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清凉的戒律(下)

清凉的戒律(下)

我这样说,是因为如果你十分爱吃肉,但有人强迫你不要吃肉,那就会是个大问题了。你永远无法真心遵守这个规则,只因别人迫你才不得不做。首先,你不愿意茹素;其次,你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而也不会尊重素食;第三,你不会真心诚意地茹素,你会偷偷吃肉。

我记得有一次去亚洲传法,一些朋友和学生带我到一间中式素菜馆去。那里供应很多美味的菜式如烧肉,鸡和鱼等,但全都是用素料做的,我感到很好笑。我们点了素牛排、素猪肉、素鸡、素鱼等。所有中式素菜馆都供应差不多的菜式,可惜我却感到我们是借着吃假肉来欺骗自己。

为何要欺骗自己呢?那些根本就不是肉。这说明了你并未受到启发,并未发愿菩提心,因此是被迫茹素的。其实你想吃鱼,想吃猪肉,想吃牛肉,想吃牛扒,但却被迫不能吃这些肉类。因此你现在是欺骗自己,将食物做得像牛肉、猪肉或羊肉的味道,然后吃掉。

这实在是个大骗局。你不单在欺骗佛法僧,也在欺骗自己。这真是件可笑的事。这种事只会在别人命令你:「别做这事,要做那事,不应吃这种东西」时,才会发生,这并非好事。你必须在内心生起愿菩提心,才不会吃肉。

当我成为素食者时,很多人无法接受,就连我的家人、侍者、僧众、信众与朋友都不相信,因为我极喜欢吃肉。他们问我:「不吃肉你怎么能够生存?」我说:「可以的。」

接着一些当医生的朋友很认真的对我说:「最好不要立即改为素食,这会对你的健康不利。」我告诉他:「如果我因茹素缺营养而死也不要紧,我不过是一个行将死亡的人,但有多少众生因口腹之欲被宰杀。」

理论上,我不介意明天早上会因为吃素而死去。基于愿菩提心,我有强烈的信念与信心。即使只有一丁点的信心,也足已使我毫无困难地茹素。结果真的没问题,我顺利茹素。我相信这是因为加持的缘故,而加持来自我的愿菩提心,并无其他原因,只是我培养出一点愿菩提心而已。

一旦具备了愿菩提心,持戒就会很自然,这是真正的「尸罗」,为你带来清凉的感觉,让你冷静下来,使你感到平静与快乐──不是自满,而是感恩。你无需炫耀自己能够茹素,或能够做这做那,只会满心感恩。

不应炫耀自己持守的戒律。别像某些僧众一般,他们为了表现自己过午不食而小题大做。譬如他们因为交通挤塞而迟到,抵达午饭的地点时,已经下午一点了,他们就会说:「哦!我不吃午饭了,现在已是下午一点钟了。」真是废话。

守戒固然是好事,但仍应该用膳。邀请他们用膳的家庭,花费许多心力准备食物,结果却因他们迟到数分钟,就小题大做地说不吃午饭了。为什么会这样?即使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因为要卖弄而说这种话:「我严守戒律,所以不吃午饭了。因为迟到几分钟我可以牺牲午饭。」这不是慈悲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到施主为你费尽心思准备食物的心意。

你可以作出牺牲,然后说:「好吧,为了主人家的盛情,我会吃午饭。」有些人对守戒很严格,但其实是由于缺乏愿菩提心。反之,有些人很自负,他们觉得:「我那么坚强,可以不吃午饭和晚饭,仍然活得好好的!」可是谁晓得呢?可能他们在回家后偷吃美食也说不定。这是很有可能的,这世界什么事都有可能的。
要能真心诚意地修持金刚乘、大乘与小乘的任何一种戒律,必须先发愿菩提心,然后所做的一切就自然具备真心诚意。不单如此,真诚会使你的所作所为为你带来无比的喜乐、祥和与满足,你会因为能如此做而感到幸运。

