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迦叶问佛陀:既然无我,为何我们要修行以解脱?谁会得到解脱?

迦叶问佛陀:既然无我,为何我们要修行以解脱?谁会得到解脱?

原创 知本学社 

迦叶在遇到佛陀前,他已经是一个五百人的教团的领袖,以奉火为神的教团,他们认为火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最初本原。迦叶精通《吠陀》。他们驻扎在佛陀悟道的那个森林里。
因为佛陀答应了供给佛陀牛奶的善生、为佛陀施舍喂牛的水草坐垫的缚悉底回来看他们,便在某一天,回到了那个村子。那些孩子们都非常兴奋,佛陀也很激动。这些孩子们告诉了佛陀,这个村子附近来了一个教团,就是迦叶领导的奉火教。
第二天,佛陀前往那个教团,见到了迦叶。
佛陀仔细询问奉火教的教义,将迦叶问得无话可说。然后佛陀便将自己的所悟的大道告诉了迦叶。迦叶听得很认真。然后迦叶便问了佛陀一个疑惑:既然无我,为何我们还要修行以求得解脱?是谁会得到解脱?
佛陀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告诉迦叶,让他从内心里寻找答案。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佛陀便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同时将自己所感悟到的四圣谛、八正道讲解给他们,让他们明白了产生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是错误的见解,是自己内心的迷惑。之后,迦叶便带领他的五百个弟子一同加入了佛陀的教团。
迦叶所问的问题,是很多人都迷惑的。我们一直提“无我”,那为何要还修行?解脱的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错误有两点:一是对“无”的错误理解,二是对“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无,不是没有的意思。佛陀一直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用有、没有去认定,也不可以用存在、不存在去认知。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条件成熟了,事物便出现了;这个事物所依赖的条件消失了,这个事物也将一同消失。当这个事物的条件再次出现时,这个事物也会再次出现。那么,“无我”中的“无”,其实就是一个动词,是不可以的意思。
关于“我”的认知偏差,是把有形的身体当成了我。事实上,这个有形的生命的“我”,同样也是因缘而生的:依赖于父母的阴阳和合,依赖于食物、阳光、空气、水等外在的支持,也需要内在脏腑的合畅有序,等等。当其中的条件不足,或者缺失,生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失去生命。因此,“我”并不是有形体的这个生命。
二者结合起来,“无我”的意思,就是不要将这个身体当成我,不可以执着于这个错误的认知。一旦执着于这个有形的生命的“我”,必然就会产生若干的痛苦:身体的享受、生病的痛苦等等。
修行,就是逐渐认识到这个道理,并最终将自己从这个身体中解脱出来。解脱的不是将身心分离,而是将自己对“我”的认识从肉身中解脱出来,达到“无我”。那么,迦叶的问题,其答案就可以这么说:修行是求得身体的解脱。也就是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得到解脱的还是自己。但此时的自己,已经不是以前认为的那个自己。因此,我既非我,我亦是我。
《水浒传》里,鲁智深听到潮起潮落的声音,突然悟道,唱了四句偈,而后坐化。其中一句是:今日方知我是我。
到底有我?还是无我?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