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梦参老和尚:《心经》上的“观”字 99%的人都没读懂!

梦参老和尚:《心经》上的“观”字 99%的人都没读懂! 


文:梦参长老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把一切诸法都看破了,生灭无常,无人、无我、无众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
观自在是普通的名字了,不止观世音菩萨一个人,谁能观谁都自在。放下了、看破了,你自在了,不受一切烦恼束缚,则你的生命自在了,则你的思惟自在了,逆境、顺境、人我是非,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能自在了。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人,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经》修行?不注意这些问题,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学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变化你的心,变化你的态度,一切全变,你对佛法简直不会再怀疑了。就是转变你的心,变成一个清净的、清凉的信心,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来,比以前增加百倍。
一定要相信业果不失,千万别做错事儿,没心眼的事儿不做。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恶的,糊里糊涂做了,这种业好消,念经就消了,这是无心之过。在世间的法律,凡是无心的,它给你减刑;佛法更是了,你不是有意,你是善心做恶事的。善心做恶事的也很多啊,但是,没有什么过错。
一个善心的人甚至于杀人,他杀这个人为救那些人,这样子杀恶人就是善念,就是菩萨道所行的。但是,要受果报。你杀他,要还他命债;但是,你度了那些人,是你行菩萨道。善恶因果一定要分得很清楚。
还要信你自己的心是清净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是你后来给它增加负担,犯了很多的错误,给它增加了业,一生一生的,越迷越深,越深越造。你可以消除这个果报,从你现在的善念开始,善念逐渐增加,善果逐渐生起,恶果逐渐消失。
还要相信一切众生都是可以度的,没有不可度的众生。说有不可度的众生,是你的菩萨心不够。没有不可度的众生,不过是有缘、无缘。缘成熟了,你一说,他就信了。你说法,他一修就成了,这就是缘成熟了。
相信众生都可度,只是我的德不够,我跟他没有因缘,我度不了他,别人也许可以度他。但是一定相信他也是能成佛的,这叫信心,这个信心很不容易的。当我们的冤家,或是害我们很深的人,你看见他,气都气死了,你还相信他有佛性,应该咒他下地狱才好。

因果业力的真相:我们为什么受苦?

因果业力的真相:我们为什么受苦? 

 东杜法王仁波切
因果 业力 的真相
我们为什么受苦?

一切唯心造,一切如梦幻泡影。心本性是安详而开悟的,为什么我们的生命经历的无非是苦、无常和迷惑呢?

心的真性
我们的心,产生苦和乐的经验,而发现安详的能力则完全操之在我。心的真性,其实是安详而开悟的。任何人只要了解这一点,就已经踏上智慧之路。

佛教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为中心。从绝对真理(第一义谛)的角度来看,心和宇宙的真性是开悟、安详、圆满的。藏传佛教宁玛派以“心的真性”来表示“觉醒和开放的统一”。

相对真理(世俗谛)认为在整个日常生活中,亦即在变动无常的生死轮回中,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经验到的,无非是苦、无常和迷惑,因为真性已经被我执所产生的习气和烦恼所遮蔽。

自我并不真实存在
“我”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我
桌子的我
金钱的我
观念的我

在西方思想中,“我”通常是指人格我,或“我、受格的我、我所有”的自我意识。佛教涵括各种意义的我,更把“我”当成我们执着以为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任何现象或事物。“我”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我,桌子的我,金钱的我,观念的我。

如果执着这些,我们即是在以对立的方式经验它们:一个主体执着另一个客体。这时候,心开始起分别,把各种事物加以分离并贴上标签,譬如说“我”喜欢“这个”,或“我”不喜欢“这个”。我们也许会想,“这个”是好的。执着就产生;或“这个”是不好的,痛苦就尾随而来。

我们也许会渴望我们缺乏的东西,或恐惧我们已经有的东西,或因为失去它而感到沮丧。当我们的心因为这些思绪而绷得越来越紧,我们就会感觉老于世故来越兴奋或痛苦,这就是苦的轮回。

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自我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固定或坚实的,而只是由心贴附上的一种指称。自我也不是独立的实体。佛教认为一切都互相依存,因此一切都没有真正独立的品质或性质。

因为我们的“相对”心或凡夫心在作祟,我们就执着自我为坚定固实的。然而,自我只是一种幻影罢了,因为轮回经验的一切都是短暂、改变和不断坏灭的。我们的凡夫心把自我当成真实存在的独立实体。

因果律的“业”
在佛教里,因果律称为“业”。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相应的(果);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种子长成绿芽,然后长成树,然后长成果实和花,花果又生产种子。这是非常简单的因果例子。最伟大的大乘形而上学作家世亲(Vasu-bandhu)说:“由于业(种子),不同的世界就因而产生了。”

