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菲林數碼拍住上


【科技籽:玩物達人】
時至今日,菲林攝影依然存在,還沒被數碼完全取代的原因,不外乎有菲林畫質較好,有質感,每張相都要先想後攝等等。理由眾多,但主題都是想告訴你,菲林才是攝影的唯一境界。數碼攝影難道只有被看低一線的份兒嗎?數碼技術原來已經追得上中片幅,甚至大片幅攝影,像素高達六、七千萬的數碼相機背,加上高質素鏡頭,也能拍攝出如菲林般美的相片。本身是律師的攝影愛好者翟文禮(Raymond),醉心攝影多年,對中片幅及大片幅菲林攝影有研究外,近年亦鑽研高像素的數碼相機背,他笑言,菲林及數碼不會互相取代,因為用法根本有不同,影甚麼便用甚麼,就是這麼簡單。 

迷質素 踏上菲林路

Raymond自幼已經愛上攝影,可是真正鑽研是從八年前開始。「可能自己喜歡藝術,這類人不論用手畫的還是攝影,都愛把漂亮的事情記錄下來,所以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我都隨身攜帶相機。我還記得大學時代用Ricoh的GR1相機,不過是在八年前才認真地攝影,為何呢?因為我用儍瓜機,不能夠拍攝出好像日本雜誌般漂亮的相片,就算拍攝同一塊紅葉,為何就是與日本人影的不一樣呢?我便不斷找尋資料,發現攝影除了構圖、燈光外,相機及鏡頭的質素均有很大影響,於是買了人生之中首部Leica M8。」 

捨Canon買Leica

至於為何選擇Leica,Raymond說當時有考慮購買Canon5D Mark II,可是他喜愛Leica是德國製,又較細部,因此最後選取Leica。或許你會懷疑M8只是數碼相機,怎能與菲林相比。Raymond後來從其他Leica用家中發現了這件事,便再買了首部Leica菲林M6,即時發現相片的顏色自然,後來更了解到不同菲林能拍出不同效果。從那時開始,便愛上了菲林攝影。 

驚艷於中片幅立體感

在玩了菲林Leica一段時間後,Raymond經朋友介紹下看了6×6中片幅的正片,一看即時陷入那個世界。「我那位朋友不但把正片拿出來,更同時給與我們燈箱和放大鏡,我觀賞後便不能再回頭,因為質素比現在的3D電視更有立體感,那些幼細度及立體感,並非3D電視能給與你的。但它不是叠影,只是一張底片,於是我問朋友,在他口中得知這些叫中片幅。」愛上了中片幅除了相片漂亮外,還有比135菲林更快完成一筒菲林,可沖印出來看自己作品。「我的首部中片幅相機是Rolleiflex2.8F,愛上它的便攜性和攝影質素,這些相機本身亦是一件工藝品,每部都有五、六十年歷史,但依然能運作良好,拍攝出比數碼相機還要出色的照片。另外,135菲林一筒菲林有36張,可是中片幅只有12張,出外拍攝很快便影了一筒,可以快點看到成品。」 

選素材 愛上黑白照

兩年後,Raymond便挑戰大片幅相機,拍攝過程與中片幅有很大分別。「是另一個學問,買的工具更複雜,拍攝過程亦有不同,中片幅相機是一筒菲林,可是大片幅是一張一張,每一個菲林匣只能拍攝兩張照片,亦不能手持一部大片幅相機便出外拍照。所以事前的準備要做足,需要把拍攝的過程拖慢。」
玩了菲林相機多年,Raymond卻沒有菲林和數碼相機兩者只能活一個的想法,有拍攝F1賽車經驗的他認為不同場合便採用不同的相機,沒有只能用菲林或數碼的問題。「例如拍攝風景便用大片幅相機,新聞性或運動照片便用機動性強的相機,若然我要拍攝蝴蝶或昆蟲,便需要用長鏡,使用大片幅亦未必適合。」經歷風景、人物、運動的拍攝後,Raymond坦言較愛拍攝風景相,而且鍾情於黑白攝影。「玩了攝影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一張有彩色及黑白的照片,我通常較愛黑白那一張。如果主題、光線和構圖是漂亮的,黑白的一張較耐看,亦讓人較為印象深刻。 

沖相放相大滿足

再者,彩色與黑白的最大分別,在於拍攝黑白照時,照相只是佔整體拍攝過程的一半時間,餘下的是回到家沖相、放相,那是攝影的另外一半。還有一點,拍攝黑白照時,你要預先考慮採用甚麼相紙,用甚麼藥水沖,沖印後的效果會最好,所以拍照時有些東西要調整,但彩色照就不需要,因為我不能自己沖,只會交給別人代勞,兩者的過程是不同。最重要的是,由你拍攝到沖印,再裱起它都是你親手養育它長大。」亦因為愛上黑白菲林,Raymond愛上了在世界各地搜羅不同菲林,日本、歐洲都是他掃貨的地點,而購入的自然都是以黑白菲林為主。儘管菲林帶給他很多歡樂,可是他近來開始轉用具有高像素的攝影數碼機背,而且不認為這些數碼機背的質素會比菲林差。「數碼機背的技術很成熟,可呈現的黑白層次甚至會比菲林高。至於照片的立體感,我認為重點在於構圖及鏡頭運用。拍攝黑白菲林照片,我會自己沖印,調校黑暗和層次。之後我換上Leica Monochrom,用軟件同樣做到這個工作及效果,所以用數碼相機拍攝黑白相,有何不可?」 

