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不改过,就是给自己挖坑。

不改过,就是给自己挖坑。

慧律 法師

⭕ 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无明盖住了我们的烦恼,只是没有显露出来(只要掀开来,肿瘤还在)。我们表面上过得很快乐,可是,问题没有解决(肿瘤没有切除)。内在的无明与烦恼就像那颗肿瘤,没有开刀,没有智慧,谁劝都没有用(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我要拼!我要了生死!)。他的理念是好的,但是,方法错误。
他不晓得‘解’就是‘行’:我了解佛的道理,可以解开我内心的疑惑(解开内心的烦恼叫做修行,不是硬干叫做修行)。虽然口念阿弥陀佛,可是,我内在的烦恼解决了吗?没有解决,问题还没解决。
所以,听师父的法,听经闻法,重点在于解决内心深处的我执、我见、我慢的烦恼,清净心出来,再念佛。这个才对,这个就是肿瘤切除了,慢慢恢复了完整的皮肤,怎么撞也不会痛了。
当你拥有一颗佛的清净心以后,无明与烦恼的‘肿瘤’早就不存在了,念出来的每一句佛号都是清净的,这个力道就大,叫做一心不乱。所以,一般人念佛他不懂,没有解决内在里面烦恼的问题。
⭕ 解脱的思想,其实就是在我们心中而已,我们不做就没办法,硬让自己痛苦,我们现在就是死在自己的知见,无明就是坟墓,我们都被无明的坟墓所埋没,自己挖坟墓自己埋,为什么自己挖坟墓?因为我们今天贪,挖贪的坟墓,一直挖,一直埋下去,我们瞋、愤怒,自己永远又不改过,幼稚跟无知又不改过,不改过就挖一个坟墓,无知的坟墓自己掉进去,自己埋葬在里面,人家讲的也不听,所以每一个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在挖坟墓,只是挖的坟墓不一样而已,为什么?总而言之,就是来自于无明。


從我的iPhone傳送

别把人生当真!

别把人生当真!

净界 法師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观的前方便。一个人没有经过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难悟入一心三观。一心三观的特点,还不在于三观,而在一心。我们现在达到一心很难,就是说你的心动得太厉害,攀缘太厉害,我们现在是多心。就是说,一心三观在于把心收回来。一心三观的特点就是说,你要改造生命,要找到生命的开关,生命是有开关的。
所以它把生命浓缩,把整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五蕴身心世界,慢慢浓缩到一念心性,它认为这个就是生命的开关。你碰到什么事情,不要向外求,你只要安住清净心、菩提愿,你就有无量的未来的可能性,安住清净心,离相清净,然后菩提愿成就功德,你要有成就功德的希望。
但是安住一念心性很难,因为我们的心喜欢攀缘。假设没有经过空观的法水洗涤,就很难入一心。这个时候,佛陀就讲空性的道理了。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为什么要讲空观呢?因为你的攀缘的病根,来自于你认为人生有所得,这是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对生命有很多的错觉,但是最根本、最严重的错觉,就是我们把人生当真。
就像一个人做梦,梦里面看到很多的珍宝,看到很多的事情,他会去追求。但是这个梦境结束时,他又到另外一个梦去了,前一个梦就消失了,又变成一个梦,他又重新地追求。所以我们不可能从每一次生命当中去得到教训。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攀缘,一直到死之前还在攀缘?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能够从人生得到一点东西,认为它是真实的。
所以佛陀就出世了,告诉你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佛陀要你从因缘看进去,就是人生是一种因缘的开合。你为什么来到人世间呢?因为你过去有很多因缘聚集在一起,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從我的iPhone傳送

唯识学,从没否定客观的存在!

唯识学,从没否定客观的存在!

贾题韜

搞学问不能含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老实说,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这个问题并不是易于搞清楚的。我们不要回避问题,而要认真地解决问题。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这一点我们是绝对不能承认的。也有人说:佛教是唯物论!这仍然是我们所不能承认的!
虽然把佛教看作唯心论的人较多,但佛教与西洋的唯心论又有所不同,毫厘千里,不容不辨!因为唯识学并不是不承认客观的存在,而是说,绝没有离开人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客观存在之事事物物不但依赖于人们的认识,而且有其规律性。
就现代心理学来谈,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先有外境刺激,再又传人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然后由中枢神经对传入神经所外递来的资讯进行‘加工’,‘加工’后由传出神经传递出应作适当之动作,又立即传入,再经‘加工’又传出,由此而形成连续不断的活动。我们的认识就这样往复循环,反馈更新。
应当明确地指出,传人中枢神经的资讯既经过加工,客观事物不可能是被原样不变的反映出来的。否则的话,人们的认识就不会发生错误。通过严格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外界的资讯传入中枢神经,经过了中枢神经的加工而变成的符号,就不一定完全是客观境象的原状,而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经过中枢神经加工以后的东西,其作用刚好能与外界相适应,而适应并不等于一样。从效果上说,适应的便被称为正确的,不相适应的便被称为错误的。
据此,我们足以看到佛教唯识学的思想及理论体系是如何的精深独到!在唯识学中,把人的每一个认识分为‘见分’与‘相分’。见分’就是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相分的‘相’就是所认识的外界资讯传入中枢神经后经过加工变成的各种符号,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之翻版,我们由变来的符号再作出对外界的反应,这个反应恰巧跟外界适应。
所以把能认识叫‘见分’,把所认识叫‘相分’,是因为二者都是认识的一部份,都不能单独生起一个识的完整的作用,而只有把这两者当作不可分离的一体,才能产生出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说,离开见分就没有相分,因为它是在见分的相对条件之下才有意义的。
假如把我们的手当作是一个认识的话,则手心和手背呢?手心虽不是手背,可是手心和手背绝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东西。一句话,所认识的东西绝不能离开认识而独立存在──这就是唯识学的基础。


