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假好人可怕背面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被伴侶欺負瞧不起。伴侶其實對她蠻好的,可偏偏她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其實不過是伴侶沒有依她想要的方式回應她、滿足她,於是她負面地想到最壞。
  她是典型的例子,表面做盡好女人要做的事,對每個人都很好、很客氣、說好聽的話、喜歡照顧人,又給人家買東西和送禮物,希望贏得別人對她的認同和喜愛。其實,她是不想別人對她不好,害怕被人攻擊、批評和排斥,所以做盡討好別人的事情。可回到家裏,她對伴侶的要求和臉孔又不一樣了,雖然還是那樣表面做着照顧對方的事情,可是她把甚麼不滿都屈在心裏,假裝包容,其實滿腦子怨氣、邪念、鬱結和不忿,放下假面後,把所有人都想成為惡人、壞人,害她、針對她及對她不夠好。
  過分自我想當然
  她說:「我明明已拉着臉讓他知道我不高興了,希望他來逗我一下,偏偏他像沒看到一樣。他明知我希望他多一點時間陪我,明知我想到某餐廳吃晚飯,想去某地方過生日,他都沒主動地為我做到,要我說出口就沒意思了。我直覺覺得他是故意的,他不可能不知道我的心意,正常人都應看得出我要甚麼啦,他分明就是瞧不起我,給我擺架子,不想人家覺得他怕女朋友,也藉此避免我日後多打他主意及要求更多吧。說到底,他就是沒心沒肺,對我沒誠意,他對他的家人比對我好,我親眼看到他對他媽媽和妹妹,甚至同事都很細心,看到這就心傷。證明他不是不懂得細心的男人,他就是沒放我在眼內而已。某天我忍不住爆發了我的不滿,他居然反問我原來我有那麼多不滿,為何那麼久了一直沒有表達出來,還一直笑着說沒事沒關係?天,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我很委屈啊。明明是他不對,現在卻推到我身上,怨我收藏不坦白。兩個人在一起甚麼都要說明白嗎?這樣做情侶真沒趣。也許這就是我的命,即使我不斷對人好,大家都在負欺我,佔我便宜,最終還是瞧不起我,背後想整我的。我命苦,我認了。」
  缺乏真好人條件
  一副委屈的苦臉,不認識她的人還是會中計的,以為她真的是好人難做,別人都欺負她,很值得同情。可是事實上,像她這種自命可憐的受害者,不過是怨恨心強的弱者和假好人,她們怕得失別人,做人收藏,眉間總帶着烏雲,心胸缺乏真好人的條件。事實上她們絕不包容,心沒善念,只覺得全世界都忽略她們的感受,可從沒想過自己對別人的埋怨、要求和失望,不是因為別人都想害她及瞧不起她們,而是因為她們只想把所有人變成自己一樣,讓她們感到被討好。這是絕對自我中心的人,最看不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的也是這種人。她們是為身邊人不斷傳播負能量的源頭,特性是不表態,卻在背後埋怨,把負能量散播出去。身邊的伴侶難以摸清她們的底蘊,其實也會受傷也是受害者。
  看清自己和身邊人,別做假好人。圖:新華社
  ■自命可憐的受害者,很多時可能是怨恨心強的弱者和假好人。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
  (素黑療情)
  今日館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人间小团圆》