用數碼機背堅持不亂影

現時高像素的數碼機背選擇不多,來自丹麥的Phase One是其中之一,Raymond亦是用家,他認為用數碼機背的便攜性是最佳的優勝之處。「這些中片幅數碼機背在便攜性上有很大的優勢,以往菲林機若要攜帶出外,機身及其配件的重量是問題,遇上天氣不好又是問題,菲林的攜帶也是要留意的。數碼機背所擔心的事情少很多,要攜帶的配件也相對地少一點。」儘管數碼機背優點多,但Raymond始終認為數碼攝影需要攝影師投放的感情比菲林少,「菲林照片由選擇菲林、沖印,再到裱裝,全都是由攝影師孕育出來的,數碼在這方面有所不及。即使如此,我使用這些機背時依然會靜待好時機才會按下快門,不會亂影。」對攝影有堅持,希望相片能成為永恒,才願意採用最好的相機及鏡頭記錄身邊的一切。 

難忘F1獨家相登頭版

在香港只有三個人能拍攝F1賽車,Raymond是其中之一位,這張去年吉隆坡站賽事照片更是他自豪之作。他回憶說,當時法拉利車手阿朗素的車失控撞欄,他瞬間按下快門,其他美聯社和法新社攝影師問他拍到嗎?他興奮地回答說:「我拍得到啊!」然後快速地交給美聯社,即時登上各大網上傳媒主頁,翌日並在吉隆坡報紙刊登出來。 

靚架靚鏡打造最強機背

數碼機背Phase One連Alpa支架加鏡頭,套裝售價高達50萬。好處是Phase One內置了三支Alpa鏡頭的數值設定,只要按下設定即可使用,省卻用家要自行調校的時間。而Phase One的A Series機背有三款,分別是5,000萬像素的A250、6,000萬像素的A260和8,000萬像素的A280。 

【話你知】數碼機背是甚麼?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港人患乳癌年輕化 最細19歲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乳癌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本港乳癌新症10年間急升兩倍半,本港更成為亞洲地區中發病率最高的地方之一;不單如此,乳癌更有年輕化迹象,有患者僅得19歲。
45至65歲個案 增幅達一倍
過去10年間,乳癌於北美地區的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亞洲區卻迅速增長,而香港乳癌發病率更是亞洲區中最高地方之一。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指出,本港乳癌新症由1992年約1,000宗,升至2012年的3,500宗,升幅兩倍半,其中45至65歲發病個案增幅最大,達一倍。
近年乳癌患者亦有年輕化趨勢,在2012年,本港有3,508名女性和14名男性確診乳癌,乳癌患者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4歲,較美國的61歲及澳洲的62歲年輕。
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40歲或以下乳癌患者由2008年有338名,升至2012年的374名。
基金會副主席麥黃小珍指,雖然沒有實際數字,但在基金會乳癌支援中心內,特開設年輕病友小組,專門予40歲以下患者,反映有一定需求。她稱,曾聽過年紀最輕的患者只有19歲,屬家族遺傳。
缺運動超重 夜間工作高危
基金會又發現,缺乏運動、超重或肥胖、經常夜間工作等,均是乳癌高危因素(見表)。對於經常夜間工作這個高危因素,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表示,外國曾有研究指,某些需要日夜顛倒的工種如護士、空姐等,會增加患乳癌風險,惟強調患癌成因非單一因素。
有關研究發現,返夜更30年或以上的女性,患乳癌比率高出一倍。研究認為,人造光綫會打亂人體自然睡眠周期及賀爾蒙分泌節奏,會阻礙體內分泌有助抑制癌腫瘤生長的褪黑激素,令身體過量分泌誘發癌症的雌激素。
另外,美國影星安祖蓮娜祖莉因BRCA1基因突變,令患上乳癌及卵巢癌風險較一般人高成,因而選擇進行預防性手術,亦引起香港女性的關注,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稱,事件報道後多了人查詢有關乳癌及卵巢癌,有患者更決定切除卵巢,避免患上卵巢癌,但個案僅屬少數。
香港乳癌基金會與中大合作,研究十大乳癌高危因素對於患者和一般人的關係比較,有關研究已經完成,正進行數據分析階段,料在今年內發表研究結果。

我是唐氏綜合症 不是一種病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曰報

【唐氏我兒】圓臉、小眼、愛笑,是大部份唐氏綜合症小孩的特徵。家中誕下唐氏兒,對他們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一個終生考驗,想通了,卻其實是個恩賜。兩個媽媽,一個社工、一個教師,家中都有唐氏兒,究竟她們憑怎麼一種毅力,養大這個唐寶寶?
記者:鄧玉燕 

笑對閒言閒語

三十七年前,命運安排Gigi出現,她的媽媽完全無心理準備,她當下反應是問:「為甚麼是我?」但是她細想下來,發現自己其實比其他唐氏媽媽幸運,因為她是一個社工,懂得尋求協助,並找到唐氏綜合症協會提供初生服務。為人樂觀的她更道:「Gigi要出生,出生在我家較好,因為我會明白、接受,我懂得處理。」

唐氏兒心智如同小學生,表達能力較弱,故多年來,Gigi媽細心留意女兒每個生活細節,鍛鍊出一套觀察、聆聽的好功夫。「不開心時,她不懂表達,所以我會與學校聯絡,看她上學有沒有不開心。」Gigi對別人的歧視眼光敏感,她媽媽便教她要勇敢面對,對她說:「介意別人看你的話,你一定要做好自己。可能別人看你,是奇怪你為甚麼做得到!」

六年前女兒加入唐氏粵劇團,提早退休的Gigi媽,亦加入劇團任義務副團長。今年三月尾,劇團在新光戲院登台,全院滿座。趁大戲未開演,記者問Gigi道:「你緊張嗎?」她淡定回答:「不緊張、很放鬆,因為在家裡練習了很多次。」Gigi更敢於向記者談及自己的狀況,「一般弱智人士,有些是有輕度、中度智障;有些是自閉的;我知道我是唐氏那一類,都不算一種病,一樣有潛能的發揮。」

