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朱良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朱良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朱良春:老年痴呆这么治收效甚快!

朱良春:老年痴呆这么治收效甚快!

五味学苑 

益肾化瘀法治疗老年痴呆症



兹就采用益肾化瘀法治疗老年痴呆症,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老年痴呆症临床上主要有两类:一为老年性痴呆,一为脑血管性痴呆,而以后者居多数。两者之病理进程虽有所不同,但其结局为脑细胞萎缩则一。

“脑为髄之海”,而“肾主骨生髓”,其病变之症结中心,则为“肾虚”。根据姚培发等对20岁以上的235例人群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两性从30岁起已有一定的肾虚百分率,40岁以上组可达70%以上,老年龄组肾虚百分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现象。还发现,70岁以上常人肾虚率占95%。陈庆生对94例90岁以上健康老人五脏功能做了初步分析,发现全部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表现,肾虚率占100%。

由此可见,老年人均有肾虚的存在。肾既虚,则气化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振动脏气,“脑髄渐空”,使脏腑、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从而出现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血失流畅,脉道涩滞,而致血瘀。

所以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是年老肾气渐衰。肾虚则髄海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于脑,或痰瘀交阻于脑窍,脑失所荞,导致智能活动障碍,脑力心思为之扰乱,而成痴呆。

中医的肾是对下丘脑-垂体-靶腺之神经、内分泌、免疫、生化代谢等生理病理的概括。肾虚是以神经、内分泌紊乱为主的机体内环境综合调控机能的障碍。这些障碍既导致衰老的出现,也是血瘀的根源。肾虚可促进血瘀的发生发展,血瘀又加重肾虚的病情,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因此,老年痴呆症的病因病机,是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所以“益肾化瘀法”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主要法则,我据此治疗本病,颇为应手。

病案举例



张XX,男,66岁,离休干部。

1993年5月4日初诊:原有高血压史,经常头眩、肢麻,近年来记忆力显著减退,头目昏眩,情绪不稳,易于急躁冲动,有时又疑虑、消沉,言语欠利,四肢困乏,腰酸,行走不爽,经常失眠。血脂、血压偏高。CT检查示:脑萎缩、灶性梗塞。诊为“脑血管性痴呆”。苔薄腻,舌衬紫,舌尖红,脉细弦尺弱。此肾虚肝旺,痰瘀阻窍之“呆病”也。治宜益肝肾、化痰瘀、慧脑窍。

杞子、菊各10克,天麻10克,地龙15克,生、熟地各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10克,桃、红各10克,枣、柏仁各20克,制胆星8克,仙灵脾15克,炙远志8克,桑寄生20克,生牡蛎20克,甘草4克,10帖,每日1帖煎服。

1993年5月15日二诊:药后头眩、肢麻、失眠均见轻减,自觉言语、行走较前爽利,情绪有所稳定,记忆力略有增强,甚感愉快,并能积极配合体育锻炼。苔薄,脉细弦。前法继进之。上方加益智仁10克,继进10帖。

1993年5月24日三诊:诸象均趋好转,遂以上方10倍量制为丸剂,每服6克,每日3次,持续服用以巩固之。

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本例系“脑血管性痴呆”之轻者,故收效迅速,如重症需耐心坚持服药,并适量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言语疏导,改善生活环境,使之心情舒畅,消除孤独和疑虑,适当增加高蛋白、低脂肪之饮食,并多吃蔬菜、水果,是有利于康复的。

肾虚血瘀证是老年病的病理基础,所以益肾化瘀法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法则。因为补肾药是通过调节“脑-髄体轴”而发挥作用的,能使脑功能改善和恢复。据宫斌氏实验,补肾中药可通过调整神经递质含量、神经递质受体数量、促性腺及性激素含量、单胺氧化酶(MAO)、超氧歧化酶(SOD)等含量而产生明显的延缓脑组织衰老的作用。梁晓春等实验证明,补肾方既能增强自由基清除剂如500活性,也能降低过氧化脂质代谢水平,以减少自由基堆积对细胞、组织的损害。

