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温哥华和多伦多市教育局分别推出了两项关于青少年和学生性教育的法案,这两项措施,先后触动了BC省和安省华裔家长的神经。
今年5月,温哥华教育局提出'性倾向和性别认同之政策修订案',意在保障同性恋、双性恋与变性人等孩子在学校的权益,希望他们能获得不受歧视、相互尊重的环境。这次提出的是修正案,特别强调孩子有性别自择的权利。受到华裔家长强烈抨击的主要是以下3点:
1. 对于变性人的定义采宽松原则,也就是一个人的核心身份〈core identity〉或自我观感(sense of self)是基于三个原素:性别身份、行为风格、及性取向,而不是以生理结构来界定一个人的性别。法案精神将性别视为是思想的产物,性别不只是男、女两个选择,而有多种选择,从出生到死亡,人的性别都可能会变化。
2. 修正案让孩子有性别自择的权利,必须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选择性别。于此,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性别认定来选择使用男厕或女厕;可以自己选择使用哪一种更衣室;在一些会按照男女分类进行活动的课程中,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参与男或女的类别。
3. 孩子自择性别是受到保密条款保护的,也就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将个人的性别取向让家长知道,学校不能与家长分享相关资讯。
法案一经推出,在华裔社区引起巨大的反响,上百名华裔家长更是集结起来在温哥华教育局打出标语反对。就此,温哥华教育局更举行了两次听证会与华裔家长讨论此法案施行的必要性。
而今年11月,在安省,省府敦促学校更新性教育课程。新版的性教育课程,将向第3班的学生讲解同性恋与同性婚姻;鼓励第6班学生讨论青春期的话题,包括手淫;让第7班的学生讨论如何预防性病,可能包括口交与肛交的信息等。
这一下,安省的华裔家长们也坐不住了,据说已经通过脸书开始联合签名反对该项性教育课程改革,并有不少华裔家长斥责让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是不正常的。
上面讲的是华裔媒体及家长的反应,我同时搜索了本土西人新闻论坛对这两项改革的看法,西人反应普遍没有华人家长这样激烈,大部分持赞同态度,当然也有质疑存在,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那么为什么华人家长对性教育改革如此敏感呢?我认为,目前在加拿大社会,华人家长普遍出生于70年代,思想比较保守,甚至认为‘性’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谈的话题,甚至是个令人羞耻的话题,而他们来到加拿大这样一个对多样性包容的社会,同性恋是正常的,同性之间可以结成合法的伴侣并享有一切权利,人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性别等等,华裔家长普遍无法接受这样的文化冲击。而在华人家庭中,性教育也永远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家长不会主动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比如现在正在看我这篇文章的读者,你们的家长是否有给过你们正式的性教育,是否谈论过这样的话题?是否在小时候教育过你们,当叔叔/阿姨对你们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应该说不?我想答案应该有90%都是否定的。在华裔家长看来,温哥华市和安省这两大举措,太过大尺度和露骨,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格格不入。
虽然身为华裔,但我认为这两省的性教育改革举措做的非常好,原因如下:
1- 华裔家长普遍较少浏览英文媒体,但如果稍做关注,便可了解同性恋和变性人孩子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候,有很大的可能会在学校里面受到歧视,温哥华市推行这个修正案,其实
保障了这些孩子的利益;
2- 不要不相信同性恋或者变性人孩子会发生在传统华人家庭里,事实上,不论你的孩子是否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是LGBT人群,而越早接受正确的教育认识自己,越早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和自信;
3- 同理,当孩子在第三班(3年级)就接受到关于LGBT知识的教育时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时,他们就越有可能对身边这样的孩子减少bullying;
4- 现在每个人都处在社交媒体中,现行的性教育教材是1998年的,而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通讯的发展,sexing,cyber bullying等这些之前不存在的性骚扰形式也出现,孩子有必要从学校教育了解到哪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置身于性侵害的角色之中;
5-关于性教育中的‘手淫’‘口交’‘肛交’等内容,即使学校不教,任何一个可以使用internet的孩子都会接触到,而向上面所说的,孩子从学校受到这样的教育,便知道当旁人对他们做哪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应该拒绝,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其实已经‘越界’了;
6- 其实孩子的性意识的出现比家长们认识的要早很多,如同有的华裔家长也承认,在9-10岁其实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意识,因此在7班教育以上内容,并不算太早;
7- 如果身为华裔家长,你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有利于形成对自己,对他人正确观念的性教育的时候(如大部分华人家庭根本不能触及性话题),那么请不要阻止政府来做这件事情,并剥夺其他族裔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我看来,两大教育局的措施,其实对保护青少年自身有很大的好处,而华裔社区反对的声音却很少有理性的讨论,在温市教育局的听证会上,更是许多华人家长‘为了反对而反对’。虽然华人已经越来越在加拿大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如果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站在科学和主流社会文化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在参与政策制定上发挥更大作用。
欢迎关注本博!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