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胃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经方大家用此方

胃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经方大家用此方

中医学苑 

冯世纶:茯苓饮方治疗胃炎

1.《外台》茯苓饮方

《外台》茯苓饮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药物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冯教授认为,“心胸”是指胃,是指胸满、心下痞或腹胀;“不能食”有两层含义:即食欲不振,或畏惧进食诱发、或加重呕吐、气满而不敢进食或多进食。依据条文,胃虚停饮为本证病机,呕吐、气满、不能食为本证特征,健胃利饮为本方功效

然而,条文对其方证的表述并不完整,应加以充实和完善。从药物组成而言,本方涵盖枳术汤、橘枳姜汤与橘皮汤,则该三方的方证特征亦归本证所有。《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盆,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因此,本证尚见心下坚满,胸闷、短气、干呕、呃逆、手足厥冷等临床表现。从病机角度来讲,本证除胃虚停饮外,还存在气郁、气逆及饮逆的病理因素。由病机又可引申、扩展出本证的部分特征。胃虚,可见进食后胃脘不适、神疲乏力等症状。胃中停饮,体检及辅检可见胃振水音、胃镜下胃内水液潴留等。水饮上犯、下注,则见头晕、头痛、晕车、清涕、心悸、水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等。气逆、饮逆,可见恶心、嗳气、反酸等。从药物作用分析,方中茯苓、白术温中健胃、利水袪饮;人参健胃除痞;枳实行气除满并止痛;陈皮理气,又同生姜一起降逆化饮。诸药相配,全方共奏健胃利饮、行气降逆之功

2.冯教授应用经验

注重六经、方证辨证:冯教授临床运用本方,首先是辨别太阴病。判断太阴病的依据主要有两条,即《伤察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然后,对脉症信息进行气血津液、水湿痰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获知胃虚停饮的主要病机,结合“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的主症,辨属本证,则可予本方治疗。

不囿仲景原方:临床运用经方,并非一定要固守仲景原方,但若调整,则须遵循严格的法则,不可随意而为。为了增强袪湿利饮、理气降逆之功,冯教授适当调整了原方药味与药量配比。以苍术、党参易方中白术、人参,重用陈皮,减少生姜,增入清半夏。常用剂量为:茯苓12-15g,苍术10-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清半夏15g,生姜15g。湿饮者,多予茯苓、苍术;反之则少用。生姜减量,减轻汤药辛辣之味,改善口感。又因与清半夏同用,有小半夏汤之意,故而降逆止呕功效依旧如故。

重视合方应用:临床中只有部分病人的病情仅呈现为本证,更多的是本证与他证的兼夹或复合,对于后者,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合方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冯教授临证十分重视本方与他方的合用,经常合用的经方有:兼太阳中风,合桂枝汤;少阳郁热,合小柴胡汤;阳明里热,合黄连阿胶汤;外邪里饮,合五苓散;里虚寒饮上逆,合吴茱萸汤;血虚水盛,合当归芍药散;阳虚水停,合真武汤;里虚寒偏重,合理中汤;外邪里热轻证,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胸痹见痰阻气逆,合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本证之所以能兼夹阳明方证,一是因太阴虚寒,津血生化乏源,虚热内生;二是因水饮郁久化热。在冯教授学术体系内,阳明病的实质是里阳证,即病位在里,同时病性属阳的一类证候。中医学中,寒为阴,热为阳,此乃定议,热证无疑属阳证,而里虚热是虚证与热证的复合体,必然亦属于阳证。因此,里虚热证是里阳证,属阳明病范畴。

据证增损药味:本方固然药简效宏,然为使药物契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多需依据药证原则,适当增损药味。若兼便秘,加大剂生白术温中生津通便;无脘腹胀满,去行气除满之枳实;脘腹痛剧,加延胡索活血止痛;泛酸或吞酸,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以治标;水饮化热,加生薏苡仁治热利饮;经行或病久血虚,加当归养血等
治疗痞满、泄泻:太阴病多寒多虚,若脾胃气虚,纳运失职,津液不归正化,水饮内生,停聚胃中,下注大肠,腑气郁滞,可发病为痞满、泄泻。此两疾的发病机理与本证病机相同,因此冯教授常用本方治疗痞满、泄泻,而且疗效斐然。