所以,补肾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法则之一。本例处方中枸杞子、地黄、白芍、桑寄生、仙灵脾、益智仁等均有补肾作用,其它如人参、山萸肉、何首乌、山药、菟丝子等,亦可选用。

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调节细胞代谢和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抗炎。具体地说,它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成分和微循环,增加全身组织、器官血流量,特别是增加脑组织血流和营养,从而改善和延缓脑的衰老,提高其功能。

本例处方中之地龙、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都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其它胆星熄风化瘀;远志补心肾、宁神志、化痰滞;菊花淸肝明目,止头痛眩晕;龙牡镇摄肝阳,宁心安神;大枣、柏仁宁心安眠,这些药物均有助于症状之改善,利于痴呆之恢复。

天麻长于熄风镇痉,善治头痛眩晕,《本经》谓其“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甄权》称其能治“瘫痪不随,语多恍惚,善惊失志”,《开宝》更指出它“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神”,对老年痴呆症是既治标,又治本的一味佳药。

据日本丰桥市野依福村医院院长山本孝之等临床证实,天麻治本病有显效,可以改善脑部血液流通,有恢复“缄默症”的说话和“假面具症”的展露笑颜的功能,连服三月,获得殊效,可以相互印证。

当然,临床还需因证制宜,气虚者可重用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石斛、麦冬、龟板;躁狂风动者加羚羊角粉、灵磁石;火旺者加生大黄、黄连;脾虚纳呆者加白术、山药、木香等,随症损益,始奏佳效。

此外,我在70年代初曾制订“健脑散”,原为脑震荡后遗症而设,因其有健脑补肾、益气化瘀之功,后来移治老年痴呆症,亦奏佳效。

处方:红人参15克,地鳖虫、当归、枸杞子各20克,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竭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上研极细末,每早晚各服4.5克,开水送服,可连续服2〜3月。

其中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有剧毒,其炮制得当与否,对疗效很有影响。一般以水浸去毛,晒干,放在麻油中炸,但是油炸时间太短,则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油炸时间过长,则发黑炭化,以致失效;因此在炮制中,可取一枚用刀切开,以里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附此,以供参用。
本文摘自1996年首届国际中医脑髓学会大会发言稿,作者朱良春
END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朱良春:疏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用药经验(内含多个经验方)

朱良春:疏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用药经验(内含多个经验方)

中医书友会 

I导读:肝为五脏之贼,肝体愈虚,则肝用愈强……理论上的名言警句不少,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那么多的治疗经验,就要和前辈取经。本文中“乌鸡白凤丸移治肝肾两亏之慢肝而肝功能异常者,可降低转氨酶及麝浊,升高白蛋白。”此等经验之语不胜枚举,大家赶快收藏吧!(编辑/小谢)

慢性肝炎证治刍议
作者/朱良春

慢性肝炎多由于湿热之邪留恋,肝脾久病而致气虚血亏,或气滞血瘀,迁延不愈,演变而来。属于中医胁痛、郁证和症积的范畴。因为病程较长,肝功能长期损害,正虚邪恋,往往不易骤效,其病理变化,因禀赋有强弱,感邪有轻重,而各有不同。约言之,有伤阴、伤阳之异,在气、在血之分。必须把握病机,知常达变,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兹就其证治略陈管见于次。
    
一、疏肝与养肝
    
肝病之证治,头绪纷繁。清代治肝大家王旭高就总结出治肝三十法。笔者认为疏肝与养肝是治疗肝脏自病的基本大法。这是以肝脏的生理功能为理论基础的。
    
肝为藏血之脏,其体柔,主疏泄,性喜条达,对人体气机的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为病则显露出刚强之性,故古人曰“木曰曲直”。肝属厥阴,但中寄相火,易于化火动风,所以前人用“体阴用阳”来概括它的生理功能。肝脏的疏泄功能是与肝体密切相关的,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肝血不足,肝气有余,则易于横逆致变。肝体愈虚,肝用愈强。前人的这一论点是精确的。
    
