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大善人家中九个儿子竟然相继死亡 ?

大善人家中九个儿子竟然相继死亡 


一个虔诚信仰观音菩萨的善士,为何九个儿子都相继夭亡?
清代王文简是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资财。王翁青年时,二十岁就结婚,婚后十多年中,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可是那九个儿子,都是呆头呆脑,没有一个聪明的。俗语说:“癞头儿子自己的好”,王氏夫妇对这九个蠢里蠢气的宝贝儿子,也都爱之犹如心肝呢!    
乾隆某年,发生大灾荒,民众饿死的很多,哀鸿遍野。即使没有饿死的人,也个个都面现菜色。王翁变卖了家产,赈济乡民,救活了很多人,大家都感谢王翁真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原来王翁夫妇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尤笃信观音大士,所以能慷慨的倾财济人,毫无吝啬。六度万行,布施第一,王翁确已依教奉行。    
事情有出于意料之外的,从此以后,王翁的长子,竟染了急病而死,不到几年,九个儿子都相继夭亡,啊!多么的不幸。王翁是一个虔诚信仰观音菩萨的善士,并且曾倾尽家财,救活了很多的灾民,怎么行了好心没有好报呢?难道菩萨没有灵感吗?王翁夫妇受了这样儿子丧尽的剧痛,悲伤极了。    
佛教徒孜孜向善,反而受到意外的灾祸,这是对于他信心是否坚定的一个极大考验。王翁夫妇毕竟是信仰极坚的虔诚佛教佛,虽连年迭遭丧子之痛,几至有绝嗣之虞,可是他们对于观音菩萨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还是每日晨夕照例在大士像前,虔诚礼拜祷告。有一天,并且作了一纸疏文,焚于大士像前,文词颇为哀伤。    
就在王翁夫妇于观音菩萨前上疏告文的当夜,王翁做了一个梦,梦见身穿白衣的观音大士,慈祥的对他说:“你以前所生的九个儿子,是九个魔鬼,都是败子,因为你们的祖上有隐恶,所以要有九个败子来败家。后来你变卖了家产,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人,阴德很大,所以上天把九个魔鬼都收回,不久以后,将有文曲星降生你的家中,不要忧伤,你的前途大可乐观。”王翁早上醒来,把夜间做的梦告诉妻子,王太太听了,很惊奇的说:“咦!我也做了同样的梦。”从此王翁夫妇转忧为喜,更兢兢为善,扶危救困,拯孤济寡,乐善不倦。   
不到一二年,王妻怀了孕,接连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学问都很好。他的后代王文简公,中了状元,官至尚书。

女人打坐入禅定无论如何都叫不醒 ?

女人打坐入禅定无论如何都叫不醒 


佛陀有一次在说法时,有一个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萨就问佛陀道:
“佛陀!这个女子为什么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于三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誉的我,为什么却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从定中引出,自己去问她。”
于是文殊菩萨就绕此女子三匝,并鸣指一下,但此女子都无动于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尽其神力,都不能使这个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现在,就算有百千万个文殊,也没有办法使这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沙国土,有位罔明菩萨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萨从地涌出,向佛陀作礼后,便至此女子前,鸣指一下,此女子马上就出定了。
罔明应该就是无明了。禅定,不为外境所动,虽文殊般若智能,亦不为所动,但无明烦恼的力量不可小看,随便一句话,能令你欢喜,也能令你烦恼;随便一件事,能让你高兴,也能让你生气。吾人生存于世,若无禅定实在可怜,每日生活,他人要我们欢喜,说几句好话,我即欢喜;要我烦恼,说几句坏话,我即暴怒。别人掌握了我,我不能自主,连喜乐我都无法对治,此皆禅定不够。
虽系女子,但能入定,文殊菩萨亦不能动,但下方的无明起时,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可不慎呼!

问答| 佛陀为什么说尚未修证到阿罗汉果,不可信汝心,原因何在?