3.验案举例
陶某,女,48岁。
主诉:胃胀1年。患者近1年来胃胀,多在进食后出现,有时呕吐、嗳气、口苦或口甜,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未获好转。刻诊:胃胀,嗳气,纳差,口干不欲饮,颈部活动不适,背部针扎感,腰部凉,大便二三日一行,时干时稀,小便少,夜尿二三次。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胃虚饮停,气郁气逆,饮郁化热兼太阳表证。方选《外台》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

处方:茯苓12g,苍术18g,泽泻18g,猪苓10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清半夏15g,桂枝10g,生姜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患者胃胀,口干、颈背部不适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继服7剂,基本痊愈。
按:患者首诊时胃胀、嗳气、纳差、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属太阴虚寒,系胃气亏虚、气郁气逆之证。大便不爽、小便少、夜尿频、腰部凉、脉沉弦,为里有停饮之象。胃胀、纳差,且合并里饮,属《外台》茯苓饮证。

颈部活动不适、背部针扎感,考虑表证;联系数脉,系表阳证,即太阳病。里饮兼见数脉,提示饮郁化热。口干不欲饮,系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所致。表邪里饮兼郁热,并见口干、小便不利,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之五苓散证。两证复合,故予两方合用治之,起健胃利饮、理气降逆、解表清热之功,增入清半夏温中化饮,以提高疗效。用方精准,故取效迅捷。二诊方证未移,前方续进,药尽诸症皆平。值得指出的是,患虽以痞满来诊,但病机核心是表邪里饮,治疗必须解表利饮同时进行。若单解其表,则易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饮,则表邪因势入里,相互胶结而难解,无异于闭门留寇,遗患无穷。因此,唯有解表、利饮两相兼顾,方可收表解里和之效。



從我的iPhone傳送

倪海厦医师精华医案:因為她憂傷肺,必須盡快治療

倪海厦医师精华医案:因為她憂傷肺,必須盡快治療

宏五学堂 

 09/16/2005.晴,二位乳癌病人,一位是假乳癌,一位是真乳癌,假的這位就是前面我說過的經過三位西醫與一位乳癌專科西醫分別做出不同的診斷,我是第五位,現在病人服藥三週,一切好轉,雙乳大小一樣了,左乳內只剩下一點點小硬塊,也很柔軟了,她非常高興的代著她的好友一起來,她說原先她這位好友建議她去給真正的醫師看,不要給中醫看,這句話把我氣到了,當場我就將她這位好友臭罵一頓,內容是:[ 妳這笨蛋,妳心裡以為的真正醫師根本沒有幫助到妳這位好友,反而將她嚇得半死,現在中醫解決這問題,妳才肯定中醫,請問妳如果妳朋友沒有發生這事的話,妳得到這同樣的問題,妳必然去看西醫,看完後,妳得到什麼?我最恨妳們這種人,既非醫師,也非醫學研究人員,妳研究過中醫沒有?一個完全沒有讀過中醫書的人,居然就說中醫不是真正醫師,真是有夠無知的,再問妳研究過西醫沒有? 沒有,那妳根本不懂西醫學,妳卻去相信它,這是什麼呢? 我告訴妳這就是歧視,我對付歧視中醫的人,方法很簡單,那天妳得到乳癌時,妳有三個選擇,第一:選擇妳認為的真正醫師就是西醫去治,妳會因為笨,沒有了解到每年有多少婦女死於乳癌,結果妳還要繼續去做死路一條的事,妳可以活十年,而這十年妳過著非人生活,每天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雙乳被切除,化療造成的落髮,身體的痛苦,妳將如生不如死,十年的茍延殘喘日子,每天半夜驚醒過來,看看自己死掉沒有,妳好好享受吧,原因只是因為妳根本不懂中醫而自做決定去否定它,第二:妳選擇不做任何治療,就讓它自生自滅,如此妳還可以無痛苦的活十四年,生活品質遠比妳去做妳認為的真正治療好許多,至少多活四年,第三: 妳選擇中醫治療,但是不用選我,因為我不會治妳的,因為妳這種人無知到極點,居然不懂中醫而來否定中醫,所以我不治,但是妳可以去找外面所有在美國開業來自大陸或是台灣的中醫治,他們都非常優秀,如果妳到大陸或是台灣馬路邊隨便一間中醫診所都可以 幫助妳的,並不須要擔心我不治妳,因為中醫才是真正的醫師,妳的西醫是門外漢,所以已經造成現在美國的乳癌死亡率位居全國第二,妳回去好好想一想,我勸妳以後不要對妳完全不懂的知識隨便下定義,去做信與不信的決定,如此妳就已經聰明很多了,只要是中醫治,妳就會好 轉的.] 她當場嚇到嘴巴張得大大的,不知道要如何回答我. 每次我對付外國人時都一定說中醫好,大陸台灣都一樣好的,至於中醫之間的經方與溫病之爭,此時都拋諸腦後,我們自己門窗關起來吵吧,干她何事呢?再說了.