执着产生负面的业---负面的倾向和习惯。但并非一切的业都是负面的,然而有些人误以为如此。我们也可以制造正面的业,这就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于自我执着不放,就会产生负面的业。正面的业放松那种执着,当我们放松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平静的中心,并变得越来越快乐、越健康。

本文选自:东杜法王仁波切的《西藏医心术》

东杜法王仁波切:五岁时,被认出是藏东学术重镇杜竹千寺一位著名上师的转世,接受培育而成为西藏佛教宁玛派的大成就者。他将西藏文化对健康的理论和实修法门---治疗身、心、灵的方法---介绍给西方。东杜活佛所推行的治疗之道不仅能够治愈人们身体的疾病,而且还能引领人们学会放下执着,放下限制人们视野的大小成见,开放自己如虚空般旷达的心灵,发挥心的治疗力量,让生命得以转化与升华。仁波切的著作:《禅修大师和奇迹》《觉悟之旅》《大圆满修习》《心灵神医》《西藏医心术》。

谁来回答,哪里没有佛?

谁来回答,哪里没有佛? 



  一次,有位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忽然咳嗽了一声,就将一口痰吐在佛像身上,管理的纠察师看到以后就责骂他道:“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

  这位吐痰的禅师又再咳嗽了一下,对纠察师说:“请您告诉我,虚空之中哪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痰,请问那里没有佛?”

  这位吐痰者,他已经悟到“佛性遍满虚空,法身充塞宇宙”的道理,您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位禅师说:“请您告诉我,哪里没有佛?”

  这么一问,您能回答得出吗?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这样反诘一问,他的灵智,他的禅机,也就由此更加展开了。


净观与清净的虔敬心相连

净观与清净的虔敬心相连

金刚乘里有句话说:「只要你对自己的上师与他的教法生起清净的虔敬心,毫无疑问地,你将会对每一位上师,每一位僧侣与每一个人都能生起净观。」净观与清净的虔敬心是相连的。如果你对上师所谓的虔敬心其实只是一种情感,就无法对任何人生起净观,反之,你会对任何一位仁波切或上师生起不清净的观念。可惜的是,这正是当前的社会现象。 

在佛教界,尤其是藏传佛教的社会里,各个佛学中心无法融洽相处,学生之间无法融洽相处,僧团之间无法融洽相处,上师之间也无法融洽相处。出现这种不清净的观念,清楚的说明了这人暂时半点虔敬心也没有。他们对上师毫无虔敬心,尽管他们对上师有强烈的情感,老是说:「啊!我的上师,我的传承,我的中心!」也许他们在帮助中心做事,但在灵修的层面上,这并不表示他们有真正的虔敬心。

如果对上师有感情,如果想帮助他,帮助传承或帮助中心,这不是件错事,这是非常好的事!可是,这不是按灵性修持来发展师徒关系的真正方法。 

要将虔敬心和感情分开是不容易的,不过,你必须具备的清净的虔敬心应与灵性修持相关,而非跟宗教有关。只要是教导过你如何灵修和灵修之道的人,就应将之放在首要的地位。跟这人的关系应十分清净,并建基于清净的虔敬心.如果具备了这一点,就不会讲你的上师或任何一位老师的坏话,根本没有可能 的! 

为何要说坏话呢?即使表面上你见到或听到许多负面的东西,那又如何?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你要关心的,是借修持上师给你的教法去实践灵修之道,如此而已!其余的都是他自己的事,即使他要破坏整个世界,也没有关系,就由他去做好了。你的本份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之转化,好让你终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你以清净的发心来做这件事,就是服侍上师,也是服侍你自己。你在培养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利益众生,你的人生最终会是幸福、安详、成功和满足的。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禅宗的安心层次

禅宗的安心层次 

 圣严法师
  从渐悟的法门来看,修行过程中禅的安心方法是有层次的。首先要把许多复杂的念头从外面、从各种各样的对象上收回来。这好比两个人在吵架,要有第三个人把他们分开,或把其中一人拉走。
  
  曾经有位居士住在我们寺院中,这位居士经常发脾气,我的一位出家弟子每次看到这位居士发脾气,就马上注意自己的呼吸,马上注意自己的心为什么会觉得很烦?这就是把心从外面的对象收回来。
  
  当你不想跟别人吵架,对方偏要找你吵架的时候,无法避免,逃也逃不掉的时候,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心念。当然,如果你很喜欢吵架,或认为吵架是一种享受,那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我从报上看到一则报导,有一对八十岁的老夫妻,每天都吵架。他们二十岁的时候就结婚,到现在已经吵了六十年,他们认为吵架是一种健康的沟通。如果不能像他们一样,对吵架有另外一番看法,那么最好还是用收心的方法,把心从外境收回来。
  
