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大便常黏馬桶小心罹癌?中醫有說法!

大便常黏馬桶小心罹癌?中醫有說法!

你方「便」過後,會留意自己便便狀態嗎?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服務中,就有不少網友曾詢問:「大便黏馬桶,是身體哪裡有問題?」、「聽說便便黏黏的代表體質出問題、容易罹癌,真的嗎?」到底是不是真有這一回事?就讓我們聽聽專業中醫師怎麼說吧!

大便黏馬桶?三餐大魚大肉、嗜吃生冷食物,害腸胃濕熱惹禍
台南市立醫院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在臨床門診中碰過不少患者詢問上述問題。其實,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因此了解求診者的排泄物形態,也是中醫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線索之一。一般來說,大便之所以會黏馬桶,代表患者的糞便大多偏濕、黏,且往往會伴隨有惡臭。

而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患者腸胃濕熱所引起的症狀。而導致人體腸胃濕熱的原因,應與以下日常飲食有關,包括:嗜吃大魚大肉等高油、高蛋白質的食物,且愛喝冷飲、大啖冰品、飲食不節制,造成腸胃運化變差,腸道內壞菌太多、好菌太少,腸道內菌叢失衡。

濕熱體質不調理?小心損害腸胃、釀發炎,罹癌率大增
中醫認為,只要會引發疾病產生的問題都可稱為邪氣,而濕邪正是「六淫邪氣」之一。當人體內濕氣持續累積,便容易跟其他邪氣合併起來侵犯身體;若是跟熱邪合併,就稱為「濕熱」。而濕熱體質的人,除了會有大便偏黏的問題,往往還會伴隨有體力不好、皮膚容易出油或長濕疹、青春痘,以及水腫、體味很重、胃口不好但卻越來越胖的問題;甚至可能出現陽痿、不孕、月經失調等情況的發生。

大便常黏馬桶小心罹癌?中醫有說法!



2018-11-15 | 華人健康網
1833






【印出風格】製作獨一無二的企業禮品
獨特創新的座檯月曆、賀咭、掛曆、記事簿及利是封,優質印刷,度身設計訂造,送禮自用必備!

PAPER HOUSE CREATIONS
你方「便」過後,會留意自己便便狀態嗎?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服務中,就有不少網友曾詢問:「大便黏馬桶,是身體哪裡有問題?」、「聽說便便黏黏的代表體質出問題、容易罹癌,真的嗎?」到底是不是真有這一回事?就讓我們聽聽專業中醫師怎麼說吧!







- Jquery




大便黏馬桶?三餐大魚大肉、嗜吃生冷食物,害腸胃濕熱惹禍
台南市立醫院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在臨床門診中碰過不少患者詢問上述問題。其實,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因此了解求診者的排泄物形態,也是中醫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線索之一。一般來說,大便之所以會黏馬桶,代表患者的糞便大多偏濕、黏,且往往會伴隨有惡臭。









而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患者腸胃濕熱所引起的症狀。而導致人體腸胃濕熱的原因,應與以下日常飲食有關,包括:嗜吃大魚大肉等高油、高蛋白質的食物,且愛喝冷飲、大啖冰品、飲食不節制,造成腸胃運化變差,腸道內壞菌太多、好菌太少,腸道內菌叢失衡。

濕熱體質不調理?小心損害腸胃、釀發炎,罹癌率大增
中醫認為,只要會引發疾病產生的問題都可稱為邪氣,而濕邪正是「六淫邪氣」之一。當人體內濕氣持續累積,便容易跟其他邪氣合併起來侵犯身體;若是跟熱邪合併,就稱為「濕熱」。而濕熱體質的人,除了會有大便偏黏的問題,往往還會伴隨有體力不好、皮膚容易出油或長濕疹、青春痘,以及水腫、體味很重、胃口不好但卻越來越胖的問題;甚至可能出現陽痿、不孕、月經失調等情況的發生。

水、纖維、酵素是促進人體排便的3大要素!尤其是,多補充膳食纖維更是重要,建議民眾日常飲食可多吃五穀雜糧類、堅果豆類、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來補充膳食纖維。
若民眾不積極改變平常不當的生活習慣,也不調理濕熱體質,長此以往,恐將導致腸胃受損,腸壁黏膜沒辦法阻擋毒素、細菌、黴菌等進入體內;一旦腸道中的免疫細胞活性降低,癌細胞無法被殺死,那麼癌症發作的機會恐將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濕熱體質者,身體往往也處於發炎狀態中,十分容易刺激癌細胞生長,使癌細胞更活潑,其罹患癌症的機會自然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遠離癌症威脅,先防濕熱積聚 謹記「多多少少」4原則護健康
郭祐睿中醫師提醒,雖然大便黏馬桶不完全等於罹癌,但民眾不妨將其視為身體提醒自己生活習慣不佳、飲食失衡,所發出的健康警訊,積極著手改善、矯正!至於,想要改變濕熱積聚該怎麼做?郭祐睿中醫師指出,日常生活、飲食謹記下列「多多少少」4原則就是調理、保養關鍵:
一、多運動:運動能增強人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的產生,除了有利減肥,還可以幫助預防癌症發生。重要的是運動能促使民眾排汗,而汗水會將身體內的濕跟熱排出體外。因此,建議民眾養成一週至少530分鐘的慢走,或3天以上20分鐘的快走(一週目標150分鐘運動)的習慣為佳。
二、多纖維:水、纖維、酵素是促進人體排便的3大要素!尤其是,多補充膳食纖維更是重要。膳食纖維不僅有利解便祕,還有助於降血脂、降血糖、提供腸道益生菌生長所需的養分,輔助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建議民眾日常飲食可多吃五穀雜糧類、堅果豆類、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來補充膳食纖維。