  第二位是真正乳癌病人,西醫判定的第二期乳癌,今天是第三診,她已經服藥一個月,今天來複診,自述乳癌硬塊幾乎沒有了,睡覺很深,大便順暢,體力好轉,上次被我罵過後,現在比較不再害怕了,但是仍然兼有咳嗽,這是因為她憂傷肺,必須盡快治 療,否則很容易轉移為肺癌了,這就是中醫的上工治未病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张锡纯治疗外感内伤发热的用药经验总结

张锡纯治疗外感内伤发热的用药经验总结

张锡纯 毛德西 岐伯有道

文源:易简经方

导读: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传世。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


外感发热重在清热透邪
  《参西录》中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有20余种,最为常见的不及10味。张锡纯用药,注重清与透,清则清其热毒,透则透发肌表。如此退热,多无后患。

  石膏
  张锡纯称石膏为“治寒温第一要药。”“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升金丹。”“用生石膏以退外感是实热,诚为有一无二之良药。”从《参西录》所载医案中可以看出,石膏清热可用于多种疾患,不论是温疹之热、头面之热、咽喉之热、痢疾之热、疟疾之热,或者是产后大热、风湿化热,以及疮疡热毒,均可放胆用之。书中附记一发热病人,食冰若干而不愈,后服生石膏数两而痊。石膏之凉胜于冰乎?张锡纯说:“石膏原不甚凉,然尽量食冰不愈而重用生石膏即愈者,因石膏生用能使寒温之热有出路也……石膏生用,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解。即使服后无汗,亦可宣通内蕴之热,由腠理毛孔息息达出,人自不觉耳。”正因为石膏兼有性寒清热与辛散解肌的两种作用,故其清热之力胜于冰,而能施用于多种疾患。张锡纯用石膏,与其配伍的首推人参。他说:“寒湿之证,最忌舌干。至于苔薄而干,或干而且缩者,尤为险证。”对于如此险证,不论是真阴亏损,或者是元气不支,他常用白虎加人参汤化险为夷。这是由于“惟生石膏与人参并用,独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再次是元参,与生石膏相伍有清热滋阴之功,是张锡纯治疗产后外感发热的喜用之品。它如与知母、连翘、薄荷、蝉蜕的配伍,书中屡见不鲜。张锡纯用石膏,多用生品。对于外感实热证,轻者用两许,重者用四、五两,或七、八两,且研末冲服,疗效最佳。他对那些疑惧石膏之功用者,多次强调放胆用之,“断无伤人之理……亦断无不退热治理”。自张仲景创白虎汤后,善用石膏的虽有明代缪仲淳,清代吴鞠通、王孟英、余师愚等诸家,但述理之透,运用之巧,都比不上张锡纯。

  薄荷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薄荷服后出凉汗,凉汗能清温,是以宜于温病。”张锡纯认为“薄荷气味近于冰片,最善透窍。其力内至脏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达。故能治温病中之筋骨作疼者。”张锡纯用麻杏石甘汤常用薄荷代麻黄,用葛根汤常用薄荷代葛根,因“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用薄荷乎?”可见他用薄荷关键在于“凉透”。

  连翘
  张锡纯认为连翘“能透表解肌,清热搜风,尤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尤为发表疹瘾要药。”用连翘治疗外感风热,“常用至一两必能发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书中记有一少年风温初得,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之,彻夜微汗,翌晨病痛若失。

  滑石
  张锡纯认为本品与石膏性近,“能清胃腑之热,淡渗利窍,能清膀胱之热,同甘草生天一之水,又能清阴虚之热,一药而三善备。”但滑石无辛散之力,长于利湿,所以张锡纯指出“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特别是对于“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的险候,清热有碍于止泻,固涩有碍于清热,张锡纯取滑石清热利小便,山药滋阴固大便,如此上清下固,互不掣肘。对于外感之热已退阴液未能自复者,他也常于大堆滋阴药中加入少量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品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有临床实用价值。