疏肝法是理肝的一种方法,凡肝脏“曲”而不“直”者宜之。养肝法是濡养肝“体”的一种方法,凡肝脏“直”而不“曲”者宜之。“疏”与“养。是中医治疗学动静观的体现。
    
历代典籍的治肝方剂,纯用疏肝药或养肝药是少见的,疏养结合则是普遍规律。

  • 如四逆散,是疏泄厥阴的代表方,既用柴胡疏肝理气,枳实宣通结滞,复用白芍柔肝敛阴,甘草和中缓急,以疏理为主,柔养次之,并行不悖,开合有度,在疏泄中不忘柔养。

  • 一贯煎是柔养肝体之要方,于柔养中不忘疏泄,方取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大补滋阴养血之品,假使没有当归之辛润活血,川楝之疏肝,则全方不免失之呆滞,就不符合肝喜疏泄之特性。

颇堪注意的是,柴胡与川楝虽同为疏肝药,但柴胡其性升疏,川楝功在泄降,一般肝气郁结,阴伤未著者,取柴胡;若肝郁化热,肝阴已伤,取川楝,取其清肝止痛,用量需稍重,一般用20~30克为佳。在仲景年代,疏肝多取柴胡,至清代叶天士、魏玉璜等医家又认识到柴胡疏肝有带动肝阳之弊端,常取用川楝。历代医家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实践,丰富了肝病证治的经验。

  • 当然,肝阴已伤,肝郁较甚者,柴胡不是绝对不能用,如清代高鼓峰,就有柴胡与生地并用的方法。可见中医学既有规律可循,又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 慢性肝炎症见情怀抑郁,胸闷不舒,欲嗳不爽,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舌苔薄腻,或上有垢浊,脉弦或濡滑,为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湿浊内阻,气机不畅。

  • 其治疗必须遵照古人“疏肝毋忘和胃”之说,以疏肝为主,参用健脾和胃之品,可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制香附、川芎)化裁,加蚕沙以泄浊,薏苡仁、茯苓、半夏、豆卷化湿和中。若郁久化热,小溲色黄者,去川芎,加栀子、蒲公英清泄之。若久病伤阴,症见烘热体倦,口干思饮,两胁疼痛,情绪易于激动,大便于结,舌红,苔少而干,脉弦略数,当以柔养为主。因肝肾同源,肝阴受损日久,势必下汲肾阴,故此类证候之特点是伴见肾阴亏虚。

  • 笔者认为养肝需参益肾,方能提高疗效,常取高鼓峰舒肝益肾汤化裁。此方是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而成,既可养肝益肾,又能达肝郁,泄湿热。惟方中山萸肉有温助肝阳之弊,不妨删去,加女贞子、旱莲草清滋之晶。若阴虚不耐柴胡升疏者,可用川楝、生麦芽、白蒺藜代之。乌鸡白凤丸移治肝肾两亏之慢肝而肝功能异常者,可降低转氨酶及麝浊,升高白蛋白。

二、扶正与驱邪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而湿热疫毒又是导致急性肝炎之主因,所以驱邪仍是慢肝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不可把驱邪机械地理解为清热解毒,一味追求降低肝功指标则是片面的。按照中医学的观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空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慢肝的病理变化,同样离不开邪正之纷争。治疗也必须正确地运用扶正驱邪,或在驱邪中不忘扶正的指导思想。慢肝多属虚实挟杂,正虚多由实邪留连日久而来,而只有肝气得舒,脾胃才能健运;瘀血得去,新血才能化生,故应攻补兼施,权衡适度,始收佳效。
    
