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菩提达摩的禅修方法

菩提达摩的禅修方法 


六祖以前,菩提达摩即把禅法介绍到了中国来。菩提达摩所介绍的修行方法,有一篇文献<二入四行>中有记载,分为二部分:「理入」及「行人」。

「理入」,不用理论,也不用方法,只是教人:心不要有念头:心就如同墙一样。也因此传说菩提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墙是不动的,但你可以在墙上挂东西,你可以在墙上写、在墙上画。也可以说:心可以有反应,只是它本身是不受外境所动的。

菩提达摩又说了四种修行的方法,称为「行人」:

(一)报冤行:当你遇到不如意事时,不要抱怨,因为那是过去世所作的因而得的果报。

(二)随缘行:当你感到幸运、顺利时,不必太欢喜。那是由抄过去世中自己的努力,以及现在众多的助缘而得的成果。

(三)无所求行:做任何事并非为了目的而做,只是为工作而工作,为修行而修行。

(四)称法行: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够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有主观的想做或不想做什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慧律法师 
                                 

我们看世间人讲《金刚经》严重的错误
这讲到经题就好了,经题就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有的批注都是写:他的智慧像金刚,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然后产生大智慧,金刚般若波罗蜜,然后大智慧到彼岸。
《金刚经》一直破相,“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不对?
所以一直破相。

所以“金刚”二个字,它并不是什么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
空你就没办法坏了,你坏什么空?
你金刚就有办法坏空吗?
金刚能坏一切真的吗?
金刚能坏空吗?
所以批注的也是这样子,讲经的法师也是这样子,他连动个脑筋都没有。

金刚不是这个意思。

金刚是烦恼的意思,是烦恼的见思二惑,烦恼犹如执着像金刚难以突破,
然后用般若的智慧去观照。

《金刚经》就讲得很清楚:“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有烦恼然后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应作如是观,也是观照的破。
所以“金刚”二个字以我个人的浅见,不是什么金刚能坏一切,不是这个意思。

是我们的我见思二惑,烦恼的执着犹如金刚,没有办法坏,
然后我们用般若的智慧去观照它、去突破它。
看你接受那一个。

你愿意接受那种批注就接受那种批注。
你愿意接受我这种看法,就接受我老人家这种看法。
我也没有勉强诸位说一定接受什么?
反正佛法是圆融的,他怎么解释都可以的,对不对?
我只是解释一个。

所以古来高僧大德讲:不开悟的法师讲经说法,就像瞎子摸大象,
他没有见性,他也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东西,是不是?
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咦?这一根怎么是柱子?

禅宗公案:责骂与慈悲

禅宗公案:责骂与慈悲 


                                  
  黄龙慧南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禅的时候,坐必跏趺,行必直, 后来云游至泐潭澄禅师道场时,泐潭澄就令他分座接引,指导禅法,这时他的声誉已经名闻诸方了。

  云峰悦禅师见到他,就赞叹道:“你虽有超人的智能,可惜你没有遇到明师的锻炼!泐潭澄公虽是云门禅师的法嗣,但是他的禅法与云门禅师并不相同。”

  黄龙禅师听后,不以为然,问道:“为什么不同?”

  云峰禅师回答道:“云门如同九转丹砂,能够点铁成金;澄公如同药物汞银,只可以供人赏玩,再加锻炼就会流失。”黄龙听后愤怒异常,从此不再睬云峰。

  第二天,云峰向黄龙道歉,再对他说道:“云门的气度如同帝王,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愿意死在他的语句下吗?泐潭澄公虽有法则教人,但那是一种死的法则,死的法则能活得了人吗?石霜慈明禅师的手段超越现代所有的人,你应该去看他!”

  后来,黄龙在衡岳福岩寺参访慈明禅师,慈明禅师道:“你已经是有名的禅师了,如果有疑问,可以坐下来研究。”黄龙因此更是真诚的哀恳。

  慈明禅师说道:“你学云门禅,必定了解他的禅旨,例如:放洞山顿棒,是有吃棒的分儿,或是无吃棒的分儿?”

  黄龙答道:“有吃棒的分儿?”

  慈明禅师很庄重地说道:“从早到晚,鹊噪鸦鸣,都应该吃棒了!”

  于是慈明禅师端正地坐着,接受黄龙的礼拜。然后又问道:“假如你能会取云门意旨,那么,赵州说『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哪里里是他勘破婆子的地方?”

