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 - 堪布慈誠羅珠(慧燈之光八)

(此乃轉載,志在分享,利樂眾生,事理無礙)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
很多佛教徒雖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論,甚至還學過五部大論——中觀、因明、慧度等深奧的佛法精華論著,但因為修行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無法處理好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無法將學到的佛教理念落實、應用到生活當中,時常被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難題弄得焦頭爛額。

按理來說,修行人與普通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是不一樣的。但因為我們的學佛,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修行卻沒有跟上,所以只有聽經聞法的福德,而不會有實際的效果。面對生活的重重壓力時,也與非佛教徒毫無兩樣。在這一點上,我們都需要進步、需要成長。

如何面對痛苦

六道輪回處處皆是痛苦,不是苦苦就變苦,不是變苦就是行苦,尤其是末法時代,更是離不開痛苦。儘管所有生命都不願意接受痛苦,但不管願不願意,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對痛苦,誰都無法逃避。

世人沒有面對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動物也一樣——都希望不愉快的事情早點過去,幸福快快來臨。在這樣的期盼中,一生就這樣蹉跎過去了。


修行人也會面臨痛苦和幸福這兩種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轉變成修行的助緣、順緣,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會變成修行的障礙,這樣不但修行沒有進步,連正常的生活都會受影響。

在面對痛苦時,如果能以正知正見去對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痛苦就會讓我們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絕路。

我曾經寫過麥彭仁波切的一個《病苦轉為道用》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但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病苦,而是現實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痛苦,該怎麼樣去面對呢?

此處我不是憑自己的經驗,而是根據以前的高僧大德們豐富的修行經驗、教言與證悟,來為讀者作簡單的引導。

面對痛苦的方法,可分為四個階段:一、認定什麼是痛苦;二、確定痛苦的來源;三、戰勝痛苦;四、解決痛苦的方法。

一、什麼是痛苦

從佛教的觀點簡單地說,痛苦不是物質,也不是任何物質的運動,而是精神的一種特殊感受。

感受是屬於精神領域特有的東西,鋼筋、水泥、磚頭、玻璃等物質不會有感受——既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會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後,屍體也和石頭、磚頭一樣,在接觸外界的任何東西——地、水、火、風時,都不會有反應。因為它沒有意識,所以感覺不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精神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分別精神,也即分別念;另一種叫做無分別精神,也即無分別念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只有感受沒有思維,所以叫無分別念。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不管我們的意識怎麼樣想,身體卻能分分明明地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痛苦,這就是無分別念。

當看到、聽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以第六意識去思維、分析對境的好壞與否,就叫做分別念,第六識所感覺到的痛苦,就叫做分別念的痛苦。

二、痛苦的來源

因為痛苦或者快樂產生時,能檢測到大腦某個部位的腦波會有所變化,所以有些人認為:痛苦與快樂是大腦活動的產物。其實並非如此,大腦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意識依靠大腦,可以辨別、感受外面的東西,但痛苦與快樂本身,卻不是由大腦產生的。

佛學經典中多次探討並論證過,痛苦來自於我執或執著,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的;此處的結論是,痛苦和幸福的產生,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與我們自己的觀點、習氣或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創造的。

無分別識的痛苦多半與我們的意識沒有太大關係,但修行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也可以轉變無分別識的痛苦。但目前我們要轉變的,是第六意識的痛苦,也即分別識的痛苦。

譬 如,當我們開著一輛昂貴的名車時,也許會覺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當中夾雜著輕飄飄的快樂,這種快樂就來自於第六意識。從無分別識的感覺而言,開名車 與開好一點的普通車不會有那麼大的差別,但第六識卻覺得非常不一樣。同樣,當我們穿名牌衣服時,也會有滿足、快樂、洋洋得意的感覺,這也不是名牌衣服創造 的,而是我們的意識創造的。因為從無分別識的角度來看,質量好一點的衣服與名牌衣服的觸覺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辨別牌子的真假,另一個人拿一件普通 衣服給他穿,並告訴他那是世界頂級名牌,他也一樣會產生滿足、快樂的感覺。

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名車,穿不起名牌;或當我們發現鄰居有更好的房子、車子時,痛苦又開始萌生了。雖然我們仍然有衣服穿,不會受凍受餓,無分別識已經滿足了,但分別識卻會覺得丟人現眼、低人一等。可見,這些感覺都是第六意識創造的。

雖 然佛陀不否定物質生活也可以帶來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來自於外界。幸福與痛苦,並不是與外界完全沒有關係,但卻不是最主要的關係。幸福本 身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要想獲得幸福,只有往內心去尋找;要真正解決痛苦,也只有往內心尋找解決方法。所以,我們不能迷迷糊糊地做著金錢能帶來所 有幸福的美夢,因為金錢不能帶來所有的幸福。

啟蒙運動時代的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機械唯物主義者拉梅特利在內的很多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痛苦與快樂來自於外界,幸福不可能從內心產生,要尋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尋找。因此,西方人長時以來,一直鼓勵人們往外追求幸福、尋找快樂。

一 般人本來就誤以為,幸福快樂來自於外界,再加上這些學者們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後的幾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眾所周知,儘管近 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覺到,這種追求是錯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說已經走向失敗了。

佛教的精神導師們一再告訴我們,內心不要太脆弱。內心脆弱的人,更容易產生痛苦。

什麼叫做內心脆弱?什麼樣的人會內心脆弱呢?

堅 強和脆弱也許與遺傳也有一點關係,有些人生來就比較堅強,有些人先天就比較脆弱。但絕大多數與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習慣有很大關係。從小生長在富裕家 庭當中,然後又在貴族學校讀書出來的人,相對來說精神比較脆弱。因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問題上都很計較、很挑剔。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會越來越嚴重,以 致發展到對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環境,都產生強烈反感,所有東西都看不順眼,找不到真正的滿足感。最後的結果,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樂趣,最終可能會 走上極端的路。

所以,我們要學得堅強一些,不要讓痛苦輕而易舉地就在心裏生起。

總而言之,痛苦的主要來源,就是自己的執著。

三、戰勝痛苦

此處所謂的戰勝痛苦,並不是徹底斷除痛苦的根源,從此以後再也不發生類似的痛苦。只有最後解脫的時候,才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就目前而言,用修行的方法把痛苦轉為道用,使痛苦不至於影響自己的修行與生活,就叫做戰勝痛苦

現 實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有可能來自於金錢、感情、婚姻等等,沒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難戰勝這些痛苦。一般人會在外界中去尋找痛苦的根源,他們解決痛苦的方法, 也是改變外境。比如說,假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很不滿,若不解決這個心病,就會一直窩在心裏,讓自己很痛苦。為了解決這個痛苦,他就可能會去打人、殺人,最 終實際上並沒有戰勝痛苦。只有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才不會受到痛苦的影響,才能真正地戰勝痛苦。

四、解決痛苦的方法

我也瞭解過一點兒心理學的治療方法。我個人認為:雖然那些方法對有些人有幫助,可以讓當事人暫時輕鬆一點,但終歸是臨時性的幫助,而不是行之有效且一勞永逸的辦法。

有 一位心理醫生說:有人因為婚姻問題而痛苦時,他會告訴當事人,想像把對方裝在一個箱子或口袋裏,關嚴上鎖以後,從十幾層樓上的窗戶扔出去,然後想像這個人 再也沒有了,從這個世界、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這樣心裏也就比較容易離開對方、放下對方。再出問題時,又故技重施。這個辦法雖然看起來很好笑,但對有些 人還是有一點緩衝高壓的作用,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凡夫總是這樣,每當遇到痛苦時,第一個反應,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連根拔掉,但對凡夫而言,有些東西是無法推翻和斷除其根源的,只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對。

佛教解決痛苦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解決;二是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解決。
(一)世俗諦的方法

當遇到痛苦、自己做錯事或失去執著之物等等的時候,應該從兩個角度去考慮:第一、通過修行,減輕痛苦;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將痛苦轉為道用。

1、制止、消除或減輕不願意接受痛苦的心態。

應當思維:我這樣痛苦不但於事無補,而且傷心痛苦也是有害身心的。

輪 回當中肯定會有很多痛苦等待著我們,每個凡夫的命運都大同小異——都有生老病死,所有人終究都會死掉。怎麼樣死去,誰都說不清楚。父母可能會離開我們,婚 姻、家庭、感情、金錢、工作上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遇到痛苦的時候,如果始終都是拒絕、抵抗、逃避,不敢面對、不敢承受,只能說明我們的抗壓能力很差, 內心不堪一擊。因為內心非常脆弱,無法面對和接受痛苦,出於本能而習慣性地逃避痛苦,時間長了,我們的內心只會越來越脆弱。任何問題都斤斤計較、挑三揀 四。外在環境再好都沒用,什麼都看不順眼。