比起内地略带文艺的《人间小团圆》这个片名,其实香港片名《香港仔》更符合电影的主题。
香港仔是香港南部的地名,1841年,英军登陆香港仔,询问当地居民所在何地,居民回答香港,因其广东话发音为“Hong Kong”,而后整个岛屿亦被英国人命名为“Hong Kong”。“香港仔”一语双关,即是影片里这一家人原来生活的地方,同时亦是讲述这一群香港人的故事。
以《低俗喜剧》的放浪不羁、《维多利亚一号》的暴力血腥和《志明与春娇》的小清新可以看出,彭浩翔其实擅长很多类型片的拍摄,其长片处女作《买凶拍人》更是一部糅合犯罪与迷影文化的黑色喜剧。纯粹的文艺片亦有,2006年的《伊莎贝拉》带着浓郁的王家卫风格,节奏宁静舒缓,还让担任电影配乐的金培达擒获了柏林电影的银熊奖。
身为“香港仔”的彭浩翔,很久之前就想拍这部电影,筹备五年,几易其稿,最终在赢得内地投资者的青睐之下,以古天乐、杨千嬅、梁咏琪这样的阵容去拍一部文艺片,就连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有余文乐等演员的友情加盟,从星光角度算得上是“豪华”;这群地道香港演员,在片中的化学反应亦算不错。
香港殖民地的身份维持了一百多年,这烙印深深刻在香港的人与事当中,港式口语里夹杂大量英文,道路命名亦有不少英国人名,就连香港仔的英文名也是“Aberdeen”——这是为了纪念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鸭巴甸勋爵而命名。
“殖民地”,这个称谓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似乎意味着此地被殖民、被掠夺,但其实和日军三十年代在东三省建立伪政权,掠夺树木、矿产和大米以及各种珍稀资源,强迫学校学习日文,贬低中文教育,试图把整个东北从文化到资源各个方面悉数掠夺的真正殖民统治有所不同,英国对香港的管制几近宽松,统治期间赋予香港充分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七十年代大力惩治贪污腐败后,更让香港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随着一九九七年的到来,香港却开始面临金融风暴等一连串重挫,移民潮、失业率、房地产泡沫更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四小龙时的风光已悄然逝去,东方之珠再难璀璨。香港人难免怀念起过去“湾仔一向我大晒,我玩晒”的光荣岁月。
《人间小团圆》一开场,是身为博物馆导游的杨千嬅在片中带领着游客浏览英占时期的军营旧址。英国本是殖民香港的外来客,但此处旧址,乃是当年日本人攻打香港时首当其冲之地,英军在此与日军猛烈作战,保卫香港不受日本人侵略,捍卫香港和平。选择这样的地方开场,彭浩翔将香港人对于英国人的复杂态度表露无遗。
影片当中,整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问题存在。吴孟达饰演的父亲平常做法事,多年前妻子去世,他与风韵犹存的舞女吴家丽一起生活,但她的身份却始终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长子古天乐的认同;长女杨千嬅耿耿于怀母亲忌恨自己,就连死后烧给她的衣物都要退还,因此精神状态十分差劲,时常出现幻觉;杨千嬅的丈夫曾志伟是一名医生,纠结在与小护士的外遇和面对妻子的内心自责当中;古天乐是一位“补习天王”,但他却一直怀疑貌丑的女儿并非亲生;而他的妻子梁咏琪是位过气模特,不但面对自己的职业困境,也一直想找机会对丈夫坦白自己整容的过往。而古天乐的女儿在学校被其他孩子欺负、在成长中的疑惑——躺在床上,自己的父母在隔壁的谈论,又有多少被她听到了?
父辈与子女的沟通出现问题,吴孟达所指代的,是两代人的隔膜;古天乐的问题在于对女儿前途的忧虑,他说“长得漂亮的才有前途”,是物质主义消费观念弥漫的当下所折射出的现实;梁咏琪的职业困境,同样亦是在这个大男子主义下普遍对女性歧视的凸显。至于曾志伟的外遇就更明显不过,人到中年的成功男人,似乎多多多少都过不了这一关。
如果关注这一家人所遭受的现实难题,影片本身的情绪则容易令观众捕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中有些难题可能令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观众感同身受。正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所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困难,可这些困难也总要去面对,去化解,然后再迈步走向下一个困难。
《人间小团圆》里缺失的一环,是对于这些困境的处理方式。如影片里的曾志伟,经历了一场炸弹的虚惊,便令他和小护士划清界限,回归家庭?杨千嬅做了一场奇幻恶梦,便能令她放下心中对母亲的情结?梁咏琪参加一次暧昧的饭局,便能令她重拾职业信心?古天乐对女儿的嫌弃,和吴孟达的父子情仇,也因为在平板电脑上看一段《星球大战》就能冰释前嫌?对,还有一家人齐心协力拯救鲸鱼。这个是重点,放在后面谈。
缺乏戏剧意义的高潮,可能是《人间小团圆》最大的问题所在。不过这可能正好是彭浩翔的刻意安排,因为他过去的作品里,这种高潮的营造比比皆是,比如在《AV》里,就真的以和AV女优拍摄床戏来营造“高潮”。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和父母的矛盾,和朋友的隔阂,和爱人的争吵,不也是消消气后便算了?没有隔夜仇的日子里,平淡的生活这么静静流逝。
有人认为影片的价值观有问题,古天乐怎能嫌弃自己女儿到那个地步?可这不正是社会现实吗?更何况这并不能代表影片真正的价值观。古天乐在天台上和女儿一起吃榴莲,这水果臭到令人掩鼻,但如果真的吃了,却发现甘甜可口,且营养价值极高。这还需要我提炼出影片阐述“内在美”的重要性吗?关注这些细枝末节,倒不如关注影片的深层次含义。
取名《香港仔》,再加上那套充满隐喻的《出埃及记》,这部电影内含有多少彭浩翔对于时代的看法,不得而知。
影片里,吴家丽是一名夜总会的老舞女,60、70年代香港经济繁荣时,夜总会文化悄然兴起,各行各业的老板都习惯在夜总会里和人谈生意,当然也少不了有背景的黑社会大哥在这里呼风唤雨。鱼龙混杂,烟雾缭绕,有钱的老板和衣着暴露的漂亮女人,再加上灯红酒绿的镭射光线,夜总会成为香港某种意义上的灰色标记。但九七之后,夜总会生意不再景气,就连属夜总会行业里龙头的杜老志、大富豪也接连歇业,这甚至令彭浩翔拍摄了一部《大丈夫》来悼念。而邱礼涛在《性工作者十日谈》里,也引用刘美君的《最后一夜》,在拉闸停业的落寞里,歌声响起:“最后这一晚就快消逝,以后未来是个谜……”
吴家丽饰演的舞女年老色衰,只能和做法事的吴孟达一起苟活,还得在他的子女面前强装欢笑,忍受长子对自己明目张胆的厌恶。辉煌的夜总会时代早已是过去式,英军保卫香港的年代也早已是过去式,影片里穿插的粤语老歌,其辉煌也早已是过去式……吴孟达怀念自己过去在海上捕鱼的时光,又对“上岸”后的心态表示了叹息:“捕鱼的人从上岸那一刻就已经死了,起码是死了一半。”
海滩上搁浅的鲸鱼,从澳洲漂洋过海而来,它并不属于这里;古天乐想尽办法做亲子鉴定,他怀疑自己的女儿并非亲。搁浅的鲸鱼最终靠戏里的一家人以及更多的热心市民,重新回到大海的怀抱,赢得生机;但搁浅的香港,又该何去何从呢?

