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别被今生的因缘所骗。

别被今生的因缘所骗。

净界法師

“师父,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最先入胎,往生的时候也是最后才走。那么我们生生世世都是同一个阿赖耶识吗?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样?

它受熏那!你每一次投胎,你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寿命吧,或者几天、或者几年、或者几十年,对不对?那你这个生命,一定有一些身口意的活动嘛,有这个身口意的活动,你一动,第八识就开始受熏。所以,你不可能每一生的阿赖耶识都是固定的,不可能。它不断的接受信息,你不要说每一生,你今天的阿赖耶识跟昨天就不一样,一天就不一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为什么我们出生以后,都不能记得以前的事情?其实阿赖耶识有很多种子,你今生只是你阿赖耶识很多很多种子其中的一小块种子起现行。所以,福报大的人他很难修出离心,他很容易被今生的美好的光景所骗,他以为他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福报大的人很容易起常见。我要提醒大家,你今生可能是你无量生命里面最美好的一次,真的。

你可能过去受生了很多三恶道,你也忘掉了,你刚好今生抽中了你最好的一块业力出来,你今生是你无量的种子其中一小部分。佛陀用水泡做比喻,你想想看,大海的海水这么多,它只是其中一个水泡。不要太相信今生那!它是你很多很多生命的其中一小块而已。你真的不要被今生的因缘所骗,尤其福报大的人,佛陀要我们修无常观。

所以,说因为你这个业力本来就没有什么相关性,你今生可能就是哪一生做了五戒十善的业,或者是上品、或者中品、或者下品,这个业力就表现出来。而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我爱执呢,第七意识的执著很特别,它不缘过去,也不缘未来,它只执著今生,所以这为什么它不能把前生的自我概念延续下来。

第七意识是很专心的,它随所生所系,得什么果报,所以第七意识缘什么像什么,当你是蚂蚁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蚂蚁的自我;当你变成一个国王的时候,第七意识就变成以国王为自我,所以它的这整个因缘,全部都在变化当中,所以佛法讲无我,它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所以我这个地方补充一下。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享受人生”,我们以前的人生宗旨。

“享受人生”,我们以前的人生宗旨。

净界法師

我们谈一下,我们以前在没有修菩提心之前,我们第八识是受谁主导呢?对了,受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攀缘心,攀缘人天快乐的果报,所以,我们以前的生命只有一个宗旨,叫做:「享受人生」。我们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让自己这个自我意识来享受,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生死。那么这种享受的心,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给破坏了,因为你享受一定要有分别心来带动,你不打妄想你怎么享受人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嘛,生命是苦多乐少。所以,享受人生的概念是你自己想出来,就是说我们把人生美好化了。

我们可能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曾经有过一次的快乐的经验,然后你就拿那个经验来看所有的人生。我们为什么能够去承受人生的折磨?生老病死的折磨?因为你觉得,你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快乐的影像,那个影像支持着你,让你继续走下去。但是这个影像,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破坏了,所以这个时候菩萨自我意识这个道路被封断以后,它就不知道何去何从?这个生死这么多的善恶的业力,该往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一个引导我们业力的一个力量出来,第一个就是「菩提心」,重新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不能受自我意识引导。

那么这个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因为个人的根机的不同。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第一个因缘:闻法欢喜。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的这种各种的教法,听了以后特别的法喜,而发起菩提心了,第一个依法而发心;第二个:见佛的功德。看到佛陀在大乘经典,有种种的神通道力变化,依人、依佛而发心,见佛功德;第三个:悲众生苦。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一次一次的跳入生死的火坑当中,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他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发心了,悲众生苦;第四个:哀圣教衰。看到佛法在末法时代,代代的相传,法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了,所以刺激菩萨的一个使命感,为了护持正法而发菩提心。

那么这四种因缘都能够使令一个菩萨产生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个就是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了。以前是以享受人生,一种攀缘人生为动力,现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动力。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行,必须放弃享受吗?

修行,必须放弃享受吗?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为了修行,我们是否必须,放弃生活中所有的享受?”