想要避免濕熱體質上身,造成腸胃功能失常、大便濕黏發生,維持腸道內菌叢的平衡很重要。
三、少甜食:甜食在古代稱為「甘味」,中醫古籍就提到「過食甘,則脾胃失司」一旦脾胃運化失衡,最後便可能導致鬰積濕熱,使邪熱內炎的發生。最近的研究也證實,當人體服用含糖食品之後,血糖會迅速飆升,使胰島素過度分泌,讓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的合成增加,最後刺激癌細胞增生、抑制癌細胞凋亡,所以想要防癌護健康,民眾還是少吃糖為宜。
四、少熬夜:目前並沒有腫瘤專家發現熬夜會引發癌症的證據,但熬夜時肝臟要持續代謝,而且會使得血糖繼續升高,不只是免疫力變差、解毒功能下降,連新陳代謝也會下降,體重就會越來越重!更何況科學家很早就提出肥胖是一種發炎反應,在中醫角度來看,這樣就會形成濕熱體質。因此要想鞏固健康,良好的睡眠時間應訂在11點以前,讓陽氣收引、陰氣運行,使陰陽調合,才能百病不生。

久坐上班族易有濕熱體質!中醫推「紅仁四神漿」調理
郭祐睿中醫師也分享,中醫處理濕熱問題,在日常食補上常會以祛濕跟清熱兩大主軸來進行調理。祛濕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運動流汗之外,中醫首選的食療方是大家都知道有健脾利濕功用的四神湯,若要加強利濕的功能,可以再加入薏仁,不但口感更好,效果也更佳。
此外,還可以加入最近台灣很熱門的食物——紅藜,一起烹調。紅藜的膳食纖維含量不僅是地瓜的7倍、燕麥的3.4倍,適度食用更有助延緩血糖上升,使排便順暢,將濕熱排出;甚至還能發揮輔助抗氧化、抗發炎、防癌的作用。有鑒於此,郭祐睿醫師特別調製了一款囊括上述食材的「紅仁四神漿」食補方,提供給容易形成濕熱體質的久坐上班族做為日常飲食調理參考:
藜的膳食纖維含量不僅是地瓜的7倍、燕麥的3.4倍,適度食用更有助延緩血糖上升,使排便順暢,將濕熱排出。(攝影/洪毓琪)
紅仁四神漿(一人份):
材料:紅藜15公克、薏仁15公克、茯苓10公克、山藥10公克、芡實10 公克、蓮子10公克。
做法:
1.將上述材料放入鍋中用清水洗淨、瀝乾。
2.加入稍微醃過食材的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
3.接著放入電鍋,以外鍋1杯水的時間悶煮。
4.煮熟放至通風處吹涼後,即可倒入果汁機,加入10002000C.C.水打成漿飲用。
注意事項:雖然紅藜跟四神湯是所有年紀、所有體質都可以使用的食物。但由於此食療方中的薏仁性質微寒,有引起女性朋友白帶增加,甚至引起痛經的可能,所以寒性體質的女性請減少使用,或諮詢專業中醫師意見後再食用。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郭祐睿醫師再次提醒,從中醫觀點來看,腸胃濕熱跟慢性腸胃疾病互為因果,而腸胃又和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可是偏偏台灣氣候濕熱,大家都喜歡生冷飲食,再加上工作壓力大,身體慢性發炎的人比例非常高。
為了避免形成濕熱體質、損害健康,民眾日常生活一定要注意上面提到的「多多少少」4個習慣,注意千萬不要過食生冷,也要少吃烤、炸、辣等過於燥熱的食物。並記得適時留意自身排便形態,一般來說「便便要成條才完美」,若有異狀建議可適時就醫,尋求專業中醫師、醫師協助較有保障。




菜都有分高纖定低纖!營養師教你「 清宿便 」10大食物


菜都有分高纖定低纖!營養師教你「 清宿便 10大食物

「明明我已經有食菜,但點解便便都唔暢順?」你有否曾經說過這番話?大便不暢,當然宿便問題仍然持續,體內毒素未清之餘,最慘就是望落仲有個小肚腩!分不出是因為肥,還是因為便秘的問題。別以為吃「菜」、吃「瓜」就等於攝取到纖維,原來菜都有分高纖定低纖!今次就教你10 清宿便 食物!

Text: 營養學家 Mandy Wong Edit: Francesca Ng, JessicaW Photo: 你吃的是低纖菜?

別以為吃「菜」、吃「瓜」就等於攝取到纖維,但其實蔬果中的纖維含量都有高有低。如果你食的瓜菜類是生菜、唐生菜、青瓜等這一類纖維低的蔬菜,即使你每餐都已經食了一碗菜,攝取到的纖維仍然很少。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建議,成年人每天對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不應少於25克,但即使是100克的生菜、唐生菜及青瓜,提供到的纖維量則不足1克。所以,每餐即使有一碗菜,也會因為缺乏攝取足夠的纖維量而導致便秘及有宿

清宿便10大食物!
01 |四季豆
鍾意食欖菜炒四季豆的你就真係識食!半杯已煮四季豆已經有8克纖維啦!不過,炒還炒,每次限制用1-2茶匙油來炒四季豆,這樣就不怕會做吸油機。

02 | 青豆
三色豆包括了甘筍粒、粟米及青豆,你是屬於會挑出青豆的一類人嗎?下次就謹記青豆其實都含有好高纖維素。100克烚熟青豆已經有5.5克纖維,比同等份量的菜心所含的纖維量高出一倍有多!

