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4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4 



第十四  DIRGHA  KALA  NAIRANTARYA  SATKARASEVITO  DRDHABHUMIH
<当你练习一段很长的时间,没有间断,尽一切努力热枕,这个练习将稳固不移>


SAH:那个
TU:和
DIRGHA:长的
KALA:时间
NAIRANTARYA:没有间断
SATKARA:认真、努力、诚挚的
ASEVITAH:好好的照顾
DRIDHAHUMIH:坚固、稳固



第一个练习的条件,就是你得练习很长的一段时间。很不幸的,我们都是希望马上就见到成果。如果我要求你重复颂经,并告诉你常常颂经将是你变的比较祥和,更能体会内在之美,你会回家练习三天后;打电话给我:“我已经练习三天了,但是什么都没发生,也许这个经文并不适合我,可不可以帮我换一个?”你瞧,对吧?所以,巴坦加里说:“要练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他并没有说要多长。

第二天练习的条件是中途不能间断。我常听说:“我已经练瑜伽十年了,但还是一样。”“多长时间练习一次?”“噢,断断续续。”所以啦,你一定得不断练习。

最后一个条件:一定要认真、热枕地练习。意思是要专心,要不断地努力,对结果一定要有信心。为了追逐,你不睡,也不吃,如果这种世俗的成就都必须这样,要练习出成功的瑜伽又须多付出多少呢?

所以,不要揠苗助长,今天播了一个种,明天就拔出来,急着去看根长了多少!

练习瑜伽,我们必须具备三种特质:耐心、热心与信心。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印度圣典里的小故事:

在代瓦路卡,或者说神住的地方,有一位圣人纳拉达,就像我们这里有伟大的瑜伽修行者,在诸神之间也是有的。
纳拉达到处旅行,有时会到地球看看我们做得如何了。有一天,他经过一座森林,看到一位瑜伽修行者已经打坐了很久很久,蚂蚁已经在他身体四周筑了一座蚁丘。
瑜伽修行者看到纳拉达,说:“先生,你要往哪儿去啊?”
“到天上去,到湿婆神住的地方。”
“噢,到那以后你可不可以帮我做件事?”
“当然可以,我能做什么?”
“你可不可以帮我问问湿婆神,我还要坐几生几世?我已经在这里坐了很久很久了,请你帮我查一下。”
“好的。”
纳拉达又走了好几里路,看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高兴得又唱又跳,当他看到纳拉达时,他说:“嗨,纳拉达,你要往哪儿去啊?”
“到天上去,到湿婆神住的地方。”
“噢,那太好了,你可不可以问一下,我还得又唱又跳多久?”
“当然,我会的。”
多年后,纳拉达碰巧又走了同样的路线,他看到了第一个人,这位瑜伽修行者认出了纳拉达,“纳拉达,你还没有回答我呢,你有没有回到天上啊?神怎么回答的?”
“我问过了,神说你还得再待四世。”
“还要……再……四世?难道我等得还不够久吗?”
他开始大叫和悲伤地恸哭。
纳拉达向前走,看到了第二个人,还在那儿又唱又跳。“嗨,纳拉达,怎么样?有没有我的消息?”
“有的。”
“那么,告诉我。”
“你看看那边的那棵树。”
“看到了。”
“你能不能数一数上面有多少叶子?”
“当然可以,我有这个耐心,你要我现在就数吗?”
“不,不,不,你可以慢慢地数。”
“但是这跟我问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嗯,湿婆神说了,你还得待跟树上叶子一样多的世代。”
“喔,就这么多啊!至少这些世代是可数的,现在我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了,那很好,我可以很快就结束了。谢谢神,他没有说我得修完整个树林的所有树叶一样多的世代。”
就在这个时候,一辆美丽的车从天而降,驾车的人对第二个人说:“来吧,请上车来,湿婆神要我来接你的。”
“我现在就去天堂?”
“是的。”
“但是纳拉达刚刚才说,我还得等好多世呢?”
“是啊,但是你好像已经准备好了,而且乐意去做它。所以,何必等呢?进来吧!”
“那么,另外一个人呢?”
“他没有准备好,还得再等几世,就让他多练习练习吧!”



