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中医两大法:“引火下行”和“引水下行”

中医两大法:“引火下行”和“引水下行”

艾御享堂 

艾御享堂

“引火下行”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向下导火法。即头面部或**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这时治疗的主要对像是实火、阳火。

二是交通心肾法。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人体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动力的基础。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

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黄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其中黄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我后示其方,我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

三是引火归元法。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

四是益气降火法。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应属以升促降法。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

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如《温病条辨》所说:“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

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

“引水下行”
因為水的本性是向下行走,下行為其常,故歷來沒有“引水下行”一說。但水不能下行而需治療也為其常,故確有“引水下行”之實,所以我將臨床一些治療方法稱之為“引水下行”,以發古人之幽,以證今人之不誣也。

水向低處流是事物的本性。水液在體內代謝,發揮主要作用的臟腑是肺、脾、腎。肺主治節,脾主轉輸,腎主開闔,而流動的其主要通道是三焦。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可能出現水積於身體某處而不能正常向下流動,引發如水腫、浮腫、腹腫等病變。如趙羽皇說:“若肺氣不行,則高源化絕,中州不運,則**泛流,坎藏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自行。”所謂不能自行,就是不能按照其本性流動,就會出現水往高處走,或停留不走的現象,也因此出現病態的水液停滯,造成因水而成之病。

客水停滯,不僅會出現水液代謝紊亂的壹系列疾病,也會影響到真水的滋潤功能,出現機體不受濡養的壹系列疾病。當然反過來,真水不能濡養經絡、臟腑、四肢百骸,也會影響到水液代謝能力。

引水下行包括了現在常用的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肅降肺氣。肺為水之上源,其宣散與肅降功能,除了與氣的關系密切之外,還與水的代謝關系密切。肺為嬌臟,惡燥,大氣呈霧狀轉輸,方能滋養臟腑,在表宣散則有汗,在下肅降,通調水道而有小便。若外邪侵犯,肺氣宣降功能受阻,則會引起水濕停留,如風水為病之初期使用越婢湯。喻嘉言曾說:“越婢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又如《成方便讀》中,張秉成在解釋五皮飲時說:“治水病腫滿,上氣分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不行,以至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證。故以桑皮之瀉肺氣,肺氣清肅,則水自趨下。而以茯苓皮之從上導下,大腹之宣胸引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可見肅降肺氣就可以引水下行。

二是通達脾胃。脾主運化水濕,有兩個運行通道,1將水液向上輸送到肺臟,即“上歸於肺”的能力;2肺氣肅降水液時,經過脾胃之地,脾胃將水液順利地轉輸到腎與膀胱,即所謂“通調水道”的能力。若脾胃轉輸能力受限,則會出現水濕停留。其中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就會出現身重浮腫,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胃,就會出現懶食不渴,二便不實。在治療上除了化濕、化痰之外,利水導濕也是壹種很重要的方法。如《刪補名醫方論》對實脾飲的分析中說:“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樸、木香、木瓜者,以導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脾與水濕關系密切,健脾運濕主要有兩种方法:1燥濕、化濕,就是將濕邪就地處理解決。2利濕,利水就是將濕邪向下排至腎與膀胱,這種療法屬於“引水下行”的範圍。至於大腹有水之使用舟車丸等,更是直接利水之法。

三、开阖关门。肾为水脏,主二便。水从二便出与肾的关系十分密切。温病学家提出的“利小便以实大便”,就是一个明证。另外,小便通利也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之外,肾还将水中之清向上输送到肺,进行下一次的水液循环代谢,出现水液上行的情况。肾功能一旦受制,即“关门不利”,水湿就会泛滥。在风水治疗中,刚刚开始发病选用越婢汤,然而转手则用五苓散,起义就在于此。

四、温煦肾气。肾藏真水,真水上行,与心相交,由心入肺,由肺系上循咽喉,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若真水不能正常上行,或肾虚上行之水不足,会引起咽干舌燥。临床上常用增液汤为主治疗慢性咽炎,用的就是养肾水的方法。若寒湿阻滞肾经之时,火不煦土,气不化湿,水不成津,脾津不能上贯口舌,则邪水反而上犯口舌,出现痰涎增多表现。小儿流涎证,多由此引起。

又如,痰饮阻滞胸中之阳,其治主要也是温阳利水。《删补名医方论》中:“呼之气短,用苓桂竹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吸之气短,用肾气丸之重降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