今次Gigi擔演白蛇傳裡的白素貞,在台上劍槍對打、落一字馬,引來全場掌聲。做母親的很自豪,因為老師從未教授這套動作,是女兒上網自學的。「我不擔心將來,很多事她都懂做,在職業訓練局有學,有朝一日我走了,她想做就會做得到。」俗語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演出期間,只見Gigi媽似個陀螺般轉個不停,但為著女兒,她甘之如飴。 

哭泣無補於事

劇團另一位主角札霖,父母自稱愛新覺羅後人,要他自幼學功夫;雖聘有工人,但也讓他做家務、學自立,未雨綢繆。札霖媽說,「我最大的希望是,他可以有尊嚴地在社會生存,不要攤大手板拿。」

當初發現生有唐氏兒時,札霖媽很傷心,更有親戚口沒遮攔,對她說:「寧生敗家仔,莫生蠢鈍兒。」連丈夫都落井下石說:「個仔係一個廢物」。遭受連串打擊,她形容自己哭得瘋了,哭了足足一個月,甚至頭暈眼花,錯看老公以為是個怪物。幸好,札霖外祖母到醫院陪著她,更有社工安慰她說:「不要想負面的事,既然上天俾個小孩你,凡事盡力而為。」

最後札霖媽告訴自己,不可以再哭,否則很易出現產後抑鬱而做出傻事,要勇敢面對,教育兒子長大成人。當過老師的她,自小教導兒子說話,十個月左右,兒子已懂得指著快餐店的招牌,說「mum-mum」。此外,札霖媽亦千方百計拉近兩父子的關係,「很神奇的,札霖兩歲不夠,已懂為老豆拿櫈仔、拖鞋,拖他的手到餐檯吃飯。後來老豆對他的態度180度改變,如今覺得他比女兒更好。」

為母則強,像Gigi媽、札霖媽一般的故事,其實並不少,因為全球每700個初生兒當中,約有一個會檢測到有唐氏綜合症。現今醫學已能於懷孕期間,檢測到嬰兒是否唐氏兒,準確率高達90%。父母可選擇是否進行合法流產,但不少父母基於宗教原因或私人決定,仍會把胎兒誕下。唐氏人士只是比常人多一條染色體,成因至今成謎,但大部分都熱愛音樂、舞蹈,個性樂天率真,感染到身邊每一個人。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教職員的情緒健康

陳老師獲紮職進升為英文系主任,誰知熱愛教學的她,核心工務卻是行政多於傳授學問:例如處理人事調動、家長投訴、學生的行為問題、寫計畫書爭取撥款、一天到晚的開會。近半年來,她變得異常焦躁不安,一向運籌帷幄的她變得方寸大亂、精神萎靡、注意力欠佳,又徹夜難眠、頸背酸痛,焦慮情緒近乎失控。
她的過份擔心不斷擴大,平時手到拿來的生活點滴頓覺煞費周章,還得擔心身邊同事的褔𧘲、學生的罷課、家人和朋友的健康、社會的矛盾云云⋯⋯ 這廣泛而持續不斷的焦慮感,不僅癱瘓其工作,她的社交及生活瑣事都受到嚴重影響。
原來這陣子她患上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此症是常見的情緒病之一,具持久性,其核心徵狀,就是無限無盡的憂慮,擔心的事情多如繁星。這病態焦慮的失控有如脫韁野馬,患者感受到不能自持的無力感。其他關連徵狀如下:坐立不安、疲憊不堪、欠缺集中力、急躁易怒、肌肉繃緊、睡眠質量變差。
可想而知,長期受焦慮情緒的煎熬,不論社交、工作、家庭等關係都變得越來越糟糕。有醫學文獻指出,高達六成的廣泛性焦慮症患者都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說回陳老師的個案,原來她同事是過來人,及時發現她的問題,說服她接受精神科醫生的協助。醫生會作全面的醫學評估,排除其他生理病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治療方針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新型鈣離子通道調節劑等都是有效治療廣泛性焦慮症的藥物;認知行為治療是非藥物治療的主流,目標是令患者自我改變思想謬誤以及不能自控的問題行為。據筆者的臨床經驗,「兩管齊下」往往比單一治療的成效更高。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厚道