讓孩子愛上新鮮的味道



圖片: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早前舉行數場二手童裝交換Party,很多媽媽到場支持。說起二手童裝,媽媽們會想到「慳錢」、「環保」,原來還有親子和教育的作用。

育有一子一女的綠色媽媽Bella,創舉社區天然肥皂品牌「區區肥皂So Soap」。她是二手衫的支持者,她分享說:「在街上或餐廳經常會看見父母要孩子小心弄髒衣服,但小朋友其實需要探索的空間,不應有顧慮。我很愛帶孩子接觸大自然,他們穿二手衫,就不用擔心弄髒衣服,可以更自在地與泥土接觸。」

除了穿衣,Bella對孩子的飲食也甚有心得,她會選擇最新鮮的食材,鮮有讓孩子吃加工食物。很多媽媽都為孩子不肯吃菜而煩惱,但Bella從來沒有這種困擾。「因為我們吃的都是本地農場種植的有機菜,兒子吃出菜的新鮮好味道,自然就愛吃。」

曾經有一位本地農夫分享,若希望孩子愛吃菜,就多帶他們到農場,甚至讓他們嘗試親手種菜,當他試過自己親手摘下的蔬菜,一定愛上那種味道,因為孩子經歷了食物的成長。

寸金尺土的香港,生產食物似乎很難,但Bella並不同意。「其實自給自足並非不可能,現時有不少人都在天台或露台種菜,而其實只要可以在天台養兩隻雞、一隻牛,就足夠供應整幢樓宇的雞蛋和牛奶需求。」

或許香港的生活確是太方便,我們只要走到超市,就可以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蔬菜和肉食都已經包裝妥當,很容易忘記食物是生命,孩子在這種環境成長,亦會以為一切都是隨手可買。