  黄龙被问得冷汗直流,不能回答。第二天,黄龙又去参谒,这次慈明禅师不再客气,一见面就是指骂不已,黄龙问道:“难道责骂就是我师慈悲的教法吗?”

  慈明禅师反问道:“你认为这是责骂?”黄龙在言下,忽然大悟,就作了一首偈: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在受苦的时候,感到快乐;在委屈的时候,觉得公平;在忙碌的时候,仍然安闲;在受责的时候,知道慈悲;那就是体会出真正的禅心了!


化解嗔恨心最好的方法

化解嗔恨心最好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嗔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嗔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

然而,勉强控制嗔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嗔恨自己,因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每当嗔恨心生起时,你就会怨恨自己:“怎么搞的?连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实在太不应该了!”

情绪是不能用控制的方式来处理的,必须要采取疏导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化解嗔心。而嗔恨和慈悲是相对的,因此只要我们多培养、增长慈悲心,嗔心自然就会减少了。所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事情,转变自己的情绪,以更积极的慈悲心、爱心来看待世界,才是化解嗔心最好的方法。

例如你正在忙,孩子们又在你身旁吵闹,心里当然会觉得很讨厌、烦乱。但是,如果你能将念头一转,想到:“孩子们不知道我在忙,只是因为玩得很高兴,才吵吵闹闹!”那么你就会感觉到他们的可爱,很快地就能消除心中的嗔火。但是孩子们的吵闹毕竟还是会影响你做事,如果仍在吵,不妨就陪他们一起玩,顺便休息一下,再回到工作上,这样说不定效率更高。

其实,当某个人或某件事惹你生气时,你应该要感谢他,因为对方用他负面的行为来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给你,让你能够戒嗔;而且你也要慈悲、怜悯他,因为他不知道他的行为是错的。
 


但是,如果已成为习惯性的嗔恨,想要在瞬间转变念头,实在很困难。所以,我常劝人念“阿弥陀佛”,因为当嗔恨心生起时,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或是其它的佛号、咒语,就能把嗔恨的情绪转移到念佛、持咒或是念菩萨圣号的清净心念上。能够这样做,久而久之,嗔恨心自然而然就会转为清净心了。

因此,下一次当你想要骂人,或是恨人恨得牙痒痒的时候,不要控制你的情绪,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即使一时忍不住还是开口骂人,骂出来的那句话也是“阿弥陀佛”。这样不但愤怒、嗔恨的情绪会渐渐地减少,而且还养成了经常念佛、念菩萨圣号的习惯。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常常问一问自己:“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我今天心里产生了多少慈悲心?是不是有嗔恨心?嗔恨心有没有显露出来?或是心中有嗔恨,但是没有显露出来?”就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语言、心里的念头,有了这个自我检讨的工夫,嗔恨心也会愈来愈少

为人解渴,自获清凉

为人解渴,自获清凉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句对话,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梁惠王曰:“不若与众。”这几句对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与少部分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与多数人一同欣赏音乐的快乐。懂得分享,快乐就会增长。

英国作家王尔德有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于是在花园四周筑起高墙。从此,花园里只有冬天,一片荒凉。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随之而来,园内恢复生机。后来巨人醒悟了,他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一同分享漂亮的花园,从此,快乐无比。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会增加一倍。”春天和冬天、快乐与痛苦,原来就在一念之间。

她是一位传奇人物,一生跨越了3个世纪。她是一位现实中的菩萨,百年人生,尽献他人。她叫许哲,1898年出生于广东,抗战期间,在一个反战的国际救伤队里做义工,抗战结束后,开始义务照顾贫病的老人,还自己办养老病院,免费收容老人。别人盼富贵,她却爱清贫,一天只吃一餐素食,穿别人不要,甚至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衣服。她的一生,除了当秘书那段时间,其余工作都没有薪资。101岁时,她皈依了佛教,全身心依止阿弥陀佛。2011年,她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14岁。她将自己全部奉献给无依无靠的贫病老人,收获的是健康、长寿和快乐。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她“傻”,社会上有句话叫“傻人有傻福”。天地间自有公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舍得下种的人,哪会有秋天金灿灿的果实?诚心为他人付出,才会有快乐的回报。