03 | 枝豆
同樣是豆類,枝豆的纖維含量當然不低。半杯都有4.3克纖維。下次去食壽司,就要叫一客枝豆加一加纖維。

04 | 南瓜
大家都會笑「食完番薯會放屁」而對番薯敬而遠之。那對番薯有偏見的人,就改吃南瓜吧!焗番薯及焗南瓜有着同等豐富的纖維素!

05 西蘭花
多食「菜」,不只是指一條條的綠葉蔬菜,「一嚿嚿」的西蘭花也能暢便。一碗西蘭花已有接近5克的纖維。嗱嗱聲烚番個西蘭花食下啦!

06 | 牛油果
近排被吹捧新星牛油果,其纖維含量也相當高。別以為攝取纖維一定要食「鞋口」兼「寡口」的菜,其實吃幼滑creamy的牛油果一樣得!半個牛油果已經有成大碗烚菜的纖維量。

07 | 無花果
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可能受不了無花果。但一大粒無花果所含纖維量已有接近一碗菜的纖維含量,真的不可小看其暢便、通便的威力!

08 | 香蕉
香蕉可以說是健康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生果。不但攜帶方便,又有碳水化合物可以補充能量,而且內含纖維,一隻中型香蕉就有3克纖維。

09 | 麥麩薄片(BRAN FLAKE
早餐配上粟米片?纖維會唔多夠喔!可以轉食麥麩薄片(Bran Flake)。麥麩薄片保持了全穀物最外層的麩皮,含有豐富非水溶性纖維。一碗粟米片(30克)與一碗麥麩薄片(45克)比較,纖維勁升近5倍!

10 | 奇亞籽
想輕輕鬆鬆攝取纖維素,其實都有簡單的方法,這就是在飲品中加入一湯匙奇亞籽。只是一湯匙奇亞籽已經含有近4克纖維,是建議纖維攝取量的16%




【照片時空.上】隨馮漢紀搭上時光機 回到60年代沙龍起飛時

【照片時空.上】隨馮漢紀搭上時光機 回到60年代沙龍起飛時

80歲了,過去大半生都以攝影為伴,馮漢紀用相片作回顧,在藝術中心舉辦《時/空:暫如照片》展覽,展出由1980年至今,近40年來的攝影作品。親歷了香港攝影多年來的起跌轉變,又在理工、浸會、港大專業進修學院等多間院校教授攝影,聽馮漢紀將自己故事娓娓道來,就像一部口述香港攝影史。
攝影:馮漢紀(受訪者提供)
撰文:蘇煒然
訪問下集:【照片時空.下】攝影真實亦虛幻 馮漢紀:我不為了紀實而拍

差一點就是馮醫生
馮漢紀年少時到台灣讀醫,然而讀到一半,家裏狀況令他要中途輟學返港。在香港打工,工餘興趣就是拍照。那時候60年代,正是沙龍攝影起飛的時期,攝影發燒友渴求「打龍」技巧,尋求師父敎授;馮漢紀當時並沒有任何的攝影知識,經人介紹,向攝影家潘日波求教。「其實只係學咗34個月,都唔算好正式咁學。但有時候佢地有外影,咪跟住去影相偷師,學下人地係咁樣做法」。
後來馮漢紀與一個影友熟絡,又知道拍攝可以成為工作賺錢,於是就伙拍一起接單拍攝。初期最多是活動拍攝、婚宴之類,「婚宴有個好處就係我工餘可以去影,夜晚呀嘛。我地邊個得閒,咪邊個去」。60年代尾,在攝影生意以外,馮漢紀亦開始接觸畫意攝影,同時參加沙龍比賽。

渴求攝影知識
但幾年過去,馮漢紀發現了沙龍拍攝有其局限:「佢(比賽、考銜)採取評判制度,搵啲知名人士嚟做,咁評判嘅喜好,或者世界上沙龍嘅趨勢,係直接影響作品入唔入到選、攞唔攞到獎。所以就出現咗好多套路形式,跳唔出個幾個板斧,都係畫面上做功夫。就覺得咁樣好冇癮姐!」馮漢紀更說笑道:「我果時做緊商業攝影,幫人影相、搞下黑房,曬相放大。咁放相之中有好多沙龍相,睇下睇下,又諗其實我可以開間公司,專門幫人打龍!你要咩相,我就俾咩相你,包入選!唔入選唔收錢!」
於是馮漢紀開始尋求攝影的另一面,同一時間,馮漢紀進入理工學院任教,需要大量書籍和資料去充實自己,於是進入了「啃書」時期。「果陣時最多攝影書、外國攝影書係Swinton(辰衝),但係好貴,佢係一蚊美金計十蚊港紙咁去定價,果陣時美金好似6算左右之嘛,好肉赤!」透過攝影書,馮漢紀了解到原來在外國的攝影潮流是紀實攝影:「我最深刻係《LIFE》生活雜誌,佢裏面好多著名攝影師,而且佢拍攝形式係故事性嘅Photostory。」此外,對中國的情意結亦使馮漢紀特別留意一些拍攝過中國的知名攝影師,如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Marc Riboud(呂布)、Eliot Porter(波特)等。
在沙龍攝影獨大的年代,大眾將「攝影藝術」跟「沙龍攝影」畫上了等號。但這顯然不是攝影的全貌,馮漢紀和當時幾位海外留學回來的攝影師見到,香港缺少了沙龍以外的攝影知識,於是在1981年正式開辦了「攝影中心」,就是想將更多的資訊帶給香港,「攝影唔係淨係咁架,仲有好多個可能性;仲有好多個方式,好多個方法影到相」。

