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轉載自亞太日報
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影子銀行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其不透明以及監管缺位等也致使其風險難以判斷。尤其在官方尚未明確影子銀行的具體規模之際,對影子銀行的風險警示非常必要。
日前,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StabilityBoard,下稱FSB)發佈《2014全球影子銀行監測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居全球第三,增速為全球第二。
影子銀行是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仲介,其業務類型與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相似,主要業務包括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結構化投資工具和私募基金。但大多數影子銀行尚在監管之外。
影子銀行增速過快
報告稱,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繼續快速增長,資產規模同比增長超37%,較2012年42%的增幅有下降,總額接近3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英國。該報告對影子銀行給出的定義是:在常規銀行系統外的信用仲介行為和機構,並稱“在所有新興市場中,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和增速值得特別關注。”
FSB的前身為金融穩定論壇(FSF),是七個發達國家(G7)為促進金融體系穩定而成立的合作組織。在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影響日益顯著的背景下,2009年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20國集團(G20)金融峰會決定,將FSB成員擴展至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G20成員國,並更名為FSB。
整體上,FSF對中國影子銀行3萬億美元規模的估算總量並不算高,在大多數機構的估算中,中國影子銀行規模一般在35萬億人民幣左右。
摩根大通早在去年就預計,截止2012年年底,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達36萬億。國際評級機構穆迪9月份發佈報告稱,到2013年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高達37.7萬億元人民幣,約占GDP的66%。由於信貸規模迅速擴大且存在過度集中問題,市場風險高企。
由於缺乏官方的準確數字,中國影子銀行的具體規模目前仍無法判斷。從全球市場來看,30多萬億的影子銀行總量在國內生產總值、銀行業信貸中的占比來看,規模不算大。
但由於缺乏公開、透明、有效的監管措施,中國影子銀行的增速從全球來看顯得過快。FSB的報告也指出,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37%的增速,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阿根廷。
影子銀行風險問題
影子銀行在此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以及貨幣寬鬆的環境下,迎來了大的發展,但眼下,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以及貨幣政策的謹慎態勢,影子銀行逐漸暴露出的風險令人擔憂。
相對于IMF和穆迪,FSB對中國影子銀行的評估整體上偏於保守。IMF在10月初發佈的報告稱,中國需要更密切監測不斷激增的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的銀行業務。
“中國影子銀行的融資增速已近銀行信貸增速的兩倍。信託貸款——即銀行通過委託貸款為貸方與借方做信貸安排,但不承擔任何風險,這種形式的信貸安排在高度監管的銀行系統之外占到了很大的比例。”IMF報告指出。
穆迪認為,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占GDP比例為52%。儘管政府努力控制信貸增長,但中國的影子銀行活動繼續以高於名義GDP的增速快速增長,這表明中國經濟的相關杠杆率仍呈上升趨勢。
穆迪還稱,信託產品和理財產品現已成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負債水準增長的主要引擎。由於理財產品通常期限較短,80%期限短於6個月,但其所對應的資產如房地產通常期限則更長,因此其抗風險的能力更為脆弱。
傳統金融缺位
高盛高華研究員馬甯認為,中國影子銀行幾乎百分之百的信貸是給了企業,包括大型企業、房地產市場、政府平臺和中小企業,而影子銀行在過去幾年都是30%左右增速,實際上增加了企業的杠杆,增加了投資,而不是說增加了消費。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影子銀行的快速擴張實際上造成了中國杠杆率的不平衡,中國經濟更加不平衡,是投資和消費之間不平衡。
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季朱海斌研究表示,截至2013年底,公司債務增長到了GDP的130%。公司債務是中國最大的金融風險。他認為,中國金融風險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企業債務在過去四五年裡頭上升太快,包括像製造業,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房地產行業,影子銀行,種種問題聯繫在一起,捆綁在一點,整體上中國的債務風險在上升。
從全世界範圍看,影子銀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多層次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又倒逼傳統金融做更多創新。中國影子銀行近年來增速極快,固然有其寬鬆的貨幣政策為背景,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傳統金融對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缺位,在正規金融管道滿足不了企業需求的情況下,影子銀行茁壯成長。
目前來看,要實現中國整體金融風險的可控性,一方面相應的監管要及時跟進,嚴控影子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治理傳統金融的頑疾,疏通傳統金融服務,填補缺位元,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只堵不疏,難以解決影子銀行的根本性問題,疏通與監管合二為一推進才是降低影子銀行風險並利於中國經濟的關鍵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