首先,重要的是要真正知道,我们所说的“享受”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说到享受,我们在享受的是什么?是真正的享受吗?例如,我们过去喜爱沙做的城堡、小玩具车、芭比娃娃,但或许如今不再喜爱了。所以我们曾经喜爱过现在不再喜爱的,现在也喜爱着一些过去未曾喜爱的;同样,现在我们所喜爱的,或许将来不会再喜爱。

我们也不知道,现在所喜爱的将来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问题。比如,我们可能爱吃冰淇淋,但那对我们好吗?我们可能爱吃油炸食品,但那会让我们患上高血压,进而缩短我们的寿命或者导致我们的死亡。

我们可能喜欢政治上的权力,但那可能把我们送进监狱,让我们被判刑。所以,在回答“为了修行佛法,我们是否必须放弃享受”这个问题前,重要的是,先问一问“什么是享受”?那些我们认为是享受的事物,它们真的是享受吗?如果是的话,可持续多久?代价是什么?这些是应该问自己的重要的问题。

经常,我们努力工作十一个月,然后去夏威夷休息一个月。目前的世界就是因我们的贪心而被设计成这样。我们这么努力地工作,以便可以过个开心的周末。当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时,我们做的很多事真的很荒谬。

我们是否喜欢有一辆闪亮的车子,然后不断地担心它被撞到、擦到或者被偷掉?我们是否为了漂亮的外表,而去经受不吃饭以及锻炼等等那些持续的苦楚?

另一方面,如果享受是拥有简单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足够的食物、居所,或者一个伴侣,那么佛教不是一定要你放弃那些。为了修行佛法,你不必放弃任何真正的享受。事实上,是精神之道让你更加享受生活。它甚至教你如何庄重地、恰到好处地以及经济地享受更多。
事实上,佛教不仅教你如何自己过得快乐,与此同时不给他人带来伤害,甚至让他人也能享受自己的生活。例如,布施是一个佛陀教授的、重点强调的方法,在中国也被普遍修持。在中国人们有着布施这样一个好习惯。

如果你不是为了作秀或者攀比,而是出自真诚的善意赠予某人一块钱,我们可能认为这会让接受者开心。但是别忘了,作为赠予者,这多半会让我们自己开心,因为能够帮助别人、改变别人的生活会给我们带来如此奇妙的感受。你那一块钱可能甚至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让赠予者多么开心。... ...所以,如果从所有这些角度去思考,你会明白,佛教一点儿也不是一条要抛弃欢乐和享受的路径。相反地,它真的是种让自己过得快乐的聪明的方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11年8月1日《经济观察报》采访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11年8月1日《经济观察报》采访

奥明宫学馆 

问: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富豪阶层,在他们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很多人都干过一些不可告人的损害他人及公众利益的事情,但他们现在作为成功人士很受追捧和尊敬,于是有些人就认为只要成功了,做过什么并不重要,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的社会佛家说的因果不虚不那么容易被感知呢?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根据佛教的看法,「业」会永远跟随你,如同影子一般,如果这些富裕的人做一些好事的话,是有可能弥补或净化他们以前做过的不好的事情。可是一般而言,我们实在是很难跟所有的人说我们不要有贪婪,虽然佛陀教导我们很久了,但这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

然而,我们可以学习一种比较聪明的、具有证悟观点的“贪婪”,甚至从一个常识的观点来说,如果我们能让穷苦的人稍微富裕一点,我们就可以卖更多的产品给他们。但是目前富裕的人不这样想,他们都只想到自己富裕,我在这里讲的并不是什么慈善的行为,只是在讲非常实际的做生意的观念,让别人更快乐一点、更有钱一点,也许不像你这么有钱,让别人更快乐,你自己也会更快乐。目前中国这一代富裕的人,应该有责任让未来的下一代的中国人更好,所以他们应该要想到贡献一个更和谐的社会,更能永续的环境,而且更具有远见,而不要在眼前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消耗殆尽。

问: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印象以及有何评价?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中国和印度一样,有很大的机会显示给世界上其它人——我们可以经济上变得富裕,同时还可以拯救这个地球,我希望中国不要失去这个机会。像美国这种国家,被他们既有的公共系统卡住了,所以如果他们要做的话,需要从头来过才行。但是像印度,他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做对的事情。我就是不了解为什么中国和印度非常勤奋地追随所有在西方做过的各种经济上的错误的措施。

