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慈诚罗珠堪布:是否证悟的三个标准

慈诚罗珠堪布:是否证悟的三个标准 


请大家想一想,我讲了多少个证悟的标准。
第一个,就是打坐时自己的感受,这是最关键的;
这个修法也差不多,当心静下来以后,就会发现前面的虚空和自己的心完全是一回事。

此处所说的“一回事”,是指从空性的角度来说是一回事。所谓的“空”,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其实,任何人也无法指认出什么是虚空或者天空,只是把没有任何东西称为虚空或天空而已。天空的蓝色,也只是地球对阳光反射的一种现象,其本身并不存在什么东西。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它本身并不存在任何实有的本质,所谓的“心”,只是我们的一种分别而已。

在进入上述境界的当下,我们心里虽然不存在什么空性不空性的念头,但却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是空性,对空性有一种非常清楚的感受。

实际上,修空性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证悟空性的境界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比如说,禅宗从来就主张不立文字,不喜欢说什 么。为什么禅师们不喜欢说呢?因为他们认为这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可讲,没有什么是我们的语言所能传递的东西。说是空不行,说是不空也不对。为什么空与不空都不行呢?因为这些都是凡夫的概念,而空性却超出了凡夫的语言和思维的境界。

虽然语言不能表达这种境界,但它却不是像睡着了或晕倒了一样毫无感觉,此时此刻,我们会有一种深切的感受---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切都是空性,就像现在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堵墙是白色的,而不需要通过思维来抉择出“这堵墙应该是白色的”等等一样,这不是用肉眼来感觉的,而是由心来体会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第二个,是出座以后对外境有没有一种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虚幻无实的感觉;
如果在打坐的时候能有这样的境界,在出定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在出定的时候,会感到一切都是虚幻如梦的,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的手都可以穿过墙壁等有碍之物,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觉,所以穿过墙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这次去五台山时,遇到一个年轻的藏族修行人,他就有这种感受,而且境界非常好。

他在我面前打坐,想让我印证他的境界是不是大圆满。本来,在大圆满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可以言说的东西,以前的弟子们就是到上师那里去打坐,上师通过这种方式就能知道对方的境界,并可当即确认弟子的境界是不是大圆满。

那位修行人知道以前的这种传统,他以为我也可以这样印证。我很惭愧,自己都不知道大圆满是什么东西,又怎么去给别人印证呢?通过这种打坐的方式来印证就更不可能了。我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感受,并将其与书中所讲的相比较。

因为入座时的境界本来就无法言表,我只有问他:你在出座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他告诉我说,有些时候我觉得,前面的桌子等所有物品都是虚幻的;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手可以穿过桌子……这些感受都很强烈。随后,我告诉他说,你的这种境界应该是一种初步的证悟,因为他的感觉非常符合修行法本上面所说的开悟标准,所以我认为,他应该是证悟了。
第三个,是对出离心、菩提心的增长,烦恼的减少有没有作用。如果有的话,就可以算得上是证悟空性了。
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自从有了这个感受以后,自己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否有所增长,对贪嗔痴的减少是否有所帮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以确定自己已经证悟。

不过,这种证悟空性只是最基础的境界。打一个比方,假设从此地走到拉萨,要走五十多万步,现在我们只能算是走了一 步,以后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千万不要骄傲自满。不过,万事开头难,证悟的第一步也是来之不易的。只要有了初步证悟的基础,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会走出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最后的成就也是指日可待的了。

佛今在何处

 佛今在何处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里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里里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

宗萨钦哲仁波切:《心的究竟本性》


 宗萨仁波切
心的究竟本质,是生气盎然的空性,
据说这才是真实不虚的佛陀。
觉知于斯能帮助我
不被僧团概念所捆绑。


心的究竟本质,其空性的面貌,
据说才是真实不虚的佛法。
觉知于斯能帮助我
不被政治正确的概念所捆绑。



心的究竟本质,其生气盎然的面貌,
据说才是真实不虚的僧伽。
觉知于斯能帮助我
不被平等权益的概念所捆绑。




无人能够自外于鲜明的空性。
据说这无二无别即上师。
觉知于斯能帮助我
不被仰赖沙文主义的喇嘛所捆绑。



这心之本质从未被二元分别念染污,
据说这无瑕即本尊。
觉知于斯能帮助我
不被性别或文化传统所捆绑。



心之本质随顺自然呈现。
据说这自生即天女的面貌。
觉知于斯能帮助我
不被恐惧投诉所捆绑。




如果内心有“苦”,说明你内在有“恶”