  当你把心收回来后,就要令它平静。令它住於方法,这叫作摄心。摄心的方法有多种,例如:数呼吸、参话头和只管打坐。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吸,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因此数呼吸是最好用的方法,至於参话头和只管打坐则属於禅宗的专修法门。
  
  当你经由修行,而令自己的心安定之后,必须连这个安定的心也不要执着。因为如果只是一味令心安定下去,到后来可能变成一个很消极的人,可能随时随地只希望打坐,不想跟任何人接触。唯有能够做到连安定的心也不执着,也能放下的时候,才算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
  
  这个从收心、摄心到放心的修行过程,也就是从散心、专心、统一心到无心的过程,可以用人骑马来作譬喻:
  

(一)散心修:

第一阶段,骑马的时候,知道有马,知道马很不好骑,因为那还是一匹未经训练的野马。这里所说的马,是指我们充满杂念妄想的心,这些杂念妄想一刻不停,不受控制,正如一匹野马。

(二)专心修:

逐渐地,进入第二个阶段。骑马的时候,知道有马,但马已能够听从自己的指挥。这表示你的心已比较安定,表示你已能够照顾自己的心,如果有人找你吵架,或批评你,让你感觉不舒服,你也已能够做到不太受影响。

(三)统一心修:

第三个阶段,骑马的时候,不再感觉有马。这就像最好的骑士骑在马上,马跑得很快,人已忘了马,马也忘了人,而到达人马一体的境界。修行 到这个阶段,周围环境里的任何人、任何事对你来说都是一体的,不是分割开来的。这时候,你对一切人、一切东西都感觉到很亲切,因为它就是你,你就是它。

(四)无心修:

但到达了统一心,还不是最好的,第四个阶段叫作无心修,这时候,不觉得有马,也不觉得有人。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不执着心理的安定或不安定。但是,这并不等於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管了,而是生活就是道场。这时候,你会活得更正常、更平和、更有爱心。
  
  黄檗希运禅师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只是那么自然的生活着,这就是自在,就是得解脱。
  
   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生活,来适应我们的环境以及环境里的人,我们便会减少很多麻烦;但是,还是要有自己的立场,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立场,例如: 我是一个和尚,没有老婆才是对的;你们是在家居士,有老婆则是对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应该被尊重。人与人之间有许多问题的发生,多半是因为我 们经常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否定别人的看法和想法,才引来很多的困扰,最后演变成心理的不健康

寻找上师


寻找上师

如果对上师的作用与如何寻找上师毫无了解,就无法修持金刚乘。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对上师的特质与意义有所了解。这是关键的起点。 

「上师」一词可以用多种方式诠释,这视乎各人的理解能力。从相对层面讲,上师是一位导师,为弟子提供修行的指导。我们以此为起点,然后培养对上师的深入理解,最终获得与上师一样的功德。要证得上师的功德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得花很长的时间,但这没关系,因为这是我们需要修持的。 

没有「相对」上师的帮助,就无法证悟内在上师的功德。因此,从我们能够理解的层次开始,寻找一位已经完全证悟的人间上师非常重要。 

许多人问我:「如何才能寻获证悟的上师?是上师寻找我还是我去寻找上师?何时需要去寻找上师?谁是我的上师?」他们似乎十分困惑。这一点我很明白,因为这的确是件使人困惑的事。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也不那么使人困惑。因为上师具备的功德是很容易了解的。只需花点时间聆听不同上师的开示和指导,就能领略这些功德。阅读正信的佛学典籍,也会使你明白如何与上师相处,并由此获得虔敬与理解。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福报越修越少,原因竟是这个!

福报越修越少,原因竟是这个!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会去做许多的善事,诸如布施、供养、放生、做义工等等。


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点:“我们一边在积极修福的同时,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损自己的福分呢?”

也许,有人不断修福,经常去印经,或者做其它的善事,帮助众生听闻圣贤教诲。可是,境遇仍不是那么顺利,有病的病不见轻,贫穷的依然贫穷,所求的皆不遂愿。于是,便会埋怨上苍不平,为何自己这么利益他人,却还不如那些没行善事的人,便会对佛菩萨不满,认为没有照顾自己。


可是,自己积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中被折损了,自己还不知道,实在是大有人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是否注意过自己的心?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做的事,是否真正去观察到?

当看到别人升官发财的时候,特别是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靠排斥自己而升了官的人,我们的心里是酸溜溜的?还是很反感?是在感受别人的喜悦?在为他们祝福?还是忿忿不平?或者嗤之以鼻而看不起他呢?

我们吃饭的时候,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时,是会生气的倒掉,或埋怨饭做得不好呢?还是会时时去感恩种田人的辛苦,卖菜人的辛劳,或是做饭人的用心呢?

