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宗薩欽哲仁波切 法語-答問篇之三


1、提問:如何在繁瑣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時刻憶念上師,憶念佛法呢?總感覺自己的心非常散亂,各種散亂,業風吹來一點控制力都沒有。
仁波切回答:因此通過修止來維繫正念是如此重要。當然也不要忘記我們生命的無常和急迫性。

2、提問:如何才能有效的對治自私和嫉妒?
仁波切回答: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整個佛教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我們可以先開始思維所有的東西是如此的毫無意義,是如此虛幻的,因此根本不值得讓我們自私或妒忌。比方說沒有人會為了用過的衛生紙去自私或者妒忌。

3、提問: 我怎樣才能見到您,和您說說話?得到您的指導?
仁波切回答:讓我們祈願有一天我們會相見。然而見到我並不是最重要的。你也應該嘗試從許多其他很好的大師處領受教法。

4、提問: 請問上師!我個人以佛弟子來要求,但在工作中我總是無法擺脫世俗的做法,比如會為了工作請吃飯,喝酒...當然事後我會做懺悔,但我想如何能不去做這些事情,做的過程中會很難受,我要如何處理。請上師給預開示!
仁波切回答:你應該持續這種難受的感覺,不僅如此,你應該繼續為投生到六道當中感到難受,因為如果你不斷地覺得難受,這種自責會引導你去尋找更崇高的真理。

5、提問: 頂禮尊敬的仁波切,您對中國大陸的佛弟子有什麼寄語,我們該如何聞思修行,以及影響幫助到周圍的人。很期待您今天即將到來的問答開示。願您法體安康,六時吉祥,正法久住。深深感恩能被您找到,跟隨您修行。雖然言語不通,是最大的障礙。
仁波切回答:要有三點,一,要有慈悲心。二,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三,要有智慧,就是了解自己所感知的東西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並不是實相。

6、提問: 仁波切您好,我看到許多信徒像崇拜明星一般去崇拜上師,請問您怎麼看這種崇拜?
仁波切回答:人類就是如此,因為我們對我們崇拜的某些人有業債,對於他們對我的崇拜,我不曉得他們在崇拜什麼。

7、提問: 出家之前需要做什麼減少違緣?
仁波切回答:向佛陀祈請,供養佛陀讓我們有功德可以出家,並且生起出離心。

8、提問: 生活在現代社會,作為凡夫,如果不出家要修出離心,如何做到捨棄今生? 不工作?不結婚?不生孩子?
仁波切回答:修行佛法並不一定要出家或去山洞,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過去有許多偉大的修行人是在家人。

9、提問:頂禮仁波切,我是大四在准備考研的學生,即使現在有明確的目標,對未來依然感到比較迷茫,在佛法修習上,希望能夠有機會實修,請問您如果現在沒有上師指導,是否可以自己找相關的知識修習?在學習和擇業上可否得到您的建議?
仁波切回答:是的,你可以自己找相關的知識修習,同時你還是可以向佛菩薩祈請,請他們化現為你的指引,可能是以書的形式顯現或者以人的形式顯現。

10、提問: 請問您的新電影什麼時候能看到?
仁波切回答:在它發片的時候,以及當有人幫我發片時,你就會看到。

11、提問:頂禮仁波切,請問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與人相處,做到隨順眾生?應該如何對治嗔恚?
仁波切回答:慈悲心的禪修和思維互為緣起。

12、提問: 仁波切,身和心有怎樣的關係?
仁波切回答:器皿和內容物的關係。

13、提問:尊敬的仁波切,請問憤怒和厭煩的根源是什麼?強烈的情緒如何修止呢?
仁波切回答:無明,無安全感。

14、
提問:頂禮仁波切。請問家人難以接受學習佛法的伴侶,強烈抵觸甚至行為過激,要遠離家人或黙默承受?
仁波切回答:具備善巧方便,不必表現出你的佛法修行讓他們感到厭煩。

15、提問:尊貴的上師,對於神通好奇,怎麼才能修行得神通
仁波切回答:釋迦摩尼佛最大的神通是見到真相,比如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那是你應該實現的神通。

人應該怎樣生活?

