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你不看经典,那你怎么会开悟呢?

你不看经典,那你怎么会开悟呢?

净界 法師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我们前面说过了,你不管懂不懂,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你不能启动它。就是你们家有很多珍宝,但是你不知道藏在哪里,对你来说就是没有。

如果多多念佛自然能够通达真如理性,我个人是认为几乎不太可能。如果说你一个人念佛,你会知道生命是无常的,你都没有学教理而知道无常,我相信!因为无常是思议境。你说你好好念佛,你没有学教理,你说人生有因果报应,你会知道,我相信!但是,中道的实相,“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这种十方诸佛“佛所护念”的这种传承,你说你自己会觉悟,我真的不太相信。

我们看看历代的祖师,智者大师是怎么开悟的?他诵《法华经》开悟的。他诵到那个〈药王菩萨本事品〉开悟。蕅益大师诵《楞严经》开悟的。我看中国佛教两千年,只有一个人没有学教理,那个人是六祖大师,只有这一个人而已。他真的是没学教理,他就是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恍然开悟。但这种人都是多生多劫的大乘善根,他只要一点点小因缘就触动了。

当然,我不知道你的善根如何,但是一般人不容易,因为这是不思议境。我不相信,你不学《楞严经》、不学《法华经》,你这样子念佛、念佛、念佛,就能够悟到你的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真的不太相信。你相信吗?我看你也不相信,是吧?那这样子佛陀不需要出世了,那佛陀还讲《法华经》干什么呢?那你说舍利弗尊者,这些智慧都不可思议了,他修到阿罗汉,他都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嘛。是吧?其实不容易。“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说你念佛念到往生,我相信,佛力摄受;你说你念佛念到开悟,你都没有看教理,那除非你真的是上上上根人。但是我觉得末法时代这种人不多,应该不多。

但是,极少数极少数,特例!诸位你想一个问题吧:智者大师做不到,蕅益大师也做不到,你觉得你做得到吗?是不是这样?智者大师是诵《法华经》开悟的。他遇到慧思禅师,他不是开悟才遇到慧思禅师。他是遇到慧思禅师跟他讲《法华经》、一心三观,他才开悟的。我们现在因果不要错乱。蕅益大师是读《楞严经》读到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然后去参开悟的。都是有经典的启发。

就是说,经典它不是开悟,但是它会指出一个方向。月亮在这里,我的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我会指出一个方向,你顺着这个方向观进去,你会找得到月亮。当然你也可以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我也同意。但是我要提醒你,还有一句话:“诸佛义理,不离文字!”这样你们懂吗?你说它非关文字,没有错,文字不会让你开悟,但是你离开文字更不可能开悟。因为文以载道。佛陀灭度以后,他把道放在文字里面。你不尊重文字,你就自己摸索了。要不然你说怎么办呢?你不看经典,你今天不把佛陀的法宝尊重,那你怎么开悟?你告诉我你怎么开悟?

你说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充满了业力,充满了妄想,充满你的过去的习气。你顺着过去的走。你今天不看经典,意味着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叫做等流性,那你怎么会开悟呢?你告诉我你怎么开悟的呢?你今天开悟,你昨天为什么没开悟呢?它是一个水流。一个人要开悟,一定要佛陀给你指导,要有方便门。佛陀说你要怎么做,你要怎么去观察,这个都是文字的记载。所以我认为不太可能。你没有文字的指导,不太可能。



從我的iPhone傳送

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

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九、自满一切智菩提愿,亦令他满一切智菩提愿,心得安隐。
  是要使自己的自证智力达到饱和点,也要让我们周遭的人也能达到饱和点。一切智是无所不知,菩提愿是觉悟之愿。我们要将无所不知的智,都要能导入觉性的愿海里。这就必须下功夫去训练自己,培养自己的警觉性与观察力,然后要去超越,深入就能改造。一切智菩提愿是指自己去培养自我觉知的能力,不但自己有觉知的能力达到饱和,也令眷属达到饱和点,是为自满亦令他满。这个能力我们要有,否则是不尽责的,是逃避的。有这个能力,就会使我们的心得安隐。

十、自深入一切如来无尽智,亦令他入一切如来无尽知藏,心得安隐:
  自深入是自己本身所观之境的能力,所观之境是自己要深入一切法,深入一切如来无尽智。如来是自性,自性的无尽智藏就是至高无上的智慧。要用我们觉知的能力,进入至高无上的真理领域。我们自己如果没有能力,就不可能进入,因而至高无上的真理也只是假相,成为一种知识而已。知识化就非真实,真正的“真理”是一种感受的,它是指生命存在的最纯洁、最纯然的状态。最纯洁、纯然的生命真理状态、是还未诞生的状态,就如古人所言“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已经出生的状态,对于还没有出生的状态,就没办法感受。真理与生命的本然状态,是指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未出生之前,我们如何能知道呢?所以修行的关键就在此。这是古人的语言,用现代的白话来诠释就是如此,我们何以感受不到呢?因为我们陷入自我迷恋的漩涡中,懂得几个专业术语自以为懂了,事实上根本不懂。

  “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用语言文字解释都是知识。语言文字是无法了知生命存在本然状态的,因为我们根本没办法感受。例如修行人的身体生病,大家都会很热诚的用很多方法去治疗,其实那些方法都是无效的,因为只有当事人最了解自己的病,要用什么方法医治。身体产生什么变化,自己最清楚,如果连这种觉知的能力与观察的能力都没有,那就不算修行人,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的状态要有感受。

  一般人对于知识很容易接受,对生命存在的本然状态的体验就不够,对于真理无污染的本然状态体验不够,为何要用“未生之前”?因为只有那种状况不受污染。我们一出生就被污染,因为我们都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的价值判断去框它。例如一个盘子,一般人用来专做某一种用途,你能否将它转回到其原来的面目上来。实相是完全无有定义,没有框框的形态,而这种状态就必须去感受,若无法感受就会很痛苦,因为你被社会意识形态所牵引。因此真理存在的本然状态是至高无上的,我们要慢慢去感受。先将理路分辨清楚,再进入其原始状况内,就是深入一切如来无尽智藏。真理与生命的原始状态就是本体,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进入那种状态,就必须要有一切智菩提愿,才能进入,否则无法进入。希望我们都能以自证智力入境缘法力,心得安隐。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安隐。
撷自《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宗萨钦哲仁波切:真正的修行者就在那里,但我们却看不到!

宗萨钦哲仁波切:真正的修行者就在那里,但我们却看不到!

养心读书

在米拉日巴的十万首道歌当中,其中有一首是在讲述安静的地方。他说,就是在这样安静的地方,过去所有的菩萨找到了他们所要找的东西;也就在这样的地方,不须要太费力,三摩地很自然便会生起。 

把我所有在印度、不丹、西藏的佛学院加起来,也许有超过1500位学生在学习佛教哲学。不过我开始感到有点疑惑,我是不是在以所有这些佛教研究提供大家一种对佛法的渴望?这样做是否真的让大家真正接触佛法?

我佛学院里的学生僧众可以直接在心里默诵许多经论,我可以说学院里有超过一半以上非常好、非常优秀的学生和学者,我的叁个佛学院里也已经培养出大约超过100位堪布,其中有许多堪布也到其他教派传承的佛学院去,甚至去教书。

但是如果问我这当中有几位真正的佛法修行者,那我就要好好想一想才能回答了。这里头也许有学者、有僧众,但是有没有真正实修佛法的修行者呢?我有点怀疑。

事实上,许多僧众、学者、堪布的自我很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学者,同时因为有了些许的佛学知识,他们反而失去了最纯真、最塬初的虔诚心。对于所有精神上的修行,不论是持咒、打坐,或是绕塔、建舍利塔等等,他们都会说“噢,所有一切都是空性,所以不需要这些。”之类的话,他们变得很会谈这些。

举个例子,很多学者就像这样:假设我们从来没有去过菩提迦耶,许多的学者会去研究菩提迦耶,他们会研读有关菩提迦耶的一切,所以他们知道菩提迦耶的形状、尺寸、距离、大小等等,他们很懂,但是他们从来没去过那里,不仅从来没去过,他们甚至不会想去。

但是有些佛法的修行者,他们或许不是学者,他们没有去研读菩提迦耶,对他们而言,他们会想“噢!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我只有一个长假,我不可能花六天时间去研究菩提迦耶的资料,我只要直接买机票去那里就好了。”

修行者也许没有那么丰富的学识,但是他们修行,所以就直接去了。没错,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资讯,所以他们在路上会遇到一些曲折,不过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正在往道上行走。

这些实修者他们知道自己是不足的,他们会犯错,但他们会从这些错误当中学习,然后总有一天他们会到达目的地。而那些学者却还在继续研读书本。

当然,若对这一切完全一无所知,先有些资讯是很重要的。研读是好的,尝试学术研究或学习批判也是很好的,不过,从事学术研究或学习批判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要找到修行的道,然后实际的去修行。

西藏有四个教派传承,虽然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精确,但我认为萨迦派与格鲁派是比较学院倾向的,而宁玛派与噶举派是比较倾向实修的。他们彼此之间常互相开玩笑,有时候那些玩笑开得满认真的。我有些萨迦派的朋友说:“如果只是修行却不研读,就像四肢残障却试着要攀岩一样。”

我回答他们:“但是你知道,典型的格鲁巴,他们试着去拥有一千双手臂却从来不去攀岩,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必须强调,在现今这个末法时代里,决定要直接去菩提迦耶的人是很少有的。第一,佛学在现在是比较式微的,特别是用研究的方式来看待佛法、接近佛法──那种“佛法文化”,现在也许还存在许多那种从文化上产生的佛教徒,而真正学习佛法的佛教徒可能越来越少了。

更糟糕的是,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就像白天里的星星一样,他们就在那里,但我们就是看不到。

所以修行真的是非常重要,加上我们其中很多人其实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们这些人当中,有些正处在由山顶开始慢慢往山下走的状态,如果我可以活在地球上90年,那么一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很宝贵的,所以将自己的精力跟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在修行上非常值得敬佩,也是我们大家应该非常渴望以此为志的,我们应该要这样祈请。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此做,“心”将焕然一新。

如此做,“心”将焕然一新。

阿姜查尊者 

觉醒地停留在一个所缘上 心将焕然一新
我们必须开发内心,就如开发身体一样,必须锻炼它,早晚慢跑,身体很快就会变得敏捷与强壮,呼吸与神经系统也会变得更有效率。锻炼心的方式与此不同,身体必须动,心则必须静,要引导它停止、歇息。

例如,禅修时采用一个所缘--入出息,作为基础,成为我们注意与省察的焦点。我们注意呼吸,代表我们是清醒地跟随呼吸,注意它的节奏来与去,放下其他一切。觉醒地停留在一个所缘上的结果,将会让我们的心焕然一新。但若让心四处游移,它就无法统一或静下来。
我们说心「停止」,意味着它感觉自己好像是停止的,不再四处乱跑。就如我们拥有一把利刃,若不加选择地乱割东西,如石头、砖头或草坪,它很快就会变钝,我们应以它来切割适合的东西。同样地,若让心跟着毫无价值与用处的念头与感觉流浪,心会变得疲惫而虚弱。若心缺乏活力,智慧就无从生起,因为无活力的心,就是没有定的心。

若心不停止,就无法看清六尘的实相。觉知心就是心,六尘就是六尘,如此的认知是佛教成长与发展的根本,是佛教的心要。当我们看见自己与行为模式时,就会发现自己就像小孩一样。小孩什么都不知道,从大人的眼光看小孩的行为,他游戏与跑跳的方式,他的行为似乎没有任何目的。若心未调伏,它就如小孩,我们糊里糊涂地说话,并愚蠢地行动,可能连酿成大错都还不自知。

因此,我们应训练这颗心,佛陀教导要训练心,要教导它。即使以四种资具护持佛教,我们依然是肤浅的,他只及于树的表皮或边材。对佛教真正的护持--树心,只来自于修行,依循教法训练身、口、意,别无其他,这才是精华所在。若我们正直与诚实,拥有戒与慧,修行就会成功。那里将没有怨恨与敌意的因,我们的宗教就是如此教导我们。



從我的iPhone傳送

胃痛、头痛、心绞痛,心肌、心脏、心律有问题,一个良方三味中药

胃痛、头痛、心绞痛,心肌、心脏、心律有问题,一个良方三味中药

国医名家频道 


作者 l 神希园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每每聚会后,发现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大,就只好拿这句话来自我安慰!然而,这句话的确内涵颇深,比如中医治病也是如此,“药不在多,有效就行;方不在广,有用才行”。毕竟,中医治病终归还是要靠“实效”说话。

古往今来,中医方剂千千万,有药仅一味的独方,也有平均药用七八味的经方和时方,更有一般药用四五味的“三两三秘方”,当然也有几十种中药组合的大方。但是,从古今所有方剂的平均药味组成来说,大概率是“十味”左右。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开方从来就没有要比一下谁开的药多,谁开的药少,真正要比的是,谁用最少的药,就能起到好处的治好疾病

比如在治疗疼痛的时候,其实无论经方时方,都有一些名方,仅仅几味药的那种。经方中的芍药甘草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全方都只有两三味药。而时方中也同样有只需要两三味药的良方,失笑散、丹参饮便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丹参饮