從我的iPhone傳送

耳饰论-07

耳饰论-07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此讲授的《诸乘法了义辨别之言——耳饰论》 分为三段,第一以上讲完,此讲授的是第二。第二所造之论分为总括与支分一切乘法之见解,总括以上已讲完,此讲授的是支分。
支分从声闻直到应成派以上的见解以上讲完,此后应成派与大圆满不可思议之法性二者的辨别以及与萨迦派道果法二者的区分,昨天我们按照理证的方式已经讲过了,以及在《金刚幕续》和《桑伯遮续》部两种当中讲授了此理证之教证。
此后凡是按照词句的方法而讲授当中,理证与教证是相当重要的。你在行道当中所分析的理证是不是真实的,就应当要靠往昔一切诸佛菩萨所讲的教证来确定你现前所讲授的或在观察当中所得到的这种见解是不是真实的。
但现前我们的真实教证是什么?按照现前上师的教言与配合着禅定作修持得到的领受就是真实的教证,也是真实的理证。在修持中还没有真正得到觉受时,光靠词句的方法并不是殊胜大圆满的教证。殊胜大圆满具有很多续部和往昔一切诸佛菩萨所造的论等等,但这些都是在词句当中。昨天我们在讲授道果法当中讲过,道果法的胜义之见解具有离言与缘起两种功德,若是离言的话,现前用文字所讲授的一切含义与大成就者用教言方式以词句而建立的一切见解,靠这种口耳传承的方法而得到的都并不是真实之见解,真正的领受和教证还是在禅定当中了知为主。
如何修持禅定昨天上面讲过,在禅定当中没有得到觉受时,光靠词句的方法作改造与词句的方式作讲授并不是真实的。临时靠这种方法具有功德,但是真正今生要得到功德,必须现前把文字和词句当中所讲授的一切法聚集在自相续当中,自相续已调整为现前所讲授的文字般的功德的话,它就叫做真正的教证,也叫做真正的理证。
现前这里按照闻思的方式用理证和教证讲解之外,但现前最主要的是修持方式,为什么要修持、修持的原因昨天也讲过。要是不作修持,光靠词句的方法树立一切见解,临时觉得具有很稀奇之法,但还是一种表面诠释的现象,并不是真实的,真实之见解还是要作修持。现前我们在座者多数是按照禅定的方法作修持,此后再用口耳、文字的方法了知此修法之中的一些诠释含义,最主要的还是在修持禅定当中而得到它的功德。
昨天在上面讲授当中用理证的方式讲授境意无别之见解,以及教证也讲过。境意无别在世俗之法当中要是能了知的话,现前对我们修持者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也就是说,能取与所取之中,只要能断绝能取,因为按照境意两种显现当中用能取与所取树立,但是只要能断绝思维,一切外境清净与不清净之显现自然随着思维调整而会转变,这是真实、是决定性的。因为一切外境都是思维中的一种显现,思维要是能调伏,外境自然能调整。因此现前能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
在树立境意无别之见解之中,昨天上面也讲过,用意识当中树立境意无别之见解,此称为是了知,在具智慧当中树立境意无别之见解称为是修法之中的觉受,因此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而树立境意无别之见解,此中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因为上面讲过,从境意无别之见解当中就能了知,只要能断绝思维的一切不清净之念,外境不清净之相随着思维调整而会转变是决定性的,因此不需要再树立两种对治断绝境和意识。
在意识中具有这种觉受,具有这种定解的话,但这个定解还是思维改造长期修持所得到的一种觉受。要是具有境意无别之定解的话,它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我们在讲授《华智仁波切教言》当中,首先所讲授的顶礼上师,顶礼要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要分为内外密三种。内当中的上师用内顶礼方式,也就是境意无别之中具有这种定解而作修持,称为是内顶礼的方法,也叫做祈祷内上师的方式。因为要是能真实了知一切外境都是意识所显现出来的话,那么上师及善知识之相还是意识之外非具备有上师与善知识之相。因此在善知识与上师显现当中,与自心融合为一体作为修持的话,他就叫做内相上师,因此在修持当中称为内修持方式。此中与外上师与外修持方式相比,此两种的功德具有极大的差别,内上师的功德已经很高了。
要是具备这种显现作修持者,对于誓言以及此后修证也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比如说一切誓言、见解和行为都不树立在外境当中,都树立在思维之上的话,你要是在昼夜当中守持自己的意念而作修持,它就叫做守持誓言,它也叫做见解,也在修持当中而证得见解,也叫做行为,所以此种修持方式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
现前我们修证当中,不能在入定与出定当中配合着守持意识作修持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初行者把凡是一切所具足的显相和一切诸法都树立在外境当中,因此在守持之时,又要守持外境,又要守持心识。要是守持外境,又会在妄念当中产生另一个显相,所以靠这种守持的方法就会产生犯戒之相,以及在行为和修持当中不能捷径证悟到见解的原因也就在此上。所以现前已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当中,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昨天我们讲授道果法,在胜义之见解树立离言与缘起当中也已经讲过,世俗当中也已经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这样一来对现前修法和断绝一切烦恼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
要是能了知此见解的话,按照无上窍诀法的方式也能真实了知,真实的见解不存在于外境当中,以及真实的刹土不存在于外境之中。现前我们说不清净之六趣外相与清净佛的刹土等等,此中只是在外表显现之中,树立在外境,但是真实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的话,都可以树立在思维本体之中。要是真实能证悟到思维本体之见解的话,一切外境不清净之相自然就调整为清净刹土之相。所以佛也不存在于外境之中,一切刹土也不存在于外境之中,因此能不能成佛并不是光靠现前世俗所讲解的力量强弱,而是现前修证的禅定深和浅而所产生出来的清净与不清净两种显现。因此现前修证之中就要知道此中的含义,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
现前已了知此中的含义,就不需要追求外境具备有什么刹土和佛。现前不了知真实含义者用念诵阿弥陀佛、身作礼拜和苦行的方式而去追求证到佛的刹土和佛的果位等等,但现前已经了知佛的果位和佛的刹土并不存在于什么地带当中,现前真实能赤裸出思维本体之功德的话,它就是佛的刹土,也就是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与佛的刹土就是现前我们所讲授的胜观和明空不二之见解,它就是佛的刹土。
此后在修持禅定当中应当要细致辨别上下的区别,因为真正禅定具有很多不同的乘法之见,所以现前要讲授一切乘法之辨别、见解辨别的原因就在此上,所以我们应当要越细越好。但此中越细也必须在甚深定心当中作观察,光靠现前思维改造的方法作观察,怎么也区分不了上下见解之区别,就连内道教当中最小的乘法为小乘,小乘声闻之见解靠思维改造的方法怎么也树立不了此中的见解,那么上面的见解不必所说。因此要在甚深定心当中作观察。
昨天所讲授的理证当中,所讲授的也是境意为什么是无别的,那么在教证当中用两种不同的续部而印证境意无别之含义。今天顺着昨天以下而讲授。
今天所讲授的还是昨天之教证,但现前这里一两页之中的含义都是讲授的境意无别之见解。境意无别之见解对现前我们修持禅定者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因为此中要是真实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在初行者面前能知道如何调整烦恼、如何断绝烦恼、如何证到真正的功德,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要是中品者,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能捷径证悟到佛的果位,也有极大的帮助和利益;按照无上窍诀法之中的含义能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的话,此后修持禅定不需要再去追求以外有一种什么佛的刹土与佛的功德、三身无别之见等等,一切功德,外境显现之中的刹土之显相、内境显现三身无别之相,都是在境意无别之中。所以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对初学者、中品者和上品者具有不可思议之利益。
已证到真实见解之中,还是境意无别之见解,但是初学者在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当中而作修持,能证得证悟境意无别之见解。所以境意无别之见解——境意不能分开,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所以上面反复强调用理证和教证讲授境意无别的原因也就在此上。