如果你立誓不吃晚饭,会从内心感到舒坦和觉得幸运,因为能够为众生而如此做,那是很好的。你会感到满足,会因持守戒律(尸罗)而感到喜乐与安详。

这才是真正的戒律(尸罗),真正的清凉,真正的平和。这就是戒律(尸罗)的意义──不管那是怎样的戒条。

否则,你会觉得戒律(尸罗)是个负担,即使不觉得是负担,也会很自私的想:「我做的事没人做不到,我很了不起。我与众不同,因为我不吃晚饭。我很了不起,因为我不吃肉。我很了不起,因为我不饮酒。我是与众不同的。」

在佛教的修持里,这种自负的态度是行不通的。一般来说,佛教有五条基本的戒律。在佛教的教法里,一般讲的是十种应作的善业与十种应避免作的恶业。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清凉的戒律(上)

清凉的戒律(上)

第二种波罗蜜与道德规范有关,即是戒律的修持。按照三乘的教法与不同的程度,持戒的方法有许多种。在小乘佛教里,有七种戒律61。菩萨道则有不同的誓句与戒律。在金刚乘,则必须持守各种三昧耶戒,以上全属道德范畴的修持。

这是佛陀订定的法则,他对此深思良久──有什么值得人们持守,什么则否──什么跟自然法则最接近。虽然依循自然法则很重要,但我们 总是远离它。我们不懂如何依循自然法则,总是造作,这种造作使我们远离自然的法则。因此,我们应修学自然的法则,为了使我们明白这一点,佛陀传授了一些规范与法则。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规范。不单佛陀,耶稣与先知穆罕默德也传授了这些规范。这些圣者以他们的方式,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建立了法则与规范。至于佛教,佛陀传下来的法则与规范被称为戒律。

要仔细检视佛陀在不同的教法里传授的法则与规范,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也很复杂。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戒律本身是很了不起的。

释迦牟尼佛在他的教法里提到戒律──梵文音译为「尸罗」(shila),一个极好的名称──犹如清凉剂。当你感到燠热难当时,「尸罗」有如凉风,让你感到舒畅。当你控制不了自己时,当你感到要出问题时,「尸罗」必须适时而至。你的内心必须能自制和律己,这一点无需佛陀告诉你,也不用上师跟你说,你得自己帮助自己,这就够了,也就是最好的「尸罗」或戒律。

可惜,你的心里缺乏自律,很多人成了瘾君子或酒鬼,造成各种不幸,最终性命不保,就是因为不能自律,被所谓的欢愉冲昏了头脑。

由于我们在缺乏帮助下,无法持守戒律,佛陀与耶稣等圣者或其他创立宗教的人,不得不订立一些法则,使你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应做这种事,不应喝这种东西,不应吃这些东西,诸如此类。这些戒律是不可或 缺的。

可惜,这些不可或缺的戒律也是一种负担。你想喝某些饮品,但按照教义却不能喝。无论想吃什么,都是不允许的。无论被什么东西吸引,都是不允许的。

有时这真是一种负担,可惜这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无法自律。如果你的内心具有自制力,那就无须规范了。故此,总的来说,「尸罗」或戒律是不可或 缺的。

你固然可以阅读大量有关戒律的典籍与开示,也可以按步就班地修习,但我认为你应对如何修持慈悲与仁爱有真正的认识,使你在世上最少不会伤害其他众生。

当你已培养愿菩提心时,自然就会明白什么是你应持守的戒律。接着就会按照教法而守戒,不必一板一眼去学习。



凡夫所谓的“方便”(五台山比丘果)

凡夫所谓的“方便”(五台山比丘果) 