青年為買樓炒股 要父母「填氹」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港股進入「大時代」,全城瘋炒,但投資欠債去年求助增,而在樓價飛升下,近年更出現青年為置業而投身股海,輸清光仍執迷不悔,再借錢博翻身,最終要求助父母「填氹」還債。
明愛展晴中心戒賭輔導服務,在本年首3個月共收到15宗有關投資欠債求助,比去年同期11宗增;以全年計算,去年共有47宗相關求助,亦比前年增12%。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今年截至上月亦收到3宗投資求助,去年全年只有4宗。
職工盟就業培訓中心註冊社工譚健忠表示,近3至4年開始有20多歲的青年因投資問題求助,每年約一至兩宗,大部分都為了買樓而炒股。
譚指約4年前一名約22至23歲的年輕人,將10多萬元積蓄買期指,在一個月內輸清光,因怕家人發現,自行再向財務公司借10多萬元,希望可投資回本,但再一次輸光,青年惟有向家人求助,由家人代還債,希望清還債項之後再投身股海。
投資跟風 冀賺首期「上車」
另一名年輕人向父母借錢4萬至5萬元,訛稱與朋友夾份做生意,實質是在討論區見到有指炒股票好易賺錢,因此借錢去買股票,最後輸光,亦是擔心怕父母知道,因而向社工求助,目標卻是希望可查問何處可再借錢「翻身」,最後在社工勸喻下向父母坦白。
譚指,以上個案中的青年,都是因為希望想透過投資賺「上車」首期,他估計因最近樓價高企,不少青年人都認為只靠一份薪金根本買不到樓。
譚健忠認為青少年常跟風,見到有人說賺錢便跟隨投資,但可能連自己投資甚麼都不知道。他舉例說,曾有青年向他表示「聽講掛鈎股票好好賺,想買」,但當反問年輕人甚麼是掛鈎股票時,對方卻稱不知道。
路德會青亮中心問題賭博輔導中心主任周雅瑩亦說,接獲的大部分青少年投資失利個案,原因都是想透過投資置業。
她引述上星期接獲的求助個案,該名青年本與家人住公屋,因生活環境擠迫,為了賺錢換樓,該年輕人在10年前開始投資,初期有錢賺,不久後即由售貨員轉行做金融投資,以全天候炒股。
全職炒股曾欠80萬 犯法被捕
其後碰上08年金融風暴輸清光,更一度欠債高達80萬元,後來見股市沉寂,開始轉往澳門賭錢,贏了錢便用作投資,但無論是賭場還是股市,都常輸錢,但仍不收手,直至最近該青年因欠債30多萬元,決定鋌而走險犯法而被捕,需接受輔導。
周指,沉迷投資的青年多有錯誤迷思,以為股市應「趁低吸納、趁高賣出」,即使虧損,亦可靠這堅信的「法則」回本,即使已負債纍纍,仍相信只是一時運氣差,須透過輔導改正他們的觀念。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黃玉明表示,不論是投資還是賭博,都令人失去理性,很想錢搵錢,她勤喻市民不要羊群心態,見股市向好胡亂投資,更不要投資額比自己收入高。
東華三院平和坊主任楊枬英表示,平均每月接獲2、3宗投資失利的求助個案,過去曾有投資者以賭博心態投資,最終輸掉數十萬元而求助,最近股市都有升幅,她擔憂「以前戒掉不投資,都會心癢走番出來」,令求助個案加劇。
她提醒投資者,世上沒有必贏之法,股市亦非「一定升」,市民應小心處理投資,寧保守賺息,勿亂信消息,更切忌借錢投資,否則或需負上嚴重責任。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加拿大性教育,华裔成反对主力

今年温哥华和多伦多市教育局分别推出了两项关于青少年和学生性教育的法案,这两项措施,先后触动了BC省和安省华裔家长的神经。
今年5月,温哥华教育局提出'性倾向和性别认同之政策修订案',意在保障同性恋、双性恋与变性人等孩子在学校的权益,希望他们能获得不受歧视、相互尊重的环境。这次提出的是修正案,特别强调孩子有性别自择的权利。受到华裔家长强烈抨击的主要是以下3点:
1. 对于变性人的定义采宽松原则,也就是一个人的核心身份〈core identity〉或自我观感(sense of self)是基于三个原素:性别身份、行为风格、及性取向,而不是以生理结构来界定一个人的性别。法案精神将性别视为是思想的产物,性别不只是男、女两个选择,而有多种选择,从出生到死亡,人的性别都可能会变化。
2. 修正案让孩子有性别自择的权利,必须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选择性别。于此,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性别认定来选择使用男厕或女厕;可以自己选择使用哪一种更衣室;在一些会按照男女分类进行活动的课程中,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参与男或女的类别。
3. 孩子自择性别是受到保密条款保护的,也就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将个人的性别取向让家长知道,学校不能与家长分享相关资讯。
法案一经推出,在华裔社区引起巨大的反响,上百名华裔家长更是集结起来在温哥华教育局打出标语反对。就此,温哥华教育局更举行了两次听证会与华裔家长讨论此法案施行的必要性。
而今年11月,在安省,省府敦促学校更新性教育课程。新版的性教育课程,将向第3班的学生讲解同性恋与同性婚姻;鼓励第6班学生讨论青春期的话题,包括手淫;让第7班的学生讨论如何预防性病,可能包括口交与肛交的信息等。
这一下,安省的华裔家长们也坐不住了,据说已经通过脸书开始联合签名反对该项性教育课程改革,并有不少华裔家长斥责让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是不正常的。
上面讲的是华裔媒体及家长的反应,我同时搜索了本土西人新闻论坛对这两项改革的看法,西人反应普遍没有华人家长这样激烈,大部分持赞同态度,当然也有质疑存在,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那么为什么华人家长对性教育改革如此敏感呢?我认为,目前在加拿大社会,华人家长普遍出生于70年代,思想比较保守,甚至认为‘性’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谈的话题,甚至是个令人羞耻的话题,而他们来到加拿大这样一个对多样性包容的社会,同性恋是正常的,同性之间可以结成合法的伴侣并享有一切权利,人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性别等等,华裔家长普遍无法接受这样的文化冲击。而在华人家庭中,性教育也永远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家长不会主动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比如现在正在看我这篇文章的读者,你们的家长是否有给过你们正式的性教育,是否谈论过这样的话题?是否在小时候教育过你们,当叔叔/阿姨对你们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应该说不?我想答案应该有90%都是否定的。在华裔家长看来,温哥华市和安省这两大举措,太过大尺度和露骨,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格格不入。
虽然身为华裔,但我认为这两省的性教育改革举措做的非常好,原因如下:
1- 华裔家长普遍较少浏览英文媒体,但如果稍做关注,便可了解同性恋和变性人孩子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候,有很大的可能会在学校里面受到歧视,温哥华市推行这个修正案,其实
保障了这些孩子的利益;
2- 不要不相信同性恋或者变性人孩子会发生在传统华人家庭里,事实上,不论你的孩子是否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是LGBT人群,而越早接受正确的教育认识自己,越早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和自信;
3- 同理,当孩子在第三班(3年级)就接受到关于LGBT知识的教育时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时,他们就越有可能对身边这样的孩子减少bullying;
4- 现在每个人都处在社交媒体中,现行的性教育教材是1998年的,而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通讯的发展,sexing,cyber bullying等这些之前不存在的性骚扰形式也出现,孩子有必要从学校教育了解到哪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置身于性侵害的角色之中;
5-关于性教育中的‘手淫’‘口交’‘肛交’等内容,即使学校不教,任何一个可以使用internet的孩子都会接触到,而向上面所说的,孩子从学校受到这样的教育,便知道当旁人对他们做哪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应该拒绝,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其实已经‘越界’了;
6- 其实孩子的性意识的出现比家长们认识的要早很多,如同有的华裔家长也承认,在9-10岁其实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意识,因此在7班教育以上内容,并不算太早;

