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阿知仁波切~反复串习,经验会越来越丰富。

阿知仁波切~反复串习,经验会越来越丰富。

奥明宫学馆 

弟子:上师,在闻思修的过程当中,我如何能够知道我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如果通过禅悦来衡量,我觉得不太合适。应该以超越世间八法为导向和目的,这种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师:如果我的起心动念是为了禅悦、为了神通,是完全不对的。虽然它也有禅悦和神通会发生,但是这是自然发生的,不是我追求的,我的目标不是这样的。

我修寂止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为了胜观,让胜观清晰明了。没有寂止的胜观,就像龙卷风里点了一根蜡烛一般,它不会稳定。

现在我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超越世间八法,这样的话还是有个追求。有了追求没有办法不排斥,这样的话还是不平衡。我做好当下,我当下就是要安住。寂止的角度来说,我当下安住,保持觉知,这是寂止。胜观的话,有时候跟寂止一样保持觉知和安住,有时候默默分析。外在先不要想,我就分析心是从哪里来的?心在哪里?心最后去了哪里?就找一找我的心。完全找不到,就在找不到的状态中安住一会儿。又重新找,到底心在哪里?心怎么生起的?有没有一个生起处呢?如果有生起处,肯定有住处,如果有生起处和住处,它肯定有一个去处。

弟子:无来也无去。

师:哦,这是别人说,心是无来无去的,但我不是别人。自己要想一下,是无来无去,还是有来有去呢?完全确信了“没有”,就在“没有”的状态中安住。

别人怎么说,我就会相信吗?比如观音菩萨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我感觉有鼻子,有眼睛啊,观音菩萨说的和我们的认知完全是矛盾的呀!这样的话我不会真的相信,别人说了没有用。所以别人说的我要分析、比较、评判、用相关逻辑来推理,到底有还是没有,这时我自己会产生确信。在产生确信之前,要一直反反复复地分析。光分析也是不行的,分析了完全“没有”,在“没有”的状态中安住,安住一会儿又分析。这样交替修,慢慢分析能力越来越强,安住能力也越来越强。

但是我们感觉上还是有个安住者、观照者,这两个还是分开的。我安住的对境是什么?假如说我们以心观心,观的是我们的心,谁来观呢?还是我的心来观。还有觉知。谁来觉知?还是我的心来觉知。这样的话我有三个心还是两个心呢?这其实是一个心的不同功能而已,不是有三个心。

我修着修着,时间长了,慢慢就感觉没有一个被观的心、能观的一个心和觉知,发现都没有了。但发现还不够,有时候不知不觉完全合一了,就在合一的状态中安住。然后从合一的状态中出来了,就再找再分析,反反复复地才能有实际经验。反复串习,经验会越来越丰富。

假如我哪个地方不舒服,我就马上要想“谁知道不舒服?知道的在哪里?”要是觉得舒服,就想“谁知道舒服呢?知道舒服的是哪个?”就找这个。本来是没有,但我们误认为这些有而已,实际上完全没有。
假如我有点头痛,头痛的时候,我的心就在这个头痛的状态中安住,意识从头部慢慢降下来,降到丹田,意识在丹田。我的心非常投入地安住在丹田,非常投入的时候我感觉不到我的头痛。如果我老是在想头痛,这样的话就越来越痛。头完全不痛的人一直想,过不了几天头就会疼起来。

弟子:这是心的力量。

师:心的力量比我们身体的力量还强大。不管什么感觉,心就安住在这个感觉中,然后意识慢慢挪过来,在丹田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安住。假如身体有什么感觉,我意识慢慢移过来,十分投入地专注在这个上面的时候,另一个感觉会减轻或者完全消失。

弟子A:我就是他,他就是我,也不是一种比较,就是一种觉受。
师:对,觉受完全没有的话,谁知道舒服?知道的是谁?这样的话全部就变成一个,这就叫初步的能所合一。本来就没有两个,但是我们无明引起有这么一个误认为的感觉,就这么一个概念产生。但这个无明是不是存在的?无明存不存在呢?

弟子A:无明对于我们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一定是存在的。
师:但观音菩萨说完全没有无明,观音菩萨说得对还是你说得对呢?
弟子A:她老人家说的是对的,但我还没有到达她的境界。

师:本来就没有无明。实相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一独立的无明,这样的无明是完全不存在的。观音菩萨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们不是从实相的角度来理解的,我们是从现相的角度来理解的。因缘和合的角度来说,无明是误会的一个产物,是存在的,这是一个现相。


從我的iPhone傳送

千万不要因为这一念的清净,而自认为悟了道!

千万不要因为这一念的清净,而自认为悟了道!

南怀瑾先生 

何谓现量?依唯识的道理,这个世界、宇宙一切物质、精神、心理的现象是整个心的体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换句话说, 西方的柏拉图把世界分成物质与精神的两重世界,这两重世界都是属于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这叫做真现量。真正的禅宗悟道,身心解脱而进入现量,就在这里不需要天眼也能观三千大千世界都明白。因此佛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叫车干子,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橄榄一般大小,能看得如此清楚,这是真现量境。
有时候,即使我们没有打坐,心境很清净,没有妄想,既无欢喜亦无悲,没有烦恼很清明的时候,这是第六意识境界,所呈现的一点现量境,是第六意识的清净面,也可以说是第六意识的相似现量,也就是还没有跳开第六意识的范围。
千万不要因为这一念的清净,而自认为悟了道。虽然有了第六意识这一念清净的经验,但是第七识末那识及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影子还尚未摸到呢?这个现量的道理要懂。懂了这个,我们自己头脑聪不聪明,为何身体多病,都是前世业力所带来的现量。命运遭遇的好坏,有没有上过当,也都是业力的现量。
诸佛的净土,都是诸佛的无始劫来,修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现量。这个道理等于说,你发了财、赚了钱了,买了这一层楼又把它装璜得像皇宫一样漂亮,在那里泡茶享受、怡然自得,这是你的现量。

阅读


從我的iPhone傳送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経-2 拈華品第二

拈華品第二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 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 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 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