凡夫所谓的方便
开示:现在很多宣扬佛法的人,他不是以出离心劝大家念佛,而是以贪欲心来劝人念佛。说你念什么咒就能赚钱发财,说你念什么经就能升官。这个就是以贪欲和世间生死轮回的发心劝人念佛,这已经不是佛法了。说是劝人念佛,实际是炽燃欲望,留恋娑婆世界,深入轮回。
问:那人家是不是方便引诱呢?
答: “方便”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菩萨的智慧,那是菩萨境界。罗汉不得智慧,方便尚不起用,我们凡夫还谈什么“方便”呢?所以凡夫所谓的“方便”皆是愚痴。因为凡夫的烦恼一点都断不了,波旬魔王及其眷属们随便用欲钩把他就“方便”走了,然后他们又用欲钩来“方便”别的众生。所以现在很多庙子的外道僧、凡夫僧、邪见僧们都用阴阳风水、吉凶祸福等欲钩“方便”无量无智的众生。
问:为什么说罗汉不得智慧呢?
答:因为罗汉证得自利的智慧,不得利他的智慧,没有利益众生的智慧,哪能谈到方便呢?这个“方便”二字是利益众生的时候才说的。就是说罗汉证人空,利他的智慧还没得到,这个“方便”就根本起用不起来。罗汉都是这个境界,凡夫到处都说是“方便”,不是自欺欺人的愚痴是什么?因为连出离心都没有,菩提心更不要谈,连智慧的门都没进,你所说的“方便”到底是哪一家的“方便”?
所以,这不叫方便,用炽燃五欲的方法教化众生是欲界天魔及其眷属的方法,根本不是佛法。凡夫都是怜悯心,带有感情的色彩,情执很重,没有智慧,谈不上“方便”。不断情执,还要深入有情众生,只能广结情缘,更无解脱之日。
问:我听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门之中不舍一人”。
答:问题是你到佛法里来求贪嗔痴,这不是佛门中的事。你若求到贪嗔痴里,说我今晚去偷银行,求三宝加持,你让佛菩萨怎么应呢?然,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发过愿,一切众生如果发善愿的话,他会尽量的加持让你实现,一切众生如果发恶愿的话,他会尽量的加持不让你实现,所以这叫有求必应。

临终的时候有四大可怕的障碍(五台山比丘果戒)


临终的时候有四大可怕的障碍
第一大障碍就是多数人那个时候精力上不去,已经昏迷了,他的正念也提不起来,然后昏昏沉沉的就被恶鬼拖到中阴身了。这种人临终的时候是不会念佛的。
第二大障碍是临命终的时候有病苦,身体的痛苦已经让他疼的受不了。这种人也提不起正念,是不会念佛的。
第三种障碍是恐怖,谁都怕死。这一怕的时候就手忙脚乱,早就把念佛忘掉了。
第四种障碍就是贪欲和牵挂,舍不得自己的亲人、财富、名誉、地位等。
这四种障碍一旦在命终的时候出现,那就完了。所以,平时就赶紧准备,不要等到最后,提前把这个事情办完。反正哪天往生我也不管,现在就开始把该放的放,该扔的扔,一点点的锻炼,早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低头看,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