長 此以往,只會導致內心越來越容易受到傷害,沒有任何東西讓自己感到幸福。這樣給我們帶來的創傷更大,最終肯定會在痛苦面前倒下,使自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而沒有任何益處。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沒有遇到問題之前,一定要鍛煉自己的心智,否則即使理論上知道痛苦和幸福來自內心,但關鍵時候卻用不 上。

不 同的人看相同的問題,結果也不一樣,這也與當事人的內心有著很大關聯。一般來說,凡夫的內心脆弱易感,而聖者的內心卻非常堅強。譬如說,在佛陀即將圓寂時 候,周圍有很多阿羅漢和修行人圍繞著。雖然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要圓寂了,自己將失去一位偉大且不可多得的導師,但所有在場的阿羅漢都很平靜,唯有阿難因 為沒有證悟,只是凡夫,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床角哭哭啼啼、悲痛異常。阿羅漢們並不是不恭敬佛,但因為他們已經證悟了空性,所以超越了痛苦。

綜上所述,痛苦不一定是痛苦,幸福也並不一定是幸福,關鍵在於怎麼去看待。

最好是通過打坐的方式靜下來去思維,而不是邊工作、邊走路、邊想。

比如說,當自己失去某個心愛之人或物,感到痛不欲生的時候,就打坐去思維:失去的東西能不能恢復呢?如果能恢復,那就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傷心欲絕,只需恢復、還原就可以;如果永遠都不可能恢復如初,那我就只能面對、接受這個現實。

也許剛開始沒有效果,甚至寧可痛苦、難受,也不願意這樣去想,但只要堅持,慢慢就會想通這個問題。失去心愛的人或物,是輪回中必定面臨的自然規律,不 僅我一個,所有人都將會有這樣的一天,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痛苦只能折磨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工作、修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通過反反復複地思維, 就能說服自己。雖然這些方法比較簡單,但若能真正運用到生活當中,是非常有幫助的,大家都應該去試試。

若 能依靠這個簡單的方法去面對痛苦,就能闖過一個個的難關,之後就會發現,不但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頂得住,而且痛苦也可以不再是痛苦,其自身也有很多優點, 它的正面作用要比負面作用多得多。就像有些治療手段雖然讓病人很難忍受,但治療結果卻出奇地有效一樣。所以不能習慣於抗拒痛苦,而要學會面對痛苦。

但是,在修四個對治力的時候,卻不能這樣得過且過,而是要對過去的罪業深深地感到後悔,並對罪業的苦果生起極大的怖畏之情。對罪業越有後悔心,清淨的能力就越強。

世間人也許會不理解:為什麼要接受痛苦呢?正因為如此,他們永遠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佛 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當國王的時候,過著豪華奢靡的生活。因為沒有忍受過一點不舒服,所以在鋪了十八層各種絲綢床單的下面有一粒豌豆,他都能 感覺到,並且不能忍受;後來他不但失去了王位,而且一貧如洗,過著貧苦窘困的生活,只好到山上砍柴維持生計,因為連一件上衣都沒有,他只能光著膀子背柴。 天長日久下來,他不但絲毫感覺不到痛苦,還覺得很正常。

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如果遇到一個痛苦時,不去消極地抗拒,而是勇敢地面對。過了這一關,下次遇到類似痛苦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平靜地接受,這就是戰勝了這個痛苦,自己也就是這次與痛苦較量的勝利者。這樣長此以往,就可以增強自己的心力,戰勝所有的痛苦。

2、對痛苦發起歡喜心,勇敢地面對、接受痛苦,化痛苦為修行的助緣。

若能掌握內心的奧秘。一旦遇到痛苦,不但能勇敢、坦然地面對痛苦,還會因為懂得痛苦和幸福是難得的修行機會,而生起歡喜心。

世間常聽到一句話:化悲痛為力量——把傷心、難過、悲痛甚至痛不欲生的情緒,都轉化為修行路上前進的動力。

如何轉化呢?有七種修法:

1)化悲痛為出離心

這個修法的原理是:把痛苦和出離心融合在一起修持,就可以把悲痛欲絕的痛苦,轉化為出離心,而且效果非同尋常。

修法有兩種:1、打坐觀修;2、出坐以後的思維

打坐的修法:

先以毗盧七法坐式坐在禪墊上,然後依次修皈依、發菩提心、排濁氣、祈禱上師三寶化光融入自心。之後開始思維:

輪回當中不可能沒有痛苦,所有眾生都一樣會有痛苦。上至國家總統、高官富豪,下至平民百姓、小偷乞丐,乃至蚊蟻等小生靈,都有痛苦。遇到痛苦的時候,金錢、權利都無法解決,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痛苦轉化為道用。

給我造成痛苦的,就是我自己的執著。對任何東西有執著,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所以佛經上一再告誡我們:要放下!

放下就是不執著,只要不執著,就不會痛苦。

佛陀告訴我們:因緣產生了世間的一切。痛苦與快樂的緣,是客觀因素;因,是我自己的執著。

比 如說,上一世或再上一世造成的善業或罪業,都是讓我們流轉輪回的因緣。即使是阿羅漢,此生也有很多過去的業沒有消盡。若能斷除執著,過去的因就無法成熟。 就像種田,即使有了種子這個因,但如果沒有潮濕、溫度、陽光等緣,也沒辦法發芽。我們過去的善惡,就像一粒種子。如果沒有執著,也沒辦法成熟。

佛陀告訴我們,萬事萬物是無常、有漏、痛苦、空性的,不值得我們去執著。若能通過修行,體會到佛說的這些道理,就能放下執著,遠離痛苦,獲得解脫。

在輪回這麼一個惡劣的環境當中,一切都是變幻莫測、不由自主的,包括我自己的內心,也一點都不自由。貪心、嗔心、愚昧、嫉妒、傲慢等煩惱會讓我心煩意亂、不得解脫。沒有自由的人一定會跟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很正常,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如果我能像佛菩薩和阿羅漢那樣,不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始終保持如如不動、平穩悠然的心態該多好啊!

遇 到這樣的痛苦,也不是第一次經歷了。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我肯定經歷過成千上萬次類似的痛苦,甚至還有過更大的痛苦。在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之前,所有 凡夫不僅曾經有很多痛苦,未來還會面臨更多、更殘忍的痛苦。但我到現在還沒有厭倦這個世界和輪回,還沒有出離心,還希望在輪回中得到幸福。我真是愚昧透 頂、蠢不可及。

儘 管對我自己而言,這次經歷的痛苦是巨大的痛苦,但與地獄、旁生、餓鬼的痛苦相比,我這個痛苦根本不算什麼。如果這點痛苦都無法接受,以後又如何去面對地 獄、旁生、餓鬼的痛苦呢?如此看來,除了修行與解脫以外,世上任何東西——金錢、名聲、地位、婚姻、家庭、感情等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沒有意義。我一定 要好好修行、追求解脫,如果再不修行,後果是非常可怕的。這就是出離心。

出坐以後的思維

當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走路、坐車等隨時隨地都可以思維上述的內容。

這樣觀修之後,就能把痛苦轉化為修行道路上前進的動力,這也稱為化痛苦為道用。

這個修法可以起到兩個作用:第一是通過思維,可以平靜地接受痛苦。第二,不僅能接受痛苦,還能把痛苦轉化為道用,變成修出離心的動力。

修出離心、菩提心,就是斷除執著的有效方法。

一定要有針對性地處理事情,要將一切矛頭的焦點對準執著,將執著徹底斬除。沒有針對性的燒香、拜佛、念經等善法雖然好,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這一點非常關鍵。

就 像有些專修斷法古薩里的人,會故意去到一些鬼神出沒的地方,砍斷樹木、破壞神山,以激怒山神、鬼魅等等,之後就會出現打雷、颳風等各種各樣的恐怖景象。因 為能感覺到鬼神的存在,所以此時我執會特別明顯,即使是平時膽大包天的人,也會嚇得魂不附體——這次我逃不掉了,只有死了,怎麼辦啊?!當這個想法出來的 時候,立刻觀修般若波羅密多的斷心修法,效果會出奇地好。

同樣,遇到巨大痛苦的時候修出離心,與沒有痛苦的時候修出離心,前者的效果要好得多。
常聽到有人說,這種痛苦為什麼又輪到我頭上了?肯定是我們呀,我們的內心如此不自由,痛苦必然會降臨到我們頭上。

沒有修行的人,因為不相信輪回、因果,以為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所以往往會走上極端的路。

