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人间值得,生活万岁

人间值得,生活万岁

评论 生活万岁 

        没有台词设计,没有演技爆棚,没有戏剧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信息交代,有的却是“国产纪录片最好的样子”。

        说它纯度高,原生态生活场面加了个滤镜;说它质感强,普通人不起眼生活流淌的共鸣。不同社会切面的十五组人物,用寥寥数语和碎片式镜头,交替演绎着生老病死的人间万象,动情讲述着困境中奋力生活的向上力量。

        导演在繁杂生活模样里,提取细节的能力让人叹服。直白、多意、深刻的生活细节,承载着困顿、柔情、恐惧、希冀的厚重情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静默的瞬间,蕴含着与命运抗争由丧而暖,由丧而燃的生活逻辑,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60分的人,90分的希望。镜头下记录的这群人,和能够走近影院看他们故事的一群人,都不在一个阶层上。用社会的眼光来看,他们是不及格的边缘人,还要为生存拼尽全力。但他们不穷,无关他人接济,自有心怀体面活着、更有品质活着的希望。一面与眼前的苟且搏斗,一面与远方的愿望相拥,精神上富足。卖油墩子的“八十二老”,憧憬还完债去看毛主席的梦想;“姐没服过谁,我不信天”的失恋舞女,已有“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的期待;相依为命甚艰难的父子俩,许了“身价过亿,陆家嘴买大房子”的承诺。不跪不怂不逃避,只因黑暗中自带光亮。

        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只看到眼前的失意,殊不知别人的生活更辛苦、痛苦、甚至苦难。看过别人压力,才觉自我轻松,阅尽人间冷暖,方知身在福中,也是本片代入感极强的原因。还在为减肥半途而废沮丧的你,可曾见左右为难中坚守信念的支教;还在为婚姻闹别扭的你,可曾见天人两隔坟前念亡妻的老战士;还在为加班到深夜自怨自艾的你,可曾见“过得再窘迫也从容”的快递小哥;还在为生病住院烦躁不安的你,可曾见“我会回来”的坚强换心人。减轻焦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降低预期,毕竟生活不是比惨,是比谁不知足而先放弃。

        可以麻木,但不能失去理解生活的能力。当下的我们行色匆匆,活在手机和自己世界里,以莫须有的阶层优越感,漠视同理心。听过“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你还会对街上探路的盲人避之不及吗?听过“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你还会对烧烤摊卖唱的阿哥小妹嗤之以鼻吗?听过“宝贝怎么爱我啊?妈妈我就爱你呀”,你还会对带儿跑车的的姐抱怨投诉吗?谨记世道的艰辛,感念他人的不易,任何时候都不要丢了理解一个人,理解生活的能力。

        最丧的苦,却有最燃的笑容。在不堪的命运和渺茫的希望面前,本该沉沦的他们,却如此平静、如此习以为常的品味简单的快乐。馒头都拿不住,碰杯都碰不到一块的盲人夫妻,还有“你摸摸我的脸蛋,我是不是漂亮女孩子”、“投胎为人,就要享受做人的快乐”的童心;被嫌弃的人力车老汉,自我调侃“那我找个好近好近的”;“不知还有多少个明天”的癌症小哥,投入的自学哑剧化身爱心小丑;父亲久病床前暗自抹泪的孝子,秒变自嗨导游,把欢乐带给他人。以至于看完全片,不仅滴泪未落,反而嘴角扬起了笑,真心为苦中作乐的倔强而高兴。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是影片最大的主旨;“将普通人奋力生活的饱满生命底色,呈现给更大社会维度中无名彷徨的人们”。是影片最大的意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得心应手的工作,一个在身边醒来的爱人,天堂不过如此。


        比起转发的锦鲤,更相信努力的自己;比起“人间不值得”的无病呻吟,更想呐喊“生活万岁”。

生活萬歲

《生活万岁》影评:给生活添加颜色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给生活加点颜色,才能绚丽多彩,卑微不代表不精彩,重要的是有阳光照射进来。

确实很久没有写过影评了。记得上次提起笔来,写下电影的评论、感人的记录还是在2014年。也许是工作忙的原因,去年几乎没有去过电影院,只是每年春节的时候,去电影院看个热闹,看个贺岁档。3年前,我还是一个追求时尚的青年,每当有什么“大片”出来,都是第一时间去观影,生怕自己变得out,生怕被这个时尚的时代所抛弃。

《生活万岁》,让我五味杂陈。我们每一个观众都是这15位普通人和故事的看客,同样的我们也是生活的亲历者。相信每个人不管现在是何种状态都在生活着,他们在每一个城市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生活的各种滋味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品味。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活出精彩,而《生活万岁》的精彩是教会我们给生活添加颜色。

有一段时间之内,我不会生活,不会生活是现在人的通病。也许在快节奏,高效率社会的当代,人们往往为了工作业绩、金钱、去努力拼搏。其实我们早就忘了生活的味道。感觉退化,成为现代人的“心理流感”,忙了一天的我们回到家无所事事,吃饭凑合、洗衣靠等待、洗碗靠猜拳已然是常态。到头来,我们也许会有这种感悟,生活褪色索然无味。

婚礼上,我们最爱“恶搞”的就是往新郎和新娘的交杯酒中,添加各种调味品。每当新郎皱着眉头和下去的时候,都会引来来宾的掌声。司仪说到:“这一杯,是新郎兄弟精心调制的交杯酒,勇敢的新郎喝了下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然而,我们长大了,成家了,当你有了爱你的妻子,稳定的事业,不愁吃喝玩乐,就等于少了生活的滋味,变得安逸怠惰。