问答| 佛陀为什么说尚未修证到阿罗汉果,不可信汝心,原因何在?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意译作应供、无生、杀贼。诸佛菩萨,乃至阿罗汉皆已证得涅槃妙心,得不生不灭,共登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得此法者,其心已断三毒,六通圆成,自性能随愿自在,不被诸惑所动故。
尚未证成阿罗汉之人,三毒(贪嗔痴)炽盛,六根触六尘,生心染境,一切时一切处皆被外境所迷惑:因而自性漂浮不定,无常万变,把持不住本性之动向,任业风牵流六道,致使浪迹生死,穷劫不休。
凡夫未证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绝对不可任意相信自己的心,原因在此,假使愿力不足,道心不坚,随便就信赖自心,往往易于闯祸,自招其果。
所以,唯证之际,得涅槃法身,方得深信自心,毕竟,不被外境所动,自性自在故。
杂阿含经云:“所谓阿罗汉者,贪欲(梵语lobha)永尽,嗔恚(梵语pratigha)永尽,愚痴(梵语moha)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

宗萨仁波切:佛教与灵修心理学之间有本质区别,切勿混淆!


我们总是急于去修各种法,我们也总是想得到最殊胜的法,可是我们从来都不忍心观察自己的根器,我们的修行似乎是为了让一切变的更美好,甚至没有痛苦、没有挫折,而成就者的修行是为了了解实相,不想再被轮回所欺骗,所以,当我们的出发点不一样时,所到的地方自然也就不一样,修行,会让你痛一点,但是相对你会清醒些,因为真理总是喜欢拆穿那些美丽的谎言。---热腾仁波切
采访者:一些受过高等教育、能直接用英语看您的书、听您说法的人深深为您的教法吸引,想成为您的学生,但他们又感到追不上您这位已有无数弟子、行迹不定的上师;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向其他普通的传统的老师学习,结果呢,他们就始终没有拜师。对他们,您有什么建议吗?能推荐几位其他的您欣赏的上师吗?
仁波切: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大师。这些学生无法跟随我大概是件好事,因为他们不会吃太多苦---主要是不会幻想破灭、大失所望。在中国有这些伟大的导师,如慈诚罗珠堪布以及土登尼玛仁波切,他们是无价之宝!土登尼玛仁波切非常特别,他是一位非常神圣的人物,也是一位有证量的学者,他的汉语讲得很好,不过他总是装成无名小卒,这种特质极为重要。

采访者:在中国读书界,奥修(OshoRajneesh)和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都很有影响,您认为他们是开悟者吗?克氏主张在灵修上抛弃一切传统,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您也说过不一定要成为佛教徒或基督徒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跟随某位上师才能修行,这和克氏的观点相似;但您所教授的藏传佛教却特别强调传承,不按传承学习是不会有成就的,是吗?那些既被佛教也被克氏吸引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仁波切:不只是克里希那穆提以及奥修·勒贾尼希两人,还有许许多多现代所谓的导师和作家,他们教的并不是什么佛陀没教过的新颖的东西。事实上,有时,这些现代导师只是从佛陀的教法里取出其中一小部分、一个小角度,然后自称是自己的教法。我不知道谁证悟了,这很难说,也有可能那些所谓的活佛才是真正的妖怪。

采访者:您想和奥修、克里希那穆提那样拥有更广泛的读者而不仅仅摄受佛教徒吗?
仁波切:我知道有很多老师在教佛法时,将所有的佛教术语都去掉,以非传统的方式来表达,我有时也这么做。然而,这么做有其危险性,这有点像,你为了要让年轻人听贝多芬,而在贝多芬的音乐里面加上摇滚节拍,因为年轻人都喜欢舞动身体,但是这样一来,真正的贝多芬就消失了。这时,你突然听到的是配合着摇滚节拍弹奏出来的第五交响曲,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因为贝多芬有他的特质,你应当尝试去听贝多芬,而不是尝试去听你想要听的东西。

采访者:佛法里有许多心理学,现今很多从事心理学的行家受到它的吸引。佛教修行通过禅修止、观而觉知当下,这和弗洛伊德以来的西方心理学,通过向心理医生叙述和被催眠进行的治疗方法有相似之处吗?
仁波切: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心理学家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娑婆世界(轮回)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佛教徒则不是。两者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很相似,佛教可以使用心理学的方法,佛教同样也可以用切洋葱作为方法来使用,但这并不代表心理学和佛教相同。
采访者:您说过,修行不是让我们放下一切,而是学会跟一切玩耍。能否告诉我们该怎么玩耍,怎样才叫玩耍?
仁波切:玩具不该控制你,就是这样。

