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楞嚴経辨别邪师的方法

楞嚴経辨别邪师的方法

宣化上人 
一、毁谤出家,轻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我已经开悟证果,何劳持戒?我是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说得谬论连篇。《楞严经》云:“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受阴魔第九〕于是,弟子与师“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二、赞叹淫欲,亵渎佛法: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或云“现前肉身,即是金刚不坏身。我们师徒代代相传,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遂恣纵五欲,以为传法。彼之徒众,还以为这是即身成佛之捷径,于是狎媒淫秽;殊不知此是魇鬼狐魅,专窃人之精气,令行者精歇髓枯,元气斲丧,严重者甚至惹来百患缠身,横死夭亡。《楞严经》云:“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想阴魔第十)
吾人怎能不心惊?愿诸青少年勿为欲乐双修之噱头所惑,以免伤身害命,泯灭淳善之本性。
三、神通异端,惊世骇俗:
邪师有妖怪附身,故魔通广大,或放光动地,或踊身虚空,乍显乍没,或穿墻过壁,或得心通。但此等皆是高级催眠的幻术来炫惑世人,断非佛法。“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色阴魔第十〕
《楞严经》另一段又载:“其人诚不觉知魔着……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于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想阴魔第八〕
诚然,佛教里也讲神通,但真菩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唯独于迫不得已之情形下,才露一两下身手,以德摄群机。怎会乱显魔通,炫吓敲诈,以求名利,自我宣扬呢?对于那些自我崇拜,自称活佛活菩萨者——诸位同修要特别小心呀!


四、我慢无比,跋扈专横,因魔力所持故:
经云:“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想阴魔第四〕。
邪师增长狂慧,口说妙法,或吟诗作对,专弄精魂。经云:“若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想阴魔第三〕
并且,他们喜讦露人之隐私,不避讥嫌;能令弟子,如胶似漆,心生恋慕
五、现奇特相,无益苦行,以贪供养:
经云:“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想阴魔第七〕此类魔怪,好占卜祸福,水火刀兵,危言耸听,届时毫厘不差,层层应验:“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想阴魔第一〕今时,预言地震、海啸、世界末日、星宿变怪、国运动乱者,多数为山妖水怪所着,以来恫吓世人。
六、未证言证,打大妄语:
常言我是活佛、菩萨再来,但不经修得,无修无证,拨无因果,豁达空。这都是大我慢魔、狂魔、空魔作怪,故大言不惭。经云:“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劫,一念能越。〔受阴魔第二〕”
是人喜言某人是某佛,某菩萨化身,或言佛也有大小,先佛后佛,真佛假佛,男佛女佛。〔想阴魔第二、第三〕。
或言:我于前世,就是你尊师,你们都是我多生之弟子。或言:当时你们是我的妻子兄弟儿女,今来相度。我等应同归某极乐世界,供养某佛〔想阴魔第五〕。
如是欺诳之言,淆乱视听。

沒有空性就谈不上菩提心!

沒有空性就谈不上菩提心!

净界法师 唯识学  
【142】空观是菩提心的基础! 