如果内心有“苦”,说明你内在有“恶” 

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有痛苦?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将内心的恶彻底去除,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有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勤学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我久久无言,两行热泪从我的眼中流出。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师父,要不是师父的教导,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

公案| 找不回来

公案| 找不回来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访佛光禅师道:“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道:“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道:“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谢谢禅师的赞歎,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指示道:“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道:“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道:“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
信徒朱慈目听后,似有所悟。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迷惑?总是因为虚妄盖覆了真心,永嘉大师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此义。

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

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他的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算计者本身首先已经使人失掉了平静,掉在一事一物的纠缠里。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较严重的焦虑症。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是痛苦的。

爱算计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反而会由于过多的算计引起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愤恨。常与别人闹意见,分歧不断,内心布满了冲突。

爱算计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生活在具体的事物中不能自拔.习惯看眼前而不顾长远。更严重的是,世上千千万万事,爱算计者并不只对某一件事算计,而是对所有事都习惯算计.太多的算计埋在心里,如此积累便是忧患。忧患中的人怎么会有好日子过?

太能算计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难轻松地生活.往往还因为过分算计引来祸患,平添麻烦。太能算计的人,必然是一个经常注重阴暗面的人。他总在发现问题,发现错误,处处担心,事事设防,内心总是灰色的。

太能算计的人,目光总是怀疑的,常常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不幸。太能算计的人,骨子里还贪婪。拥有更多的想法,成为算计者挥之不去的念头,象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生命变得没有彩色。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得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事艺术吗?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多一点“糊涂”少一点计较,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

秋季燥咳劇烈 辨明病因方能止咳

秋季來臨,氣候涼爽,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增多,秋季也是氣管敏感的多發季節。秋季氣管敏感的咳嗽特點是,乾咳痰少或無痰,咳嗽陣作劇烈,持續不止,夜間臥床後咳嗽較重,影響睡眠,常伴有咽喉乾癢有異物或咽喉腫痛,口乾舌燥,服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氣管敏感久咳不理,反覆發作就有機會發展成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病症,困擾終生。
俗話有「諸病易治,咳嗽難醫」。咳嗽是各種肺病常見的一個症狀,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主要有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慢性咽喉炎、扁桃體肥大等上氣道疾病,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又稱為上氣道咳嗽综合症(即鼻後滴漏综合症)。還有慢性氣管炎、氣管敏感、胃酸返流等也是咳嗽常見的病因。中西醫都認為,咳嗽是常見的難治性疾病,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導致咳嗽的病因較多,如果忽視了咳嗽的致病原因,一味用止咳藥則療效不佳。
中醫治療咳嗽的經驗豐富,針對引起咳嗽的不同原因,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不僅能夠儘快止咳,獲得滿意效果,還能避免胃腸功能紊亂,菌群失調,脘腹飽滯,疲勞,全身不舒服等抗生素的副作用。
秋季咳嗽的特點是大多乾咳痰少或無痰,夜間咳嗽較重。中醫認爲,這是秋季燥邪傷肺,肺的津液損傷,肺失滋養,故乾咳痰少,這類咳嗽要用麥冬、沙參、石斛等養陰生津的中藥治療,令肺臟得到陰津的滋養,氣道修復,咳出少許痰液,則咳嗽自止。
辨別引起咳嗽的病因也很重要,針對原發病積極治療,方可令咳嗽病人儘快康復。如慢性咽喉炎引起的咳嗽,患者常因咽喉乾癢腫痛,或有異物感,或黏痰不易咳出,而咳嗽不止,患者採用川貝燉雪梨,或飲藕汁、梨汁等滋潤湯水,頻頻飲用,配合中藥治療,令咽喉乾癢舒緩。
對於鼻—氣管敏感的患者,常有鼻水倒流,分泌物刺激咽喉或氣管,或黏痰阻滯咽喉,咳嗽劇烈難忍,頻頻發作,直到咳出少量黏痰方能止咳。中醫認爲,是風寒束肺,氣管敏感,要配用蟬衣、地龍、防風等祛風抗敏止咳的藥物;如伴有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則要配用化痰止咳葯。
胃酸過多,胃酸倒流刺激咽喉,咽喉乾痛而咳嗽,常伴有胸部灼熱,口乾口苦,胃脘脹痛不舒,治療要用海螵蛸等制酸和胃的葯物,胃酸減少才能止咳。
總之,秋季氣候乾燥,出現感冒咳嗽的患者,特別是氣管敏感等高危人群,最好接受中醫專科的治療,以儘快康復,避免演變成哮喘等慢性肺病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吉鳳霞