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有效地寻找到快乐?答案是随喜别人和赞美别人。随喜是佛学术语,见到他人行善,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为他而欢喜,犹如自己行善,自己成功一样。随喜他人的人,是光明的,是在破除阴暗的嫉妒心。《四十二章经》中,佛陀有个比喻:“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自己手中的火炬可以传送给很多人,用来熟食或祛除暗冥,自己不仅没有丝毫损失,相反因为利益了他人,自己的福德也在增长。

随喜他人,主要是用心,而赞美他人,需要用言语。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有这样几句话:“赞美敌人,敌人于是成为朋友;赞美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常想理由赞美别人,绝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赞美人时要高声表达。”

随喜赞美是勇气、是突破、是胜利、是智慧,是一杯清水,转变心念,驱散黑暗,为人解渴,自获清凉。

Qchat123hk Photo Album

Flickers:https://www.flickr.com/photos/qchat123hk/

進入上述link 可隨意覌賞我多年來的大部份相片,只願眾生歡喜!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6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6 


第十六句:TAT  PARAM  PURUSA  KHYATER  GUNAVAITRSNYAM
<了解了真实自我,而能对任何事都无欲无求,即使对内在的本性特质亦无所渴求,这就是不执着的最高境界>


TAT:那个
PARAM:至高无上的
PURUSHA:真实的自我
KHYATER:由于了解
GUNA:自然的要素、本性的品质、特质
VAITISHNYAM:不渴求、无欲无求


在这一段经文里,巴坦加里继续介绍不执着(Vairagya)的更高层面。

心从个人的欲望和享受中脱离出来,只是普通的不执着。心可能想要些东西,但是为了控制它,你会说“不可以”,它就不要了。但是在更高的“不执着”的层面里,你连这种念头都不要有。换句话说,只要一般的“不执着”,就可以完全脱离引诱你的事物。但是,那些已深植在心中的印象该怎么办呢?已经拥有东西的记忆仍然在那儿。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偷在偷窃多年后,决定不再偷窃了。但是,偷了很多东西和享有它们的记忆,仍然留在小偷的心田里。瑜伽对记忆的词汇叫作“印象”或三思卡拉斯(Samskaras)。偶尔印象会浮现:“啊,如果我偷了这辆车,那该有多好啊,我很喜欢它,但是这些人告诉我,不要去依恋它,我接受了,不再依恋它了。”或是:“我记得曾经多么喜欢抽烟喝酒,接触瑜伽后,我已不再喜欢它们了。”很多人有时仍然是喜欢的,就是因为“印象”仍然在那儿。

你无法在内心接受后,又把记忆抹去。但是在某一刻还是能将它们抹掉,什么时候呢?当你已经成功地走进内心,了解你自己的平静与喜悦,但当你了解自己是真实自我(Purusha)的那一刻,将会发现这种和平与喜悦,只是你所经验的短暂享受,变成灿烂阳光前的一点普通光芒。你对它们永远不再感兴趣了。这是最高境界的不执着。

在那之前,你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你还没有尝到极乐,但是你体验过一些心灵上的平静。这种和平只是你平静内心的倒影。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再以镜子来比喻,如果有一道亮光反射到镜子上,如果镜子表面弯曲了或是有颜色,那么倒影就被扭曲或着色了。这个扭曲或有颜色的倒影,就像你自外在事物上获得扭曲的快乐一般。把你自己与这些事物分离,你可以使心灵的镜子平稳,而看到一个真实平静的你之影像。但是,这个影像仍然不是真实的,不是原来的你或真实、喜悦的你。一旦心灵纯净和稳定后,你会体验到一种稳定的喜悦。这是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或是基本的“不执着”。

虽然那只是个倒影,但它几乎和真实的你一模一样。一旦能有稳定的影像,真实的经验就会自然产生,你不需要多做些什么来得到这真实的经验,此时,心自然不会往外走,所有一切都会停留在原来祥和与愉悦当中,我们称此体验为神性的或神本身。

如果能体验一次最高境界的不执着,或是一秒钟,你就会体验那快乐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天试着静坐冥想。只要能获得这景象,我们就不会试试这里、那里,不断尝试别的东西了。

如果你在一家餐厅发现一道好吃的菜,你就不会到别的餐厅去吃这道菜了,是吧?你甚至还可能走上一大段路,只是为了吃到这道喜欢的菜。同样的,当我们放下所有事物时会说:“这些事物怎么跟那些境界相比呢?”你不会希望失去任何坐下来享受宁静的机会。如果如此慢慢地往下扎根,你会允许双手和心去工作,而你永远会是平静的。