学员:师父,有个问题跟上次课程有关,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啊? 
学员: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哈……希求净土你是用自我意识到净土,还是发愿?你是发愿去的吧!你到净土去是为什么呢?为了成佛!你该不会只是为了离苦得乐吧? 
学员:这个我想各种发心都有吧。 
师父:你要为了离苦得乐那就不好了。我们后面会说,不能为了离苦得乐,你到时候会到天上去,因为离苦得乐是档次很低的诉求。你要为了菩提、为了圣道而到净土去。 
学员:师父慈悲,这堂课的前半段,师父在我们上的课程内容,着重在以无分别智来空掉我们的烦恼。 
师父:对,因为你没有空性,你就谈不上菩提心。因为你不把自我意识空掉,因为它是熟境界,你菩提心就生不起来了。因为自我是一种想要保护自己的,菩提心一定是要放下自我。 
学员:是。那今天这堂课谈到发菩提心,那以后将来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们用各种观想的方式,去对治这样的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后面如果能够再加发一个菩提心,就是说我今天受如是苦,然后也希望众生,一定有众生是跟我一样也受相应的烦恼,那我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们是不是在这个部分,要注意加发这个部分来增长菩萨道? 
师父:当然这个方法很多,我们今天讲六种意乐只是一个原则了,但是大方向,无分别智很重要。
就是说有些路,有些分别,你不能再分别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它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错误的分别,就颠倒妄想;
一种是如理思惟。
你只要把第六意识管好,你就成功的把自我意识转成菩提心了,就是第六意识了,它的关键在这里。
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识,其实第七意识是很被动的。
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它虽然可怕,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它没有主动权,它不能主动干扰你,要不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为它布局,第七意识能够活动吗? 
所以第七意识虽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主动干扰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识的虚妄的名言分别,帮它铺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识很重要。
你怎么去解读人生,所以你要不断的学习,遇到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很重要,你要往哪一个方向去想。 
当然第一个先安住自己,先告诉自己,其实人生无所得,这是空性是很重要,所以为什么天台宗讲: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把空性放在第一个?你要把有所得先放掉,这个是关键,你一旦有所得,你很容易跟众生产生对立面,然后就会有一些特别喜欢的东西,特别不喜欢的东西就出来了,就对立了。
空观是菩提心的基础,你要永远告诉你自己: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你要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你才有资格谈菩提心。所以空观的智慧是很关键啊。 
学员:是,弟子的意思是说,以往我们修学的态度可能只求离苦得乐,所以可能烦恼对治完就算了,可是对一个菩萨行者来说,烦恼对治完是不是再加发一个: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心,这样是不是更…… 
师父:那你还要愿成佛道,菩萨还要求菩提、求往生,我们是先求无分别智,对不对?先从无求,然后有三求,菩萨有三种:求福德、求菩提、求往生。但是这三个求,是建立在无所求的基础之下。 
好,那我们下礼拜二,就下一次,我们把菩萨的无求,无分别智,跟求菩提的菩提心,这两个做一个研讨。
另外这个讲完以后,我们开始要讲求往生的问题了,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对净土产生好乐,那么这个地方先谈到菩提。

我們總被一点点带走,一生好像被洗脑

我們總被一点点带走,一生好像被洗脑

 Shirley Wang
如果你也曾看过许多身心灵New Age的书,你会看到许多书中都写到了“合一”这个词,一再提到:我们都是一体的,We are one。

但这个概念,我一直无法体会,也无法接受,明明就有你跟我的不同,人跟人之间本来就有区隔,人如何会是一体?一体意识到底该如何理解?

我问杨定一博士时问得很直白,“如果我们都是一体的,那为什么我是我,而你是杨定一博士?还是有你跟我啊!怎么会是一体呢?”博士回答的非常快,揭开了一个在庄子书中,庄周梦蝶的篇章就已经说穿的事实。

人是因果/资讯所组成的

他说,人是因果组成的,其实我们觉得好像看着前面有一个你一个我,好像真的有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还有一个身份存在。因果是种种念相组合而成的,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以为人是身体、器官所组合的,但科学已经证实,我们一点也不是Solid(实体),把我们的分子切开,切分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都是空的。

跟电脑一样,电脑的逻辑是二元对立的原则,一定要做比较、分别,才能得到一些资讯。我们也是用一个二元对立的原则看着这个世界,我们的五官要让大脑体会到任何现象,离不开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比方说你看到前面有一个男生,他的高矮胖瘦,透过你的五官你不断在做比较、在做分别,才可以得到一个好像那个人的真实。也就是这样,时空(Space Time)本身也是我们念头所创出来的,却忽略了“二元对立”中的“有”,也一定有一个“无”在背后支持着。这个“无”可以说是No thing(没有东西),是无色无形看不到的,假如没有这个无色无形,也没有有色有形我们所体会到的世界。

透过五官我们仍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小部分,然后以这一小部分所体会到的世界以为是生命的全部,所以古人会说这是一个大妄想,这是一场梦,庄周梦蝶里的情节所说的,不知庄子本身是蝴蝶梦到了他成为庄子,还是庄子梦到了蝴蝶。