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 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 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 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言已默然。爾時尊者摩訶迦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妙哉。我念過去無量劫事。於燃燈佛。布說法 處。發菩提心。從佛修行。亦復世尊布說法。於說法中。得漏盡智。成阿羅漢。亦復 聞說諸法實相。入菩薩道。不動先果成大乘道。得近如來一切種智。如是妙智。從何 處來。皆從凡夫久遠心來。其久遠心。等諸佛心。是為法身。是名成佛。得見是心。 非在言教理誨理解文字之中。但在以心示中。不假三昧。不期感果。因緣熟時。凡夫 即見是故佛道。傳於凡夫人中不絕。若無此法。唯有感果賢聖得道。而無凡夫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佛道者。若然於末法濁惡世中。證果人者。千萬人中。無有一人 無證果故。佛道絕傳。唯有名字。無有道象。有此法故。傳佛道象。不結於末世。佛 言善哉。摩訶迦葉。如汝所言。七佛世尊。授法象然。七佛弟子。傳法象爾。我滅度 後。以大法藏。今付於汝。能持傳傳弘通正法。尋嗣心道。令不斷絕。


爾時世尊從起梵王以身為座妙嚴天座。著於本座。告大梵王。汝於過去無量中。修菩 薩道。住高地位。能問是法。於末法濁惡世中。相續諸佛大道心法。令不斷絕。咸是 所以依汝力也。尚有所以思。悉恣問之。如來為汝演說正法。大梵王言。善哉世尊聽 問如是。我當問之。如來先經。為未說之。為未示之。為既示之。佛告大梵王言。我 先已說。為既說之。為舍利弗謂。不可以言宣是也。時舍利弗。面會此法。即得當成 華光佛記。亦復龍女。以一寶珠。無句上之。

龍女。以一寶珠。無句上之。如來又也速受寶珠。無句受之。龍女又依此佛心道。即 得成佛。亦復是也。大梵王言。若如是者。今日如來。以此一法。為最真實。佛言如 是。如汝所言。舍利弗者。過去劫來。不離於我。今日亦然。我俱不久入於涅槃。不 留我後。龍女已得他方成佛。非我弟子。其法不傳。皆如無耳。今日有獨摩訶迦葉。 傳真道象。我滅度後。至於末法五濁惡世後五百歲。不絕佛道。唯在迦葉。獨付傳 中。是故名曰唯是真實。大梵王言。如來先說後五百歲。其五百歲是何時也。佛言。 夫其五百歲者。我滅度後。佛法住世。正法八百年。像法千二百。末法五千五百年。 已去正法像法末法。後所有年。五百歲是也。大梵王言。正法像法末法。及後五百歲 者。是謂何世何國然也。佛言。其世是人間世。而非天世及龍世也。亦復其國。是閻 浮中。隨機諸國。非必一國。所以者何。天世龍世。是聖者世。而無年限。但有人 世。上清下濁。上盛下衰。是故有限。亦復國國。時改機變。或有天護。或有聖護。 或無天護。或無聖護。或有神護。或有仙護。或無神護。或無仙護。人機無量。國隨 人機。是故非必一國然也。梵王白言。世尊如是。如佛所說。國機不同。或有有緣。 或有無緣。或有護安。或有護難。茲興彼廢。茲廢彼興。佛法東漸後五百歲。留法不 絕。利益眾生。

爾時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出世。四十餘年。種種說法。云何有未曾有法耶。云何有 及言語法耶。願為世間一切人天。能示己自。言了金色千葉大婆羅華。持以上佛。而 退捨身。以為床座。真誠念願。

爾時世尊著坐其座。廊然拈華。時眾會中。百萬人天。及諸比丘。悉皆默然。時於會 中。唯有尊者摩訶迦葉。即見其示。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氣無言。爾 時佛告摩訶迦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有智無智。得因緣證。今日付屬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未來世中奉事諸佛。當得成 佛。今日亦堪為世間師。佛告諸比丘。如來今者不久滅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訶迦 葉。入大乘門。修行佛道。告摩訶迦葉。無有餘法。唯一心性。佛。過去諸佛。現在 諸佛。未來諸佛。已說今說當入而已。一切諸佛。依一心性。已成說佛道。現成佛 道。當成佛道。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謂餘法。尚有更一。諸佛成佛。眾生成佛。即 外道說。非七佛說。非十方佛說。迦葉當知。汝所付屬。八萬藏經。是諸教者。是即 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間牛車馬車。是為諸法乘之渡於道路器也。所有教經亦復如是。


汝能奉持。

爾時摩訶迦葉。歡喜踊躍。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此法實難遭者。誠是直道。誠 是妙道。我昔遇佛。出家修行。偏厭生死。唯求涅槃。但修無為。不求是法。但了空 理。不知是法。難行苦行。多年作勞。得阿羅漢。思之誠難。今日如來。最上妙示。 唯剎那事。非年非劫。非難妙易。令我成佛。無有疑惑。雖非實至劫數成時。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妙覺成佛。實知法身。是心是佛。三世諸佛。一軀妙體。 今思已前。於多年中。難行苦行。是勞無功。亦多年中。求空無為。皆虗假法。更非 實法。今日見得是真空法。其相正空。而性不空。其體無為。而性圓滿。一切眾生唯 依是法。當得成佛。佛告摩訶迦葉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汝於未來。當得成佛。 如我今日是法。爾時世尊。說此言已。即從座起。還坐本座。無語無動。眾會亦復寂 莫無聲。皆含妙氣。

爾時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能快說之。世尊滅度。後世眾生。云何入得。 云何修行。願為我入入得修行精密法要。佛告大梵天王。天王諦聽。善思念說之。眾 生機根。種種無量。或聽理入。或禪定入。或因緣入。或持示入。不一般也。天王唯 有信心。能入是最上道。云何起信不依心性。他不成佛。所以者何。於心性外。無成 佛路。如是了知。真實求者。能人是道。智慧如舍利弗。多聞如阿難陀。辨才如布婁 那。解空如須菩提。持戒如優婆利。神通如目徤連。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輩。皆不 成佛。所以者何。此輩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實體故。唯證性體。必滅佛道。如 是了知。真實求者。能入是道。天王或有知見心性妙實體者。知見之時。即體妙理。 無放無離。行住坐臥。心身融一。見聞覺知。根性融一。如是修行。即行佛道。在家 菩薩。出家菩薩。非異非別。唯以融一箇之道。我於即時。成佛道已。世間出世。修 行無咎。