电影中的“蜘蛛侠”,是一位父亲,一位支持儿子梦想的父亲。在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摩天大楼代表着城市的“名片”,这位父亲的工作就是擦亮名片。我有恐高症,不敢去体验悬空在楼外的高度,我也相信任何人都不是与生俱来战胜“高度”。父亲的意义在于,儿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儿子的梦想在于身价过亿,给父亲在魔都买一套房。看到着,我没有嘲笑儿子的“无知”。上海的房子,也许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反而觉得,他们值得尊重,父子俩站在摩天大楼上,看着下面的芸芸众生,我不敢说他们生活的精彩,生活的自在。恰恰他们的生活有色彩,这不是不切实际实际的梦想,而是靠着自己的劳动和未来的梦想精彩的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如果儿子梦想成真,这也许是父亲给未来孙子讲的最好的“故事”。每一个“北漂”、“上漂”的人付出劳动,努力的在异地扎根,都值得我们尊重,起码我没有这样的勇气。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所生活的城市并不适合我职业的发展,每年我都不计其数的穿梭在一线大城市为了工作而忙碌着。每次在本地碰到同行,别人问我是否在北上广深工作,我都说算是吧,我只是在这里生活。然而,我自己知道,这根本不算是生活。

每天回到家,电子设备从不离身,一到周末就是各种嗨。消耗与虚度,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到电影里,那位夜场的DJ,在台上挥洒着自己,五光十色的炫彩灯光,震耳欲聋的音乐,其实对于她来讲,我们的娱乐是她的工作,那么她的“娱乐”又在哪里呢?那一个镜头我仿佛觉得,她是并不心甘情愿。

还是给生活以尊重,就是给我们自身以尊重。拉萨蹬三轮的老大爷,如果不是拍摄电影谁会注意到他,也许在一些人眼里,对于这个“老头”根本用不上“尊重”这两个字。对于老大爷来说,蹬车也许是快乐的,吃水煮面也许是简单的,但是有滋有味。

感谢导演能够拍摄这样一部影片,让我们反思自己,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的生活。金迷纸醉是很多人向往的日子,毕竟在当下社会“精英化”的做事,“层次化”的做人,都是人们所追求的,往上爬也许很累,但是很多人为了向往“高层次生活”而去,摒弃朴实而又踏实的日子。其实,生活的本质不仅仅是要去面对事,面对命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有所憧憬,有所希望。

希望、憧憬、期盼是这15位故事人共有的特点。


也许他们面临磨难,他们也感到命运的不公。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15位故事人的答案是活出精彩。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看完电影,我在反思,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给生活加点颜色,才能绚丽多彩,卑微不代表不精彩,重要的是有阳光照射进来。就像那位蜘蛛人父亲,落下地来,回家给儿子做饭,才能安心。

只有寬容才可成就棟樑 Ricci老鬼吳錦祥著書憶港大輕狂歲月

只有寬容才可成就棟樑
Ricci老鬼吳錦祥著書憶港大輕狂歲月 


港大近年好像總是在社運、政治風波的風急浪高之中,1972年港大醫學院畢業、現長居美國的前中大社區醫學系副教授吳錦祥,那些年同樣牽涉連串校園風波,甫退休即執筆寫下回憶錄《星星之火》,紀錄港大歲月。「年少總是輕狂,當年我也曾犯錯,如果唔係師長寬容,可能同其他同學已被控刑事毀壞,留咗案底」。昔日校方竭力保護犯錯學生,今日卻第一時間報警嚴懲,相隔半世紀的平行時空,這個與梁天琦同為利瑪竇宿舍(Ricci Hall)宿生的大仙,說希望藉小書作歷史見證,也讓校方以至當權者反思:只有寬容待學生,才可成就未來的社會棟樑。


吳錦祥去年退休,近日自美國回港短留一星期探望94歲的媽媽,也順道在港大為新書與隔世代師弟妹對談。相約他在Ricci Hall接受訪問,走進古色古香的高樓底飯堂、看着昏黃走廊掛着的舍堂集體照,71歲的吳錦祥一臉雀躍,帶記者到處參觀,指手劃腳。「呢個咪許冠傑囉,同佢係同期宿友,最鍾意攞住個結他喺度唱歌,好鬼嘈,我哋成日叫佢收口」。敢叫「歌神」收口,時年1967。那一年,香港爆發暴動滿地「菠蘿」,利瑪竇宿舍重建啟用,他這個喇沙仔亦順利考進醫學院,成為天子門生。

「學校在我們的年代十分保護學生,不會容許警察介入校園事件。」
「喺呢度,識咗我一生最好嘅朋友,嗰時宿舍120人,叫得出119個名,好似一個大家庭,瞓覺唔使關房門,好團結」。港大舍堂文化濃烈,建於1929年的利瑪竇宿舍,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男生宿舍,宿生非等閒之輩,李柱銘、黃宏發、賭王何鴻燊、才子黃霑,還有歌神許冠傑,都是「Ricci仔」,經典至屢登大銀幕,上世紀九十年代港產片《玻璃之城》,常穿紅色舍衫的男主角黎明,是宿舍風頭躉;紀錄片《地厚天高》中,曾任利瑪竇宿生會主席的梁天琦,受訪時也多次提及Ricci Hall對他的影響。