7- 如果身为华裔家长,你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有利于形成对自己,对他人正确观念的性教育的时候(如大部分华人家庭根本不能触及性话题),那么请不要阻止政府来做这件事情,并剥夺其他族裔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我看来,两大教育局的措施,其实对保护青少年自身有很大的好处,而华裔社区反对的声音却很少有理性的讨论,在温市教育局的听证会上,更是许多华人家长‘为了反对而反对’。虽然华人已经越来越在加拿大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如果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站在科学和主流社会文化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在参与政策制定上发挥更大作用。
欢迎关注本博!加拿大

癌症病人應該如何吃?

應該如何吃?不單是癌症病人很關注的問題,也是普羅大眾關注的問題。坊間流傳有不少很奇怪的飲食禁忌,不讓病人吃這個吃那個,比如鵝肉有毒、不能吃雞等;又讓病人吃這樣吃那樣,比如海參魚肚。有人又冀望吃什麼食物可以抗癌。如此種種,往往令病人無所適從。其實癌症病人不需要有太多禁忌,只要做到「均衡飲食」就足夠了。
世界癌症基金會根據大量的流行病學證據對常見食物與癌症的關係做了詳細的研究。主要提出以下飲食建議:日常食物要以植物來源的食物為主,限制紅肉(豬牛羊肉)攝入,避免加工的肉製品,強調通過膳食本身滿足營養需要;限制含酒精飲料;限制攝入高能量食物,避免含糖飲料。
簡單來說就是多素少肉,多吃穀物類水果蔬菜,吃少點肉蛋奶。這也是健康飲食金字塔的飲食結構。強調通過膳食本身滿足營養需要,就是說基本上不需要額外去吃什麼維他命鈣片之類的去補充了,通過日常的飲食就可以保證身體獲取足夠的六大營養素(糖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他命和)。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就是說日常食用的五穀雜糧、水果、蔬菜、肉類,是用來補益精氣的。這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均衡飲食,以穀物為主食,輔助以水果蔬菜肉類。植物類食物應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目前發現的對癌症有預防作用的食物幾乎都來自植物性食物。穀物類如大米、小米、小麥、玉米等作為主食食用,富含澱粉的土豆、蕃薯也可作為主要食物。中醫稱人體正氣為「穀氣」,用「穀氣」一詞指代飲食營養,也正是強調了穀物類在飲食營養中的重要性。非澱粉類蔬菜和水果最少每天應該進食600g左右。大豆及大豆製品富含植物蛋白質,也應該作為食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主要是豆腐、豆漿之類。有的人惑於大豆含「植物雌激素」這樣的名詞而不敢吃豆類製品,這是不對的,在東亞的人群中,恰恰正是因為經常食用豆類製品才使得乳腺癌的發病率遠低於西方。有的人可能會覺得豆腐偏涼,這可以通過放入溫熱性的調味料來糾正。
肉類方面,和癌症關係密切的是紅肉和加工肉類(比如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乳腺癌),禽類(雞鴨鵝)和魚未發現和哪種癌症有密切關係。所以要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是限制,不是絕對禁止,少量吃也是安全的;雞鴨鵝和魚類平常是可以吃的。但又有人會說雞有激素,這就涉及到食品安全問題,不是雞本身的問題,餵養飼料有問題吃什麼肉都是不安全的。從中醫角度來看,豬牛羊肉之中,牛羊肉偏溫熱,多補益作用;豬肉偏涼,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肉,認為不可久食。豬牛羊肉均屬於紅肉,食用量癌症病人以每週不超過300g為宜,普通人以不超過500g為宜。雞肉偏溫補;鴨肉偏清補,兼有利水之功;鵝肉偏涼,利五臟,解熱止渴,不宜多食。癌症多屬於中醫外科瘡瘍範疇,而中醫傳統上是反對吃太多肉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就說過曰︰「瘡瘍食肉,乃自棄也。」大抵熱證不宜食肉,虛寒證可適量進食。
蛋現在沒有證據可證明有癌症風險。
奶爭議就頗大。有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牛奶可能會降低結直腸癌、膀胱癌的風險,但乳酪則有機會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牛奶及奶製品也可能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也有研究說大量飲用牛奶導致卵巢癌乳腺癌發病率增高。但對成年人來說,沒有必要每天大量飲用牛奶;奶牛飼養過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一般人也不太清楚。但對於虛弱之人則無所忌。中醫認為牛乳偏涼,可補虛羸,止渴下熱氣。大病之後虛弱羸瘦之人,可飲奶或煮粥服用,有助於身體恢復。胃癌嘔吐者可用牛奶和韭菜汁、生薑汁和勻溫服。
癌症病人只要能做到均衡飲食,就不至於戒口太嚴,不但能讓病人適當享受美食,保證攝取足夠營養素,又不至於影響病情。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陶志廣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子女海外讀大學 家長代搵暑期工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港爸媽對孩子呵護備至,連搵暑期工也代勞。有網民呻最近常有家長來電,為就讀大學的子女找暑期工,既要高薪又要有指定午膳時間。有升學顧問指,部分家長但求子女有工做,甚至提出暗地代付薪金。社工指過分保護子女會令他們欠獨立能力。
有網民指每年踏入四月,總有怪獸家長來電為海外讀大學的子女找暑期工。有家長以「公主」稱呼女兒;亦有人詢問是否有「唔使點做」,但時薪有60元的筍工。
家長不願放手 害苦子女
該網民直言每次聽到這類要求,均會直斥其非。「仔女搵工就由得佢自己去碰釘吧!」認為家長若不放手,最終會害了子女。有自稱從事零售業的網民指,曾有家長代兒子搵工,竟要求午飯放兩小時兼要指定時間,方便兒子回家午膳。不過,亦有網民認為家長緊張子女,應可理解。
創智教育國際升學中心資深升學顧問古潔雯指,約七成家長會替海外讀書的子女找暑期工,較以前只佔半數明顯增加。「曾有媽媽想我請她的兒子做兼職,還說薪金可由她支付,只需左手交右手。」但她認為做法不當而拒絕。
她又指,另有女生回港做暑期工,家長擔心她逼地鐵會辛苦,每日管接送。「家長過分保護,子女就更依賴,有學生說為應付父母才做,根本無心工作。」
機會得來太易 不懂珍惜
救世軍教育及就業服務高級主任羅偉業說,家長心急替子女擦亮履歷表,惟因雙方溝通不足,部分人無知會子女便為他們搵工。「年輕人有自己計劃,但未必會跟父母坦白,家長自行找親友探問工作,惟部分人不肯接受,甚至認為父母自把自為。」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青年就業服務督導主任林遠濠表示,明白家長出於緊張及善意為子女搵工,但也要了解他們是否有興趣接受。「一切也被安排,反而會令他們不懂珍惜,中途亦易放棄。」
合眾人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偉忠認為,如海外學生因時差及不了解香港市況,由父母先搜集求職資料屬無可厚非,如本地大學生要靠父母搵工,則難以接受。「部分年輕人連面試及請假都由父母陪同及代勞,叫公司如何相信他們可獨立處事。」
求職信粗疏 未見工已淘汰
早前有外電報道,指英國許多年輕人習慣以簡寫發手機短訊,連求職申請表也用簡寫,被僱主「一見即Out」。當地有大型保險公司指,曾收到求職者的申請表寫「U r a gr8 company 2 work 4」(貴公司是個理想的工作地方)!負責人又指,遇過不少人用短訊語言,沒標點符號或大寫,遞交申請表時可能已被淘汰。
羅偉業承認,部分年輕人準備求職信時很粗疏。「例如在cover letter將招聘職位、空缺出處也打錯,人事部一見就知對方胡亂抄寫。」他又指部分人發求職信太濫,有時被邀請面試,也忘記是甚麼公司。