JrlyqqrHRO_BBPgPAfrSMC2PQKH2ks6D6shI5urISOY.jpg
sw9n4io3m6RladutG2cqrsinBBI9QCRur0lGgq9JRoI.jpg
y7fXUG6kQpAG1Li8M6C_Myk8awsn2QQrV856sVfOerE.jpg
M4iu5OCEzl3h3Eb1-gvebsYKdhOyPQU3mXe0Rpl3tEY.jpg


赴美留學
馮漢紀為了教書不停地充實自己,但「啃書」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在香港找到的書籍大部分是工具書、個人影集,又或者跟中國大陸有關,華人市場感興趣的書就會入貨;較為高深、特別的書就顯得數量稀少。「唔可以單靠啃呢啲草去餵飽自己。仲有一個原因,我係台灣係未讀完,中途輟學返嚟。所以我係好想好想讀完呢個階段嘅書,於是一路搵機會去讀書」。那時候理工有資助計劃鼓勵教職員進修,在進入理工8年,即1983年,馮漢紀終於等到一個機會。
終於跟學系談好放假的安排,馮漢紀去會見審批資肋的部門主管:「佢話『拿,我地依家個預算就淨返好少架姐,做唔到Full Sponsorship,只可以俾有薪假期、同埋一張來回機票,你制唔制?』咁我計一計,自己要俾學費同埋係外國嘅生活洗費。當年學費唔平架,7,200美金一年,一年生活洗費又差唔多,咁影相又要買菲林、沖洗、放大之類材料果啲費用呢。慳慳地都要萬五、萬六美金先夠一年,即係十萬港紙;我讀兩年,就要廿幾萬。」雖然肉赤,但若果不把握這個機會,未來不知道會否還有機會,馮漢紀終於咬實牙根,處理好學系的事情之後,在1985年進入芝加哥藝術學院,修讀藝術碩士。而那個年代,大家在討論Garry Winogrand逝世、在爭拗Robert Mapplethorpe的相片,是攝影廣受關注的年代。

「美國學啲乜?唔記得」
那時候馮漢紀在港教攝影,教的是平面設計裏面的一個選修科目,是設計廣告、包裝過程中的一個應用技巧,也是馮漢紀的商業攝影專長。不過到了芝加哥,學科以視覺藝術一門看待攝影,加上是碩士課程,求學的模式全不一樣。「除咗Art HistoryCriticism之外冇堂上架啦!」馮漢紀續道:「你自己想點影就點影,影完搵教授做你adviser,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傾一個鐘。計起上嚟,呢個鐘幾貴呀!學生係門口等,爭住做Tutorial,講多咗兩分鐘已經入嚟嘈你啦!」
「我都唔記得學咗乜嘢。教到你知道係『嘢』,果啲就唔係『嘢』嚟!」聽得記者一頭霧水,這豈不是苦等而來的進修機會白白浪費了嗎?馮漢紀解釋:「教授唔淨係攝影專長,仲可以VideoSculpturePaintingPrintmaking。佢講咗一輪,你好似知道,又好似唔知,咁樣狀況。但係到後期啲養料就慢慢上返嚟」。能夠直接灌進腦袋的,大概都不是高深的學問;真正的求學,是施肥,需要一個吸收、發芽的過程,最後才會結果。拿起枱上叉子,馮漢紀說:「去芝加哥唔係要學點影呢支叉,點樣放之類。而係果陣氛圍、果種思維方式。」

dOYn4ExN5Aw3o1xmSTgJk8JOjPpC5kMHem-vom9vr6I.jpg
黃啟裕回憶求學時期,自嘲是「佛系學生」,對寶貴的Tutorial愛理不理。不過其實真正的師生交流是發生在「呼吸」的時間,教授與學生一起吞雲吐霧,吞了知識,吐出墨水。(蘇煒然攝)

香港的攝影系
在芝加哥回來以後,馮漢紀教書的方向出現了變化。「但個變化使到啲學生更加𢯎頭囉」,前文講過那時候教攝影是作為一門應用科目、應用藝術,但馮漢紀認為攝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媒體,而非設計廣告、時裝時候的一門技能工具。後來1991年開辦的理工攝影學士課程(下稱攝影系),亦是基於這樣而設計,可惜到2000年馮漢紀退休,攝影學士課程亦拉閘關門。
「好多原因:大家對影像啲認知方面出了拗撬、中英會談令大家人心惶惶、數碼(攝影)又未成形,好多嘢夾埋」90年代中至到90年代尾,香港攝影沉寂一段頗長的時間。「十年(對攝影系的發展)真係唔夠,十年我覺得只係一個起步嚟。到後期課程裏面有好多嘢想改,想更新,接近2000年嘅時候就更加。但係冇辦法,夠鐘打洋,要拉閘啦。」
數碼攝影普及,網絡世界發表作品方便,使攝影的「人口」急增,攝影教育好像又豐富起來。「未來嘅攝影課程應該要大裝修,Revamp。點樣將傳統同新嘅嘢、AnalogDigital融合呢?係一個難題嚟架。直接由數碼開始得唔得呢?我發覺其實唔得架。因為你冇一個最基礎嘅,攝影特性嘅知識知訊,跳落去數碼果到,咪好似個人空咗囉,果段時期(的知識)真空咗。」









