烦恼,必须让自己处于会引发这类烦恼的情境当中,才能够修持降伏烦恼行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遍胜十方行”是完全无惧的最终展现,是对于任何所行所为,完全没有任何禁抑,就好比无惧地骑在一头发怒的母虎背上。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证悟的最终展现。

 - 堪千创古仁波切教授 -


因此,在修持金刚乘的一开始,我们先从“普贤行”阶段起步,然后逐渐地朝“遍胜十万行”的最后阶段迈进。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必须从“普贤行”阶段开始,直至真正的智慧与证悟生起,并且成为我们稳定的体验为止。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修持“降伏烦恼行”阶段的行为,例如穿戴着骨饰,然后行为举止像疯子一样。这些是在我们经历不同修行阶段之后,才能去做的修持。

因此,帝洛巴从“普贤行”阶段开始修持,持守比丘戒,并且非常精进学习。故事后来的演变是这样的:帝洛巴舍弃了国王的生活,变成一个比丘,进入小乘佛法修行。这是帝洛巴在当国王时所发生的事情;当时他对轮回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在将自己的儿子册立为王位继承人之后,他便离开王国,来到了一个叫做索玛普里的坟场。那儿有一间寺庙矗立在自然涌现的嘿汝嘎形象上,在当时是佛教与非佛教徒的圣庙。帝洛巴受俱足比丘戒,在索玛普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精进修行。



帝洛巴修持金刚乘之始

一天,帝洛巴在修持当中,看见一个又老又丑的老太婆突然出现在面前,他的修持因此而中断。她有着蓝灰色的肤色,黄色的头发。她出现在正在研读《般若经》的帝洛巴面前,打断他的研读,对他说:“你想了解并且直接经验《般若经》的意思吗?”这时,帝洛巴认出她其实是一位真正的空行母,便答道:“是的,我想了解这部经的意思。我想要直接了悟它。”

空行母告诉他:“虽然你所研读的是佛陀纯净圆满的法教,但是想要证得果位,必须经历很多磨难,并且要多生多世地行持善业。这条修行道有许多障碍,不易行走,所花时间也多。我所要教给你的,是属于果续的教法。依此修行,你能够一生、三生、至多七生之内疚获得成就。这个法门容易修,障碍也少。现在我要引介你进入密咒乘。”

说完,在帝洛巴面前的虚空当中,空行母将自身转化为胜乐金刚的坛城,并且授予他此法门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精要口诀。在生起次第中,行者观想自身为本尊,以破除对粗略与世俗表相的烦恼执着。但由于有可能会对本尊产生执着,因此,空行母也教授帝洛巴圆满次第的精要口诀,也就是如何将坛城中的越量宫融入本尊,本尊融入种子字,然后将种子字消融入空性当中。

依靠着这两项精要口诀,帝洛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了悟,空行母便对他说:“现在,舍弃你的比丘戒,然后装疯卖傻,秘密地进行你的修持,这样就没有人知道你在做什么。”接着她便消失在空中。这位赐予帝洛巴灌顶与口诀的空行母就是卡波桑莫。

之所以要行“降伏烦恼”阶段的装疯卖傻,是为了要在逆境中试炼一个人的禅定功夫,例如被关进监牢、被打、被抢等等,而刻意把自己放置在这样的情景当中。将禅定本身与这些违缘的经验相结合,以便能够经验到自己禅定的力量,这是铲除烦恼概念极为有效的方法。

帝洛巴的故事匡正了一般人的误解,认为不需要一位老师,自己就能获得证悟。帝洛巴拜了一位空行母为师,这也就是为什么玛尔巴在这段帝洛巴的传记中下注解:“帝洛巴获得伟大的空行母卡波桑莫的加持,她赐给了帝洛巴四灌顶。”




四灌顶

空行母卡波桑莫授予帝洛巴的四个灌顶中,第一个灌顶是“宝瓶灌顶”或“瓶灌”,指出一个人的五蕴本质即是五方佛。宝瓶灌顶有五个部分:不动佛的宝瓶灌、宝生佛的宝冠灌、阿弥陀佛的金刚杵灌,以及不空成就佛的铃灌,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名灌。经由宝瓶灌顶的这五个部分,行者就可以认出五蕴即是五方佛。

第二个灌顶是“秘密灌顶”,或称“密灌”,透过实际喝下具有疗效的甘露而达成。饮下在灌顶法会中提供的甘露,身体气脉中的纠结阻塞、以及体内的能量得以疏通或释放。因此,行者会感到体内能量的流动极为通畅。这是体内气、脉、明点的灌顶,特别是密咒本身的灌顶。