【拯救大圣龙树尊:呈现同一外境时,产生各异分别心,所执悦意之身体,彼境现为种种相,】
像一个有虹膜炎的患病者和一个没有这种病者,两者看到同一个白色之境,一人所显现出来的是黄色,一人显现出来白色。一个白色之境为什么会显现出两种不同的显相呢?这些都是具有病和没有病的区分。
犹如这种显现,同一外境会产生出不同的分别境而显现出不同的分别之显相。犹如一滴水,六道众生见到一滴水就显现出六道不同的显相,因此在自现妄念当中也显现出不同之相。比如说在欲界,要是很渴的时候,看到一滴水就会产生一种贪欲,觉得想喝这个水。在地狱,一看到这个水时是一种熔汁(铁水),因此就产生恐怖之念,因为这个水要是掉到自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忍受不了的痛苦。
为什么在显现中不相似,在意识当中所产生出来的一切妄念也不相似,原因是什么?是意识、烦恼沉重的原因。此中的烦恼要知道,是二取分别念沉重和他的习气沉重而所产生出来的烦恼沉重,这些都会在意识中显现不同的显相。
……“呈现同一外境时,产生各异分别心,所执悦意之身体,彼境现为种种相”。你要是心里觉得快乐的一个境,在很多人意识的显现当中会有不同之相,这些都是思维清净和不清净而显现出来外境清净与不清净的显相。那么再问,有些觉得在人间唯一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都是一样的,我显现当中也是山河大地,比如亚青寺的外境,他人所显现当中也是亚青寺的外境。但这里可以说明现前的一切众生之烦恼相似,因此同一显现出来的一个境。但旁生道、饿鬼道和地狱者所见当中,所显现出来的就不是亚青寺了。所以此时我们应当要真实了知此中的含义。
比如说你在亚青寺已经进入睡眠时,把眼睛睁开看到外境,外境不会消失,但是此中在你意识中所显现出来的又是另一个妄念和另一个显相。就犹如这种显现,都是意识清净和不清净而所显现出来的不同之相。因此,外境要得到清净之相,必须要断绝思维不清净之念才能得到清净之相,所以此中所讲授的还是境意无别之一种教证。
【犹如妩媚美女身,苦行具贪及老狗,现前不净贪食物,幻显三种不同境,】
就犹如一个妩媚美女身,对于苦行者——进入森林和山洞修持之苦行者,和具有贪执者,以及一条狗,在现前状况中就会显现出不净、生贪之境和食物之相。比如一个苦行者所显现出来的就是不净之境,一个具贪者所显现出来的已经成为起贪之心了,一个狗看到的是一个食物而会咬。所以这三种,显现中是同一个境,但在三者领受当中所显现和思维当中的概念都成为三种不同显现,这些是什么原因呢?都是思维、烦恼清净和不清净而所显现出来的,是同一之境显现不同的显相,因此一切外境不是真实的。
但现前大部分都觉得,因为从科学上讲授都说外境具有山河大地,那么永远就是山河大地。但这只是说在同样一个具有人间、能显现山河大地之烦恼者面前,但是其外非人所显现之中会不会显现呢?他人显现中决定不是现前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等相。不是的原因是什么?如我们刚刚在此中所讲授的比喻一般,同一个境显现出种种之相,都是思维清净和不清净显现出来的。
那么已知道此中的含义,我们在座者,有些在天空中能显现出一切佛菩萨之相,有些能显现出坛城之相,有些在虚空中能显现各种光色,有些在虚空中能显现出非人之相,有些在虚空中只能显现虚空,有些在虚空中还能显现出不清净之相等等。在唯一虚空之中,他们能显现不同的显相和思维当中显现出不同的觉受,原因是什么?都是意识当中的烦恼沉重和不沉重而所显现出来的不同之相。所以意识之外非具备一种外境。这里讲授一切外境都是思维之显现,思维以外非具备一切显现。
现前我们所看得到的一切山河大地外境,都是由自心所显现出来的,因此此后修持禅定当中,要调整自己的意识,不要遮蔽一切外境。要是能真实调整自心的话,一切外境当下成为清净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就是思维的显现。思维要是能调整,一切外境就能调整,原因就在此上。
因为去年我们在讲授《直断要诀》当中也已经提醒过,说现前在欲界当中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此中所具备的就是贪嗔痴一切烦恼,成佛时所显现出来的还是山河大地吗?现前我们已经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一切外境清净与不清净都是思维清净和不清净所显现,要是思维能调伏,能融入法界当中,一切外境成为清净不必所说,此中还是山河大地是决定不可能的。那么此时还能了知山河大地吗?决定的,因为他具备有智慧明了之正念,因此能了知。此中用大概的方式了知一些,就能知道现前修持禅定的目的和现前修持禅定当中的定量,具有一些利益。所以此时我们要知道境意无别之见解。
要是具有这种显现的话,就不会产生出一种诽谤,是什么?有些说在喇嘛仁波切法身上能显现出不同的坛城之相,有些能显现出本尊之相。但是往昔不了知此中含义者觉得,我在看时怎么也看不出来,你怎么能看得出来等等,就会产生出诽谤之念,这些都是不了知现前我们所讲授的含义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过失。要是真正了知现前所讲授的理证与教证之中的含义的话,就不会产生出诽谤了,就觉得清净与不清净刹土非在外境之中,都是在自己意识之中。要是意识当下能清净,当下就能显现出刹土是决定性的。
那么有时你们都说能显现出一种本尊——阿弥陀佛、金刚萨埵,要不有时能显现出五种光色等等,但这些都是偶然显现,此长期不能具足。长期不能具足的原因是,现前修持禅定,临时断绝烦恼而显现出如来藏之功德,但只是一支分,不能恒常具足的原因是,还没有真实赤裸出如来藏之功德。如果长期修持禅定,现前偶然所显现出来的功德就会长期具足,这就是本体之中的功德。犹如这种显现,现前有些能显现出来,有些不能显现出来,原因也就在此上。
所以此后凡是谁能显现和不能显现之中,一切功德和过失,过失不能树立在他境之中,过失应当要树立在自己之上,功德应当要树立在他境之上。因为他人看到就说明他人具备有这种思维清净当中所显现出来的清净之相,现前自己不能显现的原因就是还具足无明二取,有很沉重的烦恼,因此不能显现的原因就在此上。为什么是这种,我们上面用理证和教证两种方式讲授当中已经知道,意识还没有清净,一切外境不能显现清净的原因上面已经讲过了。
“现前不净贪食物,幻显三种不同境”,就是说会在一个境当中,在所观三者前显现三种不同的显相与三种不同的领受,这些都是意识清净和不清净而所显现出来的。就犹如一滴水,已证到佛的果位、已真正赤裸三身之见解者面前所显现出来的就是一切佛菩萨之坛城与一切本尊,但现前一个凡夫者所看的只是一滴水。
这两种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凡夫者意识当中具有无明二取一切沉重烦恼,因此和他的烦恼相似所显现之相为水相。成佛者已断绝无明二取一切污点之时,在他的本身三身功德之中,随着他的功德而所显现出来的就是诸佛菩萨的坛城与本尊之相。因此这些都是用这内外两种缘起而树立外和内。刹土还是如此,只要具备有三身之功德,他的缘起外境显现就是刹土清净之相。这是“幻显三种不同境”。
【如说彼等立教证。】
以上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而印证上面所讲授的理证是真实的,境意是无别的。因此临时当中现前我们已了知这种,上面讲过,下品者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中的功德,中品者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中的功德,和上品者真实证悟境意无别之见解中的功德,上面已讲过。此中从小乘之见解直到无上窍诀法当中,用不同的名词代替,但是真正含义还是聚集在境意无别之中。在以下当中用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作修持,相似大乘以上当中用觉受,在金刚乘究竟果位当中已证悟到境意无别之见解,所以非具备境意无别以外的法。所以应当真实了知境意无别之见解,这是相当重要的。
但昨天讲法当中又说一切乘法都树立在明了之中,有时候说一切乘法都树立在空性中,有时候又说一切乘法都聚集在二种资粮当中,有时候又讲授一切乘法都聚集在二身之中,以及现前又开始讲授一切乘法都聚集在境意无别之见解之中。此中有那么多个见解吗?不是,只是用不同名词代替,昨天我们在上面讲授一切乘法都聚集在明了当中,现前今天所讲授的境意无别之见解,明了之外还具备有一种境意无别之见解吗?真正智慧当中的明了要是能赤裸的话,那么境意无别之见解已经树立在智慧明了中,只是显现当中用文字代替或不代替,但是真正的含义都是唯一的,只是名词不同。所以此中的含义我们必须要知道。
【尤其显现唯心造,瑜伽行法虽相似,然彼心性执实有,道果法许离戏故,】
这里所说的是什么?上面我们用理证和教证的方式已经讲授境意无别之见解,那么境意无别之见解,在唯识讲法当中也讲授的是境意无别之见解,和瑜伽道果法当中讲授的境意无别之见解,但这两种用教证和理证讲授不是成为一体了吗?
上面说过,唯识当中一切都是用心造,瑜伽行法指的是道果法,这两种讲授的境意无别之见解虽然相似,在名词显现中虽然相似,但这两种不同的特点在什么地方?上面唯识当中心性执著为实有而讲授他的境意无别之见解,但是在道果法当中是已经远离一切戏论,安住在清明见解、上面所讲授的离言与缘起胜义之见解当中,此两种不同的特点就在此上,这两种应当要知道。