修行人卻可以通過佛陀的教育知道輪回的本性,繼而勇敢面對痛苦,並生起強烈的出離心。這就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結果。

2)悲痛轉化為皈依

由於親身經歷了巨大的痛苦,所以能真切地體會到輪回就是痛苦的聚集地,無論再有錢、有地位,都不能避免痛苦。

比如說,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夫妻、兄弟、姐妹非常好,大家都希望能這樣一輩子在一起,相親相愛、其樂融融。但總有一天,其中的某個人會去世,如果沒有心理準備,家人就會感受巨大的痛苦。

金錢、名聲等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越是有執著,越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只要流轉輪回,痛苦就無法解決。

唯一能解決痛苦的,不是其他怙主或依處,既不是科學家、哲學家,也不是父母、朋友、同學、同事,而是佛、法、僧三寶——依靠佛陀與僧眾,按照佛的指導去修行佛法,才能斷除煩惱與執著,放下執著之後,世上所有的痛苦,都能在當下一瞬間徹底斷除。

很多人的想法恰恰與之相反,遇到痛苦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設法控制自己的心,放下執著,而是千方百計想創造一個外在的條件,來讓自己不痛苦。這是凡夫無始以來的一貫做法,但我們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從來沒有成功過,所以至今都是凡夫,沒有斷除煩惱、得到解脫。

如今依靠過去的福報,讓我們有機會得到一個人身。我們一定要利用此人身脫離輪回,其首要條件,就是皈依三寶。在深深體會到佛法僧的偉大和能力之後,就會虔誠、急切地希望皈依。

沒 痛沒病的時候,雖然也知道醫生和藥物的作用,但感受卻不是那麼真切與強烈;只有自己生病的時候,才能深深體會到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皈依也是一樣,因為 已經親身感受到痛苦的逼迫,所以想逃離的意念要比平時修皈依的急迫感強得多,這樣就能把悲痛轉化為皈依的因緣,並修出發自內心的皈依感。這樣一來,悲痛不 但不是違緣,反而成為修行道路上前進的動力了。

若能想通這些道理,就能適當控制自己的執著,執著降低一點,痛苦也將隨之而減弱;痛苦減少了,修行也會有進步,這樣就有了雙重的利益。

3)消除傲慢心

平 時如果有點錢財、權利、才華、學問或其他值得誇耀的東西,就會非常傲慢,自以為了不起,是上層人物、社會精英;有些佛教徒因為沒有好好修行,稍微聞思了一 點佛教理論,或守持了某些清淨戒律,就會有高人一等的感覺。當痛苦來臨的時候,一切都崩潰了,那時就能深深體會到:雖然修了這麼長時間,但遇到這麼小小的 痛苦,我都承受不了,可見自己的修行是多麼的差勁,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樣一來,不但傲慢心自然而然蕩然無存,而且以後也會加倍努力地聞思修。

如果沒有親歷難以堪忍的痛苦,僅靠觀想式的修行,是很難達到這個效果的。所以我們要對痛苦充滿歡喜心,通過痛苦的磨礪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堅強起來。從此以後,再大的痛苦和違緣都不怕,任何困難都不但不會阻礙我們的修行,反而會讓我們的修行有長足的進步。

4)清淨罪業

遇 到巨大痛苦時,相信因果輪回的人就會去思索:雖然我這輩子沒有做錯過什麼錯事,但痛苦不可能無因無緣地從天而降。每個痛苦都有一些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因為 我過去造了罪,現在才會承受這個果報;僅僅這麼小的一點痛苦,都把我折騰得這麼厲害。如果有一天更嚴重的罪業果報成熟了,我將如何面對?如果現在仍不悔 改、繼續造罪,以後還將承受更大且無窮無盡的果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將永遠無法擺脫輪回。就像生病必須清除病根一樣,如果不要有痛苦,就必須清淨過去所 造的殺、盜、淫、妄等罪業。

清淨罪業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在未受果報之前懺悔罪過,從而消除業障,以後不再承受果報;二是接受罪業成熟後的果報,從而消除往昔所欠的業報。

痛 苦在無形中告訴我們:面對痛苦本身,就是償還果報。就像糧食成熟的時候,它的種子也不存在了一樣。感受痛苦以後,很多罪業也隨之而清淨了。承受就是消業, 幸虧自己的業沒有成熟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而是成熟在人間,這應該是好事,我應該為此而高興。若我懂得取捨,就可以利用這個痛苦,做很多對今生來世有 幫助的事情,而且能讓我意識到清淨罪業是多麼的重要,之後會全力以赴地以四對治力修金剛薩垛,把悲痛轉化為解脫的順緣。

另外還應該想到:這個罪業的果報是如此地殘忍和難受,雖然給我帶來了一些好東西,但我還是不希望這樣的痛苦重演。那所有的眾生也不會希望這樣的痛苦降臨,我們還應該為救脫眾生的苦難而發菩提心。

養 兵千日,用兵一時,長期的聞思修,就是為了面臨生老病死等痛苦。雖然學習因明、中觀等五部大論很好,我們非常讚歎,但這些理論對現實生活的支撐力究竟有多 大?我們需要思考一下。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這些都無法發揮作用。遇到痛苦的時候,即使理論學得再好,也一樣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修行、生活都會亂套。而 此處介紹的方法,卻是很基礎的修法,對實際生活非常實用,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以致用。希望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都能即時採用這種方法,這樣就能無所畏懼地面 對困難了。

修的時候,專修一種,還是每種都修,可以自己安排,怎麼修都可以。但在一座當中,最好只修一個法。

 (5)痛苦轉化為行善的動力

在承受痛苦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轉念一想:好在自己還是在承受人間的痛苦,如果真有一天,自己必須面對地獄、餓鬼道、旁生道的痛苦了,那又該如何應付呢?所以我應該為眼前的痛苦而慶倖。

想不接受痛苦,就一定要積累福德,製造不痛苦的因,那就是行善,這是因果的自然規律。

雖然平時我們也懂得這些道理,但在面臨痛苦的沉重打擊之後,才能深深體會到世間輪回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完美、幸福,而是苦難重重。這樣就能把痛苦轉為行善的動力。本來學佛的人在行善、斷惡方面就比較精進。通過體驗痛苦,就會更加努力地精進修行。

6)痛苦轉化為慈悲心

大乘佛法的靈魂,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
什 麼東西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產生慈悲心呢?那就是痛苦。當深深體會到輪回眾生都會面臨巨大痛苦,自己哪怕再痛苦,還聽過一些佛法,懂得一些佛教道理,知道所 有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是過去罪業造成的因,可以用因果道理來安慰自己,但其他眾生卻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就會仇恨滿腹、怨恨不休,同時更是痛苦不堪,更沒 有自由回避和逃避痛苦。這時,我們就很容易產生同情心和慈悲心,誠心誠意地希望所有眾生遠離痛苦,願意將自己的幸福與他眾的痛苦相交換,就叫做慈悲心。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修悲心。在修悲心的過程中,會有兩種結果和利益:第一,在修慈悲心的過程中,因為懂得了這些道理,所以能減輕我們的痛苦;第二,通過面對痛苦而產生大悲心,再面臨痛苦時,也能應對自如了。

從很多人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們最急於要學的,既不是大圓滿或其他密宗大法,也不是中觀和因明等高深理論,而是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病痛、衰老、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諧等等。

這些修法平時要認真對待,如果平時不修,遇到痛苦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就不會有任何效果了。

7)痛苦轉為利他心

痛 苦的根源,是自己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都有的愛我執。在任何問題上,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為頭等大事,一切為自己考慮——為自己的幸福,去破壞他人的幸福;為 自己的健康,去毀壞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絲毫沒有利益眾生和愛護眾生的心。為了這個愛我執,造了罄竹難書的罪業。如今感受的痛苦,只是無數果報汪洋之一 滴,但對我的打擊都如此沉重,讓我傷痕累累、無力直面。

我 們清楚,所有痛苦的來源,就是愛我執。因為有了愛我執,就一定會造業,會為了自己的種種利益去殺盜淫妄,之後必將面臨成熟的果報。承受果報之際,又不懂得 一切都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而將一切都怪罪於他人,繼而產生無法遏制的仇恨,並因仇恨而繼續造業,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永無休止的苦難輪回。如果不 想再感受痛苦,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有愛我執,一直都為自己算計,不替他眾著想。從此以後我要無私利他,關愛、護持一切眾生。