丹参饮是出自清代名医陈修园的《时方歌括》,全方主要由“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三味中药组成,煎服方法是用水一杯半,煎至七分时,去掉药渣,温服。对于丹参饮的现代用法,依然可以按照原方剂量进行折算,也就是丹参30克,檀香3克,砂仁3克,水煎服。

丹参饮这个配伍是有它独特意义的,全方以丹参为君药,主要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以檀香和砂仁为佐药,主要发挥行气宽中止痛的作用。俗话说得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丹参饮就是专门解决“不通则痛”的,而且只要方药对证,煎服得法,在临床中的效果自然是很好的,诚如清代名医陈修园所说,一个字:“稳”

之所以就这么三味中药就能发挥如此奇效,最重要的还是陈修园所选的三味中药比较特殊。丹参是全方的君药,也是一味“活血散瘀,镇静止痛”的良药。明代医学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指出,丹参“去滞生新,调经顺脉”,是一味药用功效十分强大的中药,并进一步指出,一味丹参,“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䓖”,所以,丹参一出,瘀血必散。

对于檀香来说,《药性赋》中如是说,“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却把它的功效表述的淋漓尽致。这与现代中药学对它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从中药学的角度来说,檀香味辛性温,归心、肺、脾、胃经,主要具有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的作用,临床常用檀香治疗胸痛、腹痛、胃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只不过檀香的用量一般比较小,常规剂量为2~5克。

对于砂仁来说,它的用途也堪称“神通广大”,明代医学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指出,砂仁“散结导滞,行气下气”;明代医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指出,“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砂仁治之,奏效最捷”;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指出,“和中之品,莫如砂仁,冲和调达,不伤正气”。综合而言,砂仁这味中药的临床用途还真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诸多惊喜,善于运用,必能在临床中发挥惊人的效用。

药理研究表明,丹参饮对于对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学胃肠道系统都有一定的作用[1]。而且药理研究发现,丹参饮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收缩力,降低血浆黏度,改善微循环[2];不仅如此,丹参饮还能抗心肌纤维化,影响心肌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抗凝,影响心脏超微结构,保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3]。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丹参饮不仅可以促进红细胞再生,还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起到降血糖作用[4]。

对于丹参饮的现代临床用途,可以说是极其广泛。临床研究发现,丹参饮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胆囊炎,胆囊手术后遗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肝炎[5];慢性胃炎,肺源性心脏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6];心律失常,心力衰竭[2];胸痹,胃脘痛,头痛[7];冠心病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糖尿病心脏病[8]等多种疾病。

无论是从中医临床角度,还是从现代药理角度,都不难发现,丹参饮虽然只有仅仅三味中药,但是它在临床中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它无论是对于胃痛、腹痛、头痛、心绞痛、痛经等疼痛性疾病有较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对于心肌问题、心脏问题、心律问题,它都能发挥颇为独特的作用,而且药用效果也是不俗的,堪称心脏的“守护神”。

丹参饮作为一首“祛瘀、行气、止痛”三合一的奇效良方,临床用途也很广,且仍有更多发挥空间。不过需要记住的是,丹参饮的主要适应证是气滞血瘀,如果不符合气滞血瘀证型的,使用丹参饮可能无效。另外,由于方中丹参活血作用较强,且用量很大,因此孕妇不宜使用,女性经期不宜使用,有出血性疾病的不宜使用,以及对本方中药物过敏的人群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孔令雷,杜冠华.丹参饮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3):197-200.
[2]李国英,李征.丹参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2):172.
[3]陈惠,孙朦朦,安然,等.丹参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1):27-30.
[4]陈亚红,刘传鑫,何涛,等.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草药,2019,50(5):1164-1174.
[5]胡治文.丹参饮的临床应用和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1):63-66.
[6]赵富花,刘永刚,何进来.丹参饮的临床新用途[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2):160-161.
[7]于广莹.丹参饮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65-1366.
[8]李诗畅,张慧,于莹,等.丹参饮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7,34(5):117-120.



從我的iPhone傳送

邱阳创巴:证悟后还会起烦恼吗?

邱阳创巴:证悟后还会起烦恼吗?

养心读书会 

  问:我们修行有成就了,开悟、证悟了,那个时候还会起烦恼吗?还有习气吗

  达真堪布答:不是证悟以后就没有烦恼、没有习气了。一地以上、八地以下的菩萨也会生起烦恼,但是他们生起烦恼就像用棍棒来击打水面,一阵水波过去,很快会恢复平静,不留痕迹,因为他们都有大智慧。而凡夫生起烦恼,就像用棍棒击打泥潭,当时也乱,过后也乱,一直乱到底。烦恼过后,心里还有痕迹。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境界把握不住、生起烦恼的时候,要尽快忏悔清净,相续中不留任何痕迹。如果做到了,你就是个菩萨。如果生起烦恼以后,没有忏悔,还留有痕迹,那你还是个凡夫。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意宝藏(2011年版)第5天

如意宝藏(2011年版)第5天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昨天我们主要传讲的是,在修上师瑜伽或平常座上的时候,应该在什么时间用功最好,当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一天不间断四座,这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当今这个时代,众多修行者多方面还有很多很多琐事等待着自己,因此虽然对佛法有很大的兴趣,甚至也想投入很多的时间去修法,但由于多方面福报、智慧不够的原因,只能这样。那么就如同昨天所传讲般,我们把修行的时间定在早上这个时间。现前由于天气越来越热的原因,早上一起床的时候,由于快进入夏季,所以平常昏沉也有些重,我们可以早上一起床先洗洗脸,稍微清醒一点的时候,不管在自己的佛堂,还是在客厅,还是在什么地方,总之尽量多修一点法。至于何处修法,我们下面还会继续讲解。

前两天在总体修行过程中稍微讲解了一些道理,具体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应该具备四个特点:传承法脉清净、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至于传承法脉清净,我们昨天巳经讲了很多遍,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因此平常在实修过程中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才对。我们先举个例子,如今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时时应该铭记我等所依止的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比如如今我们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形象也好,喇嘛仁波切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此在第一次理解之上应该如是理解为妙。

因为当你对这些道理不理解的前提之下,信心很容易偏袒,就认为导师只代表着导师,他并不代表着所有一切诸佛菩萨等等。往昔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能获得什么样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修行者的信心而定。这位修行者的信心在祈祷上师的时候,只是把上师当做凡夫而作祈祷的话,得到的加持只能得到凡夫之加持。若是把上师定为只代表着一个导师的话,只能得到一个导师的加持。所以平常实修过程中,首先理解非常非常重要!

昨天我们也多次已经讲授了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也有很多很多居士心目当中也有这样的疑问,虽然我们从道理的角度来说,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道理上是能讲得通的,但是面对现实当中仍旧还有一些区别,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比如虽然我们怎么说上师有多么多么殊胜,但是面对现实生活当中,面对现实当中,仍旧觉得佛与上师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认为佛应该高高在上,而上师还是示现人间的形象,因此信心多方面的条件并不是那么很具备,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把上师的面相观想成你对哪一个本尊最有缘的这样一个形象之上。

比如当今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你要是对上师的信心仍旧觉得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在落实到行为当中,还是做不到这样的信心,我们就把面相观想成,比如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最大,那就把上师的面相观想成阿弥陀佛的形象;你若对莲花生大师很有信心,就把上师的面相观想成莲花生大师的形象;你若对金刚萨埵有信心的话,就把上师的形象观想成金刚萨埵。如是观想的目的并不是由于你智慧太高,多方面条件太成熟的缘故,而是由于你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以及业力沉重的表现。

因为初次修法期间,做什么事情都要面对现实,虽然我们讲解直接观想上师的面相,如是修学者,当然信心巳达到平等的时候,这种修行者就没得说的,得到的加持非常大,尤其是他的业力比较清净的缘故,所以如今在讲解道理的同时,他能做到上师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本身没有丝毫之区别,这不仅仅是理论,现实当中也能做到这样的信心,但有时候实在做不到,我们也不能勉强他人直接这样去做。尤其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往昔对阿弥陀佛信心很大的人,就把上师的形象观想成阿弥陀佛,要不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金刚萨埵、莲花生大师等等,就把上师的面相观想成这样的。顺着你修行进展,业力也逐渐减少,功德和见解越来越增长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把上师的颜面观想成另一个本尊。因为上师显现当下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是同等,是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异,尤其站在恩德之上,上师还远远超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比如往昔世上出现过很多很多佛菩萨,但我们在座所有众生由于智慧、福报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当时并没有得到这些高僧大德的摄受,如今我们还是一直停顿在轮回之中漂泊。现前对佛法有所了解,身心投入修行之中,以及多方面成熟都是来源于上师的恩德,所以从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远远超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要记住功德是平等的,但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说,恩德远远超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往昔不管是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当中,有很多高僧大德救度了很多信众,但由于当时我们多方面福报不成熟的缘故,并没有得到这些高僧大德摄受之弟子,所以如今还在轮回之中漂泊。我们现前所了解的一切都来源于导师的恩德,所以从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远远超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在《精要明镜》之中,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未于大恩上师生起较佛尚胜之敬信,则不获加持”,指的就是这一点。不是说上师比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功德更高,不是这个意思,这些都是平等的,从自身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的恩德更为大。如今我们修学上师瑜伽的目的就在于此上,当然前面必须理解这些道理。

可能有时候还是会产生很多疑问:佛菩萨从形象乃至多方面示现这么好的一些庄严,为什么导师们还会呈现这样的形象呢?就是由于我们众生根机太低的缘故,第一、眼根不净、业力沉重,所以上师以诸佛菩萨的形象来度化我们,我们无法呈现上师之相。往昔在鸡足山修行的无著菩萨,修行了很多年之后,弥勒菩萨才呈现在他的面前。无著菩萨说:“弥勒菩萨你的慈悲心怎么这么小呢?我已经修学了十二年的时间,你才呈现在我的面前。”弥勒菩萨说:“你第一天进山洞的时候我就在你的身边,但当时由于你眼根不净、业力沉重的缘故无法看见我,你要是再不相信的话,明天你把我扛在肩上到外面四处去问,打听说你肩上有什么?”第二天无著菩萨去打听的时候,没一个人见到弥勒菩萨。这告诫我们,如果上师以佛菩萨的形象来度化我们,由于欲界众生业力沉重和眼根不净的缘故,我们无法呈现诸佛菩萨、看见诸佛菩萨,所以,上师只能用人间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但是从功德多方面上师和诸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就如同昨天我们不管从教证理证,还是公案当中也讲了一些,所以应该懂得这些道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能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的信心之大门是否在敞开着。你的信心大门没有敞开的话,诸佛菩萨的加持即便有这么广大,他也无法进入你心相续,因为你已经把他堵在门外,所以这个信心无法进入心相续。相信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传承祖师为众生生起慈悲心而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是时时不断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众生无法得到加持呢?还是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当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就如同这个加持之门已经被你关上了,所以即便一切信心来到你的门外,由于已经被你堵住了,因此无法进入里面。以后要记住这一点,能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自己。

我们也可以说说一些相关的事情,我这两天说过,我们这次所传讲的是上师瑜伽导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次我们把它当作是一个佛教讨论会,就稍许以聊天的方式讲解一些道理,看看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漏洞的地方,甚至也有很多相关的一些事情,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些。

刚刚所说的,应该要时时起信心为妙。若是没有信心者,即便你对佛法从某一个角度理解有多么高尚,但是还是得不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举个例子,像有些人说,他到某一个地方,不管是到一个佛教的圣地,还是去谒见一位导师,还是平常手里拿着一本书,此时得到的加持,如果十个人同时去面对,得到的加持都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诸佛菩萨有偏袒之心,而只加持这样一些人不加持那样一些人吗?当然不是,还是取决于自己的信心。信心具有者,在上师一刹那的行为与言语之中,也具备有当下成就之缘,但这些我们只是讲的高一些。就像刚刚所说的,比如有些人去谒见一位导师的时候,当时得到的加持大的不得了,有些仅仅得到一个小小的加持品,得到的加持也很大很大,他把这些很大的加持告诉其他人,其他人也如是去做,但是好像加持并不是那么很敏感,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佛菩萨有偏袒心不成?当然不是,还是由于个人的信心而论。所以时时要铭记这一点,能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

我们先举个例子吧,比如第一次我们进入佛门的时候,相信所有一切信众都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相信都有信心。当时我们只是把阿弥陀佛当作阿弥陀佛之外,很多很多道理并不精通,虽然阿弥陀佛具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功德,但是由于你的信心不具备的缘故,所以只能得到这么多加持。如今我们在祈祷阿弥陀佛的时候,祈祷的对境仍旧是阿弥陀佛,但是我们所懂的理论比往昔多的多,因为我们现前逐步已经理解到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所以在祈祷阿弥陀佛的时候,同时具备有这样普遍之信心,这时候得到的加持完全不同。虽然同时在祈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本具有功德这不需要你去理解和不理解,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是由于你信心普遍和信心偏袒的区别,导致成加持也形成圆满和不圆满之现象,所以以后在实修过程中应该铭记这两点。