因为昨天讲过,唯识当中一切法唯一都是心造的,都是按照俱生无缘为基础而讲授境意无别之见解,但是在瑜伽道果之法当中胜义之见是在离言和缘起当中讲授境意无别之见解,这两种永远不会有成为一味之时。因为上面是在思维当中树立境意无别之见解,下面是在胜义之中而树立境意无别之见,这两种不同的特点前几天也已经讲过,应当要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况中,心安住在断绝一切思维改造,安住于清明之见解中,但这里的清明还是在境意无别之中。
那么境意无别之中怎么树立清明之见解?境意无别要是在思维改造之中,了知是境意无别,但此中境意无别又有世间迷惑的境意无别之见解和出世间禅定真实具清明正念当中的境意无别之见解,分为两种。迷惑之中的境意无别,临时、名言为境意无别之见解,但是真正在它的含义当中并不具备境意无别之见解。犹如什么?你在昏沉的状况中,没有具备一切思维明了,也不了知一切外境,也没有一个了知外境之念,因此在迷惑状况中,觉得是境意无别的话,那么此中的境意无别,在无情之物当中也可以说是境意无别,比如这个木鱼和这个杯是境意无别之见解,原因是什么?因为木鱼没有产生过什么妄念,但这并不叫做境意无别,这只能叫做迷惑无记。
境意无别是什么?在修持禅定当中具有无别之正念。没有这种正念和明了,决定不能用“境意无别”之名词代替,“无别”必定有这种正念、觉受当中称为是无别,不是说在昏沉状况中,没有产生一切明了,在迷惑状况中,名言为无别。此中并不叫做真正的无别,名言中也不叫做无别。此中要分为真实无别和名言无别,但名言无别,现前我们在乘法当中讲授的名言无别也并不是在一种迷惑状况中树立的,名言无别是在思维具有意识明了状况中而讲授一切外境如何是心的显现,用理证和教证的方法知道境意无别之见解,这才叫做名言无别之见。在真实之见解当中具有守持正念、明了当中而知道无别之见解才叫做无别,所以无别之含义必须要知道一下。
要不,现前一说出无别时,不起任何妄念当中用“无别”名词代替。不起任何妄念用“无别”名词代替的话,那么色界与无色界不具备一切欲界当中的很粗烦恼之念,因此永远就在无别状况之中。要是它就叫做真实无别之见解的话,怎么还讲授以下出世间解脱之见解呢?就没有一个解脱之法再讲授了。所以我们现前必须要了知这个无别,必须要具有正念、具有这种无别之觉受当中才叫做无别。但这种觉受,具有很粗妄念当中的觉受,和在修持禅定当中的觉受,和已证悟到见解当中的觉受,分为三种。但这三种要在修持禅定当中领受,否则光靠思维改造的方式是怎么也树立不了的。
所以像在这里所讲的一般,上面是按照心性执著实有,后面道果法当中的境意无别是在离言胜义当中,远离一切戏论。此中戏论已包含细粗两种分别念,没有细粗两种分别念,安立在离言与缘起胜义之见解当中,才叫做真实道果之法的胜义境意无别之见。
这以上讲授的是什么?用理证和教证两种方法而讲授境意无别之见。此后我们在座者在闻思、了知和觉受当中知道境意无别之见解之后,在行道修持禅定当中也要知道境意无别之见解。所以这个在按照现前辨别的方式,第一阿赖耶与法性的辨别之时,此中大部分只了知法性当中的功德,还没有真实区分它与阿赖耶识两种不同的特点在何处。今天以上讲授当中,没有按照名词的方法代替之外,含义以上已经讲过。凡是阿赖耶是一种迷惑的状况中,迷惑之中怎么也不能树立无别,要是能树立无别的话,无情之物面前永远就是在无别之中,因为它永远不会产生出一种妄念。这不叫做无别,无别是具有正念和觉受当中而了知境意无别,不起任何妄念,具有一种觉受、具有一种明了之见解当中而作修持才叫做无别,无别之含义也必须要在修持禅定当中而去领受。
【其外光明大圆满。《大自现续》等所言:有为常断法宣至,胜密金刚精要间,如见循次作辨别。】
在光明大圆满《自现续》部和其他的续部讲授:从常断外道教的法直到胜密金刚精要之中,用不同的见解次第而作辨别,这是相当重要的。为什么是重要的?因为现前修持大圆满法分为两种根器:上根者与下根者。上根者犹如莲花生大师和布玛木札般,当下可以证悟到无上窍诀法的要义者,他就不需要按照以下次第性的辨别作修持,但现前具有这种根器者是相当难得的。那么此中的根器,根器树立在什么地方?按照显宗讲法,说往昔修持过法和没有修持法而产生出来的烦恼沉重与清净,来树立根器上品和下品。但现前无上窍诀讲授当中如何树立呢?只要具备信心者就叫做上品者,在信心当中就要开始树立一切根器。
莲花生大师、布玛木札和麦彭贡波老人,他们是具备有信心,现前我们还不是觉得具备有信心吗?那么按照前行讲法信心分为三种,此中不同的根器也有不同的信心之显现。像莲花生大师与布玛木札修持正法时具有不可思议的一种稳定之显相,在依止上师、依止此法当中,凡是显现不同之相都不会产生出一种疑惑之念,不要说真实诽谤之言,连意识当中都不会产生一种疑惑:“是不是真实?这是什么显现呢?”连思维当中也不会产生出一种犹豫,所以此中的信心就叫做真正上品者的信心。像具有上品信心者,他就不需要按照循次辨别作为修持证到以下的见解,直接进入无上窍诀之法的话,当下可以证得此中的含义,但是具备这种信心者是相当难得的。
在座者都具备有信心,但是此中的信心还是一种坚固性的、永远不会显现出间断之信心是不可能的。有时候觉得心里很安乐、很快乐,你的信心也会觉得更加深;有时候心里觉得很烦,你的信心顺着它而开始往下退。此中的信心只能叫做间断之信心,并不叫做像麦彭贡波老人般的信心。所以我们应当时时刻刻都要护持自己的信心作修持。
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这里所讲授的从常断法至密乘金刚精要之中,要如见循次作辨别,要作辨别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信心还没有达到圆满而讲授不同的辨别。要是信心圆满的话,他就不需要按照不同乘次的见解辨别而作修持。就犹如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时,帝洛巴尊者从来没有给那若巴尊者讲授过一句密法,也没有叫他去修持一刹那之中的见解,那若巴尊者依止上师,具有这种信心,此后按照上师所吩咐的十二种小苦和十二种大苦,受了二十四种苦之后,证得上师密意无二之法,此中还是由信心而得到的功德。所以这里“如见循次作辨别”都是要树立在信心当中。
此后你能不能今生证得佛的果位,你会不会今生堕入金刚地狱,不需要再去问上师,你就可以当你自己的上师。只要具有信心,此中的信心还是一种不间断、固定性的信心的话,你要是有这种信心,并且精进作修持,决定可以说你今生可以得到佛的果位。要是不具备信心,有时候还会产生出一种疑惑、犹豫,觉得此法之中的功德如何,对上师也产生出一种疑惑,要是有这种显现,你可能现前是一种修法当中的显相,但是此后的果位还是在金刚地狱之中。因此此中的含义我们在座者必须要知道。这里所说的从外道教的常断法直到密乘之中的见解,循次而作辨别,都是用信心圆不圆满而作出不同的辨别。因此这个信心在密法讲授之中是相当重要的。
已了知在具有信心和不具信心当中讲授循次作辨别,现前此种讲授在无上窍诀法当中也具足吗?是具足的。在《法界宝藏论》当中讲授,从小乘声闻之见解直到无上窍诀法当中有不同的方便,在《法界宝藏论》当中也有这种讲授,就能知道无上窍诀法,此法讲授分为两种——利根者讲授和次第者讲授。
次第者讲授就叫做方便引导法,现前我们就靠方便引导法的方式讲授,把以下还没有真实具备信心者,靠现前不同的方式修持而融入圆满之信心,此法就叫做方便引导法。利根者所讲授的真实之法就犹如莲花生大师、布玛木札和麦彭贡波老人般,当下讲授密法之中的见解,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果位。但是此者必须具备有一种固定的,一个真实、不会摇动之信心。要是有这种基础的话,讲授密乘的法当下也可以证得佛的果位,以下讲授其他的见解当中也能证得佛的果位。原因是什么?因为基础具有不可思议无上窍诀法的原因。
龙萨娘波尊者的上师叫做仁增顿德多吉尊者,仁增顿德多吉尊者在讲授现前我们讲授的有相止禅定时,证得出世间的禅定胜观而证得佛的果位。像这种根器叫什么?具有信心之见解者,讲授的是以下此法的话也能证得以上的见解。但是要是这样的话又会产生出一种过失,是什么?觉得要是具备有信心的话,不需要讲授无上窍诀法,光讲授世间禅定也能证到。像仁增顿德多吉尊者这些,他是佛的化身,有这种显现,但是讲授此法当中也具有不可思议之加持力。无上窍诀大圆满具有不可思议的一切乘法之中极顶之加持,要是下品者,按照方便引导法的方式也能今生证得解脱。要是下品者按照以下法的方式而讲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证到佛的果位。此中就能了知无上窍诀法之中方便引导法具有不可思议之加持力。
这里“如见循次作辨别”,此中的含义我们在座者必须要细细了知。无上窍诀法当中具有这种讲授,因此现前讲授此法当中,此中的含义也是不可思议的。
【《喜金刚根本续》云:宣说有部声闻教,缘觉教法亦如此,彼后安立唯识派,随即阐述中观宗,极明显中而宣说。】
按照上面光明大圆满《自现续》部所讲授的一般,按照“如见循次作辨别”的方式,一个次第者在讲授时如何讲授?先按照声闻教法的方式而传授此法。犹如什么?现前我们所讲授的第一破我的方式,还是一种宣说有部声闻教言。第一破我的时候,在五蕴、十八界和十二处,按照方便的方式总集在三门之中寻找“我”存在于什么地方,此中的讲授方式还是有部声闻教言,第一讲授的是此法。
此后缘觉教法也是如此,但是缘觉教法在行道修法中对于修法之上下的区别之外,行道修持的方式还是要按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方式分析而破我作修持。行道修持当中还有十二缘起之外,用五蕴当中寻找我在哪儿,破我的方法是唯一相似的。因此在第一寻找我执当中,用止观交修的方法修持,那么止观交修的方法修持的力量越强时就能得到缘觉教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淨界法師:念佛不等如淨土法門(另一題目:你把彌陀當糖果吃了!!)