在路边看到行乞的人,你是不是认为他在假装残疾,在行骗;或给他钱的时候,自己有一种看不起他,可怜他,或者想自己是在做好事,在救人,在做善事的呢?




在看到某些人行为不端,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自已是不是在想:看吧,这就是报应,行恶的人终究是会有恶报的。此时,会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兴灾乐祸之中了呢?

此心,到底是刻薄还是仁厚?我们知不知道呢?可是,应该清楚,在一瞬间看到别人受灾而心中大快的时候,那种兴灾乐祸的念头,已经在折损自己的福报。不管是什么事,起心动念都会起作用,都会折损自己的福报,不是做了才算。这样细细算来,自己的福报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实在是可惜啊!




就像一个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里面倒水,水却一直在流掉。其实,惜福比造福更可贵。在惜福的时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俭。可是,在造福的时候,一味地希望能多—点,再多一点,这颗贪求的心,也许已经使白己更加地堕落。

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积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而且,这个福来的时候,你会享受得很快乐,因为你的心是善的。当只是用钱财来布施,回来的也是钱财,也许你的生活依然会不太舒服,因为你看别人不顺眼。可是,若能反观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悦给别人,你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财富而已。

所以,要让自己幸福一些,还要注意,不要在点点滴滴处折损自己的福分。
作为一个学生,当看到别人的成绩考得很好的时候,会不会妒忌?做同样的生意,看到别人的顾客比自己的多,效益比自己的好,会不会酸酸的?

或者,离了婚的人,看到也有人离婚了,心里一想,啊,也有人和我一样,稍有安慰。又或者,时常说一些酸寒刻薄的话来刺激别人,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揭人家的短处,谈别人的过失。这都是我们不够仁厚的存心,也都是在折我们的福分。

所以,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念念希望别人好。当看到人家有所得,会很不高兴,看到别人有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受了罪,欢喜得不得了,这都有失仁爱之道,都是在折损自己的福报。

而反之,若要从这些平常的细微之处来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为一切众生,那么,你的心是为一切众生,你在与一切众生结善缘。
看到别人好,我们高兴,看到别人不好,我们替他们难过,并且,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哪怕与自己有过节,也义无反顾去帮助,这就是一颗仁厚之心。

有此心,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福报,量大福就大。若能时时长养我们的善心,念念去成就他人的善行,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有能力就尽心尽力,这本身就给我们积累了大福。

在行善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心善,时时去体谅他人。纵然是恶人,也希望他能回头改过,而非嗔恨指责与辱骂。

当你认为自己发心是好的,是想让他好,而去指责甚至打骂有缺点的人时,或者写匿名信去告发或无限上纲地诽谤他人,但是自己却认为是在挽救人家时,那不过是你自己的情绪,并非真正有利于对方向善,也会折损自己的福报。




所以,时时守护自己的善心,守护自己的清静心,守护自己的一颗爱心。先做自己的护法,保持自己不造恶,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进而再去安护身边人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舒服与自在。

遇到与自己性格、想法和愿力不一样的,不强求苟同,但也不会标新立异,只是相互的尊重与关怀。这样,您会越来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的幸福。

有钱不是幸福,好多财富丰厚的人心灵并不快乐,仍旧在痛苦中。如果,自己的心恶行善,或者心善行恶,苦心积的福还不够折损的,那也太不值了。

上师教他一个绝招忘掉他深爱的女孩

上师教他一个绝招忘掉他深爱的女孩 


                                               



  有个服侍第三世康祖法王的喇嘛,他喜欢着一个女孩,两人相约要私奔。

  私奔的当晚,这个喇嘛如常在法王临睡前帮忙盖棉被,喇嘛突然想到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服侍上师,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伤心地落下泪来。

  他的眼泪滴到棉被上,被法王看见,法王就问他:“你为什么哭呢?”喇嘛心想私奔这种事虽然不堪,但是对于自己的上师没什么好隐瞒的,就向法王全盘托出。法王听了之后,叫他先拿些财物给女孩暂时缓一缓,然后叫喇嘛隔天跟在女孩身后,看她在哪里小解,在女孩小解的地方用一块石头盖起来,过一天再去看石头底下有什么东西,然后把东西带回来。

  喇嘛照法王的吩咐去做,第三天翻开石头时,在石头底下发现了三只蛆,他把三只蛆带回去禀告法王。

  法王对喇嘛说:“这三只蛆是你跟那女孩子共同的冤亲债主,要来投胎当你们的孩子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引动你们之间的爱欲。现在你只要把这三只蛆养大,就会了结你与那女孩之间的缘分。”

  喇嘛依照指示把三只蛆养大,等它们变成成虫飞走后,当他再看到一直喜欢着的那女孩时,就一点感觉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