以「團結、忠誠、犧牲」為核心價值,吳錦祥那些年的醫學院歲月,都在這裏度過。物換星移,昔日的大仙,變了今日的老鬼,白了少年頭。早於70年代已移居美國升學和教書的他,多年來仍心繫香港,既痛心滿載昔日美好回憶的港大,多次身陷風眼,也對隔代師弟馮敬恩和梁天琦,一留案底一陷囹圄,一臉痛惜。「最初都冇寫回憶錄嘅計劃,幾年前一次利瑪竇嘅聚會,同好多年輕堂友閒談,知道佢哋對好多當年事一無所知,先萌生寫下作紀錄嘅念頭」。

時間回撥至1970年,由勇武「拆hall」險被停學處分的「康寧堂事件」,到那些年任學生領袖,領導同學與校方抗爭,成功爭取修改新成立的紀律委員會規程,將不合理條文全部刪去,吳口中的往事,就如透過薰黃的濾鏡,遠古卻又記憶猶新,兩個章節寫完,他笑說很快又因忙這忙那,擱在一旁。「真係下定決心要寫,係上年馮敬恩因為衝擊校委會,被控擾亂秩序和刑事損壞,在法庭被定罪。學校在我們的年代十分保護學生,不會容許警察介入校園事件,怎麼現在會因為學生一時躁動,主動要求警方根查?」

儘管不同年代,有些情緒還是可以連繫,大學舍堂生活圍繞不同課外運動,以盛產「波牛」見稱的Ricci Hall,也不例外。那些年,另一舍堂康寧堂,因為利用評分漏洞贏戲劇比賽,觸發包括吳錦祥在內共32Ricci Hall學生,衝往「拆hall」表達不滿,是為「康寧堂事件」,涉事者差點被勒令退學,整個舍堂亦受牽連,引起軒然大波。他在書中便這樣寫:「如果學校當年交由法庭處理,我們這班人會有甚麼下場?」

吳錦祥直言,風波後舍堂上下亦受罰,但事件讓他上了寶貴一課,自此做事三思而行,到今日,他仍感謝當年師長對同學的寬容,成就了今日的他:「經過50年的考驗,這批當年犯錯的學生全部成材,既有大教授也有成功商人,證明當年的處理是正確的。」

那些年的頭號大事,今日回望,變成帶點微黃的茶杯裏的風波。如流氓般率性糾黨「拆hall」宣洩不滿,吳錦祥今天這樣解釋:「這其實是年輕人的特性,既有熱情理想,也會盲目躁動,是成長的必經過程。」作為衝動派過來人,這個27歲已在港大任教的卓越畢業生,直言自己今日是老鬼,但那些年,也是「從錯誤中走過來」,「年輕人犯事,需要的是寬恕和教導,而不是打壓和嚴懲」。他說:「珍惜保護年輕人,就是珍惜保護我們的未來。」說來或嫌老生常談,但放在今日香港,並非必然。






「世界果然不只黑白兩色,中間還有一大片灰色……做人的難處是既要包容,又要執着。」
只是,他亦苦口婆心勸勉年輕人「較正焦點抗爭」:「做醫生梗係希望可以讓病人長壽,但如果追求長生不老,就肯定係不設實際。」。主張「又傾又砌」的他在書中就這樣寫:「世界果然不只黑白兩色,中間還有一大片灰色。」如果不能簡單以二元觀點來分辨對錯,那世界只剩灰色可以嗎?他說也不能:「兩端的黑白仍然十分重要,是風雨如晦的指路明燈」。站在十字路口,如何是好?「做人的難處是既要包容,又要執着,有為有不為,堅持自己的底線……

黑白灰之間,如何拿揑?這大概是香港人今後要上的重要一課,不過對於記者來說,感興趣的還有當年32個參與拆hall的學生,究竟是何方神聖?「名字不說了,只可以話你知,佢哋今日都好有成就,對社會好有貢獻」。仍像頑童的退休教授大賣關子。「其實,你幾唔願意接受到都好,未來嘅世界,仍然係屬於年輕人」。時間既是最大武器,某程度也是最好的證明。「只有寬容待學生,才可成就未來的社會棟樑。」他說。 

art_end.gif

明星夢碎後,高俊文工作大減,薪酬僅夠吊命,他只好馬死落地行,轉行做保安餬口。


綠葉王高俊文入行40年,13年離開無綫轉投港視,原以為有機會發圍,可惜港視不獲發牌,令他鬥心盡失。不想吃回頭草的高俊文,只靠少量工作過活,自言「吊住條命唔使死」,之後又投資失利,一度陷經濟危機。幸得女友一句「咁樣唔得喎」點醒,高俊文轉行做保安自力更生,不再發明星夢。
撰文︰唐琛悠
現年60歲的高俊文78年參加無綫藝員訓練班入行,拍攝過多部電視劇,王維基12年開始籌備港視,高薪向無綫挖角,高俊文也是其中一個過檔藝員,他原以為可以有一番作為,可惜港視不獲發牌,他也不想返回無綫,工作量頓時大減。高俊文日前接受《蘋果》電話訪問,他坦言那時工作甚少,收入僅夠餬口:「嗰段時間好少工作,得番配音同有啲戲做吓,不過唔多,叫做吊住條命唔使死,但係慢慢覺得好頹,連女朋友都話『咁樣唔得喎』,冇晒鬥心,之後經濟有啲問題,加上投資失誤,慢慢諗咁樣唔掂,真係會死,要搵番份正職,唔好再發明星夢。」