馮漢紀的照片



馮漢紀的照片,帶觀眾回到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展現後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現象,忽爾之間,卻又領着大家穿梭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狹縫。馮漢紀從不拘泥於攝影表面的形式和載體,他只是一直隨心地紀錄和試驗:「好多個可能性,仲有好多個方式,好多方法嚟到影相。」
攝影:馮漢紀(受訪者提供)
撰文:蘇煒然
訪問上集:【照片時空.上】隨馮漢紀搭上時光機 回到60年代沙龍起飛時

情意結驅使下紀錄中國改革開放
1978年,鄧小平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一連串的新政策使全世界都聚焦在中國的未來發展上面。身處香港的馮漢紀亦都一樣,「第一次返大陸係去深圳特區,係完全冇你行動嘅自由。第一,要有介紹信,第二,要跟住一個團體咁去。去到要跟住黨委書記睇深圳水壩水庫,講袓國啲建設幾偉大諸如此類。直到80年我先有第一批正式影中國嘅相。」
當沙龍攝影師忙於發掘大陸的風光景點時,馮漢紀卻在街道小巷之間,紀錄人的生活。「我唔係特別話要用紀實眼光,或者敘事方式嚟影。我只係對我自己嘅感覺作出反應,當對於我嘅經歷、睇法有一個對應嘅時後,就去撳掣。」
由動盪到開放,改革初期,大部分人對未來並沒有十足的信心,「心情都幾複雜架,」馮漢紀憶起當年港人攜帶物資予大陸親戚的景像:「唔係帶化妝品,而係一罌罌嘅生油;身上著夠4條褲,4條都俾晒親戚呀!」他續道:「改革開放到底係咩一回事呢?啲人係點樣嘅呢?我係懷住呢個心情去睇。」

毋需夾硬轉黑白
在提出改革開放同時,鄧小平亦評擊了個人崇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鋪天蓋地的毛澤東畫像、雕塑逐一拆了下來,《毛語錄》亦從大廳枱面收到了抽屜之中。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之下,馮漢紀一次到訪南京,卻偶然見到一座仍然保存的毛主席紀念館,深感意外。不過到他特別去留意、拍攝,卻是2000年以後的事。「係一個社會現象嚟。發展城市你好少見到呢啲嘢(毛澤東宣傳品),反而係遍遠地方仲有保存。我純粹想指出有一個咁嘅現象,然後等睇嘅人自己諗發生咩事。」
「彩色相個特點就係現場感重」,這些毛澤東宣傳品的照片與「中國,我的中國」其他的相片不同,畫面都是彩色的。「其實都冇特別意圖,不過我覺得冇需要夾硬將佢轉為黑白,又唔係懶藝術咁樣。」馮漢紀續道:「有啲人未經歷過果段時期(黑白菲林年代),一開始就已經係數碼,咁數碼一開始就梗係彩色;後來發現有啲嘢叫黑白喎,咪覺得好新奇。其實對於我地嚟講,呢樣嘢已經過去咗好耐啦!」這也是馮漢紀在前文說,當今的攝影教育也應該要包含傳統攝影的部分的原因之一。

五萬買Mac機 沒有相機也可以是攝影
重視舊有的一套,馮漢紀同時亦都積極嘗試新的技術。數碼年代初,馮漢紀已買了一部Apple II電腦,後來轉了PC,叫「286」,因為電腦採用了intel 80286的處理器。「90年代買咗部Macintosh,叫做「FX」(Macintosh IIfx),我好記得架,點解呢?因為好貴呀。佢俾Poly(員工)有一個特價,都要五皮幾呀!」號稱是當年最快的的Macintosh,規格想必驚人,「16MB RAMMB喎,加3000蚊就可以Upgrade32MB。我九幾年開始做Composite,又用Illustrator又用Photoshop。去到尾一定係臨收工先撳Rendering,咁就走啦,第二朝返到嚟,咦!佢Hang鬼咗嘅!」
展覽中一輯「蝴蝶夢」作品,就是那個時期醞釀出來的概念,相片沒有任何一點是用相機拍出來,沒有一處是現實的反映,完部是用電腦軟件Bryce造出來的3D虛擬環境。「我覺得仍然係攝影嚟架。因為我造到一個天地、一個世界出嚟,然後我用一個虛擬攝影機……Software裏面Built-in咗一個虛擬攝影機,你可以Specify唔同焦距、唔同角度、唔同位置去Capture個畫面出嚟,咁基本上完全係一個攝影嘅程序嚟,只不過我可以隨意控制相機、控制個天光抑或黑,有冇雲有冇星等等。」馮漢紀又以插畫繪圖作為例子:「係咪一定要手畫先係illustration、一定要手繪先係Painting呢?用電腦做又算唔算呢?如果你咁樣切入去,你就會知道答案。」