回到当下,将生命的内外完全整合

当我们要从这场梦醒过来,才会发现原来完全这一生所经历的,都不存在,都是虚的,是念头所造出来的,都是一个妄想。那这时候有些人会大笑一场,有些会大哭一场。杨博士的著作《神圣的你》一书中所讲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跟自己内在的生命整合,以后只要继续活在这人间,无论是否会受到人间的限制,因果的限制,都能不断的提醒自己,察觉自己的情绪,把念头挪开,臣服于当下,不断的回到每个瞬间,活在每个当下,他才可以把生命的内外完全的整合,跟一体意识整合,才可说是做一个大的解脱。

这一生你不醒过来,你下次来还是一样,因为人就是种种的制约与限制条件组合的,这些条件是一种能量,是一连串假的、虚的现象与念头所造成的现象,它永远走不了,在宇宙转转转,再来人间一次你若没有醒觉过来,就得再一次,可能继续再千次万次的无尽轮回。

但也别失望,我们总有一天能醒过来,无论我们在什么角落总要回到这一体,每个人也只是早一点晚一点。

我们真的应该相信,看不见的东西并不表示不存在。

《神圣的你》书中所谈的其实有更高的科学可证明,只是我们并未发觉。就像说蚂蚁处于二度空间里走动,他只知直线左右的平面世界,不会看到三度空间的人类,但我们看得到牠们。所以说不定真的有一个更高的意识,所谓的一体意识在看着我们说,“唉呀,赶快醒过来吧,不要在这个荒谬的人间继续被骗下去了。”

人不快乐,多是因为担忧未来,烦恼过去,而没有活在当下

人生的真相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一定能理解或接受。

有人相信前世来生的观点,有人保持质疑的态度,什么是人生的真相,如何活出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何去看到我们全部的生命,包括内在跟外在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人生看做一场电影,看电影的人会把焦点放在电影的内容,精彩也好,悲伤也好,省思也好。但很少人会注意到放映电影的荧幕,如果没有这个荧幕也没有电影。人生的追求,就好像我们想去抓住这部电影一样,你会捉住的其实是这个荧幕,而这个荧幕从来没有动过,它其实就是人生的背景(Background),是一个不生不死、无色无形、无限永恒的概念。

人透过大脑运作,注意力仅能局限在五官所能感受的范围,让自己透过这个非常小的范围,感受到这个世界。五官的感受有限,能够取得资讯就有限,就好像把拿一把刀把一个整体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最多只能看到一小块。

这一小块,只是整体的一小点,跟我们的整体比较起来,完全不成比例。如果一体像是一只大象,人间其实就像小蚂蚁,比小蚂蚁还小得不成比例,就只能看到一点点,但是我们却被这个一点点所带走,一生好像就被洗脑似的,认为这个局限的我就是我的全部。然而通过我们的五官,透过神经系统传达到你脑中,我们以为是真实的,其实也只是电子讯号,是虚的,但我们这一生就被五官大脑骗走了。

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是用五官看不到,也体会不到的,后面有很大的层面,就像是人生的背景(银幕),从来没有生过、没有死过,它是永恒的,等着把我们大脑所带来的限制制约,把因果、念头挪开,自然就会转回到一个更深的层面。而这个更深的层面,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动物也有,连植物、石头都有,它是我们的本质,我们共同的本质,是整个宇宙共同的本质。

(完

宗萨仁波切 | 一个人还需要非常诚实才能有创造性

宗萨仁波切 | 一个人还需要非常诚实才能有创造性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严望佳、戚淑萍
来自:《八万四千问》

问:有了正确的动机,我们怎样才能更有创造力?

宗:很难。因为有创造性意味着从我们习惯的区域中走出来,那会很不舒服。如果要完全走出这个区域则更加困难。如果你的艺术是为了和别人沟通,在那个区域之外,也许没有任何能与你沟通的人。所以,这种情况就像是一只脚应该在界内,而另一只脚应该在界外。没有太多人会想要处在这样的境地。

一个人还需要非常诚实才能有创造性。诚实是困难的,因为我们习惯于不诚实的思考。我们受到这么多禁忌和压抑,而压抑会让你的创造性陷于困境。哪怕只是为了部分的有效沟通,你也必须屈从于其他人的沟通方式,然而,与此同时,你还想让他们知道些他们尚不知道的事情。那总是困难的。

问:您为什么对电影感兴趣?为什么电影对您来说很重要?