「個心好掙扎」
明星夢碎,高俊文離開從事多年的演藝圈轉行做保安,內心也經過不少掙扎:「呢個決定諗咗非常之耐,我報讀嗰個高級保安課程之後,個心都係十五十六,唔知點樣去面對自己,個心好掙扎,不過都OK,原來做保安都要攞牌,要上156個鐘頭嘅堂,對我嚟講有啲辛苦,但最後都讀咗兩個月,考試pass咗,係一級認可資格。」

課程畢業後,高俊文在連鎖超市工作,他覺得甚具挑戰性,因為要面對他人目光,商場每天人來人往,不少人都認出他,但高俊文對自己說,要從高難度的地方開始,幸好最後克服過來。「可能我係一個演員,慣咗面對群眾,一路試工都冇問題,做得幾好。點知有你哋行家又過嚟搵我,話有人報料嚟了解吓,嗰陣有啲𤷪𤺧,心情又忐忑,覺得我只係想平靜嘅生活,點解仲要滋擾我?你知啦!做演員嘅心態好矛盾、複雜,好彩我樂觀諗通咗,我要多謝呢個讀者,令到全行都知道我轉工。」



仲做得靠自己
適應是第一步,高俊文昔日的藝人身份,對他有利也有弊:「你問我係好定唔好,我都唔知,可能幫到我喺事業有啲進展,亦可能因為太惹火,有公司而唔敢請我,我平常心喇。」不過被踢爆轉行後,高俊文心情反而變得輕鬆:「公司啲人都對我好好,你知我都年紀唔細,如果再向社會踏足,又能夠做到啲乜嘢工作。可能有啲人見到你咁,畀啲嘢你做,做到退休,都無謂嘥彈藥。𠵱家咁樣仲好,唔需要再尷尷尬尬,自己可以面對,我都希望畀到正面訊息大家,既然行得走得,點解唔靠自己?我仲做得嘢,腳踏實地搵份工,希望提升自己,由散仔做起,慢慢升做組長、主管,過咗70歲就會轉做看更,到時就退休。」

轟議員唔做嘢
雖然已轉行,但對於演藝工作,高俊文卻不會抹殺任何可能:「如果有人搵我,我都會老實同人講,我做緊保安,返夜班,如果認為我啱就直接開工,唔好casting,始終要夾一夾時間,要休息先可以做。」他也有感而發:「我唔係因為唔再喺呢一行而語無倫次,之前又話中港一家親,但係又有演員限制,其實係抹殺演員嘅機會,尤其嗰啲冇乜知名度嘅演員,但係我又睇唔到嗰啲代表業界嘅議員做緊乜嘢,我睇見啲人鬧啲劇集好膠,其實都幾傷感!」 

art_end.gif

【傳染病專家袁國勇】入行8年轉任微生物專家:醫生就係福爾摩斯

2018年眨眼已到尾聲,一個學期後,又一批莘莘學子踏入社會,滿腦子掙扎及迷茫,傳染病專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亦走過這段歷程,「嗰時我好困惑,係咪要返港大醫學院,我覺得我處理唔到,我心智未成熟到係咁嘅環境成長。」以優等成績(Distinction)修畢醫科,理所當然地到培訓最好的瑪麗醫院做實習醫生,發現工作環境不如想像,他毅然轉換工作環境到聯合醫院,「聯合醫院幫我地好多,但我都仲係唔開心,可能我性格就係做研究。」7年後,再回到瑪麗醫院時,已經成為臨床微生物醫生。

當年「香港醫學界之父」達安輝任港大血液科教授,但他教袁國勇的卻是傳染病,「嗰時美國係講緊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病,達教授話一定要教傳染病!」達安輝提醒袁國勇傳染病的重要性,20年後袁國勇成為沙士抗疫英雄,發現導致沙士的冠狀病毒。

曾任內科醫生、外科醫生,又精於微生物學系的人,正是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我好懷疑,以後仲會唔會有一個咁嘅醫生!」的確,1981年以優等成績(Distinction)在港大醫學院畢業,他津津樂道地分享當年的畢業考試,「連考畢業試,達教授帶我睇嘅個案,都係傳染病!」年輕的女病人躺在床上,旁邊的盤內有消毒液,病人只能進食流質食物,並且發高燒,達教授提醒袁國勇摸肚,一摸之下,他知道是腸熱症。

醫病如查案 從達安輝明白傳染病重要性
「做醫生根本就係福爾摩斯,你病人訓喺床度,有張退熱貼喺度,只係食流質,旁邊有消毒液,你已經醒水啦,你已經知道佢有感染,否則唔會有盤消毒液喺度,佢感染係條腸度,如果唔係病人唔會食流質食物。」師承「香港醫學界之父」達安輝,袁國勇強調達教授一直強調教授傳染病的重要性,他稱糖尿病或癌症很難根治,但醫好傳染病後,病人很大機會完全康復。