尤其昨天我们也稍许讲解了一些相关的事,如今很多修行者虽然说是在修行,但修行的同时,时时在站在一些分别心之上,说这个、那个等等,这一点从今天开始必须打消这样的念头。如今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已经知道,就是为了获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而达到圆满信心。要达到这个,如今我们在行道之中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去培养,这一点就是昨天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四精要法当中的第一个精要法——传承法脉清净而具备普遍之信心,大概就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第二、通达方便。通达方便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五个部分。但可能有些人会说,这里讲的只是四个部分。我们将入座前行分为前行之前行和入座前行两种。前行之前行主要所传讲的是,在没有完全打坐之前,为了提供打坐期间很多方便而前面具备的一些条件。我们先把它总分为什么呢?按照历代传承祖师之教授,初次修法期间,修行要具备三种清净: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
如今我们所传讲的第一、前行之前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地处清净,就是说修行的地方要清净。如果你修行的场所是在一个喧哗的地方,当时由于我们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境界之上的缘故,还是被“色”束缚自己的内心走,所以此时的境界仍旧是“色即是色”,而不是“色即是空”。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清净之处。

这个清净之处,按照历代传承祖师修行的事迹,去寻找一些像幽静山林的山洞、茅棚,要不古刹寺院当中去修行等等,当然很好。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我们去寻找这样的地方当然不现实,那该怎么办呢?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相信家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所以根据自家的条件,你要是家里条件稍微允许者,如今很多佛教徒的家庭都有一个小小的房间立为佛堂,里面摆设的就是佛像,平常在上面烧香拜佛,修行念诵的地方就在里面。有些可能家里地方并不是很宽敞的原因,他就把这个摆设在自己的卧室里,甚至要不在阳台上等等,当然可以,这倒没有什么。

这段时间我也告诉过很多修行者,如今在汉地,由于不是全民族信仰佛教的缘故,相信难免会产生很多很多不如意的现象。比如你想在家里拿一间房子摆设一个佛堂,可能其他人会反对,要不想在哪个地方摆个佛堂,可能有些非常反对的人,你今天摆上去,下午给你拆下来。所以很多修行者内心都很烦恼,说某某家人多好啊,家里摆设着佛堂,平常又可以烧香拜佛,修行的时候也有个清净场所,这样多好。是的,当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随顺环境,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像家里实在摆不下佛堂的时候,这个佛堂,你就把它立在自己的内心之中,内心的佛堂才是永恒的。外面的这个佛堂只是暂时对佛法生起信心的这么一个空间而已。当然,具有的话是很好的,实在无法去摆设的话,这也不是很重要。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的过程中,在哪一个山洞里摆的佛堂呢?比如第一祖达摩祖师在中原游荡的过程中,他的佛堂又在何处呢?禅宗第二祖慧可大师在达摩祖师面前开始求学佛法期间,他的佛堂又摆在哪里呢?以及以下历代高僧大德独自到幽静山林修行的整个过程中,他的佛堂又摆设在哪里呢?所以当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之下,我们对外镜也不要太执着,因为难免还会产生更多的烦恼。我们毕竟是初行者,仅仅以这样的行为而让自己内心产生更大的烦恼是不值得的。为什么说修行应该得有智慧呢?当然,有些家庭条件很允许,全家人都信仰佛教,即便他人不像自己一般身心那么投入修法之中,但也不反对,所以家里有一个这样幽静地方,当然很好。若是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就在这么一个房间里打坐,这样一来,由于没有他人干扰的缘故,对静下心提供很好的方便。但是有些没有该怎么办呢?当然在什么地方都行。只要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不管是在卧室、客厅、阳台,哪里都可以。

我们刚刚所说的,地处清净就要做到什么呢?没有他人的干扰。尤其是像全家信仰佛教的信徒,我平常修行的时间就形成一个规定的时间,早上几点钟到几点钟我就要开始修法,这时候就告诉家里的人,即便这一段时间有什么事情,你们就在外面给我顶一下,当我出定以后我再去办理这些事。相信早上也不会有很多人找你,也不会有很多事情干扰你,所以我们一直都在传讲,早上这个时间最好的原因也就在此上,这一段时间就不要让他们干扰等等,这对你静下心起到很好的作用。要不你修着修着又来一个人,又得起来给他们倒倒茶、聊聊天,再开始打坐的时候,前面已经开始进入到很好的状态当中,当一个人一进来,再第二次开始打坐的时候又要从零开始入手,很难当下进入到这么一个状态之中,所以尽量能做到的话,这是非常好的!这就叫地处清净,修行的地方应该要清静。

如今也有很多地方形成一个共修的场所,共修也有共修的好处,但是静下心开始打坐的时候,像这种共修的时间不要过于太多。一个月当中较好的几个居士聚集在一起,比如一个月当中最多两三次,已经非常好了,就不要太多,不要天天坐在一处。天天要在一处的话,举个例子,今天我们在这个场所里打坐,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这时候虽然都把心静下来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但是难免心还是在移动,因为这个因还存在。前面的这个人在摆动的时候,你身体虽然不会跟随他摆动,但心还是跟随着他走,一直都在想,为什么这个人今天坐不住,不停在动啊?要不这个人今天咳嗽了几次等等,我相信你都记得非常清楚,就好像完全专注在这个人在干什么一般,这样修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时候应该学会自然。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一个月当中聚集一两次,目的就是为了道友与道友之间稍微做一些讨论。有些不精进修法的人看到很多精进修法的人,提供一些更好的一种精进辅助,一种方便,可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天天都在一处,全都聚集在一起打坐,也就是那么回事。

总的来说,地处要清静,有佛堂就在佛堂,没有佛堂就在卧室。比如早上卧室里很多人在睡觉,你早上一起来独自到客厅里打坐都可以。说没有佛堂可以吗?真正的佛堂在内心之中。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前面要摆一个上师瑜伽的坛城吗?不需要一个形象坛成,而是内心观出来的这个上师的皈依境才是真正的坛城。所以这个不在于有没有佛堂,在哪里都可以修学,大概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第一,地处要清净。

第二、开始进入打坐的地方,首先要立个誓,立誓的目的是在于何处呢?就如同我们平常显宗的信众身上带一个护身轮,带护身轮有什么意义呢?不管在汽车上也挂个护身轮,身上也带个护身轮,目的就是为了遣除一切魔障,自己不被一切外魔束缚,这就是我们带护身轮的目的,这样一来在修行的时候,这个立誓就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这一座当中,我要修行多长时间呢?比如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这个时间当中即便谁来求见自己,我也不和他们交往。当然前面必须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像刚刚所说的,需要外面打招呼的,都把这些事情打好招呼,说这一段时间即便出现什么样的事情,你们不要来找我等等。总之这一段时间要立下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都不会起座。即便有人拿着刀说,你要是不起座,你可能会遇到命难的话,即使我遇到命难,我也不会舍弃第一个誓言,这是第二个誓言。要发第二种誓,目的是起到在一座修行期间遣除一切魔障的利益。

就像刚刚所说的,我们平常身上带一个护身轮,在生圆次第期间修本尊的时候,把自己所修行的地方——房间、院子都观想成智慧火、金刚杵、各式各样的金刚铠甲等等,就是为了遣除一切魔障。如今我们打坐期间,消除一切魔障就要靠什么呢?就要靠这个立誓,立两种誓:我要修行多长时间,这一段时间即便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都不会起座;谁要是拿着刀在我面前威胁说,你要是不犯第一条誓就会遇到命难,我也不会犯第一条誓言,要立第二个誓。这就是为了遣除一切魔障的方便,也就是一个护身轮,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但也有个别的居士说,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平常修行的时间说可以定也可以定,说定不了真定不了的。比如今天遇到一件很大的事情,你要是不去办理的话,恐怕可能对自己的工作不利,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所以他在打坐之前就不敢立这个事。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你可能平常修行的时间没有按照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方法去做。你要是早点起床开始去做的话,我相信你工作有多么忙,不会谁天不亮的时候就吵你,说是去工作,不会有这样的人。我相信你所谓的这个,从在家居士的角度来说,可能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你在打坐,这时候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所以我们刚刚所说的,修行最好是在早上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我相信你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因为这个时间不会给你的生活和事业造成什么违缘和障碍。这样一来,我相信即便你身边的人有多么不接受修学佛法,但他也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令你起烦恼。

有时候我看到很多很多信仰佛教的人,另一半一直都在诽谤佛法,甚至阻碍他去学佛。所以很多人问我,我该怎么办呢?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显现,我相信可能也很正常,即便怎么说,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但相信只要你把佛法与自己的内心交融在一起,不管从行为上,还是言语,由于你内心所起的念一切都与善相合的原因,我相信另一半顺着时间的飘移,最终不要说是阻碍你的修法,相信他也会进入佛门。因为第一次阻碍你不让你学佛的原因,怕你会变成如今很多人所说的,学佛很容易走火入魔。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不正常的话,谁希望会这样呢?儿女不希望父母去信佛,目的就是怕父母变成不正常的人该怎么办?父母不希望儿女去信佛,若是变成不正常该怎么办?但实际上真正信仰佛教者会变成不正常吗?当然不会的!我们这两天一直所传讲的,不正常,一切都是业力沉重的表现而引起的,如今我们如是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去做的话,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也就是说,不正常的就会逐渐变成正常,这就是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终极目标。要是这么去做的话,相信你以后做什么事情,家人决不会反对你,因为完全取决于你。

这两天我也告诉过很多居士,当你修行一段时间以后,你的见解有没有增长,我们先不谈你的感受有多么强烈,先问问你,你的性格有多少改变?在面对自己的家人,面对所有金刚道友,面对所有一切,你的性格有多少改善?是否以前粗暴的行为者现在越来越变得温柔,若是这样的话,谁不希望都变成这样呢?如今很多父母让小孩子从小时候开始读书,不就是往这方面发展,知道做人的道理吗?即便形成一个家庭,当另一半越来越温和,越来越贤惠的时候,另一半会说由于你变成贤惠的原因,他就觉得不正常。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产生!所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应该也是这样的。可能有些人会说这叫人间佛教吗?当然不是,佛教它本身包容着一切,它不是单纯的哪一个教,一切都在其中圆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实当中的佛教也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要记住的是,它不是单纯这么一个行为,因为世上做人的道理,什么样的法规当中都有讲解,但这个和佛教完全不同,因为佛教所传讲的更为广大。
这以上告诫我们前行之前行要做到的几件事情,首先是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我们下面还会继续讲解,前面讲的是地处清净。第二是立两个誓,就是为了遣除一切魔障,魔障来源于人与非人,人的违缘是什么呢?当你修行一定的时间,中途起来和他人说两句话,这时候即便他人不给你带来更多的烦恼,但总之你在修行的时候还要从零开始起步,这就是违缘。若是他人给你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我相信作为欲界的众生,自然会产生贪嗔痴烦恼,这就是人的违缘。非人的违缘,不是很多修行者说,我今天修行由于烦恼太沉重,身体不舒服,这边不行,那边不行,这都称之为非人之违缘。所以如是立两种誓言,可以遣除人与非人的一切违缘,这就是前行之前行,要知道啊,这些都要做到。历代传承祖师如是修学而成办解脱,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必须做到依教奉行,也就是必须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这上面决不能加于一点点私心——前面是这样说的,但如今我是这样去做的。

那时候我在亚青,有一天从外面来了一位居士,他手中拿着《六中阴教授》。当时我就正在想有个《六中阴教授》挺好的,亚青寺年年都在讲解《六中阴教授》,很多汉族弟子都需要这方面的传承以及这方面的教义,那当然好。我从这个居士身边把《六中阴教授》拿回去,因为那时候我直接看,可能是第一次与汉族人打交道的原因,从汉字以及理解之上并不像现在,所以那时候还需要和藏文对照。在对照的过程中,《六中阴教授》藏文原文上面没有的,这里面有很多,原文上面有的,这里面没有,我想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天我就把这本书拿到这位居士面前说,这是谁翻译的?因为你要记住《六中阴教授》,它的源头来源于藏传佛教,是莲花生大师意之化身大伏藏师事业州创造也好,取出来的伏藏品,应该说它的源头在于雪域高地,那依这个蓝本而做的翻译,怎么和他的原本有那么大的差距呢?这位居士说,这就是现代佛教,因为现代很多有智慧的人认为,以前古老的思想当然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即便是古老的思想,它也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所以如今现代很有智慧的人觉得,把以前不圆满的地方删掉,如今圆满的地方加上,这就叫现代佛教。

我就想,天呐!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要知道的是,历代传承祖师著述这部教言是在智慧当中裸露出来的,这个智慧不是靠起心动念啊!所以我就跟他们说,这不应该是这样的,如今你所称之的这些有智慧者,谁是智慧者呢?若是仅仅依靠起心动念而认为自己有智慧者,这个智慧即便有多么高尚,都称之为智慧在此岸,和智慧到达彼岸完全是两个境界。因为前者为思维,是有时空,这个智慧是有限制性的;后者是超越时空,他的智慧是无限的,是圆满的。前面有限的智慧怎么懂得无限的智慧,怎么去理解呢?甚至你想从上面做一些补充,这完全是不懂的人说出这样的话等等,就好比什么呢?小学一年级的人去改博士后的一些论文,你说现实吗?不会的。但这些都站在世间智慧之上,只不过是高低的区分之外,与我们刚刚所举的例子完全是两种概念,和这个绝对不能并论。如是传讲的目的就在于何处呢?就是告诫我们在座的信众们,即便是小小的一种方便道,也决不能轻视。

