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老中医从4个角度,全面解读应用经方——“附子粳米汤”

老中医从4个角度,全面解读应用经方——“附子粳米汤”

中医书友会 

I导读:经方数量不少,应用各有心得,有的应用比较多,经验积累也很丰富,有的少一些,如附子粳米汤就是。老中医闫云科应用附子粳米汤很有心得,以之温阳逐寒、止呕定痛,把腹中疼痛,呕吐肠鸣,四末逆冷,脉沉细迟紧作为汤证使用目标,并用于呕吐、吐泻等,效果较好。

—本文约25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附子粳米汤
作者/闫云科



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篇)

组成
附子10g,半夏15g,甘草3g,粳米15g,红枣10枚。

煎服
水浸30分,煎30分,约600毫升,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
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

加减
1.反胃者,加砂仁、生姜;
2.呃逆者,加川椒、白芍;
3.剧痛及于心胸者,加大建中汤。




 类方 


1.理中汤

:同可治中寒腹痛。所异者,理中汤证以腹痛下利为标,附子粳米汤以呕吐、手足厥冷为的。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同为中寒腹痛之治方。不同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素体血虚,其痛在小腹,以脉细欲绝为别。
3.大建中汤

:同有散寒止痛之功。不同者,大建中汤证因中虚寒盛而痛及心胸;附子粳米汤证因中寒夹饮而雷鸣切痛,呕吐水饮。


 运用 


1.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千金方》)
2.加川椒、干姜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自汗出欲绝。(《外台秘要》)
3.下脘以下绕脐周围,以及胁下,腰间雷鸣切痛,或呕或泻者,寒疝也。必腹中腰间觉有冷气,且心下不痞硬。(《皇汉医学·腹证奇览》)
4.急性腹膜炎、急性胃肠炎之虚寒证。(《金匮要略今释》)
5.虚寒腹痛。伴呕吐肢厥,唇白面惨,舌白胖,脉沉紧。(《治验回忆录》)
6.肠功能紊乱。症见腹痛肠鸣,恶心呕吐,肢冷畏寒,冷汗淋漓,舌淡胖,脉沉缓。(《刘渡舟验案精选》)


 浅议 



此温阳逐寒,止呕定痛之方。以腹中疼痛,呕吐肠鸣,四末逆冷,脉沉细迟紧为临床使用目标。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老弱之人,阳气不足,或猝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则引发疼痛,呕吐肠鸣,胸胁逆满。
临床可见发病骤急,疼痛剧烈,非绵绵而痛可比。四末逆冷,甚者冷至肘膝,头汗淋漓,昏愦欲死。呕吐频繁而剧烈,吐出物为清稀水液,甚而胆汁。并伴有腰腹畏寒,得温则舒,小便清白,大便溏稀,口中和,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迟紧等阳虚中寒证状。
古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学薪传》云:“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劳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本证之痛,唯温降始通。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上彻下,既可散寒扶阳,又可温经定痛,佐半夏降逆止呕,甘草、大枣、粳米护胃和中,如此温之降之,则寒邪散,气血通,疼痛自止。仲圣制方虽小,而其效甚卓,余屡用拯危救痛于顷刻。
然自南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有乌头(乌头附子本属一物)反半夏之说,迄今仍将二药列入十八反。二者何以相反?余不愿人云亦云,亦无力推翻其论,只好处方双签字,或让此店买附子,彼店购半夏,误时费力,奈何而已。
本方之腹证,松软无力,或腹肌挛急,指下不温,或有瘕聚,或脐下动悸,按之肠鸣尤甚。初按拒之,继按则舒,故须反复诊按,庶免将拒按视为实证。

病案



  • 呕吐
高某,女,55岁,农民。
体素怯弱,脾胃虚寒,脘腹常痛,自备理中丸,痛时服之,或饮姜汤亦可缓痛。前日晚饭后腹痛又作,与前不同者,伴呕吐,服理中丸亦尽吐也。翌日,某医注射阿托品、爱茂尔,疼痛、呕吐仍不已。第三日,请余出诊。
患者云鬓蓬松,菜色黯然,形脱神衰,闭目懒言,呻吟床褥,舌质淡嫩,苔白微腻。呕吐清水,腹中冲逆,肠鸣辘辘,米粒俱绝,大便三日未行。手足逆冷,脉沉细弦。腹软,满腹拒压,当脐悸甚,按之肠鸣益响。
食后腹痛呕吐,首应考虑食入不洁之物,即西医所谓食物中毒也。本案饭菜如常,唯因事延误,食时欠温。虚寒之体,阳气不足,中寒则肠鸣、腹痛也。

《医宗金鉴》云:“腹痛雷鸣呕吐者,肠胃之中寒气为之也。”

今上逆呕吐、肢冷、脉细,非寻常之寒痛,乃阳气大虚,阴乘阳位之候也。故非理中丸所宜,急需温中回阳。拟:
处方


附子15g,半夏15g,炙甘草6g,粳米15g,红枣10枚,生姜10片。一剂,频频饮之。



二诊:服药当日便呕止痛失,四肢转温。仍神衰形疲,饮食不思,阳气虽回,脾胃纳运非短期可复,拟理中汤加附子善后之。

  • 吐泄
薛某,70老妪,因膝下无男,仍不辞劳作。
昨日晨起感寒,归来脘腹疼痛,一刻紧似一刻,剧烈难忍,时时需人抚按。其夫刘某,解放前系一教师,后读医书,悬壶济世,大有儒改医一早晨之况。
刘先针刺中脘、天枢不应,后服《万病回春》开郁导气汤,无毫效,不知所措,请余诊视。其妻疼痛甚剧,昼夜从未休止,腹中雷鸣,心下胀满,水谷不入,稍进饮食则呕吐不已。手冷过肘,足冷至膝。头汗淋漓,发枕皆湿。面色惨淡,唇白无华,二目闭合,神智几近昏愦,强呼尚可应答一二。气息咻咻,其状若丝。舌质淡白如镜,脉象沉微似无。举家慌乱,求速书方。
观其脉症,知为阳虚阴盛,寒邪上逆。盖风烛残年,一线弱质,焉能拒邪?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其症与本案正相契合,急需回阳救逆,祛寒降冲。拟:
处方


附子10g,半夏10g,粳米15g,炙甘草6g,红枣5枚。嘱煎40分钟,徐徐饮之。一时许汗止阳回,疼痛渐止。



按:患者年迈体虚,劳役过度,致寒邪直中而上逆,奔迫于肠胃之间,故雷鸣切痛,逆满呕吐。证属阴盛阳虚,非气郁也。而予导气开郁,实乃缘木求鱼、深山采珠。余初学医时,读陈修园书,便对《万病回春》存有偏见,然此例非书之谬,乃医之误也。如此重急之证,仅此一剂,便痛止厥回,转危为安。
陈修园谓:“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由此益信。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