自認心智未成熟 難在瑪麗醫院成長
踏出醫學院,袁國勇理所當然地到培訓機會較大的瑪麗醫院任實習醫生,但看著該院的醫生疲於奔命工作,更有醫生因忙於研究及寫論文,反忽視病人。他理解卻感到困惑,但不認為可在這工作環境下成長。而袁國勇的好友之一,靈實醫院顧問醫生陳健生一語道破,提醒他做醫生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建議他和前聯合醫院臨床毒理部主管劉飛龍醫生在內的五位朋友,一起轉到聯合醫院工作。

dI4Ft_0x79REHC2q0P4daqWj7zuYi1wdMoEe7TKBHu0.jpg
在聯合醫院成長的袁國勇直指:「Its a very important place!」(資料圖片)
「個度嘅人最窮,因為全部係新移民,個度得400張床,連急症室都就嚟要關閉,無香港畢業醫生肯做,因為無房屋津貼,培訓亦相對較差。」但對袁國勇而言,卻是與世無爭,可以專心診治病人的,連和他廝守一生的太太亦在聯合醫院認識,難怪他說:「Its a very important place!」時間匆匆,7年過去,感到沉悶的袁國勇留意到美國疾控中心公布,針對肝炎病毒的標準防護措施,瑪麗醫院又公布有臨床微生物醫生的職位,袁國勇毅然應徵並獲得取錄,「可能我性格就係做研究。」

rhIFkATWsiC8xg-gmESIALEI4XohVaPStwi3bJIIt2w.jpg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分享入行點滴,盼65歲後繼續服務市民。(林若勤攝)
未想過環遊世界 盼繼續教學、研究
終於踏入微生物之路,袁國勇在2003年成功找出沙士由冠狀病毒所致,政府自此資助團隊進行研究。至2011年,政府欲停止資助,但翌年出現被稱為新沙士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研究的資助繼續,袁國勇得以「有錢做落去」。
即將踏入62歲的袁國勇,提醒後輩勤力永遠是對的,保持好奇心及學習待人接物是甚麼年代都有用的方程式。工作數十年,還有三年便踏入退休之齡,袁國勇未有想過環遊世界,他希望繼續教育及研究工作。若港大再不聘請他?才剛提醒後輩應考慮做醫生是為幫人還是賺錢的袁國勇笑說:「咁我




【傳染病專家袁國勇】批醫生不用英語論症 斥父母代子求職:荒謬

【傳染病專家袁國勇】批醫生不用英語論症 斥父母代子求職:荒謬

「沙士英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多年來埋首研究及教學,每每有傳染病相關事宜,袁教授總會現身記者會講解。有別於其他記者會,袁國勇一直堅持先用英語後用粵語,「港大係以英文教學,有咩理由用廣東話開始,無可能!」堅持背後更有一份擔憂,「我真係好擔心,好多醫生而家巡房係用廣東話(醫生間的對話),你知唔知,呢樣野真係30年前從來都無發生!」他直指內地大學已紛紛轉用英語,但自稱「國際都市」的香港卻用廣東話論症。

醫生轉投私家醫院情況嚴重,袁國勇直指年輕人的價值觀從少學習,至入讀醫學院已難以改變其價值觀。袁回憶小時間總是自己作決定,自己照顧自己,但竟然曾經有父母代兒子向他查詢工作機會,他不客氣叫這對直升機父母「你叫你個囝嚟「父母要搵食,邊得閑理你!」袁國勇回憶起小時自已事情由自己處理,由洗衣服到上學背書包都是自己負責,但至現今世代,卻有家長連子女求職都代勞,「試過有父母走嚟幫個仔同我傾搵工,佢想做呢份工。我話『搞錯呀,你叫你個仔嚟啦』,簡直荒謬!」他強調年輕人的將來應由自己計劃,有困難可問同輩,認識朋友,「我一生人最好嘅朋友,全部都係學生時代建立。」他又透露現時仍有和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堅持英文有因:大部分醫學期刊都用英文
談及後輩,袁國勇直言有一擔憂,因為醫學文獻及書都是以英文為主,所以過往醫生巡房時,除對病人外,均以英文為主,「我啱啱畢業時英文同現在當然無得比,係因為長年累月講親病人都係英文。」袁國勇表示,即使復旦大學及清華大學亦改用英語,反而香港醫生用廣東話,他大感困惑地說:「發生咩事,你話自一己係國際城市,現在好多會議,醫生開會用廣東話。我開會,我即刻鬧佢!好多醫生都唔想,講講吓講返廣東話,咁樣唔好!」
袁國勇強調大部分醫學期刊都是英文,認為香港不應反其道而行,醫學依舊應以英文為主,他又笑指:「我唔係叫你唔好學普通話,我都學緊普通話,都講得兩咀,不過差啲咁解,好過崔世安。」


發生咩事,你話自己係國際城市,現在好多會議,醫生開會用廣東話。我開會,我即刻鬧佢!好多醫生都唔想,講講吓講返廣東話,咁樣唔好!
袁國勇

公立醫院過逼 撐填海造地建醫院

香港醫護人手不足,公立醫院過逼,袁國勇直指,病人伸手可以摸到旁邊,難以控制感染情況,「你話林鄭月娥特首填海唔啱,咁你搵地出嚟先得架,我唔識要填幾多,係邊度填,我唔識,但填海係需要。」袁國勇直指,香港需要更多土地興建醫院,增加病床間的空間。他強調自己絕無政治立場,只是講「What is best for everybody(對所有人最好的事物)」。

人手不足,其中一個原因是稍有經驗的醫生會轉到私家醫院工作,袁國勇多次嘆氣指:「我真係好想啲後輩考慮,你做醫生都係想幫貧困、有需要嘅人,你哋個個出晒去搵銀,咁佢哋點?」袁又指,很多人說他們不教學生醫德,他坦言小朋友的價值觀由父母、朋友、老師建立,到學生已經189歲入醫學院再教他醫德,教他不要貪錢已經沒有用。



我真係好想啲後輩考慮,你做醫生都係想幫貧困、有需要嘅人,你哋個個出晒去搵銀,咁佢哋點?
袁國勇


袁國勇指香港應該學習美國,規定醫生每隔數年便需接受相關專科考試。

早前,一名逾80歲的醫生為病人注射肉毒桿菌後患者死亡,令社會擔心醫生年齡。袁國勇指,香港應該學習美國最好的國際慣例,每隔數年醫生便需接受相關專科考試,不合格便不可續牌,這便可解決所有問題,更不會有年齡歧視,「講完佢哋拎磚掟我都似!」

脂肪肝不關您的事嗎?