第三个灌顶是“智慧灌顶”,或称“第三灌”,行者实际地经验到大乐。藉由对大乐的体验,行者认出大乐与自心本质之不可分、是空性的。因此,行者获致“空乐”的体验,或称之为“譬喻智”,或可说是“乐空本智之譬喻”。

第四个灌顶是“句义灌顶”或称“词灌”,解释真如智慧之本身。此四灌被称之为“成熟灌顶”。因为受到此四灌时,行者尚未成就所有的次第,因此并不是说从此不用再修持。反之,成熟灌顶应该被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灌顶,代表着它最终会引致果位的成就。所以,对于能够接受到灌顶,应该感到非常地幸运,而经由进一步的修持,便能让这些灌顶真正契入对灌顶涵义的完全证悟。

帝洛巴会遇玛唐吉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持,帝洛巴发现自己的修行已无法再进步,于是便决定到南印度,再去找龙树菩萨。途中他经过一处丛林,看到林中有一间美丽的稻草屋,心想是谁住在里面。结果发现里面是一个瑜伽士,没有食物、餐具,也没有衣服。帝洛巴问他:“你在这儿做什么?”瑜伽士回答:“我正在传授乾达婆佛法。是伟大的龙树菩萨亲自叫我这么做的。我这里可什么也没有。”帝洛巴接着问:“谁供你食物呢?”他回答:“林中的精灵和仙人带食物给我。”帝洛巴询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名叫玛唐吉。”瑜伽士回答,然后告诉帝洛巴,龙树菩萨已不在世间而进入涅槃了。

帝洛巴请玛唐吉收他为弟子,玛唐吉接受了他。接着,玛唐吉化现为密集金刚的坛城,并且授予他此密续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精要口诀。帝洛巴由空行母卡波桑莫处所获得的胜乐金刚密续,是属于母续的教法;由玛唐吉处所领受的,则属于父续的教法。父续与母续之间的基本差异在于,母续着重于圆满次第,较倚重自心本性当中空性的层面;父续着重于生起次第,较倚重自心本性中的明性。按照玛唐吉的指示,帝洛巴完全获致了生起次第的成就,已经几乎能够面对面的亲见本尊了。

帝洛巴已然获得了生起次第的智慧,而现在即将完全达到圆满次第的成就。但是,帝洛巴认为他需要更进一步的口诀,于是便离开了南印度前往印度东北部,在那儿他照到了那波巴大师。由那波巴处,帝洛巴再度得到了胜乐金刚的灌顶,之前他曾经从卡波桑莫处领受过一次。胜乐金刚的传承有三个,一个来自鲁易巴,第二个来自那波巴,第三个来自直布巴。帝洛巴所获得的胜乐金刚是来自那波巴的传承,而那波巴则成为帝洛巴的第三位老师。

帝洛巴由那波巴处获得了一切的精要口诀,并且完全成就了圆满次第的修行。此时,他已经完全精通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修持,但是仍然尚未了悟究竟的见地。因此,他离开印度东北而前往西印度,在那儿他遇见伟大的成就者拉拉巴,领受了大手印的精要口诀,特别是心髓三轮的教法与口诀。

就这样,帝洛巴造访了印度的四个方向,成为四位大成就者玛唐吉、拉拉巴、卡波桑莫、以及那波巴的弟子,并且获得了所有母续、父续,以及大手印的教法。帝洛巴不但获得了这些教法,而且还精进修持到对之完全精通。



接着,帝洛巴获得玛唐吉进一步的指示:“你现在必须持续禅修显相与自心的真如与本质。为达此目的,你必须找些事情来做。由于你之前是个国王,还带着某种阶级傲慢的痕迹,而这个必须彻底去除。”玛唐吉命令帝洛巴去丛榨取麻油的工作,用力捣碎芝麻来取油,这是低下的种姓才做的工作。

更有甚之,玛唐吉告诉帝洛巴,在东印度一处名为孟加拉的地方,有一位非常神圣的国王,他并非是普通人,而是玛唐吉本身的化现。这个国王加持他的国土,使得任何在他的国境内修持禅修的人,都能够在修行道上快速进步,获得及其殊胜的结果。