宗:我甚至不知道电影是否依然重要,因为有很多其他媒介,或许电影已经过时了。但我想,我喜欢电影肯定有很多原因。大多数原因非常自私、世俗和物质主义——和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非常相似。

我们喜爱影像,特别是能动又能发出声音的影像。当然,还有一点,能够讲个故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即便只是五分钟,也能让你有种成功地欺骗人们、并把他们带入幻境的胜利感。肯定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我并没有以电影赚钱的野心,否则就不会制作我正在制作的这类的电影了。这并不是因为我对用电影赚钱不感兴趣,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对钱没有执着、有出离心的人,我只是觉得制作一部赚钱的电影很难。

人们总是说,“哦,一部垃圾电影”,“为什么这么垃圾的电影都有人看”,“多么糟糕的电影”,或者“是部大片,人们花了这么多钱去看”。然而制作那样的影片很难,因为你必须真正了解人们想要的,那是很难的。你必须制作陈词滥调的、老套的电影,而同时还得有趣,因为观众很难被打动,而且他们并不是白痴。

人们以为表现色情、暴力和飞车追逐的电影会卖座,但其实不一定。一部电影可以有九十分钟的色情镜头,但还是可能彻底失败。你得知道怎么讲故事。今天我仍在笑话印度电影,但如果有人请我制作一部,对我而言却不那么容易。我不了解那种类型的电影所惯用的修辞和语言。

我一直在想,或许有一天,如果遇见一个想要扔掉一亿美元的傻子,我也许可以制作一部关于佛陀生命的电影。这只是在虔诚的佛教徒的掩饰之下,我捍卫自尊的、属于凡人的、有野心的情绪之一。谁知道呢,通过制作这样一部电影,我可能连一个众生都利益不了。

但是时不时地,我有想要这样做的冲动——那种真的想要把佛陀的生命呈现给观众的冲动,不仅是给佛教徒,而且是更多观众。虽然完全正确地描写佛陀很难做到,但起码多少能给他们一些关于佛陀的画面。除了这个愿望以外,我肯定没有以电影为职业的兴趣,因为那太难了。

我个人确实喜爱电影。我最喜欢的总是那一两部片子,它们好像永远不会消逝。有些电影很有力量,比如1979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至今仍是最有力量的电影之一。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潜行者》,我不知怎样表达,但我模糊地认为它是最勇敢的影片之一,而且精神性很强。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它。这部影片的概念和前提都很有趣。当然,这完全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虽然它包含英雄、悬念和浪漫等老套的内容。这部片子有很多象征意义,它试图讲述的是,如果你超越特定区域、非同一般地思考问题,却又试图留在正常区域里,那么融入社会将会有多难。但这可能完全是我自己的诠释。



阿赖耶识虽强大,但它没决定权,关键在第六意识!

阿赖耶识虽强大,但它没决定权,关键在第六意识!

净界法师 
【143】我们临终时的往生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
唯识认为说阿赖耶识它蕴藏着很强大的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当它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变现果报,让我们来受用。
那么这种力量,在经论里面解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它说这阿赖耶识的力量,它不是今生造成的,它是无始劫来,你每一生都会储存一种力量。
那么这个力量它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它是一种生死的力量,它可能会由此有诸趣,这种力量可能会推动你到六道轮回去,这种力量也可能会把你推动到涅槃的因缘去。
所以阿赖耶识,如果说把它比喻作一个机器的话,它有两种开关:
第一种开关,是打开来是通往生死的力量;
另外一个开关,是通往涅槃的力量。 
那么现在的关键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让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它是一种往生的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在《楞严经》里面说,它说第八识本身,它没有决定权。它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力量,但是它不能够决定说:哦,我要到生死轮回去、我要到涅槃去、我要到净土去,第八识的力量,它本身没有决定权,关键在你第六意识,也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的相状。 
在《楞严经》里面说,假设我们今天面对人生的时候,是一种背觉合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攀缘性的、主宰性的,我们想要去受用人生的快乐,那么这样子当然你就把阿赖耶识的力量,就往生死轮回那边跑过去了。
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一种,我刚刚是讲背觉合尘,现在我们相反就是背尘合觉。
假设你的心态是把人生的因缘放下而开始内观,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是用道理来解释这件事情,你开始起观照了,而不是动感情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是把第八识产生一种涅槃的力量。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会现前,但是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它可能会产生生死的力量,把你的佛号带往娑婆世界得果报;它也可能你在临终念佛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它把你的佛号力量把你带到净土去。