举个例子,当你在种一棵树的时候,哪一个地方产生一只虫,这时候你觉得反正树这么大,一只虫可能没什么,但是可能一只虫会导致成严重的损失。比如上面有个不好的东西把它拿掉,就这么小小的一件事情都会带来更好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时时记住,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奉行,决不能加于一点点私心,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远远不如法的。我相信在座的信众们都能做得到,以后也必须这么去做,这就是我们以上所传讲的前行之前行,这个没什么不懂的地方。

我们以后就要开始修行了,但至于修行的意义这两天讲了很多遍了,往昔也有很多居士说,平常仅仅以闻思为主,修行很少,但如今越来越知道,闻思在实修之前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当对法有所了解以后,落实到行为当中更为重要。如同今天很渴的时候,光去研究淡水可以解渴,即便你这个思路、智慧有多么高尚,但由于没有喝水的缘故,渴是消尽不了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消尽这个渴,必须亲自去喝水,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决不能缺一。我们今天是在闻思的基础上开始讲解实修之方法,但这一点前两天已经讲过很多遍,有些教理重复讲解,就说明这个法的重要性。虽然萨迦班智达曰:“智者乃成佛之捷道”,就是闻思乃成佛之捷道,迅速成办解脱闻思不可缺少,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当你缺乏闻思的前提之下,就无法知道该怎么去修行,盲目去修法永远不会具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不会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当对法有所了解之后,实修更为重要,在《宝璧经》之中曰:谁若十大阿僧劫,闻法并于众宣讲,倘若刹那作修行,此者福德胜于彼。”这就讲解,在前面闻思具有的前提之下,修行乃成佛捷径之道。要记住这些道理,这就充分告诫我们,在知道的前提之下应该落实到行为当中去做,我们现前讲的就是这个。

在通达方便当中,我们把它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五个部分,第一,前行之前行以上已经讲完,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

【上师瑜伽导修可分为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及回向四个部分。】

入座前行分为前行之前行和入座前行之正行,前行之前行以上讲完,现在开始讲解入座前行。【入座前行支分为三: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九节风与意要发菩提心。】要铭记心中啊!虽然我们手中有《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也有《上师瑜伽导修》的解释光碟等等,但即便是这样,我相信由于我们平常一直找一些借口的原因,虽然书和光碟都在身边,但有时候看的时候看一下,不看的时候不看,相信真正从头到尾一句一词的阅读过很多遍的修行者,恐怕很少很少,因此我们这次如是传讲的目的也就在此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1.身要(七支坐法)

【双足跏趺坐(单盘、散盘亦可),】

第一、身要七支坐法。打坐的时候身体应该怎样去做呢?身体坐的姿势有很多种,我们平常打坐的时候就要记住毗卢七支坐法。双足跏趺坐,跏趺坐有散盘、单盘和双盘,此双足有三种不同的姿势。有些身体很柔软的人,他可以把两个脚都放在上面,就叫双盘,若是能做到双盘者,身体自然就会端直,就不需要再去想我身体已经开始松下来等等,就不需要的,由于双盘的缘故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有些人不要说是双盘,连单盘都放不上,因为他的身体比较硬,所以要让自己往这方面发展,就要长时间去训练。比如说,今天打坐期间,只能做五分钟的时间,那好,五分钟之外,多数时间你就用散盘和单盘都行。因为坐的姿势也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而不是说一坐,看你做得到,你就是修行者,做不了,你不是修行者,不是这样的,都有一个培养的过程。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在高原地方一到冬季期间,亚青寺就要讲解《大圆胜慧》顿超。顿超身的姿势和看法与直断完全不同,所以往昔没修过顿超的人,在开始修顿超的时候,由于姿势和看法不同的缘故,直接进入禅定之中是不现实的,因为他的姿势比我们平常坐的姿势还更为复杂,看的姿势更为难。所以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当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虽然我们这边着重提倡的是一百天的闭关,但是前二十天时间,需要用在身体姿势和看法之上,形成一个惯性,二十天之后才能与禅定结合到一起,这就说明前面仅仅姿势和看法,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和习惯。所以以后打坐期间,也不要第一天、第二天觉得我好像脚太痛,我可能不是修这个法的根机等等,不能这样去起悲心。原因是刚刚说过,第一天我们开始打坐就能打坐得很好的话,那早就成佛了,还用得着去修吗!

我们现前就要把一个不会修到要趋向于会修,就像前两天讲解禅定中阴的时候,如同一个野马,他一直在山上就这么放着,谁都没有去看过它,就已经变成一匹很野的马,这时候我们想要把它抓回来,再开始去训马,这一段时间它决定不会听从你的,需要一段时间培养,它才会听从你。如同这个道理般,第一次不仅仅是身的姿势,可能它也不是那么听从你的,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脚痛得不得了,所以天天想,天呐!这样痛下去我还能修法吗?要记住,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是很沉重的,仅仅依靠一两天、一两个月、几年的时间,我们就能完全消尽烦恼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天、第二天不行,我们先从这方面开始,慢慢慢慢发展。双盘、单盘、甚至不行的话,散盘都可以,就像我们现在坐的散盘一样。可能有些人会说,由于我不能双盘和单盘的原因,散盘会不会获得见解圆满来的更慢一些?这倒没有什么区别,不管是哪一种姿势都可以,总之,要做到刚刚所说的双足跏趺坐。

【双手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轻抵)置于脐下,】双手定印叫入定印,入定印的姿势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抵在一起。右手在上面,左手在下面,两个大拇指对到一起,这叫定印。放在丹田之处,也不要太高,要是太高的话,由于手一直提着的缘故,不到多长时间身体可能会麻木,手会麻木,所以也不要太低,不高不低在丹田之处,这就叫入定印。但是在汉地,这两年我还没有听到什么,以前听说过入定印也有男女之别,这倒我没听说过,都是这样的,入定印没有什么女的应该哪个手放在上面,男的应该放在……,这个没有什么区别,这叫入定印。

【亦可将双手覆置双膝上称为休息印。】两个手放在膝盖上,就这么打坐,这叫休息印,这样也可以。手的姿势这两种都可以,前面叫入定印,后面叫休息印,都可以的。

【身体端直如箭,】身体要端直,但这个如箭也不要过于太紧张,要是过于太挺胸的话,时间一长腰痛的可受不了,所以什么姿势它都有一个度,要做到不紧不松之状态。过于太紧张的话,就像刚刚所说的,做到几十分钟时间之后,身体就开始麻木,甚至哪个地方不舒服等等,尤其是到一定时间,哪个地方一不舒服,就只有把心专注到那个点子上,虽然说是在打坐,实际上就在想痛、痛、痛,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因此,身体端直如箭也应该做到不紧不松之状态,不要过于太紧。太挺胸的话,刚刚所说的,就会有很多不舒适的现象。

【不松不紧自然端坐。】要是过于太松的时候,身体就会弯下来,这叫松;太紧的话,太过于挺胸的话叫紧张。总之,你把心专注在身体之上的时候,多数已变成紧张状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初次开始打坐者,大部分都有一些紧张状态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把前面稍微紧张状态的这种姿势趋向于自然状态,前面都会紧张一些的。为什么很多人说,一打坐的时候感觉到身体很难受,甚至在汉传佛教很多导师说,打坐完以后起来就开始疏通疏通经络,在外面活动一下等等,这时候再开始行走。这就充分告诫我们,你在打坐期间过于紧张的缘故所致,所以我们要学会紧张逐渐趋向于自然。自然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下面会讲解的,先从身体端直之上讲解要做到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张,自然端坐。

当然第一次应该有个起心动念,比如到底是在松,还是在紧张,是需要心去关注它,当心去关注它的时候是有点累,没得说的。举个例子,如果把心专注在眼睛上,我时时把眼睛睁开,不眨,眼睛就会累的不得了。要不背后有点痒,你心里就想着,痒是有的,我决定不去抠它,那么会越来越痒,越来越痒,因为心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由于紧张的缘故就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现象。相信第一次我们在改变这种自然状态的时候,由于需要起心动念的缘故,所以还是会感觉到,天呐!打坐一起来的时候肩痛,背心痛,甚至有很多老年人说,由于他身体不好的缘故,打坐会不会对他的身体构成一些不好的现象。实际上不是这样,只要你能坐得好。
但是坐好的标志是什么呢?不紧不松之中,过于紧张的话,你的身体决定不会舒适,所以我们要学会紧张趋向于自然,所以第一次应该起心动念专注着身体。过于太紧张,感觉到很绷紧绷紧的时候,稍微放松一点;要是过于太松,有点昏沉的时候,稍微又提起一下,所以时时看住一下自己的身体姿势,这样修行一段时间就变成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自然叫什么呢?就是不需要心去关注它了,它就形成很自然的一种心,你一打坐就进入到不紧不松的状态之中,它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若身坐式过紧,则会产生胸闷、背部不适等现象,且易起诸多妄念(掉举);】过于紧张的时候,并且从内心的角度来说会产生很多妄念,也就是掉举,心很容易散乱,这是过于紧张的缘故所致,由于身体紧张的缘故,心也会趋向于掉举。

【若身坐式过松,易生不清明或昏睡状态。】不是也有很多人说,为什么我这段时间只要一上座就开始打瞌睡,平常睡眠质量很差,为什么一打坐睡眠质量就那么好?就是过于太松的原因,真正的打坐不会带来什么昏沉。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昏沉和掉举是不会打坐者的最大障碍,真正会打坐的时候,昏沉和掉举应该自然消尽才对。晴天的时候不会有乌云,是吗?有乌云的时候不是晴天,应该是阴天。修行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你昏沉和掉举多与少,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这样的,因此要学会自然。就刚刚所说的,不要过于太松,像现在这个季节还会好点,不会拿着很多衣服把自己包起来,要是一到冬天,以前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有这种现象的时候,决定招来的是昏沉。比如一开始打坐感觉到身体太冷了,哪里都在通风一样,一件衣服包住不行,第二件衣服包住感觉到很舒服的时候,就在招昏沉到你身上,紧接着就要开始低头了。要记住,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清明之状态,而不是说自己觉得舒服。我们最舒服的是什么呢?睡觉是最舒服的一件事,当然睡眠质量必须好,要是睡眠不好的话,睡眠也是一种痛苦。这两天还好一点,前段时间一提到睡觉,天呐!就是一种烦恼,天呐!今晚上又得睡觉,因为睡眠质量不好。这两天可能就是由于季节和身体稍微好一点的原因吧,睡眠质量也很不错。不仅仅我自己觉得不错,这两天我在医院,我旁边还有一个病友,就是一起输液的这么一个患者。他说,师父,你的睡眠质量怎么这么好啊,只要一过来一输上液,不到几秒钟呼呼就开始睡着了。好了,大概就是这样的,不要过于太松缓,就会产生不清明以及昏睡状态。
第一次打坐期间【舌抵上颚,】但是当开始进入禅定的时候,还需要心去想舌抵上颚吗?不需要。即便舌在上颚,还是不在上颚,只要心已进入平静状态,就不需要很多起心动念,第一次打坐期间要做到这几点,要记住这个。

如今也有很多修行者说,亚青寺的修学方式上舌不需要抵上颚,要记住,除非你的见解已经达到很高,也就是说,完全已经消尽一切分别的时候,这些都是一种方便,方便已成为他的庄严的时候,不管上抵,还是平着放,都是一样的。但是,当有起心动念的过程中,一个一个方便都必须如是具备为要,所以第一次打坐的时候,还是要舌抵上颚。

【眼睛睁开,】眼睛睁开的原因是什么呢?眼睛要是一闭上,由于我们一生的习惯,眼睛一闭上很容易五根内收,就会招来昏沉。为什么平常睡觉的时候,第一件事把头放在枕头上眼睛就得闭上,因为眼睛一闭上,五根就会内收,逐渐开始进入睡眠之中,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当开始打坐期间,身体虽然坐着,但眼睛一闭上五根就逐渐开始往内收,这时候很多人说,还没有完全进入睡眠之前的这种感觉很清醒,也有明了,但完全没有耽著和分别。这就是开始进入昏沉之前的预兆,这还叫禅定吗?当然不是。我们前两天在讲禅定中阴以及《大圆满直视本性论》当中讲过逆缘,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识的境界,我们没有说前五根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出世间禅定,没有这么说过吧!所以要记住这一点,眼睛必须得睁开,眼睛一睁开的时候,很多不习惯修行者就觉得心很容易散乱,这就充分说明你以前所谓的打坐完全是一种掩盖,就仅仅一种逃避的方式,因为怕眼前看见景象会束缚自己的内心,所以把眼睛闭上。当时你还没有做出更极端的行为,要不耳朵怕听见声音,拿上什么东西堵上,说鼻子闻到什么东西,把鼻子也堵上,五根全都堵上,这就叫修法。我想这不叫修法,修行应该是面对现实而获得清净,不是仅仅依靠压制方式、强行压制方式让临时烦恼不产生。比如我们前面有这么多东西,前面的这些东西是需要消尽,这时候拿一块布全都盖上,说看不见了,这只是欺骗自己和旁边的人,因为你只是用布盖住这些东西,当这个布一拿掉的时候,下面的东西仍就存在,这就叫掩盖,所以修行必须面对现实。