脂肪肝不關您的事嗎?


在我們當中,有四分之一人患有脂肪肝。有的是通過檢查疾病;有的是通過健康體檢才發現自己得了脂肪肝。由於對脂肪肝缺乏認識,所以不以為然。是的,脂肪肝在臨床上一般沒有臨床症狀,但到了嚴重時會出現肝功能改變,引起肝纖維化,也有發生肝硬化的危險。因此,那些經常有飲酒習慣,喜歡吃肥膩食品,嗜甜食的朋友,要定期接受肝臟超聲檢查。如脂肪含量超過10%以上,就要注意了。
脂肪肝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由於經常飲酒,酒裡含有乙醇,乙醇在體內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當過多三酸甘油酯積聚在肝內,即形成脂肪肝。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大多是進食過量肥膩食品和甜食等造成的,也就是吃進過多的食物,所形成的能量未能消耗掉,都轉化為糖原,並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增加了肝內脂肪積聚,而形成脂肪肝。再有我們經常喜歡喝的飲料,大多含有葡萄糖和果糖,果糖較容易被轉化為三酸甘油酯,也會增加患脂肪肝的風險。肥胖與脂肪肝有關。正常標準體重(以公斤作單位)為(身高(厘米)- 105±10%,超過標準體重30%以上,就有八成會患上脂肪肝。另外,有啤酒肚、三酸甘油酯超過1.7umol/L、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低密度膽固醇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等均是脂肪肝高危人群。
要遠離脂肪肝,就應該控制體重,適當運動,注重健康飲食。飲食量要得宜,飲食的熱值不應高於消耗的熱值,要多消耗體內的脂肪。適量飲酒,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增加食欲。但過度飲酒,就有增加罹患脂肪肝的風險。也要避免飲用過量含糖飲料,要多吃蔬菜,講究葷素搭配,不暴飲暴食,這樣脂肪肝便會遠離您。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孟慶年醫

留住「黑房」中消失的工藝 菲林藝術攝影師:感覺如初戀

留住「黑房」中消失的工藝 菲林藝術攝影師:感覺如初戀

攝影在1990年代末數碼化,拍攝變得方便快捷。只要有一台相機、電腦、圖像處理軟件、打印機和相紙,由拍攝到印出相片的過程亦不過數小時。菲林相機與相關技術亦早被市場淘汰,變得不合時宜。攝影公共平台兼工作室黑點創辦人尹子聰(Simon)跨越菲林和數碼攝影的時代交界,由從事新聞記錄式攝影轉變成藝術攝影師,他至今仍堅持使用菲林攝影的關鍵原因,為其獨特的攝製和傳閱習慣。Simon從傳統沖曬菲林的技術過程中,一說究竟。
攝影:江智
尹子聰留意到香港缺乏一個凝聚藝術家和攝影師的藝術空間,故此在2006年成立了黑點,定期舉辦攝影課程,讓大眾可體驗攝影的樂趣。



攝影沒有優劣對錯之分, 運用什麼技術攝影, 處理影像, 全在乎個人對攝影的追求。
黑點創辦人尹子追求紀實的工藝 菲林拍攝技術
「我鍾愛攝影的原因,在於它總能站在最客觀的位置,記錄某時某地的畫面。」原來Simon追求紀實的態度,可追溯至1990年代初,他於英國留學,報考攝影會考科的讀書時期。當時初次學習沖曬底片,影像在顯影劑內浮現的過程,叫Simon讚嘆不已。他更形容那次經驗宛如初戀。「手曬」相片的快感,令他曾立志以攝影作職業技能,成為如Eugene Smith般的紀實新聞工作者,藉實地攝影揭發各種社會問題。畢業過後,Simon曾擔任海外報社的新聞編輯及相片代理人。但現實卻不似理想。在海外工作的日子,他深深體會到西方主流媒體都有既定的立場與觀點。記者的工作亦只是湊合現實片段,按照既定立場編寫「肥皂劇」,有違他個人追求寫實的主張,淪為喉舌。於是他在2000年回流香港,望以獨立攝影師身分拍攝作品,尋求更自主的工作空間。

93hHKfhYamu7eGKWi6QSBR-PIe1P099J1KnPJtSpzyY.jpg
在後期製作菲林影像的過程中,沒有數碼處理技術的「放大」向「縮小」功能,得靠使用放大鏡放大負色底片。

當時數碼攝影正值急速發展時期,不消幾年,數碼攝影技術就將菲林拍攝完全取代。單靠數碼相機、圖像處理軟件和打印機,便能在極短時間內生產各式相片,叫費時費工的菲林拍攝和沖曬技術毫無用武之地。連同專精於菲林拍攝的攝影師和圖像處理技術人員亦被市場淘汰。與菲林攝影比較之下,數碼攝影門檻低、成本相宜、速度快、可塑性高和產量龐大,都是其優勝之處。當被問及至今仍然堅持使用菲林攝影的原因,他說:「我喜歡使用菲林相機拍攝,製作底片,於黑房內沖曬影像於相紙上的過程。即使拍攝時無法預料相片效果,全靠累積多年的經驗作判斷,但由一手一腳調配化學劑,控制曝光時間,和選擇各式菲林、相紙與濾鏡的配搭,感覺卻非常實在,成為我創作其中方法。」