低头看,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 




僧人的鞋子上面,左三个洞右三个洞,为的是让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但是人在诸多慾望面前却很难看得破,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的眼睛只紧紧盯着自己渴求的东西时,是很难低下头来看的。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後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 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让人感到遗憾 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後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 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麽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後没费什麽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後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於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 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後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 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痴情之人,执着於勇 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 低头看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不坚定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佛教四大天王和有 些护法的详细解释(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教四大天王和有 些护法的详细解释(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眼看到的宇宙世界,其结构跟我们凡夫肉眼所观测到的宇宙世界是不一样的。佛眼看到每个太阳系内都有四种人类,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八部龙天鬼神和四种人类。这四种人类在须弥山的东南西北四面。
《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吒(持国天王),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东胜人类,寿命250岁)。南方天王名毗琉璃(增长天王),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南瞻部人类,也就是我们地球人类,寿命100岁左右)。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广目天王),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西牛货人类,寿命500岁)。北方天王名毗沙门(多闻天王),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北俱卢人类,寿命1000岁)。
须弥山之半腹,环绕须弥山又有一山,高有须弥山之一半,名由犍陀罗。犍陀罗山有四山头,山东面有黄金埵,有持国天王宫殿;山南面有琉璃埵,有增长天王宫殿;山西面有白银埵,有广目天王宫殿;山北面有水晶埵,有多闻天王宫殿。此四天王统领八部鬼神,护持世间。
第一、持国天王:住贤上城,率领乾闼婆、富单那二部鬼众守护东洲兼及余洲。
第二、增长天王:住善见城,率领鸠槃荼、薜荔多二部鬼众守护南洲兼及余洲。
第三、广目天王:住周罗善见城,统率龙、毗舍阇二部鬼众守护西洲兼及余洲。
第四、多闻天王:又作毗沙门天王,有可畏、天敬、众归三城,率夜叉、罗刹二部鬼众守护北洲兼及余洲。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天王及其所率领的天众,居住在须弥山腰。在欲界天中,以日月诸星为其臣众。距须弥山顶的忉利天有四万由旬,距大海四万由旬。
四天王及其天众之寿量皆为五百岁,而且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五十年。此天五百岁相当于人间九百万岁(365乘以500,再乘以50年)。