相信第一次打坐期间,你觉得打坐过,但好与不好可不能顺着自己的习气飘动,你想好,就这样叫好;你说不好,就是不好,可不能顺着自己的习气飘动。因为要记住,你不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所以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愿去走,我们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就是说,我们所想的一切都是习气飘动,决不能形成一种坏的习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记住这一点,眼睛要睁开。眼睛睁开的时候应该看什么地方呢?不要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比如前面有很多,就如同很多眼睛同时在看很多东西一般,他并没有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一切都在看,一切都不在看,就这么去看。这样做,你的眼睛就不会有流泪、眼睛发胀的这种感觉,就是没有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的原因。若是仅仅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相信你的眼睛是招不住的,不要说是打坐期间,就现前看着它,死死地盯着它上面,不到五秒钟的时间眼泪就会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是在看,又不在看,不要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

【平视前下方,】过于太高的话,由于我们身体平常平衡的这个角度,时时需要靠心去想,要往上看,就觉得身体还是趋向于一种紧张状态。我们要形成一个很自然的,所以打坐的时候平视前下方,打坐的时候就这样,眼睛不要睁得太大,也不要睁得太小,平常你怎么看就怎么看,因为要形成一种自然,就要做到什么呢?心不要专注在眼睛上形成一种习惯。

【但不可睁得太大(不然易疲劳或流泪),亦不可太小,应如平常视物般自然安住。】如今很多修行者眼睛一睁开的时候,说眼睛很累该怎么办?有时候我就问大家,你平常在外面行走的时候是眼睛闭上还是眼睛睁开呢?都知道眼睛不睁开,否则谁敢在外面走啊!当时你在外面眼睛睁开的时候还是像打坐期间般眼睛那么胀吗?没有啊!这就说明你平常在外面行走的时候,心没有专注在眼睛之上,眼睛即便看着物都是很自然的。但是一打坐的时候,身体开始紧张,心也开始紧张,一切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要不身体这个地方痛,眼睛又开始流泪发胀,胸又闷等等,这些都是过于紧张的缘故所致,所以要学会自然。

刚刚已经讲了很多很多,要趋向于自然,当形成自然的时候,它的标志,也就是说应该有什么样的境界呈现,有什么样的感受才称之为自然状态呢?就像有些打坐的弟子们说,他平常打坐的时候身体变成非常轻松,甚至有时候感觉到身体不存在,要不在天空中飘翔的感觉。身体那么平静,内心那么快感,这就叫轻安的感觉,这就是身体已达到不紧不松状态的标准。问问我们在座很多已经在修上师瑜伽,当然刚开始修几个月的时间者,恐怕达到轻安的感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已经修了一两年,甚至今天在网上听这部教言的所有信众都要问问自己,已经修了一年以上的修行者,在平常打坐期间身体有这样轻安的感受吗?若没有,那就充分地说明你的身体要不过于紧张,要不过于松缓,还是没有做到不紧不松之状态。上下不同的特点就在此上,下乘派是在紧张状态当中而成办更高的境界,无上窍诀大圆满初次修法就要趋向于自然状态。就是说,既不紧张又不松缓,我们应该往这方面去学。

这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若前面为紧张趋向于自然状态,仅仅依靠心的这种放松力,以及身体的这种放松的姿势即可吗?当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下面我们在讲解善巧运用的时候,还有持风等等,这个持风也能起到身体越来越趋入自然的这种效果,上下都可以连接到一起,但我们现在讲解的时候,讲到哪一部分就讲解哪一部分,这就叫毗卢七支坐法。要记住这一点,应该趋向自然之状态,尽量地放松。

【虽一切坐式皆可修法,】也有很多人说,毗卢七支坐法姿势之外其它的姿势不能打坐吗?当然可以,但是毗卢七支坐法的姿势功德比其它的坐势功德更大,所以为什么我们强调要以毗卢七支坐法姿势去打坐的原因就在此上。也有很多年龄已经偏高的一些修行者,由于平常四大衰弱的缘故,身体不像年轻般,仅仅依靠七支坐法的姿势吃不消的话,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姿势,但这是没办法的。比如坐在沙发上打坐,坐在板凳上,要不用另一些姿势都可以、都可以,但是能坐得下的前提之下,尽量以毗卢七支坐法,但这个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比如平常我们打坐的时候都是这么打坐的,但是你要是在家,若是没有什么外人的话,在家里尽量还是往这方面去学,不要仅仅坐在沙发上。要是长时间坐在沙发上形成这样的一个习惯,仅仅依靠打坐短短这么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培养你坐姿势的功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时时都要往这方面发展,大概就是这样的。
【但毗卢七支坐法对修持者更为有益。】为什么说毗卢七支坐法姿势更有意义呢?【如昔于幽静山林中,】往昔在一个幽静山林中,【有位罗汉日日以七支坐法修行,近处有只猴子,亦模仿罗汉修法之坐式,猴子虽不知修行之方法,但仅依毗卢坐式,后得善趣之果。】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毗卢七支坐法姿势的利益,所以以后身体允许的前提之下,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
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行主要取决于三不动摇修法之中: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清如大海、意识不动净如虚空。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主要讲解毗卢七支坐法,在坐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不紧不松之状态。若是如是能修行的话,身体越直,里面的脉就会越直,脉越直,里面飘动的风就会越来越缓慢,这样一来,智慧明点越来越增上,对赤裸见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毗卢七支坐法姿势非常重要。

第二、五根不动清如大海。尤其是眼睛必须睁开,至于睁法刚刚已经说过,五根不动起到什么作用呢?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理论之智慧,以及神通神变都要从五根不动清如大海之中体现。不是很多修行者都在说吗?说哪一个修行者修了多少年,但是他的神通和神变并不像书上所传讲般,赤裸得并不是那么很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点,我在亚青寺大概三四年以后就在喇嘛仁波切身边,喇嘛仁波切一直都在说,如今亚青寺很多弟子修行很不错,但是至于神通神变,可能是弟子不在说还是什么原因,总之体现得并不是很多,他这两天一直琢磨这是什么原因。按照昌根阿瑞仁波切就是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的观点,神通神变没有呈现的缘故,可能就是见解还没有圆满,还没有稳固的原因。比如冬季期间大地上有一层薄薄的雪,太阳一出来时,雪突然化掉吗?不会的,太阳升起来一段时间以后雪才会慢慢化掉。但是我们不能说刚升出来的太阳不是太阳,而是太阳升到一定的时候才化掉,那么第一次为什么化不掉这个雪呢?就说明它还没有稳定。见解也同样一个道理,当见解赤裸的一瞬间,不具备神通神变一切功德,可能是不稳定的缘故,当见解越来越圆满的时候,神通神变也随着它会起现,这是昌根阿瑞仁波切的观点。喇嘛仁波切说,这是一个观点,它是按照无垢光尊者以及众多高僧大德的教言来说的,五根不动清如大海是神通神变起现的关键。所以平常打坐期间,五根应该自然一些。比如打坐的时候,背靠着一个墙这么打坐等等,这对你呈现神通神变会形成极大的阻碍。要不打坐期间眼睛闭上了,只要五根不自然的一切行为,它都会阻碍神通神变功德呈现。

这段时间我也遇到有些居士说,我现在修行的目的想尽快呈现神通神变。若是真正修行仅仅为了神通神变而神通神变的话,我相信修行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但我相信我们修行也能体现出很多功德,所以要记住五根不动清如大海是非常重要的!五根应该做到自然,这个自然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修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闻思角度来说,修行比闻思难得多,因为闻思从文字上了解,只要时间就会证明一切,但是修行前面还要懂得很多很多的方法,尤其是这些方法都非常非常细致,一点都马虎不得!所以要记住刚刚所说的,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清如大海。

【可见,身要坐式十分重要!】所以以后在实修过程中,身的姿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决不能轻视身的姿势,自己想怎么坐就怎么坐。要记住,修行应该专心一点,不要光走个过程,反正认为我在做善事可能有功德。先问问自己,所谓的可能有功德,功德应该体现在哪里呢?认为做完善事以后可能有功德,但这个功德如果不体现在三门之中,那么这个功德对我们没有什么意义啊!我们前两天不是已经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消尽烦恼巳具备圆满之功德,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啊!因为我们现前顺着自己的业力仍旧在人间,还是没有获得刹土。三恶趣的众生造下极大的罪业,如今在遭受极大的痛苦,但对我们有什么损害呢?我们还是顺着自己的业力习气在飘动。也就是说,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善行,如果对自己的三门起不了什么作用,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修行决不能顺着以前的想法,认为只要做善事就决定有功德。
就像以前藏族人有这样一个观点,第一次我们也是这样的。因为高原地方以前物质条件,不仅仅以前,现在也同样一个道理,相对以前对比的话,现在好得多了。以前的话,尤其是医疗条件方面更为糟糕,所以很多藏族人的观点是什么呢?认为只要是药决定有效,所以不管有没有病,前面有个药,他都会吃的。为什么呢?他认为现在我虽然没有病,但说不定我可能有这方面的病,这个药会治这个根,但病到底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可它是药,吃下去绝对会有用。他的观念就是这样的。

我们修行若是带着这么没有目标、迷惑的一种心,认为做善事决定有功德,这是远远不够的,正信和迷信之间的差异就在此上。迷信是什么呢?反正只要走个过程,认为应该有功德。但是正信是什么呢?因为他所讲解的道理是非常现实的,尤其在做的过程中,时时都会感受到他的功德。若是没有这个话,真的就是迷信,走个过程。我们可不能这样,决不能这样!如今我们已经获得这么好的人身,尤其在现前具有这种条件的基础之下,我们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从今天早上直到晚上睡觉之前,不管从时间,还是金钱以及多方面,我们付出的代价一点都不少,若得不到回报,也就是没有意义,这个做得太亏了,决不能这样。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时时要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符合,决不能顺着自己的习气飘动,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不管释迦牟尼佛怎么传讲教义,他们都觉得这些都是欺骗之词,因此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最终两者都堕入三恶趣。只要众生跟顺自己的习气飘动者,即使表面呈现的是善法都称之为恶,这一点我们不是一直都在传讲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这个善的标准是什么呢?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符合,这就是善的标准。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所传讲的是什么呢?善者,必须时时要对众生也好,从自己的角度,不顺着自己的烦恼而飘动为善,所以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对善的解释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的根本在于什么呢?“自净其意”这就是真正的善行。时时要做到这一点,要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符合,所以要多听闻一些这些教言,决不能顺着自己的习气飘,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这些都不是那么很好。

【初行者切勿轻视,】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仅仅为了智慧而智慧,对于方便并不是那么很重视,决不能这样!尤其萨迦班智达曾经说过:“故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巳堕入声闻之灭谛矣。”成办解脱已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在着重智慧的同时还是重视方便,决不能轻视方便,要记住这一点。

【当如法调整身要而修持。】时时遵照以上所传讲的身的姿势去打坐,这一点大部分都已经知道了,打坐的时候该怎么打坐。还有一点,有些打坐的人双足跏趺坐,但由于身体柔软度不够的原因,一打坐两个膝盖都是不能着地,你可以把下面垫得稍微高一点点,就让前面的两个脚的膝盖也能着地,这样一来三角形都能着地,上面的整个压力都在三角形之上,就不会那么痛。要不你打坐期间一直这样打坐,要不到多长时间实在受不了,所以什么都得懂一些,这些都很有必要性。

若是平常打坐期间,只要是一个很平的垫子之上,两个腿可以着地的话,就不需要后面垫高。因为汉地很多禅堂里的坐垫,要不磕头的那些地方,它也可以坐上,后面高前面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这个方便,但这个根据他身体的柔软度来树立。大概就是这样,这个就是身要七支坐法,没什么不了解的地方,这倒很容易懂。

但是要做到刚刚所说的轻安之感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天去追求达到轻安是不可能的,因为轻安是修出来的,是练出来的,而不是仅仅靠你心里天天想着我要轻安就能得到轻安,不可能的,所以要符合上面所讲解的这些条件。长时间培养下去,只要一打坐就进入轻安的感觉,那么修行并不是一件很累的事。这就是身要七支坐法。
我这两天想的就是这样的,因为我还需要看看病,各地居士们寄来的一些药,以及我在这边一位医生面前也在吃着药、打着针,所以我们白天就这样去做。当身体允许的前提之下,下午说是在讲法,但也是称之为聊天。从佛教的角度聊聊天,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智慧稍微能进展,甚至不懂的地方理解一些,这就是这次讲法的主要目的。
时间过于太长的话,由于我们这次讲法不会很短暂,因为我又要开始进入第三个疗程,一个疗程也有一段的时间,这样一来,我在这边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还要好好看病,那么这段时间我们还会陆续往下讲解法,因此时间就不讲太长吧,一天讲一个半小时已经很长了。现在已经达到一个半小时了,因为到了八点钟以后,成都的居士们还要回去吃饭,昨天已经说过,晚上的饭少吃点,这样早上起来的时候更清醒一些,这些真的有意义。因为我身边很多稍微胖一点的居士,我自己也很胖,平常也是这样,我这段时间也不再吃晚饭。但是我不吃晚饭,也不仅仅是为了早上的清明,而是由于平常走的时候太累了,因此想把身上的几斤肉减下去,走的时候更方便一些,这个也是开玩笑。