这不仅仅是个故事,你很容易了解到它背后的道理。如果你很有耐心,心又坚定,你所做的也会比较完美;如果你的心不坚定,急着得到结果,你的心已经被扰乱了,被扰乱的心所做出来的事是没有品质的。所以,不仅仅是你练了有多久,而是练习时是否有耐心、是否有热忱、是否有品质。


瑜伽之树|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瑜伽之树|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他

练习者要了解瑜伽的深度是很困难的事。我们都知道,稳定心就是瑜伽。古代伟大的智者和瑜伽修行者在其著作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说出教导的目标,接着清楚订出稳定心的方法,以便达到宁静。约两千五百年前,帕坦伽利写下《瑜伽经》,共分四篇,一百九十六条经文,方法完备,只要依法修行,就能与自我统一。

经书开头的两句是:“心若稳定,真我安居其中。”事情若如此简单,帕坦伽利尽可在此掷笔。可是他接着用一百九十四条经文详述达到这个境界的技术方法。他在开头说:“心若稳定,真我安居其中。”可是心若不稳定、散漫、攀缘外物,真我即随心而去;真我若随心而去,就无法安居其中了。

帕坦伽利在第一章描述心如何受外在声、色的吸引,而产生波动或念头。他根据习者个人的能力以及不同的修行程度,教导各种让心停止波动的方法,使所有的修行人都能达到身、心、灵统一的状态。

未经修炼的心因行为习惯而波动,所以帕坦伽利教导我们专注于宇宙神性,或呼吸,或通过修炼瑜伽而达到解脱的人,或任何与你相投的事物。练习者照着这些瑜伽方法修炼出安定的心。

安定的心能够精辟分析,正确推论,或不受外在世界事物的干扰,既不分析,也不推论,而是保持安静。当经过修炼的头脑安静下来,就出现喜悦的状态,练习者在这个喜悦中体验到存在的本质。

两千多年前,帕坦伽利了解到头脑的重要。他描述头脑的前方部位是分析区;后方是推理区;底部是喜悦的所在(这恰巧和现代医学的发现吻合:脑袋底部的下视丘是快乐和痛苦的中心);顶部则是创造区,或称为创造意识的所在,是存在、自我或自傲的源头,是个体的所在。

帕坦伽利介绍我们驯化头脑的方法,使头脑的四个部位变得顺服,如同手和腿一般的物体,可以保持安静。当它们安静下来,头脑完全没有活动,不再向外攀缘,变得开始向内探索根源。

我们在睡觉时都体验过这种顺服,那时头脑不再运作,像个物体,人也失去自我觉知的能力。瑜伽哲学描述这种状态犹如灵性停滞状态,或灵性荒芜状态,人仿佛走到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要往嘟个方向走;这也是个平稳、平和的状态。

帕坦伽利警告我们不要被这种安静、平稳网罗住,在它之上还有更高的意识,也就是良心的部位。如果你达到意识的平静而落人它的罗网,就掉人了瑜伽的陷阱里,也就失去了瑜伽的恩典。一旦停驻于此,把这想像为瑜伽的终点,你就失足了。你必须继续修炼,达到帕坦伽利所说的“照见灵魂”。

所以从波动到稳定、从稳定到宁静、从宁静到照见灵魂,这是瑜伽的旅程。你必须以精进和信心来加强智觉,以度过意识的波涛骇浪,并且找到意识动荡的终点。当你达到这个境界,你的意识成熟,也就是智觉成熟,不再摇摆晃荡,这时你与存在的本质成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无种子识三摩地(seedless samadhi)

这是帕坦伽利第一章《三摩地篇》的结论。这一篇是为修行到达某种程度的人而写的。作者清楚阐明,这一章不是写给一般人,而是写给修行达到某种境界、在所有处境下都能维持平稳的人。文中显示,这些经过修炼的灵魂如何能在存在中不断维持那种成熟完善。