我少年時侯,已經愛讀馬克思思想,尤其喜歡他的手稿 ( Manuscript ),討論人應該怎樣生活?理想而言,人應半天當工人 ( 有經濟生產者 ),余下半天可讀一下柏拉圖理想國 ( The Republic ),我很認真對待他的建議,因為這種生活才夠人性化,我上半生從事很多經濟生產事物,創造了數以億計的房地產業務,下半生選擇了黑白攝影、中醫、佛法修持 與我為伴,這樣才合乎我的個性。
人應該怎樣生活?各人答案當然因人而異,我的例子只作參考。無論如何,還是有机會可想一想,至少曾經想過,不會後悔一生。

幸福方程式

哲人亞利士多德 ( Aristotle, 亞力山大帝的老師)討論「幸福」的時侯,用了一個「好」字 ( Good ) 去等同「幸福」,是一個「絕對」的含意,但流落到今天,幸福變成了「相對的幸福」,張三的幸福不是李四的幸福,五十年前有魚有肉便是幸福,今天身家有一億 也不一定說上幸福,「相對幸福」總是來去匆勿,每個人的「幸福方程式」都不一樣,問題在那裡呢? 因為這是世間法,人們所追逐的都是虛妄的事,萬事只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包括你我身體的結構,总有「壞、空」的一天,存在的幸福,在某個意義上都是自我建構 的,都是虛妄的,都是主觀的,這就是「華嚴經」裡所說的「一切唯心造」的意思。
哲人其實所言「幸福」,是絕對的「幸福」,只有在宗教上才追求得到,耶穌門徒問耶穌天國在哪裹時,耶穌不是說天國就在人的心裡嗎?佛教說心生淨土與耶穌的天國論本出一轍,人的幸福,儘管方程式不一樣,還是在心靈平安的方向上。

無住布施

在顯宗修行的道路上,有所謂「六度波羅密」,其中有「布施」一项,有物貭性 的( 如金錢、物品、食物等 ),也有非物貭性 的( 如佛法、言教等 )。但各自有功德善惡計量,很多人「布施」時想着自己的善行,又刻意記在心上,這是「有住布施」,金剛經佛陀不是教我們「無住布施」嗎?心態上布施是天經 地義,眾生多生多世曾經是我們父母,回歸回响給眾生有何大不了呢?這是從密宗的「七重因果心」教導中演繹過來。
佛法中有很多「有」、「無」二元對立的吊詭,並不是哲學上知識論上的研究可解答得到,「真理」唯有在確實進入修行在生活上、存在上才可深切體會得到的!

慾望延續,還是真正醒覺?

乍看福音電視台,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羅霖、鄭秀文、蔣麗萍、什至在他台也看見久違了的王少鳳, 一個又一個的道出感人的「信主」經歷,我完全不會懷疑她們今天的「真」,她們四個均有一些共通點,就是富裕、有名氣、及曾經有過一些不愉快的精神上掙扎經 歷,及后得到上主的解放、赦免云云。
我想問:今天的她們,是否真正的覺醒?還是延續昨天的慾望而已,沒有人知道答案 ( 包括我 )。我的懷疑是建基於「真正醒覺自在」的人沒有必要到處宣揚「自我」,美女一生習慣追求慾望及自我的張揚,今天一般財富及名譽已經滿足不了她們,更什要求 是戴上天使的光環才可襯絕自我的「虛榮」,佛教密宗圈何曾不是有不丹世紀婚宴來絃耀自我的光芒嗎?扭曲的思想在宗教圈中比比皆是。
我無意貶低基督徒名星,畢竟在世上作光作鹽是基督的遺悔,王及鄭的經歷相對地令人相信她們曾經對人生作深切的反醒,但對「我」的遺害仍未理解深刻,遑論因果循環之認識。

世人應對米高積遜結局作出反思

一代紅星的殞落,怎教人不惋惜!
但是,為何超級紅星落得如此下場,是必然還是偶然的現象呢?是社會的錯還是錯生家庭呢?當然,作為虔誠的佛法修行者,當然明白現象之生滅,皆有因果業力果報這一回事,我們作為旁觀者,對我們有什么反思价值呢?我想至少有幾點:
一、過份追求燦爛生活可令五陰熾盛 ( 感觀之樂 ),最后煩惱焚身。
二、物貭豐富生活填補不了精神空虛。
三、過份迷戀外相只不過是「貪慾」另一種表示,容易令人墮落。
四、任何對「不凈業」的執著,只會使自我進入空虛处輪迴,受盡各種「身苦」及「心苦」。
五、人的苦的根源在「心」( 指精神 ),因此解決也在心上求。

