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抓主症,简单、高效用好这5首经典方

抓主症,简单、高效用好这5首经典方

I导读:临床若能抓住专方的特殊适应症状,据此施用对症专方,多能收到桴鼓之效。(


处方与抓主症
作者/刘保和

古今专治方,由于组方法度严谨,各有其特殊的治疗适应症。抓主症,即是抓住该专方的特殊适应症状也就是抓住其中1个,或2个,最多不超过3个最具代表性的主要症,不仅可据此主症决定证候归属,而且可据此施用对症专方,多能收到桴鼓之效。
 
这是“治病求本”之道,是以简驭繁,达到捷效治疗目标的重要方法技巧。
 
证候,是特有症、证群的病机时相概括。在较复杂的病例,往往同时存在主证、兼证、夹证。
 
本文所指抓主症,是专方所适应的特有的1-3个主要症状,并不是“主证”。明主证,在于治之以法;抓主症,在于选用专方。二者着重点不同,宜加区分。下面介绍一些体会。
 
一、膈下逐瘀汤
 
本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
 
使用本方的主症是: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两关脉尤以右关脉涩象显著。
 
例1
 
李某,女,14岁。1977年1月12日初诊。从2岁起,每月必发1次胃脘痛,伴频繁呕吐,食水难进,痛剧则滚动哭号,手足逆冷。曾去唐山某院未能确诊。痛时注射杜冷丁等药亦不止痛,必经6,7日痛方自止。12年来月月如此,以致形瘦色萎,神疲倦怠。今因脘痛又发求治。诉胃脘部剧痛已2天,并觉有气从脐向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遂按其脐上1寸处,果呼痛甚。脉弦细,右关沉涩,舌红、苔中根白腻。予服膈下逐瘀汤原方,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炙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各6g。两剂,水煎服。
 
1月14日复诊,诉服药后脘痛、呕吐均止,能进饮食。再予原方2剂。
 
此次治后,至8月21日脘痛又发1次,症同前,伴3日未大便,舌红、苔中黄腻。遂于上方加大黄,服2剂大便畅下而痛止。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
 
脐上1寸压之痛甚,右关脉沉涩为瘀阻之象。脉、证合参,符合膈下瘀结无疑,故投用膈下逐瘀汤获效。
 
二、解郁消愁汤
 
此系笔者自制方,由逍遥散加减而成。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陈皮、半夏、香附、枣仁、远志、焦三仙、炙甘草。
 
使用本方的主症是:悲愁、纳呆、少寐。
 
例2
 
王某,女,46岁。1982年5月10日初诊。半年来因家庭纠纷致精神抑郁,不知食味,每日只能勉强进食2两粮食,服西药助消化药未效。常自悲哭,胸闷太息,每夜只能断续睡眠2-3小时,形体消瘦,面色苍白。两腿烦扰不宁,喜他人用力捶打。患者及家属均感苦恼。
 
诊其脉弦而细,舌淡红、苔薄白。予解郁消愁汤,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枣仁、远志、焦三仙各10g,薄荷、炙甘草各6g。3剂,水煎服。
 
5月13日复诊,诉服药后觉情绪明显好转,已有笑容,食欲见增,1日可食半斤,夜间睡眠可连续5小时。嘱其再服原方10剂后,精神愉快,日能进食1斤,睡眠可连续8小时。观察至今,病未复发。
 
按:
 
悲愁、纳呆、少寐起于七情郁结之后,可知肝气失调,脾气少运,心神不宁,投以解郁消愁汤,恰属对症之方,三脏得和,故霍然而愈。
 

点击视频,直接观看!
三、桂枝茯苓丸
 
本方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组成。
 
使用本方的主症:左少腹(脐的左下方)按之悸动而痛,脉右寸浮而涩,左关弦细涩。
 
例3
 
董某,女,30岁。1964年5月11日初诊。患者5年来常发胃脘痛,今又因胃脘剧痛而来院就诊,经医生注射吗啡后痛而返。但未过20分钟,其家属又来院请速出诊,诉患者未至家中痛即又甚,现在家中疼痛难忍。笔者应邀至病家,见患者正蜷曲身体,翻滚呻吟,表情痛苦,地上有患者呕吐物。
 