精神科醫生如何診斷精神病?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波動,或者有些極端的想法。如何界定一種情緒或者一個念頭是屬於不正常,甚至是有病的?例如,要抑鬱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抑鬱症呢?一般而言,精神病的定義有兩部份:一、病徵;二、病徵損害患者的日常功能以及令個人感到痛苦。精神科醫生在鑑定每一個病徵時,會考慮其持續性、嚴重性和其他伴隨的症狀。例如,醫生在診斷抑鬱症時,會確定病人的情緒是整天都顯著低落,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並且有其他症狀 (例如疲倦及對事物失去興趣。這些病徵影響患者的功能,例如工作能力。最終,鑑定精神是否異常,需要醫生的臨床技巧及經驗,所以若懷疑患有精神病,應該尋求醫生的診斷。
精神科醫生評估病人時,會聆聽病人表述的感受和想法,以及觀察病人的行為。醫生亦會收集病人相關的背景資料及生活情況,以及親友對病者的觀察。醫生會根據一系列國際公認的診斷標準,來鑑定病人是否有精神病,若有,其所患的精神病屬哪一種類,並且分析病人生活上各種問題如何促使精神病的發生。醫生利用抽血檢查及電腦素描等作為輔助,以排除身體其他部份疾病所導致的精神病徵。例如,甲狀腺功能失調引致情緒低落。所以,精神科醫生的臨床技巧以及病人是否願意如實透露病情,對於醫生準確診斷精神病及訂定治療方法,最為重要。
如上述所言,精神病主要是靠醫生的臨床技巧去斷症,抽血檢查及電腦素描是輔助性質;情況跟確診身體其他部份的病 (如心臟病、癌症有所不同。這個分別是由於精神病所牽涉的器官是腦部,腦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現今一般腦素描在解像度上只可以顯示不小於幾毫米的病變組織,如腦腫瘤或出血,所以,絕大部分精神病中的腦細胞活動異常,是腦素描不能顯示出來的,例如,對於一個思覺失調的病人來說,一份所謂「正常」的腦素描報告,只是代表他的病徵不是由腦腫瘤或腦出血所引致,但這些病徵肯定是由腦細胞異常的活動所造成,而且可透過藥物來治療的。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崔永豪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陳奕迅 我要唱下去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近年多在外地舉行巡唱的陳奕迅(Eason),上周為宣傳新歌《人生馬拉松》,特意抽空接受密集式專訪,以為他會講到口乾,偏偏愈講愈起勁,要工作人員打圈示意才停下來,「吹神」果然名不虛傳。新歌是渣打香港馬拉松20周年主題曲,適逢他入行20年,加上太太(徐濠縈)近年熱衷跑步,似乎特別有意義。「有次睇她跑,見到有個小朋友拼命為跑手打氣,有些跑手本來很沮喪,卻因他的打氣聲振作起來,真是好感動!要堅持到終點是不容易,你去睇過就會明白。」