Simon坦言數碼攝影發展速度之快,雖叫他意料不及,但他從不反對數碼攝影,更認為數碼攝影早已超越菲林攝影。讓他最為感觸的,卻是影像內容變得相對淺白,攝影師亦無法從繁複的影像處理過程之中,養成獨到的觀點與視角。攝影作品流於表面,影像內容失去深度,就是伴隨而來的結果。菲林拍攝能如何養成攝影師的觀點,令作品內容富有深度?Simon先從菲林拍攝的限制說起。


借限制發揮 培養獨到的拍攝視覺
「使用菲林相機,按門的次數都有限制,而且你亦不能立即看到成果。」換而言之,在按快門之前,就得仔細觀察景物的內容和構圖,引用拍攝經驗,調節菲林相機的快門速度、白平衡、光圈、與感光度等等設定,才能將影像準確記錄於菲林之上。基於以上限制,攝影師自然會細心思索,詮釋眼前景像,清楚每次按下快門的用意和目的,培養出獨有的個人觀點。這亦是拍攝與攝影的最大分別。

H6vlm7wsUpyyaFfcu2Ynb5qeYIgn-Y7f2-Mu_dvjLv0.jpg
設有微紅燈光的「黑房」內,置有放大機和幾盆化學液體。相紙經放大機曝光底片,按次序和特定時間浸泡於顯影劑、停影劑和定影劑後,一幀菲林相片從此誕生。

1ZUdweD3cB5ZORdKQL5CVpQB2mBFVnf47NnQd-zZ0Hc.jpg
菲林上佈有一層感光層。經相機拍攝過後,要在無光環境、特定溫度和時間控制下,菲林經過顯影、定影和固色過程,加以風乾,就能製成底片。

Simon亦有學習運用數碼技術,處理圖像。如從技術上分析,他認為以菲林記憶影像,加以「手曬」出來的相片,勝在貼近現實。菲林的記憶方式有別數碼記憶。簡單而言,當光影傳入相機的一刻,菲林上化學物受光過後,產生改變,形成層次豐富的灰階,定影過後成為底片。底片影像經過曝光、顯影、停影、定影和沖洗等過程,沖印於相紙之上,一幀相片從此誕生。數碼攝影可經圖像處理軟件大幅修改色調、相片線條與內容,相比之下,菲林攝影更見寫實。「即使菲林拍攝可經手工繪畫底片,藉多種技巧修飾相片細節,但限制依然繁多,未能大副修改菲林相片內容,數碼相片則不然。如要比喻修改菲林底片和數碼改圖,就似是化妝與整容的分別:化妝,在於修飾臉容;整容,就能將五官改頭換面。」


在菲林攝製過程之中,沖曬亦是修飾影像效果的其中一環。如何有效呈現出相片中的故事,便靠菲林的特性與尺寸、相紙材質、製作底片時的溫度、放大倍數和濾鏡選取等決定,是菲林攝影中重要的技術考量。攝影師要日以繼夜於黑房沖曬相片,累積經驗,才能養成專業判斷,準確調節配方,塑造出各款影像效果,突出主題。Simon形容手曬相片之所以是一門工藝,過程全靠豐富的個人經驗和知識,才能挑選出適合的配方,沖印出理想的畫面,工多藝熟,全無捷徑,「菲林攝製圖像,限制極多。由拍攝到沖印底片的過程都不能出錯。單是這一點,反而教我回到攝影的根本,在基本構圖和主體上着力,建構相片故事。」

wVDtqqZs8-Wr9lURSvx7_DmefeYxiEUMvrHUU76x1FM.jpg
如要簡單塑造粗糙的影像效果,只要加大底片的放大曝光的倍數,或選用紋理較為粗糙的相紙,就能營造出所謂的「質感」。

網有時限的相 延續細閱相片的習慣
從菲林攝影時代出身,再涉足數碼攝影,使Simon明白攝影技術轉變,令每天都有如恆河沙數的影像出產,迅速流動,從根本改變影像的傳閱方式。攝影數碼化不單帶來更方便的技術,更徹底改變影像的傳閱方式,扭轉人探索世界的閱讀模式。「菲林攝影以紙媒為主。紙媒的限制就是傳閱速度慢,相紙上的影像更會隨時間而揮發,設有一定傳閱時限。沖印於相紙上的影像,亦相對變得相當矜貴。反觀數碼攝影的產量極高,經過大幅改圖,拼湊各種圖像而來,為博讀者一下讚嘆,就算完事,如要追溯相片的本源,可謂無從入手。」相片失真,原創性不足,用之即棄,就是伴隨數碼攝影而來的結果。在「速讀習慣」流行的時代,拍攝模式講求方便快捷,不單令攝影師失去對寫實的追求,更無助養成獨特的個人觀點,培養更深的攝影情操。