慢性肝炎用补法,必须在明确病位的基础上,区别其为阴虚,抑为阳虚,方能对症下药。凡阴虚者,宜补而兼清;凡阳虚者,宜补而兼温。病由肝而起,传脾而盛,传肾更剧。从肝、脾、肾损伤之程度,可以测知病情之轻重。
    
凡肝脾阴伤,症见爪甲少华,口干溲黄,烘热肢软,纳谷不馨,食后胀闷不适,大便干结,两胁胀痛,舌红苔少,脉细略数者,当以养肝濡脾为主,参以和中助运之晶。此症不宜用参、芪温补,用之反觉胀闷不舒。可取大剂黄精为主(一般用30克),配合枸杞、沙参、山药、首乌、鸡血藤等,佐以川楝、木瓜、生麦芽等为基本方,随症化裁。气阴两伤,可重加太子参。方中黄精滋养生津,平补肝脾肾;木瓜酸能生津,又可利肝,且能入脾消胀,为阴伤而木横之良药,均值得选用。
    
慢肝伤阴最多,但亦有伤及肝阳者。阳虚气弱,则肝用不及。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疏泄无力,症见面色灰滞,气短乏力,不耐疲劳,稍劳则精神倦怠,纳谷乏味,食后腹胀,大便于溏不一,小溲时黄,脉弦细,舌质淡,苔白。阳虚往往有怯冷之表现,临床不难辨识。

  • 对肝气虚的治疗,近贤张锡纯提出黄芪是补肝气的良药。笔者治肝气虚者,亦喜重用黄芪(30~60克),配合当归、桂枝、白芍、甘草、杜仲、川芎、生姜、大枣为基本方(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加味)。

  • 若阳虚怯冷,则加鹿角胶、附子、仙灵脾。临床上还可见到一种情况,病人既有肝阳虚衰的一面,又有疫毒深藏的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此时,不妨温阳与解毒并进。温阳药能振奋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板蓝根、黄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慢肝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症块癖积的见证。

患者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胁肋刺痛,肝脾肿大,质较坚硬,伴见肝掌、蜘蛛痣,舌见紫色或瘀斑,脉细弦。妇女则月经量少或闭经。检查肝功能可见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TTT、TFT、ZnTT阳性,免疫功能低下。此时单纯使用扶正或攻坚破积一法,都不能吻合病机。多年来,笔者使用白拟之“复肝丸”,尚称应手。1963年,此丸之临床应用在《中医杂志》披露后,各地重复验证,证明其对慢肝之癥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处方:红参须、参三七各40克,地鳖虫、紫河车、穿山甲、姜黄、郁金、鸡内金各100克,研极细末;另用虎杖、石见穿、糯稻根各250克,煎取浓汁,与上药粉泛丸如绿豆大。每服3克,每日2次,食前服。1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服2~3疗程,可获稳定或基本治愈。

本方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二味用以扶正;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瘀消症,和营通络;更加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鸡内金、炮山甲磨积消滞,软坚散结,故补不壅中,攻不伤正,小量常服,确有使症积潜移默消,肝实质改善与恢复之功。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须待湿去热清,方可斟酌用之。
    
三、在气与在血
    
对慢肝之各种症候,区别是在气分或在血分,有利于把握病理层次,故不容不辨。
    
所谓在气,指慢肝因气机失调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肝气郁滞,湿热壅遏;或脾虚气弱,湿浊不化等。对前者,可选小柴胡汤加枳壳、瓜蒌皮、郁金(宜大量,一般用30克,可使转氨酶迅速下降,并有利于肝脏之回缩)宣通气机,薏苡仁、茯苓、滑石淡渗利湿;对后者,当取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方中妙用升麻、柴胡二味,柴胡除升阳外,亦有疏肝作用,升麻宜生用,意在兼以解毒,故慢肝以脾虚为主要见证者,选此汤为优。
    