所以诸位,你最好检讨一下,你阿赖耶识现在它到底是累积了一个什么力量? 
原则上,如果你对今生看得很重要,你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很重,你阿赖耶识的力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你临终你很难返转的;如果你现在对娑婆世界的心态是完全放下,你遇到事情是用内观的,用理智来观照因缘法,那么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你现在储存的力量是往净土的力量。
所以佛法的角度,佛法对人生的价值,它不再看待你生命是变现什么相状,你这个相状是快乐的相状、或者痛苦的相状,在佛教里面看这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它是生灭法,这个东西很快就过去了,就像你做一场梦,你今生活得快乐,也是一场梦;你今生很痛苦,也是一场梦,它很快会过去的。
佛法很重视你将往哪里而去!佛教不重视你的过去,但是它非常重视你的未来,它也不再重视现在,因为现在是一时的。
所以你的心态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到底我们就对娑婆世界,是用攀缘的心还是观照的心,就决定你未来的来去了。

八種方法令你相貌庄严美丽!

八種方法令你相貌庄严美丽!


1、心念的力量

一个人的外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外貌多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一个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厌恶。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欢喜。有位西方的心理学家说:“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的命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希望成为美丽的人,用美丽的心念来看待世间,你不但发现一切变得美丽,连自己的外在也会越来越讨人欢欣!
2、多忍辱,不生气
多忍辱,少生气的人脸色自然好看。《佛说罪福报应经》记载:“为人丑陋,喜嗔恚故。”说明长得丑陋的人,是由于前世喜欢生气怨恨之故。“为人端正,颜色洁白,辉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说明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
3、忆佛,观想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世尊那日因为忆佛、念佛,受到阿弥陀佛神力的加持,使他当日的相貌特别好看、庄严。当他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十方一切诸佛跟释迦牟尼佛融合成一体,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变成一切诸佛,佛相貌之庄严可想而知。即使连最庄严的佛陀在念佛都会得到诸佛加持而面目变得更为庄严,若是我们诚心忆佛、观想佛,我们的面目怎么会不变美好呢?
许多经典都告诉我们,佛的相是最好的相!我们念佛,心里有佛,相貌不知不觉就变成佛相。我们要想相貌好,就多念佛。念佛、观想佛,身心就会逐渐变成佛的样子。释迦牟尼佛想阿弥陀佛的时候,相貌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样子,显示无比殊胜庄严。
4、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最美。感恩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感恩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对所有一切常怀一颗感激的心,内心就时时绽放朵朵迷人的花儿。满心芬芳的人,怎么会不洋溢着如花一般的美丽呢?
5、多于佛前献花

《佛说罪福报应经》记载“为人丑黑,遮佛前光明故。”长得又丑又黑的缘故是由于把佛前的光明遮住的缘故。由此可知,如果常献花于佛前,庄严佛像,必得好相。
6、微笑
有人说,微笑是绽开在脸上最美的一朵花。所谓:“拳头不打笑脸人”,微笑的表情总是楚楚动人,令人愉悦,使人感觉亲切。最主要的是,微笑不仅给人的外在美感,还在于微笑的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是一种怡人和美好的感情。微笑总是给人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常把笑意带在脸上,把善意传达给所有人,完全不用任何成本却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可是最方便又有效的美容妙方。
7、多接近“美人”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接近“美人”,自然也会受到他们的美丽哲学的影响,自己迟早都会变成“同道中人”。“美人”不单单只是指拥有美丽的外表而已,而更重要的是指心灵美丽的人。常与“美人”接触,无形中也让自己的心灵多接触一份美丽,自然美亦由心生。
8、念佛号
念佛号,变漂亮,是否有点无稽之谈?《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有云:“诸佛子等,若闻妙色身如来名号,能令汝等不受丑陋,诸根具足,相好圆满,殊胜端严,天上人间,最为第一。”经典就已经说明了念佛号可让一个人的相貌变化,而佛咒语其实就是提供了变漂亮的方便法门。
若是希望外表庄严,有美感,有众生缘,可以随时念: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寂音如来、南无宝莲花步如来。念这三尊佛时,可以把自己以前丑陋的“基因”(如你以前的生气、嗔恚等等的心念)去除掉。
阿弥陀佛,愿一切有缘之人生生世世拥有亮丽容颜,布施欢喜,日日心如明镜,时时自在吉祥!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恶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会转化为吉相。

最好的人生:只受用、不解读!