采访者:基督教在穷人之间发展很快,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督教为穷人带来了医药和学校。您说过,您更高兴佛教在传统基督教国家、在智识较高的人群里发展起来并庆幸追随您的人是知识分子和一些有好用的头脑的人。但在大乘佛教里,多年来也有像是一行禅师、圣严法师那样的大德倡导「人间佛教」,台湾的慈济基金会也是像基督教一样以积极济世而闻名的。您怎么看待「人间佛教」?现代佛教是否应该在出世和济世间找到平衡?
仁波切:方法(注:佛教术语一般称为“方便”,指慈悲)绝不应该劫持智慧。如果我们过于重视行动而忘了智慧,那佛教就只会成为另外一种宗教---那种乖乖好好、很有同情心、慈悲心、爱心的宗教。当然,这一切让人感觉安慰舒缓,但这不是佛教,这仅仅只是感觉好和舒服而已。我对圣严法师十分敬仰,我读过几本他的书,单单从他的表达方式和他教导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能将很深的智慧带入行动当中。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人间佛教」或「涉世佛教」那类济世的行动能将人们引向智慧,那我完全赞成。

采访者:您的新书叫《不是为了快乐》,是说学佛修行是为了达到证悟而不是为了现世快乐,但这时代盛行「心灵鸡汤」,要人们真正去实修、实践佛法是困难的。您有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有趣又有创意,可以提供给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人,让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将佛法的理论融入生活去修行?
仁波切:我这里讲得很简单。只要这个修行人或者佛弟子对佛法的见地至少有一点理解,佛教并不排斥任何其他的方法,我想我们必须促进见地上的理解,这样,我们真的可以很开通、很勇敢地使用各种各样可调整、具娱乐性,以及不过时的方法。

采访者:佛法的见地既然能够被理解,便一定有方法让我们可以实际地去应用。
仁波切:我们必须去应用。理解就像是阅读一本医学书,假如你生病了,你一定要吃药,不能单靠看书,而应用的方法有几百万种。

采访者:但是那些看了您的书的人,就是要从您这位上师这边得到特别的药方。
仁波切:我不必发明任何新的药方,药方已有很多。但是,简而言之,无论药方是什么,这里的艺术就在于去习惯它。这全都归结于此。

阿姜查:不必让自己成为什么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舍弃对爱、恨的执取,让事物顺其自然。这就是我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

照惯例而言,
八正道是以八个步骤来说明的,
如:正见、正语和正定等等……。

但是,
真正的八正道是在我们内在的---
双眼、双耳、双鼻孔、舌头和身体。

这八道根门是我们整个的“道”,
而心则是走在“道”上的人。

认识这些根门、审视这些根门,
所有的法便会显现出来。
心灵之道是如此的简单,
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明。

舍弃对爱、恨的执取,
让事物顺其自然。

这就是我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
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
也不要让自己成为什么。

不要做禅修者,
也不要想开悟。

打坐时,让它顺其自然,
行走时,也顺其自然。
一无所执,也一无所治。
没错,
增长三摩地和毗婆舍那
的禅坐方法有十几来种,

但它们全都归回这点---
放下一切。

跳出热恼之地,
走到这清凉的地方吧!

为何不试试看呢?
你敢吗?