平常是这样,晚上少吃点饭可能会好一点,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解都会好一点。因为晚上吃的饭太多的话,第二天早上决定会昏沉,尤其现前这个季节天气越来越热,因为气候已变成一个昏睡状态,再加上晚上吃饭太多,早上就不需要再起来了。不要说是八点钟你要去上班,甚至你要是睡到十点、十二点钟恐怕也有,这个想睡的概念还是存在。所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只要身体不是很坏,身体要是不好的话就不要太勉强了,该吃的饭就去吃,身体好一点的,晚上就少吃点,目的就是为了早上更加清醒。所以早上这个时间不要等待着,不要认为现在是夏季,天气太热了,等冬天的时候我再修法,拖延时间决不是一个修行者的行为。

今天我们讲的是身要七支坐法,也就是说,现在在讲解入座前行,紧接着就要讲语要排除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以后就开始讲解共同外前行。我相信在这段时间所讲解的这些道理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知道下面这些道理对以后修法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是今天所讲解的,说来说去就是身要七支坐法,没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但是里面很多细节地方,回去的时候还是多琢磨一些。比如双足跏趺坐应该怎么坐,身体说是要端直,这个应该怎么去端直,眼睛要睁开,怎么去睁开,这时候所有一切要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之中,也就是自然状态之中。看看自己的打坐是否在自然之中,要是过于紧张的话,就说明我们身的姿势还不到位。什么时候才算我们今天讲的法到位呢?当你身的姿势已达到轻安感觉的时候,身要七支坐法你毕业了,就可以给你发个“身要七支坐法毕业证书”。在没有达到这个姿势之前,不要说后面语要排除九节佛风,连身要七支坐法都没有毕业啊,学是学了很多年,修是修了很多年,身体的姿势都还没有毕业,我们可不能这样去上学。
这样去上学,就好比以前我在亚青寺跟很多居士开玩笑,我第一次上学,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的同学有一个个子很高,比我们年龄大很多的这么一个人,据说他已经上一年级已经有四年还是五年了,一直都是一年级,当时我上一年级时,他也是一年级。每次这个高个子做得一不好的时候,老师天天骂,你今年是一年级,明年也是一年级,难道胡子白的时候你还想当一年级吗?当然,若是仅仅停顿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上,还可以的,因为他并没有高攀啊。当时我们那个高个子从某种角度来说还不错的,因为他没有高攀,他要上二年级三年级,因为他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年级的知识,所以今年也一年级,明年也一年级。但是我们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有一种高攀的心,心太大,身要七支坐法还没有毕业就开始修下面的有相定、无相定,甚至很高的四大解脱等等,但这些都是开玩笑。当然,开玩笑的当中也有真实的成分,就告诫我们身要七支坐法的重要性。做什么事情都要如理如法,一一做到圆满,而不是走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吧,今天就讲这么多。

今天是几号?二十八号,五月一号放几天假?三天假之内我们天天都得上课,放完假以后,大概以后我们就形成一个习惯,要不是星期一到五之间有一天下午就轻松,但这个有时候我就想轻不轻松也是那么回事的。到时候再说吧,这两天就这样。因为这边近一点的居士们可能还方便一些,远一点不大方便,但你们看吧。

这两天也有很多居士说,若是在网上听,这两天我也不知道,我们一方师平常自认为自己的智慧不错,但是很多人都有意见,说这两天网上一点都听不清楚,前面好像好的,后面又不行,说该怎么办?这两天若是能把网络做得好的话,没有那么多时间跑过来听,就在家里听一模一样的,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再过来听。反正我们把上师瑜伽导修讲完以后,这是座上用功的方法,紧接着我们就要开始讲解座下,比如梦境中阴、有生中阴、临终中阴。六中阴当中的法性中阴之外,五种中阴都得讲解。禅定中阴以上讲完,虽然讲的时间太短,两天就把他讲完,但不要紧,反正那一段时间也做了一些解释,紧接着下面我们还要讲解四种中阴。大概就是这样的,还有其他的一些教言,在没有上山之前能讲多少咱们就多讲一些。

因为这两年我一直给成都这边的居士以及其它很多地方的居士说,我应该给你们多讲点法,但前面已经完全变成说说就是说说,还有很多很多地方也等待着。今年我本来想的是能到很多地方,说是去,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很多人等待的目的就是希望我给他们讲一点点法,但今年比前两年身体真的一点都不如,今年身体非常不好。这样一来,前段时间在外面前虽然漂泊了几个地方,也有几个月的时间,大部分都是打针吃药看病等等,没讲成什么法,所以这次我们在这边一面看病,一面讲讲法。若是网上能听得清楚的话,不仅仅是我们在座的弟子得到一些利益,甚至也希望很多很多弟子都得到一些。不是说,这一次就能把所有的教言都听得很懂,做得非常好,这当然是我最大的心愿。但即便做不了,我们这一段时间就这么不断地聊着天,相信也会有一定的收获,今天就这样吧。



從我的iPhone傳送

浅谈中医内治八法

浅谈中医内治八法

艾御享堂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邪气决定着疾病的“实证”状态,即“邪气盛则实”(《素问·通评虚实论》),其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如何泻实?中医祛除病邪,首选的并不是与邪气相对抗,而是充分了解邪气的特性及停留部位,把握最佳时机,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小的代价达到驱邪之目的,这就是予邪出路,因势利导,即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说:“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直言“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而汗、吐、下法即是给邪找的最常见出路。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促使排汗,使邪气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发汗可透邪外出,宣发肺气,故汗法不仅适用于外感表证,而且对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起于眼睑、头面,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以及咳嗽、头痛、泄泻、身疼而见恶寒发热表证者,均可发汗解表以达邪。此外,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也可藉风药发汗宣透邪气。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哮病、中风、痰厥等痰涎涌盛、漾漾欲吐者,或宿食不化、留滞胃脘,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用催吐之法可使上述居上的有形之邪从速上涌倾出,进而可畅通气机,减少伤害。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湿热、冷积、瘀血、顽痰、水饮、虫积等由大便而出的治法。适用于诸邪留滞胃肠所致的各种病证,如阳明腑实证、热重于湿之黄疸、痰热腑实之中风闭证、水热蕴结之鼓胀、湿热壅盛之水肿等。

消法:是通过消导和散结,以使食、痰、气、血、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疗方法。由于上述诸邪多留踞于胃脘之中,或脏腑、经络、肌肉之间,经年累月,滞而成积,甚至结而成块,因属渐积缓成,难以速祛,故而只能藉缓消而见功。就广义而言,消法所涉范围甚广,当包括祛痰法、利水法、驱虫法、理气法及理血法等,但常用的是其狭义所指的消食和消痞散结两法,适用于饮食停滞和气滞血瘀之积聚癥瘕,气、血、痰壅结于颈前之瘿病等。

祛邪固属必要,但其间往往要付出伤正的代价。如发汗可耗气伤津,涌吐常致胃气受损,下法无论是通腑泻下还是攻逐水饮,均易伤及脾胃,致邪虽祛而正难复。因此,祛邪一定要选择好出路,把握好分寸,切不可孟浪从事,图一时之快,致得不偿失。

虚者补之 弄清成分
正气决定着疾病的“虚证”状态,即“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而其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补法:是针对人体正气(气血阴阳)不足,给以补养裨益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是通过补益,以使气血阴阳达到正常水平,恢复平衡状态,消除衰弱证候,并可驱除邪气,即扶正祛邪。在补益过程中,应注意四点:一要弄清虚之成分,即是气、血、阴、阳是单一不足还是相兼而虚;二要辨明虚之所在,即气、血、阴、阳亏虚之脏腑定位,并应明了相应脏腑的功能与特性,力求做到投其所好,顺性而补。三要知晓气血阴阳之间、脏腑之间的关系,确定直接补或间接补。四要把握补益时机,若见虚不补,势必日久成损,致邪痼难祛;若余邪未尽,贸然用补,则会有闭门留寇之弊。

乱者和之 调解燮理
健康的人体是一个保持平衡动态的,有序、和谐的有机整体。一旦发生病变,不仅可呈现“虚”、“实”两种病变形式,而且可见到“乱”的病变状态,而治乱宜用“和”。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以祛除半表半里之邪,或燮理脏腑、表里等之失和状态的治疗方法。

和解者,专用于邪在少阳证(半表半里),此如《伤寒明理论》所言:“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这是一个正邪相持、进退不得的状态,故宜追邪于少阳使其清散而解,益气和胃、扶正以驱邪外出,两相配合犹如枢机拨转,邪祛正安。

调解者,主要针对脏腑关系紊乱,如肝脾失调、肝胃不和等。肝气不舒,最易横逆乘脾犯胃,对此治当抑强扶弱,以疏肝健脾、疏肝和胃来燮理相互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相安无事。

任何疾病除了有虚实状外,往往还有寒热属性,这是阴阳偏胜的结果,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其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或“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

温法:是运用温热剂来治疗寒证的方法。寒性病有表寒、里寒及实寒、虚寒之别,表寒者宜辛温,里寒宜甘温,均宜分清寒之由来及所在,择用温散、温补、温通等法。

清法:是运用清凉剂来治疗热证的方法。因温热病证有表热、里热之分,气分热、血分热之异,在脏、在腑之别及虚热、实热之属,因而用清凉剂时必须详加辨别,择药选方,如表热证宜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宜苦寒,虚者宜甘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涼血等。

温法与清法是中医学逆势纠偏、对抗治疗的一类方法,用之不当易致纠偏太过,伤及正气,如温热药易伤耗伤阴津,寒凉药易苦寒败胃,故宜恰当配伍,避免纠编致弊。

由上述可知,“八法”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治疗思想,揭示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规律。虽名曰“法”,实际上是“则”,是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原则,适用于某一类病证或病理变化。此外,由于临床病情复杂,往往存在多种病理变化,单一方法难以适应,因此应视情结合运用,全面兼顾。正如《医学心悟》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只有真正领会“八法”的意蕴,才能准确找到治疗的切入点,指导恰当的组方用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行者是成熟健全的人生观

行者是成熟健全的人生观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三、入无边方便法:
  学佛人所要感受的就是真如自性的存在,在感受的过程中,透过任何的举例都是方便法,举例有无量无边的多,所以称入无边方便法。自性是很具体的,它不是空洞的,它也不是一种胶着状态。本体是什么,可能很难体会,但是可以从本体的作用及相上,无边显现应该很清楚。方便不是随便,自性的方便是真实的,与一般人所讲的方便有不同。

  一佛乘的方便是为教化众生,而引用一些不是直接的实质性的方法,譬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见的一切尘境都像波浪一样,波浪是假相,这些波浪都是依大海而存在,若无大海,波浪就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透过波浪去了解大海,海的本体就是真如,而真如就是一。大海是一,波浪是无量无边,我们透过这些假相,能够了解到真如的一真法界。这些举例都是方便,自性的存在如何去感受到,就像海的一真一样,你没有办法感受,就必须透过波浪的假相,去了解到一真的存在,这就是方便法。

  菩萨要进入本体里面,他有种种的方便,所以称无边方便法。华严历代祖师都以波浪、大海来举例,是最恰当的方法,我们就能以此感受到真实与方便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我们所举的例子相当多,但也只是小方便,可是比较不容易感受到。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讲的人本身受到根器限制,听的人更受到根器限制。世尊及法身大士在人间,是可以无边显现,但从化身来讲,他和我们一样受到既有的假相限制。娑婆世界的限制就是如此,你想要有无边显现,这无边显现本身还是限制。因为娑婆世界的物理现象,时间、空间、意识形态就把我们框住。而自性本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它是超越娑婆世界单一象限的,所以必须进入总体象限里面,才有办法使用无边方便法。而我们在这单一象限里面,我们能用的方便法,只是很简单一二个,因为我们的物理现象和意识形态把你框住。

  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就有无量无边的象限,我们所能展现的方便法就有无量无边,所以才称为无边方便法。因此当我们进入自性的萨婆若海中,境界与假相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自性所展现的境界,与我们现在假相所见的境界不同。我们现在所看到波浪,有些是平静,有些是可盖天覆地,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海岸,波浪就有高度差别,这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的假相。他方世界的六根和我们的六根不一样,他们所触的尘境假相和我们所触的尘境假相必然不同。只要进入自性的一真理面,这些就全部涵盖,因此种种方便就会有无量无边。

  所以华严告诉我们的是直取根本,从一真上来看,波浪的假相不管它有多少,全部穷尽,假如不入一真,你的波浪就有限。所以你会发现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何如此争执,因为人与人所见的波浪假相不同,而又在假相之间对立与分别、争执,众生的痛苦就产生了。一位行者进入一真里面,是从本体来看的,从本体来看就没分别,他知道凡夫所看的都是虚幻的。所以行者是成熟健全的人生观,而凡夫是像小孩一样不健全,只在假相当中打转,我们在此稍微去体会一下,这一种方便法。
撷自《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伟大的中阴教法,越读越震撼!


伟大的中阴教法,越读越震撼!