講起跑步,Eason大學時修讀建築系,明明是「贏在起跑綫」,可以做專業人士直奔康莊大道,偏偏選擇娛樂圈這條人人都認為是艱難又複雜的賽道,他即擰擰頭。「讀建築很難,所以我讀不完吧!娛樂圈最複雜是人事關係,但我在這方面的適應力幾強,我較易遷就別人,所以這條路行得不太崎嶇。入行是機緣,我爸當然想我做建築師,但大前提是考到學位,我連學位都無,廿年後(2014年)母校頒個榮譽博士給我,表揚我在音樂的貢獻,的確很感激,這經驗我都希望啟發下一代,歌手都可以做博士。」
唱片無蝕錢
誠如當日給他頒發博士證書的Kingston University副校長溫伯格所言:「世界或許損失了一位建築師,卻得到了一名音樂才子。」貴為新一代歌神,Eason的音樂成就不需多花筆墨形容。95年出道時,正值樂壇的黃金時代,一張唱片閒閒地賣數十萬,但隨着互聯網流行,唱片市道低迷已成事實,同期入行的唱得之人如謝霆鋒、楊千嬅、陳慧琳,不是轉戰影壇,就是淡出結婚生仔,偏偏Eason依然堅持每年出碟,2011年更成立音樂製作公司,要保持這股熱誠,不容易吧?
他轉轉眼睛想一想,「因為和我一齊跑的人都很堅持吧!幸運地我可以很自豪講一句,到現在我的唱片未試過令任何一家公司蝕錢,所以我可以繼續行下去。如果你做了一張唱片蝕錢,第二張賺番都還好,如果第三、四張都蝕的話,就真的很難行,可能我也會另覓出路。有時很多事不由我們控制,好似經常講笑說莫文蔚當年的《全身莫文蔚》,連最美的身體都要豁出來,希望香港觀眾接受她,但都無人支持。偏偏她去台灣即大放異彩,唱片銷量以百萬計,作為香港人,你估她想去台灣嗎?」
樂做轉播站
唱足廿年,唱過無數膾炙人口歌曲,80後、90後將他的歌詞倒背如流,連美國《時代雜誌》都形容他為影響香港樂壇風格的歌手,他將一切都歸功於背後的創作人。「其實是填詞人啟發大家,我常說自己是個轉播站,我只是認同他們的文筆,想分享他們的態度,幸運地我有這樣的影響力,可能有人是喜歡我把聲,或是喜歡我個人,所以就留意當中想表達的內容和意義。但有一點我很堅持,就是從來不會刪改填詞人的歌詞來襯番我的語氣,所以我們彼此信任,就算小克填的《主旋律》很難記,我都會嘗試理解如何去演繹。」
不過樹大招風,近年網民對他有不少負評,不是演唱會沙聲,就是頒獎禮上黑面兼忘記歌詞不夠專業……「做音樂我好少睇評論,又不玩微博、facebook,只玩Instagram,我喜歡面對面溝通,多聽直接的反應,你行街走來跟我說一句,好過我去睇一段評論……」說着說着,他本想繼續討論新歌《無條件》的歌詞,可惜時間到了,惟有留待下次的機會。
撰文:何綺娜 