可以讓孩子了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明白當中需要陽光、水份和時間,他們會更珍惜和欣賞大自然,建立正面價值觀。

如果……萬一……孩子是同志

性傾向這議題,最近在家長界鬧得熱哄哄。持相反意見的,總是咬牙切齒,似乎都想要把對方降服。有幾個家長朋友不約而同的問我,「你想你的孩子是同性戀嗎?」
答這之前,先得說段往事。

高中階段,有一位死黨結交了校外一個男生,她和他非常投契,很快便成為拖友,雙方甚至連家長都見過了。那男生青靚白淨、對女友總是無微不至。在我們幾個死黨眼中,這一對,是打風都吹不甩的。

只是幾個月後,那男生突然不辭而別,死黨不明不白,對這段感情的結束茫無頭緒,終日以淚洗臉,返學哭、集會哭、上課哭、吃飯哭、放學哭……看得人心都痛了。我們日夜陪伴,好不容易才熬過那段苦澀的青蔥歲月。後來,她才從朋友的口中得知,原來那男的移情別戀了,而第三者,竟是一個男生!

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個與同性戀有關的經歷。我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感覺,我全身起了疙瘩,這事情,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絕對超越了認知與想像的。從那時起,我一直戴著深深的有色眼鏡看待同性戀者。

後來當了記者,工作上接觸很多專業人士,醫生、社工、心理學家等等,在他們口中知道更多關於同性戀的事情,也親身遇上了一些同志朋友,了解多了,這歧視才慢慢淡化。後來,當了人媽媽,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聽了更多同志朋友在社會上的遭遇,我那副有色眼鏡,才終於擲掉。

我大膽假設,應該沒幾多父母會想自己的孩子是同志吧?只是,又有幾多父母膽敢說,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是同志呢?

今天社會上的討論,正正把華麗外衣下的灰塵都抖出來了。社會上很多人,對同性戀仍有很深的歧視。(如果連這點都有懷疑的,我真心建議你去看看蘇美智的《我們的同志孩子》,我當天捧著它在咖啡室讀啊讀,都看到哭了。)今天的同性戀者,可能不比十年前的同性戀者好過多少。如果……萬一……我的孩子是同志,這條路,要怎麼走下去?

回答那條問題:我不想我的孩子是同志,因為在香港,這條路實在太艱難了。沒一個父母想子女走一條崎嶇的路,正如我不想孩子嫁入豪門一樣。

在所謂鼓吹與歧視之間,有沒有一條路可走呢?

誰應吃阿士匹靈護心?


註:本文原作者是勞永樂

圖片:Getty Images

不少人視低劑量阿士匹靈〈low dose aspirin〉為保護心臟及血管藥物,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認為日日如維他命般服用無妨。而且,阿士匹靈屬不需處方藥物,在藥房、超市、便利店均有出售,市民可沒醫生指示下,自行購買服用。 


然而,檢視現有證據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日前作出以下忠告:

1. 現有證據不足支持普及應用阿士匹靈作為心臟病及中風的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

所謂一級預防,就是預防從來沒有心臟病及中風人士患上心臟病或中風。因此,若你從沒患上述兩種病,亦沒令此兩種病出現風險增加的情況,如糖尿病或高血脂等,FDA並不建議服用阿士匹靈。因服用阿士匹靈的嚴重副作用,包括腦出血、腸胃出血等,可能得不償失。

2. 現有證據足以支持應用阿士匹靈作為心臟病或中風的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所謂二級預防,就是患上心臟病或中風後,預防心臟病或中風再發作或惡化。「患上心臟病」,不單指曾出現心肌梗塞,亦包括出現心絞痛或其他心臟病病徴,及曾接受冠動脈手術人士。患有可令心臟病或中風出現風險增加情況,如糖尿病或高血脂等人士,亦可包括在二級預防之內。如你屬此類,FDA建議你按醫生指示,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

低劑量:
所謂「低劑量」,通常指成年人每天服用 75mg,相對每粒成年人阿士匹靈的 325mg,這屬極低劑量,但不同醫生處方,可由每天75mg 至 325mg 不等。

我的建議:
1. 不是人人需要或應該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
2. 閱讀本文,分清楚何謂一級預防,何謂二級預防;如你屬二級預防範圍內人士,你有理
    由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但
3. 必須在醫生指示下服用。