《入 行論》中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的修法,大家一定要修。其中首先講的道理就是:遇到痛苦時,要去尋找痛苦的根源。其中會有客觀因素,但它不是製造痛苦的根本 因緣,而只是一個助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己製造的罪業。凡夫都有貪心,加上過去的因,罪業就會成熟。所謂貪心,就是愛我執,它就像種莊稼的肥料,能促 使罪業果報的成熟。而阿羅漢那樣的成就者,雖然也有業的習氣或種子沒有完全清淨,但因為阿羅漢斷除了貪心,所以這些業不會讓他流轉輪回。我們常說要發菩提 心,要自他相換,但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是事事處處為自己打算,所以生生世世都很倒楣、很受挫,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愛我執。儘管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斷除 愛我執,但通過菩提心的修法,就能逐步減少愛我執。

以 後不管遇到巨大或輕微的痛苦,都應觀修自他相換:將呼吸作為載體,呼氣的時候,把自身過去、現在、未來所造的所有善根,再加上目前肉體與精神上的所有幸福 和快樂,都通過呼出去的氣,分享給天下所有的眾生,然後觀想所有眾生都得到了自己所有的幸福;吸氣的時候,將眾生所有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都變成黑色的氣 體,吸到自己的體內,並融入到駐紮在心臟內部的愛我執上面,並將愛我執徹底摧毀。所有眾生的痛苦都由自己一人承擔,讓所有眾生都遠離痛苦,最後再修無我。 這是一個普通的自他相換修法。

另 外,每次受到痛苦的時候,都要誠心實意地發願:願以我這次的痛苦,能代替所有眾生的痛苦。希望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人感受這種痛苦。能夠毫無造作地發願最 好,實在做不到,則即使是造作的也非常有功德。許多佛經裏講過,這個修法的功德是無量的。以後遇到痛苦的時候,都要這樣發自內心去觀修,這樣痛苦就可以變 成修法的助緣,我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排斥痛苦了。因為有了痛苦,才可以代替所有眾生的痛苦,才有資格去發心、發願。雖然自己承受痛苦還是難以忍受,但如果 能成為修行的助緣,我們就會甘願去承受。經過長期的修行,就會養成習慣,即使是在晚上做夢的時候,都會這樣去觀修。在這種情況下感受痛苦,都是值得的。

無始以來,我們承受過無數次痛苦,卻從來沒有通過這個痛苦減少眾生的痛苦,或積累過什麼資糧,沒有發過菩提心,只是白白地承受痛苦而已。現在通過這個痛苦,可以對眾生發菩提心,還可以自他相換,這是多麼值得慶倖啊!

以 上七個修法,都是簡便易行且見效快捷的重要修法,不但要打坐去修,還應兼以平時的訓練。任何一個修法,都應持之以恆,並堅守先易後難的次第。先從比較小的 輕微痛苦入手,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才有可能把一個巨大的痛苦轉為道用。若能按此原則長期堅持修下去,效果會非常明顯,遇到痛苦的時候,就能顯示出強勁的 力量。

修法的目的,不能太自私。如果僅僅只在遇到痛苦的時候,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而去修這些法,也會有一些作用,但意義不是很大,因為這是出於自私心,並不是為了真正發菩提心、慈悲心而修。 

出座以後,應該回向:祈禱上師三寶,讓我能順利成功地面對這次痛苦,並將痛苦轉化為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

很多佛教徒天天念護法,希望自己一切順利,就是因為我們內心非常脆弱,不敢面對任何痛苦。當修法比較成功,內心不再脆弱的時候,還可以祈禱上師三寶賜給自己痛苦、壓力和不順,請護法神給自己製造一些違緣,以強化自己的心力,提高修行的境界。

以上內容,是出座以後的修法,也即世俗諦當中的修法。

很多人以為,燒香拜佛或捐錢做慈善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實這些只是佛法融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膚淺、最表面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就是修皈依、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與空性見等等,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通過這些方法,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

(二)勝義諦的方法

只 有在證悟空性以後,才能真正以勝義諦的方法對治痛苦。證悟空性的人,能深深體會到,現實生活就像一場夢。在夢裏夢到父母或親人死亡,悲慟欲絕、生不如死之 際,若能突然從夢中醒來,則不需要任何對治與安慰,痛苦一下子就消失無蹤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夢中,或理論上知道,卻沒有親身的感受,痛苦就不是那麼 容易化解;但在尚未證悟空性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地訓練、觀修:通過中觀的推理方式,把給自己製造痛苦的外境,或者感受痛苦的內心斷定為空性。更重要的是要 知道,痛苦和幸福本身,只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是精神的一種表現,並不僅僅是敵人、災難等外境造成的。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物質都沒有痛苦,痛苦存在 於我們的內心當中。如果沒有感受,痛苦也沒有立足之地,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立。一切都如夢如幻,都是心的一種現象而已。

有 智慧的人,是往內追求幸福,尋找痛苦的根源。他們知道:外界物質只是臨時的助緣,幸福和痛苦的種子緣起,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因為方向正確,所以最終徹底斷 除了痛苦,得到了絕對的幸福與自由——解脫。而凡夫卻會往外尋找根源。因為尋找的方向錯了,所以永遠無法了斷痛苦,於是世世代代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就是 凡夫和聖者的差別,

不 是僅僅通過邏輯或者理論來推斷、說服自己,而是讓心靜下來,用閉關入座的方式去觀察自心。心裏不要有任何雜念,不追究過去,也不迎接未來。本來過去的心已 經消失不復存在;未來的心尚未誕生,如果有一顆心,那只會是當下一瞬間的心。那我去看看它是否存在呢?如果之前的加行修得好,就能在觀察的同時一下子明 白,當下的心就是光明、空性。虛幻的痛苦表像背後的本來面目,也像《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的一樣,像藏地高原清澈、純淨的虛空,一切都是空性。阿底峽尊者在 中觀論著裏面也講過:心的本性,就像秋天的天空。秋天的虛空,是如此的碧藍通徹、一無所有。在這一瞬間,所謂的痛苦早已化為煙雲,蕩然無存且無影無蹤了。

本身證悟是非常容易的,可惜我們沒有修加行,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沒有積累資糧、懺悔罪業,所以靜下來就是昏沉、困倦。

證悟境界不穩固的人,在沒有尋找心的本性的時候,又會回到世俗當中,內心的煩躁與痛苦又會產生。就這樣在夢幻與現實,勝義諦和世俗諦當中穿越,直到境界穩固為止。

如果你迫切希望能儘快進入這種狀態,讓所有痛苦一下子消失,就要好好修加行。妄圖不修加行,而通過其他方式直接進入這種狀態,是永遠不可能的。

所 有修法最後的結果,就是把痛苦轉化為修行的助緣、順緣與力量。如果達到這個標準,就是修好了菩提心和出離心。很慚愧,我也沒達到這個標準,但沒關係,我們 可以一起修行、一起成長。沒有一個凡夫,是一開始就達到標準的,也沒有一個人永遠達不到這個標準,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努力。

本來凡夫在一起,相互間肯定會發生一些摩擦,從而引起大大小小的痛苦。除了佛菩薩以外,連阿羅漢都做不到永遠只給他眾帶來幸福,而不製造痛苦,凡夫就更不用說了。

痛 苦雖然會讓人難受,但如果懂得竅訣和方法,就能使我們的修行有收穫、有進步,能讓我們的心靈有所提升,並且充滿歡喜。當歡喜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肉體 上的病痛也能被壓制、覆蓋,變得不再明顯,心胸也更為寬廣、坦蕩,面對痛苦不會過分計較,與人相處也更加愉快,所以我們應該以包容甚至歡迎的態度來接受痛 苦。就像針灸治療,雖然病患者要承受針刺的苦楚,但大家仍然願意花錢去買這種痛苦,因為我們知道,痛苦可以換來健康。同樣,我們現在的痛苦,不需要花錢去 買,通過直面痛苦、轉化痛苦,就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健康、幸福,甚至解脫。

但 缺乏智慧與勇氣的人通常會害怕和逃避痛苦,一輩子的努力奮鬥,就是為了逃避今生的痛苦,而沒有想到來世的解脫,原因都是不瞭解痛苦的本質與作用,是內心脆 弱的表現。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心胸越來越狹窄——怕自己以後生活出問題、家庭出問題、老的時候出問題。因為愚癡與恐懼,就會不由自主地拼命造業。通過上述 的修行,就能斷除這樣的思維方式,從此勇敢地面對痛苦,與人相處心胸也會更加寬廣,生活處處充滿了愉快的氛圍。

  雖然用大圓滿的方法去面對痛苦是最有效的,但前面講的勝義諦方法,也即中觀的邏輯思維推理,特別是中觀的修行體會,有時候與大圓滿也沒有太大區別。但高深的理論與修法,我們暫時也不見得用得上。對很多人來說,這個修法簡單又具體,所以比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重要。