我很希望看到20年后,印度在马路上跑的公交车是以太阳能跟水发动的,而不是汽油。他们可以现在就做这件事情。我也希望20年以后在中国看到,整个国家完全不用塑胶、塑料袋,但所有的东西都很新鲜地包裹起来。这是做得到的。因为我们上月球都做到了,不是吗?我非常佩服中国的铁道系统,公共的交通系统,非常好。有很多事情这两个国家可以努力。

问:但是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人相信落后就会挨打,我们认为当年打我们的国家一定比我们先进,所以我们现在都在学习那些被中国这一百年多来定义为先进的国家是怎么建设社会的,中国人这种恐惧怎么能消除?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这是一个对的问题!这就好像是有个把大便拉在裤子里面的人,在欺负那些还没有把大便拉在裤子里面的人。我们应该很得意自己还没有把大便拉在裤子里面,而且反过来教导那些把大便拉在裤子里面的人如何可以不要那样做。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11年8月1日《经济观察报》采访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知道这条生命线:中医难入门

不知道这条生命线:中医难入门

蔡长福 艾御享堂 

治国良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

想当一个真正合格的好中医,当个真正的良医首先要研究脏腑学,我们的古人有人提过,研究人类的脏腑,那就是汉医圣张仲景,一千八百多年前,他写出了伤寒论六经辨证,就是脏腑学,就是研究人类。一直到现在,对于脏腑学术的研究,没人提过。所以伤寒论六经辨证如今不能传承。只学个方证对应,用条文指导临床,这种学法是不能传承的。
比如说你有头疼病,治好了,后来又犯病,这就是病根没治好;比如说你牙疼病,治好了又犯病,这是老病重发,这就是你的病根没治好;比如说甲亢、甲减病,治好了又犯病,这就是你的病根没治好;比如说女人的各种乳腺证,治好又复发,这就是你的老病根没治好。

比如说咳嗽病,遇冷就咳,遇寒就喘,长期携带哮喘咳嗽,这种病最常见,想拔去病根很难。不要把咳嗽看似是一种轻病,咳嗽病就是体虚的信号,喘病也是如此。这种虚咳的病人,不能受凉,受凉就咳,咳嗽就是脏腑虚衰。脏腑不能供养肺,肺失去功能,太阳经不保肺,常常受风,常常受凉。淌汗后就冷,汗后就凉,汗后就咳,这证明脏腑虚到极点了。这类病人用修补法,治去病根,这个病才算治好,才不会犯病。

如果有这类病,要早早的预防,早早治疗,彻底治愈,防止五、六十岁以后生大病,那就需要修补脏腑法,来防止肺不生大病,治肺病要治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病胃必病,胃病肺必病。肺与大肠的关系它俩是表里之称,肺主一身之气,需要大肠来升降。需要大肠来代谢。大肠不升不降不能代谢,整个脏腑气机不能转化,营养不能再生,整个脏腑全毁了。

要彻底把病根治好,就得用修补法,彻底治愈。比如说,胃窦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糜烂、消化道出血、胰腺炎、结肠炎,肠道常常不顺不通畅,影响你的代谢,犯病的时候治好了,时间不长,又犯病了,这叫老病重发,新病又来。要彻底把它修补好,快快乐乐的活到六十岁、七十岁不生大病,你肯定能长寿。人到七十古来稀,在当今人该活到的年龄就是七十岁,八十岁为长寿、九十岁为高寿、百岁为寿星。

胆囊炎、胆结石、肝脏萎缩、肝胆管结石、胆道闭锁,转氨酶长期携带,大、小三阳携带,引起胰腺、十二指肠肿胀、三焦长期不通,不通不降,吃过饭必然要撑胀。这样的疾患,这类病人,太普遍太多了,最终结果肝胆先病。首先脾大、肝大,最终吃饭消化不良,不吃饿的难受,吃多一点就撑胀。出现这种症状,脾胃彻底失去了功能,肝胆彻底病了。只要你感到饭后撑胀这个病,肝胆肯定有大病,脾胃升降失调,大肠三焦常常不通。