【六种中有深妙教导】

中阴解脱教法是佛法中最为殊胜的教法了,也是莲师不共的伏藏教法。莲师将人是怎么来的?人死后去到哪里?生死死生之间的过程,讲述得极为详细。可以这样说,在听闻这部教法之前,人们对生死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听闻过这部教法之后,对生死的全过程,确是了然于心了。

六种中有深妙教导

敦珠法王于虚空王观世音仪轨有关连千佛灌顶时的开示

佛陀曾说其教训可以总结为六个中有教法。佛法无边,各时期与各乘所转*轮中包含无量法门,对于那些希望能于一生中成就佛陀果位之众生,可以用六中有为纲要来说明其教法修行。

何谓中有?中有乃「非此亦非彼」之状态,是中间状态,处于两者之间者。六中有是:

一˙此生之自然中有
二˙梦中之虚幻中有
三˙禅定中有
四˙临终之痛苦中有
五˙胜义之光明中有
六˙投生中有

一˙此生之自然中有

此生之自然中有涵盖由生至死之时期。故此,吾人皆在此生中有之时。正如教法所云:「奇异哉!吾现正于吾生命之中有,吾将遣除懈怠,因为此生实无余时!」此乃吾等现时之情况。请仔细思维此事,试问自出生至今已有多少年头?而未来又尚有多少年华?生命根本无常,无任何事或人能够逃避死亡,无人可以永生不死。如是这样吾等毫无意义地浪费此生,在懒散与纷乱中丢弃时光。生命依循轨迹而行,当动力殆尽之际,所有活动止息,无有可补救者。

故说吾人不应容许自己堕入懈怠与纷乱之权势中,应该修持佛法:此事于死亡时有帮助。吾等或未能修习所有法要,但应尽力为之。盖吾人明白此生中可对来生作出积极影响,要极力避免任何恶行,亦要成就任何极微之善行,因为事无必然。故此,要规范自己,吾人假若明日死亦毋使有所悔恨。如是正为首个中有──此生中有。

二˙梦中之虚幻中有

梦中中有涵盖由入睡一刻至醒来前之时间,此时段与死无异,唯一分别是为时甚短。当五种感觉:色、声、香、味、触收摄入阿赖耶识时,吾人于此中失去知觉。当人入睡便与死无异,起初并无梦境,唯是黑沉,因睡者沉入阿赖耶而不省人事。

其后,因无明业风能力刺激,从而现起感受与情感相缠之情节。因此,生起了梦中感知对象 (即色、声、香、味、触) 之出现。梦中之主体当非真实存在于个体内者,所现之觉醒亦不能离开而于外物产生作用。彼存在于内,所感受者是虚幻不实,故称为虚幻中有。晚上梦境中之感受处于妄想力量之下,如在白天被哄骗;意识包含色、声、香、味、触,与白天所经历者一样,只是,如今更为虚幻,入睡者做梦所见乃幻觉及虚构之事物。

教法中言吾人亦如幻象与梦境。固然,相对于醒时之感受吾等说为真实,以梦为不真实。对佛陀而言,梦中所见与醒时之觉受同一层次,都不与真实相应,都是虚假、变化、无常、不可靠,此外无它。吾以为,倘若吾人反观自出生至今所作所为种种如今安在?能找到否?皆去矣,且流逝不停,所有这些显然真确,然而,有些事物会避过吾人掌握。常常会觉得此生之觉受为常,在想:「此为我自己」、「此乃我有」,教法所言,此认知错误。亦因此,吾等必堕轮回。

故此,不管如何,应对治梦幻觉受。日间,应向上师三宝祈请。晚上要努力去认知梦境实属虚幻。要转化梦境,于梦中修法,从中得到熟练,若能如是,则可以融合日间与梦中觉受 (不生分别) ,修持便会大为增进。此修法对治世事无常与其它障碍极为有效。

三˙禅定中有

禅定中有是指入定等持之时直至出定时为止。称之为中有者在于它并不像日常妄念之流转,亦不像日常生活中吾人对现象之感受。是一种禅定安稳,一种清新有如无云晴天之专注,如静海无波。如果心里满是念头 (有如盗贼) 或有些微动态 (如丝线交织) ,则不可能住于此专一心境,安稳之禅定于此情况下不能出现。如此,禅定者勿流浪于如盗贼之思念之威力下,要有不散乱之无念与勇猛精进,以避免散失注意力。

梦中中有与禅定中有是此生中有部分之分支。此生中有自然涵盖吾等之修行。纵然后者有间断,在此生中必须为之,亦只能于此中修禅定。

四˙临终之痛苦中有

此乃完全会发生之事:明日吾人或会死于患病。当所有祭祀祈祷长寿均无效时,死亡必然来临。显然此生所作对吾等毫无用处,亦不能随我而去。就算拥有财富高如须弥山,一针一线亦不能取走。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去,甚至宝贵身体亦不能要,还可以带走何物?只有吾人累积之黑白业将会伴随着,而并非别的。

吾人当按照教授而修行,训练成能转化心识。如果能熟习此法,又如果死时无一丝后悔,则甚好,如有人云:「吾将会去某某佛土」而又事实上能达成者,是圆满成就之修行人。确实而言,修法是为临死时之需要,因此,教法侧重于令吾人理解死时会发生何事。

纵是一凡人,死时一刻亦十分重要。此刻应该向上师三宝祈求,应该切断所拥有之财物、居所及种种有关连之事──因此等皆能牵引吾等进入轮回。财富应奉献给三宝,祈求不用经历痛苦死亡过程与落入三恶道。

如在生命历程中,能对心识作有效转化训练,加上如于死时能加以运用,把神识送到佛土,实乃最好之情况。如若不成,神识迁转可由喇嘛或一位金刚眷属代行,彼等恰好与彼同在而又知道当做之法,便会于汝气息停止时把汝之神识转移到佛土去。在任何情况下,为此作出计划十分重要,而又需要加以训练。于是在那决定时刻来临时不致惊慌失措。当然,这些准备练习是此生中首要完成之事。

死时会经历何事?在受生之时,就是父母交合之际,身体由五大元素精华组合而成,乃元素、灵热、能量、脉道等等之组合。死时,五大逐渐分离互相分解,当分解完成,外气呼吸便停息。然后,当内脉动停止,白菩提 (位于脑部的父分) 与红菩提 (位于肚脐的母分) 两者便会于心间相遇融合,在此际神识便离开身体。没有修习此一经验者,此时会长时间不省人事。而有成就的大师,神识会在两分钟后,融入虚空,由虚空而入光明境。对吾等修行人而言,禅定之成果为何?便正是融入光明,纯净与无染,一如虚空。其出现在于内脉停止之际,如在禅定之际能证了光明而等持之,则在体验无瑕之虚空出现之时,便会出现「母子光明会、空与觉会」。此即为解脱。实则此即为吾等喇嘛与禅修者所修之「真如休息法」或于死亡时之「禅定」。「真如」是除此之外没有别者。子母光明会合,在生起之相中稳定着,得到圆满,便是解脱。

五˙胜义之光明中有

如无修行,当黑暗经历出现,便昏晕,醒时,几乎立即进入恐怖觉受,是所谓第五中有──胜义之光明中有。此乃当暗存于吾人心识中诸寂忿尊 (自普贤王如来下至五佛部及莲师八变化身) ,以惊人之声音光线展现。对禅定不熟习者便为之惊倒,当被恐怖所掌握,此心识之展现便会消融。

今综谈临死中有与胜义中有。在五大元素分离或融合后,神识融入虚空,昏晕入阿赖耶境界,接着便见到光明有如纯净无瑕之虚空。如果此人不熟习禅定,便不能认知此光明。由于光明不被认知,便不持久。如若人久久修习摄心,母子光明便能相会。

如今,在死亡时各元素相互融合之前,最重要要做者是完全醒悟知道死亡已届,要切断与此生相关连所有事情。除三宝以外别无希望,要向根本上师三宝祈求,要知道上师是吾人最易接触者,亦是三宝总集。在中有危险道路上向上师、汝之本尊祈请。坦承表露此生中所犯所有不善之业,一心祈请能引领吾人于死后立即去到佛刹。如云,如此一心祈祷,如此恒存心中之渴望乃引领我等到净土之必须条件。

再者,当病人弥留之际,其上师或三昧耶不坏之法侣,与亡者有和谐之关系者便应该提醒其已进入诸元素融入之过程。纵然此过程经已开始亦要如是解说。并祈祷唱诵,祈求上师加持,此等正愿有大利益,能解救中有道中之种种危险。如一病人跌倒,他人可以扶起,同理,法侣能向弥留者作指引帮助,为之祈祷,如是有大利益。

如是我闻,诸佛具有大悲心,如有人呼其名而祈请 ( 无瑕南方宝生佛˙保佑者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等 ) ,便能因呼名而得免堕三恶道。同理,如果弥留者能好好祈请诸佛,只因其名号被称呼便能免去亡者堕入较低下道中,最是有用。祈祷有如吾人助手,死时之保护者,能予最大利益实最重要。死时亡者首先失去知觉,然后醒来,如果亡者不能认证光明,光明便会褪失,胜义真实中有便随而出现。

至于寂忿本尊等之出现,伴随可怖音声光线及可怖深渊峭壁之印象,如亡者不能认知此无尽声音光线只是自己心意投影,别无他的,否则便会生起极度恐惧感受。此等影事出现,恐怖生起,然后此等事物逝去,之后神识离体,由适当之出口离去。

六˙投生中有

于此,心识与身体分离,由于心识已在体外,没有物质支持,粗色身已无,只有一 ( 微细 ) 光蕴身,缺乏父母精华之支持,故此亡者不能感到日月之光。尽管如是,仍有一种光亮,是心意能量,从光体中放出,使亡者有印象,于是能见其途。加上在来生中有界流浪之所有众生能互相看见及互相听闻对方,于此时,心思某地,实时到达,只有未来母亲的子宫与有佛陀之圣地金刚王座除外。「中有」身是一个「意」,故此,当它一想到某地,便能到达某地。

再者,亡者之意拥有一些神通力,纵然此等神通仍稍有染污。故亡者能知他人想法,观见别人如何使用其一生所累积财物,这些人想些什么,和准备为彼作些什么法事。生存者不能睹见亡者,亡者却能见生存者。亡者们一起,为饥渴冷热等感受所折磨,于中流浪,经历之折磨甚为剧烈。

汝等实际于中有中流浪者,乃生前未能行善亦无极恶之人;犯大恶事众生绝不会经历来生中有,彼等死时一阖眼便化生于下等恶道中。反之,广积善行者便即生佛土。一般而言,吾人并非大善大恶,便会经历来生中有。来生中有舍折磨痛苦外别无所有。但如亡者曾成就许多善行,供奉三宝、布施贫者等等,又如他人设置寂忿本尊坛城、修持仪轨、焚烧与加持亡者牌位 (此法使亡者神识提升到较高境地 ) ,亡者便得保护,免于中有之可怖,得到解脱。比如众人合力抢救某人免于堕入悬崖,由是说要为亡者多行善事。

在死后的第一个廿一日,亡者觉受有如生前,彷如拥有躯体与相若之意识,观见周围环境有如在生时。其后,其觉受便近于来生处所,故说四十九天之前三周最重要,如于此时间内有人能为亡者广修善行,则原应堕恶趣者能因三宝悲悯力而提升至善趣中。逾时,则此人业力已推之入恶趣中,三宝悲悯力虽不变,亦无法引入善趣,直至亡者恶业消尽。故此,要为亡者累积大量善行。

修行人熟习并了知彼在来生中有时为已死,便知自己流浪于投生中有,忆起上师本尊,向彼专一祈请,便能转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妙药刹土或光明铜色山等净土。

一成就之喇嘛能召来亡者神识使进入写了亡者名字的牌位,在加以教导及灌顶后,向彼启示真实之道理。能向亡者示以佛道,起码亦能令亡者神识再取人身。一切视乎其业力、渴望与虔诚。吾人可见,就各中有而言,此生中有最为重要。因为,它就是现在。于此生中有,吾人必须好好修行,使吾人不必流浪于其它中有里。

此观世音菩萨仪轨为显密之精华。莲师将之纯化使受法弟子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藏岩库并由上一世敦珠持明德敦多杰开发。

诸佛教法之总源宗于普贤王如来及西方无量光佛无二而一。其心意平和之广阔领域永不激动。无量光佛以无尽悲悯看视六度众生,从其爱之发放中生起观世音菩萨──极大悲悯者。观世音菩萨是诸佛悲悯语立现化身,在无量光佛前祂立誓除非三界众生度尽,不入证觉而住菩萨身。也就是说除非甚深轮回被激起而其中众生已空,否则便留住世间不去。自此,他用大悲引领三界众生到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净土。据云于一时,观世音菩萨想已完成使命,认为轮回已空,但回首却见众生数目──不多也不少──与从前一样,轮回中众生不灭。他感到沮丧而云:「把众生引度到净土之时刻恐怕永不来临。」菩提心誓句动摇时,头裂为十一片,身体分为千片。此时,无量光佛出现面前曰:「传承之子,何能退失所立菩提心誓句?宜再立誓为众生福祉努力!一如往昔!」无量光佛加持彼裂为十一片之头与千片之身,起而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手上各有一眼。如是,观世音便被加持成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以造福众生。感谢彼觉性感召,于此贤劫,千手化现千轮王,千眼化现千佛陀,此千佛乃观世音菩萨大悲展现。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参禅修行有功夫,就有护法神保佑,鬼魂不能够靠近。但一打妄想,道行退失,护法神就走了

参禅修行有功夫,就有护法神保佑,鬼魂不能够靠近。但一打妄想,道行退失,护法神就走了


倓虚法师 

影尘回忆录》
【内容节选】

倓虚法师以前跟谛闲老法师学教,了解到谛闲老法师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参禅的、一个念佛的,其中一个大弟子跟谛老出家了,出家前已经结婚,有个内人,还生了个小闺女,他没向家人商量他要出家,当然他妻子不愿意,谛老法师就收了这徒弟。