https://youtu.be/5hZ5bHT9wu8?si=abo8E0METx_kglAa(自己入去聞思)

(註:念佛這件事,對現代知識份子說,很容易被當成「迷信」或「古老佛事」,但現代人已經沒有能力去探索它的內涵或實義。上述話題,其實又是一個相當「嚴肅又嚴𧫴」的事,因𤔡它牽涉到「人生終極生命歸宿」的命題,就是「人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又將會去什麼樣的世界」?因此,有「信願行」的念佛及信佛,和沒有內涵的膜拜佛法,是完全不是等同的,所以說是「嚴肅又嚴𧫴」是沒有錯的,但念佛人怎樣才能達到「這水平」的修持,我認為関𨫡在於「心行」。)聞思完要在生活上行持,要經得起順逆緣。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有雲:「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即見佛,了佛真實性。」形像上的佛,只是「相」,「心行」在知見,見「心」即「見佛」!能否見到彌陀佛與否,要真實「信願行」!諸佛經其實說「一佛性」事,沒有第二件事,這就是「不二之門」的原由。)

措尼仁波切~可以达到无死的境地

措尼仁波切~可以达到无死的境地

阿底宝藏


我们在寻找机会,在不同事件中会有不同的机会,无论是在白天没有睡觉的状态当中,或着是在睡觉时有梦或无梦的状态当中,我们都要寻找这个机会,所有这些都是属于大中阴的一部分,这个大中阴指的是迷乱之始到迷乱之尽。
白天的时候,在禅定的修持上依大手印、大圆满等等法门,在心的体性上作禅修,藉由这样的禅修,可以让我们在晚上无梦沉睡的状态中,能够认识到光明。
“梦中阴”跟什么有关呢?和第一个“此生中阴”有关,以及第二个“禅定中阴”有关,梦中阴和禅定中阴有关,而禅定中阴是在此生中阴当中。我们现在在此生中阴当中,从此生中阴直到临终中阴之前,我们可以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包括白天修持禅定,以及在有梦当中知梦、无梦当中见光明,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
在每个事件当中都有间隙,我们现在要找的是在事件当中的间隙,我们不需要去等大间隙出现,在大间隙当中也有很多很多的小间隙。在这个此生中阴当中,我们要找到的是心识之间的间隙。所有的概念都是由各种小小的事件串连在一起的,试图在每一个刹那中找到解脱的自由。有些事件当中的那个间隙是本来就会出现,要想办法去看见那个间隙。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很多“有为”的现象,它总有一天会结束。我们现在要谈另一个部分——无为法,也就是无为的现象,如果能够真正、好好地去理解它,我们就可以达到无死的境地。
在佛教中,特别是大乘及金刚乘,都着重在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心的根本本质,它不依赖任何有为的现象,也不依赖其他的事物,因此它是没有止灭的。我们谈到无生、无灭,意思就是无死,没有死亡。这个心的本质,我们也会称为佛性,或是如来藏、母光明。
讲到心识的部分,有比较粗的心识,这种比较粗略的心识,在我们死亡的时候,它也就跟着停止了。
还有一种是比较细微的心识,它会跟着我们的习性,生生世世的延续下去,但是它有一天会停止,当我们的业力完尽的时候,这样细微的心识,也就跟着停止了,这个时候,心识跟空性就会合而为一。
这里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具备这个能力,坏消息是,如果你没了悟,你还是没法达到那个目的。
对于刚刚讲到的心的本质,我们必须去认识到它的真实状态,如果能够依于一位真实上师,我们就能认识到心的真实状态,而不是被我们造作出来的状态所遮蔽。我们认识到心的真实状态,然后了解到心的本质和空性没有分别,是无二无别的,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母光明”就会依据自然法则而自然地呈现;当我们认识到心的本质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这个道理,就称为“子光明”。
死亡时,当母光明依自然法则呈现,我们又有子光明的时候,母子光明相会合,那时候我们就可以证悟到法身。所以这是个好消息,不过,如果不练习的话,这也不过是个希望而已,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达到。
如果你们能够真的好好实修,而且非常精进,一生都这样修持的话;也许你能将肉身转化为虹光身,不过以这个年代来说,要做到这样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还有第二个机会,也是大多数修行者期待可以做到的:死亡的时候,母子光明可以相会合。所以很多行者在他们还活着时,都在努力稳定他们的子光明,对于心的本质和空性无二无别这一点,有稳定的确信及了解。
再回到我们刚刚提的第一个主题:无常的循环,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让生命能稍微延长一点,在这同时,我们持续让子光明能够更稳定,去创造一些顺缘,让所有状况都很和谐,不去伤害任何人,这样持续练习,让我们的子光明更稳定。
这样做就是在为我们的最后一天做好准备,你自己的子光明是不是发生了,是不是稳定,这一点是自己可以感觉得到的。当你真的具备子光明的时候;你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且可以从很多状态中解脱,同时也具备了力量去影响你的家人,影响更广大的世界。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中医张胜兵:出现这4个异常要警惕肺癌!中药5月成功治愈