第二章是写给尚未修行或刚起步的人。里面谈到身体的烦恼,这些烦恼造成心的波动。身体的病痛会造成心的波动,所以对治身体的烦恼也就是对治心的波动。我之前说过,瑜伽是整合,第二章就在说明什么是整合。

人是由三种实体构成的:因果体,包含灵性;精微体,包含生理、心理和智识;粗钝体,包含人体结构。精微体位在因果体和粗钝体之间,是联结身体与灵魂的桥梁。根据帕坦伽利的说法.这两体联结时,身、心、灵之间的对立就消失了。

我们在第二章一开始读过,“热情”、“自我研习”和“敬奉神”这三个修行原则合起来构成实践瑜伽(《玻伽经》第二箱第1)。当身、心和感官都让冶炼的火焰燃烧干净时《热忱和自我锻炼从燃烧欲望开始),当通过自我研习而了解到真我时,只有到这个时候,人才能敬奉神。他放下自傲,生出谦卑,而唯有谦卑的灵魂才能行虔诚之道。

因此,帕坦伽利既没有轻忽实践之道或智识之道,也没有轻忽虔诚之道。这三条道路他都看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由三方面组成的:手脚用来实践,头脑用来思想,心用来敬奉。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这三条路而行,没有哪一条比较高或比较低,每一条都有它特别的实践方式。

《瑜伽经》的第二章叫《修炼篇》,谈论修炼。帕坦伽利描述了各种修行方法,个人可依自己的修行程度来奉行,它们就是瑜伽八分支:持戒、内修、体式、呼吸控制、收摄、心灵中、禅定、三摩地。这些先前逐一讨论过。

第三章叫《成果篇》,谈论瑜伽修行的丰富效果,由于这些瑜伽力量的诱惑,可能会干扰进化中的灵魂的和谐。帕坦伽利描述了修炼瑜伽可能会得到的能力,举出三十五种可能会经验到的效果,它们也是修行正确的指标。

修行若是得法,就会经验到这些效果;若是完全没有经验到这些效果,就表示修行不得法。不过这些来自瑜伽的好处、珍赐也是陷阱,所以帕坦伽利也教导不执着。糟糕的是,这些效果有时被形容成特异功能,其实根本不是。

这些效果是因为修行瑜伽自然而然得到的灵敏力,但修行人可能因为这些成就而偏离正道,就像要逃离风的人反而被卷入了风暴。为了不要卷入那些看似特异功能的风暴,帕坦伽利教导我们:单单观察自己有没有那些特质,然后继续深入修炼瑜伽。

这些能力和珍赐是修行人的陷阱,正如物质世界的快乐和慰藉是常人的陷阱一样。帕坦伽利解释,犹如常人为去除烦恼而奋战,瑜伽修行者得到这些能力时也必须与之奋战,因为它们可能会变成心理上的烦恼。这些能力看起来像是特异功能,其实不是,仅仅是极巧妙的自然能力。

当修行人发展出灵敏力和智识时,就会经验到这种灵敏力的效果,这些能力是正常的。虽然对还没有发展出这种灵敏力的常人来说,它们看起来是超能力,可是当你得到那种灵敏力时,这些能力对你来说是正常的。不过你得小心,因为这前所未有的经验会成为诱惑,就像独身的人会受到女人的诱惑。

这些刚刚经验到的能力会是你的陷阱,使你偏离瑜伽真正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发展不执着。当克服了痛苦与心的波动,修行人获得灵性上的能力和珍赐,这些也必须一一克服。唯有这些都克服了,才是纯净的灵性。当灵魂从身、心、能力以及成功的自傲等等束缚当中解脱出来,达到“单独”(aloneness)的境界,这时身、心有如被隔离了,而灵魂得到自由。这就是帕坦伽利第四章的主题:完全解脱。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8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8 


第十八句:VIRAMA  PRATYAYABHYASA  PURVAH  SAMSKARASESONYAH
<坚定不移、持久的练习可以终止心灵的变化,仅留下印象,这是另一种三摩地(阿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