其身量为半由旬(所谓的“由旬”,就是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佛经中的一由旬,可以换算为六十里),天衣长一由旬,宽半由旬,重半两(一说:身长四分之一俱卢舍,衣长一由旬)。天人一出生即形相圆满有如人间五岁孩童。
此天以身形交媾成淫事,与人间无异,但是没有人间的各种不净。
又云:四天王为帝释之外将。四天王之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能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所以说,佛教的四大天王,根本不是小说《封神榜》、道教和我国民间所谓的什么“风调雨顺”之类的解释。
开示:北方多闻天王,也叫毗沙门天,又叫财宝天王。因地是八地菩萨,发愿显天大将军相护持佛法,或者当寄位诸天看也行(就是成佛图中的寄位),也叫多闻天子。其左手托一个鼬鼪,外形跟老鼠一样,嘴里可以吐摩尼宝,右手拿一个黄色的宝幢。这在佛教里是共护法,也是出世间护法,无论藏地汉地都供,属于韦陀菩萨的眷属。韦陀菩萨是贤劫千佛之一。我们汉地每天早课里念韦陀菩萨、吉祥天女神咒,是出世间护法,晚课念伽蓝圣众菩萨,是世间护法。
因为伽蓝圣众护法是世间护法,所以每个地方的护法不同。汉地和藏地的世间护法也是不一样的。汉地的伽蓝圣众菩萨不是指一个,所以称之为“众”,山神土地,天龙八部,诸天龙神全在伽蓝圣众菩萨之内,而其代表在汉地就是关公。为什么关公是伽蓝圣众菩萨的代表呢?因为在佛教的公案里是有授记的,也就是有来历的。
因为关公在因地就很厉害,是观音菩萨的一个眷属。观音菩萨有一个化身金刚忿怒相,叫马头明王,关公就是马头明王下面的一个眷属。他是观音菩萨度化的对象,所以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关公的前生前世就是一个大修行人,所以他的禅定是很厉害的!在当年败走麦城,关羽被杀的时候,他的念头就没动,既没有嗔恨心,也没有恐怖心,定力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后人把关公叫武圣人呢?是因为人家前生前世戒定修的很厉害,定力很大,此生显了一个将军相。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人在曹营心在汉”。你们知道关公在曹营的那八年是怎么度过的吗?曹操用心奸诈,他为了要挑拨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就安排关羽和刘备的两位夫人住在一个房子里,每天还派人去偷视,想要抓住关羽的把柄。结果关羽每天拉一个帘子在中间,刘备的两位夫人住在里面,他就坐在外面通宵达旦看《春秋》。八年来,关羽每天晚上都在半睡半醒、定与不定的这种状态中度过。他对刘备的两位夫人连一点点非礼的语言都没有,所以他的戒是很厉害的,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那关羽的定如何呢?因为关羽打仗非常勇猛,他在攻打樊城的时候,连护身甲都没有穿,结果被曹仁偷偷地用毒箭射落马下,如果不是周仓和关平相救的话,关羽就被曹仁活捉了。关羽被救回去之后,毒已经入骨很深了。华陀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来为关羽刮骨疗毒。关羽一边和手下人下棋,一边让华陀刮骨,连骨头带血肉整整刮下来三大盆子,但关羽面不改色,身上连一点汗都不出,可见人家的定力有多厉害!
因为他前生前世的来历就不寻常,是金刚马头明王一个眷属,所以他临死的时候,对生死已经不在乎了。杀他的时候,人家连眉头都不皱一下,就相当于入定一样,脑袋被砍了他也没痛苦,就这么厉害!
但因为关羽的法执烦恼还没断,还执著一个知见,所以他死后就阴魂不散。由于他的戒定很厉害,死后的威力就很大。他的阴魂一直在中原大地跑来跑去,诸天也拿他没办法。后来从河西走廊过来一位印度高僧,他在定中发现中原大地有一个厉鬼,就是鬼王一类的,非常凶猛。于是这位高僧修招勾法,把关公这一帮子阴魂就招回去了,并在定中给关公授了三皈依,让他给山里面的修行人当护法。后来到了隋朝,天台智者大师路过当阳、襄樊这一带的时候,在定中发现了玉泉山的关公,于是给关公授了五戒,让他在寺院的山门上护法。一直到唐朝的时候,黄龙禅师又给关公授了菩萨戒,让他在寺院里面护法。这个时候关公就叫菩萨了,从此寺院里也有了关公的伽蓝殿。这就是汉地的伽蓝圣众菩萨。
问:师父,您说的关公死后阴魂不散,这是在中阴身,还是在鬼道里面?
答:在鬼道里面,密宗的世间护法也是这样。比如藏地所有密宗都不可缺少的几个护法:五长寿女、十二地母,都是由莲花生大师皈依,后来密勒日巴等祖师授的菩萨戒,跟汉地的关公等伽蓝圣众是一模一样。学密宗供护法的人要严持戒律,否则有害无益。
问:为什么他会堕到鬼道里面?
答:鬼从上到下一共有九种。按照经上所说,有一种福报和威力大的鬼,它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车队眷属,前面有开道的,后面有给它打宝盖的,还有自己的部队,就和诸天、人间的皇帝一样。这种鬼王多数都住在大山里,住的都是好地方,它一旦皈依,就是佛教里面的大护法。