当即嘱其忍痛仰卧,按其胃脘痞硬,且觉疼痛。但又诉有气从下腹部上冲于胃脘,则疼痛加重,同时伴发恶心呕吐。病人主诉提醒检查其下腹部。按其左少腹果有一条索状物悸动而痛。
 
至此恍悟此例胃脘痛乃由此所引起。遂细询其经产情况,知患者5年前曾生产1胎,但产后未成活,且因受凉而继发月经不调,每月行经错后,色紫黑有块,腹痛难忍,而胃脘痛亦多于经前发作,至今未再怀孕。
 
此外,平素大便常干燥,现已3日未下。脉右寸细涩,左关弦细涩,舌尖红、苔薄黄。遂予桂枝、桃仁、赤芍各10g,大黄15g。1剂,水煎服。嘱服药后如见阴道下血勿惧。
 
翌日往诊,见患者脘痛止,大便下,饮食正常。并诉服第一煎药后,阴道即下大量紫黑血块,随即脘痛渐减而止。但按其左少腹仍悸动而痛,故以上方去大黄,续服3剂。
 
5月16日再诊,患者阴道下血已止,左少腹部已无压痛,停药观察。后于次年4月顺产1男婴,胃脘痛亦未再发。
 
按:
 
桂枝茯苓丸为攻逐下焦瘀血之方,左少腹动悸而痛,按之有索状物,参合病史,为产后瘀留之候。右寸主气,左关主血,二部脉涩为气血俱滞之象。以血滞在前,气滞在后,逐其瘀则气自流通。故症虽多见,瘀下而俱平。
 
四、升阳益胃汤
 
本方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制,笔者临床所用药量为: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白芍、泽泻各10g,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炙甘草各6g,黄连、生姜各3g,大枣3枚。
 
使用本方的主症是:①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体力劳动时尤甚;②脉沉细而弱,两寸尤甚,但两尺重按有根;③舌淡红、苔薄白而水滑。
 
例4
 
王某,男,21岁。1963年4月30日初诊。近月余来,忽发呕吐,每次饭后必倾吐食物始安。患者平素体弱,面色天然不泽,动则心悸气怯,不耐久劳,今则精神愈益疲惫。前医以藿、朴、丁、蔻、桔、半之属,吐益甚。
 
诊其主症如上述,且诉呼气费力,气难提起,有如从胸中掉下去之感,遂书升阳益胃汤2剂。
 
5月2日复诊,诉服上方1剂后呕吐即止。且服第一煎后,觉胃有上提之感,继则有气体从胃部下行,呼气费力之感顿除。为巩固疗效,嘱其再服2剂。后随访2年,知未复发。
 
按: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交浑,中气则乱淆矣。其呼气费力,劳则加重,寸脉细弱,舌苔水滑,乃清阳不升之本象,抓此主症,选升阳益胃汤专方,故效如桴鼓。
 
五、七味祛痰汤
 
此系笔者自制方,由紫菀、桔梗、杏仁、陈皮、前胡、枳壳各10g,炙甘草6g组成。
 
使用本方的主症是:咳嗽频繁,咳吐白色稀粘痰且不爽;胸部憋闷,尤以天突穴下至10cm胸骨之间憋闷严重,以致痛苦异常。
 
例5
 
刘某,男,32岁。1972年12月6日初诊。患者于1966年冬季参加医疗队工作,因患感冒而发热咳嗽。咳剧服抗菌对症西药,热得退而咳嗽3个月不止,经服药始渐缓解。以后逢秋冬即复发,至春方能转轻。今年11月咳嗽又发,胸部憋闷难忍,咯痰不爽,予上方3剂,服1剂即觉咳痰见爽,胸闷大减,3剂咳止而愈。
 
按:
 
本方的主症体现了痰浊阻肺,宣降失司,故投之即效。抓住了主症,不论病情何等复杂,均可如矢中的,迎刃而解。由此可见抓主症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重要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