  蝉蜕
  张锡纯喜用蝉蜕治疗外感风热证,称蝉蜕“为温病初得之要药。又善托疹瘾外出,有以皮走皮之力,故又为治疹瘾要药。”他从临床中体验到,蝉蜕“乃发汗中之妙药,有身弱不任发表者,用之最佳。”书中有一治疗外感而致音哑之方,蝉蜕二钱,滑石一两,麦冬四钱,胖大海五个,桑叶、薄荷叶各二钱,用沸水泡茶饮之,一日音响,二日音清,三日痊愈。治疗多人,屡试屡验。

  羚羊角
  咸寒清大热人皆知之,善清肝热为之独任。凡清热之品多用于脾胃升发之气有碍,惟羚羊角不甚寒凉,虽用过之亦不致令人胃寒作泻,这是张锡纯的经验。张锡纯用羚羊角,于小儿体验最深。《参西录》中羚羊角下附治验14例,其中小儿治验10例。特别是小儿疹毒与发痉,疗效最著。其用量少则一钱,多则三钱,多煎汤分次徐服。可贵的是他揣测羚羊角昂贵难得,经细心品验,选三种低廉药物代用之,即鲜茅根、生石膏、阿司匹林,并立名为“甘露消毒饮”。服用时,将前两味药煎汤送服阿司匹林,其清热之力不亚于羚羊角,时或胜于羚羊角。

  内伤发热重在固本扶正
  张锡纯治疗虚劳内热,重视固本扶正,特别是他善于将清热药寓于扶正药中,以冀正回而热退。而应用山药治疗阴虚内热,则是他的独见。

  黄芪与知母
  张锡纯认为虚劳内热多从肾损。肾损则阳气不能上升,阴雨不能施布,阴阳不交故发热。补气益肾水之源者莫如黄芪,滋肺壮水制火者莫如知母。二药并用,“大有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故“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有根抵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对于内热之甚者,他引用钱仲阳之减味地黄丸及张景岳之左归饮等用地黄退热的经验,必再加生地大滋真阴、阴济阳敛,则虚热自退。

  龙骨、牡蛎与山萸肉
  从书中案例可以看出,张锡纯治疗虚热证每于方中加此三味。其使用目的不在镇静,而在于收敛。他说“龙骨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凡心气耗散、肺气息贲、肝气浮越、肾气滑脱,用之皆有捷敛。”若与黄芪配合能助之固元气,与知母配合能助之滋真阴,与三棱、莪术配合能助之消瘀滞。故凡虚劳内热的汗出、怔忡,乃至于虚脱,龙牡都是必选之品。他推崇山萸肉为第一救脱之药,因汗而脱,因血而脱,因泻而脱,都离不了山萸肉。故凡虚劳内热有上述兼证者,他常将此三味配伍使用。他所拟制的来复汤和补络补管汤,就是以此类药物配伍的代表方剂。

  三棱与莪术
  张锡纯认为气滞血瘀亦属内伤范畴。张锡纯喜用三棱、莪术治疗男子痃癖,女子癥瘕,及一切血瘀气滞之证。他取三棱、莪术与党参、黄芪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故凡虚劳兼瘀之人,必用棱、莪伍于黄芪。虚极之人用之,有流通补药之力;气壮之人用之,服之不至胸闷。这对后天失调的脾胃虚劳证,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配伍。对于虚劳内热证的数脉,他的经验也与众不同。他认为虚劳之数脉,是病久气虚极所致。治疗上应着重于理气与补气。“理气药多于补气药,则脉即加数,补气药多于理气药,则脉即渐缓”。补气药他喜用参、芪、术,理气药他喜用棱、莪。若遇气分虚甚者,犹必以鸡内金易三棱、莪术。

  鸡内金与白术
  鸡内金为健胃消食之品,而张锡纯尤重视它的化瘀作用。他说:“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瘀滞而病始可愈”。因脾虚血瘀而致的室女经闭或女子干血劳证,他常将鸡内金与白术同用;若脾虚肺肾亦虚兼有劳嗽灼热者,又增其枸杞、山药、生地滋补肺肾;若月经瘀久不通者,不妨再加桃仁、红花。书中的资生通脉汤就是这类配伍的代表方剂。