資料來源:
http://www.fda.gov/drugs/resourcesforyou/consumers/ucm390574.htm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交通災難頻生 韓反思「快點文化」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日報

南韓是港人旅遊熱點,惟當地近期接連發生海陸空交通事故。該國輿論也不禁反思,是否締造了經濟奇迹的「快點文化」導致了「安全麻木症」。
作為發達國,南韓屢屢出事令人感到意外。客輪「世越號」(前譯歲月號)上月16日沉沒,成為南韓數十年來最致命海難,船員失職使多數乘客錯過逃生機會,全船476人僅172人獲救。
首爾地鐵繼而先後發生追尾及逆行事故,兩者皆或涉及人為疏忽;追尾更發生在旅客經常乘搭的路綫,導致238人受傷。
去年經歷三藩市空難的韓亞航空亦再惹非議。上月一班載有253人的客機從首爾起飛後引擎故障,機組卻未有理會,按原定路綫前往塞班島,幸安全抵埗;公司將接受交通部懲處。
韓媒:社會患「安全麻木症」
連串事故掀起南韓一股反思潮。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政宰指出,世越號海難改變了很多東西,總統朴槿惠犀利堅定的眼神也不例外。《中央日報》評論形容南韓患上「安全麻木症」,正逐步邁向高度危險的社會。
《珍島日報》則認為,海難與南韓人的「快點快點」(ppalli ppalli)心理有關。「快點快點」是不少韓人的口頭禪;韓聯社文章稱,幾年前羅馬鬥獸場部分保安遇到韓籍遊客時會揮手說「ppalli」,因為他們經常聽到這個詞,誤以為這是打招呼用語。
「快點文化」是南韓實現「漢江奇迹」、迅速躋身發達國的功臣。
南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在1970年起的30年間增長74倍,遠超日本的21倍。
效率是「快點文化」的核心價值,韓人善於運用有限資源,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目標,只是往往付出安全的代價。
南韓2012年因工死亡個案有1,134宗,相比下人口多5倍的美國只有4,383宗;同年南韓行人的死亡率在經合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國家中居首,美國國務院今年報告更指韓人駕車時看電視情況普遍。

企業與監管部門勾結 釀巨災
中央大學社會學學者申光榮坦言,南韓存在一種只要取得成果,即使手段違規也算合理的風氣;爆炸式增長背後是企業與監管部門勾結,走捷徑賺快錢。
韓媒披露,放走壓艙水以便超載的船運公司,遠不止世越號所屬的清海鎮海運一家,「超載被抓只是運氣不好」。
南韓以往也多次發生人為巨災。1995年,首爾著名購物商場三豐百貨店倒塌導致502人死亡,原因是三豐集團建築時隨意改動設計,多名高層及受賄官員因此入獄。2003年造成198人喪生的大邱地鐵縱火案,鐵路公司亦被揭車廂物料易燃及嘗試掩蓋真相。
然而南韓輿論也開始意識到,「發達國」招牌不可僅靠經濟增長支撑。李政宰認為韓人應該改變思考模式,不再視安全為投資賺錢的障礙,因為安全本身就是一種可出口的值錢商品,能成為國家競爭力,這觀點也很值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學習。












識揀自然瘦 – 8 款食物小心選擇


減肥不一定捱餓,捱餓又不一定瘦,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食物。今日介紹8 款食物給大家,當中4 款稱為減肥best food,另外4 款是減肥worst food,懂得選擇自然愈食愈瘦。best food 1 – 希臘式乳酪

比起一般的yoghurt,Greek yoghurt 的質感更厚實,其益生菌亦是最豐富的,能幫助腸胃消化,減少腸道內的氣及便秘,令肚腩扁扁。將Greek yoghurt 加入穀麥、蜜糖,就是一頓非常好的早餐。





worst food 1 – 無糖汽水


不論無糖、低糖或普通汽水,減肥期間都盡量不要飲用。因汽水中的氣會充斥肚子,令肚子看起來很浮腫,變成肚腩。如想飲一些有味道的飲品,可選擇茶類。
best food 2 – 十字花科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西蘭花、椰菜、蘆筍、青椒及黃豆等,蘊含豐富的維他命A、C、K 及豐富的礦物質,多吃不胖且能提供足夠的養份。
worst 
food 2 – 精製澱粉質