佛經中所說的末法時代,就是指現代社會。在末法時代,人必須要這樣修法才能前進。即使理論再好,正知正見再高,遇到痛苦和壓力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前進,因為我們修行的能力很弱小。若能應用這些竅訣,就能借助痛苦、違緣的力量往前走,這樣連痛苦都可以轉化為動力了。

 大家要重視這個修法,要如理如法地去修。通過這些方法,就能讓痛苦既不會折磨自己太久,也不會成為修行退失的違緣。

如何面對幸福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對痛苦的時候,因為無法承受,痛苦就成為修行的阻礙,生活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同樣,因為過去的福報,而得到一些幸福”——發財、升官、有名聲的時候,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會心生傲慢,繼而歧視乃至欺負社會底層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 慢心最大的壞處和負面作用,就是自以為超越一切,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最終喪失恭敬心。另外還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 題。感覺不到修行與解脫的重要性,從此更加沉迷於物質享受,沒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別人勸他念阿彌陀佛、好好修行。他會回答說:我現在各方面都一帆風順、毫 無缺憾,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就這樣滿足於現狀,而不思進取,更不願精進修行。這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現象。

在這些煩惱的操控下,修行也會變得艱難起來,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荊棘滿布、障礙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風順,必須要有一些對治的方法。

凡夫雖然掌握了豐富的世間知識——怎麼掙錢,怎麼生活等等,但因為沒有經過聞思,沒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脫等深層次的人生問題上一無所知,所以價值觀是錯誤且顛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長遠的問題。不瞭解金錢、物質等身外之物的本質,最終導致傲慢心與懶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較嚮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過日子,同時好好修行。但即便是這種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長久的,因為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誰都無法避免,更何況保不准還會出現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沒有佛法,我們將如何面對?

所以,不僅面對痛苦的時候需要佛法,面對幸福的時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與力量去面對幸福,把幸福分享給眾生,幸福就不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如 果沒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對痛苦,人一般還能承受;面對幸福,卻很難保持從容淡定。因為再苦,心裏還抱著一絲希望;有錢、有權、有名的時候,人就會狂妄 自大、忘乎所以,無法再和以前一樣平平淡淡地過普通人的生活,更無法靜下心來聞思修,整日過著奢侈的生活,減損自己的福報。

很 多人自來就羡慕有錢人的生活,他們錯誤地認為:物質生活會給自己帶來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後天西方物質主義思想的侵蝕,更是不遺餘力地追求物質享受。但除了 一些懂得佛法,並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錢人不但不覺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錢人掙錢、花錢的渠道,或許會發現其背後都是無邊 的惡業,這又何談什麼福報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訴我們:三界當中,尤其是欲界眾生,沒有絕對的幸福。雖然現實生活當中存在幸福,但這些幸福都是短暫的、相對的,其中包含著不幸福的種子。

無論現實生活當中短暫的幸福,或是超越輪回以後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來源於外在的物質生活,而是來源於內心的安靜與自由。當心裏有嗔恨心、自私心、貪欲心時,就不會自由。要得到終極、永恆的自由,就必須祛除內心當中的貪嗔癡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潤,人生再怎麼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

二、具體方法

具體的方法,還是閉關打坐。此處所說的閉關,不是兩年三年或幾個月的閉關,而是每天一到兩個小時的閉門修行。

(一)世俗諦的方法

1、 首先按照《普賢上師言教》中講的壽命無常的道理來思維:我現在雖然發財了,但這些財產只是因過去的小小福報而帶來的,它們隨時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執著 這些錢財,更不能心生傲慢。還要思維:今生的錢和地位,都是相對的,我走的時候,全部都只能歸零,和我降臨人世的時候完全一樣,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只是 多了一大堆殺盜淫妄的罪業。我不能因為一點點世間小福報,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學習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進地聞思修行、利益眾生。

這樣反復思維之後,就能把傲慢心降低。當然,只有在證悟一地以後,才能斷除傲慢心的種子。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引用大量佛經講述了一種心態:有菩提心的國王或企業家會認為,這個錢並不是我所擁有的,我只是負責保管或分配這些錢的工作人員,我的任務,就是把錢合理地分配給需要的地方,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

如果沒有用菩提心去對待,世間的錢財都是害人的痛苦之因,它會讓我們不得解脫。

2、 同時也要思維:雖然有漏的東西都是痛苦之因,但因為前世的福報,讓我暫時擁有一個平淡且相對幸福的生活,這個幸福是來之不易的。佛經裏面講過:能在人間過 著比較幸福的生活,同時又有機會聞思修行,才是人間頂級的高端享受,是真正的福報,人間的幸福頂多不過如此了。在輪回當中能同時擁有二者的人,是非常稀有 罕見的。

要 知道,做高官、富豪、社會精英,不算什麼稀有,六道眾生中的天人、非天,以及餓鬼道一些眾生的富裕程度,也是人類中的大亨富豪們千分萬分不及其一的。但 是,雖然他們家財萬貫、應有盡有,但他們卻缺乏佛法的聞思修智慧以及慈悲心。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他們只能是貧乏、可憐的落後分子。

兩相比較,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富有,所以,我要用福報去換佛法,然後用佛法去換取更深層、更恒久的幸福。讓幸福生活與聞思修行,成為相互促進的因緣。

3、 還要思維:當擁有幸福的時候,一定要能感知到當下的幸福。同時學會感恩,並習慣于樸素、低調、低碳、簡單的生活,並懂得少欲、知足、感恩和分享,學會佈施 多餘的東西。雖然這只是錢財上的微小佈施,但也可以同時具備六度,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做佈施,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這樣,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在這 個平靜當中,可以感受到自由、幸福與快樂。還要提醒自己,我不能沉醉在這小小的福報當中,我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積極聞思修行。

可所有的凡夫卻不會這樣想,當他們獲得了世間的幸福之後,仍然不以為足,不但感覺不到幸福,還想再去尋找另外的幸福。身體和語言被貪欲心操縱、支配著,這種人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4、遇到痛苦的時候,可以修自他相換;遇到幸福的時候,同樣也要修自他相換。

從世間的角度來說,身體健康,生活舒適,叫做享受幸福;從解脫的角度來說,這叫做浪費福報、浪費幸福。佛經中一再提醒我們:千萬不要把幸福浪費掉了!所以,在事業成功、心情舒暢、幸福無比的時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換。

呼氣的時候,把自己當下的幸福,與幸福之因——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的善業、福德,全部觀想成白色氣體呼出去,融入天下所有眾生的身心。觀想天下所有的眾生,都得到自己分享的幸福與幸福之因,並遠離一切痛苦等不幸。

如 果沒有這些竅訣的指引,沒有嘗試著去觀修這些修法,很多佛教徒的心也與不學佛的人一樣。只要遇到一點點微乎其微的痛苦,就傷心欲絕、一蹶不振,不但修行無 法正常進行,連基本的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稍有一點強於他人的福報,又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誰都看不起,事事唯我獨尊。所以,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 做、去落實。這樣長此以往,以後即使在夢中遇到苦樂境況,都會下意識地這樣觀修。若能持之以恆地不懈努力,則不管以後的生命中遇到再大的起伏落差,都能保 持平穩的心態,都不會阻礙自己的修行。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個修法顯得很簡單,不能和大圓滿、大幻化網、大中觀等高深大法相比。但是,對我們這些位於修行初段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些修法了。心靈的成長,有一個過程,要從零開始,不是一下子就能一蹴而就的。經過長時的努力,最終一定能達到最高的境界。

幸福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即使沒有錢,過著清貧的生活,人一樣可以有理想、有悲心,品行高尚、尊重因果,既不傷害其他生命,也不破壞周圍環境。不管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都感覺很愉悅、很開心,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但 很多人目前的生活卻與之截然相反——沒有任何內在的成分,精神空虛無聊,情緒焦躁不安,道德衰敗、爾虞我詐、窮兇極惡、互不信任,過度地開發、破壞環境, 金錢淩駕於一切之上,並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所有的地球人都變成這樣,這個社會就沒有希望了,人類也沒有希望了。

很 多人雖然學佛了,但由於沒有足夠的聞思修,所以素質和不學佛的人一樣低下。佛教團體中互不團結、互不理解,抱怨的現象也隨處可見。為什麼沒有修行?就是因 為不知道人身多麼難得,不知道現在的機會多麼難得。一個人買再大的房子,再貴的名車,都沒有用。要珍惜當下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機會,這個非常難得。我 們要知道,我們現在是最幸福的時候了,在這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幸福,還不修行的話,再往後走,就是下坡路了。

(二)勝義諦的方法

勝義諦的方法,就是修空性。具體包括兩種修法:

1、中觀推理

如 果用中觀的理論去推理,就能知道這個世界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就像昨天晚上的一場夢,夢到自己做高官,夢到自己很有錢,當時感覺似乎與現實 生活是一樣的,但今天醒來之後會明白,夢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同樣,雖然我們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當高官、做富豪,但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現實生活也是假的。 現實與夢幻之間只有時間長短的差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2、直接觀心

這也是最好的方法:在觀修之前,首先要明白,所謂痛苦與幸福,都是內心的感受,它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權利的大小。這一結論不僅是佛經裏面早就說過的,而且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在研究了半個多世紀以後,也得出了不謀而合的結論,並且也有很多資料的支撐。

就 像到了夏天,或太陽升起、氣溫上升的時候,雪人、冰雕都會融化,不復存在。或在有些時候,藍天上白雲朵朵,有些像動物,有些像建築物等等,但僅僅在一瞬 間,所有的烏雲都在空中消失無蹤,僅剩一片虛空,不留一絲痕跡一樣。雖然在尚未證悟的時候,心的現象實在且鮮活,但在證悟心的本性之後,就能現量覺察到, 心或意識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像虛空一樣,附著在心或意識之上的痛苦和幸福也會像雲彩和冰雪一樣暫態無影無蹤。正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觀修方法:

首 先靜下來,第一步,是修上師瑜伽。此處上師瑜伽中的上師,是法王如意寶。其他所有上師,都可以包含在法王如意寶當中。觀想法王如意寶和蓮花生大士無二無 別,形象或相貌是蓮花生大士,本體是法王如意寶,修完上師瑜伽以後,觀想上師融入自己的心。然後靜下來,看心的本性。此時一下子就能明白心的本性,從無始 以來就是這麼清淨,從來沒有誕生、存在或消失過任何念頭,它本來就是這樣清淨、寧靜、安靜、光明、空性。此時會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無論痛苦還是幸福。

起坐以後,在現實生活中,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這樣無論遇到任何境遇,都會安之若素、遊刃有餘。

所 有的修法都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能把自己從人群中隔離開來,尋找一個相對比較僻靜的地方去修,這樣效果會更明顯。即使沒有條件到安靜的地方去修,也 應該安住在自家佛堂裏面,關嚴門窗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每天堅持閉關一兩個小時。這樣長期堅持,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當應用嫺熟之後,則無論住 在吵鬧的城市,還是安住在寂靜的聖地,內心始終就像住在淨土一樣寧靜祥和,絲毫不受末法時代之娑婆世界的沾染。身處不淨紅塵,心住清淨佛刹。

馴心若馴象

調 伏內心,就像馴服動物一樣。當它孤獨絕望、頹廢失落的時候,就修如何面對痛苦的法,把痛苦轉化為力量,鼓勵自心,給心以勇氣,讓它重新站起來,走上解脫 道。當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時候,就觀修諸行無常、有漏皆苦之類的法,以克制過度的傲慢。讓心不走兩個極端,始終處於中立、正常的狀態當中。

唯有釋迦牟尼佛,才知道最徹底、最有效的調心之方法,這是其他所有的科學家、哲學家等專家,神通超人的外道,以及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成就者、神仙都沒有掌握的獨門絕技。

佛經中講過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很多小國家的國王都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但有個國王因為不瞭解佛教,所以沒有信仰。

一次,國王獲得了一頭非常珍貴的大象,他找到一位馴象技術遠近馳名的馴象師,讓他馴服這頭大象。馴象師施展了各種技巧,最終把這頭大象馴服得非常馴順、調柔。大功告成之後,他便請國王來當場鑒定。

他和國王一起騎在大象背上,四處巡視溜達。突然,大象開始瘋狂地往前沖,翻了一山又一山,根本不聽馴象師的口令。當大象跑到一座森林裏面的時候,無計可施的馴象師連忙叫國王抓住一根樹幹,這樣才脫離了象背,大象仍然不顧一切地拼命往前狂奔。

脫離險境的國王氣急敗壞、怒火沖天。他指著馴象師說道:你膽大包天,居然敢欺騙我!你根本沒有馴服大象,卻讓我坐在大象背上,居心何在?我要把你的頭砍下來示眾。

馴象師委屈地回答說:我確實是把它馴服得服服帖帖了,如果您不信,就等兩三天,大象自己肯定會回來,到時候就可以一見分曉了。

國王雖然怒氣未消,但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便勉強回答說:再給你幾天時間,等大象回來,如果不是你說的樣子,就一定要砍掉你的頭。

過 了兩三天,正如馴象師所言,大象的確自己回來了。馴象師為了證明大象已經被自己馴服,便將一個燒紅的鐵球放在面前,並給大象下了一個口令,大象當即毫不猶 豫地準備用鼻子去抓那個燒紅的鐵球。馴象師當即對國王說:因為它已經被我馴服了,所以一定會去抓這個鐵球,但抓了以後,它一定會馬上死掉,國王您看著辦, 如果您需要這頭大象,就一定要制止它去觸摸鐵球,否則就來不及了。

起 初還將信將疑的國王看到大象真的撲向鐵球時,不得不相信了,連忙出手制止了大象的愚莽之行。但國王同時也百思不解,便好奇地問馴象師:為什麼那天你一再下 口令,它卻充耳不聞、一路狂奔,今天卻如此服帖呢?馴象師說:我只能馴服大象的身體,卻無法馴服大象的心。因為大象聞到母象發情時的氣味,所以生起了貪 心,在貪心的驅使下,就會失去理智,又怎麼會聽從我的口令?今天它恢復了常態,所以會對我言聽計從。

國王聽了馴象師的陳訴,才心服口服。之後若有所思地問道:天下有沒有人能夠馴心呢?馴象師說:有,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國王頓時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連忙前往釋迦牟尼佛座前皈依、供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世間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可以控制人的部分語言和行為,卻無法調伏人心;馴服內心的唯一導師,就是佛陀。

以上所講的,就是調伏自心的方法。

如果沒有這些方法,很多人在遇到沉重打擊的時候,會極度絕望,甚至以自殺的極端行為,來讓自己寶貴的生命走到盡頭。據2003年《光明日報》報導:僅於2003年,中國就有二十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夫俗子都有這樣的通病,遇到一點點痛苦,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稍有一點點世間成就,又立即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人類歷史上諸種不堪回首的慘劇,綿延不斷的戰爭,都是心造出來的,都是欲望無限膨脹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西方慘無人道的黑奴買賣,可以持續長達四百年時間,把黑人當成豬狗不如的商品來進行交易,這是多麼喪盡天良的事情啊。這一切,都是人的欲望沒有得到控制的極端表現。

所以我們要調伏自心,不讓它主宰我們的肉體,讓我們飽受痛苦的折磨,甚至走向絕路;通過調心,就能給它以勇氣,從而把痛苦轉化為力量;並給它以希望,使它重新走上解脫道。

痛苦或幸福,都是變幻莫測的人生之路中在所難免的。如果沒有調服內心,又如何能保持平穩的心態呢?

以後不管是修行,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波動,都要用佛法去調整心態,這種做法不但當下對大家有利,而且對所有生命的未來,都有著不可思議的緣起。

上述內容,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的具體方法。很多人也意識到要將佛法融合到現實生活當中,但如果沒有修行,沒有正知正見,又用什麼東西來融入現實呢?

出座之後的修法,就是將入座時體會到的正知正見,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

希 望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能儘量運用、落實這些修法。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我們千萬不要錯過。假如今生今世沒有修出什麼結果,什麼時候再有這樣的機會,就非常 難說了。所以務必要珍惜這些修法,珍惜這個機會。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豐富、更發達,但現代人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更忙碌、更 緊張。巨大的生活壓力,激烈的競爭環境,已經把我們推向了精神崩潰的邊緣,我們太需要修行了!只有修行,才能最終自利利他。

我們現在雖然壓力很大,但獲得了暇滿人身,還是比較幸福、比較自由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修行,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任何人都說不清楚的。儘管大家都在說明天更美好,但會不會美好,誰敢打包票?自然災害、饑荒、戰爭、暴動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把握住當下吧!

錯讀「盛女」,錯解「婚姻」

又是一城中熱話:「盛女愛作戰」。把追求婚姻描寫成戰爭的目標,其內心熾熱的程度可想而知,有趣!有趣!