爾時大梵天王。問迦葉言。世尊往昔。說種種教。其教理之。今日仁者。從佛所受 心。云何有所差別。語梵王言。仁者莫問如是。此事若有世尊已前所說教理。差於今 日所受心者。彼諸教者。即是邪說。若有世尊今日所受心。差於已前所說教理。是此 心者。即是心。一切教之。此一心理。無有毛端所差別所。若有學人。謂諸教理與此 心理有所差別。是即外道天魔所說。非唯不知諸大乘經所說之理。亦不知我受一心 理。若知心理。應知教理一理無差。但有所差諸教理者。以雖有益非真。今此知見 教。唯是實無二。雖設有他教。其益皆小分。不謂他無益分。性說一端。如星光日 為。

分光為星光 不謂星無光 小端如無益 四諦十二緣 五戒及十善 念佛往淨土  具戒及坐禪 權大諸菩薩 皆是彼端小 此教如日光 他教如星光 眾星雖□天  不謂之白晝 日光出現時 夜明天成晝 他教雖有世 不謂佛法者 眾生正諸佛  穢土是淨土 生死自涅槃 三世永一世 世法即佛法 有為實無為 如是知見教  及其修行者 謂之佛法有 又謂我世有 佛說是語時 眾有百千人 皆了無上道 


言教令悟心性理。令成佛道傳心理者。以心傳之。得心性理。令成佛道教者。漸入心 者。頓入心者。遲速不同。理則一同。譬如東國人指日輪。謂此日輪從我東天往彼西 天。西國人。亦指日輪。謂此日輪從彼東天來我西天等。雖異彼此往來之言。不差謂 日。日輪之言。與語日東西理者不差。如來教示亦復如是。教傳心傳。示相不同。於 理一同。

白言世尊。此見性道。應唯比丘行此道哉。亦諸在家可普行哉。佛言。天王心性之 道。出家在家。天龍鬼神。皆悉具足。何可限之比丘耳。唯有在家出家行相。於相異 非一。其出家行。

父母已赦。出父母家。代父母事。三世諸佛無主君故。代事菩薩布佛形家。如生身 佛。有佛舍利。如在世佛。出世俗故。不禮國王。不敬天仙。不求財寶。但持一鉢。 不畜衣服但持三衣。安住深山。樹下岩洞。清意淨身。身明了覺知自己本佛陀。方佛 身一躬法。


叩开《伤寒论》千古之门-民间伤寒智慧


叩开《伤寒论》千古之门-民间伤寒智慧

岐伯有道


《伤寒论》六经辩证,是把各种外感病侵入人体后的所有发病阶段,用阴阳学说的方法,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

初涉伤寒六经之时,这三阴三阳把我难了好些时候,虽有师承,能占很大便宜,但读懂伤寒绝非易事,你讲太阳太膀胱经,何不直说膀胱经呢?讲胃经又加个阳明,我只好不去管想不通的问题。而直接进入方证之中,后来慢慢看出来,这阴阳只能分析事物属性两个方面,面对复杂人体,古人将阴阳各分为三,也只是大纲的分法,要推究任何事物层层深入之理,还可向前分,这又明白了阴阳为何又有无穷可分的道理。

面对任何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面,或阳面,还存在有偏多偏少之不同,其作用也有差异,为了说明这种差异的不同,就出现了三阴三阳。这样三阴经和三阳经合起来就成了六经,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是以六经辩证的。

故而《灵枢·经脉篇》,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

太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进而根据各脏腑,外连体表的经络,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至胸的循行规律中,包含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与足三阳在内,于是手足相加,就由六经推演成十二经。

六经辩证是以各脏腑到经络体表在发病中,最有代表性的主要证型,作为各经实体疾病的主要代表而首先列出辩证的,继而再以此去引深辩识本经的其它证型,或经证,表证,腑证,变证,以及它们的传变规律。

所以六经实指三阴三阳所系各脏腑,经络,体表,在生理,病理上之界限划分,而并非只是经络之经。对于某些《伤寒论》注家所言:《伤寒论》是因为足经长,手经短,所以未提手经,只言足经。说足经就包括了手经了。这是不很正确的说法,所以学习伤寒论必须要搞清三阴三阳是怎样一回事,是如何代表阴阳两面,又各分为三,进而概括了整个人体的。这样就理解了六经这个代名词的真正含义了。

伤寒传经指什么?

按张令韵云:传指之法,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六气以次相传,周而复始,一定不移,此气传而非病传也。本是太阳之病不解,或入于阳,或入于阴,不拘时日,无分次第。如传于阳明,则必见阳明证,传于少阳,则必见少阳证。传于三阴,则必见三阴之证。应知正气流行相传,自有定期,病邪相传,病势不同,则无一定。须随其证而治之,何待拘于日数?岂有一日太阳,则见头痛,发热等证,六日依次相传,七日又复于太阳之理者?而能复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吗?

且三阴三阳,上奉天之六气,下应地之五行,中合人之脏腑。合而为一,分而为三,共称阴阳。而今人言太阳,止膀胱,言阳明,止于胃,少阳则止于胆,三阴亦然,所以形成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说法,不分脏腑有形,而三阴三阳无形,故以无形可以统有形,而有形不能概括无形,亦如阳可以统阴,气可以帅血之理也。所以,凡言三阳,即包括手足三阳在其中,凡言三阴,亦手足三阴自在其中。故《伤寒论》六经首节,只提太阳之为病,而不言足太阳之为病,何况论中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手太阴肺之症不是很多吗?所以传足不传手之说,是不存在的。而许多后世注家没有看穿这一点,就把一,二,三,四……理解为六经病依序传递病证的日期和先后的次序了.这一点我们在临床上也能证实清楚.不能让前人没弄清的东西,再把我们也搞糊涂了。

首先掌握六经提纲
纲为提网之总绳,先举纲,而后自能张开眼目。故必以六经提纲为切入点,才能触会贯通,网络全书一百一十三方,而使三百九十七法,渐成行于自己胸中。

前面已经弄清了六经是怎样代表三阴三阳,从六个方面统领了十二经络,而概括了人体整个脏腑与体表的。下面切入提纲,阐述太阳肌表,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的异同关系。

在对于外感风寒表证的辩证中,提纲条文代表了桂枝汤证与麻黄汤的共同主证。

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

风寒外感的共性与病因病理:

由于外感风寒邪气的侵袭,与人体肌表卫外的正气,相抗交争于体表,卫气趋向作用于体表,这就产生了浮脉,风寒邪气侵入肌表,卫外失守,毛孔开合失职,则产生了恶寒现象,卫气不得正常向外宣泄。又郁而发热,这种恶寒重,发热轻的症状就叫“恶寒发热”,在太阳经的循行之地,头脑后与颈项处,发生了头痛与颈项强直的症状,就叫“头项强痛”。所以提纲提出了它们相同而又是主要的症状。

风寒表虛与风寒表实的差异与病因病理::

由于寒性主收引,风性主开泄,故而被风寒侵袭后,汗腺表现为开而不合者,则汗出恶风。汗腺表现为合而不开者,则无汗而喘。无汗而喘则是肺气不得向体外宣泄,肺气逆转于内的病态现象。

故仲师以有汗为表虚,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无汗而喘为表实,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都是在“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这个太阳主证的相同前提下,分出不同表虚证与表实证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的条文,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分别结合提纲太阳主证把它们归纳出来:

脉浮缓,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恶风,有汗,用桂枝汤。

脉浮紧,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

在临床外感风寒表证中,除了部分有汗的桂枝汤表虚证,与无汗而喘的麻黄证外,更多見的是:恶寒无汗但不喘的外感之证。即风寒不虛不实之证。

不虛者,指无汗。不实者指无肺喘。

因虽然同为风寒在表,程度较桂枝证重,故表闭无汗。程度又较麻黄证轻,故仅无汗,却未逆肺宣之气而不内喘。

证見脉浮,头痛项強,恶寒发热而无汗,或兼身痛,鼻塞流涕,喷嚏,或略有咳逆,苔薄白等。

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一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解读:太阳病就是指具有太阳主证的脉浮,头痛项強而恶寒发热等症状之病。得病八九天左右,经历了如疟状的既发冷又发热的状态,疟疾是寒热往来,且有定時,此则寒热并作,无定時,故称如疟状,发热恶寒是指发热重而恶寒轻,说明是热多寒少,“太阳”阳气恢复的好现象。其人不呕,是太阳外感之邪未转入少阳。清便欲自可,是小便清利如常,病邪未及深入,有向愈可能。

一日二三发,是再次指出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疟疾,发热恶寒各不相同。少阳发热是寒往热来,热往寒来,疟疾寒热往来,则定時一日而发,或定時二日一发,或定時三日而发。而太阳发热,则寒热并作,一日可发二或三次,

为何脉微缓者,也是朝着向愈方向的顺证呢?此時诊不到浮紧或浮缓的脉象,而见到了微缓不足的脉象,这是由于邪衰而正气亦有所衰的正常表现,因受邪所伤后,病邪在退,脉气也回归而安于里,故不見与邪相争之浮脉了。所以判断,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由于外邪沒有深入发展,又不同于表虛自汗的桂枝汤证,也不同于无汗而喘之麻黄汤表实证,而形成了太阳风寒证中,不虚不实之证,不虚者,指无汗出,不实者,指无肺喘,虽然同为风寒来袭,程度较桂枝证重,故表闭无汗。程度又较麻黄证轻,故仅表闭无汗,但未逆肺气而内喘。这种证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无汗,或兼身痛,流涕鼻寒,或兼略有咳逆,苔白淡等。就称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进一步思考与辨解:
人体肤表是荣卫循行之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卫气附根植于荣气,在营气的化生,养护,支撑下担负着温暖肌肉。充养皮肤,肥状腠理,职司毛孔开合。调节体温,抗拒外邪等卫外活动。将营卫的这些活动功能概括为太阳经络之功能,故称太阳为一身之藩篱。

若有初学者在此提出:肺主皮毛,主表证的理论来,我回答:这是仲师站在人体太阳的阳面,就象以气统血的方法样,用了以阳统阴之法切入人体阴阳的,已经从阳经讲到,包含了阴经,也讲清了人体阴阳互含互抱,循行相贯的整体关系。抛开麻黄汤治寒喘不说,君不见麻杏石甘证是治肺热之喘,而并非是治太阳肌肉之喘,而太阳寒水之经,也却是以风寒为主,讲到了温病。

不然以后的温病学,又如何能站在人体的阴面,从太阳肺经切入,借用伤寒三焦,与卫,气,营血,借用麻杏石甘汤等方,从风热开始,而能弥补《伤寒论》对热性疾病治法之不足,而成就后世经典《温病学》呢?

太阳中风是风伤卫,太阳伤寒是寒伤荣,这种人云亦云的解释,源于金代医学家,伤寒注解大家成无已以来,许多《伤寒论》注家都有的错误认识。

历代注家都解释说:风属阳,卫亦属阳,寒属阴,荣亦属阴,同类相从,所以阳邪则伤卫分,阴邪则伤荣分。似乎于理说得通,其实深究起来,是讲不过去的。风凭啥伤卫不伤荣?仲师为何又以桂枝汤和营?寒又如何伤营不伤卫?毛窍必而无汗不是卫分开合失职?仲师为何又以麻黄汤发汗解表而驱卫邪?

虽然清代医家如唐容川也看出了这个错误,又提出了是寒伤卫,风伤荣,但是照样未能理清楚风与寒,营与卫的生理病理关系,故而使桂枝证与麻黄证经历上千年而未得众用。使我们越辩越难懂。在理解上真是困难重重。

其实前人这种不顾提纲而直辩纲下眼目的读书方法造成了使自己强把风,寒,荣,卫分了家,才到了欲明反晦的境地。所以,就算你凭借: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是《伤寒论》的原文,不准随意纂改,我还是说,前辈们犯了不抓纲,只看目的错误,求到了眼目的差异,而放弃了纲的相同之处。

所以,纠正过来就应该是:太阳中风是风多于寒,太阳伤寒是寒多于风,而中风与中寒同属风寒证。而并非伤阳中风证无寒,中寒证无风。不然这提纲用来干啥呢?学伤寒者,提纲不可不背。