Simon不時強調:「攝影沒有優劣對錯之分,運用什麼技術攝影,處理影像,全在乎個人對攝影的追求。」而他開設黑點沖印工作室,除了能讓自己獲得更多創作空間外,更可保存這消失中的工藝,藉限制多多的菲林攝影,讓有志成為攝影師的人,培養出獨有的攝影視角與觀點,將菲林沖印技術帶回生活之中。如要Simon形容今天自己的角色,他便以藝術攝影師自居,「藝術沒有限制。但我卻不是為求名利,亦從不主張提高作品價格。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將來更多公眾參與,享受『慢讀』相片的趣味。」

UJE2UOQwyMn-vAA0OxGnsGicAS5uv4BP9IZyOPSGcjg.jpg
黑點
2006年由尹子聰(Simon)創立,堅持使用菲林拍攝藝術照,認為菲林攝製影像的過程更加實在之餘,亦能培養出攝影師仔細詮釋實境的習慣,和延續「慢讀」習慣。除了黑房菲林沖曬外,黑點還舉辦攝影課程,讓市民大眾可親身體驗攝影的樂趣;其後擴建,劃出部分空間作影廊之用,定期展覽本地和海外攝影師作品。

【同理.繼續走】過來人馬浚偉談情緒病:無心之言將人推落深淵

【同理.繼續走】過來人馬浚偉談情緒病:無心之言將人推落深淵


由馬浚偉監製及主持親自構思的《同理‧繼續走》,最新一集將繼續帶大家更深入認識情緒病,而他本身就是一個過來人。當年他因母親離世患上抑鬱症和驚恐症,經歷長達八年的診治過程,那段日子,旁人不理解他的煎熬。

Dyc6cTXXips2ompErrncVv_rPHgsKZhiyGN4PchjeD0.jpg
馬浚偉指大家不明白情緒病患者不要緊,至少不要落井下石。







在節目中,馬浚偉跟正受抑鬱、驚恐症困擾的受訪者Gloria 說:「別人不明白患者苦處,幫不上忙不要緊,不要落井下石就好了。」而他也感慨現在有很多鍵盤戰士,在網上隨便對別人作出批判,他認為大家應謹慎留言:「好多隨口講嘅無心之言或惡意攻擊,都會令患者跌入深淵。」有時一個問候,可能可以救回一條生命。

baaiqnmMbBz4v-7mwWPPtBanyL7HeNMhty7tT7cu7U8.jpg
與情緒病友同行,多關心他們,不過隨便惡言批評。但安慰他們有技巧。

不過不止負面的說話令患者情緒陷入低谷,有時一些正面的鼓勵說話,同樣令人難受。整合以下10句不該說的話,不只對情緒病患者,在開通別人時,也應要注意,記住「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三大原則。

t-Se9KSmqmXYJESQuJ0wKdB6XbzV_qCwkpNySZKTckk.jpg
馬浚偉與情緒病友一起做義工,以生命影響生命。

1. 唔好唔開心啦/唔好咁諗
這些敷衍的說話,對患者毫無用處之餘,反而令患者更難過。
建議說:有咩唔開心,盡情喊出嚟,話畀我知,有我在,我會聽。

2. 大把人慘過你
所以他們就沒有難過的權利嗎?在情緒低落的人面前,不應該作出這樣的比較。
建議說:知你過得唔容易。

3. 明天會更好
在難過的當下,不會睡一覺起來,難過的情緒就會完全消失。
建議說:你嘅路上,有我嘅陪伴。

V4ARIfk-gjfxzj9yrBgfZy21b-qHZeqFM-RwsTPkcLE.jpg
「唔好唔開心」有時難聽過粗口。(資料圖片)

4. 點解你唔好好去面對件事
他們面對某些問題時,會產生旁人難以理解的抗拒,所以不要隨便作出責備。沒有人希望患情緒病,請千萬不要去責怪他們。
建議說:我可以點幫你?

5 堅強啲/振作啲
跟「唔好唔開心啦」一樣敷衍,沒有人不想振作,給這種建議是在否定對方的努力。
建議說:如果覺得太攰,就畀自己抖吓啦,唔需要迫自己咁堅強。

6. 成日咁抑鬱唔掂,始終要生活下去!
這樣會讓患者覺得生活沒有出路,每天都很煎熬。
建議說:不要太勉強自己,用自己舒服的節奏生活吧!

JC_j7QfZImWQ0VTtfXQ3gSuScZBqwiVl8_ra9PP62vQ.jpg
不要隨便叫人振作,否定他們的努力。

7. 我懂你嘅感覺,因為我都曾經唔開心過
這樣說反而會讓憂鬱症患者覺得你不重視他們的感受,沒有一個人的感覺是完全相同的。
建議說:我不完全明白你的感受,但我會盡量理解。

8. 出去放鬆玩吓,飲吓酒就咩都唔記得啦!
但酒醒之後,問題依然存在。
建議說:我可以借我個膊頭畀你挨,我哋可以坐低好好傾吓。

9. 你咁抑鬱,搞到我心情都好差
患者感到無助的頻率比平常人還要更高,因此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親朋好友的理解跟幫助。
建議說:見到你每日咁唔開心,我都好難過,如果可以嘅話,畀我幫下你。

10. 得閒出去行下,做下運動,就唔會亂諗嘢!
雖然運動可以令身體分泌安多酚,對抗抑鬱症有一定的幫助,但抑鬱症發作時,患者會完全不想出門,這時候就不要勉強對方一定要出去。
建議說:你好好休息一下,我哋下次一齊再去!


HGLcz7vtcNnW6r0oBkLolnMk90Ox1m7be2ZZw3tmWcM.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