期门穴这个地方,是脏腑气血交汇的地方,寒热错杂交汇的地方。乳顶这条线是胃的大络,乳顶往外再开两指,那是脾经交汇的地方。脾经外再开两指,那是肝经交汇的地方。咯吱窝中间是胆经交汇的地方。这四经交汇一处就在期门穴,在咯吱窝。期门上下、左右,乳顶的外侧到咯吱窝,这都是四经交汇的地方,这个地方最容易生病,肝病、肝癌、肝腹水,大小三阳携带,交汇就在乳顶外侧到咯吱窝。肝胆脾胃病,都交汇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也是营养气血交汇的地方。

乳腺所有的疾病,乳腺癌反应的症状也是在乳房的外侧,期门上下左右,乳腺癌从乳顶,往下乳根穴、中额穴、胃窦穴,恶性的乳腺症状都在这个地方。一旦胃窦常常出现有疼感,肚脐左边有疼感,小腹左边结肠处有疼痛感。到了弯肠就是大腿丫上,小肚拐 轻者有疼痛感,重者那个地方有黄瓜粗细的小梗。到直肠处、到肛肠。这个地方肛肠很细,解大便不是圆形的,大便很细,肛门很细,轻者小拇指头粗细,再细就跟筷子粗细一般。

这道线就是人的生命线。肛门细弯肠有疼、肚脐、乳腺中恶穴、乳顶穴,严重时乳顶往上来,缺盆常常有疼痛感。

这道生命线出现这么多症状,证明内脏太虚,正气失调,长期不升不降。大便常常难解,不好解,解不掉,解不尽,大便发黏,粘马桶,常常有宿食糟粕,这是二阳热长期携带造成的。如果出现二阳热、大便解不尽,大便黏,肠道肯定有问题,将来肯定有大的病变,当务之急要把肠道调干净,大便拉的通顺,解的干净。

我们临床要是不懂得患者这条生死线,光是拿药去找病、找方子去对病,这种医生等于浑水摸鱼。因为你不懂得脏腑学,临床辨不好脏腑,那你只好浑水摸鱼,王清任说“余常有更正之心,而无脏腑可见。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在临床上虽说是常见病,但没有好方法治疗,治好了又犯病。这种人活的很受罪、活的很累、活的很痛苦。一旦到了爆发期,遇到了庸医,治坏的多、治好的少,可能钱花了,人也死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怎么与杂念相处?

怎么与杂念相处?

太桥旦曾 

我们要允许杂念产生,但不要跟随这个杂念。当杂念产生时,我们要观察这个杂念到底从哪里来?现在住在哪里?最后又消失在哪里?我们要在每一个当下观察它。长此以往,这些杂念就成为了我们修行的助缘。

我们绝不能把杂念视为修行的障碍。杂念就好比大海中的波浪,它从海中产生,也会消失于海中。大海中出现波浪是不是一个坏事情呢?当然不是。海浪本身具有与海水相同的本质,只是形状不一样罢了。如果我们跟随杂念,或者对杂念有负面的看法并进行排斥,杂念自然就成为了我们修行的障碍。

要知道,连罗汉﹑八地菩萨以上都会有杂念。杂念本身既非好亦非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对待杂念,怎么与杂念相处。我们对待杂念,并非要如同对待一个对境或者一件事情那样来处理,而是要彻底认识杂念的本性。

当我们发现杂念来了,在第二个刹那就要观照它。当然,这点需要长期﹑反复地训练。通过不断地观察杂念,我们可能会发现,杂念的本质就是智慧,我们内心中杂念越多智慧越爆发,所以,杂念并非是绝对的障碍。现在很多修行人非常可怜,主要是因为没有依止善知识,没有在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下成长。这是最大的障碍。



從我的iPhone傳送

既然要做一件事,就别埋怨!

既然要做一件事,就别埋怨!