在临床外感风寒表证中,除了一部分桂枝表虚,恶寒无汗而喘的麻黄证外,更多的则是恶寒无汗但并不喘的。风寒不虚不实之证,不虚者,指无汗出,不实者,指无肺喘,虽然同为风寒来袭,程度较桂枝证重,故表闭无汗。程度又较麻黄证轻,故仅表闭无汗,但未逆肺气而内喘。这种证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无汗,或兼身痛,流涕鼻寒,或兼略有咳逆,苔白淡。

相关思考材料:

这是一九八二年,某中医高等学院桂枝汤方与证的考试题原文。
桂枝汤是由哪些药物组成?其方义如何?主治什么证候?
答:桂枝汤是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的。本方为调和营卫的方剂。桂枝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为主药。白芍酸敛和营,与桂枝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辛温,能散寒止呕。大枣甘温,能补脾生津。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主治外感风邪,发烧,怕风,头痛,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者。

对比前面分别结合提纲,太阳主证把它们归纳出来的:
脉浮缓,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恶风,有汗,用桂枝汤。
脉浮紧,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

根据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对比八二年,中医高等学院桂枝汤方与证的考试题原文,主治外感风邪,发烧,怕风,头痛,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者。这温病不象,伤寒又不是,临床有此病吗?请问你们学院派学生如何学呀?

再看八七年,由北京,天津,南京,辽宁四大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一百零一页,

一,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型有两种: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二)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病,寒主收引,闭塞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我不懂:这太阳病证的主脉主症咋会成了摆设?头项强痛而恶寒在两种证型中不能合?而脉浮缓与脉浮紧为何又在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分別体现了?不完整的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只能最后作出分别不完整的证候分析了。幸而我无福进学院。

七八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上册,中医专业)由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共有十大中医学院参与)二十一页
1.太阳病
(1)主要证候:以恶寒或恶风,头痛,脉浮为主证。还可见全身酸痛,项背牵强等症状。
(2)病机概要:太阳主一身之表,头项为太阳经脉循行之所,感受风寒,故头项强痛恶寒。
(3)治疗:表实无汗者,宜辛温解表,用麻黄汤,表虚有汗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

二十二页,二,卫气营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1.卫分证
(1)主要证候:以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口干等为主证。可伴有头痛,咳嗽,咽痛或头昏,胸闷,泛恶等。
(2)病机概要:温邪外袭,表卫郁阻,故见发热,微恶寒。如偏风温可见头痛,咳嗽,咽痛如偏温,可见头昏,胸闷,泛恶。
(3)治疗:宜辛凉解表,用银翘散[383],桑菊饮[322]等。如挟湿,宜芳香化湿,用藿朴夏苓汤。

传统中医辨药思微:
药乃方之内涵,故药品之性不可不辩

桂枝
素问曰,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虽然这是不变之理,但也要看使用的方法是怎样的。桂枝甘草汤纯净辛甘,反能止汗,而治发汗过多之证,这是甘缓之性过多而胜于辛行之理。桂枝甘草汤,即桂枝,甘草二味。如果以辛味与苦味相兼,发汗就峻烈了。桂枝味辛而不苦,且与甘味相兼,色赤性温,有条纹似脉络,气质也较轻,故只能于营血与卫气之间,调和气血,温散风寒之邪,所以,桂枝温经散寒是指具有温通经脉与肌腠而散除寒邪。不能识桂枝为发汗驱邪之药。白芍酸苦微寒,酸主收敛,一者收其开而未合之毛窍,一者敛其营分之阴津。白芍味苦则主泄,一泄营分少许之郁热,一则内合肝肺之气,泄肺壅滞之气,助肺肃降,下泄之机。所以,桂枝,白芍虽曰一散一收,其实芍药收中有散,而并非有补益之性,观真武汤之用白芍,知其非为补阴之用,与地黄,元参等滋腻大有不同。麻仁丸重用白芍是助麻仁大黄润泻之力,小健中汤重用白芍取其收蔹而入里,非取白芍之泄,故必加饴糖才能补中,而取大甘与微温之性合于中土,故能得内经之旨,调以甘味,而治虚寒弱证。如补脾之药物有六:人参,白术,大枣,甘草,粳米,饴糖,皆能治脾虚之腹痛,但痛分寒热虚实兼挟之不同,又有宜,有不宜之用,不在此论。故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是用桂姜协草枣以化阴,芍药以化阳,故言芍药治腹满而痛,又用于虚劳里急,悸衄等证也。

生姜
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为老姜干制之品,干姜得秋气多,故性热收敛温而且守。生姜得夏气多,其性生发,功主横散。故温太阴宜用干姜,宣阳明宜用生姜,虽然一物,母子之性不同,分治脏腑则各有不同。生姜气薄发泄,可以由胃通肺以散邪,凡外感风寒,鼻塞,气,胸癖,喉问凝痰,结气等证皆治,惟不能止咳。

不仅小柴胡汤咳去生姜,仲师痰饮门凡咳者,亦皆不用生姜。以生姜辛散之性伤肺而不宜止咳。如太阳病,表未解而有咳,方用小青龙汤也不用生姜,何必再论其它呢。再如金匮肺萎门中,用泽漆汤不用麻黄直宣于外而用生姜者,治脉沉则有伏饮在里,以泽漆紫参等苦寒之品自能驱泄于外,以生姜桂枝辛甘发散于上,而能治肺家实邪,亦非太阳之表病可比,若用麻黄则失之上散,用干姜则嫌于中守也。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都治水饮而咳,有用干姜,有用生姜者。小青龙汤是治外寒与内饮相搏,以麻黄,桂枝散外寒,细辛半夏蠲内饮,以芍药为枢转,使内之水气借肺肃降,经由三焦,下泄由小便而去,故仲师曰,当从小便去之,从小便去之之邪非指麻黄桂枝外散的风寒之邪,实指在内扰肺之饮邪,故用干姜温肺,以水饮得温方可散也,故此方为内外分解之法。以五味敛肺而收摄入肾。交通肺肾之气而后得以从小便去之之路,非以后世,有邪而不用收敛一说。

射干麻黄汤治喉中咳逆有水鸣声者,挟有火气之痰涌于喉中不得下而作声,故用射干清肺利咽,以辛夏蠲饮,小青龙导内饮之水走小便,故用白芍,此散上逆之痰在喉中,故用生姜。并非干姜不能温肺,此处则因干姜不能散邪,故此则用生姜。