扩展愿菩提心的空间


扩展愿菩提心的空间 

在相对的境界来说,有两种证悟的心。一种是愿菩提心,另一种是行菩提心。发愿获得证悟的心与愿菩提心有关。作为修行人,无论是修持密乘、大乘或小乘,皆需受到某种启发而修行。

修持菩提心表示你在修持慈悲与仁爱,你必须让自己深受启发并让某些事物使你感动。当你碰到某些对你有重大影响的事物时,会说:「噢,实在令人感动」。这不必是什么特别美好的事物,但必定是真正抓住你注意力的事物,因此才能让你感动。

所以在这个修持里,你必须对周遭的事物熟悉并受到启发。如我刚才所说,你可能被穷困的人、乞丐或因为中风、皮肤病、眼疾和其他疾病折磨的病人所打动。你也应对其他的事物,如人类及动物权益、战争、天灾人祸等等有所认识。必须对轮回里的一切熟悉,这会帮助你培养愿菩提心,这样做本身就是修持。

我个人认为,不论佛教还是其他宗教的修持,都必需感动我们。这是各种修行,如念诵、灵性舞蹈、心灵瑜伽等等的要旨。打动人心,以便愿菩提心将心开启,让祝福加持能够毫无障碍地产生。

在菩提心修持的主要目的,修持慈悲与仁爱时,需要让自己得到启发,愿菩提心才会产生更大的空间,足以培养慈悲心。不仅如此,同时还会培养对一切众生的慈爱和理解。

对任何宗教来说,感动人心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宗教教义主张通过念诵、供养等方式来感动他们的神。然而,佛教并不强调神存在于外面某处,而是必须往内心找寻。许多学者认为佛教徒不相信有神,但我认为并非如此。佛教徒深信神(或真实的自性)是必需往内心找寻的。

因此,每个佛教修行者的内心必需受到感动。佛教并不相信神是身处虚空或屋顶上,会被你的念诵打动的人。反之,佛教徒相信自我启发的能力。所以在思维、禅定(或熟习)的协助下,你可以开放自己,至少能借自我启发而放轻松。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这样的交换,到底值得吗?

这样的交换,到底值得吗?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道德还是出世间宗教,大多对欲望持否定态度。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
而以佛法观点来看,欲望从伦理角度可分为善、恶、无记三性。其中,善的欲望需要发扬,恶的欲望需要压抑,而那些非善非恶的欲望,本身虽没什么过患,一旦和烦恼相应,就会介入恶的成分而变质。
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使人类欲望随之不断升级,造成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现代青年奉行能挣会花的生活原则: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花钱。
看起来,似乎是工作、享乐两不误。但我们想过没有,我们在享乐中花掉的是什么?花掉的是我们的生命!因为挣钱是要花时间的,而时间就是生命。
其实,人的基本生活可以非常简单。我们今天的很多需要,并不是生存的真正需要,只是我们为满足攀比心而产生的需要。或者说,是社会使我们产生的需要。社会要求你有舒适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分的服饰,要求你一掷千金。
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为我们还有面子和虚荣需要去照顾,我们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彻底迷失了方向。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我们没有因此活得轻松,相反,我们比以往更累。当我们面对一桌丰盛菜肴时,味觉已完全被它们麻痹;当我们面对灯火辉煌的街道时,视觉已完全被它们扰乱……
我们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挣钱,结果,只是享受了一些我们本可以不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交换,到底值得吗?

佛不度人,人自度

佛不度人,人自度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便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佛祖会来救我的。”于是那人驾着独木舟走了。可大水还在继续上涨,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着急,立即又向佛祖发出祈求。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带,他又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不喜欢这艘船,佛祖会来救我的。”

  那条小船只好抛下信徒开远了。没一会儿,水已经涨到了胸部,信徒继续大声地向佛祖祷告着。可是,随着洪水的上涨,信徒已经奄奄一息了。

  就在此时,一位禅师驾船赶来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师抱怨说:“我对佛是如此地虔诚,但是佛祖在我遇难之时却不来救我。”

  禅师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你真是冤枉了佛。佛曾经几次化作船来救你,你却嫌这嫌那,一次次地拒绝了。看来你与佛无缘了。”

  有道是“佛度有缘人”,我佛慈悲,倒驾慈航,为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指示其本具的佛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大开方便之门,因机说法,循循善诱。

  心诚志坚者,循着佛的指示,就渐渐脱离了苦海。而心不诚、志不坚者,却永远脱离不了苦海。所以说,所谓“佛度”,其实是众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

  有一个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自找伞去。”

  禅师不肯借伞,这是禅师的大慈悲——人要被度不能指望别人,而应该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