净界法師

  • 讲心态问题,就是保持欢喜心,就是前面六波罗蜜多,在饶益一切有情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心情呢?『深生欢喜』!那么菩萨自己的内心的欢喜,乃至于对所生起的饶益有情的心,你要更加的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就是说你既然要做一件事情,你就不要有埋怨,这个很重要。菩萨道就是说,你要做之前你先量力而为,你要么不做,要么你就欢喜的去做,就这样子。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忏公师父有一句话叫:「随缘尽分,尽分随缘,不能强求」。
  • 因为你一强求,诸位,前面是一种理想的发心,但是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一定要量力而为,因为你超过你的负荷,你自然会埋怨,那就非常可惜了。因为你埋怨一起的时候,就回到自我意识了,你所有的善业都带业,通通带业,得果报的时候,你就不得自在,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个水果就不纯了。所以你在做的过程当中,请你先评估好,你是不是可以做,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量力而为,但是用最大的欢喜去做,保持欢喜意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 我们在一生当中,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很多事情可能没办法做。那别人去做怎么办呢?对于其他的菩萨在修习六种意乐,在修习六度的时候呢,他在成就种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种善根的时候,菩萨呢深心随喜,多加赞叹,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意乐。
  • 前面的这个爱重作意呢,我们是偏重在自受用圆满,这个地方讲他受用的菩萨的波罗蜜圆满,就是我们能够把他人的功德,把它透过我们的随喜赞叹,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生命来。因为你不随喜赞叹,你很可能会产生嫉妒,你一嫉妒的时候,你就跟众生的功德产生对立了。圆满的功德最忌讳对立,因为你一对立你就不可能圆满。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功德圆满,我们必须要随喜赞叹别人。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相寂止、无相寂止、初步胜观的精要引导

有相寂止、无相寂止、初步胜观的精要引导

阿知·仁增坚赞 

师:你现在禅修多久了?

弟子:应该有两年以上。

师:怎么禅修的?

弟子:有时候修有相寂止,有时候修无相寂止。因为我发现有时候状态不太好,修有相寂止念头会比较多,反而修无相寂止念头会减少;有时候修无相寂止念头又会多一点。

师:好,那我问你,你是怎么修有相寂止的?你描述一下怎么安住的?

弟子:按照您说的,像婴儿一样看着它,没有分别念地安住在所缘境上面。

师:嗯,假如说我看着它,眼睛能看得到它吗?

弟子:看得到。

师:完全看不到。眼睛看到的是它的形状和颜色,但我们不是在它的形状上安住,也不是在颜色上安住。假如说这个柚子,刚开始我用眼睛看一下,然后我的心安住在这个柚子上面,不是安住在柚子的颜色和形状上。柚子有颜色,但柚子的颜色不是柚子吧?

弟子:不是。

师:柚子有形状,但柚子是不是形状?

弟子:不是。

师:对,柚子有形状,但柚子不是形状;柚子有颜色,但柚子不是颜色。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安住在这个颜色上面,也不是安住在这个形状上面,应该是安住在这个柚子上面。柚子是它的体性,形状、颜色、大小等等这些都是它的特性。不要在它的特征上安住,应该在它的本体(本身、体性)上安住。

这样的话,它的体性才是安住的所缘,而我的注意力是能缘,注意力集中在它的体性上面,就这么单纯地安住,也可以说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保持清晰明了、了了分明就可以了,没有别的要求。这就是有相寂止。

无相寂止没有一个安住的对境,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安住的所缘。我们的妄念大部分跟过去和未来有关系,过去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好还是不好,就让它过去,不要再想,不要再追究;未来的事情,禅修的时候,也不要计划;剩下的就是当下,当下也不要有思维,就在这样的状态中安住,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状态中,保持清晰明了,这就是无相寂止。在这么个状态中安住,这叫心静下来了,就这么修。

以心看心时,会变得清晰明了,心不是清晰明了的吗?在清晰明了的心上面注意力集中,这个叫什么呢?就叫心看心,也可以叫以心观心。这样修的时候,感觉有一个被关注的心、一个能关注的心,好像有两个心一般,但有没有两个心呢?没有两个心,这只是一个感觉而已。从以心观心开始,就是初步的胜观。坚持修下去,慢慢地,这个能看的和被看的,也可以说能和所慢慢地就不是很明显了。

你就这么替换着修,有时候心散乱了,如果是清晰明了地知道心在散乱,也没有关系,不要太纠结,但是尽量不要散乱。如果心散乱了,你也知道心在散乱,这是好事。假如说一个小偷进你家了,虽然你没有把他赶出去,但是你知道他是小偷,这时候他也没有办法偷东西了,因为你已经发现了,是不是?禅修也相当于这样,你已经发现这个妄念就可以了,就这样修,好吗?