辨伤寒“太阳”病之主证,三证三方同位一体方法

即然要辨伤寒“太阳”病之主证,就得将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先提出来。時時不能离纲。

深入思微法:思有汗与无汗,喘与不喘,将一病分作三证。

鼎足于“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为共同主证的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及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异同点的思路,以下简称各半汤。

将同位一体的“太阳证”,视作滚筒或鼓形状,两端之侧面,一端为表虚的桂枝汤证,一端为表实的麻黄汤证,中间正面则为不虚不实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它们就是这种三方同位一体的关系。

三种不同证型属同一风寒外感疾病,故有“太阳病,脉浮,头痛项强”的共同主证。临床亦用此法,先辨出三方共证,然后再细分辨证。

由于疾病与人体气机功能,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出现汗出恶风的,归于表虚,无汗而喘的,归表实,无汗不喘的,归不虚不实。

根据不同差异,三方三证各不相同,表虚用桂枝汤,表实用麻黄汤,表不虚不实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在相同的主证之下,通过辨別其有汗,或无汗;无汗而喘,或无汗而不喘,将太阳病一分为三了。

浅出归纳法:(三证是同中求异,必以提纲中共同主证,排居各证之首)

风寒表虚之证: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微似汗,调和营卫。
风寒表实之证: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风寒不虚不实证: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不喘——各半汤——微汗解表,温阳暖卫。
在临床外感风寒表证中,除了部分有汗的桂枝汤表虚证,与无汗而喘的麻黄证外,更多见的是:恶寒无汗,头痛项強,但不喘的兼全身四肢酸楚,的外感之证。

即风寒不虚不实之证。方义:三方均取桂枝温散风寒表邪。1.桂枝证,表虚不欲汗者,自汗出,不宜重发其汗,故桂枝为太阳通肌表,散外邪,入膀胱化水湿的专药,如五苓散证.

桂枝汤

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
此言误人太多,此言误人太久。

无论此言出自何人之口:都是错误的.
桂枝汤解肌,取微似汗,即是指患者能自觉有轻微的汗出,这是伤寒汗法中最轻的一种.所以能用于汗出之证,达到解除表邪而止汗的效果.

然而这止汗之功,是通过药物配伍的作用而达到的,并非是桂枝辛甘发散为阳的作用.既然辛甘发散为阳,又何谈桂枝止汗呢?桂枝得甘草,以甘味胜过于辛,而有止汗的作用.观桂枝甘草,仅此二位,反能止汗,,就知道这层道理了.何况方中有敛营之白芍?故既不能以为桂枝为发汗之药,也不要认为桂枝是能止汗之药.

麻黄汤发汗解表,以克敌相当的力量,用于表实无汗之证.达到汗出而解除表邪的效果.然而这发汗之功,相须桂枝温散之力相助,才得以有成,观伤寒麻桂并用之方,就可以知道这层道理了…….

大小青龙汤证,无汗而皆有桂枝,(桂枝麻黄各半汤无汗也有桂枝)

桂枝麻黄各半汤用桂枝温散助麻黄发汗解表,以治表实而不喘之证,自与麻黄汤证不同.故介于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为太阳证最常用之方。

小青龙汤化饮解表,治太阳表未解,必下有水气,以桂枝从外助麻黄除表邪,又从内助辛夏温化水饮之邪,更显桂枝之妙用…….

大青龙汤亦无汗之证,用桂枝助麻黄解表而发散风寒之邪,但大青龙证兼有太阳传入阳明化热之邪,因而烦躁,故以石膏治烦躁.再如小青龙加石膏汤,也是兼有阳明之热郁闭.故以小龙化水饮,以石膏清里热而除烦躁。金匮治肺胀,烦躁而喘,亦用此法。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既桂枝与石膏一味之差,而寒热各异,相同者,都治肺喘,一为恶寒无汗而喘,一为发热汗出而喘,这不是有汗且是温热大汗之证用麻黄?不知古人配伍之妙.何必传言?

所以我说:有汗可以用麻黄,无汗更要用桂枝。就看会不会用.多一症,而多一药,是仲师用药法度.只要用药者肯去学。

怎样理解风寒外感病的“恶寒发热”?

在太阳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的主证当中,分出了有汗表虚的桂枝证,有发热的症状.又分出了无汗而喘的表实麻黄证,也有发热的症状.更有无汗不喘,最能代表太阳主症的各半汤证,同样有发热的症状,这是太阳病(风寒外感之邪发热,都是以恶寒为前提的发热症状)寒多热少,以恶寒为重,发热较轻的共同表现,所以称作“恶寒发热”.太阳病可以表现为不发热,却不可以表现为不恶寒,故提纲只举出恶寒二字.

《伤寒论》太阳病辩证,其实就是一切风寒外感病的辩证,它们合则为一,主证相同,分则为三,各有差异.各半汤证,桂枝证,麻黄,……论治,合则为一,桂枝麻黄为一方,分则为三,桂枝麻黄各一汤.

虽然《伤寒论》太阳篇最大,涉及证型,方剂最多,而能代表太阳主证型的就只有各半汤,桂枝汤,麻黄汤三方.

各半汤不仅在理论上最能代表太阳病的主证(太阳病主证型症状:脉浮,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痛,流涕,喷嚏,无汗,舌淡,苔薄白.),而太阳病的主证在临床上,其实也代表了风寒外感病的主证,也是以无汗,不喘的为多见。

所以各半汤证不但可称之为太阳主证第一方.其实可称风寒外感病的第一方。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能供养自心!

不能供养自心!

