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普巴扎西仁波切:欲即生解脱,实修实证不可缺少

普巴扎西仁波切:欲即生解脱,实修实证不可缺少

养心读书会 

上师: 我们当前所修的这个法,主要来自于亚青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传承。曾经谒见过这位导师的人,当然不用在你面前讲解太多上师的功德。我相信当时是众目共睹也好、大众认可也好,就这么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这是大众认可的。但曾经由于我们个人的业及烦恼,或者是福报浅薄的缘故,所以当时没见到这位尊者,只是后期听说有这么一位尊者。
但若是想了解一些的话,喇嘛仁波切平常的行为就像一个老和尚。我是15岁就开始依止导师的。上师圆寂的时候,在上师身旁已有29年左右的时间,上师就示现涅槃,今年上师已经示现涅槃第11周年。他平常就像一个老年人,甚至可能老年人当中还是穿着等多方面与常人无异。虽然有很高的活佛头衔或导师头衔,但平常要是在某个区域看见这位尊者,一点儿都看不出是那么德高望重或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导师,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
甚至当时上师在众多人面前讲经说法的时候说,他在60多岁、可能是65、66岁以前,没有穿过什么新衣服。因为当时一直都在昌根阿瑞仁波切身边,那时候昌根阿瑞已经快到80岁了。当时他的上师说,因为现前他年龄已经越来越大了,所以四大也逐渐衰弱,因此凭借身上这个温度,平常还是很难保证他的身体温度达到平衡的状态,需要依靠外力,因此衣服要穿得厚一些。因为高原地方本身就寒冷,需要穿些保暖的衣服。但你现前才六十几,所以相对来说你还是蛮年轻的,对于我们来说,做一、两件衣服恐怕也不在话下,也没有困难。
虽然那时候的条件倒没有后期条件那么好,但是做一、两件衣服我们是拥有的。但是觉得你也没有必要再做什么新衣服,把我穿下来的这些旧衣服你就穿着。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少做些,每年就做一、两件衣服。就这样,当时我见到上师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这么一个老和尚。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上师完全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有出世间方面是这么一位人人敬畏的导师。很多高僧大德曾经也认证了喇嘛仁波切是龙萨娘波的化身,也是无垢光尊者的化身,因此亚青寺主要的传承就来自这两个传承。喇嘛仁波切本身那个地方属于萨迦派的地区,所以当地的寺院等等都是萨迦派的寺院。但由于喇嘛仁波切从小时候开始依止着昌根阿瑞仁波切。昌根阿瑞是一位红教的导师,所以昌根阿瑞也继承了两种传承——龙萨派和宁提派。所以自从喇嘛仁波切依止昌根阿瑞起,虽然当地是萨迦派的传承地区,但是后期还是以红教为根本,所以接下来在亚青寺主要所传讲的就是龙萨派和宁提派。
但龙萨派和宁提派都要先从前行开始做起,所以我们平常一再告诫每位修行者,无论你现前是刚开始步入修行,还是进入修行有一段时间,但总之《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属于宁提派的前行引导文;《圣者言教》和《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是龙萨派的前行引导文,所以我平常就非常爱用这四本书,告诫每个弟子多去看看,这和我们这个传承是有直接关系的。虽然与前行引导文相关的教材有很多很多,因为高原地方像光是伏藏师已经多得不得了,各式各样的传承,因此光是前行引导文相信就有无数个。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前行引导文当中,我们一再宣讲《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的主要原因:符合我们这个传承的特点,我们的传承主要是龙萨派和宁提派,那么平常就要从这些前行开始做起。
尤其也说过,即便前面看过一、两遍前行引导文,但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完全精通前行教言。因为前行里面所传讲的很多,第一次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由于个人的智慧等多方面有限,所以即便从有些文字上所了解到的,还是一种表面或者是挺浅的,当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随着个人的修行等多方面进展的缘故,了解到的越来越深。这就是一再告诫每个修行者们,前面所阅读的这几本书,不光是阅读一、两遍,而要长期去阅读。我相信在阅读这些教言的过程中你一定能得到相关的一些意义,尤其在接下来修学过程中,对整体修法会起到更加精进的作用,因为你知道这件事情对你的重要性。
我们平常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反正我已经进入佛门,但接下来相应地做一些事情,力能所及地做一些事情,但平常对这方面呢,先搁置一旁就先搁置一旁。但这样的信心会导致成什么呢?接下来就不会很精进,因为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不够。尤其我们一再讲解,凭借这样的方便来对治个人的贪嗔痴烦恼,但贪嗔痴烦恼方面也和往昔相同——我想干嘛就干嘛。但是我对佛教的这个信心总体来说没什么改变,也没有更加增上。主要来自于对整体佛教的认识还是蛮浅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要记住这一点,决定不能马马虎虎。并且我平常非常爱用这么一句话:我们当前进入佛门,不是由于我们都是过星期天的人,因此闲得没事而进入佛门去凑个热闹的,都不是!若不是,那就意味着我进入佛门一定有着一个真正的目的,那我们就应该多去了解一些这个目的,让这个目的呈现得更大、更圆满,那这些教言是必不可缺的。
在阅读这些教言的同时,当然也不能把修行搁置一旁。比如说,你对某件事情已经知道它是这样的,但知道并不代表完全已经消除你的疑惑,因为你还没有亲身体会过。接下来亲身体会如同实践,前面从理论上认知到它,后面有实践亲身体会,这时候完全可以抛开或舍弃一切疑惑!这时候把身心完全投入修法当中,这已经不是很难的什么事情了。我平常非常羡慕历代高僧大德们,独自一人一辈子都在幽静山林精进修法,但即便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暂时先不说,但是对修法是那么精进,他是凭借什么能做到那么精进呢?难到生下来他就是会修行的那一批人当中的一人吗?当然不是,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修行的人,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不是修行的人,没有这么一个说法。