所谓在血,是指病邪由气入血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或气滞以致血瘀,或热毒入血而耗血动血。而病程已久,正气不足,湿热病邪混入血络之中,亦属于血分之证治范围。
    
慢肝以肝脾虚损为本,血瘀为标。其血瘀之表现,主要有气虚血瘀和阴虚血瘀之不同。笔者对气虚血瘀,喜用黄芪配莪术,山药配鸡内金两个对药,其中黄芪、山药均需重用到30~60克,随症加用丹参、石见穿、参三七、郁金等。阴虚血瘀,当养阴化瘀,软坚散结,可用一贯煎加丹参、泽兰、牡蛎、庵茼子等。

热毒入血,有出血倾向者,往往鼻衄、齿衄时见,口干口苦,或伴见午后低热,夜有盗汗,或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带数。亟当清营解毒,可取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其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用量30~60克,其效始显。随证加用大小蓟、贯仲、白薇、枸杞子、女贞、旱莲草、鳖甲等。若热毒耗灼真阴,大便干结,可暂加大黄泄热通腑。
    
久病入络。其特点,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正常。可用《金匮》旋复(覆)花汤为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选旋覆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笔者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分,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每日3次,收效甚佳。虫类药对慢肝之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四、讨论
    
1.慢性肝炎多系湿热深伏,或湿热残留不尽,而正气偏虚者。所以在治疗上,既要清除湿热,又要针对阴阳、气血、脏腑之寒热、虚实,灵活机变,邪去则正安,正胜则邪却。
    
2.慢肝之饮食问题:慢肝之成因都与过食膏粱肥甘有一定关系。多数患者因长期大量吃糖、鸡蛋、牛奶等,虽体重增加,但sGPT多有反复,部分患者pB旨蛋白和甘油三脂均高于正常。因此慢肝饮食也应当辨证分析,区别对待。若属正虚邪实而邪实为主时(如慢活肝),高蛋白饮食当不用或少用。若虚实并重,可酌加蛋白饮食,但不可过量。若以脾气虚为主,蛋白饮食当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若急于滋补,易导致“食复”。

3.慢肝的休息问题:“肝为罢极之本。”慢肝患者必须注意适当休息,因肝藏血,劳累过度,易耗伤肝血,不利于疾病之恢复。同时注意调摄情志和调理饮食。适量锻炼,如气功、太极拳,亦有助益。
    
4.慢肝与眼之关系:“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肝病既久,阴血耗伤,往往出现视力疲劳、下降、视物模糊及复视,同时眼血管有显著变化。凡肝经疫毒炽盛,病势活动进展者,眼血管扩张、弯曲、鲜红;病情稳定则血管变细伸直,颜色转为淡红,趋向正常,于诊断有参考价值。
    
5.关于HBsAg转阴的问题:肝炎的病理变化,与湿热、疫毒、肝郁、脾虚、血瘀均有密切关系,除应坚守“辨证审因”“因证论治”之原则外,下方可供参用:
    
生黄芪20克,鸡骨草、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各30克,夏枯草、贯众、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多数可以阴转。
    
6.关于降低转氨酶的问题:除应坚守辨证论治原则外,单味药和经验方亦可参考:

①用五味子粉或五味子制剂,颇有佳效,但常有1/3的患者出现反跳现象,若继续使用,仍然有效。笔者认为,凡苔腻、脘胀、纳呆者,暂不宜使用,或先服健脾渗湿之品,待脾健湿化后,再服为宜。

②夏枯草、虎杖、垂盆草、龙胆草等用于湿热偏盛者为宜;或于辨治方中加入生白芍、生山楂,对转氨酶持续不降者也有佳效。
    
7.关于长期黄疸不退问题:对慢肝黄疸长期不退者(胆汁郁积型),笔者常用大黄、丹参、豨莶草(需用30~45克)为主,随症加味,奏效较佳。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11月“复肝丸”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临床体会,作者/朱良春,编辑/小谢。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