精製澱粉質包括白米、白麵粉等經加工的澱粉質。這些澱粉質易於消化,令胰島素及血糖急升。過高的胰島素會令脂肪的儲存率自然上升。
best 

food 3 – 全麥

將你日常吃的白飯、白麵包變為糙米、麥麵包,減肥效果更快見到。這是因為全麥能提供與一般米飯類相若的澱粉質,卻減少一半糖份,而且燃脂功效更快。
worst food 3 – 濃味食物




太濃味的食物(尤其是過咸、鹽份高)會引致水腫,這樣便令整個人看起來胖胖的。每日應以進食少於2000mg 的鹽份為目標。


best food 4 – 單元不飽和脂肪




單元不飽和脂肪來自油菜籽油、橄欖油、果仁及牛油果等。有研究顯示,以單元不飽和脂肪來取替日常的油份,即使餐單及運動量不變,亦可減去更多肚腩脂肪。



worst food 4 – 蕃茄醬



不論是沾薯條的蕃茄醬還是一瓶瓶的意粉醬,當中都蘊含大量糖份,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吸收過多。如要於減肥期間煮茄汁意粉,最好是自行調製醬汁。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肥胖增年輕乳癌患死亡率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肥胖可能會增加年輕乳癌婦女的死亡率,和過去認為肥胖有助年輕女性預防乳癌的研究相反。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檢視涵蓋8萬婦女的70個臨床試驗數據後發現,還沒進入更年期、罹患雌激素受體(estrogen-receptor)陽性的乳癌患者,肥胖會增加1/3死亡率。 雌激素受體陽性是乳癌最普遍的形式,占全部病例約75%。 研究說,肥胖會增加年輕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病患34%死亡率。相較下,肥胖不影響更年期乳癌患者或者雌激素受體陰性患者的死亡率。 研究經費來自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與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子女主見強 專家:多認同 建互信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對青少年而言,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是人生的一個關口。坦言不愛讀書的江子傑(Peter),當年DSE只得五分,他只想從事高級餐飲業,先後獲有名酒店及餐廳賞識,平步青雲。這類主見極強的孩子,專家認為不壞,建議父母放下身段,以有商有量的方式建立互信關係。
到現在,Peter對於自己不愛讀書、DSE試場上坐15分鐘便走、人生第一張公開試成績單只得五分,依然沒有後悔,「我覺得對得住父母,勤力工作,沒有吸毒、抽煙、加入黑社會。」現年25歲的Peter說起話來理直氣壯,信念極強,對讀書和工作有自己一套堅定不移的看法,「我覺得除了英文外,以前所學的知識,包括數學程式全都沒用。」
獨愛餐飲行業
從小,Peter便認定課本的知識沒有實用價值,任父母如何鼓勵也沒有用。DSE失敗後,他於本地一所私人學院修讀一個與澳洲合辦的酒店管理高級文憑課程,學習酒店及餐飲實務知識。酒店課程實用性廣,吸引了他投入學習,未畢業已被香港的四季酒店聘請作侍應,於是自19歲開始便開展餐飲業的工作。
剛畢業便在有名酒店工作,幹了不久更有人賞識挖角,有一位在澳洲開餐廳的顧客在酒店吃飯時主動羅致他到澳洲工作,他卻拒絕了:「我一定要在這裏做滿兩年,不能輕易離開,這樣才能鞏固我在餐飲界的聲譽。」結果,在酒店做滿兩年後,他才答應該僱主到澳洲工作一年,而當酒店以更高之位挽留他時,他倒過來對經理說:「我想到外地擴闊眼界。」
多聽孩子意見
對於Peter這種主見強,令父母束手無策的孩子,專門為兒童及少年作輔導的心理治療師黃曉紅倒大加讚賞:「他能獨立思考自己的事,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努力去做,這是十分好的。」她說她的兒子也是主見很強的孩子,小時曾立志當巴士司機,對巴士型號十分投入,大一點遇到寵物有病則說要當動物學家,再大一點經歷婆婆大病後則立志要做醫生,去年真的成功進入了港大醫學院。
她認為孩子的想法,父母不要先否定,多說「好呀」,聽他們意見,然後再說:「你的想法這樣,而我的想法是這樣。」這樣有助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他們一旦找到自我興趣,便會充滿熱誠去追求。」
她提醒今屆DSE的學生不要只看重考試成績,多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並努力去做。
承諾父母不學壞
在成長路上,Peter不聽父母的勸導,似乎深明自己的路該如何走,「我知道自己可以該做甚麼,想要甚麼。」他做事有拼勁不怕吃虧,每天上班提前15分鐘到達,說這樣「能讓流程順暢一點。」加班後,他不介意沒有補薪,「那幾十元算甚麼?」
他在意的是別人對他的讚賞和認同。他喜歡在體驗中學習,不愛長輩囉嗦,自己的事自己會去想,「我知道家人疼我,早上等我起床一起吃早餐,送我上班,會問我吃得飽不飽。」然而他不愛與父母溝通,心中確定不會走歪路便對得起家人。在澳洲工作過,回來後他開始想到學歷的重要,「想拿一個學位。」走過一小段人生路後,他終於明白上學仍然重要。
撰文、攝影(部分):馮淑嫻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呵護椎動脈 預防腦「中風」