  山药
  张锡纯堪称善用山药的大家。他认为山药有“大滋真阴,大固元气”的功效。他所创制的薯蓣半夏粥、薯蓣苤(pie)苜汤、珠玉二宝粥、薯蓣鸡子黄粥等治疗阴虚劳热及脾虚泄泻的方剂,均以山药为要药。他说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例如治疗一切阴分亏损的一味薯蓣饮,仅山药一味。不唯疗劳热,还可治大便滑泻。书中附有一例产后喘汗身热劳嗽案,他医用黄芪、熟地、白芍等药,服后汗出愈多,张诊其脉数而虚甚,急用生山药180克煮汁,昼夜饮之,如此三日,诸证告失。纵观全书,大凡肺阴、脾阴、肾阴等亏损所致的劳热,山药为首选药物:滋肺阴,常与天冬、麦冬配伍;补脾阴,常与鸡内金、龙眼肉配伍;养肾阴,常与生地、元参配伍;培补脾胃之阴阳,常与白术配伍。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位已故老中医,留给晚辈的几点临床箴言

一位已故老中医,留给晚辈的几点临床箴言

中医书友会 

I导读:本文作者列举了很多临床感悟,有医德方面,有临床方面,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字字珠玑,背后的道理值得我们晚辈深思。希望大家阅读后能有收获。

用药如用兵,杜绝医源性疾病
作者/岳景林

作者简介:岳景林,1935~2003,吉林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擅长中药辨证治疗高热不退、急性胰腺炎、中风等病,疗效显著,在肿瘤病和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主张扶正祛邪治疗肿瘤病和血液病。
我临床多年,深感患者不易,有因治病倾家荡产的,有治病不效丧失信心的。医者父母心,要为患者着想,切不可留有私心杂念,以医伤人,以医害人,以医谋私,以医求利,万万不能。

希望晚辈,诊病时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要将病情如实地交代给病人,不要夸大事实,也不要忽视病情,必须掌握分寸。诊断疾病要力争准确,治疗要及时恰当。特别是在用药上要以治疗需要为原则,用药精准,治方严谨。

能吃药不打针,能单方不复方。能用低档药物的不要用高档药物,切忌加重患者的负担。我深恶不懂装懂,不能治而强治的恶习,若遇不懂,不妨直言相告,推贤任能。切不可不知为知,强立名目,乱投杂治,误人害己。

为减少用药不当而引起的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中药处方药味尽量少,药量尽量小。用药如用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希望晚辈临证时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一见发热就投给新雪丹、安宫丸之类的苦寒药,这是错误的。

对于外感所引起的发热,必须要以解表为治则,过早的应用苦寒药,会使邪热内陷,变生它病,使病程变长,更难治愈。有外感表证者,必须以解表为主,应用发汗的方法,使外邪从表而解,不得过早的应用苦寒清热药。

2、实热之证,需用苦寒清热、苦寒泻下剂时,用药剂量宜轻、时间不宜过长,中病即止,否则易损伤脾胃及正气。

3、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乱用补药。正如张子和所说:“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

我认为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认为补不好也补不坏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对于虚证需要应用补药时,在滋补药中要配伍理气药,防止滋腻太过有碍胃气,以至于虚不受补。对于虚中夹实者,则要攻补兼施。

4、在组方原则上,强调药物组成要主次分明,即有君、臣、佐、使之分。
在处方用药味数上不宜过多,一般在10一12味药左右,最多不超15味,在用量上要根据病情当多宜多,当少宜少,不必拘泥。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夏枯草、菊花、钩藤、草决明等药用量可用到50g;在治疗风湿病时,川乌、草乌、南星等药的用量一般不超过10g;细辛的用量一般为5g,但是在治疗面瘫时,如患者身体较强壮者,从5g用起,逐渐加量,最多可用到15g。

切不可拘泥,一切从病情出发。

医德组方补药中医书友会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吉林省名中医·医话卷》丨主编/邱德亮丨作者/岳景林丨荐稿/云冲丨编辑/居业、思含丨校对/姜春颜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豆豉、神曲、鸡内金,孩子宿便清干净

豆豉、神曲、鸡内金,孩子宿便清干净

栾加芹博士 岐伯有道 

文源:医易同修
选自:栾加芹《不生病的智慧2》江苏文艺出版社

【概述】用淡豆豉1两,加水适量直接煮,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煮5分钟,之后取汤给孩子随量饮用,治疗小儿便秘效果非常好。

