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沉迷Facebook會影響世界觀嗎


沉迷Facebook會影響世界觀嗎
沈旭暉 | 平行時空

中文大學同事Peter Beattle教授研究媒體、政治心理學和社會轉型的新書出版,剛主持了這場新書講座,內裏談及一個非常流行的傳統傳訊理論,應用到今天的社交媒體,似乎更有啟示。

電視迷相信世界充滿暴力

理論名叫「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是全球最常被引用的社會科學理論之一,來自新聞學,主要研究觀眾沉迷電視節目,會對個人認識社會、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研究以「深度電視觀眾」和「輕度電視觀眾」為對比,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愈是沉迷電視的人,愈以為電視傳播的觀點為現實世界的常態。

這看似普通常識,但進一步的發現,卻相當警世。例如理論發現深度觀眾普遍對人類缺乏信任,認為所有人的唯一目標就是為私利謀算,所有人都不可信,所以自私自利是應該的;相反輕度觀眾則認為人性有可信一面,世界不一定充滿負能量,也有真善美。根據同一觀察,深度觀眾無論是老人、成人還是小童,都比輕度觀眾更崇尚物質主義,而深度觀眾習慣了高度戲劇化的新聞和劇情,也比輕度觀眾更充滿性別歧視,乃至有更多的性想像。

至於電視和國際關係直接相關的影響,還在於世界觀。深度觀眾相信,世界充滿暴力,相信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他們認知的暴力普遍程度,相對於現實世界的數字,自然是大大誇張;相反輕度觀眾對衡量暴力在現實世界的角色,則準確得多。

海灣戰爭期間,深度觀眾普遍接受了過分單一的訊息,不了解戰爭的來龍去脈和潛在影響,不像輕度觀眾反而有更全面的認知。結果深度觀眾普遍支持以戰爭、暴力解決一切問題,結果又是和輕度觀眾相反。

這研究尚有不少細節值得探討,但畢竟那已經是2004年的理論,現在我們更關注的,自然是類似觀察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人工智能操作的「新聞」網站身上,是否同樣適用。可惜至今似乎未有同樣大規模的研究,完全量化探討這課題,不過不少小規模分析早已出現。從目前觀察,互聯網上的同一效應,只有倍之,即使我們不使用大數據公司幫助,自己也能做實驗。

不妨以那些經常在政治平台留言的用戶為研究目標,無論持哪些立場,他們的留言都不存在溝通,基本上沒有接收能力,只是圍爐取暖,同時對負能量的分享情有獨鍾,那些色情暴力、私隱醜聞一類內容,更是最愛。

社交媒體陰謀論去得更盡

和傳統媒體相比,社交媒體的「涵化效應」很可能嚴重得多,因為社交媒體的演算式並非純粹人為,而是根據機械學習催生,本來人類已經有的習性,只會變本加厲,乃至被刻意放大,結果「每日一點負能量」一類專頁居然成為主流。而被影響的用戶,又會比傳統電視觀眾更少選擇權,因為根據網絡演算式,他們根本沒有機會看到其他內容;網絡同一內容的程度,例如色情暴力和荒誕陰謀論,又只會比Fox News一類媒體「去得更盡」。


沉迷社交媒體的用戶,不但更可能支持戰爭,當網戰成了戰爭模式之一,更可能直接鼓吹、參與未來之戰,從而直接影響大局。那時候,我們可能發現「涵化理論1.0」的電視世界,已經相當溫和;「涵化理論」2.0的網絡世界,才是平行時空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