注:五台山比丘果戒法师最新著作《教理与学佛问答》《三皈五戒仪轨讲义》《佛教内正邪辩论大全(上册)》《佛教内正邪辩论大全(下册)》已经印刷完毕,已经可供大家结缘!
从来佛门无多子,所以当初就知道能接受此书的人不多。因此请大家仔细斟酌后请书。

五 戒


五 戒

虽说有十善业,但实践的时候要持守的是五戒,有些说法是四戒。五戒之首是不杀生,杀生是极恶劣的。我们很容易明白杀生是恶行。如果有人要杀你,你必定无法接受,那么别人又如何能接受呢?即使只喷一下杀虫剂,上百只蚊虫就会死掉,这不等于你有杀生的权利。 

杀生是直接而且伤害极大的行为。总之,杀生是首要避免的恶行。 

其次是偷盗。偷窃或拿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你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很槽糕的。 

第三是邪淫,这是极有害的行为。伴侣之间出现不忠时,例如丈夫对妻子不忠,会为家庭与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你的心中也因这件事难以平静。甚至还可能带来死亡,因为人们可能会自杀或许多失去理智的事。 

欺诳、说谎等会为你和他人都带来痛苦。你会日渐面目无光,人们不再相信你。如果经常说谎话,即使小如一桩玩笑,起初也许不是很严重,你只当是个幽默的玩笑,可是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严重起来,不但欺骗了别人,最终连自己也骗了,因此必须断除这种行为。 

像酒之类的麻醉品皆是有害的,当你喝醉以后,就会失去清醒的意识。我们因为无明迷失觉性,如果再加上酒精,真的会发疯。 

很多人在白天备受尊敬,可到了晚上则令人敬而远之。人们会说:「他喝醉了,别去找他,找也没用。现在他状态恶劣,等到明天早上,他就会变回那个有学问并且和蔼可亲的人了,到时再找他好了。」 

许多人因为嗜酒变得消沉和恶劣。最主要的是,一旦喝醉会失去自制力,无法持守一切戒律。 

因为喝醉了,即使茹素也可能会吃起肉来,即使从不偷盗也可能会偷东西,即使和蔼可亲也可能会打骂别人。在酒精的影响下,你会毫无意识地作出各种令人难堪或卑劣之事,伤害身边的人,尤其是损害了自己的菩提心。因此,决不可以醉酒,这就是持戒(尸罗)了。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关于六、七、八识的简介(五台山比丘果戒)

关于六、七、八识的简介(五台山比丘果戒) 


关于六、七、八识的简介
答:六、七、八识是根据你的习气种子的坚固程度和影响的深浅程度来分的有的东西你三天五天就忘了,这在第六识里面。落在我执里面的是第七识。有的东西你到死也忘不了,这是在第八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灵魂。六、七、八识之间没有截然、明显的分别,它的差别只在深浅而论。我们打一个妄想,它的完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通过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六尘,眼睛一看,耳朵一听,这六尘通过六根,落在六识里面。
比如说“见”,我们看见一辆车,眼睛是根,车是尘,你的第六识马上分别,说这是车。然后第七识起作用,马上就起我执,说我怎么怎么样。第七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我执,平时我们说的打七,就是要打掉这个第七识,即是我执。最后是第八识里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说我也想要一辆这样的车,就是贪的习气种子。
同样,“听”也是一个道理。外面说话,那是尘,耳朵是根。第六识马上分别听到的内容,第七识的“我”马上起作用,要把这个内容一定和“我”联系起来,第八识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说我要什么什么,如果不如我的意,我就要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妄想。
我们平时都以为一个念头的产生是很简单的,其实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微细的。因为佛法是修心的,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千大千世界归根到底,不离一念之心。所以,佛教对心的研究是最详细、最圆满的。我们修行人坐在那里,就是在观察自己的心,分析自己的心,解剖自己的心。乃至每一念的来龙去脉,从何而生,为什么而生?如何而灭,为什么要灭?都要观察的清清楚楚。最后把每一个念头全部给破了,就没有心了。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心否定了,那么请问,他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呢?所以,修行功夫越好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心。
比如用功很好的人,妄想刚一起来,他马上就能发现。功夫不得力的人,妄想起来后,打了半天他才发现,哎呀!我在打妄想。在禅堂里,这个分别是很明显的。有的人功夫很好的,用心很细,他旁边的人要是用心很粗,一打妄想,这个人看的清清楚楚的。为什么?他首先把自己的心研究透彻了,所以观察别人的心也很微妙。不懂的人认为这是神通,是他心通。告诉你,这不是神通,这只是用心粗细的差别。
问:那就是说,我们找的这个自性,不在八识之内?
答:比如说,我们八识的习气种子相当于冰,我们的清净自性就是H2O。水一冻的时候,就变成冰了,就是我们的第八识。一加热,恢复成液体了,就叫做清净自性。所以说,都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我们的阿赖耶识是变了质的自性。
第七识是第八识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无量劫来的贪、嗔、痴、慢的这个习气破了以后,我执自然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