弟子:好。



從我的iPhone傳送

依体起用是上上根器者才有可能

依体起用是上上根器者才有可能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

“尽知一切心念”通常讲的是众生的想法,这里面讲的是智正觉世间,我们大概也要分体相用来讲。

心念的作用从本体上是无所不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心的作用,假如是凡夫的话,他会受到背景的影响,因为有背景的影响,那个心才做妄心。假如我们现在是个行者,我们已经看穿了这一点,心能够不被那个背景、那个意识形态所影响,第六意识不来起作用,这个时候所产生的就是,心的产生直接跟心的作用连接,作用完毕就消失了,这个就叫做入萨婆若海。

它消失不是不见,消失以后有果报。凡夫的果报是有漏的,所以有苦,顺的叫福,不顺的叫苦,因为凡夫是背景所衬托出来的。一个行者从心念的产生到心念的作用,不透过背景,入的是萨婆若海,这个时候也有果,但是这个果没有苦乐受,纯粹都是清净的。那一个心念的产生,经过作用入娑婆若海,所产生出来的那种境界,那才叫做清净法身佛,从这里来的。所以它无所不在,这个就是本体,华严所要入的大方广境界的体相用,就是这个体。

相,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显现出来的相,当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因为没有意识形态的背景在作取舍,它只是存在而已。譬如这一个塑料的经架,买来两百块,当初我们临时架设的台座,那有这个就不错啦,这个经架,不但经本这么大要摆得下去,连个录音机麦克风都要摆上去了,很庄严。现在这一张桌子是一百多万的了,因为有这个背景一百多万,所以这个经架就要重新来过了,因为工匠看一看也不适合,亏我做得这么美,它的背景会起作用的。

这个经架要有知,这个时候就它变成“倒霉的道人”了,说我还是退到一边去好了,这就是心的存在。这个存在的意识形态起作用,要不要起分别是你的事,它起作用在这里。假如你说我看不出来,那叫愚痴,不叫不分别。不分别是经过这个训练以后,我也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这才叫不分别,那个根本看不出来,他根本是愚痴。

凡夫是透过这个心的存在、心的背景作用,所以他在起分别作用。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它只是存在而已,当它跟着我从美国跑到台湾的时候,它功能很大,这个时候,你又会觉得它的功劳相当大,那是那一个背景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它功劳很大。到底它的存在是很大还是很差呢?那是人的分别,你的背景在起作用。

现在告诉我们,这个作用不起了,它只是存在,只是这么一个东西而已,你能不能够很单纯的,很正确的如实了知它的存在?这个就是实相。当你有背景在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幻象、假象,不受背景影响的时候才叫实相。那么这样的心念,你能不能够看得清楚?“尽知一切心念”叫智慧。所以它的存在本身,不起那个作用的,只是存在而已的,那个存在就叫圆满报身。心的这种作用分别,你能知、能舍,这个叫清净法身。

在这个时候,从这个相要起作用,用要很大,怎么大?这两部分都要有:我知道凡夫的心是背景起作用,我知道圣人的心是背景不起作用。看得出这一点的时候,一个行者是可以用它也可以不用它。就像刚才讲的,今年是佛历2545年还是佛历3053年,随你,我要用,用哪一个都可以;我要不用,那我就不用。能够用与不用,用到恰到好处的时候,那就是用大。

体相用你不能免,华严为什么讲大方广境界?那不是讲来吓人的,体大、相大、用大,就是大方广了,哪个大?怎么大?你要大得出来。体相用,体是什么,相是什么,用是什么?要弄清楚。所以我们讲三身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百千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通常有人讲报身叫相,化身叫用,那就看个人定义了,我认为是无所谓。从传统定义来看,我们通常来讲,释迦牟尼佛百千亿化身,他是已经显相给我们看,卢舍那佛是起作用。可是从基本定义来看,卢舍那佛是相,释迦牟尼佛是用。所以这两种差别,你知道就好,你要怎么用,我想两者都可用。你说这个是相,那个是用,其实相跟用都差不多了。