老婆忙應WhatsApp Group 老公氣谷

【晴報專訊】不少港人是低頭族,即使在家也機不離手。有港男訴苦指妻子在家也忙着回覆WhatsApp信息,十問九唔應,冷落家人。社工指部分夫婦感情亮紅燈,會找替代行為逃避,圖減少雙方互動,建議他們了解問題根源,對症下藥。
在網上訴苦的港男指,跟太太結婚九年,育有兩名子女。近兩年他發現太太在家玩手機愈來愈過分,「九成(時間)揸住手機,唔係WhatsApp就臉書,同一班師奶開十幾個谷(Group),一日最少千幾二千個信息」!事主呻想跟妻子閒聊數句,對方僅敷衍了事,或對着手機心不在焉,為此感心灰。
網民:部分人病態玩手機
有過來人留言回應,指老婆在家只是對住手機傻笑,當他透明。亦有網民笑說,應投其所好,在家也以WhatsApp跟對方溝通。另有人說部分人玩手機已成病態。
八十後Winnie因為朋友及工作關係,在WhatsApp及WeChat開設近20個群組。「特別是某些活躍的群組,半小時無睇手機,已有200多個信息!我習慣短訊一響就check,即使在家,手機也放在身旁。」由於工作關係,她放工回家也會留意工作群組對話。她說丈夫偶爾會「詐型」,尤其是跟家人看電視時,指她只顧看手機或心不在焉。
妻子不滿丈夫沉迷上網
女青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伍偉湛指,曾有太太不滿丈夫回家只顧上網,儼如活在自己世界。「太太說手機一響,丈夫即回覆,不理家務及小朋友。但丈夫認為工作辛苦,工人會湊小孩,自己在家應唞唞,雙方為此有矛盾。」
伍續指,部分夫婦的感情亮起紅燈,為避免「走在一起吵架收場」,寧願各自找替代行為,例如打機或玩手機,實行「各有各世界」。他坦言這樣只會將距離愈拉愈遠,建議要坦白期望,多表達需要對方,修補感情問題的根源。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助理總幹事蔣志恒教路,若伴侶在家機不離手,可婉轉表達期望。「例如說『想多些時間同你傾下偈』,表達你的需要,對方覺得自己受重視,情感上易受溶化。」雙方另可協議哪些時間勿覆信息,例如用餐或家人共聚時,讓大家有規可依。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正见】唯识心理

【正见】唯识心理 


佛眼透视世界万事万物,人心为中枢,最灵最妙最大的宝藏在人心,最高的能源技术在于人心。全部佛学的教理行果,实质上就是一套心性潜能的开发学,佛教有三学:戒,定,慧。戒重在净身,定重在止心,慧重在开智。戒主使身体行为的止恶从善,定主使心理思维的止妄息烦,慧主使心灵潜能的开发。戒定慧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从开发心灵潜能的方法上,简称为禅修,或称为止观。
 禅修的烦扰心理 
  禅修时的烦扰,称为心魔,诸如烦恼心理的贪、嗔、痴、慢、疑、无惭无愧等,都是烦扰禅修的心魔,其魔力巨大粗猛,称之为主魔。除此之外,还有种种上窜下跳的无孔不入的小魔。   1、不信。即不信三宝,不信佛法,对禅修法门怀疑的心理,心想它到底真不真?行不行?有没有用?狐疑猜忌,因此你就不会信受,或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于是就不可能切实地有恒心地依法而修。   2、懈怠。就是懒惰的心理。打坐时,一觉得腰酸背痛,就无法坚持,很快就松盘下坐,感到如此难受,不如去干别的活。   3、放逸。就是放任的心理。心总感到无法安坐,心猿意马。这是因为平时放任自己,对应断除的各种私心杂念,不能作有利的预防;对应成的清净,不能作不断的勤修。特别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的放纵,从来不知有所节制。所以,虽想身坐不动,但内心的车轮却惯性不停,无力刹住。   4、昏沉。就是昏昏沉沉的心理,如似睡非睡的状态。开始时精神昏沉,接着就意识模糊混沌,无法自主。禅修的意识是明白清晰的,若出现昏沉就是不正常的现象,须努力克服。   5、睡眠。就是睡眠的不清醒的心理。前五识全无作用,第六意识完全变为暗昧。就是接昏沉不能克服后的状态,意识不能自控,头沉如钩,鼾声起伏,梦入西游。所以,睡眠是禅修的禁区。   6、掉举。掉是掉心,举是举动。掉举就是掉失了专一注意力的举动的心理。行为举止变易无常,包括身口意三方面。身掉举,就是总坐不住,总想动身去做这 做那,等做完了再坐,但事情总是做不完。口掉举,就是无所谓的争论是非,无益的谈笑风生,东长西短,乐此不彼。意掉举,就是内心如波涛,无风三尺浪,以往的种种经历如连续剧不停。   7、失念。就是失去正念的心理。当意识掉举时,连续剧连篇接续,随剧情的进行,酸甜苦辣的情感也接连而生,贪嗔痴慢疑随转,邪见邪念顿起,邪念取代了正念,失去了般若的观照,心态无法平和柔软。   8、散乱。就是心思散乱的心理。思绪万千,理不清,斩不断,无从进入平静安稳的状态。   9、不正知。就是知见不正当的心理。对所观的各种境界,知见不当,产生种种错误的缪解,是非倒置,善恶错乱,障碍正知的生起。   10、悔。就是追悔的心理。后悔已经过的事情,悔应不作此行,悔行此法,然后舍此取彼。



