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我们一定各方面通通要学过,然后要有自己的定位

我们一定各方面通通要学过,然后要有自己的定位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一切世界抹为尘、悉能分别知其数、如是之人乃能见、此诸菩萨所行道。

  “一切世界抹为尘”,世界磨成微尘,那么有多少微尘呢,“悉能分别知其数”。这也是一样,世界那么大磨成微尘,那个量可以说就是无限了,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看有多大,把它磨成极微尘,这个数就是无限了,这就是它的语言模式。

  这样子能够了解的人,“如是之人乃能见、此诸菩萨所行道”,这个“始求佛道一念心”的人,他所行的菩萨行、菩萨道。

  各位要注意,我们跟各位解释过这些名词,“了生死,出三界”的叫出离道;菩提道是觉悟的,人性当中觉醒过来的这条路,叫做菩提道。菩提道以外还有菩萨道,不是你自己在人生的大道上觉醒就好了,那要怎么样子去带领大众走上这个菩提道,这个叫菩萨道。自己一个人走的叫菩提道,把大众带到这个菩提上的,这个行为叫做菩萨道。所以菩萨道除了菩提道以外,他还有眷属世间跟器世间要做。但是这个菩萨道在做法,通常是一对一的,那你要能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话,那就叫普贤道。

  那就有四个了:出离道、菩提道、菩萨道、普贤道。通常我们在讲出离道的部分,就是声闻缘觉乘。那么大乘始教,修的是菩提道。大乘终教、顿教,所修的就叫菩萨道。顿教中最后开始要转化成圆教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华严一乘不共别圆,这个部分所修的就叫普贤道。

  所以这个分析法你看,声闻、缘觉修出离道,菩萨道就是菩萨乘,大乘就修菩提道跟菩萨道,那一佛乘就是修普贤道。所以我们看到声闻修苦集灭道,缘觉修十二因缘法,大乘修六度万行,从菩提道到菩萨道,一佛乘修普贤行愿。

  这样我分三个层次讲,这三个方面这可以画一张表格了,这四乘的划分法。你假如要把四法界带进去,那也一样:声闻缘觉修理法界,这大乘菩萨道修理事无碍法界,一佛乘法身大士修事事无碍法界。

  这样就四个层次,这个表很清楚,我讲很清楚,你听得很模糊,这个叫做开大雾,此雾非彼悟。所以我们说从知识上来讲,你会觉得很深,其实这不深,你要进入那个领域里头,四乘都对,修法都有不同。

  我们初学的人,比如你修禅的,你要认定你修禅,然后密法也要来修一下,一下就好。你要发觉说这个修密我更适合,那你就来修密,禅就放下。因为禅净律密,你不可能通通修,你要选定一个。

  不止这样子,我们更希望你大小乘通通要修。你不要大头病,说我修一佛乘的,我为什么要修苦集灭道?难道你就是常乐我净,你还是苦集灭道,你还是一样要去修,这些通通要有,然后自己定位在一佛乘上。

  你那些不能不要,你说我修大乘禅,我这观心法门一超直入,一念不起就怎么样,就成佛了。你一念不起?你当然一念不起了,你万念俱起,哪有一念不起。所以你还是乖乖的从数息来,先把心安住在风门,久而久之,你止法成就以后,你才有办法一念不起。那个时候,用大乘法一带,经通、宗通统统通,那才有可能。你还没开始,就要观心,只要“一念不起,顿成佛道”,弄到最后,就是没有一念,只是万念而已,没有用。

  所以,我们一定通通要学过,像十二因缘法,一定要去找为什么,为什么无明、会生、会取、会六入、会六识、会…为什么,要把这个理路弄清楚,你不一定泡在里面,但总要去走一遍。人家在讲什么,嗯嗯嗯,你到底懂不懂?不懂你怎么一直嗯?你们不要以为一直点头“就我知道”,有的人是点着头说“我不懂我不懂,我知道我不懂”,有的人是点着头“对对,我懂”,这两个都在点头,因为你不好意思摇头,你摇头师父会骂。

  我们一定各方面通通要去深入,不要自己抱着鸡毛当令箭,各宗各派各种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你自己要定位,我是修学什么的,那不要紧。所以有很多来参访的同修,我们会告诉你,最好你自己的法门要确定:你没有法门,欢迎你留下;你有法门,参访完毕要回去,不要参访完了就还留在这里。你说我就要学这个,那其他的我放下了,那可以。要不然参访以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法门,去好好的努力,这是指真的在修学的。

  这菩萨所行道里面有两个:菩萨行、菩萨道,像他这样讲菩萨所行道,那是没有区别的。可是你讲菩萨行、菩萨道的话,这两个是有区别的。

  菩萨行,是菩萨所行。菩萨道,是一个规则,一条路,我要带领大家通通都上菩提道,那个带领的方法。譬如有人不盖庙,他在行菩萨道;有人要盖庙,他也在行菩萨道。这两个有什么不同?他们愿力不同,做法不同,没有对不对。不盖庙的人不能说盖庙的人错,因为他们两个示现的相不同,做法当然不一样。

  那菩萨行,从这种定义来讲的话,菩萨行是比菩萨道大得多。因为在这样一个原则之下,那么他有“开”的地方,譬如他要慈悲,那怎么慈悲?他要智慧,怎么智慧?慈悲是菩萨行,智慧也是菩萨行,但是他的作法,有他一惯的作法。

  所以我们说,从菩萨行跟菩萨道上来看的话,你要看一个善知识的行为,你看不到。我们也不要去讲说,他有时候现慈悲相,有时候现忿怒相,有时候现乱七八糟相,你看不懂啊,不必这样去划分。反正你在哪个地方学,缘念善知识、缘念法门、缘念道场,那就对了。没有他怎么样怎么样,不必去为他脸上贴金,也不必去为他找理由,不必,你就这样好好的做,就对了,你能体会多少,那就多少。

  所以菩萨行跟菩萨道的定义,我们通常也是不具相定义、不具相名词。但是大概你可以感受到,菩萨道是他的外显的相,而菩萨行通常就是密行。

撷自《八十华严—十住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