站在孩子高度 同理接納情緒與行為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對於一生氣,也會被自己的嬰兒自我搞到腦袋當機的父母而言,同理接納乃是不容易做到的事。因此父母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同理接納的意義與效果,同時掌握更簡單易行的方法,才能在腦袋停擺前快速做出並做對同理接納的動作,藉以退卻掉孩子的嬰兒自我,避免它阻攔父母後續的教養工作。
大人世界中許多不可輕忽的嚴重事情,經常塞不進孩子無憂無慮的小世界裏。例如告訴孩子別吃太多糖果,牙齒會壞掉、會降低學習力、老來血糖過高還會罹患糖尿病等……孩子聽不懂事情間的邏輯關聯,當然無法接受這麼艱深的學問。他們只知道父母就是不想讓他如意,因此他的嬰兒自我也要讓父母無法稱心,如此而已。
也因為大人與孩子的世界如此不同,造成雙方對許多事務在認知與輕重緩急的排序不一,而同理接納就是父母將自己放到與孩子相同的高度去看世界、去設身處地體會孩子的感受,然後接納孩子在這個狀況下可能有的情緒與反應,並把這樣的情緒與反應告訴他,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
狀況1:孩子生氣哥哥比他先上車
面對手足比自己先上車而生氣的孩子,父母如果這樣說很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憤怒:「誰先上車不是都一樣?真是無聊,這種小事你也要生氣?!」「誰叫你慢吞吞的老是輸給哥哥?下次你的動作要快一點啊!」
如果父母能這樣說,孩子的情緒往往就能得到適度的紓解:「哥哥比你先上車,讓你好生氣喔!」「難怪你氣死了!哥哥怎麼又搶在你前面上車了?!」一旦父母能先協助孩子解除低落的情緒(情緒低落是促使孩子嬰兒自我變強大的因素之一),則孩子的嬰兒自我就會隨着負面情緒一起消退了。
狀況2:孩子因為朋友拒絕和他分享而難過生氣
父母錯誤的回應:「有甚麼好生氣的?別人不和你分享,還不是因為你之前對別人也很小器!」「那是別人的東西,他有權決定要不要和你分享啊!」
父母正確的同理接納:「他不肯和你分享,你一定感到難過又覺得有點生氣吧?」「被拒絕的感覺真不好……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很不舒服的。」
狀況3:孩子因為東西亂放找不到而着急生氣
父母錯誤的回應:「誰叫你東西亂放不收好?!找不到根本就是活該!」「早就叫你東西要放好,你不聽嘛,現在找不到了才來生氣,有用嗎?」
父母正確的同理接納:「東西要用卻找不到,真的讓人好急又很生氣。」「東西找不到,真的是件又氣又煩的事!」
狀況4:孩子因為你限制他玩電腦的時間而發怒
父母錯誤的回應:「你每天只知道玩電腦、玩電腦……甚麼正事也不會做!」「小孩子怎麼可以一直玩電腦?這樣眼睛會壞掉的。」
父母正確的同理接納:「電腦真的很好玩,被限制玩的時間,的確沒有人會開心地接受。」「不讓你玩電腦,你一定覺得爸媽超級討厭。」
狀況5:孩子因為一時大意弄丟心愛的手錶而傷心哭泣
父母錯誤的回應:「手錶不見就不見了,你再哭也沒用啊!」「誰叫你這麼粗心?這就是給你的教訓!」
父母正確的同理接納:「唉!這麼喜歡的手錶不見了,真的好難過啊!」「這麼好看的手錶弄丟了,難怪你會難過得哭了!」
編輯:余敏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睡得太多,死亡風險越高?

