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清净与不清净的爱
提婆达多在地狱所受之苦是真还是假?(五台山比丘果戒)
提婆达多在地狱所受之苦是真还是假?(五台山比丘果戒)
提婆达多在地狱所
受之苦是真还是假?
问:提婆达多在地狱中所受的苦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答:第一、是真的。按照藏教《阿含》等的业感缘起来讲,如是因如是果,提婆达多犯出佛身血等重罪,因果不虚,他怎能不受地狱之苦呢?所以,他受的苦是真实不虚的。而佛放光明使他暂时得到快乐也是真实不虚的,因为佛无量劫的功德和愿力,这个因果业力也是真实不虚的。这按四句偈来讲是即真。
第二、是假的。是按照通教阿赖耶缘起来讲的,一切都是唯心显现,唯识所变。一切没有真,当然地狱也是假的,所以提婆达多在地狱中所受的苦是假的。这按四句偈讲是即假。
第三、亦真亦假。按照别教真如缘起来讲,这是菩萨为度化众生而示现的。众生得利益是真实不虚的,而菩萨如幻智,广做幻事。这在四句偈里面讲是亦真亦假。真者,众生真能得到利益;假者,是菩萨如梦如幻的显现。
第四、非真非假。按照圆教的法界缘起来讲,“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不可说境界是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无上菩提皆是不可说,所以叫做非真非假。
最后总结,文字皆是方便般若,如果我们在文字里面来找一个定量,那是永远也不相应的。所谓方便者,就是利用文字来成就众生的善根和智慧而已。比如下面关于《虚云老和尚年谱和法汇》的真假问题来说吧。
释迦摩尼佛:「悲」的三种含义
释迦摩尼佛:「悲」的三种含义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象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人。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宗萨仁波切:请独自享用自己的痛苦
宗萨仁波切:请独自享用自己的痛苦
然而,佛陀所陈述的重点是:我们心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会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反应中显示出来。例如,当计划受阻时,你的情绪改变得多快?一分钟前你的感觉还好,突然一阵北风吹来,勾起你过去情绪危机的全部回忆,让你重复经历每个痛苦的细节。你到了无法自己承受不愉快的地步,于是打电话给朋友。他注意地倾听,而你径自地展现所有的痛苦,完全的不考虑后果,不多时,朋友也跟你同样地沮丧、消沉起来。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佛即「证悟」之意
佛即「证悟」之意
由于我们是佛教徒,所以经常使用「佛」这个术语。这是语言学上的一个词语,一种命名方式。譬如说桌子,英文叫「塔伯」(table),但在藏语里它叫做「卓谢」(choktse)或「顿卓」(dunchok),一张桌子按照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名称。各种不同的语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界定。同样的,「佛」是佛教语言里的一个名词。我们不一定必须将「佛」这个词语用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某个身穿红黄袍子持不同手印的人。「佛」不是这个意思,也不应如此。
如果你认为佛与你本身是分离的并存在于外,或是雕像或是神祗或是树内石内水中月中的精灵等,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我会说,这并非佛教徒该有的态度。
当我们谈及佛的时候,不光是初学者,即使是一些老修行人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尊佛像。譬如释迦牟尼佛的像,阿弥陀佛的像之类。无论何时,当你谈及佛或要表达与佛有关的事物时,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想像,但不应该将此当作佛本身。
如果你深信佛就是在坛上见到的那尊雕像,或是在外面某处,与你是分开的,那么当雕像因战争或某些意外而被毁,譬如历史上,极大部份神圣的佛像都被毁坏了,这种事是会发生的,那之后怎么办?
如果你相信那些雕像就是佛本身,那么皈依的其中一个对象就被毁坏了,现在只剩下两个皈依的对象了。皈依的第一个对象被毁了,从此再也没有了。我们不应该这样想。我们需要明白,佛在我们的内心。
佛其实是「证悟」的意思,跟某个特定的宗教没有关系,也跟宗派没有关系,尤其是跟佛教没有关系。「佛」的意思是指普遍的真理。无论何时,当我们召唤佛,即是召唤普遍的真理。这是我的看法,我曾提到,即使我是个佛教修行人,也不能说自己只属于佛教,就是这个原因了。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了解心的稀有难得
了解心的稀有难得
在灵性修持的意义上,在帮助他人与帮助世界的意义上,人身与心皆稀有难得。如果身体逝去,心意识可以前往任何地方,包括畜生道。尽管如马、牛与狗等动物能为许多人服务,但是有些动物对人类或其他众生也没有多少用处。
现在你生而为人,身为修行人,应知道死后将发生什么事。我们并非为此担忧,但必须了解死亡的存在。从你诞生那一刻开始,死亡就在预期之内,无法逃避。佛陀说,除死亡之外,无一事是确定的。
具备这种了解,就会知道当下正是 行善,服侍他人,服侍世界,帮助别人,尤其是没有那么幸运的众生的时刻。应培养这种发心,也应具备这份渴求。不然,当我们死亡时,就无法服务众生并改善自己。由于业力,你可能会不断下坠。因此,你现在正身处极有利的位置。何不从今天,由此时此刻即努力精进呢?
一切皆无常
无常是显而易见的。从我们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秒一秒地老去。与别人一样,我不想老去,可是别无选择,因为一切皆是无常。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我们应对此有所了解。这是无须担心的,因为你所担心的只是一些过去了的事情。因此,既然已经事过境迁,又何必担心呢?我们唯一该做的,是了解人生,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并对此保持觉察。
一切事物时刻皆在改变,没有一样是保持不变的。因此,没有一样东西有不变的自性,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认为无常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因为它让我们的人生更有趣味,带来更多挑战。当然,自我会告诉我们,幸福应是常住不变的,而不幸则是暂时的。但现实是我们毫无选择的余地。
如果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无常,这世上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当好事可以变成坏事时,负面亦可以转化成正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取向,意思是我们是自己的老板,全面掌握自己的命运。
领会一切皆无常这一事实,将帮助你对自己的人生和宇宙万物互相依存的现实有更深刻的了解。
譬如,你和昨天或婴儿时代的你并非同一个人,可是又并非完全不同。即使某些东西不断在转化与改变,例如你的样貌,你的思想,你的性格,你的人生等等,但你依然是你。
世界也在不停的改变,你身边的一切也在不停改变。没有一件事是停滞不前的。即使处于静止状态,一切事物也不断在改变。我们拥有的一切都会受到无常的冲击。
无论将佛法视为哲学还是灵性修持,了解无常都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将改变你对人生的看法,改变你身处的世界。你将更感谢身边的人和所经历的一切,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你将以充分接受和感恩的心去体验它们。了解无常是对治从自我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的良方,它会帮助我们逐渐了悟自己的心性与一切存在的基础。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