中医张胜兵:出现这4个异常要警惕肺癌!中药5月成功治愈

原创 张胜兵中医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对咳嗽不太在意,总以为咳嗽是小毛病,没想到却可能是肺癌
出现4个异常要警惕肺癌,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尤其是高危人群。
1. 长期咳嗽、干咳甚至咳血
多数的肺癌患者首发症状为咳嗽。这与普通感冒不同,肺癌引起的咳嗽属于刺激性咳嗽,往往无痰或只有少量的白粘痰,部分患者还会有咯血表现。
持续时间较长,在3周以上的咳嗽,需要警惕,可能是肺癌。
2. 声音嘶哑、胸闷气短
声音变的嘶哑、喉部发紧,是肺癌的症状之一。如果你早上醒来时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头晕,感觉像缺氧一样不舒服、难受无力,哪怕一段时间你能缓过来,也要警惕,这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3. 肩、背、胸、臂疼痛
据统计,约50%的肺癌患者曾出现胸痛或者肩痛的症状,尤其是咳嗽和气短时。
4. 手指呈杵状指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骨关节会表现出关节肿痛、其中杵状指(趾)最常见,有10%的肺癌患者会出现杵状指。千万不要简单认为杵状指、关节肿痛是风湿发作,随便贴些膏药,这会耽误病情。
我就遇到了一个肺癌患者,她一年前就出现了咳嗽,胸痛症状,但是她当时并未重视,自行服药,谁知道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一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癌。在进行西医化疗之后又发现了双肺多发性结节,所以患者转投中医治疗,最终患者在中药治疗五个月后,症状全消,恢复的和正常人一样。
下面就跟随我一起看看中医治疗肺癌的经典案例。








   案例   


【患者】:姜某,女,53岁。
【主诉】:咳嗽1年。
【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无痰,胸前区隐痛,自行服药调理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医院就诊,经CT检查提示:左上肺多发性结节,诊断为左上肺癌,周围型。遂进行西药化疗,每月一次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咳嗽减轻,但喉中觉得有异物感,咳不出。随后复查胸部CT:影像双肺多发性结节。现患者欲求中医治疗,遂经人介绍于门诊就诊。
【症见】:精神尚可,胸闷痛,干咳少痰,口干多饮、食欲较差,大便秘结,睡眠较浅,多梦,偶有盗汗,手足心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涩小数。






诊断分析

读完病案,可知病人的西医诊断为肺癌,患者以“咳嗽1年”为主诉,且患者自觉喉中觉得有异物感,可知中医诊断为咳嗽、梅核气。
偶有盗汗,手足心发热,说明有阴虚。
食欲较差,则说明脾胃气虚。
热灼津液故干咳少痰,口干多饮、大便秘结。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生化输布,致湿聚生痰;肺为贮痰之器,痰浊留于水之上源,阻滞肺络,痰瘀为患,结于胸中,肿块逐渐形成,导致胸部闷痛肺失肃降,故本病的发病与痰、热、虚、淤密切相关。
肺胃宣降失常,聚津为痰,气郁痰阻,互结于咽喉,故喉中觉得有异物感,咳不出。
舌红苔黄腻,脉滑涩小数则明显是脾虚生湿、湿郁化热,湿聚凝成痰,痰热淤互结之象。
所以该患者的症状为痰气互结,阴虚肺燥。在治疗上应该清热滋阴,化痰散结。我采用的是半夏厚朴汤、二陈汤、泻白散等加减。






   具体治疗过程   


初诊处方如下:
法半夏30克、浙贝母30克、生牡蛎30克、生龙骨15克、生鳖甲30克、厚朴15克、苏叶1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灵芝15克、龟板15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天花粉30克、胆南星10克、炒白芥子15克、穿破石15克、丝瓜络10克。7剂,水煎服,日一剂,三次温服。

同时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配制丸药3个月,以治其本。
二诊:患者咳嗽减轻,胃口转好,精神状态改善,手脚心还有点烧,继用原方基础上加西洋参10克。后来患者在此方基础上略作加减,坚持水药加丸药进行治疗。
患者各种症状消失,身体状态良好,医院说她这个病复发后,治疗效果会很差。治疗5月后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如今健如常人。




   方药解析   


本例患者即有痰凝血瘀,又有阴虚肺热,又有明显的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故以半夏厚朴汤、二陈汤合泻白散加减。
1.半夏厚朴汤
本方主治梅核气是由情志不畅,痰气互结咽喉所致。
方中半夏化痰开结,降逆和胃,重在降逆;厚朴下气除满,以散胸中滞气,重在行气,二者相伍,一化痰结,一行气滞,痰气并治,使痰降则气行,郁开则痰降。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祛湿化痰;苏叶芳香宣肺,顺气宽胸,宣通胸中之郁结之气,助厚朴顺气宽胸。
2.二陈汤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两药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使湿祛痰消,治其生痰之源。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
3.泻白散
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地骨皮甘寒,直入阴分而泻肺中伏火,两药相合能清泻肺火,使热清气降,蒸热咳喘之证自除。炙甘草养胃和中,培土生金。
加胆南星、炒白芥子祛湿化痰。
以浙贝母、生牡蛎、生鳖甲来软坚散结。
桔梗、枳实、青皮以行气。
灵芝、龟板、生龙骨潜阳安神。
加黄芩清肺部郁热。
丹参、红花、穿破石、丝瓜络活血化瘀兼通络脉。
诸药合用以达标本兼顾之功。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这时间你慢慢的去体会