他喜欢参禅,到中国最有名的禅堂镇江的金山寺参禅,寺建立在长江里的小岛上。他自己发心出家,当然很诚心,家也不要了,太太也没商量好就先出家了,女儿才几岁,寄托在兄弟家,他太太想不开就投江死了。他也不管,反正要出家修行,吵死弄活的也不管。
他修行很认真,修行有十多年了,修禅修得很有点名誉,还收了不少徒弟,当了首座。有徒弟,有人供养,吃的、穿的、住的哪样也不缺,又有人恭敬,心里就有点自满。

他就打妄想,洋洋得意,岂不知他一出家时,他内人的鬼魂就跟着他,有十几年了。他内人不同意,不愿意他出家,鬼魂就跟着他想扰乱他,他参禅修行真有功夫,就有护法神保佑,鬼魂不能够靠近迷惑他。他一打妄想,一贪一得意,道行就退失了。

这样护法神走了,鬼魂就得手,一下就扑到他身上,迷着他要他投江。他因贪心、迷惑,不能作主。金山寺四周都是水,他要投江,他被鬼魂附身,身不由主的投到江里,有人看见了,就把他救上来了,说这怎么回事?他不知怎么回事,过了几天他又投江了,又让人救上来了。

金山方丈和尚说:“这不好!首座着魔了。他不懂水性,可别淹死了!赶快给他师父——谛老法师报信,请谛老接他回去。”
他师父谛闲老法师这时正在宁波修庙塑佛像,庙倒塌了重修。金山寺给送信说:“你那徒弟在我们这里投了两次江没死,问他他也不知怎么回事?迷迷糊糊,请你把他带走吧!”谛老法师想想是他的徒弟,别人去还不行,谛老法师只有亲身去一趟金山寺了。让他来他还不来,叫他走也不走。这都是听谛老法师说的,都是真事。

其实他就是给鬼魂扑到身上了,糊涂了,平常他跟好人一样,说好话,他说到投江时全不知道呢!谛老说:“走吧!你别搅和了,人家都是修行人,你这左投回江,右投回江,跟我走吧!”那时候轮船是平底的,在江里走,在轮船里有两个睡铺,底下一个,上面一个。谛老法师就睡在下面,他在上面,人好好地,一路平安无事,坐船回到宁波观宗寺。因为他在金山寺十几年,是有身分的人,是首座,当然有一间寮房,就送到寮房去安住,就在那里修行吧!这也就没事了。

有一天早晨吃饭时,他没去吃饭,谛老法师惦着他常迷糊,请佣人查房找他,他屋里没人,后面窗户开着,谛老法师说:“坏了!不好!这房门都是关好的,他从窗户出去,这不好了!这可能去投江、投河了。”这时候叫寺里大众分头去找吧!寺庙附近有护城河,水也很深,帆船可以进来。先在寺内找没人,大众就顺河边找来找去,大约找了半里路,发现他已经在河里淹死了,没办法就捞上来,抬回寺里,给他念经超度埋葬就算了。

就在这时候,他出家时的小女儿也长大成人了,哭着来了,告诉谛老说晚上做了个梦,说她父母今天上任,谛老问上什么任?

她说她父亲在土地庙当土地爷,她母亲当土地奶奶,于是谛老忽然大悟,明了其中原因。正好寺外不远最近新建一个土地庙,这时候同修大伙给他念念经,他女儿哭哭啼啼。谛老说:“你今天当上土地公,我们超度你,你也得显显灵给我们看看吧!”这时来了一阵旋风,大得很,转了半天,谛老说这必是他显灵了。

谛老法师说这些是譬喻参禅人一念之差,就落得这个样子。



從我的iPhone傳送

祖古乌金仁波切在四岁时,就已经达到我们所谓的「认识心性」的境界了。

祖古乌金仁波切在四岁时,就已经达到我们所谓的「认识心性」的境界了。

确吉尼玛仁波切 阿底宝藏 

我们的祖古乌金仁波切出生在西藏东部康区的囊谦。他从四岁开始禅修,他的父亲——仓萨的吉美多杰——每天都会给予众多追随者禅修指导。在这些时候,祖古乌金仁波切和其他人坐在一起听法,因此他在四岁时,就已经达到我们所谓的「认识心性」的境界了。


随着年纪渐长,祖古乌金仁波切从他的叔叔桑天嘉措那里领受额外的教导,并且视其为根本上师。桑天嘉措是一个证量高深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清净的比丘,也是一个拥有高度成就的修行者。第十五世噶玛巴卡恰多杰常常赞美桑天嘉措。有一天傍晚,在桑天嘉措离开噶玛巴的房间之后,噶玛巴双手合十地说:“在这些时代,可能只有桑天嘉措已经圆满了证大圆满之内密见地。”一些来自楚布寺的老僧告诉我们这个故事。

我们的仁波切从桑天嘉措那里领受大部分的佛法传承,其中包括灌顶和教导。尤其重要的是,桑天嘉措常常给予祖古乌金仁波切「心性的引导」,并帮助他提升和增长证量。在仁波切四岁时,他的父亲就已经为他指出心性之「见」。在本质上,「见」本身无法再进一步增长,因为在「见」之内,没有「东西」可以进一步发展。但是,就修行者对「见」的觉受而言,我们仍然会谈论增长或加深见地,而这种见地的增长需要一个具格上师的口耳教导。对祖古乌金仁波切来说,这个上师就是他主要的根本上师——桑天嘉措。(阿底注:如同华智仁波切在如来芽尊者前认识本觉,后来在多钦哲益西多杰那里获得本觉增长。因此,华智仁波切有两位根本上师。顺便说一句,在从前老一辈修行人是不会轻易对外宣称自己的根本上师是谁?对此保密程度甚至高于对自己本尊名讳的保密,因为只有那位让你开悟及帮助你开悟境界增上的人,才称为自己的根本上师。然而,对外提自己的根本上师是谁,就是在变相告知别人“自己已经开悟”。这对于隐藏功德、远离世间八法的密乘行者,是不可想象的行为。)

在我们强调心性的传统中,大圆满教法谈到「立断入本净」(简称「立断」)之见,以及「任运顿超」(简称「顿超」)之禅修,祖古乌金仁波切把大圆满的见地当作他修行的核心。他也非常熟悉大手印的传统,尽管他修持大手印和那洛六法,但是他总是把认识无二明觉当作重要的核心——究竟的修持。

如果你把仁波切在康区、西藏中部、锡金和尼泊尔从事闭关的时间全部加起来,总共会超过二十年。在他年轻时,仁波切从事大量积聚资粮和清净障蔽的修行法门:四加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拙火等。 

在他的晚年,他如此描述自己的闭关:「我只是待在那里持诵玛尼。」玛尼即六字大明咒,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咒语。伟大的修行者常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说明纯粹维持明觉之本然面貌的修行。
许多当代的伟大上师告诉我,祖古乌金仁波切具有高深的证量。这些伟大的上师不只包括噶玛巴,也包括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和怙主敦珠仁波切。他们很多人都是透过领受灌顶、口传和口耳教导而与祖古乌金仁波切结缘。

仁波切和我们相处时,从来不摆架子,或以大学者自居。如同有一天塔唐仁波切所说的:“祖古乌金仁波切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瑜伽士。他不仅精通各种佛教的修行法门,也是通晓究竟自性的学者。然而,他把他所有的功德隐藏在内。

在教导修行方法时,祖古乌金仁波切把最重要的重点放在如何安住于正见的定境之中。他一再地教导我们所有人从事不同层次修行的重要性,也强调共与不共的前行法。他说在究竟上,教法和修行法门应该要让我们直接认识心性。他总是教导三大传统之无别见地:大圆满的本净见、大手印的心无为见,以及中观的心无造作见。

祖古乌金仁波切的直接口耳教导,让那些遇见他的人由衷敬慕、喜于修行,并且对教法产生深刻的信任与信心。他的话语总是对他们的心有所帮助,他给予的忠告有助于减少烦恼,让慈心、悲心和内观自然而然地增长。许许多多人都有这种切身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仁波切的弟子全心全意爱戴他的原因。这是他们生起信心和虔敬心的基础。
所有遇见他、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仁波切的个性非常谦逊,对每个人都非常温柔、慈爱。当然,修行者因为他们的法缘,而对仁波且具有信心和虔敬心。然而,被他感动的不只是修行者。有一天,我遇见一个人,那个人说:“我对佛法一无所知,但是我却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的死让我感到非常悲伤,我失去一个真正的好朋友。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随和、温柔、可靠,心胸非常开放。我们失去了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许多人如此谈论祖古乌金仁波切。他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和众人结缘。

我们曾经听说过去的伟大上师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出现许多不寻常的征兆。佛陀也描述伟大的修行者过世时,所出现的特定征兆。仁波切圆寂时,他非常轻松。他两度从卧姿坐起,在某个时候,他脱掉身上大部分的衣服。我们迅速地用毯子盖住他的身体,轻柔地把他的腿伸直,这样他就能够再次躺下。他很快地又坐起来,大喊一声「Ah」(阿)。不久之后,他的生命迹象全部停止。有些人死亡的过程缓慢,呼吸困难且声音刺耳。祖古乌金仁波切完全没有这种情形,他非常平静地圆寂。

圆寂之后,仁波切安住在「图当」,安住在三摩地之中。大圆满教法描述,具有高深证量的人圆寂时,会出现一些外显的征兆。据说,最好的征兆是「上有无云晴空,下有无尘清风」。仁波切圆寂之后的几天,出现了这样的征兆,在现今污染严重的加德满都河谷,这相当不寻常。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8年三叉神经痛,李可先生治以“引火汤”,十年未复发

8年三叉神经痛,李可先生治以“引火汤”,十年未复发

张存悌、卓同年 

来源:医道流芳

导读:三叉神经痛,疼起来常如刀割,常使患者痛苦异常。各家多从风、寒、痰、火、瘀论治,或可见效于一时,而后复发。大医李可从肾论治,以引火汤加味治之,效如桴鼓,今介绍如下,供医者效法。
三叉神经痛倡用引火汤
作者/张存悌、卓同年

一、三叉神经痛,病机在肾

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各家多从风、寒、痰、火、瘀论治,或可见效于一时,后必复发。李可认为本病正虚为本,病机在肾,当从肾论治。《素问·五脏生成》云:“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纵观历年病例,约在百人之数,悉属肾阴下亏,龙雷之火上燔,无一例外。病程愈久,病机愈显。

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故见种种上热之证。

二、引火汤组成及加减

三叉神经痛必夹雷火,因颠顶之上唯厥阴可到。肝火暴虐,在大滋真阴引火归原之中,必佐柔肝宁络之品为妥。

全方组成如下:熟地黄90g,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甘草30g,细辛15g,全虫12只(研末冲服),蜈蚣3条(研末冲服)。

脾胃虚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g,砂仁10g(与熟地黄拌)。龙雷之火上奔无制者,加油桂粉1.5g(刮去粗皮研粉,蒸烂小米为丸,药前先吞),引无根之火降而归肾,见效尤速。

三、案例

裴某之妻,55岁。1984年3月26日初诊。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年,迭用酒精封闭、针灸,服中药百剂皆无效。

近年来发作频繁,外受风寒、大喜大怒、过度劳累、高声讲话、咀嚼食物、洗脸刷牙、打呵欠皆能触发。8年前仅下颌支患病,2年之后累及上颌支。1983年冬,眼支亦病,以为龋齿作痛,牙已拔光,病势日见严重。不敢进食咀嚼,以流质食物维持不饿,致消瘦脱形,弱不禁风。

此次发病已3日,病前无故右眼赤如鸠目,泪如泉涌,日夜不止,右耳鸣如潮声。因大声呼唤幼子起床,冷风拂面,突觉畏寒。同时觉有热气从右脚心沿腿之内侧上攻头面,迅如闪电。旋即整个右头部如蛇咬蝎蜇,火灼电击,剧痛号哭,惊扰四邻

每发作1次,约5分钟,频发30余次,已历3小时之久。诊脉洪大无伦,舌干红无苔。头晕脚软,足膝冰冷,口干,便燥,3 ~ 4日一行。

患者年逾五旬,肾气已衰,肾阴下夺,阴不恋阳。时值春令,阳气升发。脚底为肾经循行始发部位,龙雷之火不能下安宅窟,循经上攻,上奔冲击无制。

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大剂,滋阴恋阳,引火归原,柔肝缓急,以制雷火:熟地黄90g,盐巴戟肉、天冬、麦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枣仁30g,葛根60g,3剂。

二诊:药后脚底上冲之气已敛,发病次数逐日减少。每有发作,一闪即过,已可耐受。洪象已敛,目赤、耳鸣均愈。考虑多年痼疾,久痛入络,佐以虫类搜剔,更加细辛引入少阴而驱伏寒而兼寓火郁发之之意。原方加细辛15g,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末冲服。

三诊:上方服1剂,发作停止,已4日未发。全家人大喜过望,裴某戏云:真如死囚遇大赦,不用提有多高兴了。嘱原方再服3剂巩固。追访10年,未复发。

本文摘自《霹雳大医:李可》丨作者/张存悌、卓同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