玩的過程會生出創意
另外一輯試驗味較重的作品是「修飾寶麗來」,馮漢紀在寶麗來相紙剛剛拍下來,還在顯影期間,或擠壓相片使影像變形,或用硬物去刮,改變化學劑生成顏色的過程。「我記得果日梁家泰坐係對面,我就影佢,佢又影我咁玩啦。佢影咗我,揸住張相收埋係枱底……『嘻嘻嘻!嘻嘻嘻!』陰陰嘴係到笑,原來佢將我塊面捏到變晒形。」馮漢紀覺得相當有趣,於是嘗試更多不同的寶麗來創作,「我用過SX70600系列、Spectra,三隻相紙嘅藥膜都可以咁玩。當畫面仲係灰灰地嘅時候就要做果個功夫,就算佢未顯示到出嚟,我心目中都有個畫面,跟住去加一啲嘢,或者將個背景取消一啲嘢。」

黃啟裕謙遜為老師策展
《時/空:暫如照片》將展出200張馮漢紀作品,由黃啟裕策展。「果次飯局,老師突然打開咗部電腦,話有400張相,想我幫佢減到200以下。初頭都唔敢應承,直至一路掃,掃到深圳果輯,有幾張我好鍾意」黃啟裕說。以前在理工讀攝影,黃啟裕懷着謙遜地幫老師策展。
「好狠!Hunter嚟架!」黃啟裕對馮漢紀捕捉瞬間畫面的功力十分佩服,尤其是早期拍攝中國的相片大部分他以前未曾見過,在揀相的時候,感受到相片後面的力量:「『拍』一聲就走。唔係因為慳菲林,而係感覺到就係果一下,影夠啦。佢地用菲林Train過,用個腦篩選之後先撳掣(快門),就算張相未曬過出嚟,佢個心仲會記得個影像;同依家數碼不停撳先有個檔案係唔同。果刻個人嘅Spiritual(精神狀態)、Concentration(集中力)好夠先可以做到咁Pinpoint(準確紀錄)。」

邀十藝術家回應 馮漢紀攝影腳步不會停
原來黃啟裕在梳理照片時,也想過用「時、地、人」去串連不同年代,拍攝相似主題的相片,但最終都是認為保持4個主要分類,對於觀眾閱讀相片時候是最好。展覽最初是想回到理工大學舉行,不過預算過各樣佈展的工程成本,畢竟太貴;輾轉之下,最終決定在藝術中心舉行。包氏畫廊樓高兩層空間充足,舉術藝中心相討過之後,又將展覽規模加大,邀請了十位藝術家回應馮漢紀的作品。「有啲係佢嘅學生嚟,有啲係佢個輩份嘅,老、中、青三樣都有。咁最主要除咗佢地嘅作品相之外,我地有9Video Interview,同馮老師對答。惟獨顧錚嚟唔到香港(拍片),所以我將佢嘅電郵回應(列)印出嚟,放係現場俾大家攞。」
「老師佢愈影愈有架,除咗最初果400張之外,最尾果部分(「重歸故里」之中的「香港奏嗚曲 」)有啲係新相嚟,佢一路繼續影,愈戰愈勇。不過6月之後我已經好難再加落去展覽,我地做嘢要早三、四個月Ready好啲嘢。我期望佢三年之後會有一個Solo展覽,就係「香港奏嗚曲 」嘅延續」黃啟裕笑道:「依家好似我俾功課佢做咁!調返轉!」








丈夫安樂死後,她並不安樂

丈夫安樂死後,她並不安樂


安樂死施行多年,據說每年都有超過三百人從世界不同地方去瑞士安然接受「死刑」。雖然如此,由之引起的爭論卻從未停止。
美國一個女人在丈夫安樂死後三年出了一本書,從安樂死者家人的角度陳述她怎麼看待安樂死。她說她至今不能感釋懷,覺是被丈夫遺下了。他病了,然後他遺下她,自己一個人求死,再也不管她了,這是她的感覺。
看了整個報道,我覺得這個女人太偏執,而且一直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這件事,從未站在病人角度考慮過病人的感受。
她丈夫患的是漸凍人症。確診之後,他積極配合醫生,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治療,但最終明白,漸凍人症是不治之症。九個月的抗爭失敗後,病人面對現實,不希望再遭受病痛的折磨,不希望毫無尊嚴地死去,最終決定去瑞士接受安樂死。
妻子雖然反對,但不得不尊重丈夫的決定。所以,後來她陪伴丈夫去瑞士接受安樂死。丈夫死的時候很平靜,她用「平安和愉悅」形容丈夫當時的心情,可她卻始終惱恨丈夫遺下了她,沒有顧及她作為家屬的心情。
她丈夫去世時才五十七歲,事業有成。突如其來的疾病剝奪了他對人生的所有憧憬,作為病人,由最初積極求醫,到後來接受安樂死,相信他已作出他認為最好的決定。
他可能也考慮到了家屬的心情,不希望自己成為太太的包袱,希望她記得他最好的一面。

她不應該惱恨她丈夫先她一步離去,要怪的話,只能怪他得了絕症。而患上絕症,並非他的選擇。真的愛一個人,又怎麼忍心看 他在肉體上、精神上被凌遲呢?