这时间你慢慢的去体会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
  你那基础有了再来就是入流亡所,先把这个部分给弄好。你有没有办法入流?所以我们谈到的就是你要进入生灭念。那生灭念跟这每一句话,从下面都四个字、四个字,到“十方圆明”是十六句,到“寂灭现前”是十三句,都是四个字,那每一个字你要记得它都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不是分阶段,它是像爬楼梯一样,一阶阶一直往上爬,爬到“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这里。这个地方你要先看看,入流亡所,你入流以后不一定亡所。首先你有所,那能所相对,用能来追所,这个就是置心一处的地方,有能观、所观。你从根性来讲,六根是能,六尘是所,你从闻性,耳根来讲,耳根能闻是能,耳根所闻声尘是所。
  所以你先发掘你的根性,根性发掘以后,要先捕捉尘境,要亡尘境,所以你捕捉到尘境到亡尘境这就一个功夫了,你看要不要半年。我简单讲半年,你不要说“这我两个礼拜就可以”,我讲半年你就说“好,我用一年功夫”,这样我想你比较会成就,你说“这简单,你讲我就懂了”,那你就完了。要能够入流,我们假设你前行的资粮道不说85应该75了,最少要75嘛,假如你只有70分,别人用一年的时间你要两年,假如你是85分的话大概半年。所以你要到能入流,大概要花一年的时间,入流要从“所”到“亡所”大概还要再花半年的时间。你捕捉到尘境是什么,就是我们讲在“住”的地方,你入流以后要捕捉那个心识,那个地方大概要一年,心识捕捉到要亡所还要半年。这时间你慢慢的去体会,我讲的一年不是刚好365天,讲半年也不一定180天了,你自己慢慢的去调。
  那么到亡所以后,你就会发现动相亡了,静相来了。那你静相会常常捕捉不到,因为动静之间,两相没有那么快,所以这个“动相亡,静相再亡”大概也要半年。不过你听过我讲的以后,那大概要两三个礼拜就可以了,因为动相亡理论你已经知道,亡静相就快了,你的工程面已经建立了,所以这个地方技术面要突破会很快。
所以从头到这里,基本上来讲大概两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你的识性就过了,过了识性就进入根性了。那么进入根性,这个时候就破无明了,从第二念要到第一念破无明这里,叫做如是渐增。其实你这个“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时候,在识性这边或者已经破无明进入到根性那边,那就个人的修法了,有的是先破然后进入根性,生命能量爆发出来了;有的没有,在识性不起作用的前提之下,他还要再加功用行一段时间,他才能破无明入根性;有的在动静二相一静止以后,他很快就会破,这是每个人进行不一样的。

撷自《耳根圆通章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五苓散---经方学习

五苓散---经方学习

颜志敬 中医颜志敬

          35、五苓散---经方学习
一、原文学习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从原文71条到74条讲得是五苓散汤,先讲71条,这条讲的是五苓散证的产生是膀胱不化水,喝水太多,水气直接就往表排,结果是脉浮,汗出,小便不利,渴或消渴。
  要注意第71条消渴、72条烦渴,73条渴者,可见随着表热的程度不同,渴也不同。74条是膀胱不化水,里水太多了,以致水入即吐,水逆了。
  还有,水证,一定也影响到小便,小便如果利了,何来水证。这4条经方,小便都是不利的,虽然渴各有不同。
  最后是表证,表现在脉浮、汗出、微热等都是太阳病的表现。
二、医案学习
1、癫痫 
   河北晋县,王某,男,18岁。患癫痫病,屡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其发作。自述每次发作前感觉有一股气从小腹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上至头则晕厥而不知人事。少顷,其气下移而苏醒。素常小便短少,频数不利,大便正常。舌质淡嫩苔薄,脉沉滑。此水蓄膀胱,上逆而冒蔽清阳之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
   泽泻18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肉桂3克。
   三剂后,服药后小便畅利,而后病发次数减少。连服9剂,癫痫发作竟得以控制。方药与病证相符,而癫痫发作得以控制。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阳虚水泛型的癫痫病,有时亦可以用真武汤治疗,或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合使用,皆有良好疗效。
2、停水烦渴
   何某,男,54岁,农民,春季,复修江堤,气候甚暖,上午劳动作渴,散热,有伤体气,白虎生津,甘寒腻滞,抑遏胸阳;行气清热,甘辛开泄,耗损中气,俱非中的之方,无怪愈治越变。此际化气行水,自为正法,然身热不扬,犹有表湿,拟五苓散,改白术为苍术,表里兼顾;
  桂枝6克,炒苍术9克,猪苓6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一服即愈。
   按:水逆证之重者,宜用本方大剂备用,少量频服,才能使药达病所,胃口渐安。若操之过急,成杯整碗服用,则往往因其一倾囊而出,自然无效。
3、产后尿闭
   张某,女,25岁。1976年3月9日凌晨3时分娩后,即患尿闭,曾导尿2次。截至3月11日上午邀余会诊时,小溲依然点滴未通,少腹坠胀难忍,胀甚上逆则欲呕,不思饮食,口干渴而不敢饮水,身有汗而不多。脉象弦滑,舌苔薄白。产后尿潴留2天,水蓄膀胱,清不升而浊不降,清浊混淆,气不化津而湿浊下注,取《伤寒论》五苓散法化膀胱之气,以分利水道。
   处方:炒白术三钱,云茯苓四钱,川桂枝一钱,猪茯苓、泽泻各三钱,生知、柏各二钱,冬葵子四钱,六一散四钱(包煎)。当嘱浓煎1瓶,每剂只服头煎,取其力专;每4小时即服1次,取其效速。患者于11日中午12时服第1剂药头煎,下午4时服第2剂药头煎,惟每次浓煎时间太长,煎取药汁剂量太少(只约一小茶盅,不足100ml),久煎药性挥发过多,药力不能及,以致尿闭依然不通,仍导尿1次。鉴于以上种种情况,乃嘱煎服第3剂药头煎时,煎药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药量不少于大半碗,约250ml。如此按法煎服,患者于当晚8时吃药约3小时后,小溲畅通,药病相当,痛苦立失。
   到3月12日下午,患者少腹已毫无尿胀感,饮食如常,精神亦好。当诊脉弦缓,舌苔薄白,平脉辨证,正胜邪却之象,仍服原方如前法。当日下午6时第4剂药头煎才入口,夜8时即小渡畅通无阻。自此,产后尿涕留症状消失,遂停药,越1日出院。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众生日夜昏迷,若没遇到清净的佛法,就无法解脱、不能自拔!

众生日夜昏迷,若没遇到清净的佛法,就无法解脱、不能自拔!

净界 法師

请看第八识: 第八识恒而不审。 第八识的明了识能够昼六时、夜六时,昼夜六时去观察它的根身器界种子,它的相分。但是它不能够审,它不能够深入地去观察它所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的一个详细的相貌,不可以。它只是一个很概略的认识而已,不能够深入地观察。 

第六则审而不恒。 第六识它不管对于染污的五欲境界,还是对于佛法的这种清净的所缘境,都能够深入观察,但是第六意识不能够恒常相续,它有时会要休息的。 
我们第六意识一天一定要睡觉的,要睡觉几个小时的,一般来说要四个小时。你第六意识你都不让它睡觉,它就要昏沉了,他就比较昏沉了。所以第六意识因为它的本质就不能够恒常相续,它不像第七意识,所以它的本质一定要休息的。第六意识这个明了性它需要休息的,它不能够恒常的,但是它是审。 
前五则不恒不审。 前五识它不能够恒常相续,它也不能够深入观察,因为五识的生起有赖因缘,我们前面也说过了,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后三五三四,前面的因缘,要有各式各样的因缘。一个因缘不具足,前五识就不能活动,所以它的活动是不恒也不审。 
唯此第七末那,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 
那么就这样一比较起来,只有第七这个末那识,在凡夫的有漏位它的功能,第一个恒,第二个审,恒审的思量。在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当中它捏造了一个我的相貌出现,非我执我。这个我相是偶尔出现呢,还是经常出现呢? 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
说这个我相它一出现以后,无始劫来随逐有情,就跟随着我们凡夫众生。你到天上去作一个天王--哎,我是一个天王。天王的福报享尽了,到人间里面作一个乞丐--哎,我是一个乞丐。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这件事情是谁受刀山油锅呢?我在受刀山油锅。就是凡夫的心情,不管是日,不管是夜,不管是受可乐果报,不管是受不可乐果报,他的心情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就是不管对不对,他就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无始随逐,无时暂舍,这件事情从来没有休息过的。这样的我执会出现,也正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所捏造出来的。所以它这样子的情况,这个我相的出现,所以:有情日夜昏迷,不能自拔也。 
有情众生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不管是可乐果报,不管是不可乐果报,他的造作、他的受果都在昏迷状态。这种昏迷状态,假设没有遇到清净的佛法是不能解脱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样的相貌,没有一个人知道的,不能自拔。不能自拔就是不能解脱这个我相的执着,不可以的。 这个是讲到第一段,恒审思量我相随,使令有情日夜镇昏迷。



