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原作者木羽飛,與童同行
我常常跟女兒說,有些行業,是不能隨隨便便踏足的,像醫生、社工、老師、記者等,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份用來糊口的工作,它還需肩負起社會責任。舉例說,當你成為一個醫生,你必須要有熱誠和良心;當你成為一個社工,你也應該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正義感。因為你的冷感,會令很多人受苦。
最近女兒相繼出水豆,接觸兒科醫生多了,也不禁慨歎,在這小城市中想找個溫柔體貼的兒科醫生,難度好比海底撈針。
曾經看過一個兒科醫生,是地區名醫,每次帶女兒求診,都要抱著「去朝拜」的心態,只要信,不要問,否則會遭白眼。記得有回女兒病了,我們趕不及回家帶她去「名醫」處求診,只好「幫襯」家樓下的普通科醫生。翌日,我們拿著吃過的藥去找「名醫」,那「名醫」看都不看,只丟下一句:「其他醫生開咩藥,我無興趣知!」
那鼻子,真大得可怕。
自那次起,我們沒再幫襯那「名醫」,因為一個連病人吃過甚麼藥都不關心的醫生,實在很難令人有信心。
今趟小女兒發燒,懷疑被家姐傳染了水豆,我帶她去看另一位兒科醫生。那男醫生五十開外,看來很有經驗的,我抱着發燒中的女兒,緩緩的問他:「家姐打過水豆針,但妹妹無打,如果真的被傳染了,會辛苦好多嗎?」他雙眼盯著電腦屏幕,冷冷的說:「咁梗係啦,如果家姐出四十粒,佢(妹妹)咪會出四百粒囉!」
或許是真實,或許是靠嚇,但同一句說話,如果用不同語氣不同態度講,效果會很不一樣。
醫生,我知你很忙,但你知否一句體貼的說話,對病人是何等重要?甚至有些時候,你那句話可能比你開的藥更有效,尤其當你是位兒科醫生的話。請別再對你的專業冷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