遠離信仰的「鐵人挪亞」

香港基督教是否已遠離基督教誨?這是我多年關心的課題,什么穌哥洞篤笑 ( 其实只不過為了證明自我的不尋常而作自我明星催眠)?什么考古圣經遺跡?( 所謂文化更新不外是用別人奉献去作老年旅遊) 什么方舟發現?一連串市務推廣,但基督核心信仰呢?耶穌的莊嚴神聖在那裡呢?
信仰真諦在於「信」,還有「望」及「愛」,還有「罪」。現在「鉄人挪亞」强調人的意志,什么「与神同行」只是魚目混珠而已,「意志」本來就是「執着 痛苦的根源」,患了未期癌症的鉄人教練,「善良地」把堅強意志毒害傳給世人,統統都遠離信仰,更加接近人性及世俗,因為這會更容易有經濟效益,更容易「感 謝神」!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

我是密宗行者,當然不是道教中人,但我自小已經喜歡比較宗教,這是實話。
中國今天確實比過去開放得多了,能容許出版這類書,更加容許四川晉芸山有一種以「採氣辟穀」的養生之地,救活了和教導了万手無知眾生,生命並不是如此簡單!
本書應有三冊,但在香港我在天地圖書只買到兩冊,內容環墝一個中央电视台女導演樊馨蔓( 名導演張紀中妻 ) 的辟穀經歷,及與道医李道一的一些對話,內容發人深醒,尤其是對一些長期受疾病困撓的人,生死、疾病、幸福等等問題都有涉及,內容簡潔不可多得!
眾生若對生命及病苦未能息懷,這本書對有意「求道」的人,應是很好的開始,祝願眾生「無量壽福」。

學佛要歡喜自在

憶起一些往事,十多年前在謁見乃文、乃隆兩位法師,師叔乃隆當時見吾終曰若有所思,愁眉深鎖,他隨口猛然一句:人學佛,你學佛,怎會終日愁眉深鎖?學佛要歡喜自在!要廣眾福田。果然是得道修行人!!如今想來,大有智慧,受益良多。
乃隆他是禪、密双修的泰國僧侶,字字珠璣,可惜一生只見他兩次,最後一次他還替我臍輪發氣,我中脈從此改變。眼觀很多佛教徒或異教徒,活着了一輩 子,終日還是担子重重,不得自在,當然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的人往往怎樣熟讀經咒,還是不自在,怎樣辦?當下就放低心頭事,不作他想,,念頭再生起,再放 下,直至忘卻了煩瑙事的重要性,這就是「性空」!沒有什么事絕對的,包括「你」或「我」,因為都是「性空」的,一執着就不能歡喜自在了。
所以我很同意辟谷記中李道長一句話:快樂是健康首要條件。
學佛如此,做人也如此!

小心給自己的感覺欺騙了!

心理學行為學泒 ( Behavorism ) 認為:人與動物一樣,都是逃避感觀上痛苦而追尋快樂 ( Seek Happiness and Avoid Pain )。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建構在這假設上,一般人什少貭疑它,財富豐厚的一刻,往住用金錢去建構「快樂」,去旅行、買名牌、紅酒、鬥排場,「快樂」其實就一 剎那一剎那感覺堆詏而成,豐厚財富過去了,換來恐懼來了 ,煩惱無錢退休怎辦?生病無錢又怎辦?凡夫一生就在「有」與「無」之間徘徊,回頭一看,存在一生 就是要回應這些感覺。昨天認為的「快樂」成為今天「痛苦」的因,可笑!
但「快樂」是幸福嗎?愛過痛過為何原地踏步?依戀者不外乎是一剎那又一剎那的印象。旅行是否一定快樂,曲終人散是什么滋味呢?一醉真是能解千般愁? 吸一口毒品真可以忘卻煩惱?其實一切源頭是我們心不清淨,慾望不止(貪)、分別心 ( 愛比較的心)、憤恨不止(嗔)、愛戀不止(痴),無止境的追逐造成我們万刧不復了!要學習什么是「真」跟什么是「假」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任何事情出 現只是因緣和合,包括你我的感覺。
如何解決,佛教中「小乘」教法,特別針對人的感受去了悟煩惱所在,先修「止」后修「觀」,就可明白更多真相了。