從我的iPhone傳送

当你在梦中做不了主,醒了之后你就马上就忏悔。

当你在梦中做不了主,醒了之后你就马上就忏悔。

梦参老和尚

在梦中所见到的一种现象,就是见着鬼神。这就是自己的业,自身的业显现,或者是善缘,或者是恶缘。但是别认为这是缠缚,这是你过去的六亲眷属或是冤亲债主找你来算账来了,或者算情爱的关系,或者算你的债务关系。你欠他的情,现在你信佛了,你应该还债,也把你所修的功德,你要回馈给他一部分。 
但是你遇到这种现象时候,不要生恐怖感。当你在梦中是做不了主了,等你醒了之后马上就忏悔,等一恢复知觉的时候,你就忏悔。忏悔的方式很多,或是你修什么法门,把你这个念的经,或者观音、或者地藏菩萨,或者你拜忏的功德,你回向给他。 
为什么经常在夜间才能够梦到呢?因为夜间阴气很盛,阳气很衰弱,又者我们肺部的废气很盛。大多数做梦的时候都是哭哭啼啼、悲悲哀哀的,这种情况较多。梦见佛菩萨、梦见圣境、梦见与大众僧在一起了,那就是最好现象了,那证明自己的业障消了很多,梦中很欢乐,不是尽是悲哀、恐怖。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业力圆满前的六个症状,赶快忏悔,越早越好!

业力圆满前的六个症状,赶快忏悔,越早越好!

净界 法師

当这个业力,我们讲过业力是无形相的,而且造业以后,正常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它只有到力量已经满了,这个水缸满了以后才会出现,所以诸位,你如果看到你的生命有六个现状,这个业力就是即将圆满了,你要小心,这个业力应该已经累计到一定的程度了,才会有这以下六种状态出现,这是越后面越严重。
我们先看第一个,“然人之罪业深重者”。就是这个人罪业很重,罪业无形象,怎么看,看他的身心世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第一个,心神昏塞,转头即忘。你看有些人的心,暗钝,所以他坐下来就打瞌睡,然后佛号念念念念,结果心就是一片黑暗,就是他没有忆佛念佛的能力,他的心已经没办法忆念佛陀了。这种我们看过,就是他那个明了的心,他一旦念佛,这个心跟佛之间,他咬不住佛号。他中间有一道墙壁隔着,就是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本来是直接可以相应的,结果他中间有一道墙壁隔住,暗钝的黑暗相,这个就是你有业障了。你从业力经过辗转相续,对不起,已经形成业障,就是它开始障碍你修行了。
第二个,无事而常生烦恼。他这个人今天也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什么病痛,但是他就觉得躁动不安。因为有些人坐不住的,他这个业力已经开始形成障碍了。就是他那个心不寂静,莫名其妙的不寂静,也没有事情就躁动不安,烦躁扰动。
第一个是暗钝相,第二个是躁动相,这两个都是业障的初期,初期而已。那么你要忏悔,是这个时候就要赶快忏悔了...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我回去赶快要拜忏了,再不拜忏来不及了。那如果你没有拜,
好,看第二个阶段“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我们一个人看到大功德人大修行人,应该要产生随喜赞叹,但是你看到大修行人,完全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感到很羞愧,这也是一个问题,这个业障已经更严重了。
下一段,或闻正论而不乐。人家跟你讲佛法,讲正知正见的大光明的法义,你不但不欢喜,你还排斥,那么这个已经升为起颠倒了,颠倒邪见。你到了这个时候,大概就不会忏悔,你根本不想忏悔。所以为什么忏悔要早?因为到最后你就不想忏悔了,你对忏悔开始排斥。
第五个,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帮助别人,别人不但不把你当一回事,还讨厌你、排斥你,就是你变成完全恶因缘现前。
第六个,或夜梦颠倒,妄言失志。你经常做一些很奇怪的乱七八糟的梦,白天起来的时候也是语无伦次,那你这个心识完全被破坏了,就说你这个心识完全被业障给catch(抓住),你的心识完全被业障给掌控住了。那这种要忏悔也很难忏悔了,你已经没有忏悔能力了。所以我们讲忏悔第一个、心识暗钝、然后第二个、烦躁不安。这是最好的忏悔时机。
这个业障,就像森林起火一样,你越快处理,它越容易处理,而且效果非常好,你可能三七二十一天,有正确的方法的指导,你这个业障碍就过去了。你拖得越久,这个火就到处蔓延变成森林大火,到最后你也放弃处理了,你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我再讲一次,业力本身,造罪的业力你只要知道,它不可怕,对你来说它是点状的...但是因为你的轻忽,往往都是因为轻忽、大意,它从点状变成面、变成全方位的、变成一种广大的业障,甚至于让你起邪见颠倒。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行禅师:实相,是无法被概念捕捉到的。

一行禅师:实相,是无法被概念捕捉到的。

一行禅师 

让我们暂且以一支舞自娱,以使自己更深刻地理解“知晓”。假设我说:“我知道有风。”“我”指的主要是我的“心”而非身体,所以,这个句子真正的意思是:“我的心知道有风。”心是那位知者,所以实际上我们是在说:“知者知道有风。”“知者”是主词,“知道”是动词,“有风”则是受词。但“知者知道”这种说法很好笑,不是吗?
我们认为,“知者”是一个独立于所观察对象的实体,栖息在脑中,为了了解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进入“外面世界”做短暂浏览。就像用尺丈量东西,我们也把自己的“心”套进由心本身所创造的预设模式中。因此,所谓的“心”,是既不纯净又不真实的心,它已落入概念的陷阱之中。
实相,是无法被概念捕捉到的。
当我们说:“我知道风在吹。”我们并不认为有某个东西在吹其他东西。“风”随着“吹”存在,若没有吹的动作就没有风。知晓的情况也是如此。心就是知者,知者便是心。我们是在谈“知晓”与“风”的关联。“知晓”是去明白某些事。知晓与风不可分离,风与知晓是一体的。
我们可以说“风”就够了。“风”的存在暗示了“知晓”的存在,以及“吹”这个动作的存在。若把“我知道风在吹”这个句子浓缩成只剩下“风”,就可以免去语法上的错误,并且更趋近真实。
日常生活中,我们已习惯于某种思考和表达模式,因而是在认为万物都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认知基础上思考和表达,而这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使我们难以穿透幻象,难以进入非二元对立、无分别的“实相”——无法用名相概念表达的“实相”。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