体相用三者,你一定要识相守体,知道相是什么,相表达出来,我们要守住本体。所以我们以佛教来看,北传、藏传、南传,他们显的相都不同,这无所谓,你要了解,一个行者或者一个僧宝、一个信仰者,他对于这个宗教是怎么进来的,一定是从相进来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都是法门龙象,那不可能。法门龙象的话,他真的能够从体起用,否则绝大部分都是识相守体,透过相来守住体,然后透过相来发挥妙用。能够天生就不用相,守住体又能用的,那是上上根器者。传统来讲都是依体起用,而我们在这里特别要跟各位讲依相起用,依体起用的是上上根器者才有可能。否则我们最好是以凡夫众生,中下根器的人来自居,容易谦虚,不易傲慢。识相守体,依相起用,我们是基于相来的,所以佛教这些基本礼仪我们都要有,都要知道,但你可以变化,你要知道,古代的标准跟现代的标准不同,那你相要定出来,借这个相起那个用,借这个相守那个体,体相用都会具足。

撷自《八十华严——明法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冈波巴大师传-2] 向内探询你的心,此乃真正的上师

[冈波巴大师传-2] 向内探询你的心,此乃真正的上师

堪千创古仁波切教授 

巴沃法影 



冈波巴的修道传记总共分为三个部分:一、冈波巴如何开展其大乘种性;二、如何了证大手印;以及三、如何将他的法行事业遍布全世界。


 - 堪千创古仁波切教授 -


为了让冈波巴生起信心,密勒日巴唱了这首道歌:

顶礼上师怙主圣众。
于东方有白雌雪狮,即使狮乳必然滋养,唯帝释天得以饮用。于南方有斑斓奇虎,据言必然勇猛超凡,唯东比嘿汝嘎得以骑乘。于西方兜率天圣地,据言所见皆极优美,唯无著尊得以看见。于北方有白鱼胆囊,据言其味必然苦涩,唯龙族后祖阿仁钦得以食用。

那洛巴之法道甚深,据言必为迅捷近道,唯有怙主大译师玛尔巴得以行旅。玛尔巴之无垢口耳传承,纵使必能生起觉受了证,唯我密勒日巴得以修持。密勒日巴觉受只字片语,纵使各个必然直指要点,吾唯授予汝此卫之僧人。

此一老人不受金财,此处亦无炉可煨茶。吾子若欲全心修持圣法,勿求此生享乐,当思来世。汝若欲持噶举传承法座,莫因文字而乐,当求其义。汝,比丘,将此谨记于心!

在密勒日巴唱完欢迎道歌之后,冈波巴说:“如同所言,‘行者供养三世佛陀如山之宝所得的福德,仍比不上为上师献供一根毛发而来的福德。’还有比这更为深奥而能累积福德的方式吗?”

密勒日巴回复:“有的。”冈波巴当即请求开示。

密勒日巴答道:“那就是对上师所给的口诀指示加以修持而不令白费。”

冈波巴问:“有没有即生证悟的口诀指示呢?我先前从某位噶当巴上师那里听到,确实有这样的口诀;但当我询问另一位上师时,他却说:‘那只是空谈,并没有即生证悟的方法。’他还说:‘行者所能获得的最高成就,就是藉由修持本尊法而亲见本尊,除此之外,别以为可以即生证悟。’所以,到底怎样才是对的?”

密勒日巴回答:“你所听到的即生证悟是有可能的这回事,并非只是泛泛空谈,而是真实不虚的。如果能遇到一位真正具格的上师,而学生也完全成熟并做好准备,便有可能即生证悟。如果你在本尊坛城中领受灌顶,之后如理如法地依此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有可能即生证悟。”

稍后,密勒日巴建议冈波巴:

“若你真的想要修持口诀而即生证悟,就不该和只会空谈的人在一起。你不要听从或跟随他们;相反地,应该多花点时间与修持的人为友,听听他们的经验。

现在,你应该把心安顿在我刚才所说的话上,要相信我之所言皆真实不虚而认真依循。不要跟从那些试着用世间八法哄骗你的人,有的人就是会想做这种事情。你只要坚守我所说的话就好。

你在修道的时候,难免会有犯错与误入歧途的风险。禅修空性时,要注意四个主要的错误:一、执着空性为有相(误将空性执为标签);二、对于‘空性乃为所知法自性’的误解(误将空性视为所知对境的自性);三、对于‘空性作为对治’的误解(误将空性视为对治);四、对空性产生执着(执着于空性)。