近期臨床常見50歲以上患者因長期受頭暈和後頭枕部疼痛困擾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患者表現煩躁、焦慮等心理障礙,部分患者在耳鼻喉科、骨科、腦神經科等多科就診,曾進行腦MRI、頸椎X‭ ‬光照片等檢查,多數未見明顯陽性特徵。他們大多需長期面對電腦和伏案工作,經過休息和適當運動後頭暈頭痛得以緩解,詳細身體檢查結果初步診斷:椎動脈慢性供血不足。建議患者作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

椎動脈供血不足因其發病緩慢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供血不足症狀:多種相對刻板的主訴例如眩暈、言語含糊及走路不穩等。其症狀特點:1:程度可變化,可緩解;2:症狀間歇性,多與頭頸部活動或身體位置相關;3:頭顱CT及MRI檢查往往也很難發現腦形態學上的變化,是腦卒中的高危人群。

如何預防椎動脈供血不足:
1:正確坐姿,避免長時間伏案,一般連續伏案工作不超過2小時;

2:頸部保暖:避免冷空氣直吹後頸部(風府穴至大椎穴);

3:選擇符合患者頸椎生理曲度高度的枕頭或藥枕;(如風寒:可加川芎、桂枝等溫經散寒活血中藥藥枕,陽亢:選菊花、決明子等平肝潛陽作用藥枕)

4:雙掌擦頸‭ ‬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風府穴至大椎穴間左右來回摩擦30次,局部微熱為度,每天3-5次均可。

5:長期伏案工作患者:每天按摩風池、風府、完骨‭ ‬、頸百勞、大椎、肩井等穴早晚各一次,強度局部酸痛或微熱為度,或上述部位熱敷均可。

6:健康飲食:如少肉多魚,遠三白‭(‬糖、鹽、豬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等。

香港浸會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汪艷娟博士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電流刺激大腦 助控制夢境走向

 科學家今天表示,透 過1種無害的電流刺激睡夢中人的大腦,可以讓人做「 清醒夢」。這項發現增進了我們對做夢機制的理解,有 朝一日或許有助於治療心理疾病和壓力後創傷症候群。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清醒夢是2種意識狀態的中間 階段。 清醒夢介於所謂快速動眼期(REM)夢境和清醒之 間。 清醒夢據信是人類獨有的睡眠狀態,在做清醒夢時 ,間接意識裡的元素與REM夢境結合,其特徵是做夢的 人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夢,有時甚至能控制夢的走向。 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J.W. Goethe University )學者佛斯(Ursula Voss)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1種 稱為經顱交流電刺激(tACS)的技術探索清醒夢的成因 。 這項裝置由2個裝有電極的小盒子組成,放置在頭 顱旁,會向大腦送出非常微弱的低頻率電訊號。 研究團隊找來18歲至26歲的15女12男,這些人有4 晚待在睡眠實驗室。 受試者經歷2到3分鐘的REM睡眠後,科學家使用經 顱交流電刺激一組受試者,並以無電流輸出的安慰治療 處理另一組受試者,過程都是30秒左右。電流強度低於 能感覺到的程度,因此受試者不會被電醒。 受試者醒來後,研究人員詢問他們的夢境。 佛斯告訴法新社:「受試者的夢境都很像,多數都 是『從外面看著自己』、從外面看著夢境,就像在螢幕 上播放一樣。」 「也常有受試者說,知道自己正在做夢。」 研究人員以2赫茲、6赫茲、12赫茲、25赫茲、60赫 茲、100赫茲頻率測試受試者。 佛斯說,以25赫茲頻率刺激受試者時,能任意控制 夢境發展的受試者變多了。 這項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暗示,對額顳葉進行經顱交流電 刺激,或許有助於修復功能失調的大腦,處理精神分裂 症和強迫症。 研究也說,理論上,這項技術有朝一日或許能幫助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改變夢境情節,幫助他們克服一 再遭遇的夢魘。(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WHO:每10秒有1人因酒精死亡