香港潮流崇尚「標纖」( Labelling ) ,就是自己的价值判斷加諸在一些本來中性的現象或事實,本來平平無奇的事實,加了判斷後被描寫得膾形膾聲,城市變得熱鬧起來,也反映我們城市的人如此 空虛、受壓、生活乏味、無知的生活形式。「盛女」這種「標纖式」用詞,明顯是帶侮辱性字眼,如近年流行用什么「電車男」、「草食男」、「港女」、「皇蟲」 詞彙,對被歸類為等等的客體 ( Object ) ,是一種傷害什至一種岐視,香港文化墮落至此,證明教育是失敗的制度,傳媒為了銷紙,大量製造「名詞」去妖言惑眾,最後還是害了無知的下一代,這是「媚俗」,這是錯讀。

年輕時受「自由主義」( Liberalism ) 思想影响,以為在自由的前提下,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別人行為思想應互不侵犯,但成熟以後,才深深體會到歷史、傳統、价值緊緊相扣,事物縱使不是每件可用「非黑即白」來論斷,但很多事其實「應該」( Ought to be ) 有其規範性的準則 ( Normative ) ,只有依從這些準則才達至世俗「幸褔」( Goodness) 的成果。

「婚姻」話題,全城「盛女」熱愛爭奪,一些所謂「婚姻專家」,善長捕捉客户 (即求偶者) 心態,由外表包庄到談吐、儀態、舉止、交往態度,NLP方法,無所不用其極要奪到「婚姻」,事實上,「婚姻」最種要的成份,這些專家則不什了了。什么是「愛」?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忍耐」?什么是「恩」?可以說大部份參予「盛女作戰」的參予者沒興趣尋找「愛的真諦」的內涵,一切思維只停留在「工具手段」( mean-end relationship ) ,离開了手段,不可能得到「婚姻」這個目的 ( end ) ,這是多么「媚俗」及可憐的想法,這是錯解「婚姻」!

我想送两段有關「愛的真諦」的文字給看官,希望可以啓發一些正在尋尋覓覓或婚姻正在觸礁的人看:

聖經哥林多前書有関愛的定義: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愛是不疾妒,愛是不自誇,愛是不作害羞的事,愛是不張狂,愛是永不止息。(全段要翻閱聖經並細心思索每一句。)

出自中國詩經:死生契濶,與子誠說,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相濡以沫」論「盛女」

人世間眾生追尋的事物,往往只停留在「虛妄之逐」,不懂自然之道的妙用!潮流所說「盛女」對「婚姻」的盲目,說到底是一種「虛妄」!

所謂「婚姻」制度及形式,不外是一種在法律認可 ( legitimate) 的情况下,合法地進行性生活、繼承財產及其中在此關係下誕生的兒女,受到合法保護的財產及享有某地區下的公民權益,現代社會有「法律」保護婚姻,古代 有儒家禮教及鄉俗例保護各種婦女權益,一夫多妻下的古代礼約,對婦女確實說不上平等。但無論古代或現代,怎樣也不能對「愛情」、「愛的承諾」作出永恆的保 證,「無常」 ( Uncertainty ) 永遠在運作,誰可以保證呢?如周星馳電影西遊記中孫悟空說出一句對白:如果愛一定要有限期,我希望是一万年!這種情感,我想以莊子內篇大宗師的「相濡以沫,魚相忘於江湖」來描述。

男女之情,到達了「相濡以沫」的境界,只有經歷過濃郁感情及性愛的過程才可體會得到,后者 (指性愛) 很多人有經驗,前者卻未必。

大宗師中莊子引述了孔子與子貢一段對話: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意思是:魚本生存於江中湖中,人也一樣,人生活在禮約禮教之中,要真正進入「大道」,魚要忘掉了造作,真正與江湖溶合一體,人也一樣,不要去計教受禮之表面道術,就會得到大道所賜的「幸褔」( Goodness) ,拼命NLP,拼命作戰,「盛女」完全走向相反,無論是「愛情」或「婚姻」也如是說,形式又代表什么呢?。

原著另一句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男 女之間的情愛,有如魚與江湖的關係,當魚意識到魚歸魚,江湖歸江湖,太刻意而產生的又怎會是「真正的愛情」或「真正的感情」呢?如前述,魚要达到「相濡以 沫」的境界,沒有因緣,永遠只是「强求」!

本來沒有「盛女」,人說多了以為真有「盛女」這回事!醒來吧!不要給無知的人蒙騙了。

索達吉堪布:為什麼有些人學佛後萬般不順


轉載:
「我們每一個人,縱然今生沒有造 任何罪業,或者想不起造了什麼罪業,但從無始以來,在漫長的輪回中,阿賴耶上所積累的罪業也是無邊無際,以此必然要感受不堪設想的果報。龍猛菩薩在《大智 度論》中也說:“大海水干竭,須彌山地盡,先世因緣業,不燒亦不盡。”即使大海的水干涸了、須彌山倒塌了,可往昔所造的業也不會被摧毀,終將成熟於自己的 相續。我們哪怕做了一點一滴的善事,其果到時候也一定會成熟;就算造了微不足道的罪業,正如《百業經》所言,果報不會成熟於外境的地、水、火、風上,只會 成熟在自己的蘊、界、處上。所以,大家不要認為:“我即生中從小就喜歡做善事,從來也沒造過惡業,為什麼還要感受痛苦?不公平!”這種說法是不懂因果的表 現。
尤其是有些人現在唯一行善,修習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或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直指本性等密宗教言,依靠這種強大的對治力,本來自己後世將墮入惡趣的罪業,可以提前在今生成熟,並感受痛苦。如《能斷金剛經》[注譯1]雲:“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於此世成熟。[注譯2]
就像有人學了般若之後,要麼生 病、要麼遇到怨敵、要麼家庭不和,各種各樣的違緣特別大,痛苦甚至比一般人還強烈,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不應該修般若,或者修般若時魔王波旬來干擾,般 若的力量無法阻擋呢?絕非如此。而是因為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輕受,本要在地獄、餓鬼、旁生裡感受的劇苦,現在僅以疾病或違緣的方式即可化解 了。
過去我們學《入行論》時,也有 好幾個修行人因家裡出現違緣,或身體不好等緣故,後來就退出了。他們認為:“沒修法時我很健康,可是一修法以後,身體馬上就不行了……”這種不懂佛理的見 解,如今在漢地相當多。這些人學佛後遇到一點點挫折,就立即怪罪於法,然後退失信心,卻不知自己所感受的痛苦,皆是源於昔日的果報。
這個道理,我沒有出家之前也不 太明白。當時我家鄉有個修行不錯的人,病得十分嚴重,我就問一位善知識:“不是聽說他修行很好嗎?怎麼還會受這種痛苦?”那位善知識就引用了《金剛經》的 這個教證,告訴我一些大德顯現上生病也是正常現象。後來我就記住了,直到學了《前行》,才發現它出自這裡。
其實在歷史上,這種現象也是俯仰皆拾。比如唐玄奘的上師戒賢長老,長期主持印度那爛陀寺,德高望重,名震四方。玄奘到印度時,他已年過百歲,當他聽說玄奘來自東土大唐,竟然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原來,這裡有一段非常神奇的因緣:
三年前,戒賢長老身患怪病,痛 苦萬分。雖然他修行了那麼長時間,但仍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想要自殺了卻殘生。當天晚上,他就夢到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告訴他:“你在久遠劫前,當過許多 次國王,做了許多迫害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長久受苦,但因你這一世弘揚大乘教法,利益了無數眾生,所以,地獄大苦報轉變成了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最好 還是繼續忍受。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僧人會來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你若將佛法傳授給他,身體就會康復。”後來,玄奘得受法要之後,他的病痛果然消除了。
由此公案可以了知,有些大德顯現上生病,或者出現種種不順,這並沒有違背因果規律。同樣,我們普通修行人,學了甚深的空性法門或密法以後,生活中出現違緣,這也是將來世的大苦輕報於今生,就像本該被判死刑的人,現在只需要斷一只手或割一只耳朵就可以了。
這個道理不僅在《金剛經》中 有,《父子合集經》也說過:“若造眾惡行,當墮於惡趣,或外遇良緣,轉重令輕受。”有些人出家後經常生病,學佛後心情不好,乃至發瘋,這都不一定是壞事。 倘若以三寶的加持力,將自己來世數劫中所受的痛苦,在今生一並償還了,那再怎麼苦也是值得的,畢竟比起三惡趣來,人間的痛苦實在微不足道。
所以,這種因果關系,大家一定要明白。倘若別人學了佛、修了空性後,以前做什麼都一帆風順,現在卻是違緣重重、一波三折,那麼我們要用這種教言去安慰他,讓他在菩提道中不要退失信心。」
[注譯1] 《能斷金剛經》:一卷,唐玄奘譯。與鸠摩羅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菩提流支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谛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摩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同本異譯。
[注譯2] 原經文是:“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若遭輕毀、極遭輕毀。所以者何?善現!是諸有情宿生所造諸不 淨業應感惡趣,以現法中遭輕毀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皆悉消盡,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即鸠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中:“須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此 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佛教電影「狂慧」的詮釋-邱陽創巴仁波切介紹-1