註:本文原作者楊明霞醫師

「唔夠瞓」,是大多都市人的通敵,尤其對快節奏而工作繁重的港人而言,周末、周日便是大睡特睡的日子,睡到中午也是等閒事。究竟 「瞓得多」一定健康嗎?
訓夠8個鐘訓夠8個鐘
最近英國華威大學根據16項調查研究得出結論: 一天睡眠時間超過8個鐘的人士,面臨的死亡危險似乎越高。這項針對睡眠時間與壽命關係的研究歷時10餘年,受訪者超過100萬人,睡眠時間低於6小時的人士有12%過早死亡,相比之下睡眠時間高於8小時的人士中有30%過早死亡。
所以「太多」反而成了早死幫兇。《黃帝內經》提到「久臥傷氣」,睡太久而不願起身(賴床),身體的陽氣無法與自然相應,「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便容易出現頭腦不清的情況;「肺主氣」,久臥易令肺氣虛弱,氣不足血液無法順暢運行,也就無法提供臟腑、形體、皮膚、感官等充足的營養,人體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也會隨之下降,面色容易蒼白而泛黃,沒有光澤,較易萎靡不振。

不想起身不想起身
西方現代醫學將這種現象稱為「sleepdrunkenness」即睡醉,長時間的睡眠會令人更加疲憊。
古人云:「凡睡至適可而止,則寧神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氣血軟弱,志氣昏墜」。若平日起身感覺頭重腳輕、全身痠痛,很多人以為是休息不夠,再睡「回籠覺」。其實很有可能是躺著太久且睡得太多
早起添活力早起添活力
由「瞓太多」的睡眠習慣轉為「啱啱好」(剛好)的健康睡眠,可設定鬧鐘。當鬧鐘響時,拍打自己的身體或按摩耳朵,慢慢加快身體的血液流通;尤其是關節部位,有很多穴位,而且是神經、淋巴和血管的樞紐,拍打這些部位可令血液循環加以改善,同時提神醒腦,想睡「回籠覺」都難。
給大家介紹兩個安神茶療幫助提高大家的睡眠質量:
紓鬱安神茶(適合熱底人士)
材料:合歡花3錢、合歡皮2錢、夜交藤4
做法:1. 將合歡皮、夜交藤剪成細片,把所有材料洗淨;
           2. 先把合歡皮、夜交藤放入杯中茶隔內,注入500毫升熱開水,蓋上杯蓋焗   30-40分鐘
           3. 然後放入合歡花,焗5分鐘,待聞到花香後即可飲用。 
茯神養心茶(適合寒底人士)
材料:酸棗仁3錢,茯神4錢,龍眼肉3
做法:1. 將茯神剪碎,把所有材料洗淨,放入杯中茶隔內;
           2注入500毫升熱開水,蓋上杯蓋,焗30-40分鐘即可飲用。

焗茶方轉載自本人的著作《靚人之
Cup of Tea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戒掉以下7個小小懷習慣 以後返工就不用再恰眼瞓

大清早返工,在巴士地鐵站着都在釣魚,一開工要靠咖啡或茶吊命,處理幾件小事就覺得力不從心,收工回到家攤在床上就一睡不起...... 疲憊就像影子一樣與自己形影不離,晚晚都不夠睡眠,恰眼瞓是理所當然,否則,以下幾樣生活懷習慣,有可能是導致這情況的元兇。
1. 飲水不足
即使是輕微程度的脫水(只缺少2%的正常體液)也會影響能量水平。脫水會令血液變得黏稠,降低了心臟向各個組織器官輸送氧氣和營養的效率。

2. 鐵元素攝入不足
缺鐵會影響氧氣向肌肉和細胞的流動,導致遲鈍、脾氣暴躁、身體虛弱和無法集中精神。 建議可適當多吃瘦肉、豆腐、雞蛋、深綠色蔬菜等,並與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一起食用,以增加吸收量。

3. 早餐不夠營養
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能激發新陳代謝,讓人有足夠的能量,早餐不夠豐富、或者不吃早餐會讓人感覺慵懶。豐富的早餐應包括全粒穀物、蛋白質、水果和有益的脂肪。
▼一頓包含穀物、雞蛋、水果的營養早餐,能為全日工作帶來能量。

4. 喜歡吃垃圾食品
這會導致血糖水平不穩定,從而導致疲勞。 建議少吃油膩的食物,把飲食中飽和脂肪的份量控制在10%以內。

5. 臨睡前小酌一杯
酒精會降低血糖含量,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鎮靜效應,最終擾亂睡眠。這是因為酒精在代謝過程中會造成腎上腺分泌紊亂,讓人在夜間很易紮醒,所以睡前2至3小時最好不要飲酒。

6. 躺在床上玩手機
每個現代都市人的致命傷,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的屏幕所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擾亂人體生理節奏,從而造成疲勞,所以,最好至少在睡前半小時就關機。

7. 周末熬夜睡到太陽日竿
這會導致周日晚上難以入睡和周一早上賴床,所以周末也應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就算想瞓晏覺,也不要超過半小時,否則醒後會更疲倦。
戒掉以上壞習慣,以後上班就可以養足精神!
來源:阿波羅新聞網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女性調護得宜 健康亮麗一生