玛唐吉告诉他,王国中,有一个叫哈瑞奇拉的小镇,镇上有一个市集与一户妓院,帝洛巴必须当院中一名妓女的皮条客兼侍者。玛唐吉解释道,这是因为帝洛巴已经到了开始修行“降伏烦恼行”的阶段了。在内在禅定的支持下,外在的行为不只是一项禅修的练习,而是透过这项低贱的工作,来彻底摧毁帝洛巴尚存的傲慢。玛唐吉还解释道,帝洛巴若是能如此依法修行,他将能够得到完美的悉地,并且利益许多众生。

于是帝洛巴言听计从,动身前往东印度的孟加拉,完全遵从上师玛唐吉的指示:白天研捣芝麻榨取油,晚上服侍妓女达瑞玛。在做这些外在活动的一切时候,他的心完完全全处于真如禅定当中。

这样修持了十二年,帝洛巴获得了证悟。周围的人开始看到他展现出各种神通变化。有人看到他周围伴随着十四盏酥油灯,如一团火球般地飞过天空。有人看到他如瑜伽士般地坐在摄人的光芒中,女眷与空行母围绕着他,向他绕行顶礼。还有其他人看见他坐在光芒当中,如比丘入定。

看见这些神奇变幻的众人,开始向达瑞玛转述帝洛巴的变化。达瑞玛听了极为震惊,决定出门一探究竟。结果看见帝洛巴就在自己面前的空中,光芒四射,右手拿着研捣芝麻的杵和臼。达瑞玛悔恨交加,向帝洛巴忏悔,不知道原来帝洛巴是这么一位圣者,这些年来自己还把他当做是侍者,对他颐指气使。她向帝洛巴表达深深的忏悔。

帝洛巴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你并不知道我是个大成就者。事实上,我之所以能获得一切成就,是因为有你。我必须当你的侍者以获得证悟。你并没有造恶。”达瑞玛听了之后,对帝洛巴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接着,帝洛巴手上拿着一朵花,走到她的面前,将花放在她的头顶上加持她:“愿我所有的体悟与智慧,于此当下,在你的心中生起。”

由于达瑞玛与帝洛巴的深厚因缘,当下她便有了了悟的殊胜体验,并且成为了一名瑜伽女。旁边围观的人无不又惊又喜。事情很快地传到了国王的耳中,国王以其威严华贵之姿骑着大象,来此查看虚实。当他走近时,他发现帝洛巴与达瑞玛漂浮在半空中,高度有七倍芭蕉树那么高。


帝洛巴的证道歌

于是,帝洛巴便向国王以及在场的民众,唱了一首证道歌,传授了一切他所获得的母续、父续、以及大手印的精要口诀。证道歌,梵文称为“兜哈”,是藉譬喻而唱出的修证之歌。在歌中,帝洛巴先解释道,每个人都知道芝麻当中有芝麻油,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它萃取出来。若不知芝麻必须经过研捣、挤压、烹煮才能榨出油来的话,仍然得不到纯正的麻油。

这与修行上的证悟很类似,麻油就像是我们自心本俱的智慧一般。这里所谓的自心本性超出了中观自空派与唯识的范畴。基本上,中观自空派指出心的本质事实上就只是空性。中观他空派类似于大手印的见地,亦即还有一个心的实际体性是内俱、本初的智慧(此智慧可透过修行而获得认证与体现)。

就其他较低阶的宗派而言,所要证悟的内容与此一致,但是所修的法门是透过逐渐次第的禅修,并且逐步地加深其见解才得到了悟。在大手印而言,光是听闻上师的解说,并且被指出心的本质是无生、本俱而任运之智慧的口诀时,了悟即可生起。这是因为认出了自心本性时,所有烦恼的偏见即刻崩溃瓦解为觉性本身,行者当下即直接获得大手印的了悟。这即是此“芝麻中有芝麻油”的意思。

接续着这个比喻,还有“如来藏”一词,经教传统称之为“佛性”,大手印传统称之是“本初智慧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就好像是若不知道榨油的方法,我们便无法萃取出芝麻油一般,同样地,若是没有具格上师的指导,我们也不可能证悟大手印无生的本然智慧。

上师指出心性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有些上师是只是透过言语的解释,并说道:“你的心便是大手印”来指出心的真实本质;有些上师则是透过符号或是手印;还有些上师是经由极为特殊的方式来为弟子指出心的本质:例如帝洛巴是拿着凉鞋,朝着那洛巴的脸上打去;那洛巴在空中示现出本尊的坛城,来为玛尔巴指出心性。虽然说指出心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绝不可能在没有上师的指示下,就能够了悟此本俱的智慧。