回复“助印”获得助印信息。

一场人尘俱老的修行

一场人尘俱老的修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隐秘的地方,价值连城地捂着,一直捂过好多年。

对于生命来说,能够打败岁月的,恐怕就是这个秘密了。钱和权带不进坟墓,但秘密可以带进坟墓。

一个人的一部心灵史,就是隐藏自我秘密的历史。而打破和撕开它,引发的必然是一场革命。

所谓革命,其实是一次情深意切的投降。把所有的秘密都倾倒给一个人,像扔掉所有的垃圾,亦若奉上全部的珠宝。一个把秘密都拿出来的人,倾尽的,是精神的全部。

在倾听的对象那里,你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对方懂你。这种懂,是陌生的亲切感,是恍若隔世的通畅感,是激荡的痛,又是喷涌的快乐。你一下子空了,也一下子安静了。然后,万籁俱寂,风烟俱静。


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合适的人,有些秘密就只好一辈子烂在肚子里。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释放一个秘密,需要一次机缘,而保守一个秘密,则需要一场人尘俱老的修行。

在物质喧嚣的年代,很少有合格的灵魂。

合格灵魂的标准有二:一是崇高,一是丰富。物质,是崇高的敌人;喧嚣,会迷乱了丰富的层次。合格灵魂的底子是干净的,也是清静的。

崇高的内在是良知和正义,丰富的内在是情趣性和层次性。前者以人情来统摄,后者用诗情来引领。

一个具体的现象是,生活中若没有了诗意,在欲望的表达上,就会显得更直接,更赤裸裸,甚至更低级——不是钱权,就是美色。当生命只剩下欲望耳鬓厮磨,灵魂便只好偏安于琐碎了。


灵魂缺位,动物性难免甚嚣尘上,进而在人性的层面上,就会呈现出自私与功利、阴暗和偏狭。有合格的灵魂,才会有合格的人。然后,才能谈人的其他一切,才有资格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人的恢弘和寥廓,峨冠博带与器宇轩昂,大品格与大境界,才能生发和升华。

人情美,让一个人的灵魂走向了高处,而诗情美,则让灵魂走向了远方。人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就是灵魂的质量。肉体降生,只是交代了你来到这个世界。惟灵魂涅槃,才回答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灵魂产生的是人生的意义。

我相信,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含着对灵魂的敬畏。猥琐的灵魂,必然停滞在低级趣味。而善美的灵魂,始终与响亮的人生匹配。

认清一个人,不要仅看他对你的态度,还要观察他在你面前论及他人他事的态度。

因为,面对你的时候,可能是另一个他;而面对第三方的时候,他交给你的才是一个真实的自己。


人在无关痛痒的地方,往往会忘记了掩饰,在最该直接的地方,又常常表现得迂回。因此,可于无所谓处识其真,在最要紧处见其假。

要想有坦荡的人,必须得有坦荡的世界。两面三刀的社会,培养不出襟怀磊落的群体。人的率真可与生俱来,但吊诡也能不请自到。

人都有演员的一面。去原谅那些被生活逼成演员的人,去提防那些戏里戏外转换自如的演技派。有些演员是需要去周旋的,但永远不必与其交心。

当然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光明和阴暗处。也因此,人在生活中会分裂出好多个自己。人生最大的幸运是,遇上了一个喜欢的人,最终发现,他至始至终为你呈现的,都是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愿意一辈子以本真示你的人,你须明白,天下没有几人。惟如此,有些人,才那么稀缺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