俗話説:「女人是水造的」,此話道出女人的陰柔特性。從中醫角度來看,女人又可以說是由精血、陰津造的。

女性特有生理現象──經、孕、產、乳,還有容顔、皮膚、毛髮等,健康亮麗與否,與精血陰津盛衰有很大關係。若要由内到外「水靈靈」,女性離不開細心調養和呵護。自始至終保持精血陰津旺盛,拒絕「水源」枯竭,才能構築健康亮麗的一生。

依照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女性可採取相應的調護方法。

青春期補腎

自青春期開始,女性就要打好底子。二七之齡(14嵗),「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身體處於發育階段,生殖功能日趨成熟,月經初潮。這階段重點補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調護以補腎陰、益腎精爲主。腎陰腎精旺盛,腎陽充足,沖任二脈氣血暢通,女性便發育良好,月經正常有序,容顔亮麗如花。

生育期養肝

三七至四七之齡,女性進入生育成熟期,經、孕、產、乳均需耗血。補血養血是這階段調護的主要環節。肝主藏血,有如倉庫,儲備血液以供機體生理之需。肝血旺盛,經、孕、產、乳有血可用,不愁乏源;容顔、皮膚、毛髮亦有充足血液濡養,自然明艷照人,不虞血虛失養而變成「黃面婆」。

絕經期健脾

七七之齡(49嵗),女性步入絕經期,腎氣漸衰,沖任二脈氣血虛憊。這階段重點健脾,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爲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氣血化生充足,氣血調和,月經自然有序停閉,順利過渡至老年期;脾主肌肉,脾健則肌肉結實、充滿彈性。不然,肌肉鬆弛、皺紋滿佈,儼然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婦人。

老年期調心

女性踏入老年期,迎來「夕陽無限好,彩霞正滿天」的全新階段。這階段,重點調心,順暢情志,從心所欲,讓風韻由内到外自然滲出、持久散發。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一級講師梁浩榮

學當好媽媽 從「最差媽媽」開始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如今父母愛將孩子放在掌心拼力呵護,由細到大從不放手,做不到就是「不合格」。美國一名母親因讓9歲孩子獨自搭車回家而被稱「全球最差媽媽」,她的育兒方法,令人反思好媽媽的定義。
父母拼盡力氣,為孩子事事緊張,為子女爭取最好的,怎算不上是好?每名怪獸家長的心裏,都會這樣想的吧?
近日多間名校陸續舉辦小一收生簡介會,有校長講述家長的行為,既有請假一個月陪讀、幫孩子操練面試至深夜,又有家長每日在學校門口苦候或寄信,甚至主動提出捐款;還未到派表面試搶位的階段,只是簡介會滿額未能出席,便有家長致電學校破口大罵,又要致電校董、又要向教育局投訴云云。
簡介會內容可於網上觀看,又不影響遞交報名表,校長指家長行為難以理解,認為已難以理喻:「沒有教不好的小孩,只有不懂教的家長。」
冰壺家長過分緊張 事事代勞
對於事事緊張子女的父母,可謂見怪不怪,放在掌心呵護,一心希望安排妥當,讓其一生安全穩陣,就是最好的。學歷程度高、經濟能力好,父母就更殷切要做「好父母」。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等等,是全球現象。丹麥的心理學家更提出「冰壺家長」(curling parents)一詞,形容家長就如玩冰壺運動,執着於要拼命清除子女面對的各種障礙,令子女可走安全平坦大道。
「冰壺家長」固然疲於奔命,但孩子沒有機會遇上障礙,何來學習成長?家長為孩子做得多,就等如對孩子最好嗎?美國有一個「全球最差媽媽」的真實故事,就令人對何謂好父母、差父母有所反思。
美國作家Lenore Skenazy,08年時在報章專欄寫下自己與9歲兒子,在紐約逛完百貨公司之後,她讓兒子自行坐地鐵再轉巴士回家,他當時身上只有地鐵圖、地鐵儲值卡、20美元跟幾個硬幣,她沒給兒子手機,也沒偷偷尾隨兒子以確保其安全。
她的兒子平安抵家,但文章刊出後卻引起當地爭議,報章電視台大篇幅報道,有人批評她不盡責、毫不顧慮孩子可能被陌生人拐帶,甚至揚言應該要控告她疏忽照顧兒童等,更以「World's Worst Mom」來稱呼她。
全球最差媽媽 倡自由育兒法
這名「全球最差媽媽」卻對此不以為然,她解釋兒子一直渴求有獨自回家、學找路的機會,當他成功回家時非常高興。她也會擔心,但認為若過分保護小孩,不讓他們獨自做事,他們會有「自己做不了」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事實,最終就真的做不了。
挾着「全球最差媽媽」之名,她推出著作《Free Range Kids》,提倡家長給孩子多些自由,之後更有電視台找她主持名為《World's Worst Mom》的真人騷,節目內容是她家訪多名「直升機家長」,讓一向對子女事事管到足的家長,體驗「最差媽媽」的育兒方法,包括讓約10歲的孩子自己拿起刀,切番茄做三文治,獨自出街放狗、自行走路上學或坐巴士等。
這些看來輕易不過的事情,卻原來有不少父母是不讓子女獨自做的,是怕孩子做不來?抑或以為自己為子女做得不夠多,就不是稱職的父母?
適時放鬆 培養子女獨立能力
父母照顧子女,固然需要付出,但「工作量」卻並非唯一指標,父母不介意為子女付出多,但太盡力做得多,卻未必一定是「最好」,父母要懂得如何適時放鬆,是一門學問。抱得太緊,有時既累了自己,甚至成為子女成長的最大障礙。孩子被寵壞,年歲增長,心態卻長不大,欠缺獨立能力,有困難就往父母懷裏躲,又是父母樂見的嗎?
育兒沒有標準公式,如何做個好父母,不是做得多就有高分數,最終好壞評價是看孩子能否快樂成長,獨立自信。想做好爸爸好媽媽,或者可考慮由「最差」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