盧廣 用鏡頭揭露中國社會問題

盧廣 用鏡頭揭露中國社會問題


1.E3808AE9968BE799BCE88887E6B1A1E69F933F20jpg_76bRE_1200x0.jpg
現年57歲的中國攝影師盧廣,自1990年代開始,專注拍攝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底層人民的生活,被譽為「攝影界的良心」,作品獲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及荷賽獎等。根據其妻子徐小莉日前的Twitter發文,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他到新疆出席活動及旅行,然而113日起他失去聯繫,據悉已被當地的國保警察帶走。消息旋即在網絡上廣為傳播,連BBC也有報導,這裏反而想寫寫他的故事,看完之後你大概便知道,當權者為何想讓他「被消失」。
5.E3808AE9968BE799BCE88887E6B1A1E69F933Fjpg_A6MFD_1200x0.jpg
盧廣喜歡Robert CapaSebastiao SalgadoEugene Smith等攝影師,他們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在學校時他還接觸了中國攝影師解海龍的《希望工程》作品,這些照片某程度改變了中國貧窮學童無法上學的命運。這也令他明白,攝影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他的首個拍攝計劃是《西部大淘金》,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逾萬人在金礦裏淘金,這些工作不僅辛苦,而且死亡率很高,淘金過程又嚴重地破壞了大自然。這些作品轟動一時,也令他更加堅定,要用相機來記錄及揭發重要的社會議題。
3.3F3F20E6B3A8E4B8ADE59C8BE6B1A1E69F933F20jpg_13SDI_1200x0.jpg
2001年,他在北京讀到一篇河南愛滋病小孩到北京求醫的新聞,深有感觸的他很快找到孩子父母,通過調查了解,知道這些人因家裏貧苦去賣血,最後竟感染上愛滋病。他在河南省的不同村莊拍攝近三年,在國內發表作品後引來一定迴響,令部份孩子得到救助,但仍無法真正解決愛滋病問題。當時他將照片送到國外參賽,結果贏到荷賽獎一等獎(World Press Photo/Contemporary Issues),此事也促使河南省政府下令調查當地愛滋病狀況,加快官方救助當地愛滋病人的步伐。

11E3808AE6849BE6BB8BE79785E69D91E3808B_vCjOz_1200x0.jpg
15E3808AE6849BE6BB8BE79785E69D91E3808B_aeLan_1200x0.jpg
16.3F3F3F3F3F20E3808Bjpg_QGZff_1200x0.jpg
在中國,拍攝這類型題材的難度很大,畢竟這些影像間接地批評掌權者,因此他的拍攝過程常常有阻擾,盧廣試過被抓、試過被搶相機、試過被人按在地上打,家人也收過恐嚇電話,但他從沒想過放棄,因為他明白,照片一旦曝光,便意味著有機會改變現狀。他曾在訪問中提及,「其實我做的許多專題,很多人是知道的,不過政府壓著不讓說而已,當地人不敢說也不敢拍攝,所以當地的問題就需要外地攝影師去拍攝。」中國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作為一個攝影師,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紀錄、發表、改變這些現狀。
中國式污染
盧廣長期關注中國的污染問題,2005年開始拍攝,他用四年時間走遍中國西部及東部沿海,拍攝環境污染致病、海洋污染等,期間他與地方官員及排放污染物的公司企業鬥智鬥勇,他追蹤污染來源,拍下許多驚人的畫面,最後這輯《關注中國污染》作品獲得2009年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W. Eugene Smith Memorial Fund)。
污染的現象不是中國獨有,歐美國家甚至日本,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都發生過類似問題,Eugene Smith拍攝的日本水俁病作品,堪稱紀實攝影的典範。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過去十多年間因為不斷開發,嚴重破壞了環境,廢料及廢氣的排放導致農田及空氣污染,不僅使草原變成沙漠、農民失去家園,也使呼吸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連食物及飲用水也受到污染,許多地方都出現「癌症村」。盧廣曾在訪問中提及,自己對環境的改善是抱有希望的,畢竟某些工廠是改善了污染情況,然而許多企業卻「化明為暗」,選擇在夜晚偷偷排放,或者將污水通道建在地底下,直接排放到河流或
7E3808AE9968BE799BCE88887E6B1A1E69F93E3808B_pOdEb_1200x0.jpg
2015年,這系列拍攝因經濟發展而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的《開發與污染》作品,為盧廣獲得荷賽獎長期拍攝題材(Long-Term Projects)的三等獎,是國際社會對他的再一次肯定。拍攝社會議題逾二十載,獲獎無數,盧廣說自己更像是一位調查者,不斷去挖掘社會上被隱藏的問題,從而引起世人關注。只可惜,相比起改變或改善,某些地方政府或當權者,更多地是選擇了隱瞞,或者直接令他噤聲甚至消失。
6.E3808AE9968BE799BCE88887E6B1A1E69F933Fjpg_dHnuw_1200x0.jpg
10.E3808AE9979CE6B3A8E4B8ADE59C8BE6B1A13F3Fjpg_FcS14_1200x0.jpg

13.3F3F3F3F3F20E3808Bjpg_VZfhz_1200x0.jpg

谁说生活不值得

谁说生活不值得

一、
之前在观影群问人《生活万岁》适合带娃看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过推荐人特地加了个限定词“有同理心的娃”,我想,娃应该是吧。很久没有一家人一起看电影了,这次为了把娃爸和娃一起带去,为了不和娃的课冲突,排了好久的时间,买的导演见面场转让了,掐着点从辅导班接回娃直奔影院,终于完成一场全家一起的电影dating

电影开始一张张群像出来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娃会觉得闷,扭头看他眼睛亮亮的,然后过了一阵听他小声说“他们住的地方好脏啊”“他们好苦啊”(你这么脏猴子一样的娃居然也知道什么叫脏,哈哈哈),嗯,他沉浸进去了,我不担心了。也担心“时间宝贵”的娃爸会嫌弃电影无聊,然后有个地方听到他的哈哈大笑,嗯,召集人终于放下心来,给导演大大打个call