帝洛巴接着唱出:“经由对自心本性之神奇了悟,一切经验与觉性变得不可分;因此,一切显相与自心变得不可分。这太美妙了!嗟乎!多么美好,这是真的!”在道歌的结尾,他解释道,所有一切了悟当中,此最简单、最美好的了悟,是任何其他修行的方式都极难理解的,倘若经由其他较低阶的传统,可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得证。

佛性无生的本初智慧,可以透过分析或是直接的方式来证悟。就分析的方法来说,噶举传承是以中观他空派的见地来证悟佛性。但是,在证悟空性的方法上,中观他空派与大手印中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观他空派使用逻辑分析中的演绎法来揭示心的本质。例如,它会陈述“心就像是这个”等等,以描述性的觉知来解释无法解释的概念。

大手印则是使用经验的本身,在上师的指导下,倚靠的是对心之本质的直接观察。这个时候,我们只是安住在心的本质当中,通过直接的经验,完全地体验心的本质。



從我的iPhone傳送

别被“无我”的观念吓倒。 圣严法師 第一次接触“无我”观念的人,大都会感到害怕,其实“无我”才是对自我真正的肯定。让我们仔细想想,“我”究竟是什么?是心?是身?还是身心之外所拥有的事物?所谓的思想、财产、名誉、价值判断等,就是“我”吗?或者只是“我的”罢了? ...因此,现在一般人所讲的“我”,都是虚幻的我,并不是真实的。但是一般人还是很怕无我的观念,因为一讲到无我,就觉得自己的价值、立场、目标、方向似乎都消失了。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跟着我打禅七,在打坐状况非常好的时候却要求回家。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坐了呢?”他回答:“我愈坐愈好,觉得这个世界愈来愈空虚、不重要。但是这样不行,我还有一个太太,我怕我一开悟,进入‘无我’的境界,就可能不要太太了。我可以不要太太,但是太太不能没有我,所以我想回家了。” 他表示,基于慈悲的心理,他要回家帮助太太,所以他不想打坐、开悟了。于是我告诉他:“你好愚痴啊!成了佛、开了悟的人,虽然没有自私自利的我,却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也就是把小我扩大成无限、广大的我,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的太太,还能救度更多众生。”  從我的iPhone傳送

别被“无我”的观念吓倒。

圣严法師

第一次接触“无我”观念的人,大都会感到害怕,其实“无我”才是对自我真正的肯定。让我们仔细想想,“我”究竟是什么?是心?是身?还是身心之外所拥有的事物?所谓的思想、财产、名誉、价值判断等,就是“我”吗?或者只是“我的”罢了?

...因此,现在一般人所讲的“我”,都是虚幻的我,并不是真实的。但是一般人还是很怕无我的观念,因为一讲到无我,就觉得自己的价值、立场、目标、方向似乎都消失了。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跟着我打禅七,在打坐状况非常好的时候却要求回家。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坐了呢?”他回答:“我愈坐愈好,觉得这个世界愈来愈空虚、不重要。但是这样不行,我一还有一个太太,我怕我一开悟,进入‘无我’的境界,就可能不要太太了。我可以不要太太,但是太太不能没有我,所以我想回家了。”

他表示,基于慈悲的心理,他要回家帮助太太,所以他不想打坐、开悟了。于是我告诉他:“你好愚痴啊!成了佛、开了悟的人,虽然没有自私自利的我,却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也就是把小我扩大成无限、广大的我,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的太太,还能救度更多众生。” 



從我的iPhone傳送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处月归藏 
 
  《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建”者,立也,“拔”者,去掉也,意思是说,善以立身、立国者,身心应当深植于道德中,就不会轻易被摇动。“善抱者不脱”,日夜不忘,心身合一,谓之“抱”, 世间不脱之物虽多,虽可以一时相抱相合,但终难脱阴阳之化, 惟道气长存,才能永固。所谓“善抱”就是与大道合一,“不脱”就是指脱离不开大道的掌控。一旦脱离了大道,就走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无法做到“子孙以祭祀不辍”了。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流行的解读是,善建功业者,能树而不倒;善守事业者,能成而不败。然而这种解读更多的是迎合了儒家思想对功名和成就的追求,而并非老子本章的主旨。道家思想崇尚的是圣人无名无身,从不鼓励对功名和荣誉的追求。将“建而不拔”解读为建功立业,流芳百世,是典型的以儒解老。将“建”解读为“建德”,“抱”解读为“抱道”倒是颇符合道家的思想准则。

   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