VIRAMA:完全终止
PRATYAYA:坚信的
ABHYASA  PURVAH:借由练习
SAMSKARASESHAH:仅留下印象
ANYAH:其他的



在显著的沉思冥想里潜藏的种子仍然会进入意识心灵里,在适当时机将你带进世俗的体验里。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先经过四个阶段的练习,然后再进入“不显著的沉思冥想”(Asamprajnatah  Samadhi,阿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在此境界,连“自我”的感觉都不存在了,过去印象的种子再也无法萌芽而有所伤害(影响)了。

在这个境界里,只有意识存在,没有别的。一旦达到这个境界,个人就得到完全的解脱了,不再进入这个世界被抛掷来、抛掷去。虽然那时候你还在这个世上,却与这个世界无关。达到这个境界,世界对你来说只是个影子,而你已经完全自由了。这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解脱的人”。不是指离开这个世界或死去,而是“一个活在这个世上而得到解脱的人”(Jivanmukta,吉凡木克塔)。

所以,你要先完全了解本性,然后控制它,之后放在一旁而得到解脱。有的时候,人们会退隐森林或到山洞里试着放弃这个世界,以为如果不退隐就无法解脱。这样的人士无法从本性里得到解脱的。其实它无所遁形,不论到哪里,本性相随。没有其他的方法,除了适当地了解它、运用它,然后超越它。

这就是为什么要练习“显著的沉思冥想”的四个阶段的原因了。那么你就很容易了解不显著的沉思冥想。因为当你了解了本性,你可以略过它,转身看你自己。你了解自己是一个纯洁的自我或真实自我(Purusha),它好像与本性(Prakriti)纠缠不清,而现在终于获得自由。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3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3 



第三句:TADA  DRASTUH  SVARUPE  VASTHANAM
<于是,看者(真实自我)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


TADA:于是、那么
DRASTUH:看者(真实自我)
SVARUPE:纯洁的本性(无欲望、无自我、无感情附着、无牵挂)
AVASTHANAM:安住、回归



如果能约束心灵的变化,看者(真实自我)将回归原来真实纯洁的本性。你就是那个真实的看者,你不是身体,也不是心灵,你是觉知者和看者,你将时常看到你的身与心在前面活动。你知道心可以创造思想,它能辨识,它有愿望。看者知道,但是不去介入它。

为了了解内在的平和,你的心必须是安静的;否则,真理会被扭曲。我想,如果以比喻、类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可能比较容易了解。

你是那看者,想要看自己,怎么看呢?就以你的脸部来说,如果我问你是否看过自己的脸,你得说没有,因为要看到是你的脸部(眼睛在脸上),脸部本身是看者或实体自我,在镜子里所看到的只是影像、被看到的物体或对象。

如果镜子起了皱纹、弯曲、凹凸不平,你能看清楚自己的面貌吗?不能,它呈现的是有些可怕的样子——太大、太高或者是有些波浪。你会很担心吗?不会,因为你知道那是镜子的问题,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扭曲的反射影像。只有当镜子是光滑的、干净的,才能给你真实的反射影像。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看到脸的真实样子。

同样是的方式,看者或真实的你,反射在心灵上的影像,就是你的镜子。但是,通常你看不到你的真实的一面,因为你的心被涂上了色彩。如果你的心灵肮脏,你说:“我是肮脏的。”如果它被擦拭得发光,你会说:“我好美啊!”亦即你所认为的你是你心灵的反射。如果心灵产生许多波纹,像湖水的表面,你将看到一个被扭曲的反射影像。

如果心灵之湖是浑浊的或被染色的,你看到的自己就是浑浊或是有色彩的。要看真实的反射影像,水必须清澈、宁静,不起一点涟漪。当心灵停止去创造思想或者当心灵完全不需要被修饰时,就如同静止的湖水一样,你就可以看到真实自我了。

听到这种推论,你可能会回过头来问我:“你的意思是否说,看者误解了自己或是忘记了自己?”不是的,看者永远不会误解自己或是忘记自己,而是反射影像的水面被扭曲了,那么看者所显现的也是扭曲的。真实的你永远是一样的,但是,你表现出来的心是被扭曲或扰乱的。为了要使心灵干净与纯洁,你要去感觉或表现你最初始、最真实的纯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