禅修空性所可能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是认为‘既然在胜义谛上万法为空,因而驳斥在世俗谛上万法有所显现’。第二个错误是认为‘既然轮回和涅槃皆空,因此不管我们做些什么都无差别。’第三个错误是‘把空性当成负面念头的解药’,因而在生起恶念时,不作检视也不作对治,反而只是思量‘它们就只是空的’。第四个错误是认为‘既然一切事物皆空,无论禅修与否都无关紧要’,而单单想着既然一切皆空便不需修持。如果出现这四项错误的其中一项,您的空性禅修便不甚如法。

尽管如此,对初学者而言,这些错误仍属有益,因它们可帮助行者舍离执念。

一般来说,如果不能由衷对治自心(彻底从内心深处生起定解),就算暂时出现乐、明、无念的觉受,仍旧无法跳脱三界。那些经验之所以只是暂时的觉受,乃因为它们无法让人真诚对治自心。我们应该要从具格上师处学习真正的空性禅修,因为上师将为我们引介心的真实自性,如此一来,你的禅修才能如理如法。

禅修是让心安住于其自身的状态中,那是一种不作修整的状态,也就是心的真实自性。”

此时,密勒日巴唱了一首道歌,描述何谓心的真实自性。

看着自己真实状态的心,此乃真正的见地。若是于心之外寻找见地,就如富人向外寻找财宝,喔,医者僧人。

不要清除昏沉掉举之失,此乃真正的禅修。若除禅修昏沉掉举之失,就如同白昼中高举灯火,喔,医者僧人。

不要在迎与拒之间来回,此乃真正的行持。若行持时交替迎纳拒斥,就如同蜜蜂受困于罗网,喔,医者僧人。

安住于你对见地的信心,此乃真正的三昧耶。若于他处寻求,并无其他的三昧耶可守。就如同企图使河水逆流,喔,医者僧人。

要在你的心中生起信心,此乃真正的果位。若于他处寻求,并无其他的果位可得。就如同青蛙想一跃登天,喔,医者僧人。

向内探询你的心,此乃真正的上师。若于自心之外寻找上师,就如同企图放弃你的心,喔,医者僧人。

因此,一切显相唯心所造,喔,医者僧人。

密勒日巴解释了观视自心本性的四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见地(见),第二种是禅修(修),第三种是行持(行),第四种事成就(果)。

就见地而言,见地就是心的本身,我们无法找到不同于心的见地。于心之外并无其他的见地,亦无与心相异的见地,所有于心之外的见地都是一种谬误。有一则故事叙述了一名叫作杰的人,在他的额头上镶有一颗珠宝。某日,他因为疲惫而使得珠宝被额头的皱纹所覆盖,他以为珠宝不见而急忙四处寻觅。同样地,如果我们在心本身之外寻找见地,将遍寻不得,因为见地并不在心之外——于心之外寻找见地将徒劳无功。

就禅修而言,我们的心在禅修时,有可能过于躁进或过于消极。当心太躁进的时候,各种念头会淹没我们;当心太消极的时候,又会落入迟钝或昏沉的状态。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我们不应该去消除它们;相反地,应该把这些缺失视为心的真实自性。只要让心安住于对下述的了解即可:于心的自性之中,这些过失都是空的,并非真实存在。然而,若我们认为应该清理这些过失并进而试图消除,则将有如白昼点灯,根本毫无意义。

就行持而言,和针对禅修所给的建议相似。我们不能怀着要做这个或不做那个的分别念、从事善行且不作坏事的分别念,或是认为于禅修中有某些东西是好的而某些东西是坏的。如此分别的话,就会像受困在精密罗网中的蜜蜂一般——愈是挣扎就陷得愈深;相反地,我们应该完全地放松,相当自然地安住于心的真实自性中。

就成就而言,修持的成果来自于心的真实自性;这个成果并非来自外在,或是来自我们之外的事物。在我们的心之外,并没有可被寻获的东西;但若认为有个需要成就的外在东西,就会像青蛙想要跃入天空一般——试图跃入空中的青蛙必然跌落地面,终将一无所获。

 
 | 即生证悟   据说藉由修持,上等根器者可以在一生中达至证悟,中等根器者则会在死前或中阴阶段达至证悟。即使怠惰的行者也能在七世或十六世之中达至证悟。如果有人无法于这些期间达至证悟,是因为他们毁坏了三昧耶戒,那就有可能会投生到下三道。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