黄念祖 居士

为什么不要大家供养自心?你所能想得到的这一切,都是在意识里头的东西,都是分别意识的东西,所以只有绝了这个意识。所以开悟的人是什么情况?就是妄想他中断了。很多人就以为我看了很多经,我懂了好多经,我甚至也能讲讲这些经,佛教就是这么回事。
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这些经都是指路的路牌,指路牌。叫你看月亮,月亮在哪,你没看见。看地图,一看,这是巴黎。这是巴黎吗?这是北京法源寺。你说这是巴黎。你看地图上,你可以这么说,这是巴黎,我这是巴黎。这都是地图上的事情。所以在思虑之中,但是脑子妄想不断,你的意识中所能够思惟到的,也就是看地图、看指路牌。但这个还是要好好的看,这个你要不好好看,你更没有法子认路,更没有法子看月亮。
但是你要把这个当成了月亮,比如我说这个是灯,你就以为我家灯就是这个样子,你就是错到极点了。我说这个是灯,指著那儿,灯在那儿,不是这是灯,但我话说的这个是灯,你就以为我这个是灯。所以大家很多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所以不能供养自心,慎勿信汝意,绝虑。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宁玛巴大圆满虹身成就者的殊胜特质

宁玛巴大圆满虹身成就者的殊胜特质

阿底宝藏 

身轻如棉(身体重量犹如棉絮)
光前无影(光照之下身体无影)
隔身透明(隔身透视万物景象)
二便无秽(大小二便没有异味)
身心无碍(身体不受万物束缚)
岩壁彻行(岩壁之上行走自如)
入地无障(地下运行没有阻碍)
于水不沉(身体入水不会沉溺)
语言成就(语言到处广利众生)
自现万法(举止言说与法相应)
不思饮食(以定为食身无饥饿)
等持定中(时时刻刻处于定中)
五气平和(气脉充盈相得益彰)
身心清净(身心清净无垢无染)
悲心无尽(慈悲大海滋润万物)
无明断除(自相续中烦恼已断)
容光焕发(色身青春容颜永驻)
头无白发(头发永葆原初本色)
面无皱纹(容颜不再呈现衰老)
发甲不长(毛发指甲不再生长)
★光照:包括阳光之下,月光之下,灯光之下。

据《白玛登德传》记载:白玛登德(1816-1872),出生于富贵家庭,早年丧父后,受到当地人们轻视和欺负。他到处流浪,以念观音心咒来维持极为贫困的生活。后来依止法界自解脱等金刚上师,求得殊胜密法。在托嘎神山闭关九年时,靠取精华的窍诀仅吃大米、小米、石头做的丸子,后来顿悟了赤裸觉性,获得生死自在。在他刚证悟时,甚至连凡夫的眼识都能现量见到周围的山、石、人、房屋等不清净的显现都变成了彩虹。一次,弟子为他扎腰带时,竟扎了个空,腰带被抽成了一个小结。还有一次他从木头中捏出了水来。其所摄收的弟子中,有13大金刚名,900证悟实相者等。最后圆寂时嘱咐弟子七天中不得打开帐篷。七天中,数百弟子只见从帐篷中不断放射出光芒。七日后,其座上只剩下了十个脚指甲、十个手指甲以及头发,关于他虹身成就,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有专门论述。从《传记》里看到他一生的苦行和无上的成就,令人对密法生起极大信心。
~节选自《噶陀金刚寺志》

白玛邓灯尊者(1816—1872),法号卡恰林巴(又音译为“卡纽林巴”,或意译为“遍空州”)、楚西多杰、却林巴,莲师授记的“噶陀十万虹身”的最后一位。
白玛邓灯尊者是米拉日巴式的伟大实修者,是近200年来虹身证量示现最高者。
白玛邓灯尊者160多年前就预言自己所取伏藏大圆满遍空自解最应机当代社会,尤其和汉地最有缘。
白玛邓灯尊者是在全世界都有威望的虹化大成就者,他的虹化事迹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及《噶陀大史》均有详实记载。
白玛邓灯尊者虹化后,仅剩余头发和指甲作为具信者之圣缘物,余此之外身支分,悉皆化为净虹光
~全知麦彭仁波切语
尊者是近两百年来,有记载、大家公认,广大利生且达到如此虹化证量显现的最高者。
名词解释:虹身成就
无垢光尊者《句义宝藏论》
1、无余微尘而成就
2、为度化众生以满天彩虹之光身而成就
3、光身消于虚空而成就
4、肉身直接消于虚空而成就
另,密宗成就者圆寂时大致有四类不共同征相∶
一、肉身直接飞往清净刹土;
二、以智慧火完全焚烧了异熟肉身,或仅剩下头发、指甲;
三、以智慧火焚烧异熟身后,身体缩小,未完全消失;
四、出现其余虹光、彩云等等瑞相。密续中就把生前所证到的透明光蕴体及圆寂时的这四种成就称为“虹身”或“光身”。

宁玛巴大圆满虹身成就者的殊胜特质


阿底宝藏 2024-06-26 06:16 辽宁 听全文

身轻如棉(身体重量犹如棉絮)
光前无影(光照之下身体无影)
隔身透明(隔身透视万物景象)
二便无秽(大小二便没有异味)
身心无碍(身体不受万物束缚)
岩壁彻行(岩壁之上行走自如)
入地无障(地下运行没有阻碍)
于水不沉(身体入水不会沉溺)
语言成就(语言到处广利众生)
自现万法(举止言说与法相应)
不思饮食(以定为食身无饥饿)
等持定中(时时刻刻处于定中)
五气平和(气脉充盈相得益彰)
身心清净(身心清净无垢无染)
悲心无尽(慈悲大海滋润万物)
无明断除(自相续中烦恼已断)
容光焕发(色身青春容颜永驻)
头无白发(头发永葆原初本色)
面无皱纹(容颜不再呈现衰老)
发甲不长(毛发指甲不再生长)
★光照:包括阳光之下,月光之下,灯光之下。

据《白玛登德传》记载:白玛登德(1816-1872),出生于富贵家庭,早年丧父后,受到当地人们轻视和欺负。他到处流浪,以念观音心咒来维持极为贫困的生活。后来依止法界自解脱等金刚上师,求得殊胜密法。在托嘎神山闭关九年时,靠取精华的窍诀仅吃大米、小米、石头做的丸子,后来顿悟了赤裸觉性,获得生死自在。在他刚证悟时,甚至连凡夫的眼识都能现量见到周围的山、石、人、房屋等不清净的显现都变成了彩虹。一次,弟子为他扎腰带时,竟扎了个空,腰带被抽成了一个小结。还有一次他从木头中捏出了水来。其所摄收的弟子中,有13大金刚名,900证悟实相者等。最后圆寂时嘱咐弟子七天中不得打开帐篷。七天中,数百弟子只见从帐篷中不断放射出光芒。七日后,其座上只剩下了十个脚指甲、十个手指甲以及头发,关于他虹身成就,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有专门论述。从《传记》里看到他一生的苦行和无上的成就,令人对密法生起极大信心。
~节选自《噶陀金刚寺志》