印度有一句谚语:“神(Ram)在心里;工作在手里。”说得更清楚一些是:“将心放在神的身上;将头伸向这个世界。”如果你知道如何将心放在神身上,你可经常在那儿休息,而依然悠游于这个世界。对你来说,这世界将不再是个地狱,而是个美丽的游戏场所。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束缚你,你可以随心所欲,成为玩的专家。如果你不会玩,有时是种损失。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玩板球的时候,我正环视四周,有人把球掷到我身上,我气得把板球拍扔到地上,离开了。从此,板球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游戏,因为我打得不好。然而,有更多的人因为懂得如何玩而喜欢玩它呢。

很多人从早到晚泡在水里,然而也有些人非常怕水。同样的,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享受这个世界,我们就永远不需要怕他了。我们可以真正地享受这个世界,而将所有的愉悦传给我们的感官。但是,何时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只有当我们发现其来源,并与我们一部分的心联系在一起,那时候就可以享受所有的事了。否则,我们将会迷失。

所以,“享受这世界”并非要立刻去实行。要先学会高等境界的不执着,才能享受着世界。这是生命成功的秘密。一个人能如此练习,在他生命中就不会有失败。每个人都应如此练习,这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及生来就有的权利。


瑜伽经 —— 三摩地篇12, 13

瑜伽经 —— 三摩地篇12,  13


第十二句:ABHYASA  VAIRAGYABHYAM  TANNIRODHAH
<借由不断地练习、不执著,可以约束心灵的变化>


ABHYASA:不断练习
VAIRAGYABHYAM:借由不执着、无牵挂、无感情附着
TAT:那些
NIRODAH:约束、控制、抑制


从正面来看,你在练习“约束心灵”;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你将自己由心灵变化中分离开来。

巴坦加里对思想的控制,以正面和负面两种方式进行,将在接下来的瑜伽经里阐述说明。


第十三句:TATRA  STHITAU  YATNOBHYASAH
<在不断练习与不执着下,努力使心灵稳定、不变的过程,谓之练习>

TATRA:这些
STHITAU:稳定、不变
YATNAH:努力、尽力
ABHYASAH:练习


在这里,巴坦加里的意思是不断地练习,不是只练一两天。你得一直不停的练习,而非一天练习几分钟,然后在其他的时候,允许心灵有自己自由的时间。

他的意思是你要永远注意它,细察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行动。怎么做呢?巴坦加里提出三种条件。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0、11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0、11


第十句:ABHAVA  PRATYAYALAMBANA  VRTTIR  NIDRA
<心灵的变化因睡眠而处于无知觉状态>


ABHAVA:空白、无知觉的状态
PRATYAYA:所认识之事物
ALAMBANA:支持
VRITTIR:心灵之改变
NIDRA:睡眠


这是第四种心灵的变化。在睡眠时,虽然处于无知觉状态,但潜意识还是清醒的,心灵依然会受影响而变化。

一般认为,在睡眠中,我们的心灵不会有任何的思想;但实际上,当我们想到“没有思想”就是有想法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醒来时会说:“我睡得很好,什么都不知道。”你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你知道你什么都不知道。

别以为睡眠中无思想。如果没有思想,那么你是完全无意识的,甚至不会觉得睡过觉。此时,所有其他的思想都会被暂时搁置,除了“心中空无一物”的这个想法在醒来的时候会留下印象。



第十一句:ANUBHUTA  VISAYAMPRAMOSAH  SMRTIH
<当心灵因事物而改变时,过去的经验及未被遗忘之事又回到意识里,这就是记忆>

ANUBHUTA:有经验的
VISHAYA:物体、事物
ASMPRAMOSHAH:没有被遗忘
SMRITIH:记忆


记忆在心理产生印象,然后浮出表面,有时是我们想要它出现,有时却不是。记忆会以两种方式出现:做梦是我们在睡眠中浮出表面的记忆;白日梦是白天升起的记忆。这两种都是印象,当它形成的时候,会慢慢沉入心底,因为某些原因再被唤醒,而慢慢地浮出表面。

以上就是五种心灵的变化,或是思想的形式,我们必须加以控制,让心灵避开变化,让内在的和平之光起来。知道这些后,我们的下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如何掌控心灵的改变?”虽然可以很容易的说:“就是控制心灵啊!”但在现实环境里,却是心灵控制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