一方面虽然他也是先天具有这样的善根,多数来自于后天去学习这些理论,越来越了解到这件事情对他的重要性以后,这时候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觉得很值得。那今天我们像历代高僧大德一般,刚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有时候也不仅仅为了给每个修行者提供一种信心,说不定真是这样的:从第一次我们进入佛门的时候,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们可能还不如我们呢。但是后面他们做得那么好的原因,因为长期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而得到最后这样的结果。能做到这样的行为,并且达到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现前也想变成历代传承祖师一般的,那就得像刚刚所说的,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少。该需要阅读的就要阅读,该需要修行的就要修行。
有时候在我身边也会遇到很多很多人问:“我前期已经学过不少的理论,接下来我应该做点什么?”当然有时站在我的角度当中,我一定会告诫他,实修真的是必不可缺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因此一味去以压迫的方式告诫他人,要这么做、那样做,是否又变成他肩上一个很大的包袱?所以我平常还是告诫,根据个人的条件讲解一些理论。比如说,我们现前如同一个乞丐般,现前乞丐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一,一定要先认识到富贵家的财富,以及富贵家成办财富的整个过程,这是一门智慧,也是自己的方向。
但即便这方面通达有多么细腻,接下来自己不去做,因为我们平常看见乞丐的行为是到了要饭的点、吃饭的点,他就跑到每家每户门口去要饭,得到饭以后就回到自己的住处填饱肚子,又开始睡觉了。因为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每天反正想到一天三顿饭只要能吃饱,基本上过一天算一天。若平常是这样的,虽然从理论上比往昔多了一层,因为知道富贵家的财富,以及富贵家成办财富的整个过程,稍稍知道,但自己不去做,还是像往昔一样躺在某一个角落里面睡觉,我相信是改变不了你的命运。
虽然我们佛教讲解因果不虚,就是哪怕懂得一系列善行的功德,在不久的将来成熟的时候,你可能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什么都不想干。你会想干,但这个想干的时间是多少世以后就不知道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带着众弟子去化缘的时候,路上见到一个乞丐,这个小孩子只会说:“我要、我要”。永远不会说“我不要”。当时佛陀就蹲下来给他一块饼说,你现前要是说“不要”,我就给你这块饼;要是说“要”,我就不给你。接下来佛陀说:“好,我们先试一下,我把这块饼给你,要不要?”他说:“我要。”不给!
当时身边的弟子们都觉得佛陀平常是非常严肃的,是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很谨慎的尊者,今天怎么就跟着一个乞丐开始这么玩起来了呢?很长一段时间后,因为这个小乞丐已经烦得不得了了,说要不给,说要又不给,很多次。后面烦得不耐烦了,就说:“我不要了。”“哦,对了,我给你。”就给了他。这时候众弟子问佛陀:“您平常那么严肃,今天为什么要这样?”佛陀说,这个小乞丐无数世一直都是乞丐,就是由于天天“要、要”,在损他的福报。今天让他做更多的积累福报的事情,他是做不了的。但是,仅凭他今天说一声“不要”,在未来多少世以后他会变成一位非常具有财富的富翁,就是光凭借这个。因此,像这样一个小小的善行,未来也能得到那么大的果报,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了解很多道理,不久的将来会创造更好的条件是特定的,因果不虚。
但是我们要的不是多少世以后,有一天我变成什么样的人再成办解脱,而是我想即生成办解脱。那这时候就要改变很多做法,我们不光是今天要知道,今天还要去改变、去创造。虽然今天在创造过程中,不会一瞬间就像富翁一般的什么都拥有。今天一天的努力可能只能得到一瓶水,但是与往昔相比今天多了一瓶水呀!凭借这个作为,慢慢慢慢去成办第一桶金,一定会达到与富贵相同般的财富。所以,这时候实修是必不可缺的、实际操作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每当很多人在问:“我需要什么?”一切以自己为准则。我们当前的修学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既在闻思,也在实修,每天稍有时间的时候咱们坐在一起,探讨一些有关佛教的道理,这就叫“闻思”,从理论上了解什么是佛教。平常回到自己的住所,乃至平常时时观照自己内心的做法都叫“实修”,我们也在修。所以我们的闻思修三种智慧是并肩行持的,并没有说把哪一个搁置一旁而去创造另一个。
至于偏重哪一方面,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有时候偏重实修,有时候偏重闻思,但是基本上不能完全堕入一边,因为这是由于我们当前的需要决定的。至于偏重哪一方面,取决于个人能力。就像我们吃喝一般,比如今天天气太热,我比较渴,可能进水的次数多一些。是由于今天天气太热了,所以要以这样的方式饮食。明天天气还可以,就是有点饿,那么进食的次数多点,进食多一些,这就叫“善巧方便”。根据个人的需要,我们去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这对我们接下来创造一个圆满的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说到刚刚的传承,大概就是这样的。若要说得再细致一些,那可多了,从普贤王如来直至我等大恩根本上师之间的所有一切传承,讲一年也讲不完,先大概就这样吧。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作者。如有不当请告知删除。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