两位导演其实很牛的,程工是《极地》的导演,任长箴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执行总导演。本来以为见不着导演了,结果隔壁上一场见面会刚结束,任导又赶到我们这场1/3都没坐满的场来跟大家见面。发现现在的观众素质都好高,提的问题好有水平。有人问拍纪录片会不会担心面对摄像机的时候主人公就开始演,任导说不担心,因为他们不是演员,他们再演也还是自己。有人问会不会担心电影上映改变他们的命运,甚至有些人做的事情会被取缔。任导说基本不会,目前看来的影响都是正面的。有人问为什么样本都是比较贫穷的人口,穷人有穷人的难,有钱人有有钱人的难啊。任导说这个问题特别好,没什么人提过。她说他们是从征集到的60个正处在困境中的案例里挑了最打动他们的15个拍,正好这些案例都碰到了一些物质上的困难,但其实物质的困难不是最惨的(别误会,这部片子一点儿都不惨,非常温暖和有力量),那些有钱人的困难才真是惨得多(说到这里大家都会心笑了),都是钱也解决不了的,我们下一部《生活万岁2》就是拍那些人,他们更难拍,多数人不愿意面对镜头,他们身上的壳更难打开。哇,开始期待2了。见面会结束大家拍好照一起往外走,因为娃是唯一的儿童观众,导演问他感觉怎么样。娃不好意思往我身后缩,我帮他答“他刚才说非常喜欢”。导演说这部片子点映好多孩子来看了。真的特别推荐亲们带娃去看,大人小孩都能看见一些不一样的人生,而且在那样的困境里大家都在热烈地活。娃最后鼓起勇气问了导演一个独家问题,出租车上的镜头是怎么拍的呢。任导一点都没有架子,跟娃说这问题好,我们就是在车前面贴一个小小的摄像机,跟行车记录仪差不多,乘客其实也不知道在拍。我插话说感觉踩三轮车的镜头更难拍,任导说那个是前面还有一辆三轮车,不过摄像机是做了减震处理的。

回家路上娃还在跟我兴致勃勃讨论电影,我们都最喜欢那对卖唱的盲人老夫妻,我们一起想象了一下他们的生活,实在难以想象他们怎么应对日常的种种,感觉换了我们完全搞不定,在家就搞不定,出门更不用说。娃一直问我,他们怎么知道会不会收到假钱?他们走路会不会撞头?我也有个疑惑如果说他们喝凉水还能用手试杯子满了没有,那倒热水怎么办,倒汤的时候不会满出来被烫到?我觉得非常赞的是,老太太脸上总是有少女一样娇羞的笑容,声音也特别清亮,一点没有老年人的浑浊。我说我有点喜欢森林瞭望员这个工作,可以安静看很多书,不过也许我是完全低估了这个工作的枯燥和寂寞。娃说不喜欢那个不懂事的小女孩,我和娃爸大笑说他,你三岁的时候比他也好不到哪去。还有陆家嘴擦玻璃的蜘蛛侠,搜寻故障共享单车的单车猎人,拉萨踩三轮车的河南老汉,癌症病房的小丑叔叔,黄土高原上坚守着几个孩子的山村教师,蜗居在小小屋子里卖油墩子替子女还债的上海阿婆……我想至少,我们,特别是娃,今天看见了一些就在我们周围,往常却没有留意过的人生。

《生活万岁》27号就全国上映了,纪录片,没有明星,只有万达和大地院线有,估计排片也不会太多,他们也没有钱做宣传(这几天点映导演就到处路演,连我们这个30人不到的小场子都来了),但是真心希望他们票房大卖,真心推荐亲们带着娃一起去看,同理心这个问题,只有了解,才能同理啊。

二、
忍不住再来写几句。这年头没有什么必须看的电影,小成本制作可能也没打算赚多少钱。刚才看了一下出来的排片,确实很少,真担心不到周末就趴了,如果线上搜不到,这一两周各地周末可能还有大象点映的专场,想周末带娃看的各位可以搜一下自己所在城市有没有,毕竟多数娃周末才有点点时间。这么一部可以给娃打开新世界很有教育意义的片子,觉得真该作为一大卖点啊。有点担心以后未必能看到网上资源,有些内容,如果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出品,估计过不了审。(以下涉及剧透)
有的困境,不是他们不努力,实在是弱者没有得到在文明社会里本该得到的救济。两个盲人,每个月每人残疾补贴居然才100元,每天吃馒头都不够。单亲妈妈,没有任何救济,为了能同时照顾孩子,只能带着孩子开夜班出租。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小学校唯一的老师,为了孩子们一直拖着没有外出打工,自己孩子要出生了,穷困得不知道怎么办。小朋友们上学,老师用扁担挑着书包和鸡蛋送的他们去,沿着陡峭的土坡向下,走着走着还要经常拿铁锹把土路拍实了才敢让孩子们过,一不小心书包滚下山坡,还要放下扁担先去捡书包,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好,教着带口音的拼音,但是他就是全部孩子的希望啊。又想起那个森林瞭望员,突然意识到他最大的困境不是寂寞无聊,而是不自由——每天必须守在高高的瞭望塔上,生病的老父亲独自在家,他无法回去照顾,那种牵挂,那种工作家人不能两全的不自由。

还有,不用担心片子会压抑会催泪会看完很难受啊,他们挑的样本,也不是光考虑众生皆苦,而是众生虽苦,但是还是有些甜,所以要怀抱勇气和希望,要珍惜。拍得很克制,没有很煽情,仅是看见,还看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