最好的人生:只受用、不解读!

净界法师 
【144】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观! 

那么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
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
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
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
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们今天先来谈一谈空性的观照。那么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空性的研讨,我们先谈一种通途的问题,再来谈个别的问题。我们先来谈通途的问题,很多人对修空观,还是有疑惑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就是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观,这是很重要的。 
在唯识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马上肯定自己说:哎,我要发菩提心,这不对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资格谈提起。所以唯识它的态度,当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观有三种观法,大小乘有三种观法:
 第一个从无常切入。你观察它是一时的、无常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
 那么无常观,它的特点就是它这个药力道很强,尤其是你对财色名食睡这一块烦恼特别重的人,用无常观它是药到病除,它药效很快。当然它也有缺点,这一帖药不能常用,因为它这个在修空观的时候,它夹带了苦谛的思考,它不是运用一种中道的平常心来修空观,它是夹带苦谛的思惟来修空观。因为它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它这种空观,天台宗智者大师给它一句话叫做“灭色取空”,它是把相状毁灭了,然后再进入空性。
 所以这个地方对整个大乘来说,你要修菩提心,你这个时候要借相。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假借的,你用相状来修空观,叫从假入空;你用相状来修菩提心,叫从空出假。所以相状是可以借的,但是无常观把相状给破坏了。你这个药如果经常用的话,对你以后修菩提心会有困难。


所以无常观修得太厉害,古德说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忘失大悲;
第二个不乐修善。
你对积集资粮没有兴趣,反正它都是无常的吗!所以无常观的这个空观,它的好就好在药效猛利,但它的缺点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这个法门适可而止,操作适可而止就好,这是一个空观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唯识学说的,从因缘来修空观。
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自变自缘,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第六意识去攀缘它,其实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所以因缘性空。 
那么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计执,就是你不能分别,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够去解读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读,你不解读就是最好的解读,就人生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如”的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是因果的显现,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无分别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让你的心去住在这个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净土方向去引导,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
所以这无分别智就是说,它等于是把你对娑婆世界的整个攀缘的心,整个门关掉,把门关掉了。
 因为你没有办法分别,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资讯,你就没有办法去解读人生,你没办法解读,你就不能执著。


 所以唯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话,叫“唯识无义”。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编出来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成败得失,它只是因果的显现,成败得失这四个字,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种概念是你捏造出来。
所以它那个破名言,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来的,而且是毫无意义,这个时候你对它的执著攀缘就断了。我们不可能去攀缘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吧,因为它不值得你攀缘,它毫无意义。
 所以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不破坏相状。诸位,它不坏相,就是相状还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动,它是破坏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乱解释人生,因为你一解释,你就想要去执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业力给带动起来了。
所以人生只能够轻轻地走过去,你不能够动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来生,唯识的意思就是这样,用在实践你的理想。
我们以后会讲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实践你的愿望而已—历事练心,积集资粮。
所以唯识学就是说,它从无分别智里面切断了你任何的攀缘心跟执著的心,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执著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
这个唯识学厉害,它不坏外在的相状,它把你的分别心停下来,这个是唯识的空观,比无常观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这是从因缘切入空性。


 第三个是从真如,本来清净。是你本来什么都没有嘛,本来什么就没有,你今生来这里,你也没有得到什么,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人生本来就不增不减嘛,没有得也没有失,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嘛。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走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只有过程,就是本来清净,当然这个观法是比较微细了。
 这三种空观都可以,但是我们今天强调是第二种:修无分别智。破坏你对人生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们先把无分别智解释完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你至少要知道怎么操作,可能你还很生疏,至少这个操作方法你要懂。
无分别智就是唯识的空观,就是断除你的分别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人生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要对人生加油添醋,就是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缘的假相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