在國際佛教電影一齣電影-「狂慧」,介紹了在1987年已圓寂一位偉大藏傳佛教上師-邱陽創巴仁波切 ( Chogyam Trungpa ) 的一生,在一生的經歷中,他親身示現了「狂慧」( Cracy Wisdom )的力量,但我相信,在中國及香港、台灣、日本、南韓等有儒家禮教亞洲國家,對上師傳遞的「狂慧」信息是有保留、有爭論、什至是否定、拒絕什至懷疑上師 是否真正的佛教徒。這也難怪,現今在各大宗教也有很多神棍在妖言惑眾,如何「判教」及宗教在世界上的凋零不無關係。我会嘗試參考上師所著的言教,分享給看 官,務使看官自身去判斷上師的內涵及修為。

仁波切被認為是最早接觸西方世界的藏傳佛教先行者之一,他在五零年代逃离了西藏,並曾經在牛津大學研究佛學,在十八歲時巳是藏東蘇芒寺糸總住持,於該寺取得堪布學位 (相當於神學、哲學和心理學博士) ,在西藏期間,他也廣修傳統藝朮,如書法、詩歌、舞蹈和唐卡藝術。

他在英國期間,與他十五歲的女弟子犮生關係,並還俗取她為妻子,後來他遷移至美國,正值美國進入「反越戰」的高峰期,他也以「嬉皮士」( Yuppies ) 的身份及心態加入「嬉皮士」的大本營,當中他以巧妙方式來宏揚佛法,他本人又酗酒、抽煙,開快車導至交通意外而至半身癱瘓,最後因肝病於1987年在加拿大圓寂,喪禮是天空活現彩虹,及天空曾出現殊勝的霞彩,按藏傳佛教標準,這是大成就者的吉兆。

與他有關的書包括:
1.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2.      作為上師的妻子
3.      Smile at Fear: Awakening the True Heart of Bravery
4.      Work, Sex and Money: Real Life on the Path of Mindfulness
5.      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
6.      東方大日
7.      自由的迷思
8.      動中修行

「本初善」:邱揚創巴仁波切言教-2

要介紹仁波切的言教,本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一口氣在圖書館借了六本他有關的著作,嘗試整理一下,用我自己能消化所得的語言,希望看官閱後對心靈精神有所啟犮,這樣我就於願足爾。

談到「本初善」( Basic Goodness ) ,不能不提及覺悟王國香巴拉,香巴拉教法 ( Shambhala ) 是奠基在一個前提之上,有一個基本的人類智慧,能夠解決世界的種種難題。香巴拉王國的傳奇稱:有一個模範社會的處所,名叫「香巴拉」( Shamhbala) ,此地由英明悲的統冶者管理,此地居民也同樣地心地慈善,博學多聞。香巴拉王國視為覺醒和清明的基礎或根源,是存在於每一個人一種潛能。

不要誤會,仁波切提到的「本初善」,並不等同於中國傳統儒家教化糸統中的「良知」、「良心」、「仁」,它們有類似的狀况,前者指涉是實相性、宗教性、非价值判斷式,後者則是倫理式、道德式及含有价值判斷式 (如有善惡之分、好壞二元化之概念。

「本初善」可以理解為直接單純的体驗,發現真正的良善,來自於欣賞非常單純的經驗,活著的基本美善(Basic Goodness) ,即「本初善」。本初善不必仰賴我們獲得的成就,或慾望的滿足實現,我們時時刻刻都瞥見本初善的微光,但我們卻常常忘了去認知肯定它們。曾我們聽到優 美的聲音之時,我們正聽到了自己的本初善。我們走出一個通風不良的房間時,我們欣賞迎面吹拂而來的新鮮空氣。剎那之間,它們都是良善的体驗。它們展現了我 們生命之中基本平和。

每一個人都擁有良善基本本質,而且這種良善本質是純然不惑的,這種良善包含了巨大的温柔和欣賞。身為人類,我們可以做愛,輕柔地撫摸一個人,可以用温 和的了解來親吻一個人。我們可以欣賞和感激美好的事物。我們可欣賞世界的鮮明:黄色的黃,紅色的紅。這些体驗是真實的。當我們擁有陽光的時候,我們能夠排 斥它,並且說阳光是令人討厭嗎?事實上,如果我們認清我們所擁有的世界是美好,我們就能夠治癒自己的憂鬱。

我們和實相之間擁有真實的联系,能夠喚醒我們。讓我們感受基礎的、根本的美好良善。香巴拉願景是犮現我們本具的能力,喚醒自己,並且認知到美好良善会犮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實上,它巳經犮生了。

脫离繭之黑暗:邱陽創巴仁波切言教-3

了悟「本初善」之後,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更精確地去檢視我們是什么,我們所在何處,我們是誰,我們所在何時,以及我們如何身而為人,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夠擁有我們的「本初善」。實際上,本初善不是一種所有物,但它是我們應得的。

本初善和佛教傳統中的「菩提心」( Bodhicitta) 的概念,有非常緊密的關联,「Bodhi」意指「覺醒」或「醒覺的」,而「Citta」意指「心」,因此菩提心是「覺醒的心」。這種覺醒的心來自願意面對你的心之狀態。

我們其实都很怯懦,因為我們把自己埋藏在一個繭之中,在那個繭之中,我們不斷地重複我們的串習,不斷重製我們基本行為和思想模式,我們不破繭而出,呼吸新鮮的空氣,或躍上清新的地面。

關在黑暗,我們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熟悉的世界,在這裡,我們可以躲藏或呼呼大睡。我們害怕覺醒,或害怕體驗自己恐懼的時侯,我們創造了一個繭,來防護自 己避開內心出現光明的願景。我們喜愛隱藏,就以為可以安心無慮。但可以嗎?恐懼其實從未平息過!如此一來,任何尖銳或令人痛苦的事物就無法碰觸到我們,我 們是那么害怕自己的恐懼,以至於我們削鈍麻木了我們的心。

在繭中,我們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黑暗環境之中,在那裡,我們自身的汗臭味是我們唯一的友伴。沒有舞蹈,沒有行走,沒有呼吸,什至沒有眨眼的動作,它是舒適且令人昏昏欲睡,一個強烈濃郁的、非常熟悉的家。

在繭之中,完全沒有「光明」概念。直至我們厭倦了黑暗的一切,我們渴望通风透氣,我們猛然在一剎那間犮現,我們人生可以有別的選擇,我們開始尋找繭外之環境。出乎意料地,我們開始看見光亮。

我們必須對自身的黑暗經驗,以及他人的黑暗經驗,生起真正的同情心。在破繭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宏大的日出和日落,我們的內在展開了真正生命之旅,我們覺得我們可以用最因圓滿的方式來過我們的生活,開始有一种出自直覺、自由、健康完整的感受去生活,這是真正的自由。

超越恐懼的教法:邱陽創巴仁波切言教-4

我們人生有很多恐懼的來源,我們無法逃避正在邁向死亡的事實。有時,我們害怕我們無法勝任世界對我們的要求,這種恐懼是以一種不足感來展現。我們覺得我們自己的生命巳經令人無法招架,而面對整個世界更令人不知所措。一些情境發生得太突然,我們驚慌失措,這是恐懼。

我們可以使用無數的策略,把恐懼從心中移除,如服用鎮定劑,做瑜珈,看電視或讀雜誌,到酒吧飲酒。從懦夫的觀點,無聊是應該避免的,因無聊令致焦慮不安,我們就愈接近恐懼,因此怯懦佔据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必須認清和了解我們的恐懼,並且和恐懼言歸於好。事實是:恐懼一直潛伏在我們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事情當中。

另一方面,認清恐懼不是造成憂鬱或沮喪的一個原因。由於我們擁有這樣的恐懼,我們也有潛力、有資格去体驗無懼,真正的無懼不是減少恐懼,而是超越恐 懼。當我們檢視我們的恐懼時,我們就開始超越恐懼,在恐懼表面之下,我們發現的第一個事物,即是在神經質下的悲傷。當我們放慢腳步,當我們減緩我們的恐懼 時,我們發現平靜、温柔的悲傷。悲傷擊中你的心,你的身体釋出眼淚。在你哭之前,有一種感受在你胸中,你產生眼淚,你感到悲傷寂寞,同時或許感到浪漫,那 是無畏無懼第一個徵兆。

當你体驗到越來越多這種悲傷,你就會了悟,人類「應該」要温柔和開放。你不需是為己身的温柔而羞怯,事實上,你的温柔開始成為熱情,你想要推已及人,與人們溝通。