自我膨脹,難言兼愛

時代變了,政治爭取方式也變了,從議會內的「擲蕉」到立會外的「苦行」,處處均表現出突顯個人主 義的重要性,「我與別人不同」,成了一新政治潮流一些指定動作,撇開「個人追逐虛榮」不談 (本來就是! ) ,「自我膨脹」的政治表現,令人很懷疑參予者的真正動機,是尋我自我存在方式?自我迷惑者便是存在主義者,是否很懷疑自我在社會的价值呢?
「八十後」一眾也好,「五區總辭」一眾也好,無論在爭取或反對政府各方面施政,總是把「公義」天秤拿在手上,認為順「我」就「公義」,逆我就違返民 意,雖知人間「价值」本來就相對,「今是」可能是「作非」,「作是」可能是「今非」,法庭可能解決到一些社會上「民事」或「刑事」的糾紛,但政治事件的 「公義」,法庭卻不宜過份沾手,政治只宜政治解決 ( 首席大法官李國能如是說 )。政治只是權力遊戲,其存在只有一種意義,就是為了「眾人的好」( Public Interest ) 而存在,但誰是「眾人」呢?今天中國十三億百姓的「眾」,還是香港七百萬人才是「眾」,又或是菜園村數百户人又可以是「眾」,仔細思巧他人的利益,墨家稱 為「兼愛」,佛家稱為「悲」,但真悲要喜捨,要懂得犧牲「小我」,人若自我過盛,以為公義永遠在「我」方,只會自討苦吃,難言「兼愛」。

愈富貴,愈貪婪

年青醫生工作不到幾年,未結婚已買下呎价一万元的豪宅,但面積只得六百呎,一間房的豪宅,算是香 港特色。哥哥醫生也不遑多讓,工作多幾年買得更大、更狠。買中半山千三呎豪宅,也要一萬元一呎,夫妻醫生二人政府工作,大部份投資作供樓,當然預期投資會 升值,這是九七前大部份香港人的夢,今天仍有繼承來者,但繼承的是人類無止境的「貪婪」,原來歷史真會重演,因人性會重滔複設。
香港醫生出名收費高昂,富貴醫生專愛投資,尤其是港大醫科生,處處重視勢利,早已形成風氣,我曾認識醫生因「賣丸仔」而「着草」他方,十五年前以月租十五萬租九龍塘豪宅,相信這是醫生「虛荣」很好寫照。
香港醫科訓練,長期壓縮於技術訓練當中,腦裡只有「工具理性」,處處只從利害欲望感觀量事物,不懂得從品格、關懷、同情去看待病人,大家在公立醫院的經驗可作傍證,各位家長,小心自己今天的子女,會變成一個「愈富貴,愈貪婪」的醫生。

意義之網

「每個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參照團體 ( Reference Group ),而不是活在世界當中。」這是我其中一啟蒙老師區紀勇老師教我們社會心理學時下的一個結論。它的意思是:人生存在世界上,一生中的踫到不外是數千至數萬 人,但每天均與這與那羣人打交道,家人、同學、長輩、同事、社交朋友、生意伙伴,就成為各人的「有意義的其他 (Significant others ),無論你喜歡與否,一生都活在彼此的期望當中,這就是佛經所說的「人相」。凡夫逃避不了眾人的壓力,過來人應有此同感。
什么是「意義之網」( Network of Meaningfulness )?這是著名社會學家韋怕( Max Weber ) 的名句。他認為:人个別所作所想,僅對他本人有意義,其他人對他來說只是傍觀者,每個人在世人所作所想,構成一龐大的意義之網,時而敵對,時而溶合,就此 產生了歷史,也就是「相對的世界」,人一生就是活在自我建構的「意義之網」當中,對甲有意義的事,乙未必有興趣,日子久了,各人自走愈遠,無論你我曾經有 多成功或富裕,最終孤獨地离開這個冷冰冰的世界。世界冰冷,因「你的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居住,這就是人的「我相」的結局,歷史寫下了無數「我」的悲劇!來 生繼續此冰冷的輪迴故事,不能逃避或再選擇,因為今生種下的「業因」引領來世的「業果」。
當我們合併上述一些觀念去看待社會組合與變遷時,會明白人為何愈來愈自我,什至自私,為何會變得執着,「意義」其實也只是個符號,有虛有實的一面, 自我身邊的社羣也是如此,過份依賴或倘棄別人的見解或期望,只會令自己更迷惘,這就是「眾生相」的壓力。胡扯幾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