WHO 今 天說,酒精每年在全世界造成330萬人死亡,人數多過 愛滋病加結核病和暴力致死的總和,並警告指出,飲酒 有上升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說,包括酒駕、酒精誘發的暴力和傷 害以及引發的多重病症和失調,每年全球每20人死亡就 有1人是酒精所導致。 WHO精神衛生暨藥物濫用部門負責人薩克納( Shekhar Saxena)在日內瓦告訴記者:「這實際上意味 ,每10秒就有1人因酒精死亡。」 WHO說,酒精於2012年造成約330萬人死亡,等於全 球死亡人數的5.9%(男性7.6%,女性4.0%)。 研究指出,愛滋病死亡人數占2.8%,結核病占1.7% ,而暴力造成的死亡僅占0.9%。 報告說,傳統上飲酒量低的國家,如中國大陸和印 度,在財富增加後,有越來越多人養成喝酒習慣。 非傳染性疾病和精神衛生部門助理秘書長徹斯特諾 夫(Oleg Chestnov)發表全球飲酒行為及對公共衛生 影響大規模報告時表示:「必須做得更多,以保護人們 免受飲酒對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WHO的報告發現,飲酒與200多種健康情況相關,包 括肝硬化和若干癌症。飲酒過度也使人們較易感染諸如 結核病、愛滋病和肺炎等傳染病。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三十而立

註:本文原載自生活慢拍

還有兩個多星期便步入30歲,近日發現自己突然多了一個小小的貌似肚腩的物體,令本已有點不安的情緒更多了一點驚恐。


不斷成長,不同年齡給我的感覺也大大不同——

11歲,第一時間嚷著要去拿兒童身份證,感覺很神奇。

16歲,覺得自己大個了,而且可以大搖大擺入機舖,保安查身份證時也大模斯樣給他們查個夠(神情還有點囂張)。

18歲,是終於取回很多自主權的年齡,是成年人的標記。拿著那張成人身份證,終於可以投票,可以看三級片,可以入投注站買六合彩、可以入馬場、賭場(那時候澳門賭場是18歲可入場的)。

20歲,由一字頭走到二字頭,也由中學走到大學,開始害怕自己成長得太快,害怕青春一去不返。

21歲,開始合資格參選區議會和立法會,也終於可以在沒有父母簽紙之下結婚。雖然對很多人而言是不重要的,但到了這天,人生極大部份的權利也交到我們手中。

26歲,過了二字頭的一半,很難再說自己「後生」了,填問卷也不能再填「18-25歲」那一欄。21歲至26歲,可能是人生成長最快的其中一個階段。在這個年紀踏入職場,從學校步出社會,面對很多疑惑,經歷很多挫敗,真正認識和體驗到現實社會的運作。

30歲,由二字頭變三字頭,小朋友開始不再叫「哥哥」叫「叔叔」,身形在工作幾年後開始走樣,那一點點不安,其實源於不能再瞞著自己,要面對已經長大成人的關口。

孔子說他自己「三十而立」,現今世代卻把人個個當成孔子有這樣的要求;孔子的「三十而立」是價值觀和志向的確立,現今世代卻變了成家立室、建基立業的「立」。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小時候總希望快點長大,不要做細路;現在卻常會懷緬童年時天真瀾漫、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們不能逃避成長,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怎樣成長,選擇讓自己活怎樣的人生。這樣想來,三十歲,其實又有乜好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