白玛邓灯尊者(1816—1872),法号卡恰林巴(又音译为“卡纽林巴”,或意译为“遍空州”)、楚西多杰、却林巴,莲师授记的“噶陀十万虹身”的最后一位。
白玛邓灯尊者是米拉日巴式的伟大实修者,是近200年来虹身证量示现最高者。
白玛邓灯尊者160多年前就预言自己所取伏藏大圆满遍空自解最应机当代社会,尤其和汉地最有缘。
白玛邓灯尊者是在全世界都有威望的虹化大成就者,他的虹化事迹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及《噶陀大史》均有详实记载。
白玛邓灯尊者虹化后,仅剩余头发和指甲作为具信者之圣缘物,余此之外身支分,悉皆化为净虹光
~全知麦彭仁波切语
尊者是近两百年来,有记载、大家公认,广大利生且达到如此虹化证量显现的最高者。
名词解释:虹身成就
无垢光尊者《句义宝藏论》
1、无余微尘而成就
2、为度化众生以满天彩虹之光身而成就
3、光身消于虚空而成就
4、肉身直接消于虚空而成就
另,密宗成就者圆寂时大致有四类不共同征相∶
一、肉身直接飞往清净刹土;
二、以智慧火完全焚烧了异熟肉身,或仅剩下头发、指甲;
三、以智慧火焚烧异熟身后,身体缩小,未完全消失;
四、出现其余虹光、彩云等等瑞相。密续中就把生前所证到的透明光蕴体及圆寂时的这四种成就称为“虹身”或“光身”。


從我的iPhone傳送

心跟外境接触时,试着不要讲话,心马上安静了!

心跟外境接触时,试着不要讲话,心马上安静了!

净界 法師


诸位你慢慢记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试着,你心中不要讲话,你发觉你的心马上沉淀下来,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我们的妄想活动,它必须有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言说,言语是道路。

所以禅宗的高明,他为什么打你?他为什么骂你?就是把你那个妄想的道路把它切断,截断妄流,让你心中不再说话。你心中不再说话的时候你就发觉,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我们加了太多的调味料,把这个菜炒到已经失去它的菜的原来的味道了,我们把一切法加了太多个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来的面目,也创造我们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复本来面目,从禅宗的角度很简单,你把你心中的话停掉,你心中不要讲话,你的六根接触六尘就是保持原状,那样就是那样。这个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业力的最简单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别,让生命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不要加太多的调味料在里面,就是把生命简单化,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所以才把一切法回归到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这个就是一心真如。



從我的iPhone傳送

阿知仁波切~成不了佛的原因就在这里

阿知仁波切~成不了佛的原因就在这里

阿知事业林 奥明宫学馆 

师:发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心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话,会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哪怕是那些在世俗观念中非常低劣的众生。举个例子,一般情况下非常脏的厕所里会有蛆。在我们心目中,蛆是很肮脏的,是很低劣的众生,会这么想吧?但是观音菩萨没有这样的分别。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公案,观音菩萨观察到在一个很大的公共厕所里有很多的蛆,它们完全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观音菩萨马上就化身为一只蛆,来度化它们。不仅蛆里面有观音菩萨的化身,六道的每一类众生里面都有佛菩萨的化身。
佛菩萨有无量的化身,但对于我们来说,佛菩萨只有化身为人,我们才能和他沟通,从而引导我们,度化我们。不然的话,假设我们突然就听见一个声音跟我说话,我还是很紧张的,我肯定会怕的,是不是?如果是示现为人的样子,慢慢跟我接触,跟我相处,就更容易把我的思想转变过来。
如果我们心相续中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即使我造了什么业,堕落到地狱了,我度化众生的心是绝对不会消失的,我会以地狱众生的身份来度化众生的,而且下堕地狱的业很快就会消除,因为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所以就有这么个力量。
我们的罪业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自私自利和分别心而造的,自私心造的罪是用利他心来消除,分别心造的罪是无分别心来消除,利他和自私这两个不是对立的吗?分别心和无分别心不是对立的吗?无分别心生起来就没有办法分别了,利他心生起来就没有办法自私了。就像我们这个房间是很暗的,灯光一打开,黑暗就消失了。亮和黑暗不是对立的吗?明亮一示现,这个黑暗必定会消失,这两个没办法同时存在。同样地,我们的利他心生起来了,自私心就会消失;无分别心生起,分别心就没有了。菩提心既是利他心,又是无分别的平等心,这个叫菩提心。所以,修持菩提心,可以消除自私心造的罪和分别心造的罪。
但这还不够,还成不了佛,还必须修胜义菩提心,才能证悟实相,究竟成佛。菩提心能帮助接近证悟,但是无法彻底证悟,要是发菩提心就能证悟的话我们也没有必要证悟空性了,证悟空性是多余的了。从三主要道来讲,要修出离心和菩提心,还需要修空性。我问你们,为什么只是发菩提心的话还不足以圆满成佛呢?
弟子C:把没有的当作实有的了。
师:没有的东西怎么当成实有呢?
弟子C:就是他光有菩提心,没有空性的智慧,还是会把一些没有的东西当成是实有的,是这个意思。
弟子B:他会想着利他,但因为没有证悟空性,就还是认为有个我,还是在二元对立当中。
师:对,说的很对,我们说利益众生,就是有被利益、也可以说所利益的对境,和能利益的我,这还是二元呀。如果认为能利益的我和所利益的众生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二元对立。但佛不是二元对立的状态,佛是合一的状态。
能所本来是不是真实存在呢?能所不是真实存在的,能所本来就是合一的、一体的,但是无明的缘故,我们认为能所是分开的,能是独立存在,所也是独立存在的,这是我们实有的观念造成的。但能所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呢?完全不是。能所是自性、如来藏的一种显现而已,如梦幻泡影一般,它不是如来藏以外独立存在的,是合一的,但我们误认为能所是分开的,这完全是一场误会。所以,虽然发菩提心非常了不起,但还是二元对立的状态,只是停留在这个状态的话,是无法能所合一的。你说的把没有当作有、不实存的当作实存,这些都包括。主要是什么呢?主要就是二元对立。而实相是合一的、一体的。成不了佛的原因就在这里。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