用神曲、鸡内金共同煮水给孩子服用,可治疗小儿顽固便秘。

便秘看上去简单,可是治疗起来却十分复杂,只有找到便秘的根源,才能准确地找出对应之策,使之尽快痊愈并不再复发。

1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便秘病例。

那是个寒冷的冬天,与往年相比,气温格外低,稍不注意人便容易受寒。有一天,一个朋友跟我说,她的儿子已经便秘很多天了,每次大便时都会难受得大哭,每次都要用开塞露才行。那还只是个11个月大的小男孩,可怜的孩子。

我询问详细情况,她说孩子只是大便干燥,需要用开塞露帮助才能排便,其他并没有什么异常,饮食也与没生病时吃的一样。

便秘与人体各个脏腑经络相关,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便秘。但任何疾病也都有它的根源,只要找到了根源,就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天寒地冻,虽然孩子没有感冒症状,但是却很有可能受凉。我问孩子的小便是否异常,是否太频繁。这位母亲说,是啊,他小便是比以前多很多,大约每15分钟就要有一次,她自己还觉得奇怪呢,以为是给孩子喝水太多的原因。

小便多而大便干,显然是人体的水分从小肠走得太多而进入大肠太少。中医理论认为,肺主通调水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上游之水为什么多从小肠走而少从大肠走从而导致人便秘呢?这恐怕与大肠气郁有关。

“肾司二便”,大便干硬,小便太多,二便都出错,当责之于肾。当时恰是严寒时节,太阳寒水主气。太阳寒水对应于人体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而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天气寒冷,寒气郁闭,恐怕肾气不能沿其表经足太阳膀胱经正常循行,转而向内里拥挤,郁于其所司的大肠,使肺的上游之水不能顺利下行分与大肠,于是就出现了小便多而大便硬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宣通肾气应该是治疗这个孩子便秘的关键之点。

小小的孩子,药不可口,难以下咽。我便在脑海中挨个列出菜市场上的常见果蔬,后来终于注意到了豆豉。

豆豉是大豆发酵而成的,发酵之品与细菌密切相关,而人体中细菌最多的地方正是大肠,故而豆豉之气可入大肠。豆子形状如肾,所以豆豉之气可入肾。古人常用豆豉来发汗解表,所以它必然与皮毛相关。因与大肠有关,也与皮毛有关,能开皮毛,还与肾相关,恰符合上述病机,所以必然能使肾气向体表宣通,解决大肠的气郁和肺之下游的压力,使上游之水顺利进入大肠。

豆豉是常用的做菜调料,气味清香,煮水之后不会难喝。菜市场上的豆豉往往加了盐,单独煮水的话容易太咸。药店有淡豆豉出售,同样有效。于是我让孩子的母亲到药店买淡豆豉1两,加水适量直接煮,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再煮5分钟,之后盛豆豉汤给孩子随意喝就可以。


这个孩子很喜欢豆豉的味道,他喝了豆豉汤之后,当天小便就恢复了正常,但没有大便,到了第二天,大便也自动解出来了。第三天,孩子大便时排出蛋清样液体,他母亲给他服用了小儿止泻药思密达,孩子大便恢复正常。至此,这个孩子的便秘彻底痊愈。
2
曾经听一个朋友提起她的女儿,当时因为喂养不当而出现食积,便秘非常顽固,有人教了她一个方法:用神曲、鸡内金一起煮水给孩子服用。

这个方法果然有奇效,只是她担心孩子长期服用会形成对药物的依赖。



其实,神曲也是发酵而成的,故入大肠;鸡内金,色金黄,质粗糙,正是阳明燥金的特性,故入胃。此方构思颇为巧妙,不知出于谁手。这两味简单的药物,在普通中药店都可以买到,正好能解决食积便秘的难题,所以在此向大家推荐。胃以通降为顺,胃气通降正常之后,由胃气通降不顺所导致的便秘自然就解除了。

所谓对药物的依赖,往往是没有找到病根所致。此方可以促使胃气通降,如果确实是因为食积而出现便秘,那么可以解除病因,并不会形成依赖。而且只要以后注意饮食,便秘也不容易再犯。

但胃同样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经络密切相关,如果是因为人体其他部位出问题而造成胃的通降不顺,则是病根未除,用这个方法仅能治标,一般是用则排便,不用则便秘复发,形成所谓的依赖性。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其实也不能称作依赖。

治病必须寻根,这样才能真正治愈,也无需长期反复吃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